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思想文化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22课思想文化(精选9篇)

第22课思想文化 篇1

(一)一.自学目标: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家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自学重难点:

1.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的重大成就。

2.四位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名人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三.自学过程:

㈠.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2.京张铁路:始建于年,清政府任命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为了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3.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和的第条铁路干线。

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标画知识点,完成学案。

2.侯德榜的制碱:世纪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他还撰写《》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世,打破碱业的垄断。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

㈢.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的原因: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的长处。

2.代表人物:和。

3.魏源:①主张:设立,制造、,兴办;学习方法,用武器装备军队。②著作:《》,系统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③编书目的:“”。

4.严复:①认为要救国,只有,推行。著作《》。

②《天演论》的观点:书中有“、”“、”的进步观点。③影响: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④书中按语:激励人们“”,反对外来侵略。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一.自学目标:

1.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开端的主要史实。

2.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自学重难点:

1.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2.如何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三.自学过程:

㈠.新式教育的开端

2.教育改革:①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②戊戌变法时期,作为“”创

办了。这是中国近代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改名③张之洞要求停止,兴办。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年宣布废除沿用了的制度。

㈡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出现背景:从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2.进步文学家:⑴.文学巨匠:代表作有《》、《》等。

⑵.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创作了《》等历史剧,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也表达了对、的渴望和。

⑶.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如赵树理的《》《》,丁玲的《》等。

3.进步艺术家:⑴.美术大师:代表作有《》等。

⑵.人民音乐家:代表作有《》。

第22课思想文化 篇2

“全然不顾”———深度挖掘

出示语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 他们全然不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 保住大堤’”, 交流。

生:我从这句中读出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 特别是“全然不顾”, 就是一点儿也不顾, 全部不顾。

师:不顾什么?

生:不顾疼痛, 不顾生死。

师:这儿具体指———

生:不顾脚趾被石头割破。

师:那是怎样的石头, 割破后是怎样的情形, 又是怎样的疼痛呢?读读文字, 好好想想。

此处, 学生能扣住“全然不顾”读出“英勇无畏”, 但还只是在文字表面滑行, 粗略感知“石头割破脚不在乎”, 体会得不够深。人们常说“文字会说话, 背后有内涵”, 不顾“什么”“嶙峋”“片石”说的又是什么?这是学生忽视了的文字信息, 却能凸显战士“勇”者形象。经过教师的追问、点拨, 学生会说山片石“尖、锐利”, “刺得深”;能想象文字背后省略了的“脚割破后血从伤口涌出, 和江水混在一起”的情形, 能感受战士钻心的疼, 甚至能听到“唉哟”一声尖叫, 但战士“全然不顾”, 顾的只是“保住大堤”。只有这样往深处挖掘, 活现词语, 活现当时的情境, 战士们铮铮铁汉的形象才能跃然面前。

“奋然”———追问想象

出示语句“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交流。

生:我从“奋然”这个词读出了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这“奋然”一跳, 是怎样的跳?

生 (逐个回答) :是义无反顾地跳, 是奋不顾身地跳, 是毫不犹豫地跳, 是毅然决然地跳。

师: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啊?

生:肆虐的洪水。

生:奔腾咆哮的洪水。

生:一浪高过一浪的洪水, 仿佛万马奔腾似的。

生:疯狂的洪水, 一个浪头上来, 堤岸都被冲垮了。

师:这一跳, 也许就被大浪卷走;这一跳, 也许就被洪水淹没;这一跳, 也许就再也回不来了。从此年迈的母亲会失去唯一的——— (儿子) , 年幼的儿子会再也见不到亲爱的——— (父亲) , 翘首以盼的妻子再也见不到日思夜想的——— (丈夫) , 但他们还是奋不顾身地跳了。

对“奋然”这个词的处理, 教者没有简单化, 而是结合语境, 设计了“‘奋然’一跳是怎样的跳, 跳入的是怎样的水, 跳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三个问题, 上串下连, 顾前盼后, 环环紧扣, 使词本身的意义 (通过换词理解) , 情境的意义 (联系“狂风卷着巨浪, 猛烈地撕扯着堤岸”体会) , 后果的意义 (通过教师深情描述、师生互动感悟) 呈现, 学生会感叹: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 跳得那么坚决, 又是那样不顾后果, 我们的战士是何等勇武, 何等壮烈!简单的一个词被教者的三个连续追问演绎得淋漓尽致。另外, 此片段教学极具感染力, 在词、短语、句式营造的情境中感悟了英雄高大的“奋然”一跳形象, 词句训练与人文感悟水乳交融, 和为一体。

“人墙”———视屏展现

师:这儿, 还有哪个词震撼了你?

生:我从“血肉之躯”读出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

生:我从“人墙”这个词读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江水本来疯狂地撕咬着堤岸, 现在就疯狂地扑向他们, 他们的血肉之躯该承受多大的痛苦。

师:你见过怎样的墙?

生:土墙。

师:那是用泥土筑成的。

生:城墙。

师:那是用砖块、钢筋水泥砌成的。

师:你见过人墙吗?它是用什么筑成的?

生:血肉之躯。

师:想象一下, 滔滔洪水中的“人墙”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手拉手, 肩并肩, 紧紧挨在一起。

生:一个浪头打来, 他们被打得东倒西歪, 但他们又很快站直了。

(再也无人回答, 学生一时僵在那里。)

师:滔滔洪水中的人墙是怎样一幅惊心动魄的场景呢?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

(放视屏短片)

师:刚才短片的哪些画面深深震撼了你?

生:人民解放军迎着巨浪上。

生:巨浪上来, 他们快被淹没了, 巨浪过后, 他们身子一挺, 又连成人墙。

生:一个巨浪打来, 他们被冲得东倒西歪, 他们紧紧抓住战友之手, 又毅然站了起来。

生:他们像雕塑一样, 瞬间被吞没了, 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生:他们手拉手不放松, 仿佛在想, 誓与大堤共存亡。

这里, 教者着力要敲打的是“人墙”这个词。教者先让学生把“人墙”跟见到的其他墙作比较, 体会“血肉之躯”的“活生生”“软绵绵”“有痛感”等特点。接着让学生想象“人墙”是怎样的, 学生运用从报纸、书籍、电视上获取的有关知识积累, 结合语言文字理解。但毕竟洪水中的“人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视野不太宽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老师适时播放“人墙”短片, 学生被视屏中的场面深深震撼了, 人民子弟兵们“狂风吹不倒, 巨浪击不垮, 面对滔滔洪水, 齐心协力, 众志成城”的画面挥之不去,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时再让学生交流, 学生有了感性印象, 且情感积淀到位, 喷薄而发, 子弟兵们的英勇形象已立在他们心中:如雕塑一般, 誓与大堤共存亡。

第22课思想文化 篇3

一、选择题

1.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打造的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2017年12月在北京亮相。该节目展现了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中国人的家庭故事,为中华家风代言。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央视推出这一节目意在导学号 60922689(A)①讲述文化故事,传递中华人文精神②发挥家风对人健康成长的决定作用 ③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④传递正能量,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该节目为中华家风代言,这说明央视推出这一节目意在讲述文化故事,传递中华人文精神,①正确;家风对人的健康成长并不起决定作用,②错误;央视推出这一节目意在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③正确;这一节目并不能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

2.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导学号 60922690(A)①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④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作用不同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影响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材料体现了作者怎么创造文化,文化对读者的影响,体现了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作用不同,排除②④。故选A。

3.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导学号 60922691(C)①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错误;题干所述为科学家在青少年时代读过的科普作品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体现了优秀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这些科普作品是由人所创作的,又影响了新一代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体现了人们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文化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故②③正确;④项,题干体现的是人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并未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故错误。故选C。

4.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需要“共享文明”来保驾护航,“共享文明”的缺失必然会阻碍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骑稳共享单车,需要我们树立公共精神、维护公共利益,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共享文明”。这是基于“共享文明”(C)①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可靠保证 ②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③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 ④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共享经济需要“共享文明”来保驾护航,说明“共享文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夸大了“共享文明”的作用,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必要条件,排除,故本题选C。

5.2017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南京市鼓楼区丁山社区红色记忆电影馆播放了电影《勇士》,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居民。每周播放一部红色电影,该社区已坚持了6年。播放红色电影可以(C)①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红色电影属于优秀文化,播放红色电影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是播放红色电影带来的影响,故排除。

6.你是更喜欢确定性吗?”某研究机构在研究跨文化沟通时,调查发现东亚人大多属于“风险规避型”,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与焦虑程度很高,把“安全”与“归属感”的需求置于第一位;欧美人更多属于“风险偏好型”,更喜好冒险,对“成功”与“成就感”的需求更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B)①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 ②文化差异会影响彼此的沟通,应促进交流消除差异 ③不同的文化基因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欧美的“风险偏好型”文化优于东亚的“风险规避型”文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①选项表述错误,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故“消除差异”的表述错误。④选项表述错误,每个民族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题目给我的启示是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文化基因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故①③入选。选B。

7.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事道理。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要树立良好家风,是因为(B)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深远持久的 ③要全面继承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 ④家庭教育是传达社会规范、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制的,故排除②;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有精华也有糟粕,③中“全面继承”说法错误,排除。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

8.我国禅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它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家思想等,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D)

①观念创新创造了禅文化的新价值 ②禅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 ④文化交融是禅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 禅文化“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家思想等”,说明博大精深的禅文化具有巨大包容性,③符合题意;禅文化“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在中国的唐、宋时代大盛,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说明禅文化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②符合题意。①不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观念创新以及禅文化的新价值,排除;④说法不科学,排除。

9.国产动漫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摈弃说教式的灌输,采用“你懂的”的隐喻手法阐述历史事件,赢得网友赞赏,迅速在网上“走红”。于是,国内动漫界中,有一种爱国主义叫“幸福并感激着”;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生代青少年在现实中成为努力奋斗的“兔子军”。由此,可以感悟到(C)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②文化对人的成长有巨大影响力,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完美的人 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④流行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国产动漫剧采用隐喻手法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符合题意;欣赏健康有益的文化是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③符合题意;②错误,文化塑造人生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不能塑完美的人;④错误,流行文化不一定是优秀文化,可能会存在消极、落后的因素,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故选C。

10.中西方人在交往中由于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是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这表明(A)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②不同的知识素养影响认识的深度 ③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④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现象(比如轻拍小孩子的头部)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①正确;由于行为规范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在交往中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素养对人们认识深度的影响,②排除;文化差异并不是不可逾越的,④错误。

11.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说明(B)①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有益文化活动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艺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既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也说明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①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④排除。

12.歌曲《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乐曲苍凉悲壮,歌词充满爱国热情。那时,当哪里响起“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边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会感到哪里就有自己的战友,就会陡增无穷力量。这说明(C)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 ②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重大影响 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题目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人们创作了抗日歌曲《长城谣》说明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当听到这首歌曲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就会充满了力量,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①③入选。②选项强调的是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与题意表述不符。④选项与题意不符。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2月2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曲建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时代楷模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导学号 60922692

结合材料,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宣传“时代楷模”对社会的意义。[答案]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宣传“时代楷模”,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着社会向善的力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宣传“时代楷模”,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宣传“时代楷模”,能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解析]

宣传“时代楷模”对社会的意义,考生可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宣传“时代楷模”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宣传“时代楷模”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宣传“时代楷模”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某市是一座具有2 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他们还根据该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城市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以从文化建设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思考。主要涉及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潮。某校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每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定为阅读课,阅读课上,师生们同穿汉服,诵读经典。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打架骂人的少了,见面相互问候的多了;随地吐痰的少了,穿着整齐的多了;上网玩游戏的少了;看书学习的多了。

(1)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展穿汉服诵经典活动的意义。(2)某班准备以“传统经典进校园”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为班会的主题设计两幅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14个字)[答案](1)①穿汉服诵经典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之间的文明交往。②通过穿汉服诵经典活动,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知识、修养在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有利于其终身发展。③穿汉服诵经典有利于吸引学生参加读书等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全面发展。(2)如:诵经典、养德行、学做人;学先贤、讲诚信、行友善;学传统文化,承中华文明;讲文明礼仪,创和谐校园。

第22课 近代文学艺术 篇4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他们的成就。教学难点:学习了近代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文学殿堂的巨匠

1.19世纪30年代以后,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英国的,俄国的。

2.(1799-1850),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 》共96部小说,塑造了2400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 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精品,被称为法国社会的“ ”。

3.(1828——1910):俄国文学巨匠;列宁称他为“ ”,擅长细致的心理描写,被誉为“______”;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音乐殿堂的“乐圣”

1.19世纪,音乐在欧洲兴起,杰出代表有:德国的、奥地利的。

2.(1770——1827),德国历史上伟大的,开创了 音乐的先河,代表作是《________》又称为《 》。

3.“乐圣”是。

4.“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这是恩格斯对 的《 》的评价。

(三)“用生命作画的人”

1.凡•高:_________著名的画家,绘画艺术的奠基人; 代表人物,代表作:《________》(他认为是阳光和生命力的象征)

2.“用生命作画的人”是:。

【重难点突破】 【猜一猜1】根据以下四个提示,写出一位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提示一:英国物理学家;提示二:剑桥大学教授;提示三:创建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提示四:建立电磁场理论。

【猜一猜2】根据以下四个条件,请写出一首乐曲的名称。

它是世界著名圆舞曲之一;它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必演曲目;它描绘了欧洲美丽的自然风光;它最初是写在一件衬衣的衣袖上。

【猜一猜3】根据以下四个提示,写出一位外国艺术家的名字。

提示一:音乐;提示二:失聪;提示三:英雄;提示四:拿破仑。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因为他的作品()A.继承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B.内容涉及了大量哲理、道德、宗教和历史问题 C.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D.代表了进步的历史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

2.下列作品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的是()A.《战争与和平》 B.《神曲》 C.《哈姆雷特》 D.《复活》

3.他是欧洲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法典为欧洲许多国家借鉴和仿效;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推动着时代的脉搏。而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他们俩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两个同时代的杰出人物是

A.克伦威尔 贝多芬 B.马克思 施特劳斯C.拿破仑 贝多芬 D.希特勒 施特劳斯 4.名言警句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名言中能激励我们在困境中顽强抗争的是()A.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B.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C.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D.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5.“关于正义、法律、宗教、上帝等等一切话都是空话,用来掩盖最粗暴的贪欲和残忍!”列夫·托尔斯泰这段对俄国社会黑暗的揭露出自

()A.《哈姆雷特》 B.《复活》 C.《母亲》 D.《美国的悲剧》

第22课思想文化 篇5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含义、地位

(2)通过回顾港澳回归的史实和查找反映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其他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统一?(结合以下材料和课本学思之窗)

材料: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而为提出并确立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总结:

1、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3、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统一台湾提供了有利条件

4、实现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主要内涵

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回归过程

① 中英会谈: 1982年9月 A、双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B、中国怎样解决这一分歧? C、最后的谈判结果如何? ② 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 ③ 胜利回归: 1997年7月1日(2)意义

①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澳门回归

(1)中葡会谈:1986年(2)联合声明:1987年4月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课后反思:

]、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反映情况来看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教材把握比较到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通过历史再现、博古通今、学史明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注重设问情境的创设,注意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设问,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

第22课思想文化 篇6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重点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 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反革命集团利用中反革命集团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对文革的发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泽东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的错误个人决定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决定而且无法更改。这是为什么??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造到破坏。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治传统影响深远。我们来看文革是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3、经过:在毛泽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得鼓动下,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全面发动,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野蛮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上:对文化的摧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出身唯成分论)

大学 大学 大家都来学。大家指的是工农子弟兵。工农兵大学。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举刘少奇案。(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3)、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4)、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6、文革的教训(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的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强调:“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根本大 法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证人民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内容:城乡居民依法直接选举居委会、村委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

上级政府指派

(前)城镇居委会

干部

农村村委会

(后)

根据选举法由人民选举

思考:根据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自治组织,职能: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民服务。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意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目标前进着。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

2、文革发动的原因:

3、经过: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6、文革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第22课思想文化 篇7

(板书)原因:经济原因: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

政治原因:争取民主改革

被奴役的国家要求独立

这次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1845年~1846年,欧洲发生农业灾荒,劳动人民的生活恶化,1847年欧洲又一次爆发经济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由于发生革命的各个国家历史条件不同,具体任务也就有所不同:在德意志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在法国要求铲除封建残余,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匈牙利等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外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总的来说,1848年欧洲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板书)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范围: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1848年欧洲革命》)

概况:法国革命

提问: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830年7月,经过“七月革命”而建立起来的路易菲力浦政权并不代表全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主要代表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随着30年代到40年代法国工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的各种矛盾不仅反映出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扩大和尖锐,而且反映出在资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冲突――日益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满意金融资产阶级的大权在握。同时小资产阶级对于菲力浦的统治也深怀不满,他们要求普选,要求共和国。这些阶级矛盾,随着菲力浦的发动措施的加强而日益扩大。1845年~1846年的马铃薯病虫害、农业歉收,1847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这些都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形势日益成熟。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

请同学朗读课文中对“法国二月革命”的描述。

法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表现出动摇、妥协,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才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在二月革命中的主导作用。

插图:《巴黎群众烧毁国王宝座》

《法国二月革命中巴黎街头的激战》

无产阶级在1848年远比在1830年坚强有力,他们同学生和巴黎市民一起,推翻了“七月王朝”,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组成临时政府。由于工人的斗争,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当资产阶级转向公开的反革命后,工人阶级毫不迟疑,立即投入战斗。6月22日晚,一夜之间,起义工人在巴黎东城和东郊工人住宅区构筑起600座街垒。巴黎的工人阶级在六月起义的日子里,表现出空前的英勇、坚决、沉着和机智,把1848年法国革命推向了最高峰。他们面对六倍于自己的敌人抗击了整整四天之久,他们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

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伟大搏斗,是决定资产阶级制度存亡的斗争。六月起义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三月中旬,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普鲁士首都柏林和匈牙利发生了人民武装起义,打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板书)概况:奥地利革命

1848年3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民行动起来,要求出版自由等,群众和军警发生冲突,起义爆发。显赫一时的奥地利首相、维也纳体系的风云人物梅特涅被迫辞职,次日乔装逃往英国。

(漫画《梅特涅出逃》)

梅特涅,奥地利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和以擅长外交权术著称的外交家,长期总揽奥地利的外交内政大权。在奥地利帝国内,他实行专制主义的极权统治,压制一切自由民主运动,禁止自由主义思想传播。19世纪上半期他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各种矛盾,极力推行“均势外交”,使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奥地利一度称霸欧洲大陆。他俨然以“欧洲首相”自居,坚决主张镇压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极力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1848年维也纳三月起义推翻了梅特涅政府,梅特涅被滚滚革命洪流冲下了历史舞台。有材料说,他男扮女装逃往英国。课文中的这幅漫画,描述梅特涅出逃时的狼狈相,说明在人民革命的浪潮面前,这个曾在奥地利掌权30多年的铁腕人物,也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板书)概况:普鲁士革命

1848年3月,柏林人民行动起来,举行集会,要求政治自由,实行大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群众运动愈演愈烈。18日,群众包围王宫,要求军队撤出柏林,遭到拒绝。群众立即发动起义,士兵也同情起义,国王不得不妥协,宣布军队撤出柏林,召开议会,制定宪法。

欧洲东南部的各国人民也展开了民族解放运动。受奥地利统治的匈牙利和捷克,受俄国、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罗马尼亚都发生了起义。其中,匈牙利起义影响最大。

(板书)概况:匈牙利革命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描述的起义过程)

爱国诗人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就是在这伟大的时刻产生的。匈牙利的革命部队抗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一度攻进奥地利,震动整个欧洲,1849年5月匈牙利正式宣告独立。

欧洲革命的迅猛发展,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吓坏了封建君主,各国反动势力开始反扑。

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俄国,尼古拉一世曾调集40万军队到西部边境,沙俄帮助奥地利反动派镇压了维也纳和捷克起义,镇压了罗马尼亚革命,沙俄曾派14万俄军进入匈牙利,同12万奥军汇合,联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至此,欧洲革命烈火被基本扑灭下去。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和镇压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的刽子手。

(板书)结果:到1949年,欧洲革命烈火基本被扑灭。

影响: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到1949年,欧洲革命的烈火基本被扑灭。但是,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学案 篇8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知道《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著作。

2.了解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3.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了解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成就并分析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课前预习】

(请大家阅读课本121-125页,完成下列图表,并在课本上圈划出来。)

项目人物成就/著作地位

科学技术被誉为“ ”

详细记载了各种 和

原料的种类、产地等技术,被誉为

文学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

根据 的题材创造而成,围绕“ ”的主题。

是一部长篇 小说

是古典小说的 ,以 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清王朝走向 的历史命运。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明清科学技术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2.想一想,明清小说盛行并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第22课思想文化 篇9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江泽民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八项主张。

⑵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⑶运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

⑵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伟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⑵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七子之歌》使学生回忆澳门回归的历史。点明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背景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

2、邓小平讲话:解放台湾→台湾回归

【共同探究】和平解决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和平解决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呢?(二)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共同探究】什么叫做“一国两制”?(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当一国两制的构想被邓小平提出时,整个世界都被这个具有创造性的想法震惊了。【共同探究】为什么“一国两制”这么让人们惊讶呢?

(三)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香港的回归

【共同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香港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收回香港的实际终于成熟了。

1、香港回归的条件

【共同探究】归纳香港回归的两个历史条件?(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

2、香港回归的经过(1)中英谈判

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多媒体】《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学思之窗】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开始后,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2)香港回归

庄严的时刻到来了【多媒体】放映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3)香港回归的意义

【共同探究】香港回归的意义?

①对香港: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③对世界: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这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的烟火尚未消散,澳门回归的礼花又一次为中国点燃。1987年,关于澳门回归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二)澳门的回归

【共同探究】澳门问题的由来?

1、《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结合图片讲解)

2、澳门回归

请大家记住这个日子吧!1999年12月20日,在外漂泊了442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多媒体】“澳门回归”《七子之歌》)

小结:20世纪末,中国的这场盛事向世人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和中国人同意祖国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世纪梦圆归港澳,百年功成盼宝岛!”自蒋介石逃亡台湾。宝岛已经和祖国大陆分离了整整56年。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的血浓于水。“一国两制”的成功更为台湾回归提供的范例。台湾回归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共同探究】台湾问题的由来? 国民党逃到台湾,外国反华势力的阻挠

70年代来,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一)原因:

【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1)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制定本法。第三条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投资者的投资、投资收益和其他合法权益。

(二)表现:

1、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1)1979年,实现正式的停火,倡议通邮、通航、通商(2)1987年,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2、汪辜会谈(民间的交流)3.连战访问大陆 [课堂小结]

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

上一篇:长寿之道美文下一篇:国有企业工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