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妇科门诊感染管理制度(精选8篇)

妇科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篇1

(一)环境管理

1、普通门诊、儿科门诊、肠道门诊各自分开,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并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所指定的隔离室诊治,并及时消毒,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疫情报告。

2、门诊室保持整洁,坚持湿式清扫,定期通风通风换气;每日用500mg/L的含氯制剂或二澳海因擦桌椅、诊察床,地面每日湿拖2次,如有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至少彻底打扫卫生一次;床套,枕套每周更换2次,遇污染时随时更换。

3、门诊大厅、候诊室每日用消毒液拖地1-2次。

4、各诊室有流动水设施或消毒设备。

(二)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上班应衣、帽整洁,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不得穿工作服进食堂、会议或离院外出。

2、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要肥皂流动水洗手,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及污染器械后和接触可疑传染病后应消毒液泡手,做诊断性治疗或处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它物品时应戴手套。

3、医护人员在做侵袭性操作时,均应戴无菌手套,严格执行消毒,铺无菌巾。

(三)消毒隔离制度

1、体温表用0.5%过氧乙酸二道法浸泡消毒,每日更换消毒液,体温表使用前用冷水开水冲净。

2、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等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每周彻底清洁消毒一次。

3、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巾一消毒。

4、穿刺、换药的器械、弯盘要先浸泡消毒后送供应室处理。

5、眼科门诊一律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遮眼板一人一板,用后消毒。

6、五官科门诊一律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检查器一人一消毒。雾化吸入器、螺纹器、咬嘴及雾化罐每人每次用后用含氯制剂或2%过氧乙酸浸泡消毒,雾化器内的药物配置按无菌操作原则,所用药液开启后24小早内可用,并注明开瓶时间。

7、门诊手术室按照有关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

妇科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篇2

1 医院感染因素

1.1 环境污染

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 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 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据调查统计, 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

1.2 医疗器械污染

口腔器械种类繁多, 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 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等, 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被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 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 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 造成口腔诊疗中的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手污染

医务人员直接与患者接触, 手易被唾液、血液的分泌物等污染。文献报道口腔科医务人员发生院内感染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经抽样调查, 手表面细菌培养阳性率高达98%, 增加了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1.4 消毒灭菌不规范污染

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 种类繁多, 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消毒剂进货把关不严、紫外线消毒不规范等, 都可成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

2 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 诊室环境的消毒及防护

诊室内配备空气消毒设备, 每天工作结束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诊室的工作台面, 综合治疗椅和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空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各治疗椅间用高1.6m的隔栏分隔, 防止唾液溅在他人身上。

2.2 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消洗―灭菌”的程序处理。所有耐热的口腔科器械每次使用后分类包装, 采用快速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不耐热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 浸泡时间>10h, 器械自消毒液取出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再使用, 或者干燥处理后放置于无菌容器中备用。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 其内部消毒较难, 因此在每位患者使用后需将手机继续运转20~30s, 以排出水和气, 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和水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机部件,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

2.3 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

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配戴防护眼镜, 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 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 因手套可能穿孔而致手污染, 因此脱去手套后也要求洗手。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能去除因接触患者而沾染的大部分微生物, 因此必须规范的洗手, 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2.4 规范消毒灭菌各项操作程序

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对能耐高温的器械, 必须采用分类独立小包装形式高压灭菌;对不能耐高温的器械, 按需要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 使用前用无菌水冲洗;口腔科检查器材, 如镊子、口镜、探针、弯盘等, 一人一专用;使用中的各类消毒液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

3 医院感染管理

3.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以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 制定具体培训计划, 加强对各级医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 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3.2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 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使之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只有自觉遵守消毒隔、离等各项规章制度, 搞好落实, 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确保患者治牙安全。3.3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监测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控制是目的。通过开展对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 物品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紫外线消毒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等各项医院感染监测, 为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并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4 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消毒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由于影响因素多, 环节复杂, 如果工作未到位,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口腔科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 所以必须规范口腔科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只有把好消毒灭菌关, 采用切实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才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浅谈口腔门诊的感染管理 篇3

关键词:口腔门诊; 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42-01

一、口腔门诊的感染因素

(一)口腔设备的污染。

诊疗室空间面积小,治疗椅间距离小,设备满负荷运转,增加了传播病菌的机会。

(二)口腔门诊的空气污染。

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其中部分为传染病患者、隐性传染者或带菌者,常由呼吸道排出病原体。尤其是老人及幼儿,其抵抗力低,很容易感染。

(三)口腔医生手的感染。

医生在执行操作时,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口腔内除正常菌群外,还有肝炎病毒的可能,因此增加了医生与患者及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四)口腔医疗器械的感染。

口腔医疗器械品种多样,且多为贵重精密的器械,这些器械直接在患者口中使用,常被患者唾液、血液等污染,如无严格的消毒措施,可在患者中进行传播,造成医源性感染。另外,许多车针、牙钻、钢丝等多由医生自己保管,也不能进行很好消毒,这些都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

(五)口腔牙合模型的感染。

在口腔正畸治疗、修复治疗、关节治疗及某些科研需要时,均须制取口腔印模,其操作直接在患者口腔中进行,医护人员的手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取下的阴模是污染的,然后制成阳模也被污染,从而通过手的接触进行传播。

二、预防口腔门诊感染管理的措施

为了控制口腔科门诊感染,我们采取了以下的管理措施:

(一)提高认识,严格要求。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各自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灭菌技术及相关的操作规程,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每次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每诊疗一个病人应更换一付手套或手消毒。进入患者口腔内的器械必须做到一人一用消毒或灭菌。每周三氧机空气消毒2次,定期更换器械、消毒液及椅套、头套和擦手毛巾。

(二)加强管理。

科内有院感管理制度或消毒隔离制度,有符合医院感染预防所控制的工作流程。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监测;对消毒物品、灭菌物品做定期检查;每月对室内空气做一次微生物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

(三)严格器械消毒。

对非一次性使用后的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进行。凡是用过后器械,先用快速多酶清洗液清洗浸泡,根据污染程度不同,浓度及时间不同。高度污染,稀释比例1:100,浸泡10分钟;中度污染,稀释比例1:150,浸泡10分钟,轻度污染,稀释比例1:200,浸泡2—5分钟,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再用ATC压力蒸气灭菌器灭菌。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的口腔器械(如手机头、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根管器械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器械(如口镜、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和各种修复体等)使用前必须消毒。

(四)环境消毒、

合理布局,治疗区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分开,有消毒灭菌设备,有流动洗手设施。每天治疗前用含250g/L有效氯液消毒液擦拭治疗区域,上午、下午各一次。湿式清扫地面。

(五)石膏模型消毒。

石膏模型修复体等污染物在送技工室前应进行消毒,未经消毒应注明。消毒方法如下:石膏模型喷洒或浸入次氯酸钠或含碘溶液、金属/瓷修复体矫正器械,用2%的戊二醛浸泡全口义齿和树脂/瓷修复体浸入碘或含氯液体。

(六)医疗废品集中处理。

建立健全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一次性物品初步消毒后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毁形,分类装袋集中处理。保持室内清洁,每天操作结束后应对台面、地面进行终末消毒处理。要求科室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三、小结

综上所述,口腔门诊的各类感染因素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医疗器械的污染。;因此有效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正确掌握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对降低医院感染,尤其对外源性感染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科自实施以上各项管理措施以来,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感染率,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本身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惠平,魏直立.口腔疾病诊疗与交叉感染.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3

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范文 篇4

1门诊与急诊科、儿科门诊分开设置,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做好消毒。

2工作人与工作室穿工作服,必要时带帽子、口罩、手套。每次诊疗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严格执行隔离技术和手卫生规范要求,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门诊抽血室、化验室、注射室保持环境清洁,每天进行空气、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每季度进行卫生学监测。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物品(止血带、采血针垫)要一人一用一清洁或消毒.4门诊治疗室、诊疗室所用相关器材应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医疗用品一用一消毒或灭菌。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洗,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随时消毒处理。

5门诊所使用的平车、轮椅、检查床等每日定时清洁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随时消毒处理。

6门诊候诊室、诊室每日要通风换气,湿式清洁消毒,门诊电梯、扶梯每日进行清洁消毒。

7有疑似传染性疾病患者就诊时,应立即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并上报预防科。

妇科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篇5

一、工作人员要求:

(一)、工作人员衣帽整齐,给患者检查及操作前后洗手。

(二)、无菌操作戴口罩,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三)、普通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分室就诊。

二、清洁处理和空气消毒

(一)、坚持每日的卫生清洁和每周大扫除制度,每日开窗通风。(二)、每日擦拭诊断床、更换床单和枕套。(三)、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空气消毒。

三、医疗废物处置:(一)、一次性口罩、帽子、鞋套、口杯、手套、床单等用后放入黄色塑料袋,集中回收。

(二)、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棉棒、橡胶手套、棉球放入黄色塑料袋,针头、刀片、镊子等锐器放入锐器盒内,加药后的玻璃安瓿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集中回收。

(三)、与回收人员做好交接登记。

四、专科特殊消毒隔离制度(一)、妇产科

1.患者用后的检查床垫和漏斗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洗一次,检查患者用一次性手套,窥器一人一用一灭菌。

2.检查阴道出血患者需戴无菌手套,外阴用0.5%碘伏棉球消毒后进行内诊。

(二)、眼科 有流行性结膜炎时设专病诊室,操作前后严格洗手,眼压计用后消毒。(三)、甲状腺科:

协助患者服药时,用后的手套、试管等放入黄色塑料袋内,集中回收处置。

(四)、疼痛科:

用注射器抽吸三氧前用碘伏棉签消毒连接处,预防感染。

五、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急诊科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

二、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指定到隔离诊室就诊,已被污染的区域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四、保持各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湿式清扫,每天2次;诊桌、诊椅、诊查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湿抹1次,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擦洗和消毒;各种急诊监护仪器的表面应每日清洁,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每季度空气培养一次。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必须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的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六、呼吸机管路应专人专用,使用中的管路定期更换,按规定进行消毒。使用中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并更换无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七、医护人员应了解消毒液的性能及作用、有效浓度、配制方法,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

八、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厕所等使用的清洁工具(抹布、拖把等)定点放置,拖把标志明显,分别清洗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各诊室应配置适合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十、急救车定期清洁、消毒。传染病病人用后车辆及时消毒处理。

十一、医疗废物置黄色塑料袋内,规范封口,交回收人员,并交接登记。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在院感科的指导下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三、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每日两次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五、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治疗室内每日空气消毒一次,无私人用品,有特殊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得进入治疗室。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一、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二、医疗废物置黄色塑料袋内,规范封口,交回收人员,并交接登记。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三、保持诊室空气流通、环境整洁,每天工作结束后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好登记。

四、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原则上戴手套,必要时配戴护目镜。

五、口腔检查用口镜、弯盘、镊子、探针、注射器等采用一次性,用后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重复使用的器械用后用酶剂进行清洗、灭菌。碘伏瓶、无菌持物钳筒等有灭菌日期、启用时间。碘伏瓶每周灭菌、更换两次,无菌持物钳四小时一次。

六、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材料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七、诊室地面、物表、把手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遇有污染时,随时消毒。

八、进入口腔内的器械一人一套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

九、灭菌器每周生物监测一次,空气、物表、手、消毒用品每月培养一次。

十、污染、清洁、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菌物品分开存放,严禁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相对独立。

二、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显,限制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

三、工作人员入产房衣帽整齐、换拖鞋。

四、工作人员进入分娩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五、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集中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六、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每周卫生日制度,物体表面、地面、鞋底每日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分娩后进行常规擦拭消毒和紫外线照射。每日通风30分钟。

七、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监测一次,并记录。

八、引产胎儿尸体按尸体处理,严禁按医疗废物处理。

九、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手术室布局合理,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区域之间标志明显。

二、手术室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室有醒目标志,并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三、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高压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

四、使用后手术器械、用具及物品通常情况下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应先浸泡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分钟再进行处理。

五、麻醉用品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六、洗手刷、擦手毛巾应一用一灭菌,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采用消毒液体皂。

七、医务人员入室必须更换衣裤、鞋、圆帽,去除首饰、项链,头发不得外露,有严重呼吸道感染不宜上手术台,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衣服、鞋。

八、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九、严格执行卫生制度,湿式清洁,每周有固定卫生日。

十、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手术期间避免频繁开门。

十一、手术废弃物品、摘下的器官、肢体应装入黄色塑料袋内,锐利刀片、缝针等物品装入锐器盒内,封闭回收。污染被服和布类敷料放入黄色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并标示,送洗衣房处理。胎儿尸体按尸体处理。乙肝等传染病病人术后医疗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

十二、接送病人的平车内外不得交叉使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严格区分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区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行由洁到污。

二、污染、清洁、无菌物品分窗收发,分室存放,设单独窗口发放,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入内。

三、严格掌握各种医疗器材的回收、分类、清洗(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操作技术规程。建立清洗、消毒、灭菌操作的过程记录。

四、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进行记录。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保存6个月以上,灭菌监测记录保存3年以上。

五、各种灭菌包应有明显灭菌标志,如物品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标志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

六、严格掌握高压灭菌操作技能,每包外贴指标胶带,包内放化学指示卡,每周有生物监测,保存资料。

七、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应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

八、无菌物品每月一次细菌培养,每季度一次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培养。

九、每天一次紫外线照射,灯管每周用70-80%酒精擦拭。十、一次性用品及医疗废物管理

(一)、一次性医疗用品等由供应室统一领取并进行质量验收、发放,未拆除外包装放入专室内,已拆除外包装可放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二)、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每天由废物转运人员回收,做好交接登记签名。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独立设置,位置适宜,布局流程合理,内设治疗室(区)、监护区、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和污物处理区。各区域划分明确。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配备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

二、配备空气净化装置,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通风和采光良好。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四、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外出时应更衣,患有感染性疾病者暂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

五、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

七、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特别是呼吸治疗设备装置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等,不得与其他床单位交叉使用。病人转出或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严格探视制度,探视仅限制1人。特殊情况下,家属和非工作人员进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后要洗手。

九、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2 内镜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二、设诊疗区和清洁消毒区,保持室内清洁。

三、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四、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程序必须遵照国家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五、进行内窥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过筛检查,必要时进行抗-HBV、HCV、HIV过筛检查。对HBsAg阳性者或特殊感染和非特异结肠炎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诊疗工作的最后。

治疗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护人员有感染者不得进入。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室内设有流动水洗设施。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

六、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灭菌物品(棉球、纱布、棉签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注明开包时间。碘伏瓶每周灭菌、更换两次。

七、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九、换药敷料及其他医疗废物放入医疗垃圾袋,按要求封口,集中回收。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每天开窗通风换气,用紫外线每日消毒一次。

三、执行《手卫生规范》,为每个病人操作前后认真洗手。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四、桌、椅、凳等表面和地面的清洁区湿式清洁每日1次,污染区每日工作前后用500mg/L的含氯制剂擦拭各1次。抹布、拖把等清洁消毒器材分室使用。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六、器材严格执行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原则上各类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用后用1000mg/L含氯制剂浸泡4h,再清洗烤干,必要时用前高压灭菌。

七、贵重仪器污染时用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30-60min,平时保持清洁。

八、碘伏瓶每周灭菌两次,碘伏每周更换两次,压脉带一用一消毒。

九、废弃固体标本及一次性器材放入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用后针头等利器放入锐器盒。与回收人员做好交接。在病房采血时,用后棉签放入污物缸,严禁丢弃在病房地面。

十、检验报告单电脑纸打印,消毒后发出。放射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工作人员衣帽整齐,工作场所整洁。

三、室内每日开窗通风。

四、调钡用具使用一次性口杯,做到一人一杯。使用一次性鞋套。

五、钡剂灌肠器必须高压灭菌,肛管按清洗——灭菌程序进行,做到一人一根。

六、各种检查设备定期清洁,传染病人检查后用每升含1000毫克有效氯的消毒液进行消毒。七、一次性鞋套、床单、口罩、口杯等放入医疗废物袋,封口回收,集中处理。

针灸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一次性针灸针在有效期使用; 二、一次性针灸针用后,放置于锐器盒回收处理。重复使用的灭菌后使用。

三、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1次。棉球缸、碘伏瓶每周高压灭菌两次。有指示胶带标示。并注明起用日期和时间。

四、医务人员每次针灸治疗前后认真洗手,使用医用洗手液。

五、每日开窗通风。

六、棉球等用后按医疗废物规范处理。

七、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洗衣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合理,洁污分开,通风良好,物流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流。

二、定点定时收集污物,避免在病房清点,直接放置污衣袋内运送洗衣房,收发工具应洁污分开,并每日清洗消毒。

三、认真执行衣物清洁的规章制度,分类清洗。工作服单独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消毒用5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min,传染病污染的衣物封闭运输,先消毒后清洗。

四、清洁物品专区专柜存放。

五、工作环境保持卫生,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用清水擦拭桌、椅、工作台面、地面二次,每周大扫除。污染区用消毒液擦拭。

六、洗衣池(机)做到定期消毒,特别是洗可能有传染性的衣被后,就用90℃以上的热水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七、工作人员在回收污被服时,要戴口罩、手套。做到勤洗手,勤换工作服。

肠道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肠道门诊独立设置,室内布局合理,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和隔离消毒制度。

二、诊室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设有非触式流动水洗手与手消毒设施,肥皂保持干燥。

三、医务人员进出必须穿脱隔离、帽子、口罩,物品固定放置。接触污物时戴手套。产生的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规范封口,集中回收处置。

四、凡到肠道门诊就诊的病员,如果临床症状典型、病员来自疫区或腹泻严重者,都要细菌培养。

五、病人排泄物、呕吐物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搅均放置2小时后再倾倒。盛污物容器或便器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洗净晾干备用。

六、体温表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二道法),然后冲洗、擦拭干燥备用。

七、肠道门诊使用“肠道门诊登记簿”,就诊病员要逐个登记。

八、肠道门诊发现法定传染病的疑似病员或已确诊病员,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公共卫生科,由公共卫生科上报县疾控中心。

九、新发传染病,需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认真填写传染病卡片,及时报告公共卫生科。

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发热门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标准预防原则,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做好自身防护。

二、进入诊疗区先穿工作服、戴帽、防护口罩、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口罩每4小时更换,隔离衣、工作帽必须每天更换,分别置于专用容器中。

三、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每次接触病人后洗手(六步法手法),遇手污染时,应立即洗手并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揉搓1~2分钟;下班前进行个人卫生处置。

四、医务人员接触疑似病人后必须及时更换隔离衣、口罩、帽子,做好手清洗消毒,房间环境与物品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五、保持诊室开窗通风,安装排风装置。每天至少紫外线灯消毒二次,30分钟后开窗通风,每天二次。桌、椅、门把手及血压计等用清水擦拭每天二次,遇污染时随时用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地面严禁湿式打扫,遇污染时随时用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拖地。

六、体温表的消毒:使用后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液棉球或纱布擦拭,再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最后用流水冲洗晾干待用。

七、分泌物消毒:随时消毒,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搅匀放置2小时,痰具每天用1000mg/L以上有效氯消毒剂浸泡至少60分钟,每天一次。

八、使用过的布质口罩、帽子、隔离衣、长袖手术衣裤放入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后,拧干后装入双层黄色袋内扎紧,挂上特殊处理标志,由专人统一收取运送洗衣房清洗,经高压灭菌后使用;使用过防护眼镜用1000ml/L以上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九、损伤性医疗废物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中,其他医疗废物一律投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分层扎紧,挂上特殊标识,由专人、专用工具、按规定时间和路线回收。

十、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按照《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分诊点,其设置应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

二、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

三、根据手足口病、肠道等特定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四、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处,首先对就诊病人预检,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五、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对呼吸道/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同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六、我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诊治,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上级医院。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使用专用车辆,用后及时消毒。

七、感染性疾病病房的设置应相对独立,与普通病房之间设隔离带,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

八、内部严格“三区”、“两通道”,不同区域之间必设“缓冲间”,且应标识明确。

九、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传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病人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米,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十、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入口应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十一、每一病室设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立即清洗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病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中,进行有效封口后由专人密闭运送。严格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交接、登记等工作。

十三、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加强通风。常规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十四、严格陪床、探视制度管理,一般情况下不探视。必须留陪时,应由床位医师签署书面“同意”意见。陪客、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等。

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

二、必需留置时选择合适大小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三、医务人员要严格手卫生规范;

四、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认真执行导尿术的消毒流程;

五、固定尿管,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

六、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留取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根据相关规定留取;

七、保持尿道口清洁,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八、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九、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二、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三、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

四、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

五、手术前尽量不预防用抗菌药物;

六、手术人员要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

七、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八、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九、外科医师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制度

一、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

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擦洗后外用保湿润肤剂;积极治疗原发皮肤病,防止长期使用糖、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对反复发作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剂。注意个人卫生,常洗头、洗澡。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积极治疗皮肤病,如手足癣感染。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隔离措施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严重烧伤后患者最好是单间,做好床旁隔离。减少或防止细菌的侵入;静脉输液时,避免或尽量远离创面做静脉切开;注意妥善保护创口,及时更换渗湿的敷料;病房器具专用;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严格执行洗手、换衣、戴手套制度;实行终末消毒制度。

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于妇科泌尿道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6

摘要:目前,感染已成为医学领域突出的问题,医院内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后妇女由于其生理和解剖位置的关系,约有2%-4%左右发生产后泌尿系统的感染,最常见的有膀胱炎、肾盂肾炎。护理工作贯穿于防治医院感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护理工作者着手,抓住每个环节,重视每个危险因素的存在,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 护理措施

目前,感染已成为医学领域突出的问题,医院内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产后妇女由于其生理和解剖位置的关系,约有2%-4%左右发生产后泌尿系统的感染,最常见的有膀胱炎、肾盂肾炎。护理工作贯穿于防治医院感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护理工作者着手,抓住每个环节,重视每个危险因素的存在,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现将我科防止泌尿道感染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妇科泌尿道感染的易感因素

1.1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特点,因尿道与肛门位置的关系,将肛门的大肠杆菌带至尿道口造成上行性感染引起膀胱炎,再感染到肾脏而引起肾盂肾炎。由于女性泌尿道短而直,又接近阴道、肛门,故外阴不洁易引起泌尿道感染。1.2年龄因素

老年妇女的泌尿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的减退,女性常见骨盆肌肉松弛而出现膀胱膨出、尿失禁、尿潴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妇女月经期及产妇产后由于恶露的流出,分泌物较多,细菌容易生长繁殖而引起感染。1.3留置导尿管

留置导尿管刺激尿道黏膜易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机体防御屏障,因此,增加了感染的机会。1.4抗生素的应用

大量滥用广谱抗生素,易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某些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护理措施

2.1建立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强化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严格消毒制度,完善预防医院感染的屏障系统。

2.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一切无菌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污染及交叉感染。2.3排空膀胱预防泌尿道感染,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

分娩进行中尽量排空膀胱,减少分娩过程膀胱受压、膀胱受伤的机会。产后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如有排尿困难,可利用各种方法诱导鼓励其排尿,如热敷腹部,听流水声等。检查产后膀胱是否过度充盈,可触诊耻骨联合上方。使用导尿管前应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时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如导尿管误入阴道应光环导尿管重新插入。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避免受压、扭曲、堵塞,以保持引流通畅有效。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倾倒,记录尿量,并观察尿的颜色,发生尿液沉淀、浑浊、结晶应行膀胱冲洗。导尿管及引流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每日用5%碘伏溶液擦洗外阴及尿道口两次,并且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如病情需长期留置导尿管者,每周更换一次导尿管,拔掉导尿管后用5%碘伏溶液擦洗尿道口及会阴部两次,并要及时督促病人多饮水,尽早自行排尿。2.4会阴部护理

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并做好床单的轻度处理,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指导月经期患者、产妇要及时更换潮湿的会阴垫及内裤,以免潮湿刺激局部皮肤。留置尿管期间每日用5%碘伏溶液擦洗会阴部两次,每次大便后注意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防止粪便及阴道分泌物污染尿道引起泌尿道感染。2.5指导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预防泌尿道感染。由于产后疲乏、术后不适,患者集体抵抗力降低,患者每日饮水在25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起到机械冲洗作用,有效地预防泌尿道感染的发生。2.6减轻症状,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给予特定的抗生素以杀死致病菌,2天内症状会减轻,需持续治疗10天致14天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服药同时并做尿液培养,看细菌对哪种抗生素有效,在换上有效抗生素完全根治为止。摄取足够的液体,每天至少3000致4000毫升以稀释尿中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连用抗生素,以免产生各种耐药菌株,降低集体抵抗力。2.7出院指导

门诊注射室对感染管理的护理分析 篇7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定期抽检本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门诊注射室中医务工作者的手、无菌物品、物品表面以及空气感染等情况。随机抽取注射室中的30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其抽取的对象必须是无病菌携带且不处于生病期。对注射前后医务人员的消毒情况进行分析。

2.2 护理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加以检测门诊注射室中医务工作者的手、无菌物品、物品表面以及空气污染等项目[2]。随机抽取注射室中的30名医务人员作为检查对象, 选择科学合理的消毒方法, 在注射前后对医务人员的手部进行细菌检测。让受检人员五指并拢, 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由指根至指端反复擦拭两遍, 并不断转动棉拭子, 剪去和操作者手指接触的部分, 将棉拭子放置无菌洗脱液的试管中, 并将其送去检验。

3 结果

门诊注射室医务工作者的手、空气监测、物品表面等均相对合格于往年, 而无菌物品的监测合格率与往年相比, 无明显差异。消毒前, 医务工作者手部的细菌菌落数为30cfu/cm2, 其中肠杆菌占17%,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3%。消毒后, 医务人员手部的细菌菌落数为6cfu/cm2, 未检测出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消毒后, 医务人员手部的细菌菌落数小于消毒前, 其的合格率为100%。具体情况见表1。

4 讨论

根据检测结果显示, 除无菌物品的检测结果无差别外, 门诊注射室医务工作者的手、空气监测及物品表面等项目的合格率均高于往年。加上据上表数据显示, 护理后医护人员手部菌落数显著降低, 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大大减少, 符合卫生部门规定的感染卫生学标准, 这表明本院对门诊注射室的感染管理取得一定的护理效果, 我院医务工作者能依据要求, 加强对无菌物品的管理及使用[3]。

合理布局医院环境, 将室内分成清洁区与污染区。按照疾病的类型, 严格分成感染区和非感染区, 合理划分治疗室与污物间。在各输液单元放置一次性的薄膜袋顶替痰盂, 使用后及时更换, 以防空气污染。安装感应的水龙头, 做好环境卫生的消毒工作, 定期大清扫, 并且每天定时通过紫外灯或者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 每个月进行空气消毒1次后, 采集样本进行微生物的监测。

严格要求注射室人员的工作, 进入室内前, 保持衣帽的整洁, 按照无菌技术的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戴口罩以及消毒等, 在注射的过程中, 减少家属以及陪护人员的探访或走动, 防止空气中的细菌含量逐渐增加。严格控制药液的质量, 仔细检查每瓶或者每支药液的裂缝、杂质以及真菌等情况, 观察其是否出现澄清、沉淀以及浑浊的现象。在保证药液的质量安全后, 才能进行配液加药。加强各项医疗设备及护理工作的管理, 注射前, 医护人员应先进行卫生洗手, 或者利用快速消毒液擦拭双手, 仔细检查药液的质量后, 开始抽吸药液, 防止针栓污染而导致药液污染[4]。在操作的过程中, 为皮肤的穿刺点进行二次消毒。以穿刺点为定点, 沿着血管的运行走态, 依据要求给予点状式的消毒。此外, 对于液体药品, 必须现用现配, 牢记药物搭配的五大禁忌。

为防止药物的盲目使用, 充分了解并掌握药物搭配的五大禁忌。在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 严格记录药物使用的间隔时间, 避免各种药物间发生抵抗作用, 减少抗生素注射的次数, 使医疗废物的污染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从而减少患者因注射而感染的可能。

凡是与病人体液、血液密切接触的操作物品, 如输液管、注射器、棉签以及头皮针等, 为病人注射完毕后,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将这些物品按类型分别装入收集盒中, 密封包装, 每日由固定人员送往指定的地方, 对其进行无害化的处理, 以有效减少废物对医院及患者的感染。

摘要:目的 对门诊注射室的感染管理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对门诊注射室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控制措施。结果 通过确定控制目标, 遵守标准的预防准则, 加强医务人员手、物品及环境等管理, 规范洗手以及预防针的刺伤工作后, 门诊注射室的感染管理工作逐渐形成规范化与制度化。结论 加强门诊注射室的感染管理及控制, 不仅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确保医务人员及病患的身体健康, 而且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门诊注射室,感染管理,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婷, 陈爽.门诊注射室医院感染管理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7) .

妇科门诊感染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感染疾病;门诊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70-01

感染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疾病常见的有: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对于感染疾病并无理想治疗发难,多数患者治疗时缺乏有效护理造成治疗预后不佳。近年来,护理风险管理在感染疾病门诊护理管理中使用较多,并且护理效果良好[1]。为了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感染疾病门诊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66例感染疾病门诊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治疗的80例感染疾病门诊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为(28~74)岁,平均年龄为(46.2±0.8)岁,患者病程为(1.1~6.3)周,平均病程为(3.5±1.4)周;对照组有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患者年龄为(30~76)岁,平均年龄为(46.4±0.6)岁,患者病程为(1.2~6.2)周,平均病程为(4.2±1.1)周。患者对其护理方案、治療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宣传感染相关知识,保持病室内环境的卫生、整洁,叮嘱患者多休息;同时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功能锻炼等,待患者出院时叮嘱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等。

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明确相关规章制度,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制定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方案。医院定期派查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实施应急预案。另外,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中要制定能够实施的应急措施,列出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确保方案能够有效地实施。(3)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医院加强护师专业技能培训,开拓视野,提高技能。(4)加强护理记录管理。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对于不当的护理要找出原因,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3]。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形式表示,并对其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并行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操作熟练程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评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应急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感染疾病在临床比较常见,疾病类型也比较多,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治疗过程中风险性也比较高。近年来,护理风险管理在感染疾病门诊治疗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护理风险管理和其他的护理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能够促进医院不断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护师的责任医师,使得护理模式从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同时,护理风险管理中更加注重患者心理护理,能够从心理护理到生理护理,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护理风险管理既维护了患者尊严,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害怕等负面心理,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降低患者治疗复发率。最后,护理关系管理的实施能够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不同科室间的合作,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

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对护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师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善于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患者的理论和护理操作实际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操作熟练程度、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评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应急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3]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感染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门诊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理想,能够降低患者治疗风险,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毕小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2):173-175.

[2]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上一篇:关干节约粮食的名言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