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二胎政策规定(共9篇)
20山东最新二胎政策规定
自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烟台市将新增加64万对符合两孩生育政策的夫妇,加上原来符合两孩政策的夫妇,全市共有92万对育龄夫妇符合两孩政策,占全市育龄夫妇的79%。
备受关注的《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在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据了解,新《条例》规定山东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删除晚婚晚育的有关规定;增加产假60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7日。也就是说,合法生育二孩的,也能享受到总数158天的产假,与一孩同等待遇。
一、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于1983年正式实施,当年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现在已到了结婚年龄或已经结婚而且已生育子女。伴随着独生子女这一新的国情的产生,家庭伦理关系及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以往所没有的家庭伦理问题。
1、家庭成员的简单化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目前已没有兄弟姐妹这些家庭成员,若干年后,在他们的思维中也将不存在兄嫂弟媳、姐夫妹夫这些概念。比如:我国的古代儒家伦理有“孝悌”之说,“孝悌”的“悌”,本意是顺从兄长,但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长,这样,这些独生子女就失去了对“悌”的道德实践。根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高达97.3% 。这也即是说,我国目前城市中的三口之家,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而且,家庭成员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互动的关系。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波沙特在研究家庭关系时发现,家庭中成员的数目与关系数目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他称作家庭互动定律。家庭成员的数目决定了家庭互动的程度,而家庭互动的程度又直接影响了子女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和伦理道德实践。当家庭中有三个成员时,成员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当家庭中有四个成员时,成员之间存在着六种关系。当家庭中有四个成员以上时, 家庭关系的数目大于家庭成员的数目,并且,二者之间的差距,随成员数目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可想而知,独生子女的三口之家和“单独二胎”的四人家庭在家庭伦理道德实践上的巨大差异。
2、家庭亲子角色错位化
随着核心家庭的日渐增多,孩子开始成为家庭的“中心”,这就带来了亲子关系从过去的以父亲为中心变成了当今的以孩子为中心。而在家庭伦理观念中,中国社会一直强调父亲尊严和权威,以“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而现在大家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开始错位。这一错位带来的最大弊病就是很容易形成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经研究表明,亲自关系的错位化导致了一些不利于子女成长的现象。比如:在适合的年龄段该做的事情不让做,过分小心、过分注意,身体或行为上有一点小毛病就大惊小怪;生活没有积极性,很少主动学习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遇事总是求助于父母,很少自己想办法解决;父母对子女当面袒护等等。这样的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3、家庭养老问题的复杂化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伦理美德和义务。在过去一段时间独生子女因为政策的原因成为了时代的主流,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陷入养老的困境,他们既要赡养双方的父母,有的还包括自己父母的父母,这样算来就多达七八位老人。时间和就空间上的问题加大了他们赡养老人的成本。据资料显示,计划生育政策已在我国实行了30多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已转为老年型。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126亿。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161亿。2020年升至2123亿,2030年将突破3亿。未婚独生子女当中有39.8%的独生子女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而已婚独生子女家庭中有72.9% 的老人需要照顾。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多已年过半百,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为这一代人所特有的社会问题。目前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口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年轻人渴望着外面的世界,从外出打工到留学世界各地,而且大多独生子女在接受过高等教育以后更加以个人发展为重,对于赡养老人基本没有系统全面的规划。不仅牺牲了宝贵的家庭生活,而且经常落入因工作安排而忽略了对老人们生活上照顾的窘境,尤其是对于老人精神生活的照料。独生子女的远离和工作繁忙等原因造成的养老问题,在我国现在还没有健全的社会化养老的时期难以解决。
当然,独生子女家庭伦理的变化中也有着积极的方面和因素。比如民主精神的发扬、个体本位的确立、自立意识的增强等等,为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相比之下,上述消极影响对现代化进程所起的阻碍作用或许更大。他们的这些所谓“现代化的素质”显然是跟传统道德的传承是相背离的,伦理道德将会在这样的社会发展中中断的。
二、“单独二胎”政策带来的伦理影响
1、家庭成员有效丰富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使父亲或者母亲为独生子女的子女不再“单独”,尤其是父母都为独生子女的子女。他们的家庭伦理关系将会更加完整化,他们不仅会有兄弟姐妹,而且在未来还会有兄嫂弟媳、姐夫妹夫这些亲情关系,从而生活在长幼有序的家族成员关系中,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成员之间的家庭互动有效增强。不仅有利于对传统伦理中“悌”的道德实践,加深他们对同辈人之间亲情的体验,而且更有助于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完善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便利。
2、亲子关系日趋合理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合理,让子女能平等、平均地得到父母的爱和抚养。两个或多个子女使父母不会过分地溺爱某一个儿女,父母与子女都不会迷失对角色规范和家庭责任等的认识。也会有利于家庭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培养他们勤劳节俭的良好习惯。让子女之间学会互相照顾、谦让、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从而避免了孤独、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促使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拥有团结互助、包容谦和、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3、养老问题明显缓解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赡养老人的问题,两个或多个子女可以平均分担对老人的赡养责任,轮流对老人进行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抚慰,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因个别子女远离和工作繁忙而在赡养老人方面的缺失,特别精神方面的养老。在我过现在这个还没有健全社会化养老的时期,这样的政策无疑从侧面作了很好的弥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理想将更切实地实现于这个社会中。
三、结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开放计划生育的限制。但“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合理有效地解决现阶段部分社会和人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由于独生子女时代所出现的家庭伦理道德问题,为传统伦理的回归提供了前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政策在全国的逐渐推广将会对家庭伦理的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
摘要:“单独二胎”政策的酝酿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实行“单独二胎”政策的原因,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大多集中在社会和人口发展的角度。主要原因有: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家庭规模持续缩减;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巨大改变。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单独二胎”政策对家庭伦理所带来的影响,探讨这一政策的伦理学意义。
杨成钢(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经济增长能够“消化”新增人口,应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为什么要调整?用人口指标说话
一是四川人口出现负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下简称“六普”),相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五普”),全国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四川人口出现负增长,2010年人口总量较2000年减少193.08万人。
二是四川妇女生育率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六普”数据显示,四川妇女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生育更替水平2.1。今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显示,除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之外,四川省妇女总和生育率1.67,即使加上“三州”地区,其也只有1.72,远远低于生育更替水平。
三是四川娃娃越来越少。“六普”数据显示,四川省0~14岁儿童人口比重为16.97%,比“五普”下降5.6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四川劳动力人口会减少。
四是四川老人越来越多。“六普”数据显示,四川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95%,比“五普”上升3.2个百分点。国际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就是老龄社会,全省老龄化已经来临,独生子女负担加重。
五是城镇化加快发展改变居民的生育观点。“六普”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化率为50%,四川38.7%,虽然四川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近几年四川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趋势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持有“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观念的人数增加,直接影响人口生育率水平,人口生育率会进一步下降。
此外,四川人口还有2个特别显著的特征,一是1100多万独生子女户,占全国1/3;二是“失独户”四川占全国比重最高。这些人口指标显示,四川省“二胎”政策调整很有必要,而且要加快调整。
为什么能调整?处于有利时机
全国人民的呼声很强烈。对于放开“二胎”,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不管是广大干部,还是一般群众,都有比较强烈的意愿,学术界也基本达成共识,生育调整已有舆论氛围。
我国经济增长还会持续,能够“消化”新增人口。从总体上说,现阶段我国经济状况良好,未来保持较快增长是有保证的。经济增长一方面有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承受人口增加带来的负担。所以,完全有能力“消化”新增人口。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即使把“二胎”政策放开,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愿意生2个,因为人口生育意愿不等于人口生育行为,居民的人口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有一个滞后期。因此,很多人不会马上选择生第二胎,这种滞后对政策效应有一个缓冲期,新增人口在我们的承受期之内。
总体来看,现阶段生育政策调整处于有利时期。
两个误区需避免
第一个误区:生育意愿等于生育行为
大样本调查显示,87%的夫妇生育意愿是2个,而且最好儿女双全,一男一女。很多媒体据此得出放开二胎总人口就会翻番的结论,于是,他们反对放开二胎。放开二胎总人口就会翻番,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育意愿不等于生育行为,更不等于立即生育行为。
第二个误区:人口增长降低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需联系经济增长来思考。真正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经济增长速度、规模、方式。过快的城市化规模,不适度的经济增长节奏和不恰当的发展方式才是造成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我们既要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真正原因,也要看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积极的一面。
何景熙(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放开二胎生育的时机早已成熟
自1970年代末国家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是做得最好的省份之一。近30年来,四川的总和生育率从过去的4.0以上下降到现在(全省抽样调查的)1.6左右,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还要低。30多年来全省共计少生了4000多万人口,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根据四川省当前的人口形势,应该及时放开二胎政策。
原因一:四川长期少子老龄化使目前人口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1,不能实现正常的人口代际更替。四川的生育率远远低于2.1。被抚养的少儿人口减少,老龄人口增加:目前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4%,65岁以上占10%以上;全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日益加重。
原因二:由于人口红利不可能持续下去,未来会缺乏有活力的创新型人才。过去多年,四川大量劳动力到外地打工,为全国经济包括四川作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人口红利不可能持续下去,因为少儿人口越来越少了。四川劳动力人口结构正在发生老化,15~30岁人口在下降,45~65岁人口比例在上升,这样的人口内部结构,其创新能力可想而知。到2030年,劳动力年龄结构中45~65岁人口的比例会高达48%,劳动力都是些中老年人,会缺乏大量有活力的劳动力,特别是高端的年轻创新型人才,这样更不利于四川经济发展。
原因三:缓解四川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至少需要10~15年。到2030年,四川整个人口结构会达到最老化。退一步讲,即使现在放开二胎政策,四川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也得10~15年才能逐步缓解,因此,现阶段必须及时调整二胎政策,时间不等人,在我看来,现在调整已经迟了一步,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呼吁调整生育政策,如果当时调整,四川也许会早一点缓解人口结构带来的各种问题。
nlc202309032050
原因四:不会出现社会不稳定。放开后,短期内生育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是从长期看,人口数量不会有太大的波动,更不会出现社会不稳定。
原因五:独生子女问题多。独生子女责任重、压力大;独生子女的性格和身上的毛病对整个社会影响大;失独家庭不能再生育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大;独生子女增多对征兵和国防建设也有一定影响。
原因六:生育政策城乡不平等,应逐步统一。当年城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非常严格,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若生第二胎,会开除公职和党籍,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城市居民实际上为计划生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农村生育政策条件相对宽松。城乡生育权利不平等,应该逐步统一。
原因七:有付出也该有回报。当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四川人民积极响应,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为全国控制人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伤亡惨重,很多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儿女。我觉得,以前四川人民付出那么多,现在是该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如果放开二胎政策,建议分两步走:第一步:分步实施,平稳过渡。双独家庭早已放开,现在应该考虑放开单独家庭(有一方是独生子女)、有残疾儿童的家庭、再婚夫妇家庭。第二步:完全放开城乡育龄妇女的二胎生育。
借这个平台我再次呼吁:四川放开二胎生育的时机早已成熟,希望尽快调整相关政策。
郭正模(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人口学硕士生导师):
放开“单独”二胎,协调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优化的矛盾
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严重失调抑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实行人口计生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协调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关系,通过人口的数量控制和结构优化有机结合的综合措施,使两个“再生产”的关系处于一个合理、科学的均衡区间。
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由于我国人口发展政策发生偏差,放任家庭人口无节制生育,使人口增长超过了物质资料再生产增长的能力,带来以高出生率为特征的“人口陷阱”等一系列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开始执行严格的以数量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高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少出生3亿多人,使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人口红利”时期。
但是,当我国人口数量控制和出生率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产生了新的不协调问题,即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严重失调的发展态势,人口的深度老龄化反过来会降低积累率,抑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使经济发展进入以老龄化为特征的“人口陷阱”状况。目前人们考虑采取适度提高出生率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政策措施,其根本目的也同样在于协调两个“再生产”。
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能够增加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人口数量控制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协调人口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目前不少人担心人口数量控制放松,会导致土地等资源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过去在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所依据的人口承载力的理论是设定在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社会体系,尤其是基于我国耕地、粮食等资源的生产能力来确定的所谓“最佳人口规模”和“人口数量极限”。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生产能力等资源约束不再是人口数量控制目标的基本判定标准。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人均耕地都低于我国,却能够养活那么多人,并且顺利成为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所以,现在再看我国实行的以数量控制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环境下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人口承载能力的科学依据越来越显得不足。因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人口再生产具有长周期的特征,调整生育政策才能够满足2030年后劳动力要素的需求
相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人口再生产具有长周期的特征。一个国家只有通过“未雨绸缪”行动和高瞻远瞩的超前决策,才能够免除人口结构失调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目前,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已经长达30多年后,在人口结构已经进入全面转型阶段,在普遍实行“双独”二胎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单独”二胎的政策,明显的利大于弊:
一是由于我国在2020年前仍处于“人口红利”的收割期,所以人口的适度增长可扩大居民消费与就业的规模,从而拉动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目前的新增人口经过16-20年的成长周期,才能保证2030年后劳动力供给的平稳增加,而对劳动力短缺起缓冲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深度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能量。
三是政策调整有利于优化人口的素质结构与代际结构,促进城乡人口融合。如对所谓“421”代际结构起一定的解构效应。放开“单独”二胎,有利于今后的城乡人口通婚,促进社会融合。
山东拟取消合法生育二胎对女方年龄限制 中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记者从山东省法制办了解到,《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近日公开征求意见,新的条例删除了生育二胎对女方年龄的限制。另外,异地工作和流动人口有望在居住地办理生育登记。据山东省法制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原来的《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女方为初育的须年满二十五周岁,女方为再育的须年满三十周岁。”而这次的修正案(草案)删去了这一条,这也就意味着取消了对育龄妇女的生育年龄的限制。此外,草案还将“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或者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的”可生二胎,改为“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或者六级以上残疾军人的”可生二胎。除了这两点之外,二胎生育政策其他方面的相关条件,这次修订没有变动。
去年年底的时候,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了《关于方便群众办证的通知》之后,山东的济南、青岛等地便相继出台了规定,异地工作和流动人口可在居住地办理生育登记。而随着这次新《条例》的颁布,这一便民举措将扩展至全省范围。
据了解,新《条例》的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可以自行选择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时间,在生育前应该到一方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进行生育登记,免费领取《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凭手册享受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服务。”也就是说,新条例颁布后,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在济南可办理生育服务登记,领取计生服务手册。但是,据山东省计生委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项规定只适用于第一胎生育,生育二胎仍要到夫妻双方原籍办理相关手续。同时,修正案(草案)也对由此产生的计生工作监督作出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保留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为主”等要求,并且新增了“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对户籍所在地政府的计生监督也做出了明确要求。据山东省法制办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条例有望在年内通过并颁布实施。
(1)只有一个孩子,经病残儿医学鉴定机构鉴定为非严重遗传性残疾,目前无法治疗或者经系统治疗仍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或者将严重影响婚配的;
(2)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因公致残的军人、武装警察、公安民警、见义勇为人员,或者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孩子的;
(3)一方系丧偶者,另一方未生育的:
(4)一方系离婚者且只有一个孩子或者依法生育过两个孩子,另一方未生育的;
(5)双方均未生育,依法收养后又怀孕的;
(6)一方为两代独生子女或者夫妻均为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孩子的:
(7)一方从事井下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井下作业,只有一个女孩的。
除以上规定外,女方为农村居民的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孩子:
(1)一方为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孩子的;
(2)只生育一个孩子,男方的其他兄弟均无生育条件的;
(3)男方到无兄弟的女方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只有一个女孩的(本项规定只适用于女方姐妹中一人);
(4)男方无兄弟且只有一个姐姐或者妹妹,只有一个女孩的;
(5)双方定居在人均土地五亩以上(以村计算)的沿海垦区,只有一个女孩的:
(6)一方以海洋捕捞为业五年以上,现仍从事海洋捕捞业,只有一个女孩的。
夫妻为主要从事种植业或者养殖业的农村居民,一方经县级以上医学、劳动鉴定机构确认为非遗传性一级或者二级肢体残疾,只有一个女孩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孩子。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但仍在农村居住生活的,以及在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中成建制由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自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五年内适用前两款规定。
中国在建国之后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人口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到工业化初期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再转变到工业化中期和快速工业化时期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促使人口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政策控制三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自70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我国在50年代和1962~1972年间先后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使得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进入80年代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每5~7年即可增长1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将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1982年十二大,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正所谓“文章因时而著,政策因时而易”。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每一次生育政策的出台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小组选定调查研究“全面二孩”课题的原因。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
分析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跟据相关资料与文献,有以下五点:
1、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4年12月,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而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虽然也有专家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没有根据,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了人口红利,在竞争力上就少了一枚盾牌。
2、人口老龄化
从人口结构上看,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目前,中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人生活旅居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出生率降低,年轻人越来越少,今后谁来工作、谁来纳税、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
3、“刘易斯拐点”隐忧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68年提出。它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慢慢消失,最终枯竭。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的关键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催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目前农村问题频发。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农村人口结构已逐步凸显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乏力。
4、“失独”社会之殇
近些年来,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从1982年的4.43人缩减至2010年的3.10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有所弱化。许多独生子女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有心无力、独木难支,而老人“失独”不仅是家庭灾难,也是社会之殇。失独家庭所经历的心理创伤、经济压力、医疗养老问题超过一般家庭丧子后承受的痛苦,而这份痛苦谁能解?
5、男女比例失衡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强化,这分别体现为城市的普遍“一胎”和农村的普遍“一胎半”政策。在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普遍和B超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可能促使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上升到2004年的121.1。
政府自2002年开始“治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明文严格禁止使用B超等技术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提升和农村生育观念的改变,对男孩的偏好也可能进一步淡化。与之对应,男女出生比例自2004年达到峰值的121.1之后,整体上开始下降,但到2014年依然处于115.9的超高位。
男女比例失调是性别偏好、生育数量限制和胎儿性别鉴定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已经淡化,但依然会长期存在;禁止胎儿性别鉴定技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因此,要使男女比例恢复正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取消生育限制政策。
结合我们自身的生活背景,我们这一代90后的家庭因计划生育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我们离家在外地学习工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愈来愈少,父母难免思念寂寞,所以二孩政策的推行对我们做子女的更是一个热点话题。
参考资料 央广网《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原因解读》 朱薇
《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角度看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原因》张雪
一、现阶段我国人口生育状况的客观论述
1. 人口高龄、老龄化趋势显著
通过2014年人口调查结果观察论证, 关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亿, 几乎达到总体人口数量的13%。按照此类速度, 估计不到2033年, 此类人口数量就会增长到4亿, 同步占据我国总人口的33%, 单位年限内新增加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000万人, 最高年份增加到1400万人已经不足为奇。由此看出, 我国人口老龄、高龄化现象着实突出, 后期的养老问题着实不够乐观, 在老人服务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将难以清晰化计数, 最终严重限制社会可持续发展势头。
2. 既有劳动力人口比重严重降低
以2011年人口调查结果为例,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为65656万人, 当中生理年龄维持在15至31岁的人口比重已经上升至27.15%, 并且当中流动农民工比重接近5成以上, 如若将接受教育和残疾无法工作的人口刨除, 作为“80后”的流动新生代农民工占据该类年龄段农村人口的比重也会同步达到65%左右, 证明后期转移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另外, 现阶段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平均值已经上升至117.85, 已经严重超出自然规律下男女出生的正常比值。持续到2014年底, 我国人口总数为13.68亿, 当中新生男女比例为111:100, 相信不久过后此类比例仍旧会快速扩展, 也就是说, 在十年之内, 我国将会存在3000万的男人, 无法找到老婆。
二、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处理好二胎政策和社会消费经济发展关系的策略内容解析
关于协调人口政策和消费经济发展关系的举措, 实质上就是主动克制我国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劳动力资源缩减等危机, 最终贯彻人口赖以生存的经济和社会和谐改革指标的行为流程。在控制生育质量基础上, 大力推行二胎政策, 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导向功效。有关细致化调试措施表现为:
1. 全面关注与精心应对“用工荒”问题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过后,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特定区域开始明显衍生出劳动力资源短缺危机。尤其借助国务院发展中心调查结果加以对比验证, 我国现阶段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达到2.3亿, 剩下的不过是老弱病残群体。因此持续到2011年, 我国内地用工荒问题急剧膨胀, 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都相继衍生用工短缺危机。这类实例充分验证了, 人口红利期过后, 初级工人薪资水准和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会翻倍, 此时吸纳外资的优势便开始呈现弱势迹象, 至于消费、生产性人口比例全面对立, 前者维持上升, 后者呈现下降趋势。在此类背景影响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消费经济发展前景受到全面限制, 失去应有的适应活力。
相比之下, 二胎政策放开可以很好地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用工荒等问题。归根结底, 国家想要获得长效发展进步, 就必须依靠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进行既有产业结构升级调试。而二胎政策放开恰巧能够在适当范围内稳固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速率, 将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成功解决, 真正提升我国不同区域劳动生产力水准, 为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指标, 贡献应有的支撑引导力量。
2. 尽量消除隐藏在社会内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1) 内地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迹象的深度遏制
长期以来,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背景下, 有关新生人口性别开始被“人为性”扭曲, 至此人们生育价值观念发生本质性变化, 新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也全面失调。结合2011年新生人口性别调查结果分析, 当中性别比严重超出正常数值且呈现逐年攀升迹象。唯独实行二胎政策放开过后, 人们生育选择权才能被及时拓宽, 有关生育性别选择和歧视迹象才能系统化消除, 最终令我国新生人口比例回归正常。
(2)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
计划生育政策, 实质上人为地打破了我国人口替换规律, 随后各类人口结构问题全面衍生, 当中尤以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严峻。实质上, 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 而发达国家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为5000美元~10000美元, 社会保障问题在我国更加严重。我国人口的比重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了国际老龄化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若我们继续实行较低人口生育率的一胎政策, 总和生育率为1.35,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空前加快, 到2020年将会陷入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困境, 到2050年将高于同期的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老年人口比重将是印度的2倍。若我们选择折中的二胎生育政策, 总和生育率为1.85, 人口老龄化虽仍不可避免, 但可大大缓解人口老龄化引来的社会负担, 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 减轻因为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需赡养人口增多、劳动力人口减少、中青年负担危机。有利于开创家庭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 维持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口与社会环境的和诣。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科学合理地把握社会经济和二胎政策放开的协调发展关系,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时刻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人之上, 就是全程贯彻人本服务理念, 向社会推广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避免新生人口性别人为选择迹象的重复衍生;同时, 竭尽全力地稳定新生男女比例和健康水平, 为今后各项产业发展积累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本。相信长此以往,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必然会产生较强的促进功效。
参考文献
[1]顾宝昌.二胎政策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J].商务周刊, 2010, 13 (01) :88-96.
[2]朱秀杰.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重新解读——社会性别的视角[J].西北人口, 2010, 18 (01) :144-152.
[3]刘静.基于人口学理论的中国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17 (15) :136-177.
[4]郑丙浩.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研究[D].华侨大学, 2012.
这个绘本故事问世时,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还未出台。如今,在我国的生育政策掀开一个崭新篇章之际,鳄鱼大宝卡洛琳的这段心路历程,多少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启示。一些父母在考虑生或是不生二宝这个问题时,往往从健康状况、年龄阶段、经济条件等角度加以权衡,笔者提议父母也要适当把大宝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父母与家中大宝的提前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二胎政策对诸多大宝的影响,心理层面多于物质层面。当新政来临,部分家庭的独生子女需经历一个身份转换的过程,那些或微妙、或激烈的心理变化,往往蕴含其间,笔者举出几种,供大家品味。
一、悦纳型
我们都曾见过身边或屏幕上大小宝贝和睦相处、手足情深的温馨画面。大宝对二宝的悦纳,往往受多重因素影响。当亲戚朋友中或小区里陆续出现一些多子女家庭,学校一些小伙伴纷纷升级为家中老大时,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这种趋势。
完善的家庭交流、同伴沟通甚至教师引导等,会消除一些孩子身份转换的焦虑,从而减轻对家庭新成员的抗拒心理,逐渐悦纳。人类乃至自然界很多生物在婴儿期都需获得父母更多照料,这是规律使然,父母最初也许无法对两个孩子在呵护和关爱方面完全一碗水端平,但适度表达对大宝的关爱,不让其有将被遗漏的感觉,会让大宝内心安稳许多,能增进大宝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夯实大宝二宝之间的情感基础。
二、动摇型
2015年9月,江苏卫视《世界青年说》节目组就家庭兄弟姐妹这方面采访了南京部分幼儿园小朋友。有部分小朋友刚开始表达了对假想中二宝的拒绝心态,随着采访的深入,心态逐渐放松,画面逐渐变暖,个别小朋友又逐渐萌生了对未知二宝的强烈保护欲,甚至自我设想了一些当二宝小老师、对二宝加以忍让和帮助的场景。
相对于幼儿的单纯思路,一些年龄稍大的小学生乃至中学生考虑得可能更为周全,他们也许担忧自己和可能出现的二宝因年龄差较大而存在代沟,不易相处,也许对家庭资源,乃至父母关爱有种独享之下的留恋,或多或少不愿割舍其中一部分,还有孩子贴心地为父母的健康和精力着想……这些孩子基本不会明确反对父母生育二宝的念头,但其内心深处往往伴随着隐隐的不安,在接受与抗拒之间摇摆。前阵子见诸报端的一则新闻让人忍俊不禁:18岁儿子在得知父母打算生育二胎后,跟父母提出在将来分家产时,要给自己多分一些,作为补偿。将二宝作为资源和关爱的掠夺者,这是很多大宝最初的思维套路,个中缘由,发人深省。
三、抗拒型
《华西都市报》曾报道过一所小学的四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发现班里有七八个孩子成立了“反弟弟妹妹联盟”。更有甚者,据《武汉晚报》报道,2015年1月,一位13岁女孩以死威逼父母放弃二胎。这些孩子过激的举动反映了他们将二宝视为洪水猛兽。
他们的父母也许从未和孩子提及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也没有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体谅失独家庭的悲凉,孩子内心满满地充斥着对独生子女地位的强烈捍卫感。对于孩子的抗拒,家长应首先予以安抚和疏导,不要用强硬乃至先斩后奏的方式逼孩子就范。作为家庭成员,孩子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哪怕方式比较偏激,父母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首先予以倾听和分析,再对是否生育二胎进行慎重考量。
无论是继续维持独生子女身份,还是转型升级为家中老大,祝愿宝贝们在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下,与时俱进、健康成长!
(石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10013)
2013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坚持计划神域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即“单独”二胎政策),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政策理解
要了解“单独”二胎政策,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二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一)只有一个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二)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三)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四)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五)从边疆调入本市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调入前经当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六)兄弟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均系农村居民,只有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又只生育一个子女,其他兄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七)男性农村居民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书面表示自愿赡养老人的(女方家姐妹数人只照顾一人);(八)远郊区、县农村居民,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一方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九)在深山区长期居住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只有一个女孩,生活有实际困难的。有其他特殊情形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需经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
然而“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
二、原因
国家会什么会开放二胎政策呢?首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妇女总生育率为1.5-1.6,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维持人口正常更替需要的总和生育率2.1;据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两亿人,中国的人口结构在今后的20年至30年之内将严重老化,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口问题引发的问题急需解决,如: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养老金空账危机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房地产泡沫等问题。
三、放开二胎的好处
1.“一方面是老龄化加速,另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已经进入了减少阶段。”原新说,适当的放宽生育政策,将促进人口结构性问题向良性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41亿人峰值,2012年下降为9.37亿人,按此趋势,2030年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仍可保持8亿人以上,但年轻劳动力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比例下降,劳动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有所减弱。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决定》对单独二胎政策的明确,积极而正面地回应了民意渴望、专家呼吁。民间热议也将就此告一段落,未来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历史也将就此结束,独生子女带来的五伦不全、成长不利、素质降低等弊端也将得到改善。可以说,在当前这个关键节点上,对单独二胎进行调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首先在人口政策本身的层面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独生子女政策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对于人口的过度控制使得出生率急剧下降,并始终处于低增长率的阶段,至2013年劳动人口到达峰值,之后将会出现负增长。
其次是对整个人口政策调整起着前哨站的作用。单独二胎的放开,也可以作为检验生育愿望,试探人口增长情况的前哨站,如果公众的出生愿望不强,像有的试点地方那样,即便全面放开也不会导致增长的话,那么就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全面的放开,最终实现生育自由的格局。
最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个人的生育愿望将会趋同,同时离婚率的居高不下,男女比例的失衡,养育成本的增长,社会保障的完善,都可能影响到实际的生育情况。从全球来看,生育率与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而不得不采取鼓励生育和放开移民等政策,都说明人口政策的调整必须切合有利的节点。现在放开单独二胎政策,不啻为未雨绸缪之举。
此外,放开二胎将使“失独家庭”的机率变得更小,既顾及了亲情伦理,又纾解了社会隐忧。事实上,无论从个人权利、社会福祉还是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单独二胎启动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国家长远发展,利在当代,功在长远,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
3.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喻珮 高洁 张玉洁)今后,类似“如果爸爸妈妈给你生一个小弟弟、小妹妹的话,你要不要”这样的问话,将不再是中国家庭里的一句“玩笑话”。
随着中国宣布将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记者采访发现,当这一单选题变成多选题,一些小朋友欢欣鼓舞,也有一些小朋友受到“严重惊吓”,表示“抗议”。
记者在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的一到五年级随机各抽取一个班展开采访,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孩子坚决反对。
他们的理由很多:
——“如果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都没有那么疼我了”;
——“弟弟妹妹爱哭闹,太麻烦,会吵我”;
——“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我怕爸爸妈妈照顾不过来”;
——“有了妹妹后,妈妈总表扬妹妹,没有以前那样疼我了”„„
今年6岁的广州女孩翎翎则对“弟弟妹妹”强烈渴望,她现在已经腻着姑姑家不满两岁的弟弟,因为“不能把弟弟带回家被她玩”而不高兴,强烈支持爸爸妈妈多生一个。
翎翎的姑姑禤旭英说:“翎翎其实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亲弟弟妹妹的到来将意味着什么,她只是想多一个玩具而已。”
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有分析人士表示,此举将对中国“单独家庭”带来重大的结构调整。
中国年幼的独生子女需要一个玩伴缓解爸妈不能陪的孤单,但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巧克力可能会被分掉一半的客观现实”。
“不能无视孩子们的这些想法。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就在妈妈怀孕期间离家出走了,以致这个妈妈因情绪激动而流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说,尽管她的这位朋友多次和孩子沟通不会减少对她的爱,但是孩子对这个事情依然非常敏感,朋友“生二胎的念头从此搁下”。
“‘爱被分走’的心态是小孩子的正常反应,一开始没有弟弟妹妹的时候,小孩子普遍有这种担心。一旦有了兄弟姐妹之后,孩子的负面影响会慢慢消失。”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讲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情绪所产生的正面效果应远远大于孩子的不良反应。
罗教讲指出,比较和争抢是非独生子女中常有的事情,但是亲情的纽带远大于利益的争抢,这是家庭伦理的体现、家庭魅力之所在。“捡哥哥穿过的衣服、用哥哥用过的书本是常有的事,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感情反而更深。”
面对第二胎的降临,家庭投资必然会增加。但是随着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富,养活孩子已经不是一个大问题。罗教讲建议,作为父母,应该慎重决策,以小孩子能接受的语言进行劝导,告诉他们“有了弟弟妹妹会更好玩、更健康的成长”。4.人才回流
来自美国洛杉矶的王先生是一位建筑师,作为独子的他,家人都希望他能多生几个孩子,但由于妻子不是独生子女而一直没能如愿。后来,他在美国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便毅然决定辞职来海外发展,现在他第三个孩子都快3岁了。“单独二胎的政策,对像我一样的人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至少他们不必为生孩子而出国发展了”,王先生说。
在政府放宽单独生育第二胎前,很多人认为赴美生子是一个理性的权衡,许多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华人为能够多生几个孩子而选择留在国外。再加上美国宪法规定,凡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均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并享有公民权利,这和中国的“超生罚款”政策相比具有优势。
当下,中国新富阶层早已成为海外生子的重要群体,明星、教授、医生、建筑师、外企高管等,许多人才选择在国外发展,对中国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在“单独二胎”政策启动实施之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又多了一个回国内发展的理由。
“要想让孩子真正融入国外的主流社会,还是很有难度的。作为移民的后代,如果孩子想入读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注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与此相比,回国发展不仅能够给孩子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家长本身也能在国内拥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刚从杜克大学毕业的张小姐如是说。
均衡发展
美国《周刊报道》近日发表评论称:“中国调整独生子女政策,可能是一个明智的理念:这对中共保持经济增长和掌控政权不可或缺。”中国目前面临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费用增加等问题,放开“单独生二胎”有助于增加年轻人口,缓解将来人口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符合国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同时,国内的与时俱进也为海外华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动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中国未来的投资机会更多、环境更开放、发展更稳定,这将为海外华人在中国市场大展身手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改革势头下,海归热潮必将凝聚一股新的力量,为中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四、外媒和群众的声音 各国媒体的声音
1.日本的《经济新闻》评论说,中国目前面临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不足和社会保障费用增加等问题,开放单独生二胎有助于增加年轻人口,缓解将来人口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单独生二胎政策能否实现劳动力人口增加还不明朗,因为在中国城市地区不想生孩子的夫妇正在增加。
2.新西兰的主流报纸《自治领邮报》说,中国对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是一个明智的举措,今后中国家庭的孩子将不会像独生子女那样孤单。而对于放宽生育政策是否会导致人口激增的问题,海外专家普遍认为不必担忧。
3.美联社援引专家观点说,由于养育孩子费用高昂等原因,中国年轻夫妇的生育意愿下降了,单独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中国出现婴儿潮。群众的声音
根据新浪微博关于单独二胎的微话题,有不到2/3的网民认为:“可以生,这样孩子就能有伴了,也可以减轻孩子将来养老负担。”有超过1/3的网民认为:“不生,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大,不为自己好也的为孩子好。”
由此可以看出外媒对单独二胎政策持肯定的态度,而国民则更关注在新政策下生不生二胎的问题。愿意生二胎的一方考虑到孩子养老负担的问题,不愿生二胎的一方则考虑到生活压力大、养育孩子成本太高的问题,外媒也在评论中提到这点。虽然开放了单独二胎政策,国民还有想生却不敢生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单独二胎政策带来的有利因素,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例如提高家庭收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等等。
五、意义
1.放开“二胎”的经济学意义 1人口红利消失 经济高速增长不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测,中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GDP的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将分别降至7.2%和6.1%。
众所周知,人口变动会对经济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人口丰富自然就会出现人口红利,这将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减少则会出现劳动力短缺,这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放开二胎是重要解决办法之一。2中国生育率远低于发展中国家 ○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1.5%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在绝对减少。当劳动力出现短缺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降低,超过8%的高增长时代将不复存在。
3放开“二胎”可化解楼市泡沫 ○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住宅市场已经出现了严重泡沫。而且房地产泡沫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放开二胎”可化解楼市泡沫,避免出现楼市崩盘的局面。
2004年,北京楼市商品住宅的成交均价是4500元/平米左右,8年后,北京楼市商品住宅的成交均价每平米超过2万元。房价如此之高,对平均月薪不到5000的北京市民来说,买房无异于做梦。
目前房价过高,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市民的承受能力范围,房价上涨趋势不变,那么楼市泡沫破裂,房价大跌不久就将成为现实。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一旦发生崩盘,必将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如果“放开二胎”将极大地促进楼市刚性需求的增加,有利于房价的稳定和软着陆,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过渡。
4“放开二胎”可使人口结构变化趋于正常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的逆转,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在2011年降到谷底(0.38),随后开始缓慢上升,2020年将升至0.4,2033年升至0.5以上。如果继续坚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放开二胎”,那么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本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口抚养比依然持续上升,2070年将达到0.8的超高水平,即4个劳动力至少需要供养2个老人和1个小孩。老龄化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放开二胎”将使得年轻人口得以迅速增加,这能够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劳动人口增多,加上科技进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这样老人能够老有所依,安享晚年,不会发生社保空账,甚至崩盘的危机。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