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1

认识三原色--红、黄、蓝,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能力目标:

1、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个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

2、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心育目标:品尝会调色和完成作品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谦让的品德。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原色和间色,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教学难点:

原色量不同——间色就不同。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欣赏分析,教授新课

1、首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讲解三原色的定义。

2、提问质疑:什么是间色,它是怎么来的?

3、教师出示辅助教学工具,演示间色的由来和形成。

4、学生上台演示,亲身实践操作。

5、间色深浅的形成演示。

活动3【活动】动手实践,合作创新

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1、临摹画一幅作品。

2、自己想象创作一幅作品。

3、自由组合共同完成一幅作品。

在明确作画要求后,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指导时,教师要重视整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可以适时展示有新意的学生作品,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活动4【活动】作品评价,课外延伸 教师提议在课堂上办一个画展,让学生将他们的作品贴在作品栏里,并展开讨论: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并鼓励学生自由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

展示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2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 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4.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设计出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作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每组组长负责将中心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子问题的题目由学生自拟,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小组将已获取的材料整理总结,撰写成文,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探究成果提纲大致如下。

主课题:再说长征、重返长征路、长征故事大家说

历史概况:对手的较量、共和国的脊梁、长征意义、 长征精神

冲浪乐园:长征途中诗词鉴赏、长征组歌欣赏、长征影视作品赏析、长征学习活动感受大家谈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要求及评价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要求以及评价。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一是从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做一份小报,并且强调在小报中至少要有一篇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要能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哪些知识。二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并注明出处。 三是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运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把在活动中探索研究的内容展示出来,鼓励创新。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多方面知识,如长征的主体、长征途经的城市、长征中的事件等以及与长征相关的诗词和影视作品,研究了《长征中的点滴记录———会宁》《重走长征路》《毛泽东长征诗词研究》 《长征影视作品赏析》《纪念长征———回首长征中的年轻一代》等。经过推荐,活动部分成果发表在 《中学政史地》等刊物上。

四、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 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调色盘、笔、装水的杯子等。

2、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彩色纸、吸管等。课堂教学过程预设:

(一)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清朝时有一个大臣经常向皇帝进柬,指出他的不足,这让皇帝很没有面子。有一天,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想治一治这位大臣,皇帝对大臣说:你能用三种颜色画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吗?大家知道彩虹是有七种颜色组成,(哪七种颜色?)只用三种颜色怎么能画出来呢?皇帝正在暗自得意,谁知大臣三下五出二就把一条七色彩虹]画了出来。这下皇帝傻眼了。] 同学们知道大臣是选用哪三种颜色怎样画出了彩虹?学习完这节课你们就有答案了。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二)教学新知

1、魔术表演:看我变变变。

师:出示红、黄、蓝三色“饮料”。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三种饮料的色彩吗 生:认识

师:请说出色彩的名称。生:红色、黄色、蓝色。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称就叫变变变。请大家仔细视察,老师是怎样来变的。(将红色“饮料“和黄色”饮料“各倒一半到另一个瓶子里摇匀,)看着瓶子中饮料色彩的转变,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问:这瓶饮料的色彩有什么变更?是怎样变出来的? 生:变成了鲜橙多的色彩。是用红色和黄色混杂在一起变出来的。师:同学们真聪慧。2动手实践亲自感受。

师:老师刚才是用红色和黄色变成了橙色,下面请同学们用红色和蓝色、黄色和蓝色看变成什么颜色?并观察一下有什么微妙的变化? 生:红色和蓝色可以变成紫色,黄色和蓝色变成绿色。(小组活动得出结论)学生说出新色彩的名称及调色的方法,教师板书。红+ 黄=橙 黄+ 蓝=绿 蓝+ 红=紫

讨论:为什么每个人调出的橙色、绿色、紫色不一样? 结论:原来是用的颜料分量不一样。形成色彩的差异。

教师演示:分三次倒入同一种颜色,让学生观察变化,并说一说为什么,讲解大由浅到深的变化。

结论:原来是用的颜料分量不一样。形成色彩的差异。

布置小组活动实践:分组调一调:红橙、黄橙、红紫、蓝紫、黄绿、蓝绿,组长上前汇报结果

师:对!因为红色、黄色、蓝色本事高强,可以调出很多的色彩,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用两种原色调出色彩叫间色,如我们看到的橙色、绿色、紫色。又称为三间色。3考考你

1、学生闭上眼睛休息,教师提问:红+黄=?黄+?=绿,学生抢答。

2、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黑板上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

一、两种颜色。

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色,以“击鼓传色”的形式在同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色块在谁手,那位同学就把手中的色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三)、拓展创造空间

1、在生活有许多魔幻的颜色,看看摄影师们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来的图片。(出示生活图片)

2、欣赏美术书上的画,看到这些画你联想到什么?在生活中能找到这些色彩吗?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然后教师通过“画一画”用演示颜色在纸上流动产生的魔幻变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让颜色在纸面上发生变化?”学生通过“画一画” “吹一吹”“折一折”等方法感受调色时颜色在纸面上发生的变化。

3、提出练习要求

作业:将原色,间色任意画在画面上,展开你的想象力,看看它们像什么? 学生讨论创作,教师辅导。

4、展示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叫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创作出来的。

5、小结:在生活还有许多魔幻的颜色,平时要多注意留心观察,我们还能创作出更漂亮的作品。请同学们收拾好东西,检查自己的地面有无垃圾,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回顾知识 1.资料展示 同学们,课下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国家或同学的色彩绘画作品。学生回答并展示收集到的作品或图片。2.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魔幻的颜色》,探寻色彩的奥秘。板书课题:魔幻的颜色。3.提问

谁来说说你收集到的作品中都有哪些颜色?

学生展示回答:红色、黄色、蓝色、橙色、绿色等。

(二)赏析作品,激发创意 1.提问

三原色和三间色是我们上节课学到的色彩知识,你们想知道画家是怎样运用它们呢进行绘画表现的吗? 2.展示作品

(1)课件出示康定斯基的《玛尔努的教堂》和霍夫曼的《门》。

(2)请大家先欣赏这两幅作品,然后和身边的同学交流讨论,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3.教师分析总结

《玛尔努的教堂》中,教堂的具体色彩与景色看上去模糊不清,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点线面和粗犷的笔触以及富于变化的色彩。画面中的红黄蓝色相互交融,在黑色背景的衬托和白色的点缀下,如同交响乐的旋律一样,显得那么和谐,那么精彩,那么美妙!霍夫曼的《门》,整幅作品简洁、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中作者大胆运用色彩的对比,错落有致的红黄蓝方形色块在绿色、黑色、灰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抽象的画面构成与虚幻的空间效果使作品充满了音乐版的节奏感。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1.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与自然世界里,很多事物都有着魔幻般的色彩。你能说出哪些事物有着漂亮的色彩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问。2.教学启发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色彩丰富的事物或色彩美丽的风景图片,进一步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学生实践,绘画体验 1.学生作业

看了画家的欧品,欣赏了色彩漂亮的图片,大家是不是很像进行色彩创作了呢?那就赶紧拿出绘画工具开始创作吧!

作业要求:用三原色进行颜色调配,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作品。作业提示:可以画彩虹、七色花、季节或心情等。

教师用课件播放谢谢提前收集的学生色彩作品,供学生作画时参考。教师巡视,辅导学生进行绘画表现。(五0作业展示,相互评价

教师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学生自我介绍或相互评价作品。

(五)教师小结,课堂伸延 1.小结

今天,通过大胆的创作实践,大家学会了用三原色调配进行绘画表现。老师看到,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画出了自己喜爱的作品。2.拓展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丰富的色彩。如果你遇到了自己想画的颜色,一定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调一调,试一试,把它们画下来。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观潮第1课 篇4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的“注意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想想这些言行反映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写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了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读与写联系紧密。“习作内容”有两项,第一项是提供了一段话,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填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这项习作训练是第二项“独立作文,在文中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过渡。第二项训练写“我熟悉的人”是这次习作训练的主要内容。

“习作提示”的主要意思是要注意写人的语言、行动和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要有所选择,不能什么话、什么行动都写。否则所写的语言和行动是毫无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的方法。

2懂得人的语言和行动跟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初步学人根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春的语言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记叙一件事的过程中,注意“写出人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选准一件事,比较准确地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四、教学准备

有意识地观察一个人,注意他说话做事的特点细心体会他的品质特点,想想哪件事最能反映他的品质特点。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2懂得人的语言、行动与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

3完成“习作内容”第一项,填写人的语言和行动。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读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关健词是什么?

哪些人称得人是自己熟悉的人?

为什么要强调写我熟悉的人呢?(因为只有自己熟悉人,才能了解他的特点,写好他的特点,写好他的语言和行动。)怎样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2复习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1)出示三篇课文的提纲,讨论这三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通过人物的言行,体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不同:《忆铁人》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写清一件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我是你的儿子”》和《“私熟先生”》都是直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2)读读《忆铁人》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说说体现了铁人怎样的品质特点。3阅读课文,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和内容。(1)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注意什么?(3)完成“习作内容”第一项练习。

①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空白处填上表示赵书杰语言和行动的句子

②评议:所填的句子,想像是否合理?语言和行动能否体现赵书杰的特点? ③学生修改自己所填的内容。④连起来读这段话。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6

学情,指学生在某个学习活动中或学习时间内的学习状态。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依据学情分析设计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教学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构建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存在差异的,有知识经验的差异,有学习兴趣的差异,有认知风格的差异等。如果不进行学情分析便盲目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存在种种问题,有效教学往往会难以保证。

一、分析经验储备,明确目标

以学定教是教师现在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清楚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或有所欠缺,也就是教师要明白学生已经掌握多少知识。只有清楚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教研组内教师在正式上“1-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这节课之前,先进行了学习前测(具体测查结果见下图)。我们认为,学习前测是了解学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正是有了这样的学习前测,有了准确的统计数据,我们组内教师在上这节练习课时才明确了方向。通过学习前测,我们可以获知这样的信息:通过之前的新授课的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运用1-6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口算的能力,但在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及其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反映在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实际应用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通过对这份学习前测的研究,我们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这节练习课之前的相关经验储备,而且知道了学生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明确了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很有利于我们练习课教学的开展。明确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我们可以在这节练习课中避免重复没必要的练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明确了之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会让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的重点,从而让练习课的习题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求科学的教学设计

从“预学查异”环节的学习前测中,我们知道了学生在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对“2个6相乘得多少”“2×3表示什么”这样的题目容易产生混淆和理解上的错误。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教学片段]

(1)复习乘法的意义——几个几?

师:第一题是“3个6相加是多少?”第二题是“2和6相乘是多少?”大家能不能通过列式计算,比较这两道题结果的大小吗?

师:请大家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帮学生总结: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6×3表示3个6相加,6×2表示2个6相加,所以3个6相加大)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根据乘法的意义,我们可以直接比较出算式的大小。这样的方法你学会了吗?再给3道题你会做吗?

师: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小组4人讨论一下。(一步步让学生说到点上再出示:两个数的积永远大于两个数的和)

师:这样的结论在任何时候都成立吗?(举反例:如6×1<6+1)

师:(PPT、黑板板书对比)现在看来,两个数的积不一定大于两个数的和,我们在下结论之前还要思考全面。

(2)区分“和”与“个”的区别。

师:第一题是“2和5相加是多少?”第二题是“2个5相乘是多少?”请大家分别列式。

出示:第一题为5+5=10,第二题为2×5=10

对比

追问:为什么第二题可以用乘法?

师:“和”与“个”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虽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所以在审题的时候要格外仔细。那再改一个字,你还会吗?(PPT上将“和”与“个”变色区分)

PPT:将“加”改为“乘”(加声音)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列式计算。

汇报。

从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在学习前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在后续的教学直指之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对之前的问题不回避。针对问题,我们进行了具体分析,围绕之前学生学习的障碍,科学地设计变式练习,从而巩固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正确理解。

在“预学查异”环节,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先前学习中的不足和难点,有利于我们针对练习课的教学问题展开重点突破。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主要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巩固之前新授课中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另一个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在学完新授课之后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确问题。在问题明确之后,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思考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学设计要直指学生思维的盲点,促进学生顺利越过之前学习的障碍。

三、了解情感需要,激发学习的热情

数学学习是认知与情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力是引起、推动、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原动力,这一动力源于学生内心,与情感因素相关。因此在“预学查异”环节,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向和兴趣爱好等特点。

针对二年级学生情感倾向和兴趣爱好的特点,我们在PPT中加入了“哆啦A梦”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哆啦A梦”这一情境设计,我们在教学中还串联了闯关夺“智慧卡片”环节,这一游戏闯关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贯彻这节课的始终。

如果在小学数学练习课中,只是将简单的练习题讲授贯彻始终,显然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这在小学低年级的练习课中就更加明显,因为低年级学生很难运用自身意志力去克服种种不利的客观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上练习课之前,先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练习课的学习。

7上 第1课 信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感性认识

·认识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情感目标:

·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萌发学习、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

·信息

·信息传递、获取、存储等信息技术及常用工具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于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来说,上课环境很陌生也很新奇,“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概念也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从生活素材中进行导入,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引入了信息的含义,然后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总的来看,本课内容点很多,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传递、接收、存储、处理信息。

如果在机房上此课,一定要先讲解上机的基本守则。这些规定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强化或提醒。

“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与后面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信息技术介绍”模块。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时,教材建议了一个学生讨论活动,该活动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他们更为清晰地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初步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规范上课要求

师:不用说,同学们来到新的机房来学习新的课程,心情一定很激动、兴奋吧!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讲上课的一些要求,我们该怎么上信息技术课呢?

(展示并提醒学生上课应注意的一些方面,将上课要求打印出来贴在机房醒目的地方)

二、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1.引入──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在说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展示教材光盘中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大量的信息。走在街上,你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广告牌;翻开报纸,你会读到千奇百怪的新闻;走进课堂,老师会向我们传授很多很多的知识。信息就是消息、情报、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有。

2.了解信息技术

师:信息技术就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时所使用的技术(工具)的总称。

三、了解信息传递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解信息传递的实例

师:刚刚上课铃一响,大家就知道要上课了!人行道上的红灯一亮,我们就知道不能过马路了!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在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家能不能说说看,有哪些事物在给我们传递着信息呢?我们平时可以从哪获得新知识呢?

(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奖励,并作小结)

2.拓展了解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结合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学生简单介绍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四、了解信息获取和存储技术

1.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存储的重要性

师:刚刚老师用电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图片,如果老师现在把电脑关了,这些图片我们还能再看一遍吗?

(请学生回答,通过操作验证学生答案,引导学生思考)

2.了解信息获取和存储的技术手段

师: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电脑也可以保存信息,而且还不会忘记信息。如果你生日那天,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参加你的生日庆祝会,那么有什么办法帮助你永远记住这样快乐的一天呢?

(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奖励,并结合多媒体演示文稿小结)

3.体验多媒体信息的获取途径

(出示数码相机,并结合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数码照相机。)

师:今天是新学期里这门课程的第一课,也让老师特别难忘。所以老师要用照相机把同学们的表现拍下来!

(拍摄同时讲解操作过程)

请个别学生拍摄一些照片,在学生拍摄之前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要拍摄这些照片。

师:刚刚老师和同学们拍摄的照片都保存在这个数码相机里,除了用数码相机看这些照片,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照片传送并且保存到电脑上

(演示从计算机上看照片的效果)

五、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1.制作明信片,引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

师:电脑像人的大脑一样,不仅可以存储信息,而且还可以对信息进行计算,所以人们又把电脑叫做计算机。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刚才拍下的照片做成明信片。

(选择一张学生最多的照片,打开PowerPoint插入照片并添加文字和声音)

2.拓展学习计算机的其他应用

师:计算机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信息处理的工具,除了制作明信片、贺卡,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想看,计算机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小结】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一些传递、获取和存储信息的方式,知道了计算机是最重要的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它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帮助我们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下节课就让我们认识计算机,与计算机一起交朋友!

补充资料

通信技术的发展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8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知道《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的意义。知道吉伦特派的统治和处死路易十六的相关史实。理解法国大革命最初胜利的含义。培养学生史实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课堂呈现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史料解读、归纳比较的能力。运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来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法国大革命最初胜利的基本史实,感悟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人民群众在反封建斗争中的不同主张。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资料。政治制度变化过程:波旁王朝(封建专制)—(1789年大革命)—君主立宪-(路易十六出逃、巴黎人民起义)-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热月政变、督政府-雾月政变、执政府)-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1830年七月革命)-七月王朝(君主立宪)-(1848年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巴黎人民起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大革命的特点:政治制度多次变化,斗争曲折复杂,下面我们学习。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感悟法国大革命曲折复杂的过程。

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一、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导学生回顾英美两国的革命原因,从中总结规律,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都是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学会运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来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18世纪晚期,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法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专制王权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第二、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前的思想解放。如:商鞅变法前的百家争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中认识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无一不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懂得通过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信息来认识历史,比较历史。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出现高潮。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专制王权和神权,,使民主、法制等思想深入人心,并提出了三权分立等一整套政治构想,为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充分的思想洗礼。这也是革命中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并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的重要原因。

第三、路易十六的腐朽统治, 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毫无民主权利,经济上又遭受沉重剥削,和特权等级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

第四, 路易十六为解决财政危机,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成为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三级会议中的斗争。

出示三级会议的概念。三级会议是洛议机构,是国王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而召开的。但这次三级会议的召开,却使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有了进行政治斗争的合法途径。他们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在三级会议中与国王展开斗争。尤其是在人民群众支持下,第三等级的代表单独组成国民议会,后又改为制宪议会,着手制定宪法。这使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直接导致革命爆发。

2、攻占巴士底狱。

巴黎人民在1789年7月14日,攻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一一巴士底狱,这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随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各地政权相继被起义者接管,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没有彻底推翻。

(三)君主立宪派的革命措施

1、君主立宪派:君主立宪派主要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利益, 主要是一些银行家和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他们在制宪议会中占统治地位,因此革命开始后首先掌握了政权。君主立宪派是民主力量的代表,因此主张制定宪法,限制王权;但他们社会地位较高,与波旁王朝关系密切,因此又主张保留君主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2、君主立宪派的革命措施。

制宪议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通过《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引导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来了解。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把启蒙思想中的人权、法治等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彻底否定并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1791年宪法》规定了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这就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确保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合法性。

3、对君主立宪派的评价。

从英美等国的革命过程来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主要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些任务在君主立宪派当政时基本完成,后来的革命进程只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一革命成果。因此, 君主立宪派是法国大革命的奠基者,贡献巨大。

《1791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权的财产限制, 和君主立宪派始终不愿废除君主制, 则暴露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推翻波旁王朝

1、推翻波旁王朝的直接原因。

法国革命初期建立的政权并不稳固。国内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丧失权利,积极进行反扑;国外普奥等国封建君主害怕法国革命危及自身利益,积极进行武装干涉;路易十六叛卖革命。面对国内外旧势力的进攻,君主立宪派软弱无力,又不同意人民群众废除君主制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卫革命成果,巴黎人民再度起义。2、1792年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 这是法国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学生观看60页图片。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一)第一共和国建立的原因

第一、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法国君主政体垮台,为建立共和国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二、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是主要原因。

君主立宪派保留了波旁王朝,吉伦特派虽然比较激进,但也想中止革命。但广大人民由于受压迫最重,反封建也最坚决。他们不仅要求彻底推翻封建统治,还要求得到土地,改善生活,摆脱受剥削的处境。

人民群众既要和专制势力斗争,又要与资产阶级斗争,恰恰说明法国大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立法议会决定召开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建立共和国,审判并处死国王。第三, 雅各宾派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积极号召。第四, 外来武装干涉促使采取更激进的革命措施。

普奥联军武装干涉的目的就是要恢复法国的君主政体,法军在瓦尔密大胜入侵的反法联军,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瓦尔密大捷后的第三天,国民公会就决定建立共和国。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1792年9月国民公会开幕,立即通过决议,宣布废除王权,建立共和国。共和制取代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又前进了一大步。

(三)审判并处死路易十六

学生讨论,为什么处死路易十六?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共和国建立后,如何处置国王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惩办国王,另一方面国内外复辟势力围绕路易十六蠢蠢欲动。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1793年初,国民公会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意义:路易十六作为法国专制势力的总代表,其被处死,是法国民主力量在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

总结: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政体经历了从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到共和政体的演变。反映了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是法国民主力量在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是历史的进步。

本课测评:62页学习延伸。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政体经历了从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到共和政体的演变。反映了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是法国民主力量在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是历史的进步。

课后习题

有人说:“法国大革命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一步一个台阶,直至高潮。”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789年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大革命的开始;为捍卫革命,法国人民一方面在战场上英勇抗外国武装干涉军,另一方面于1792年8月再度发动武装起义,攻占王宫,囚禁国王。在人民群众的极力要求下,国民公会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吉伦特派掌权后期,处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第三次发动起义将雅各宾派推上统治地位,将大革命推向高潮。因而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板书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教学创新,传统教学,方法

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 课时来说, 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直未曾改变, 许多老师对传统教学熟记于心, 教学模式一沉不变, 课堂多是指导学生学习教学所提供的系统化的知识, 难以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 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笔者有幸倾听了福建省第三届骨干教师在三明八中开设的同课异构, 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 现将笔者执教此课题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呈现出来。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激发导入。

[配合投影设疑] 如何鉴别它是不是纯黄金?生活中有哪些鉴别纯黄金的方法?

[学生思考] (略)

[视频]如何鉴别真假黄金。

[学生观看并思考] (略)

[提问] 视频中的鉴别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生]略

2.探究新知, 自主建构。

活动探究一:在空气中分别加热几种金属

[学生演示]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镁条、铝箔、铜丝、金戒指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略)

[生]书写大多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 为何假黄金中会变黑?以及回忆视频中的鉴别方法。

[生]很快理解了假黄金的成份以及鉴别方法之一。

[讲述]铝质品问题

[小结]从实验得出, 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说明不同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活泼程度也就是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不一样。那么怎样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让我们从生活经验中寻求启发。

[生活实例]生活中铁锅在炒菜时加入食醋、番茄酱等酸性物质, 可使得食物中的含铁量增加11~15 倍。这对你有何启示。

[生]金属可以和酸性物质发生反应。

活动探究二: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将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1、2 两组使用稀盐酸, 3、4 两组使用稀硫酸。观察要求: (1) 金属遇酸能否反应; (2) 比较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 (3) 反应片刻, 用燃着的火柴靠近针孔。

分别请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 并且写出化学方程式

[师]讲解置换反应

[图片] 展示准确的探究结果与漫画, 归纳金属与盐酸/ 稀硫酸的反应, 讲解金属活动性。

[小结]大多数金属与酸反应, 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以及产生气泡的速率也不同, 这也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不同。

3.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二、对本节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1.灵活处理教材, 整体规划教学。

人教版教材内容只是为了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基本的信息, 笔者结合课程标准认真揣摩了教材编写意图, 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寻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真假黄金鉴别视频, 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由此拉开序幕。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的反应, 初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 为探究活动性作铺垫。基于后续教学科学性, 有意回避传统教学“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来衡量金属的活动性”这一不严谨的做法, 为学生今后学习留有余地。接下来重点学习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让学生经历、体验, 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科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增强实验探究, 提升科学素养。

(1) 演示改分组实验,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许多老师传统教学都是将之前学习的内容复习一遍, 再进行推理讲解或演示实验。笔者变换角色, 学生分组实验, 深刻体会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同时理解生活中俗语:“真金不怕火炼”。学生亲身实验, 改变了学生实验的旁观者、结论的接受者的地位, 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 实验创新, 激发创造思维。

金属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 书本要求相同操作重复八次, 往往学生实验逐渐失去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而且所用金属的表面积大小、酸液的量都不太准确, 严格说来, 这样比较几个反应的剧烈程度并不是太科学。在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改进作业, 同时自己也查阅许多资料, 发现可将生活中注射器进行改进, 将4 支拔去活塞的注射器并排一起倒放, 从针孔处用细绳子悬挂四种金属片, 接下来与等量酸液接触, 这种改进创新让学生惊奇, 同时提高了科学素养。

3.精选素材, 激发认知兴趣。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幻灯片展示)

1、知识目标:了解诗文内容,加强朗读与背诵,把握诗中人物,体会作品主题。

2、能力目标:了解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提高对《诗经》的 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复杂的情感及诗中所透露出的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

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热情。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几分钟欣赏费玉清的歌曲--《梦驼铃》。(以歌曲导入新课渲染课前氛围)。

费玉清-梦驼铃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师:“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乡关在何方”? 多少个夜晚的思念,多少次......多少个夜晚梦回家乡。寒冬夜晚,彤云密布,雨雪霏霏。一位解甲归田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他无数次地望着回乡的

路,希望早点踏进家门。此刻,边关渐远,乡关渐近,他却抚今追昔,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是为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薇》,一起去感受那个遥远时代的战争场景,去聆听戍边战斗英雄内心的声音。

接着(幻灯片展示图片及课题题目,然后明确:“薇”,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野豌豆菜。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展示)

1、检测预习(1)字音

猃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四牡(mǔ)

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雨(yù)雪霏(fēi)霏

载(zài)渴载饥

维常之华(huā)(2)通假字

岁亦莫止

莫——暮 mù

玁狁孔棘

棘——急jí

(备注:莫,本义就是“暮”意思。准确讲是“同暮”而不是“通暮”。这是由于“莫”(暮本义)假借给“莫”(没有,不要的意思)而“莫”不还给“暮”造成的。我们高中习惯把本义字说成通假字。这点顺便给学生讲清楚)

2、诵读感知(1)诵读提示

把握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2)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内容。提示注意部分字词:

岁亦莫止莫知我哀不遑启居作止归聘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彼路斯何四牡业业孔疚骙骙翼翼腓

象弭鱼服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载饥载渴(“饥”与“饿”,饥的程度比饿深)

(2)简要概括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 的时候及时点评、纠正并作补充)手法要点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 方法,其特点是章与章之间句型、字面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词)2.比兴(比兴中兼有赋)(顺便补充有关《诗经》的名词术语:按照内容划分 为: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按照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3.对比 4.借景抒情 5.细节描写

情感要点: 1.思念家乡 2.爱国

3.对战争中的厌倦 4.战争中的自豪感 5.哀伤悲痛

教师备课时预设场景预设小组1代表发言:......小组2发言:......小组3发言:......小组4发言:......小组5发言:......小组6发言:......预设生1补充:......生2补充:......生3补充:......生4补充:......生5补充:......生6补充:......分析归纳完后幻灯片展示教师备课情况的内容:......(内容见上文教师备课情 况)......小结:本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主人公(征人)的内心情感也十分复杂,同学们要注意把握。

四、现场写作训练: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11

《春酒》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语文课标中提到,要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据此,并结合本课内容,确定本文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本课内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2.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2.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创新支点:研读、赏析、仿写 【教学方法与多媒体】

1、读书品味法(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2、美点寻踪法: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悟美、寻找美、再现美。(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3、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

4、合作学习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5、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到下午临放学的时候,我都会发现同学们满眼都是隐藏不住的笑意,情绪高涨,甚至躁动不安,没等下课铃响就“几欲先走”,这是为什么呀?我们离家不过几里、十几里,每天才离别几小时就归心似箭,如果长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关系远离家乡甚至定居异地,这思乡的愁绪又怎能是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走近台湾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乡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三、研读感悟“美”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具体做法:(A)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

四、分析总结美:

1.过渡:都说琦君的散文是美文,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你们觉得文章美吗?那么,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文句,用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的句式告诉我你的发现。(出示: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2.交流,引导。

3.小结春酒之美:酒美,人美,情美,风俗美。(板书)4.赏析直抒胸臆的句子(最后一句)

(1)过渡:春酒的确美不胜收!那么,如今客居美国,人近老年的琦君还能品尝到这美得醉人的春酒吗?

(2)针对儿子的话设置情境:如果将琦君家乡的水空运到过来,用当年琦君母亲的配方重新酿制,能不能喝出当年的味道?

(3)交流后过渡:原来家醅已无处可寻,家乡味更是无法体尝了!(4)朗读最后一句后小结:家醅只存在于琦君的记忆里了,家乡味只能回味在心里了。5.介绍琦君的经历

琦君笔下一切所有美好已成了琦君的心灵寄托,在现实中难以企及。如此至纯至美的心灵家园在琦君的绝大多数作品曾出现,这与她的经历有关(出示: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1949年赴台湾,26年后定居美国。)常年漂泊的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出示)可以看出,这个超凡脱俗的心灵家永远走不出对家乡人事诸物的怀念。

五、迁移升华美:

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仿写(1)过渡:同学们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自己的发现,我也有我的发现,来看一看。模仿着写一到两句。可以引用古诗,可以自创,自创不必拘泥于我四字相对的形式。(2)仿写并交流。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结束语:一路走来,风景无限;一路品来,春酒醇香无比。其实,春酒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堂45分钟无法穷尽,有待于我们同学课后再去领略。最后,送上某人的一段话,这是他在读完《春酒》后,在一个寂静的深夜写下的文字:“在行色匆匆、只争朝夕的日子里,我们几多疲累,几多迷茫。或许真的该为流浪的心灵和漂泊的灵魂安个家了,她或许是琦君魂牵梦绕的春酒,她或许是鲁迅没看真切的社戏,亦或是令佩弦潸然泪下的背影„„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任世间

万象纷繁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这方水晶般透明的心灵家园。”

七、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三。2.选用学习检测

田 淑

第1课 魔幻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12

《了解纹样》教学设计

【课题】了解纹样 【课型】设计·应用 【课时】40分钟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了解纹样》。【教材分析】

纹样取材于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几何形状等题材,经过一定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设计,形成具有装饰美感的花纹。它广泛应用在工艺品或日用品上,装点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纹样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提炼和分析生活中的纹样,掌握纹样的类别及其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知识。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纹样知识内容很丰富,一节课不能完成,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在小学阶段和七年级时都曾经涉及,所以在本节课中,可不作为学习的重点,重点可放在纹样的构图和组织形式上。

【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一些纹样图案,并让学生说一说纹样的来源,初步感受到纹样与我们生活是非常近的;随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思考、讨论关于纹样的构图、色彩搭配、组织形式等方面知识,并结合自己所知去小结这方面知识点,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主要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最后,我们可以设计知识检测和拓展环节,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纹样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纹样的色彩搭配、构图形式和常见的纹样组织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生活中的纹样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形式,学习纹样的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身边的美,敢说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纹样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审美修养。

【重点】通过对纹样作品的欣赏、对比等方法初步了解纹样的色彩搭配、构图形式、常见的组织形式等知识点。

【难点】通过欣赏与对比、思考与讨论等方法认识纹样的构图形式与组织形式,并知道怎样去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生活用品实物、纹样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下午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你们下午上学见到小伙伴们有互相问候打招呼吗? 生A:有

师:那么老师现在要问你们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伙伴们身上漂亮的图案和纹路呢?” 生B:没有

师:人人都喜欢讲礼貌的孩子,现在老师给你们点儿时间。生:(面对面笑一笑,互相问候,拍拍肩,招招手······)(1分钟)(教室瞬间沸腾起来)

师:好啦!(拍拍手)(学生们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都是惹人爱的好孩子!是老师的好学生!(高兴)

那么老师现在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伙伴们身上漂亮的图案和纹路 呢?” 生A:有

师:嗯,很不错,同学们的观察力很好!生B:没有

师:真的吗?(强调)那请同学们先互相问一问。

学生互问:(疑惑)你身上有图案或纹路吗?在哪?(手指向或用语言说明位置)(笑呵呵)(1分钟)师:同学们!你们有新的发现吗? 生:有(笑嘻嘻)师:嗯,不错!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发现(打开PPT开始展示图片)生:(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师:这些都是老师从同学们身上发现的

那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想一想身边(强调)还有哪些诸如此类的有图案或纹路的东西? 生:(到处张望)有树文的课桌椅,文具,书本,背包,地板瓷砖,奖状······(积极踊跃)师:很好!那你们能否从教室再往周围延伸扩展回想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吗?

生:(手撑着头目光凝视)哦!墙画,海报,红旗,围裙,床,窗帘,壁纸······(积极踊 跃)师:非常好!(十分高兴)

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些,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哟!(PPT展示图片)生:哇塞!(惊奇)(合不拢嘴)

师:(小结)看了这么多日常常见物品的图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什么来装饰呢,类似于这样的图案或纹路在我们的美术中称做“纹样”(强调),那什么是纹样呢?纹样是由哪些元素共同组成的呢?我们能否自己尝试着去分析生活中的纹样呢?今天我们就通过第二单元 纹样与生活 第1课 了解纹样这节课来学习。(PPT翻页)生:(看着大屏幕)

师:(PPT翻页)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展示图片)接着(展现文本)根据这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和装饰纹样思考问题:“什么是纹样?” 生:(凝固住了呆看着大屏幕)师:同学们,纹样一般都出现在哪? 生:物品的表面

师:要是把物品上的纹样去掉那会怎样呢? 生:不好看了

师:对呀!那就没有装饰作用了

物品制造出来是不是给我们使用的呀? 生:是的(理所当然)

师:那为什么大家更喜欢有装饰纹样的物品呢? 生:因为这样的物品既能用又能看 师:也就是说,纹样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

那什么是纹样呢?你们知道了吗? 生:(似乎有点头绪了)

师:下面老师详细的给你们讲讲纹样的定义(PPT翻页)(展现文本1)纹样的定义:纹样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较强的主观性、趣味性和规律性。其主观性、趣味性和规律性会在后面的讲课中结合图片给大家进行讲解 生:(默默地接受)

师:(展现文本2)之所以称纹样,是强调一个“样”字,以供生产制作之用。纹样最终目的不是图稿的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工艺加工,被体现在工艺品或日用品之后,才能发挥其艺术的作用。

纹样艺术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一课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纹样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与环境。它是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桥梁,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艺术化及艺术生活化。生:哦······(恍然大悟)

二、欣赏图片,分析技法

1、纹样题材

师:(PPT翻页)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展示图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展现文本1):纹样的题材以什么为主?

(用鼠标指图片)这张图片的题材是什么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生:豹纹(笑呵呵)

师:是的,那豹子在自然界中属于哪一类呢? 生:动物(反应迅速)师:回答正确!

那这个呢?(用鼠标指图片)生:植物(异口同声)师:真聪明!

那下面的图片大家一起来说(用鼠标指图片)生:人物、风景

(小声讨论)„„带状

师:答案已经靠近了,再想一想带状是由一个个什么图形连接而成的呀?在数学课中常见的 生:„„(回想)几何(大声)师:对!(提起嗓门)真不错!

看完这么多漂亮的图片,老师再考考大家(展现文本2):“纹样创作的灵感主要来自何处呢? ” 生:生活„„大自然 师:嗯,正确!既然大自然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美丽的纹样,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关爱呵护大自然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嗯嗯,我们要保护环境呵护大自然,从身边小事儿做起„„ 师:(欣慰)很好!(竖起大拇指)生:(眼神坚定)

2、纹样色彩搭配

师:好啦!纹样既然是使用在日用品上的那一定需要有丰富的色彩,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纹样的色彩搭配形式,在学习新知识点前老师先考考你们:“色彩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生:„„(小声嘀咕)„„明度„„色相„„纯度„„(断断续续)师:不错呀!还记得点儿,学习知识要适时巩固不然都还给老师了 生:(不好意思地笑)

师:(会心一笑)现在我们结合新知识一起简单的温顾一下在七年级学过的色彩知识(ppt翻页)

(展示文本1)纹样色彩搭配的成功与否,是由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三要素决定的。

而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纹样色彩的色相应用(展示文本2)纹样色彩的搭配形式:同一色相配色、类似色相配色、对比色相配色

下面我们来分别学习,(展示图片)(鼠标指向)想一想图片属于前述中的哪一种色相配色?(提示)根据名称

生:„„同一色相„„类似色相„„(纠结)

师:大家看(鼠标指向)这一颜色我们添加点儿白色颜料是不是就变成了(鼠标指向)旁边这一颜色啦!那么同样(鼠标指向)这一颜色也是这么来的 生:哦„„(恍然大悟)

师:这幅图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呢?结合以前学的色彩知识想一想 生:„„明度变化(思考片刻)师:对!(干脆)那这幅图是?(平缓)生:同一色相配色(大声喊到)

师:嗯,很好!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展示文本)同一色相配色是用同一色相作不同明度的变化而成。这种配色,色调易于同一,但要注意明度的变化关系。生:(看着大屏幕频频点头)

师:(ppt翻页)(展示图片)根据上一张图的分析方法,分析(鼠标指向)这张图的配色形式

生:(思虑)(断断续续)„„这些颜色看起来和同一色相配色相似„„但是一颜色不能通过加白变成另一颜色„„感觉颜色又好相近„„肯定不是对比色,(肯定)对!是类似色相配色 师:(等待,细细倾听,适时点头微笑)很好!分析得不错,思维逻辑清晰。

所谓(展示文本)类似色相配色就是采用色相类似的颜色进行纹样配色,如:黄、黄绿、绿,其色调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生:(欣喜)

师:(ppt翻页)(展示图片)这张(鼠标指向)„„(话音未落)生:(齐声嚷着)对比色相配色

师:(笑了)既然同学们都清楚的知道那么老师来验证一下:‘’对比色的特点?‘’ 生:(自信)色彩刺眼很强烈,亮,有活力„„

师:(开心)嗯,不错,还记得呢!(展示文本)所谓对比色相配色就是采用色相对比强烈的色彩进行配置,如红与绿、黄与紫等,这样的搭配色彩响亮、生动、活跃、强烈。生:(心想)差不多都答对了(嘻嘻)

师:(ppt翻页)(展示图片)纹样色相的搭配形式学会了吗? 生:(快速)学会了

师:(笑)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展示文本)小测试 生:(小紧张)

师:(笑)(鼠标指向)这幅图是哪种色相搭配形式? 生:(回想一会儿)同一色相配色 师:回答正确(展示文本)同一色相配色

(鼠标指向)这幅图呢?(期待)生:(若有所思)类似色相配色

师:很好!接下来(鼠标指向)这„„?(打断)生:(积极)对比色相配色

师:(高兴)嗯嗯,(展示文本)对比色相配色,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

3、纹样的构图及组织形式

师: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纹样,大家会发现,这些美丽的纹样在构图和组织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

1)、下面我们来了解学习纹样的构图形式,纹样的构图形式有哪些?请结合平时作画及所见图片等的构图想一想

生:„„对称的„„不对称的

师:(笑)嗯,不错,但不够规范,不对称的构图形式在学术上称为均衡式构图。纹样的构图形式有两种,(ppt翻页)首先我们来(展示图片)看这2张简图(鼠标指向),说说该图的布局特点 生:(迅速)左右对称,上下对称

师:对!(拖音)(展示图片并加上红线对称轴)(展示文本)对称式构图特点:是以假设的(鼠标分别指向)中心轴或中心点为依据,使纹样左右、上下对翻或四周等翻(待会儿讲),其图案结构因此而显得(鼠标指向如简图所示)给人以严谨丰满,工整规则,(上升至引申出)理性,具有庄重感(慢慢体会)。(展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应用 生:哦„„(有所感悟)

师:(ppt翻页)(展示图片)同学们想想该构图形式为什么称为均衡呢? 生:(顾名思义)„„是相对的平衡对称„„

师:嗯(点头),这么说也还行,但不够准确(展示文本)所谓均衡式构图:它不受对称轴或对称点的限制(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不对称式构图),其特点是相对于对称而言的,结构较自由,但要注意保持画面重心平稳,灵活和感性,具有轻松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对称感。(展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应用 生:„„(笑着小声嘀咕会儿)

师:(ppt翻页)(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展示文本)小测试(微笑)(鼠标指向)这4张图是哪种构图形式并说说其特点?

生:(轻松)上面2张是均衡式,图案没有对称,看起来有些接近对称;后面2张是对称式,上下左右都对称

师:嗯,不错!(鼠标指向)仔细观察这张想想还有什么特点呢?注意观察视角 生:„„(脑袋各种倾斜)对角线对称 师:嗯,很不错!这张图就是典型的四周等翻 生:哦„„(心想:四周等翻原来就是这样)

师: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过许多带有纹样的物品,由于这些物品的外形多种多样,于是纹样为了适合于各种生活物品,就有了纹样的组织形式。那纹样的组织形式有几种呢?分别是什么形式呢?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的学习

(ppt翻页)(展示图片)(鼠标指向)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块纹样图案有什么规律呢?结合以前的知识想一想

生:„„左半边和右半边是一样的 师:嗯,不错(鼠标指向)那这个呢? 生:四角的图案是一样的,像风车旋转

师:嗯,很好!观察仔细,但还不够全面,下面听听老师的补充总结:(展示文本)这一纹样是按一定骨架(也就是结构图)反复(重复有规律的摆置出现)排列的图案我们把它称作连续式图案,该纹样的特点正如同学们所说:用一个或几个基本单位纹样通过左右,上下,四周等翻连续重复运动,图案的长度或面积可以无限地延伸。这个和我们刚才讲的哪个知识点相像? 生:······(翻书声哗啦啦)对称式构图

师:嗯嗯,回答正确,但希望同学们下次先思考再翻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道吗? 生:嗯嗯,知道了!(诚恳)

师:(ppt翻页)(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图片 生:······真漂亮(目不转睛)

师:我们现在欣赏的图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图案都非常适合他们的外型,像这样的图案我们把它叫做适合纹样。(展示文本)适合纹样是将纹样适当地组织在一定的形状(如三角形、多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空间内,整体形象呈某种特定轮廓的一种装饰纹样。其特点是纹样图案安置在特定外型中,受外型外轮廓的限制.就拿这张图来说,每个图案周围都会有一圈植物纹,这一植物纹无形中构成一种几何框,该框可以看作是图案所适合于外形,而该器物的造型是由单个几何框共同构成,或者说,纹样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拘泥于这种外形布局中,从而达到设计目的。生:······(似懂非懂)(紧锁眉头)

师:(展示图片)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简单的骨式图(附有应用设计分解图)(鼠标指向)(简单说明)生:啊!原来是这样子(眉头舒展)师:(微笑)(展示图片)欣赏生活中的应用。

适合纹样比较难,它包含了器物造型知识和前面刚学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查阅些资料进一步了解学习生:(点头示意)

师:还有一种纹样想必大家经常会看到(设问)

生:······(眼睛打转、四处张望)······(好奇地望着老师)师:(笑)你们的T恤、笔袋、背包······(提示)生:有图案(混乱,不明老师所指,呆望着)师:同学们,想一想与前面学的那些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没有外轮廓的限制,就一个,没有反复出现······

师:(笑)嗯嗯,是的,但回答得有一定缺陷,听听老师是怎么表达的(展示文本):“像这样的纹样是没有外轮廓及骨骼限制的,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且与四周没有联系,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完整性,不同于其他的一种装饰纹样。我们称之为单独式纹样,这种纹样是不是很常见呀!生:嗯嗯(心想:刚刚怎么就没发现呢)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纹样的哪几种组织形式? 生:连续式、适合式、单独式(快答)

师:嗯嗯,记得很清楚呀!(笑)老师在讲连续式纹样时留了个问题,同学们有谁记得? 生:······(窃窃私语)老师刚有留问题吗?······(默默)连续式纹样的四周等翻······ 师:(很开心)真不错(竖起大拇指)

连续式纹样的四周等翻是老师接下来要给大家补充的内容之一,学习这个可以帮助大家自己动手设计绘画喜欢的纹样图案了 生:(积极性很高,欢呼雀跃)

三、拓展延伸

师:(ppt翻页)(展示图片)是不是很熟悉呀? 生:这是连续式纹样 师:(展示图片)生:这个也是

师:嗯,对!根据它们各自特点的不同把连续式纹样分为(展示文本):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大家一起说(引领学生)(鼠标指向)

师生:第一张图是一个···单位纹样···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两个平行方向··反复连续的··循环排列(点点停顿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跟着老师一点点说出答案)

师:(鼓掌)很棒!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带状纹样是二方连续纹样,也可以称其为花边纹样。(展示文本)

(ppt翻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的组织结构图(展示骨式图)(鼠标分别指向)我们来看这上面的箭头方向,把这个圆假设为单位纹样图案,根据这个箭头指向运动排列,就形成了这张骨式图,再看下面一张,这张就由你们来分析其形成 生:(依老师刚才分析而论)

师:同学们学得很快呀!后面的就自学吧!做好笔记(3分钟)好!我们继续,同二方连续一样大家一起来

师生:(ppt翻页)第二张图是一个单位纹样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所产生的纹样。

师:嗯嗯!(频频点头)该纹样的特点同上是用一个基本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无限重复运动.(展示文本)

四方连续纹样比较复杂,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其构图形式(展示文本):散点式、连缀式、重叠式(梯形式)、综合纹样(复合式)。(分别展示骨式图)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二方连续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分析理解这四幅骨式图(5分钟)生:······同桌间一起解析······

师:(拍掌)(笑)同学们可以根据今天所学,课后自己创作一幅纹样图,送给朋友或者爸爸妈妈······

(ppt翻页)(展示图片并播放30秒的背景音乐)(展示文本1)欣赏 生:惬意

四、课程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回顾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边说边黑板板书)生:好!(拖音)

师:(老师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二单元第一课《了解纹样》,分别了解学习了···

师生:纹样的定义;纹样题材:···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动物纹样,风景纹样,人物纹样;纹样色彩搭配:···同一色相配色,类似色相配色,对比色相配色;纹样的构图形式:···对称式,均衡式;纹样的组织形式:···连续式,适合式,单独式;连续式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生:(断断续续答完)

师:嗯嗯,还不错!现在来考考大家(展示文本2)综合考察,结合图片从四个方面(题材、色彩、构图、组织形式)(手指向黑板)分小组讨论抢答(提示:图片任选一幅小组不得重复)生:······(积极思考探讨)师:(示意举手回答)

A组:纹样题材:动物纹样;纹样色彩搭配:对比色相配色;纹样的构图形式:均衡式;纹样的组织形式:单独式;连续式纹样:二方连续

师:仔细观察,全面的看问题,不要局限于一种,发散思维 下一组?

B组:纹样题材: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纹卷云;纹样色彩搭配:同一色相配色和对比色相配色;纹样的构图形式:对称式;纹样的组织形式:连续式、适合式和单独式;连续式纹样:四方连续中的连缀式和重叠式

C、D、E组:······

师:嗯!坐下,很不错,就是这样分析问题,不过还可以更细致些,具体到某个部位的层层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更好的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纹样的美,并形成好的审美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课堂创设讲授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让学生相互交流,从学生的反应中总结课堂成果。

课后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身边的器物图形,善于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应用美

【板书设计】

了解纹样

纹样的定义:

纹样题材: 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动物纹样,风景纹样,人物纹样 纹样色彩搭配:同一色相配色

类似色相配色

对比色相配色

纹样的构图形式:对称式

均衡式

纹样的组织形式:连续式

适合式

单独式

连续式纹样: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

【教后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这篇教学设计的最大优势:

一、课题导入自然,贴近生活,具有发散性;

二、明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通过提问、复习、检测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答题、回顾、测试反映老师的教学成果;

三、创设情境,适时鼓励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上一篇:教师应该如何备课下一篇:史志办2011年国防教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