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校本培训方案(精选8篇)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丰富知识储备,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素质水平。
二、培训对象
全校各学科任课教师。
三、培训时间
集中培训时段为8月20日—27日;其他专题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四、组织实施
1、加强领导。为加强协调管理,确保我校暑期校本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目标,学校成立暑期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曹伯高
副组长:王海明 徐桂林
成 员:戴兴宏 朱加义 吉 东 孙 庆 周兴华
陈祥宝 周 欣 徐振武 李桂华 姚平
徐宝宏 徐永忠 王中文 各教研组组长
学校暑期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办公室、师训处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日程安排,做好校本培训过程管理。各教研组组长是本教研组培训的组织者,根据学校安排和培训计划,认真组织本教研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
2、严肃纪律。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办公室负责考勤。
3、注意培训情况记录和资料的积累。各教研组组长要做好本教研组的培训情况记录,包括参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结果等。师训处要做好培训过程资料的收集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载和教师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等。
七、具体安排(如有调整,另行通知)
-----------
一、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及其新要求
为了深化课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工作,上学年上海市教委发出了有关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的文件。要求全市中小学建立和健全学校课程管理网络,保证课改方案规范有序地校本化实施。文件提出,各校要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与学习研讨等途径,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教材改革的目的、目标与要求,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形成共识,为校本化实施课改方案提供思想基础。
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是课程学者、课改专家近年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在坚持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精神和课程纲要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的、面向全国全省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和创生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色化、个性化加工、充实和开发,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需要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层面的共同作为和努力。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激励学校并富有实效地帮助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更需要具备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学校是真正实施课程、开展教育活动的地方,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的提出,更加强化了学校的课程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和扩大了学校校长教师的课改责任和发展空间。校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对教师的在职修炼、校本研修、专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学习(这里简称为“师训”)提出新要求。
新阶段师训工作要围绕基层学校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研发相应新课程、新资源,探索和创建有效而多种多样的培训新方式新模式,强化师训专家团队,为帮助和引领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化服务,为一线教师的校本化能力发展服务。
二、对小学劳技师训工作的新要求
1. 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劳技课改成果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
课改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和学校方方面面的协同付出,劳技课的开设更是如此。宏观上的率真关怀、中观上的果敢行动、微观上的务实努力,是劳技课成功的根本保障。
上海市小学劳技课自正式开设起已有十多年了。尤其是二期课改以来,在学生们乐于动手、辛勤劳动的同时,开展设计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挥了独到的重要作用。但时空有限,有的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许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高效运用,有的还有待开发,亟须政策支持。尽管许多做法已成为范例和规章,但还需进一步配套完善。需要我们在多方面、多层次地再做努力、再作贡献。
校本化实施课改方案为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小学劳技课改成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相应问题、排除疑虑、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 努力搞好校本化是课改新阶段小学劳技教师的新任务
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要求。小学劳技的课程校本化实施,劳技教师至少要完成好以下几方面任务:
(1)从校本角度,进一步学习课改方案、劳技课标,进一步理解课程教材改革的目的、目标与要求,以形成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的共识。
(2)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校本化要求我们的教学更加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本校实际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要求教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校本化充实与开发,需要教师具备校本化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课程及教材的开发、编制能力。
(4)需要教师练就对教学装备、教学资源校本化的建设和维护能力。
(5)进一步提高评价工作质量,要按照规范,提高能力,搞好多元的校本化的学生评价。
(6)开展校本化的课程文化建设。校本化不是对个别教师或者少数教师的要求,而是需要教师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每个教师要练就联合开展整体校本化工作的能力,共创学校课程文化。
3. 课改新阶段小学劳技师训工作的重点任务
与其他科目相比,劳技课更需要强化校本化实施,也更应该强化校本化实施。劳技课程的实施,必须与实践、实际相结合,必须扎根于学校本地本土,强化本地本校特色,充分用好本地本校资源装备,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技术特长,以本校本班的每个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求、动手创造欲望和解决问题、助人为乐的美好愿望。因此,在小学开展劳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对于深化小学劳技课程改革,搞好课程实施校本化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要落实这些校本化要求,小学劳技教师要加强研修,重点提高和练就多方面的校本化能力:
(1)教师要增强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技术需求的能力。现实中的小学生,个个怀有各种各样的真实的、现实的技术需求和兴趣。教师的教学要从多多“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到多多“鼓励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需求、追求自己的兴趣”上来。这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潜能有敏锐的感知和引导,并与当下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为下一步的技术学习提供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有意思的“理由”。
(2)教师要练就课程行动、教材教具开发的能力。要满足每个学生的技术学习需求,教师就要持续追踪每个学生的需求发展进程,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不断改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校本化处理和创生区县统一教材,这种校本化处理和创生,主要包括教师对教材的补充、整合、调整与再编写等,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的个性化创意,这就要求教师练就课程行动能力。劳技课的教材教具是一体的,对教材的处理和创生必然涉及教具,因此,教师必须练就开发和自制教具的能力。
(3)教师要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技术能力。在技术领域为人师表,教师自身扎扎实实的技术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技术自信心,要明确系统的小技术与大技术同质的现代技术观,小学劳技教师在校本化的小系统范围内,练就校本化的扎扎实实的技术能力是完全可能的。经过不断的刻苦努力,进而在课堂上,向可爱的学生们说“我就是技术”,是完全应该的。
(4)教师要练就运用社会技术资源的能力。无论技术难或易,各种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提高的。课程中的技术源自社会,因此,教师要与本地区校内外的技术课程资源单位建立密切联系,以保证课程的发展和教学的鲜活,动员本地区的各种技术力量,为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提供技术资源支持。
(5)教师集体要营造学习、研究、合作的课程文化和技术文化氛围。课改方案校本化实施,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操作步骤,没有现成的最好的模板,需要学校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多方协商、彼此学习和共同研究与创造,需要校外课程专家、技术专家的专业引领。当这些不同方面的人士能够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各抒己见时,一种学习、研讨与合作行动的课程文化和技术文化氛围就形成了。
三、小学劳技师训方式的创新
小学劳技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特色,要求我们务实创新,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师训新方式新模式,以适应校本化之需。
1. 区域培训
以往的课改实践表明,小学劳技教师行政区域培训(包括区域、校际联动、骨干教师专项培训、信息化互动培训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行政区域培训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所创新,借鉴引用中外师训新模式(如:教师学校发展模式、多方协作的复合型模式、伙伴合作模式、网络远程模式等等),以适应校本化的多种需要,取得最佳师训效果。
2. 校本培训
以解决学校教学特定真实问题、练就校本化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校本培训,是师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改校本化实施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小学劳技课程更要注重校本培训。主要模式有:课题研究式、自修反思式、师徒结对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观摩式、微格教学式、研训一体式等,以及这些校本培训的信息化方式。
课题研究式和自修反思式师训的主要特点是学术性、理论性较强,在开展新课程理念、现代技术观、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上具有很强优势,通过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达到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的目的。
案例分析式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和特定的教学实况,引导受培训者对教学情境进行研讨,以解决受培训者自己的许多特别的教学问题,并学到许多宝贵的细节技巧。
研训一体式将教研、科研、培训熔于一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切入点,把问题转换为课题,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 实地考察学习交流
课改新阶段小学劳技师训是多元化的。小学劳技课的本性是生活的、实践的、特定的。因此,开展实地、实事考察交流学习也是小学劳技师训的重要方式。
小学劳技课与当地经济技术环境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取得当地社会资源的支持,是劳技课程校本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与学校的相互交流,可以全方位地开展互帮互学、相互启发,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同时,注重课程社会支持经验的交流,可以为本校的校本化找到很多很合适的学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方式。
生活中的技术门类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为保持课程的鲜活性、先进性和必要的时尚性,学校要与专业技术机构建立联系,教师要向技术专家学习,经常开展生活新技术、新方式的考察交流活动。
按照小学劳技课的特点和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要求,应多开展小学劳技课程校本化实施经验现场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交流,切实引入技术新项目,创生课程新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切实共享全地区乃至全国的新成果,提高劳技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校本培训在我国教师培训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实践。相对于培训院校“集中培训”而言,这种培训形式能够缓解培训资源不足、培训经费缺乏和受训者“工学矛盾”等难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反思校本培训的实践,发现其依然遗留着传统师训所固有的若干负面问题。其一,训教分离。来自高校或培训机构的专家往往游离于教师特有的教学实践之外,只是以传递系统知识为基本导向。其二,训研脱节。未能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纳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并成为其中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三,标准一统。从培训内容到培训考核,都用刚性和量化的标准要求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客观上抑制了教师个体的独特发展。其四,缺乏互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深度的双边互动,教师在灌输式培训中丧失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部分教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对他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来说,来自于外部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命期间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使自己成为自觉、高效的学习者。因此,诉诸于教师内在的、主动发展的校本学习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校本学习的涵义解读
校本学习是相对于校本培训而提出的,它是指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基本场所,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以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的一种教师教育新形式。校本学习顺应了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全员学习的氛围,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主动学习的品质。学校和教师必须从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校本学习的意义,推进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变革。
1.教师是学习者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根据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的观点,教师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从事学习时具有强烈的自我指导的心理需求,具备有待挖掘的丰富经验,具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并且这种学习首先是内在激发的。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自造”,而不是“被造”。校本学习就是要引导教师把学习当成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当成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发地进行学习与研究。
2.教师是学习文化的建设者
教师学习是教师获得与教育有关的知识、技巧、理念和行为习惯的连续过程。可以预见,让教师通过长期、连续的立足于学校的学习,会“内化”生成专业教师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信念、态度等专业素质,也会同步构建起新型教师文化。这种新型教师文化的特征是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和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成员在相互理解、开放互信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的思想交换,拿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共享,使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沟通,最终形成积极参与、全情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文化场。因此,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同时,也应成为学校学习文化的建设者。
3.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
教师专业化运动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校本学习将带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促使学校成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生成性的“教师发展学校”。
二、校本学习的有效途径
1.反思教学过程,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校本学习的基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通过反思型教学实践,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这里的反思指的是:思考、探索、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自身素质、教学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评价、自身成长、学生发展等。其中,较常见的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主要涉及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氛围是否和谐、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能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等。自我反思的具体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反思日记、反思随笔、微格教学、相互观摩、对话研讨等。
2.投身教学研究,在把握规律中发展自己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它不同于专家和学者,教师的研究植根于教育实践,研究内容来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归类和筛选,最终形成研究的主题和方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可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评估与反思”四个阶段,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重视与同行、专家的伙伴关系,重视研究过程对已有观念和行为带来的变化与改进,将研究过程变成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修正的过程,最后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在把握规律中发展自己。
3.寻求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完善自己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持续的学习,而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能够为校本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支持环境。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即使讲授同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也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同伴互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或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教师之间的对话与研讨还是教学灵感的巨大源泉,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在校本学习中,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是在学校中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采取教师自愿组合的方式,也可以由学校根据需要进行配置。学习型组织中的基本学习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分享式讨论和批判式对话。
4.阅读理论文献,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教师的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教师才能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为了避免理论学习的枯燥乏味,在校本学习中要让教师拥有阅读的自由、享受阅读的快乐。在形式上,要避免“言者昭昭而听者昏昏”的理论讲读,提倡气氛宽松的读书沙龙、读书俱乐部等学习形式。在内容上,要避免用硬指标给教师增加阅读的负担,而应向教师推荐教育故事和教学课例类的读物。唯有让教师享受自由阅读的快乐,方能使理论学习真正走出无奈、走出重负、走出枯燥。
三、校本学习的基本评价
为促进教师将学习需求从外控转变为内控、从生计需求提升为发展需求,校本学习的评价应建立起以激励发展为导向的多元化学习评价系统。倡导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校本学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倡导以知识建构为标准的评价,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建构。倡导情境驱动的评价,促进学习者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将学习与教学研究整合。倡导基于进步程度的评价,引导学习者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评价的内容包含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及主动程度、迁移应用能力、自我监控水平和能力、反思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学习档案评估、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论文评比、课例研讨、教学技能比武、成长故事演讲、科研报告答辩等。
总之,从校本培训走向校本学习,将形成更加完善的促进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机制,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加大校本培训的实用性,按照区局培训方案,指定我校2014年暑期校本培训方案如下:
一、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教师(含人员调整后在岗教师)
二、组织管理
黄业根校长负责考核,许伟副校长负责协调联系,吴敦翠主任负责考勤登记、收集材料(各分项活动负责人单项资料报教导处)
三、培训主要版块
按照区局规定的六大板块执行,增设校本特色版块。其中师训片活动和部分学科的专业培训未纳入。
四、具体时间安排:
1、培训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活动前五分钟签到。
2、培训结束后及时将各项材料交到相关负责人处。
3、各分项负责人要严格落实,精心准备,承担任务的工作量纳入绩效测算中。
4、师训片活动、教体局活动与本校冲突的,个人的视为公假,集体的顺延时间。
2013年暑期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为优化校本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水平,夯实师德建设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临沭县教体局《关于印发<2013年临沭县暑期教师培训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定于2013年8月29—30日集中开展暑期校本培训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进一步规范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高师德修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知识,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推动我校各项工作全面顺利发展。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时间
集中培训时段为8月29日—30日,其他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四、组织实施
1、组织领导。为加强培训管理,确保我校暑期校本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学校成立暑期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安
副组长:张超 戴林
成员:季金石 苏振刚 王连航 武延峰 王波
杨大昆 孙运安 庞伟 孙成强 朱志军
学校暑期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日程安排,培训过程管理和评价总结。
2、组织实施。
各职能科室要分工明确,统筹协调,强化管理。各年级组、教研组要根据学校安排和培训计划,认真组织本年级、教研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
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办公室负责考勤,考勤结果记入年终教师综合量化结果。
3、档案资料整理。各职能科室要做好培训情况记录,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培训结果等。同时做好培训过程资料的收集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录等。
五、培训内容及日程安排:
备 注:
1.暑期全员培训期间,办公室负责考勤。会议期间,考勤结果记入期末教师综合量化。
2.会场布置:办公室、教导处。
3.会议期间,要使用好《理论学习笔记》及师训材料。
白旄镇初级中学二0一三年七月七日
2013年暑期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个境界:结合、融合、媾合,也就是应用、发展、创新。整合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整合发生在教的过程中,学的过程中,教和学的交流与互动中,教学的准备中,教和学的反思中。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教育教学中创新。如历史教学:
1、备课的时候,不仅可以从学科教学网站上查找资料,还可以从其他专业网站上寻找材料。
2、先设计后技术,考虑清楚了教学的需要和方法后,再来选择合适的技术。
3、让学生形成知识树有助于知识的整理、记忆,但这并不适合所有学生。
4、对于学科教学,兴趣的培养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5、对于老师,要掌握的不是复杂的技术,而是实用的小工具和小技巧。
6、要学会忍痛割爱。备课时往往会查到很多资料,但课堂上不可能都用到,必须学会放弃。
7、除了兴趣,思维的培养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5、要避免过度使用媒体,恰到好处才是关键。
8、老师要像媒体一样,深入阐发教学材料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罗列它们。
教师怎样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学习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本职工作和特长不是信息技术,而是对学科教学的把握,应该把更多宝贵的精力投入到学科教学的研究中而不是技术的操练上。因此,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该挑选那些实用的、易学的和易得的软件工具或操作技术。实用性是指要符合教师的学习、工作需求;易学性是指每种工具软件或操作技术的学习、操练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太难的东西是不会受学科老师欢迎的;易得性是指一些共享软件是可以从网上免费获得的,也有些是价廉物美的教学工具软件。价钱不高作用很大。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计算机维护工具以及若干计算机使用的常识作为学习内容。
3000年前的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这样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有待装填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当代教育家叶澜教授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黄老师最后用以下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道德,道德的境界在于至善;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认识图形
(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
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
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 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 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 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 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 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 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请打开“九曲溪”。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随着画面的 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 这天下美景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 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 补充和扩展。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 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找春天》点评
一、优点:
1、教学设计方面:安老师设计的很全面,有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题概述说明了课的基本内容,以及本课的感情色彩。教学目标分析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有清晰的设计意图说明。
2、教学过程方面: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紧扣“找”字,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并且把找到的春天带到课堂上,设计精练合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能很明显地发挥出来。学生动脑、动手又动情,开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入到学习中。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词句和有相同感受的词句。学生交流找到的词句,教师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诗如画的语言给予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也启动了学生丰富的课外积累,或联系有关春天的词句,或比较印象中的春天,课内外阅读在此汇合、碰撞,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知与表达。安老师让学生仿写创编,使同学们将课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课文内容有机交融在一起,升腾出了发自内心的理解与赞叹。他们在开放的思维空间里将课内外的信息有机融合,放松地表现自己,发挥着自己的潜能,经历了由读到写,由积累到运用的全过程。使实践体会和课堂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多媒体方面:媒体运用较恰当,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但比较简单。
4、教态方面:安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课堂气氛活跃。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然要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当前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是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应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启、技术与学科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做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大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5、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6、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或者一节课中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2.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需要考察以下三点:(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3)学生有无成就感。3.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1)教师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2)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网上搜索。4.学生具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获得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学生的质疑能力
2、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5.创新思维的培养; 6.学科知识有效应用:
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并且对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的层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信息化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中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5、“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整合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九大优化方法
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9.寓教于乐: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学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不适合了,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的时代。做为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主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指导,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教学问题,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势必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向日常管理要成效
要求教师深钻教材, 搜集资料,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备好教材和学生, 把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都融入课堂。发挥教研组长的指导作用, 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学校领导深入课堂, 取得第一手资料, 及时准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把握主体方向, 并在听课后与讲课教师平等交流, 在探讨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深化教学的改革, 在求变中求新、求质, 组织教师探索教学规律, 研究教学方法, 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以教研组研讨为基础, 营造校本研讨的氛围
把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核心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的带头及引领作用, 全面优化全镇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引领式教研和互动式教研相结合,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1.引领式教研, 主要是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作用。盘活校内资源, 让教研组切实发挥其引领作用。各科教研组长根据教材特点或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确定本组的研究课题, 然后围绕此课题, 教研组成员进行示范教研, 真正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思考, 人人发言, 人人受益”。
2.互动式教研。互动式教研采取的是村小对应年组或对应学科参加中心校教研, 认真学习讲课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 然后回到本校后在进行汇报教研。把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村小, 实现资源共享。村小教师听课后再进行集体评议, 让教和研真正结合起来。
三、搭台引荐
借助各种机遇, 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我们先后开展了优秀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评优课、同课异构和多媒体教学展示课等活动。让优秀的、有进步的老师脱颖而出, 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通过我们的校本研修, 我校的县、 市级骨干教师越来越多。
四、内部挖潜, 择本校之能人, 训本校之教师
启用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师资力量, 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 让他们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做相关理论讲座、交流平时的心得体会。针对多数老教师不会恰当运用电教手段的实际情况, 我们利用校本教研时间, 让微机教师专门对其他老师进行集体培训, 从而使多媒体更快更好地走进课堂,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针对特岗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不能快速进入角色的现象, 我们成立了“师徒结对”的帮教活动, 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五、抓好网络教研的骨干队伍建设, 成立网络教研学科工作指导小组, 指导、帮助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骨干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学校的网络教研群, 及时了解各科教学方向。我们充分利用小孤山小学教师群, 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及平时听课或参加教研活动后的感悟进行反思交流, 通过同伴的对话, 进而形成了良好互动。
六、抓好“一人学习, 众人受益”式培训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或课改积极分子外出学习、培训, 回来后要求他们写学习汇报材料, 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 多人受益的效应。
如何正确引导、开展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我校从教师实际出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经历,通过有效的教师校本培训,促进了全体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总结我校的校本培训实践,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方式:
一、 经过通用基本功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通用基本功培训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内容有粉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电脑课件制作方法、多媒体使用常识等,我校将通用基本功的考核与备课、上课、板书、简单的教具制作、电教手段使用、普通话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通用基本功在平日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定期举行学校基本功比赛,鼓励先进。训练可采取教师自我训练和学校组织集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重心下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在专业能力提高培训上,学校可以开发设计培训手册,人手一本,手册开列教师岗位专业能力菜单,由于学校教师的岗位和分工不同,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也不同,因此在手册中设立“必练”与“选练”两个模块。“必练”模块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选练”模块从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着手,强化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南宁市教育局在2002年开始组织“英特尔未来”项目培训,我校老师不到三年时间就基本参加培训完毕,并为教育局输送多名培训教师。由于我校开展的培训灵活多样,造就了学校教师能力的多样性,如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就有近二十种,能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有几十人,学校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有十几个。
二、 运用“自修一反思”培训模式
一些教师不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淡漠:如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自信,甚少与外界或同事交流教学;有些教师对发现的问题缺少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和动力;个别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语言、板书、讲解、提问、演示、变化、强化、练习指导、课堂组织、小结等具体技能,往往停留在流水记忆的水平上,无论是教学技能,还是对教学技能的有效运用的水平都比较低。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学者林崇德进一步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实践。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可见教学反思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何等重要。对新手教师而言,教学技能的迅速提高是其自身过渡到合格教师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新手型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应以对其自身教学技能的反思为切入点。
我们学校的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都在学校科研处的指导下,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给自己定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在目标引领下进行自修和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定下的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不说大话、空话。如每年读多少本书、写几篇论文、职称评定目标、优质课比赛目标等等。在发展规划期内,要求教师每学年对照发展规划的具体细则进行小结和反思,包括教后反思、学后反思(报告、交流)、阶段工作反思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 教学观摩式校本培训
这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习他人经验、发现自我现状的有效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校本培训形式。观摩教学分两种:一种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观摩校外教师的教学,听校外专家学者对课的点评,领悟课的优劣。如我校就多次请来北京四中、湖北省黄冈中学等国内名校的教师到学校上示范课,也组织教师到江苏省洋思中学去观摩他们让学生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到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观摩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等;还有到全区、全国优质课比赛现场听课。参加比赛的优质课,一般来说都是经过集体讨论,精雕细琢之后才拿到现场比赛,可以说,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课很值得听。南宁市每年举行的全市毕业班工作视导活动,既有现场听课,现场点评,又有专题讲座,不失为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另一种是立足本校,观摩学习校内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教研组内的公开课活动等。我校规定,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听十八节课,听完课之后要在听课本上进行“二加一”评课,即写出两条优点和一条不足,并向施教者反馈,学校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进行听课记录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这一种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专业水平,尤其对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我校坚持多年的“每月一星”教学研讨活动在南宁市教育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 教学诊断式培训
我校经常请上级教研部门专家、学校干部或者学科教研组长作为“诊断者”深入课堂观察教师教学,通过“诊断”,肯定其成绩,查找教学不足,提出帮助教师改进的方法。主要有推门课与邀请课、跟踪课相结合的形式。(1)推门课:干部每学期要听取分管学科中每位教师的课,以发现、诊断为目的,挖掘教师中的优秀经验,分析、总结、整理、归纳,向全体教师推荐;发现共性问题或教学中的困惑,及时培训,共商解决办法。如我校初一年级的各班学生是按学科成绩和男女学生均衡分班,入学后第一次段考成绩统计出来,学校发现有两个班的成绩,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看都明显不如其他班,而且这两个班是同一个教师所教。学校教务处马上组织备课组进行分析,同时安排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组组长等分期分批不定时地进班听该老师的随堂课,两周之后大家集中汇总,集体审断她的教学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提出整改意见。结果到了期末考试,这两个班的成绩与其他班相差无几,跟上了年级的大部队。(2)邀请课:每一位教师都可邀请学校的主管领导,也可邀请本校、本市的名师来听自己的课,节数不限,旨在促进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加压、自我展示。(3)跟踪课:主管领导或学科组长每学期制订跟踪指导计划,有重点地跟踪1到2位年轻教师,参与并指导年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不定期地进入课堂听课,并详细记录他们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进步和不足,促进他们尽快成才。我校高三毕业班教师每年除了参加全市的毕业班视导活动之外,还组织初三毕业班和高三毕业班的校内视导活动,请来区教科所或南宁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教室听课,并组织集体反馈和点评,效果很好,对老师们的备考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 专题讲座辅导、中心发言式的培训
这是教师培训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之一,通常是全体教师参加,或者是在某个时期内,担任某些特定工作的教师,如学校里的班主任、毕业班教师、教研组长、学校党员、心理辅导员等参加,内容有如教师礼仪、教师的心理干预、教师保健知识、师德教育、课堂有效性研究、备考专题研究、党员同志的中心组学习、课题的选题方法、论文写作基础等。这样的培训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请校外专家,也可以是本校骨干教师主讲,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让教师接受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专家传递的理论、观念、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如我校两次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丁刚教授、博士,给我们老师作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讲座,从国外到国内,从近代到现代,丁博士给我们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大量研究成果,比如美国和苏联的教育发展与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区别与共同点等,这些知识都是我们中学教师所欠缺和渴求的,讲座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我们也多次请区内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如特级教师黄河清作的《作全面发展的教师》讲座,他从“勤奋,助人成长”,“研究,引领发展”,“认真,拥有机会”,“追求,完善自我”等四方面,结合个人的发展经历进行全面的阐述,在年轻教师中引起极大的震撼。笔者本人作的《教学案例的写法》、《教学有效性与教师德性》等讲座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纷纷下载课件回去进一步学习。此外,我校每年定期举行的学校德育年会、新老毕业班经验交流会、高考考纲研讨会、教研组活动观摩与经验交流会、“五四”论坛等专题会议,效果都很好。
六、 创建“学习型”学校基层组织,开展读书学习与交流活动
人的学习既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也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但教师也应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想前瞻的社会人士,为此广学、博学成为我们进行教师培训的又一专题。
教师学习需要其自身去经历、去体会、去感悟、去建构,重在自觉自为。因而,我校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是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等观念,为教师提供“读书基金”,为教师订阅教育报刊,指导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定期检查,表扬先进,以管理促进教师自觉学习行为。开展读书论坛,让教师谈自己读书的感悟,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促进教师间的反思,让教师间的知识与智慧交互共生。
“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在我校已经成为常态化活动。学校规定教研组和备课组隔周进行活动,每次教研组活动要落实“三个一”内容,即听一节课,评一节课,学习一篇文章,文章可以是教材教法、理论研究、也可以是课例分析。备课组活动要求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要求“四定”、“七备”、“六统一”。“四定”是: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七备”是:备教学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六统一”是: 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资料,统一单元检测试题。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让经验欠缺的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共同提高。
七、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式校本培训
在科研兴校中以课题研究来牵动教师的校本培训,是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是我校科研培训的主要思路。
(1) 通过课题立项,引领教师自学与研究的方向,增强学习研究的目的性。中学教师研究的课题,可以是独立的小课题,也可以分解学校的大课题。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制订计划中学习,在文献研究中学习,在阶段总结中成长。如我校承担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A类重点课题《民族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任务,我校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把课题分解成“英文影视作品鉴赏”子课题、“微型化学实验”子课题、“机器人制作”子课题等11个子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将近全校教师的一半。由于该课题选题方向正确,子课题分解合理,在2009年底顺利通过专家结题答辩。2010年5月在我校召开的南宁市中学校本教研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校本课程开发现场观摩会上,我校校本课程展示的成果不仅赢得了南宁市教育局、教科所领导和南宁市各中学来宾们的高度赞扬,也深深吸引了香港三院中学校长交流团的校长们。香港校长交流团的校长们对我们学生演唱的壮族民歌非常感兴趣,当他们一走入会场,听到美妙的壮族民歌时,都被迷住了,挪不开脚步,纷纷要求和我们的同学合影。子课题组《中外戏剧学习与鉴赏》自编自导的课本剧《鸿门宴》表演非常投入,学生表现力强,吸引来宾们纷纷举起了相机;英语小品《招聘》中,学生标准的英文发音很让香港的校长们吃惊;运动场上,民族体育的展示和互动,让香港的校长们依依不舍,非要和学生竞赛完一局才肯罢休。通过这次活动,让南宁市各中学的同仁们看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它既发展了师生能力,又促进了学校发展。同时,我校也通过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继续走科研兴教之路的信心,坚定了以课题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还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研究与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操作实施中学习,在记录反思中成熟。(3)开展科研培训,聘请专家、干部进行教科研讲座,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密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文献研究法”、什么是“行动研究法”等,在请来南宁市教科所科研主任耿春华老师进行辅导之后,我们的老师不仅懂得研究的方法,还研究出了不少成果并在全市推广。(4)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开展案例评析活动,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或经验,在全校教师中推广。(5)课题结题答辩。请专家论证、质疑、教师答辩等,让教师的理论得到升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中学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课题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以不超过3年为宜,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材料,以便在结题时作为佐证,我个人认为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八、 通过“课例研究”,撰写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来进行培训
收集或撰写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以及教学反思,是将课堂听课评课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教研形式,通过集中剖析,分析交流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当前,中小学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好的“课例”引领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好的“课例研究”所展现的是“原汁原味”的课堂,帮助教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的问题,从而架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它使教师经常将实践行为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思考,加深对课程改革理念和理论的理解,形成教师“活”的教育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例研究”的实质是教师对教育实践的一种思考,是一个提升教师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
【暑期校本培训方案】推荐阅读:
暑期校本培训的心得体会07-27
校本培训组织方案10-15
学校校本培训方案11-05
校本培训课程方案模版10-01
2024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方案06-30
2024-2025年度中学校本培训方案10-06
2024学年双语实验小学校本培训方案05-29
育才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评价方案10-10
2024-2025学年度校本培训工作方案10-10
暑期师德专题培训实施方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