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精选9篇)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1

(独立本科段

课程代码:11533)

选题说明: 1. 以下题目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写作领域,论文的最终题目要视论文具体内容确定。2. 学生可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并结合自己的专长、兴趣自拟题目。

1.组织发展与变革 2.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3.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 4.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

5.企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6.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7.虚拟企业

8.关于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9.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

10.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11.论企业战略联盟 12.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13.企业成长研究 14.知识管理研究

15.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

16.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17.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18.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19.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20.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1.资本经营方式研究 22.企业并购研究 23.管理者收购研究 24.战略联盟研究 25.租赁经营研究

26.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 27.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28.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29.论管理创新

30.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 31.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32.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33.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难在哪儿? 34.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35.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36.CEO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37.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38.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39.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40.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 41.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42.企业并购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43.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44.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45.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46.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和管理问题 47.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8.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9.客户关系管理(CRM)问题 50.中外营销管理创新的案例和分析 51.网络广告理论与应用研究 52.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 53.网络营销的应用研究

54.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推广模式 55.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 56.品牌策略探讨 57.广告创意策略探讨

58.各种类型的市场研究报告 59.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60.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 61.关于营销行为中的职业道德 62.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与对策 63.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 64.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65.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研究 66.多元化战略问题研究 67.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68.核心能力问题研究

69.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70.战略性资源外包问题研究

71.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72.企业文化重建问题研究 73.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 74.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75.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76.网络营销刍议

77.WTO框架下的服务营销 78.关于服务营销文化 79.公关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80.关于品牌运营的几个问题 81.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82.企业营销策划 83.品牌战略研究

84.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研究 85.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86.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87.关于提高我国商贸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

88.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89.零售业的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

90.中国零售业连锁经营与国际接轨探索

91.第三方物流是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92.网络广告研究 93.定价策略与技巧 94.消费者行为研究

95.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96.品牌战略与决策

97.绿色营销中的渠道建设问题研究 98.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发展问题研究 99.我国批发业的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100.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101.某企业营销现状诊断报告 102.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 103.企业品牌战略与对策

104.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 105.公司的亏损问题研究 106.企业战略理论演变的研究 107.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108.企业组织流程的优化设计策略 109.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110.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111.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112.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113.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114.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115.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116.企业成长的战略研究 117.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118.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 119.浅析如何做好企业销售管理

120.企业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问题的看法 121.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122.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23.租赁经营研究

124.定制生产模式系统设计与管理 125.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 126.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 127.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

128.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129.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130.关于质量管理质量标准的探讨 131.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132.公司理财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133.论组织的管理科学化问题

134.关于企业建立独立董事执行力的研究 135.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的难点对策 136.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137.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138.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 139.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分析

140.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风险分析 141.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 142.增强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43.企业模式的比较研究

144.跨国公司先进管理方法的启迪与借鉴 145.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146.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 147.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

148.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与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 149.家族企业管理分析 150.企业绩效考核研究

151.企业文化构建问题的探讨

152.和谐社会条件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53.电子商务企业的客户服务 154.激励理论的运用与实践 155.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初探

156.和谐社会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探析 157.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2

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科学实施专业教学计划不可缺乏的重要环节。职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 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锻炼, 从而认识了真实职业环境, 了解了从业基本要求, 提高了工作能力, 为实现顺利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职校通过顶岗实习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人才的具体需求, 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大多数职校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岗位少、较分散, 实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不对口, 实习单位难以落实, 实习的时间难以保障, 实习的效果不太理想。

1 职校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组织安排困难的问题

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组织安排不同于理工专业, 理工专业顶岗实习单位比较集中, 一个企业一次可以安排一批人, 有时一次能容纳上百人, 而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单位比较分散, 一个企业一次往往只能安排一、两个人, 对学校统一安排专业顶岗实习和管理造成许多不便和困难。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为例, 如果要安排该专业顶岗实习, 涉及的企业数量大且学生相对分散, 而且加上专业的特殊性, 很多岗位涉及公司经营商业机密, 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因此实习组织安排难度较大, 造成一些学校对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放羊式”安排和管理。

1.2 管理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存在误解的问题

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相互支持是顶岗实习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对于顶岗实习的顺利组织与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对顶岗实习本身高度重视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正确认识成了顶岗实习的第一步。尤其管理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存在的一些误解比较突出:一种误解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到企业去干活, 是去当廉价劳动力, 如果要去, 不上大学就可以去;二种误解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这种工作, 认为上班时干一些最简单的工作枯燥无味, 学不到真正的对专业有用的东西, 与专业根本不对口, 如自己是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 将来可以从事一些办公室的管理工作, 不需要到企业中去, 因此牢骚满腹、消极怠工。这样既影响自己的实习, 又影响其他学生的实习情绪, 形成一种消极实习的氛围;三种误解是顶岗实习上班时间长, 如遇企业生产任务重, 晚上还要加班, 管理专业学生平时在学校教室里比较轻松地学习, 哪有实习辛苦, 无法承受。同时一些学生本来就有优越的家庭条件, 比如家庭富裕、娇生惯养、能够通过关系找到好工作等等, 他们对待实习的态度更是很不情愿。

1.3 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首先, 学生的“员工意识”树立得较慢, 不能较快地转变“学生”身份, 不会过多地考虑自己应负的工作责任, 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生往往缺乏主人意识, 总认为自己是学生, 被动地接受任务, 喊一下、动一下, 主动工作的意识不强。其次, 有些实习学生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 不主动与人交往, 独往独来, 沉默寡言, 给实习单位的员工造成一种难以接近的印象, 从而失去了向企业员工请教、交流和学习的宝贵机会, 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生在校时本来都学习了公关礼仪等知识, 实习时却丢在一边, 很难融入企业团队。第三, 学生在校时都是按部就班学习, 专业知识具有渐进性、条理性和系统性。但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要复杂和丰富得多, 学生容易出现因头绪太多而无从下手和知识不够用的情况。

2 解决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纲领, 是确保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率的关键。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 着重体现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感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氛围, 了解企业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操作流程, 培养学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顶岗实习计划制定过程中认真确定顶岗实习领导小组, 明确顶岗实习目的, 规定与实习岗位相结合的实习内容, 采取学生自己落实与学校帮助落实相结合的顶岗实习组织方法, 提出顶岗实习的基本要求, 指出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的方法, 从而保障管理专业顶岗实习顺利进行, 克服组织安排困难的问题, 达到预期效果。

2.2 基于职教规律解决管理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误解

解决管理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误解, 必须抓好如下工作:第一、做好顶岗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一进校门, 职校就要在入学教育中强调职校的特点和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平时职校可以通过各种主题班会、交流座谈会、知识讲座等形式加强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宣传;在顶岗实习前, 职校应进一步强调实习的意义, 明确实习的纪律, 可以邀请已完成实习的在校生和优秀毕业生进行心得交流, 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顶岗实习。第二、促使学生实现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中, 职校要引导实习生认识到:他们既是职校的学生, 又是企业的“员工”, 而更重要的角色是“员工”角色, 要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所以实习生必须尽快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 尽快了解自己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 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企业的职业规范, 尽快地完成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变。第三、引入企业文化, 缩短实习不适应期。职校应当根据不同专业情况, 对在校生灌输相应的企业文化, 使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文化融于学校的日常管理, 加强学生校内实训行为管理, 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意志。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时举行模拟招聘和面试, 使之在校时就知道这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2.3 基于顶岗实习现状, 安排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巡视指导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企业主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但是企业管理员工的方法和学校管理学生的方法有很大不同, 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这样就会影响顶岗实习的正常进行。特别是管理类学生实习比较分散, 实习生更多地感到孤独, 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更多地感到无助。这时职校应当派送专职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下到企业中, 指导实习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与关心。实习指导教师要能按时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定期交流、沟通, 根据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在学生实习安全和实习权益等方面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 最终为实习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龚江南.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 2012 (3) .

[2]张存烨.浅谈分散型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7) .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3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

一、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上世纪5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的。1998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才进入独立发展时期。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一方面我国要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开展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新时代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全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日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并逐步走向规范。

从笔者所在高校——华东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大概有毕业生20%投身考研,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从事人力资源专业工作的学生不到毕业学生的30%,50%以上学生从事其他相关专业,创业或者企业行政管理等工作。有一半的学生毕业不能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求职者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而这种“苛求”实质是凸显出了现行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严重脱节,这也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综合学者们的看法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品格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特征和运行机制。

刘沫,陈海宁(2006)提出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解释。有的认为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三个关键因素。有的认为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有的认为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和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淘汰模式都应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应用之意。还有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围绕着对学生素质能力展开的,对于人才培养中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素质。靳秉强,郭爱英,王立校(2001)指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是:以勤奋敬业精神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立足之本,具有不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的新型人才。蔡厚清(2002)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核心素质包括敬业精神、系统思维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孙达林(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专业知识的代表,而企业认为学生只要具备一般性知识即可;企业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多面手;企业关心那些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指标,并不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顾琴轩,朱牧(2001)研究发现,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主要胜任力构成: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识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服务意识、值得信赖、亲和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适应力、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

3.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设计,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论点。陈万思,姚圣娟(2006)提出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为导向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思路。梁金印(2002)认为: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初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协调学科专业,同时整合课程以形成课程体系,使模式在目标维度、制度维度和过程维度上的构成要素初步具备。郭志文(2004)认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以下几点考虑:(1)实现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2)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3)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周亚新(2002)认为人力资源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定位于微观管理层面,不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应该着重于企业管理中的特定职能。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学校教育过程,首先要从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设定培养目标,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首先要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此,笔者以自己所在高校为例,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作参考。

华东交通大学属于一般院校,学生生源素质上有一定限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是本科教育,而不是研究生教育或者高职高专教育,该校毕业生的去向是面向一般企业而不是其他特殊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该校开办已有7年,目前具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办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主要探讨两个问题:培养的主体是谁?培养目标是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以谁为主体?”人才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还是应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模式认为学校是“人才工厂”,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学生是人才工厂的“产品” 。这种办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其根源是长期计划体制的惯性。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高校必须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立场上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出生率的降低,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将日趋激烈,毕业生的市场适应度将成为考生的择校尺度。作为国内高等教育“二梯队” 的一般院校,对此应有足够的警觉。为此,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源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二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资讯人才的需要;三是公共管理部门对组织人事管理人才的需要。前两年该校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部门,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也主要输向铁路,但随着学生在铁路部门工作的情况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铁路部门不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因而选择跳槽,去沿海等一些一般企业部门发展,或者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学校应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特质相匹配,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特质需求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而言,以敬业精神、系统思维能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为核心,以人力资源专业技术技能为立足之本,培养具有人际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另外要注意加强学生的的分析能力、识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服务意识、值得信赖、亲和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适应力、主动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设置,还应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此,笔者不准备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是对于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强调。

1.改善专业课程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细分为许多小模块,比如人员招聘、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员激励、薪酬管理等等,因此,专业课程会相对较多。在专业课程设计时,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对所有相关专业课程都加以学习,在时间上和效率上都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模块的专业课作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在时间上加以保证,而且有利于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专和深。

2.加强心理学课程的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与人的接触是不需多言的,甚至许多企业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愿意接受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如何掌握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必不可少。在我国其他许多著名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课程是行为心理学,并且还有大量心理学的辅助课程。学校虽然也有组织行为学的课程,但明显不足。管理心理学、行为心理学都应成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学而不用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弊端,作为强应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环节设计中,笔者认为应该提高课时量,增加内容。除了适量安排学生到实际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模拟,比如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设计与开发、组织设计等模拟实验。这样,学生会主动对企业的运行体制进行调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实践。

4.加强人际能力和沟通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客户都是人,人际交往能力必不可少,在形形色色的人的交往中,如何能和人成功交往,如何能应对各种人的各种问题,应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人际能力和沟通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沟通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互动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蔡厚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人口与经济,2002(10).P101-103

[2]陈万思姚圣娟:管理教育与管理胜任力差异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6,20(3).P85-89

[3]顾琴轩朱牧: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0).P4-8

[4]郭志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论.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5).P70-72

[5]靳秉强郭爱英王立校: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24(4).P424-427

[6]梁金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17(1).P81-86

[7]刘沫陈海宁: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实现人才充分就业的战略选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P52-54

[8]孙达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实证研究.价值工程,2003年增刊.P92-9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介绍 篇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区域,服务基层,着力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员招募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具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外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政策及法规;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人员招募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基本训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应有的专业素养;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相关领域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专业发展潜力。

三、主干课程

主要理论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规划与招募、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实训、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职业技能鉴定、各类竞赛等。

四、就业方向

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能够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可以继续攻读管理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五、学制和学位

学制: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4-6年。授予学位:取得毕业资格且达到学位条件要求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贯彻应用型办学理念,立足合肥,面向安徽,服务区域,着力培养“入岗竞争力强、到岗适应力强、在岗发展力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近来年,我院以应用型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厘清人才培养思路,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三方论证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四个注重”,即注重目标定位、注重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取向、注重能力主导。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自述 篇5

本人自2000年大学毕业,被招聘至南平农工商总公司所属工业公司政工科负责劳资工作,至今已经10年,主要工作是对下属企业传统内容的人事、劳资工作进行管理、部署、指导和监督。2008年工业公司并入总公司,劳资工作并入总公司办公室,从一名主管劳资工作的科员到现在的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一直从事劳资及相关工作。其间,在中国财经大学主修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同等学历,将管理及人力资源理论进行系统的补充学习。现在随着企业经营发展,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念、知识、结构也随之引入到企业,对于企业的人才管理、建设等都起到重大作用。通过对企业认识、企业文化的发展,本人在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方面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以供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鉴定专业委员会审核。

一、招聘与人员配置

员工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一个有效的招聘系统将使企业获得胜任工作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为企业用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由于我们是属于政府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性质的企业,经营面广,涉及加工制造、地产、商服等多种行业,资产雄厚。我们在招聘时侧重提供职位的稳定性,靠公司经营实力来吸引人才。一般年初时我们都会先研究公司的组织发展战略,再制定公司人员配置计划,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

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就有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任务。作

为一名主管工作人员,我觉得除了要善于利用各种正式的招聘方法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获得人才的机会,从而提高招聘的效率和质量。

1、与各种职业中介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例如:智联招聘网、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等各大网络招聘平台保持合作的关系。不定期地发布招聘的信息,在为企业形象作了良好宣传的同时,间接提升企业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我司。

2、参加一些HR的沙龙或者通过朋友建立一个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了解同行业其他品牌的人员信息,为公司销售人才的储备做好工作。

3、大、中专院校、企业所在的劳动力市场中心联系,吸引相关专业的学生、失业人员,这样既降低招聘的成本,又能保证有稳定的人才储备。

4、对于公司需要的高层管理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高级的猎头公司,找到合适人员。

在拓宽招聘渠道的同时,本人还规范简化招聘流程,建立人才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制度,提高人才招聘和使用效率。

二、培训与开发

员工是企业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这已经使得人们早已达成共识。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企业核心竟争力中最不能让别人模仿和学习的部分,是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的优势,而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的优势却是靠员工培训和开发来获取和保持。

面临如此竞争的市场,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是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

地为培训而培训。尤其对于起步于早期乡镇企业来说,更要重视人才的培训。要从多维度来进行,分析企业、工作、个人对于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的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

根据我公司的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

1、新员工加盟。大多数新员工都要通过培训熟悉企业的工作程序和行为标准,既使新员工进入企业已拥有了优异的工作技能,他们也必须了解企业运作中的一些差别,很少有员工刚进入企业就掌握了组织需要的一切技能。

2、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变,许多都是生产加工时期的老员工,只是掌握某项生产加工的操作技能,形式发生变化后,尤其有的企业转型跨度很大,就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按照的企业发展战略,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培训规划。重点是每次产业结构调整后,都需对员工进行培训。

3、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三、绩效管理

为加强和提升员工绩效和本公司绩效,通过绩效考核随时调整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业绩,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建立公司的绩效体系,结合公司特点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达到激励员工创造一个“责任、高效、学习、创新”的气氛:

1、建立从公司到领导层到员工的各级考核细则,负责制定考核方案,订立业绩考核体系,完成目标采取实行奖励激励制度。

2、建立考核沟通制度,由员工个人和部门主管,既考核人在每月考核结束时进行考核沟通。

3、对考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从基本面上提高培训意识,增强对岗位职责及相关技能的了解,从而提高工作业绩。

4、在每月的考核和评估结束后,根据反馈结果对考核目标、岗位职责类别进行不断分析和完善。

四、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涉及到员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争议的处理、员工离职、工作环境的安全制度以及员工压力管理等等。目前对于下属企业的销售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离职一般分为非自愿离职和自愿离职,在我们小规模生产加工型企业更多是自愿离职,这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自愿离职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失能性离职,就是员工想离职,但失去该员工会使企业遭受很大的损失。二是功能性离职,是该员工被强留下来对企业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我们还是重视失能性离职。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流动比率过高或者不流动都会妨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将离职率控制在一个比较适当的水平上,这样就能够使企业不断保持新陈代谢、换新血,又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在国家劳动法规和劳动法律制度下编制企业的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守则。执行劳动合同的签订,这对企业和员工双方都有了保障,由此建立约束机制和诚信体系,从而确保企业在每个不同的时间段可

以预测和提前准备人才。同时也让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进行计划,从而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6

标准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标准化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因此, 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检查和修订标准, 可以稳定地保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

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提升的影响, 目前,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结合我校2009年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实践,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毕业论文选题问题。如选题的范围、难度过大, 导致论文工作量过大, 论文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选题偏易、重复、陈旧, 工作量不足;或者选题偏离专业方向;或者课题研究无理论或应用价值;或者课题的名称不规范。

(2) 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如缺乏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不合理, 缺少理论分析和深度, 没有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的引用、标注错误, 论文题目和中文摘要的翻译错误等。

(3) 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如论文抄袭严重, 论文结构混乱, 文题不符, 无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编写不规范,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 篇幅过短等。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管理方面的原因。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说过:“80%的质量问题是管理者的问题”。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 没有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 (或关键控制点) 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毕业论文的主要过程包括:选题, 开题, 文献综述, 论文撰写, 论文答辩等。 (2) 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或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对毕业论文的影响:如前导课程设置不当, 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等。

(2) 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是对学生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 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教师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1) 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 积极性不高; (2) 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如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 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压力较大, 时间不充裕等。

(3) 学生方面的原因。 (1) 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不重视, 认为课程的意义不大; (2) 学生急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考公务员等, 没有充足的时间; (3) 学生自身能力欠缺:如专业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不足。

(4) 环境方面的原因。 (1) 学校内部环境:如学校教风和学风较差, 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2) 学校外部环境:如社会上的就业压力, 科研论文弄虚作假等。

3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高校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具体质量问题, 通过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 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基于标准化原理, 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对毕业论文主要过程中成熟的重复性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 完全可以制定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 对不成熟的重复性事项或临时事项, 可以制定为管理制度或管理规定。如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标准或奖惩制度、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编写规定、毕业论文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最终检查制度、毕业论文评阅和盲审制度、毕业论文资料归档制度等。

(2) 认真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的有关标准或制度。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认真组织毕业论文有关标准或制度的宣贯和培训, 使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有关标准或制度的意义、内容和相关要求, 并严格按标准或制度实施。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应以应用性研究课题为主,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并限定在企业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劳动法规、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

(3) 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的实施进行检查或监督。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毕业论文进行阶段性检查, 以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并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如我校以开题、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归档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基础, 对毕业论文进行前期、中期和最终检查。检查的主体是学校督导团和院系两级主管部门。

(4)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指导水平。

一是采取激励措施,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培训等, 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水平。

(5)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二是在大一到大三阶段, 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为毕业论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主动应对环境压力。

一是为应对学生的就业压力, 缓解学生时间不充裕的状况, 毕业论文时间可以适当提前。如我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课程设置在第八学期, 但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至第七学期中期进行, 甚至可以提前到第六学期末进行。二是为了防止毕业论文抄袭现象, 可以利用论文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进行防抄袭的抽查检测。

4 结论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重量管理, 应从毕业论文的现状调查开始, 统计和整理出现的质量问题, 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标准化管理应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毕业论文有关的质量标准或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综合性检验。目前, 毕业论文在选题、写作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因此,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检查和修订标准, 稳定地保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标准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S].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1.

[2]曾月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探析[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8 (1) .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7

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需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相关工作能力,涉及到求职者能否对口就业、及时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当前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组织效能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招聘与人员配备、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继任计划、企业文化培训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从业者应当具备如下就业能力:

(一)核心能力

包括敬业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具体表现为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规划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识人能力、用人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基本技能

1、专业技术技能

如工作分析、薪酬体系设计、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培训管理技能。

2、人际关系技能

如建立共同愿景、激励、沟通协调技能。

3、写作宣传技能

如拟订相关文件、起草工作分析报告和劳动合同、员工调查问卷设计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同时能够宣传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管理制度、政策和措施。

4、电脑操作技能

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绩效考评的量化与分析、薪酬福利系统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软件的操作等。

5、法律应用技能

指运用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拟定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实行劳动合同管理等技能。

二、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師资力量比较薄弱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本身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许多职校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力量薄弱,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师资力量已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由过去的劳动管理或人事管理专业发展而来,大多数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但招生规模增速过快;任课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而年轻教师虽然有专业背景,但缺乏实践经验。

(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的的认识偏重理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缺乏其他手段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支持。这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不仅没有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收,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本专业的目的仅在于通过考试或获得学分,完全忽视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技能。“满堂灌”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转换学生的角色,变客体为主体,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环节比较缺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技能培养。但多数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过低,有的仅为1/3或1/4,且时间安排不当,往往只在毕业前进行。其次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把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地点过于分散,实行“放羊式”管理,明显存在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第三,现有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机械记忆能力,一味的灌输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很少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实际操作。

三、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应当采用各种手段,不断地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原有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校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管理经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吸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突出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再次,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长、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让他们对学生实践性环节进行辅导及监控。通过这些高素质的师资来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进一步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案例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到薪酬管理时,组织学生对“联合公司的薪酬管理”进行案例讨论,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审时度势、倾听意见、分析问题、制定政策。

2、项目教学

例如,教师让学生参与“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化研究”等活动,随着项目的完成,学生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解也日益深入,熟悉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流程,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3、讨论式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到人员配置时,假定公司选拔驻外经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人才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4、情景模拟教学

如教师讲到面试的分类、实施及应注意事项时,要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面试的实际场景,效果会很好。

(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水平

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职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校内外资源,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加大课程实训力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提高实训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经典案例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感性认识,从而深刻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具体运用。同时,大量的实验室模拟训练和岗位认知实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锻炼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职校往往拥有大量的校外实习企业,某个特定企业接收某个专业学生的实习,但接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企业不是很多,而且每个实习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不多。因此,职校应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充分地分派给实习企业,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实习,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实际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此论文为中国职教学会科研规划课题《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措施研究》课题论文(课题编号:731632)。

参考文献:

[1]华艺.浅议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2]李亚慧.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思路论坛,2011,(2).□

人力资源实习管理专业简历 篇8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较差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心.,而且沟通能力良好,有责任心。业余时比较喜欢做些有氧运动,如健身。

◆ 个人自传

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简历 篇9

女 25岁 广东人

学历: 大专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期望薪资: 1000-元

工作地点: 广州 - 天河

求职意向:人事专员/助理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自我描述

所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能比较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公文写作还曾获得系的三等奖。平时的我平易近人,待人友好,一直以来与人相处融洽,敢于拼搏,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和正派的作风,作为积极乐观的一名大学生我不会因为自己的是大专文凭而失去信心,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再充实,不断的完善自我,达成目标。


上一篇:道路养护重点难点分析下一篇:long是什么意思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