意外五年级作文(精选12篇)
哦,好痛好痛!小姚一只脚不知道为什么很痛,只见他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好像有点儿费力,甚至走不动的感觉,一问才知道,小姚在训练足球射门的时候,把鞋子踢飞,于是就没穿鞋子走了一会儿,因为没穿鞋子而在某处扭了脚。我们在猜想他是不是韧带拉伤了?这意外的伤似乎没那么简单,小姚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差,走路像地震,那双鞋似乎很重,渐渐的,连去综合楼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就这么点距离,半路还要休息会儿,等他走到综合楼都猴年马月了。
过了两周,小姚去打上了石膏。他每天都要去一次学校医务室,请校医帮着观察处理石膏,可麻烦了,上上下下至少要十几分钟,这可忙坏了热心帮助小姚上下楼梯的同学。不过,老师宣布的一个好消息可乐坏了小姚的助手们,小姚可以不用上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要外出教室的课,以防大量消耗他的体力,也防止太消耗助手们的时间。小姚不可以多走路,他近期还要代表学校参加市里歌唱比赛,于是音乐老师戏称他为班级重点保护动物。就是不能欺负他,不能找他玩,只能与他聊聊天,玩个桌游什么的。
祝小姚同学早日康复,比赛获得佳绩哦!
关键词:五年级,作文习作,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支柱科目, 写作, 也称书面表达,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况, 写作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开展的难点所在, 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低下, 无话可说等状况, 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 五年级的写作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与初中阶段的习作来说, 是一个基础过渡的重要环节, 因此, 做好五年级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
一、有效结合生活现实,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缺乏充足的社会经历, 在习作中难免会感到无力, 因而, 作为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的习作从生活开始, 从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开始。首先, 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回忆生活。生活不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 习作不是缺乏素材, 而是缺乏观察。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回忆, 如在写《我的__》 (写一个人物) 这篇作文时,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 因为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物在生活中出现得太频繁, 学生除了能对这些人物做简要的介绍以外, 会认为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去深化人物的形象, 这时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如一个学生准备写《我的妈妈》, 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啊?她跟三年前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妈妈做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对妈妈做出什么事情至今很后悔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扩开思路, 进一步开展写作。其次, 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 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虽然很普通很平常, 但通过思维发散, 仍能成为很好的习作素材。如在以“我发现了美”为主题习作时, 窗外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我顺机引导学生:“窗外的夕阳美不美?”当学生们回答:“美”时, 我问到:“美除了这些自然的景色美, 还有什么美?”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心灵美”时, 我问:“那么, 我们的这个主题是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写呢?比如, 现在的夕阳, 它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 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呢?那这个夕阳是不是你们的爷爷奶奶所处的阶段呢?夕阳这么美, 你们有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的美呢?……”以此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思维, 打开学生的思路之门, 让学生能愉快地选材习作。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 为写作储备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因而较狭隘, 作为教师, 要牢牢把握学生习作的素材资源问题, 丰富素材的储备。
首先,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 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 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改变, 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 丰富阅历, 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如让自然科学教师带学生种植树木、让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等, 同时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带进生活, 如建议国庆长假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 开拓视野。
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 并非没有素材可写, 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组织语言去写, 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思维, 增加语言的积累, 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有话说不出的状况。1.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遇到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 明白这么优美的内容描绘的是什么, 具体内涵是什么, 加深学生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会背诵, 并最好是能熟练运用;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看书, 如《儿童文学》《小学生天地》《读者》等书籍,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并有针对性地摘录书中的优美句子、片段, 并加以背诵和运用, 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提高写作水平
想象让语言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过想象, 有限的知识能朗阔万物, 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 总会感觉想表达的总是不能深刻表达, 写作出来的内容不具体、不形象, 感染力和表现力都不强, 因而, 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描写蒲公英时, 让学生通过对蒲公英静态和动态的仔细观察, 并加以想象, 学生写道:“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足球”“飘飞起来, 就像漫天飞舞的白丝带, 又像是一片片浪花”, 通过这种简单的想象加以点缀, 整个句子、片段的表达便显得更加形象具体, 文章的表现力凸显。
早上,我的好姑妈带我去看病,因为我昨晚半夜突然发起高烧,姑妈带着我紧张的骑着单车往医院的方向去,我坐在单车的后坐位,抱着姑妈瘦瘦的身体,尽管我是不舒服,但还是感觉到很温暖。
突然,一辆银色的面包车向我们迎来,差三四米就要撞上了,我觉得很奇怪,在单车道上为什么会有车呢?开车的`人就不懂得这是不能行车的吗?当我回过神时,意外就发生了,面包车撞了上来,我们摔跤了,单车已倒在地上,姑妈毫不犹豫转身一把把我抱住,快速的说“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有我在,有我在”。我紧紧握住姑妈的手,姑妈在我身上从头到脚很仔细的检查了一遍,确定我没受伤才松了口气说:“吓死我了,还好,没事、没事”,就在这时,我发现姑妈的脚不断地流血,可姑妈根本不在意,此时此刻,她最在意的是我有没有受伤,我看着姑妈受伤的脚,顿时,我热泪盈眶,我马上扑到姑妈怀抱,紧紧的抱着她,生怕她会再受伤。
邂逅,是一件很美的事,流星的划过,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当我与流星邂逅时,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那是一个风清月皎的夜晚,我与哥哥坐在院子中观看有星星编制的夜空。那真是星垂平野尽呀。你相信流星么。不为什么我不解的问,哥哥什么也没说,突然流星划过天际,我仰望星空,双手紧握;我希望哥哥永远不欺负我。睁开眼,流星已消失,天空依旧是那样,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泪水莫名的流了下来,哥哥看我这样,反而走了。我很生气,过了一会,星辰装点得天空突然消失了,黑了,我从未见天空如此黑,我害怕了,就在此时,一条白线划过,流星,我不禁大喊。我望着他,不敢眨一下眼,深怕他会再次消失,1秒,1芬,10分,流星一直都没消失,我闭眼;流星永远都不要消失。过了一会,只用一条流行的夜空大幕落下了原来一切的主使者都是哥哥,他一直在我身后,从未离开,我看都满头大汗的他,很生气,跑过去问,你有病呀。哥哥说;不,我许的愿是希望我的妹妹永远不要哭泣,但流星告诉我,你自己去做。’听后,我……
流星只是人的一种期望而已,但对于我来说,流星是我和哥哥之间的那条牵引线,现在,我与哥哥分隔两地,但我和哥哥之间的牵挂从未消失,如果我在看到流星我依旧会许愿;我和哥哥之间的情谊永不变。
来海口有一两个星期了吧!但是,来海口怎能不去海滩呢?^_^所以姑姑今天下午会带我们去假日海滩玩,可以抓螃蟹、游泳哦!
在忙碌的准备和兴奋中,白天度过了一大半。到了下午三点,姑姑准时回家,我们带着大包小包坐车到了海边,我和小旭姐姐立刻穿上泳衣,带着泳圈迫不及待地扑向蔚蓝的大海。佳佳和典哥游了一会儿泳后,偷懒上岸挖排水通道了。奶奶和姑姑则在沙滩上铺上浴巾和被单享受“日光浴”。正当我和姐姐在聊天时,典哥突然打开手电,对准排水通道。“挖到什么啦,宝藏?哇!我们发财啦!”我在心里欢呼着,赶紧跑过去看。嗬!是一只小沙蟹呢!它通体雪白,是半透明的。只有爸爸的指甲盖那么大。典哥挖破了它的家,它正在向我们挥着小钳子示威呢!哥哥不理它,依然照着它,天已经有点黑了。慢慢的,小沙蟹仿佛被催眠了一样向我们走来,这是怎么回事?“因为螃蟹有趋光性。”趋光性?那是什么?“呃,我也不清楚。”哥哥说“螃蟹看见光会爬过来。因为螃蟹有趋光性。有些专门捕蟹的人就是利用螃蟹的趋光性,晚上在河岸边点上灯,螃蟹就会顺着光的方向爬上岸来,让捕蟹人正好逮个正着。不仅螃蟹,还有许多动物和昆虫也有趋光性,比如苍蝇,飞蛾等等。”
听了哥哥的介绍,我们总算明白了,用这个方法又抓了几只小沙蟹饲养。嗨,大自然真是奇妙啊!
《掉进兔子洞》(节选自《爱丽丝梦游奇境》,作者:【英】刘易斯·卡罗尔。略)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节选自 《哈利·波特》,作者:【英】J.K.罗琳。略)
《露茜初探魔衣柜》(节选自《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作者:【英】C.S. 刘易斯。略)
《大钟敲了十三下》(节选自《大座钟的秘密》,作者:【英】菲·皮尔斯。略)
《草虫的村落》(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略)
选文缘由
“幻想小说”,或者说一些“魔幻小说”是大量充斥在童书出版市场的,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可我们的教材中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幻想小说的文本,而我们的习作体系又时常需要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没有实际阅读的体验中展开所谓的丰富的想象,也就出现了学生总是穿越到过去或者未来、习作的结尾经常是“丁零零,我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的千篇一律。
想象,变得玄幻似乎不难,但要引人入胜却很难。为什么《哈利·波特》《爱丽丝梦游奇境》可以成为经典?这些作品为什么会让孩子们如此着迷?同样是幻想小说,为什么我们孩子写的幻想类文章是如此不堪,甚至可以说是“胡思乱想”?我们不妨来解析一下4篇课外选文的“幻想”元素。
《掉进兔子洞》:兔子穿衣服,戴怀表,说人话;而人在这种环境中,掉进兔子洞竟然会减缓速度,不会摔伤,莫名其妙变小,进入另一个世界。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题目本身就已经开始不一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穿墙而过;检票口与锻铁拱道之变化。
《露茜初探魔衣柜》:比常规衣柜大的衣柜;有不同变化的衣柜;衣柜尽头是另一个世界;人身羊腿怪会说人话,等等。
《大钟敲了十三下》:题目就不一般,怎么会“敲了十三下”;突然出现的花园和女仆;不一样的客厅里的东西突然消失。
这些都是让孩子们着迷的“幻想成分”,孩子们之所以着迷,并不是因为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元素有多么了不得,而是这些元素其实就是他们身边常见的东西。“常见的东西变得不一般”,这就是这些经典作品体现“神奇”的地方。因此作为群文阅读重要元素的“议题”,我就定为“什么是神奇”或者说“神奇在哪里”。
这个议题的设置,从目标达成上,只是丰富学生对于“神奇”的认知,知道什么是神奇,神奇一般在小说的什么地方可以产生效果等。当然,《草虫的村落》其实不能算一篇完全意义上的幻想小说,更像一篇拟人化的抒情散文。因此在这里,我只将它作为群文选文与课内选文连接的一个桥梁,作为幻想类文本来使用而已。因为群文阅读教学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结合课内教材”。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5篇关于“幻想”的节选的小说,围绕“什么是神奇”的议题,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2. 通过学习5篇节选的小说,清楚自己学习的历程以及“概念”的建构历程。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记录,并在讨论分享中学会建构。
教学准备:
1. 需要提前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最多6人,课桌以小组合围的方式排列。
2.5篇选文的印制。要求必须每篇独立印制,不可以连印。
3. 工作纸的印制与教学PPT的准备。
4. 小组文本的选择与下发以及粗略阅读,需在上课前20分钟完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前暖身,强化“不可能”概念
师:先来看一首有趣的诗。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
生:一个剥蛋 。
生:一个吃蛋 。
生:还有一个呢?
师:“还有一个呢?”想得非常好,所有人都来猜一下。
生:……
师:我觉得你好为难啊!再想想。
生:一个笨蛋。
师:还有一位呢?
生:一个买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变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下蛋 。
师:我们为他鼓鼓掌,知道为什么鼓掌吗?因为他下课以后准备下一个蛋。(生大笑)
师: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可能 。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会下蛋。
师:对啊,因为他不可能下蛋对不对?那谁可能下蛋?
生:鸡,老母鸡。
师:但是,你们看 。 (出示)
生:一个生蛋 。
师:一个生蛋,可能吗?
生:可能 。
生:不可能。
师:一起来(指四个学生),读。
生:(齐读)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教学意图:《四个小男孩》是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歌,也是可以强化“神奇”概念的诗歌,特别是其中一个男孩生蛋的句子,不仅会让孩子们捧腹大笑,也可以引发他们对“可能与不可能”产生思考。当然更是为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去尝试创作,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逐步变为“可能”埋下伏笔。】
二、独立阅读,感受“神奇”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每个小组课前都各自选择了一篇,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任务给你们,你们每个组前面都摆了三个信封,里面有工作纸一、二、三,现在请组长打开“工作纸一”,给每个同学一张。(出示“工作纸一”)
(学生阅读本组所选择的文本,完成相关任务后交流。)
生:篇名是《草虫的村落》。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 (学生读相关语段文字)
师:为什么觉得神奇呢?
生:因为草丛一下子就变成了森林,每种小虫都变成了各种职业的人类。
师:你呢?
生: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汤姆本来光着脚站在石板上,后来石板却变得温暖、柔软起来。我觉得神奇的原因是地板怎么会变得温暖、柔软。
师: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还跟原来一样,非常冰凉。
……
【教学意图:群文阅读课,在表象上呈现出来的一个特征就是阅读的篇目增多,少则三四篇,多则六七篇。如此数量的文本一下子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完?教师如何教完如此多的文本?这是摆在每一个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老师面前最为现实的两个问题。“选择”是我处理文本的方式之一,并将“选择”作为群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元素。之所以如此处理,基准的考量在于:单篇教学让学生之所以感到枯燥无味,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始终处于“听得听,不听也得听”,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境地,而如今群文阅读教学,既然出现了这么多的文本,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摆脱这种“没有机会选择”的尴尬局面。同时,因为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会更愉悦地去深入且快速阅读文本。但在“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状况下,如何进行共同学习呢?这其实就跟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有关系。本次教学选择的议题是“什么是神奇”,每篇文本其实都是体现这个“议题”的不同侧面,或者说都是“什么是神奇”的具象化。】
三、小组讨论分享,完善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小组讨论。讨论时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要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生:行。
师:第三,小组要统一认识,指定一名或是两名同学汇报。汇报时要这样说:“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而不能说“我的探究结果是……”。要把小组同学的意见告诉别人,好不好?
生:好。
师:好,可以开始了,小组行动。
(生小组交流)
【教学意图:同组的学生选择的是读相同的文本,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工作纸”的任务,但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是教师无法把控的。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时机去完成“纠正”功能?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小组在这个阶段的功能定位清晰,可以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形态下,小组交流讨论的“纠正和统整”是解决传统教学“为讨论而讨论”弊端的好方式。】
四、班级交流,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请组长打开第二个袋子,拿出“工作纸二”发给组员每人一张。(出示“工作纸二”)
师: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一张呢?大家想想,每个组读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别人在分享信息给你的组,那么分享的信息你是不是应该记下来?
生:是。
师:别人在汇报的时候你应该用耳朵听,用手写。
生1(组1):我们小组探究的是《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但正当那孩子走到第九与第十站台交界的地方时,一大群旅客突然涌到他的前面……那男孩竟然不见了。”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是因为那个孩子突然间不见了。
生2(组1):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面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它原本是一个检票口,现在却变成了站台,站台的名字也非常稀奇。
生3(组2):老师,我们组找到三处觉得很神奇的地方。
师:好,你们组补充。
生3(组2):我们小组觉得还有一处神奇的地方是:他离栏杆越来越近了,他闭上眼睛准备撞上去,但什么事也没发生,当他睁开眼时,却出现了一辆深红色的机车。
……
生4(组3):我们组探讨的篇名是《露茜初探魔衣柜》。觉得神奇的地方是:“这口衣柜一定大得要命……却摸到软乎乎、冷冰冰,像粉末似的东西……她说着又往里走了一两步……咦,这简直像树枝一样。”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衣柜的地板上有软乎乎、冷冰冰的东西,衣柜里还有又硬又粗还有点儿刺人的东西。
师:还有一个组也读的这篇,前面组说过的你们不能再说。谁来补充?
生5(组4):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为什么觉得神奇呢?因为一般的衣柜应该是一只手伸直就能摸到柜背,但是露茜往里走了几步把手伸长还是没有摸到。
……
生6(组5):我们组派两位代表来发言。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为什么我觉得神奇?因为我觉得东西不可能在原地逐渐消失。
生7(组5):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汤姆一直用眼睛盯着她,他惊讶地发现,女仆走到门口,用手碰了一下把手就不见了,也就是说,她不是从房门里走出去的,而是逐渐消失的。”神奇的原因是:女仆不推开门就消失了。
师:刚刚我说,每一个同学要做修订、做记录。你虽然读了一篇,却了解到了其他篇的内容。工作纸二上的最后一栏是什么?
生:“我们的评价”。
师:你记录了其他组汇报的内容,现在你要评价一下其他组所说的神奇的地方神奇不神奇。如果你觉得神奇,那你可以说这个真的有点神奇。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没什么可神奇的。(一生举手)你要评价哪个组的?
生:我评价的是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他们组说的是“站台会逐渐变位置”,说不定哪天晚上你睡着了,装修公司就给你换了。
师:哦,可是当时并没有出现装修公司的人,我们前面有一堵墙,你要不要推着东西撞过去?你行不行?
生:不行。
师:其实不可能,对不对?
生:我想评价的题目是《大钟敲了十三下》,他们认为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我认为比较神奇 ,因为东西 不可能慢 慢消失。
师:你是赞同他的意见,觉得确实很神奇。就像我们用的桌子,中午上完课,这些桌子是要被搬走而不是它自己消失。
生:我赞同第4组同学觉得神奇的地方:《露茜初探魔衣柜》中“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这跟普通的衣柜不同。
……
【教学意图:学生“各有选择,各有所读”,如何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师如何让读不同文本的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这是萦绕所有教师心头的疑问。这或许就是群文阅读教学讲求“建构”和“过程关注”的关键元素所营造的特别教学效果。其实,在教学现场,学生之所以可以共同交流,是因为这几篇文章都是在探讨共同的“议题”———“什么是神奇”。另外因为有“工作纸二”的介入,虽然读的文章篇目不同,但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与记录”,学生学习有了新的任务的驱动。第三则是因为学生自己没有读过文本,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更迫切了解别人所读文本的需求。】
五、总结梳理,升华认知
师:我们今天选择的几篇文章里面,或多或少其实都有一个词存在,我们叫“神奇的元素”。
师:《露茜初探魔衣柜》里面什么有点怪?
生:柜子。(师板书)
师:《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什么比较奇怪?
生:站台 。 (师板书)
师:还有什么?
生:列车。(师板书)
生:墙。(师板书)
师:还有栏杆。《大钟敲了十三下》什么奇怪?
生:钟。
师:钟平时敲多少下?
生: 12 下 。
师:但是它敲了多少下?
生: 13 下 。
师:好,奇怪的钟、地板。(板书)
师:好,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这些事物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好了,那现在你们告诉我,读了这几篇文章以后,如果让你构思小说,你想让什么东西神奇起来?打开“工作纸三”,你可以写一写让它怎么神奇起来。不一定写故事,就说一说你想让什么东西变神奇。
(生写后交流)
生:小狗会说话,会给我洗脚、揉肩、捶背,给我做饭,当司机。
师:你找的不是宠物,而是保姆。小狗会说话吗?
生:不会。
师:会开车吗?
生:不会 。
师:神奇起来了。
生:风扇旋转的时候可以飞起来,而且还可以把任意一样东西变成风扇的遥控器,控制它在空中飞行。
师:这是一个类似于变形金刚的风扇,那我估计下一次拍电影就不是 《变形金刚》,而是《变形风扇》了。有做导演的潜质。还有谁?
生:笔拿起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哦,只要你一拿起笔,就什么都能自动写出来。刚刚我发现,反应最快的是四个男孩。所以各位,再看《四个小男孩》,一起来读。
生:(齐)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
师:等等,这会儿想想,有一个男孩生蛋了,会吗?你会觉得奇怪吗?
生:不会。
师:既然小狗都会说话了,小男孩生个蛋就不算什么。好,继续。
生:(接着读)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 。 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 一样 ,把最最普 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生:明白。
师:什么是神奇?
生:把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变得不普通。
……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与课的开端相呼应,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用那样一首童诗引题的原因。此环节从某个角度验证了群文阅读的效果———让学生从开始的坚决“不可能”到现在充满想象力的“有可能”。传统的教学中,这个环节是“延伸”或者“拓展”,但也因为是前面相呼应的教学设置,从侧重点的角度来看,它是与前面的“阅读感知”并重的“升华认知”部分。从教学现场来看,学生的认知热情完全被激发,有着特别的课堂效果,即让更多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
课例评析
一、让文本有内涵
幻想小说,其瑰丽奔放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正是幻想小说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也是幻想文学具有的教学价值。
选择哪些文本进入课堂,必然要考虑诸多因素:是否适合学生阅读?群文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文本的选择,从来都是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李祖文老师的选择要义是“幻想”元素: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其实就是孩子们身边常见的事物”,但在文本中,常见的事物变得“不一般”。这种“不一般”正是本课的主线,这种“不一般”正是学生喜欢的内容。
师: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
在文学的虚构世界里,强化着普通 事物的存 在 ,强化着平庸 东西的存 在 ,强化着不可触犯之物的存在。学生经过在文本里探寻,经过小组间的交流和整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神奇”的初步概念。
二、让阅读有意义
1.建构与解构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获得,关注字、词、句、段、篇等,所以选择解构,把文本拆散了灌给学生,掰碎了喂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速效的。但从长远来看,伤害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兴趣,并失去想象力。
与解构对应的是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 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建构,让学生获得意义,正是群文阅读的核心理论。
2.如何建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建构呢?必然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请看此教学的设计一:
《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和《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本都属于“幻想小说”。这些幻想小说总让我们的思绪浸入到好奇之中,欲罢不能。但既然是“幻想小说”,就一定有其不同平时的“神奇之处”,选择一篇来读读,将我们的“探求结果”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在这个设计中,强调的是学生对获得的探求,而且,重要的是,李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获得,更要求学生明白获得的依据。这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的第一次建构。
第二次建构发生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分享,完善认知”环节。实际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一一对话,偶尔可见生生的对话。但同伴学习却是比师授生受更有效的学习形式。
第三次建构发生在班级交流环节的设计:
5篇幻想小说,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一篇来阅读与探究,到底其他几篇小说又有什么样的“神奇”呢?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分享,同时我们也试着将同学的分享有选择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因为思维有了碰撞,才会闪现出更多火花。非常重要的是,在碰撞之间,教师对这种碰撞做了推动和指导。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的。
3.变化发生于不经意间
纵观本课,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获得的欣赏者、质疑问难的点拨者、学习进程的推进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让课堂有意思
1. 让学生有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我们都知道,但如何做却似乎不是很清楚。李老师在本课中非常强调选择。第一次选择: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
5篇文章,学生感兴趣的有4篇,还有一篇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的处理是:不学也罢。
第二次选择:在4篇感兴趣的文本里,小组可以选择阅读材料。这种权利叫民主。
第三次选择: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一样,把最最普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如果我们细看李祖文老师的课堂,选择正是其教学的特色之一。
2.让课堂有笑声
选择指向民主。民主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民主的课堂也是尊重的课堂。在本节课中,10余次笑声里,学生情绪放松,课堂自然和谐。不由得想起第斯多惠的那句名言:“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四、让群文有效率
1.教策略
只有明确教学的目标,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一个灵动的、生成的、尊重学习者的建构的群文课堂,教什么?当然不能简单定位于知识。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课堂,应该教阅读策略。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学习单,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填写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这是找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同伴的观点可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这是自我监控。利用学习单,形成“神奇”的初步概念,这是统整。
多读不一定会读会写,在阅读中,才能学习阅读。但仅如此,还不够。唯有学会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建构自己的认知,才算学会阅读。
2.找不同
在本课中,教师还不断强调说“不同”,这有利于学生避开杂乱,更有效率、更全面地丰富自己的认知。
3.学会整理
没有整理,就不会有逻辑的思考,就不会有全面的认识。整理,同样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
师:这节课的要求跟上节课不太一样,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你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为什么要自我完善工作纸?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4.让议题统整全课
群文议题的选择,必然和以往的主题有明显的区别。议题必然具有可议性和开放性。因为可议,学生才有话可说;因为开放,学生的所说才能多元。故事像生活一样丰富,它们都是多元化的,充满了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神秘是每一个故事的尺度”。“神奇”这个议题,正好抓住故事的核心,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了学生的心。本课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议题展开,唯如此,议题才有意义。
意外,顾名思义就是意料之外。我就曾经经历过一场意外,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正在新华书店看书,突然,一个声音传了过来:先生,求求你了,给我点钱吧,我已经好几天没吃到饭了。我顺着声音的来源看过去,只见一个乞丐在书店门口趴在书店门口,向进进出出的人伸手乞讨。我心想:这种人来这里乞讨,简直影响了大家买书看书的心情,让人看着心里就不爽,最好赶紧走吧!
就在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子走了过来,这位乞丐的眼里顿时发出了一种惊喜的色彩。他连忙爬了过去,拉住那位男子的裤脚说道:“先生,可怜可怜我吧。”没等那位乞丐说完,那位男子就大声说道:“快把你的脏手给我拿开,真恶心。”乞丐伤心地放下了手。那位男子厌恶地跑了进去。突然,一个钱包不知何时掉在了乞丐面前,估计是刚刚那位男子在抖落间掉下的,我心想:这应该够那个乞丐饱餐一顿吧。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位乞丐拿过男子的`钱包,就快速地爬向那位男子,到了男子前面,说:“先生,您的钱包掉了。”那位男子摸了一下自己的口袋,连忙把钱包拿过,眼里满是羞愧,丢下一张50元钱就飞快地跑了出去。乞丐这才回到了自己的原处,继续乞讨。
他握紧电话,恶狠狠地盯着电话,仿佛要把它吞下去一样。
“不就是一不小心犯了一次错误吗?竟然把我的销售部经理职位都给撸了,打了几次电话给总监解释,结果刚要说到正题,总监就挂了电话,再打始终是忙线”,他想,“我不能坐以待毙,不然现在去单位找他。”他蹭地站起身踹开椅子,一把抓过衣服就往单位赶。“要不是没了经理的位子,我至于连车都舍不得打吗?算了,走着去吧,我就不信了……。”他嘟嘟囔囔地。
他选了一条离单位最近的小路,急匆匆地走去。正走着,突如其来的“啪嚓”一声吓了他一跳。循声而望,他看到了一地碎花瓶的瓷片。这时听旁边的人说:“这花瓶很贵的吧?前两天还拍卖来的。”“是啊,是啊,可这人怎么都不回头看一眼还往前走呢?是赝品吧?”
有路人按捺不住好奇心,喊住掉花瓶的老人:“您的花瓶掉在地上了,您都不回头看一眼?!”
他本是要走的,被这问题吸住了脚。
“花瓶碎都碎了,回头看也不能复原,就算一片片拾起拼起来也不再好看,哭个死去活来也没用,那为什么还要回头看?还不如继续赶路。”
他嗤之以鼻,这老头,不知道钱的力量。
总监根本没理他,他忿忿地回到了家,他脑海中却久久回放着老头的话。
“掉都掉了,就是一个意外!回头看也不能复原,还不如继续赶路……”
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错误都已经犯了,失去的也不会再回来了,莫不如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从头做起。”
一、内容安排及特点
“每日一诵读”五年级诵读的是古典诗词。上册我们安排的是古诗, 为什么一年级安排了古诗, 五年级还要安排古诗呢?这是出于我们对学生年段特点的考虑而做的安排——这也是我们这套教材的特别之处, 它不光呈现了知识, 还渗透了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一年级重在积累和识字, 而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诗词的诵读重在积累和欣赏。在编排方式上特别加入了对诗文的解说、赏析, 以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诗的范围甚广, 涉及了诗中“四君子”、“酒”、“地名”、“典故”、“战争”、“喜”和“哲理”等16个方面。五年级下册我们安排的是词, 在原来编写的那套国学教材中, 词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所以这一册我们仍然以时间为暗线、作者为明线, 安排了47首词让学生诵读积累。这些词以宋代为主, 既可以欣赏到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名篇名句, 也可以品味苏轼、辛弃疾、岳飞等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豪迈文辞, 甚至还可以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英雄豪情。
“每周一大家”本年级的上下册分别介绍了16位名家的生平、代表作品、趣闻轶事。这些名家都是我国近代、现代、当代很有影响力的大家, 其中不但有享誉世界文坛的诺贝尔文学得主莫言, 也有“童话大王”郑渊洁, 还有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 以及鲁迅、朱自清、冰心、巴金、贾平凹、韩寒、杨红樱等名家。
“每月一名著”本年级选择了适合五年级阅读的8本书。这些书涉及古今中外, 包括《西游记》《天蓝色的彼岸》《城南旧事》《趣味地理》《史记》《纳尼亚传奇》《海底两万里》《三国演义》, 内容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 也有地理科学, 还有奇幻冒险等。孩子们在阅读这些名著时, 一定会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的同时, 收获更多知识。
二、具体的策略及效果
1.“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是国学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读的步骤可以分三步走:一读读准字。要求孩子们大声读, 反复读, 读准字音。二读读通句。在读准字的基础上读通顺句子, 不可以多一个字, 也不可以少一个字, 进而读得流利。三读有感情。五年级的孩子经过四年的经典诵读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学理解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诗文下面的“解说”、“名句赏析”和工具书等来结合诗词内容进行诗词大意的理解。另外, 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查阅作品的背景资料, 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内心来体会诗词的意境, 从而通过朗读感情来表达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四读会背诵。这便是我们对孩子们古诗词学习的最普遍的要求了。古人有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孩子们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了诗词的意思, 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当然孩子读是一个方面,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交给孩子一些读的方法, 比如“想读法”、“快读法”和“唱读法”等, 以增加孩子读的兴趣。
2. 为有源头“活动”来。
活动不但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还能给孩子们更多的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展示活动, 既可以是人人轮流参与的“课前三分钟的诵读时间”, 又可以是班级诗词朗读比赛, 也可以是古诗词书法比赛, 还可以是名家“故事会”, 甚至还有针对名著的“读书分享会”和“读书主题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合作小组, 自主设计活动细节, 民主评选奖励优胜者。比如:每年我们班都要举行四次针对本期“每月一名著”的读书分享会, 活动的形式由孩子们自行策划, 既有好词分享, 又有内容抢答, 还有朗诵、情节表演等, 全班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 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的小组。而班级的诗词朗诵会后, 我班推选的班级最优秀的孩子在参加全校国学朗诵会获得冠军, 班上的孩子把这两位选手视若偶像。这些活动既让孩子们在充满热情和饶有兴趣中认真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又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还巩固了学习的内容, 真可谓一举多得。
3. 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校研发国学教材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这些经典烙在孩子的心上, 让它们与生活联系起来, 并学以致用。比如:当孩子们学完《青玉案·元夕》时, 查阅资料发现“百度”搜索引擎其名字就源于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并且知道了对某种事物执著追求就可以用这句话。又如:当孩子们在学完《满江红》时, 岳飞的爱情情怀让他们热血沸腾, 很多孩子将“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作为激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座右铭。
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 孩子们感悟出古人的智慧和情操, 提升了自我境界, 举手投足间尽显君子气度。东升小学每年“阳光少年”评选的火爆人气, 就是“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在校园蔚然成风的最好体现。
一个美妙的春天,一群小动物跑到一块空地里玩,它们分别是:小鹿花花、小羊咩咩、小猫咪咪、小马丁丁、小熊粽粽、小兔粉粉。
玩着玩着,花花忽然一直盯着旁边正在干农活儿的弥猴爷爷发呆。还没等大伙儿提醒她,她就大叫:“伙伴们!我们也学着弥猴爷爷种点好吃的吧!”“嗯。”大家欣然同意。“那你们爱吃什么呢?我爱吃白菜!”粉粉说。咪咪说:“可我想吃鱼啊!哎,算了,吃麦子吧。”粽粽说:“你吃麦子,我吃竹笋!”丁丁说:“那我吃玉米,怎么样?”咩咩、花花合唱似是而非的说:“我们吃五谷!”“那好,你们去准备吧!我会教你们的。”弥猴爷爷笑着走过来。于是,它们飞快地跑去买种子,拿农具了。
不一会儿,大伙儿都跑回来了,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弥猴爷爷给它们讲,大家也听的很认真。种下了自己的种子。它们每过一些日子就来给种子除草、杀虫。到了秋日,它们又结伴去除草、杀虫。“啊!这不可能!”原来,所有的食物都已经成熟了!非常熟!
“这是我的贺卡吗?”同学中传来一阵阵惊喜,可是谁也没有搭理我,我只能坐在一边看着别人手中拿着漂亮的`贺卡。看来我这个圣诞节又落单了。正想着出神的时候,上课铃打响。这节课我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满腹的伤心:为什么就没有人送我贺卡呢?难道我只是空气吗?一节课就在我的幻想中度过了。
就在下课之时,一位生病的同学走进了班内。顿时,大家都围着那位同学七嘴八舌地询问:“小蔡,小蔡,你的病好了吗?今年的新年贺卡在哪儿?有我的吗?”我一边走出教室,一边长叹道:“反正也没有我的,我还问什么呢?”可是我还没有拐入大厅,大家就喊道:“伊晓,伊晓——你的贺卡,快来看啊!”什么?还有我的贺卡?这一定是幻觉!小蔡走过来把贺卡递给我时,手中的纸张让我感到了真实的感觉,原来这个圣诞节还是有人记住我的。我看到贺卡的封面是我喜爱的卡通人物—龙猫。胖胖的肚子,黑溜溜的大眼睛,短短的尾巴,身上背着个装满橡子的黄色布袋,真是可爱。在龙猫旁有一列桃红色的大字:新年快乐。打开贺卡一看,在满是绿色星星的衬托下,祝福的话语显得格外的温馨:祝李洗然学习进步,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同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你能稍微控制一下你的脾气吗?看到这精美的手工贺卡,我的心一下子很激动:这可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张贺卡啊!而且是如此用心描绘出来。我感动地要留下眼泪了。这张贺卡在我眼里它太有意义了。
一、实验时间掌握不准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在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时, 有的老师演示出来的实验结果经常和书本实验结果不符, 大部分结果是小于五分之一。可和学生分析原因:一是因为磷量太少, 没能把氧气全部消耗;二是因为气密性不好, 使得有气体进入瓶中;三是瓶中气体未能完全冷却, 这三个因素使得进入的水不能完全替代氧气体积。但也有大于五分之一的, 和学生一起查找原因, 原来是因为瓶中气体在红磷燃烧前已经跑掉一部分了, 那么什么时候跑掉的, 从哪跑掉的呢?一是燃着的红磷放入太慢, 在塞紧瓶塞前, 红磷燃烧的热量使得瓶内的气体热胀从瓶口跑出来了;另一个右边的弹簧夹没夹紧, 使得气体从导管中跑出去了, 最终因为跑出一部分空气而使得进入的水大于五分之一了。根据不同的意外结果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能培养他们分析实验的能力, 以后遇到分析实验的题型时就能从容面对了。
而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学生实验时, 有的组的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我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 原来他们用的铁丝没用砂纸打磨导致铁丝无法被点燃。有的组的学生只见铁丝红热一下, 但没能燃烧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后, 原来他们放入时太着急了, 没等火柴梗燃烧完就伸入氧气瓶中, 使得氧气都被火柴梗燃烧消耗掉了。两组同学知道原因后, 重新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们既记住了氧气的性质, 又知道了该实验成功的关键, 使得他们的实验分析能力上了一个台阶。还有一组学生实验成功了, 但集气瓶炸裂了, 吓坏了。我没有责怪他们, 一起分析原因, 他们都记起了要在集气瓶中放些水来防止高温熔化物掉落炸裂集气瓶。根据学生们取得的实验结果, 分析了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 使得他们既记住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分析实验的能力。
又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灭高低两层蜡烛的实验时, 经常会出现上层蜡烛先熄灭, 有时连下层蜡烛都不灭的情况。和学生分析原因: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 看不见它是怎么进烧杯中, 假如倒得太猛了, 就会一下子把上层蜡烛给冲灭了, 要用玻璃片挡着点上层蜡烛, 倒时也要快些, 不然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会使倒入的二氧化碳受热而上升了。还有, 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 红磷燃烧后气球膨胀, 有时时间较紧就直接去称量, 发现天平不平衡。分析原因:原来是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起着跟热气球一样的功效, 浮力较大, 使得左边原有的质量变轻了。因此, 要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所得的意外结果。
二、实验操作顺序不当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学生做验证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实验过程中, 有的学生把盐酸滴加到碳酸钠溶液时, 发现并没有气泡产生, 怎么回事呢?有的学生认为是盐酸或碳酸钠变质了, 但发现用于其他实验又是可以的, 说明没有变质。有的学生认为加的盐酸太少了, 于是就多加些盐酸进去, 发现真的有效了, 但为什么开始滴加少量的盐酸会没有气泡产生呢?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意外, 原来是当少量盐酸加到碳酸钠溶液时, 首先会生成碳酸氢钠, 此时并没产生二氧化碳;只有盐酸多加后, 才开始产生, 但是如果把碳酸钠滴加到盐酸中就不会出现这个意外了。又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新教材中没有这个实验的操作顺序, 若不小心把通入氢气和加热试管的顺序搞错了, 一会儿就会发现试管炸裂了, 学生会吓一跳。那就趁机强调操作顺序的重要性, 不然实验不但不能成功, 还可能产生危险, 这样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次序就永生难忘了。
三、实验药品的用量不准导致的意外结果的处理
例如:在实验室抽取二氧化碳后验证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时, 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 并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学生们就开始疑惑。我就乘机抛出问题, 为什么石灰水没变浑浊啊?有的学生说, 是不是装置气密性不好呢?旁边立刻有学生说, 石灰水中都有气泡产生的, 怎么会气密性不好呢?有的学生说, 是不是石灰水变质啦?我就让他上来证明石灰水是否变质。他用试管取些石灰水后, 用吸管向里面吹气, 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说明石灰水没有变质。又有学生说, 老师的盐酸是不是拿错了啊?他上来一看, 说:老师, 你用的是浓盐酸, 浓盐酸有挥发性的, 制的气体不纯, 是不是所含的杂质气体使得石灰水不变浑浊呢?我一看, 还真是因为用的盐酸太浓了。和他们一起分析了这么多的原因, 学生们既了解了不能用浓盐酸, 知道检验二氧化碳该用新制石灰水, 复习了气密性的检验, 又学习了新知识。这个意外结果使得课堂效率极高, 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了整体的实验分析能力。又如:验证二氧化碳的实验时, 学生看着石灰水变浑浊了, 忘了把通二氧化碳的导管给拿出来, 一会儿又变澄清了。学生惊奇地问我, 我就乘机把宜兴溶洞的形成过程跟他们说了一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既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又使学生知道了要使实验取得成功, 药品的用量一定要准确, 不然可能就生成另外一种物质了, 出现另一个现象了。
综上实例, 我们发现, 引起意外实验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化学课堂和实验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教师的把握之中。我们教师只要对实验中产生的意外实验结果处变不惊, 反过来加以智慧利用, 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意外产生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在意外结果的基础上扩展思路,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 一些教师未能设想到的收获, 就这么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 常会出现些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而对于意外结果的处理方式, 往往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但是假如教师能够适时地转变思路, 并智慧地加以利用, 不仅反过来能够“化险为夷”, 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得到意外的收获, 而且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激励, 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未来的求知探索之路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意外,实事求是,分析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意外五年级作文】推荐阅读:
意外作文300字12-08
意外认识的朋友作文06-20
收获意外的惊喜作文09-24
意外的收获记事作文10-11
感到意外作文400字10-29
意外的发现500字作文06-05
意外的奖励作文400字06-23
意外的礼物作文600字10-08
一次意外的经历作文600字06-30
突如其来的意外的初中作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