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说课稿范文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攀岩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攀岩说课稿范文 篇1

高二理综

杜凯茗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的两种启动模式。其中对于汽车的两种启动方式在高考中有涉及,对于汽车的两种启动方式,在高一就应该打下分析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能很快的理解,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以前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知。教学中多提示、多帮助,结合学生以前的储备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总结出概念,从而收获快乐。

三.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根据功率的定义式推到P=Fv,会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会分析两种机车的启动方式,会分析图像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的【知识回顾】部分,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

2、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针对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合作讨论,教师辅助,解决并突破重难点。

3、通过例题讲解和导学案【课后练习】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P=Fv的含义,以及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意义。2.难点:利用P=Fv分析机车的启动方式,并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整个教学是按照回顾知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典型讲解、巩固练习的思路设计的。主要以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的。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学生自学的感性认识出发,到学生讨论质疑的深入,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精讲,点明主旨,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后巩固练习,作以小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我们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经知道功率跟速度有关,我们生活中跟速度有联系的地方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汽车了。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分析汽车功率和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

2、进行新课

①导学案知识回顾部分的处理,教师通过PPT展示答案,学生交换导学案相互批改,并给定等级。教师巡视。

②结合导学案上【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学生抢答。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并板书。

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的例题,并用刚得到的结论分析。

④结合导学案上【合作探究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汽车的两种启动情况。学生讨论完成导学案设置的题目。抽调小组上黑板作图。

⑤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及注意的问题。见导学案。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⑦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7.3 功率

一、P=Fv:P=W/t=Fs/t=Fv

二、P=Fv各量之间的关系

《春望》说课稿(范文模版) 篇2

《春 望》

稿

说课人:梁皓普

班 级:12级文秘1班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杜甫诗三首》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四)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诗人在《春望》中的“望”是指什么?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请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六)课堂小结,作业设置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业设置:情景作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爱国的,不少于500字

七、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数松果说课稿(范文) 篇3

一、教材分析: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三册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课。新版本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在第三单元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5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5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受乘法口诀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方法。

难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乘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情景教学法 体验学习教学法

五、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情境导入。(出示课件):松鼠数松果的画面。

利用以《数松果》这一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地回忆数数的方法后,抓住5个5 个地数这一方法切入主题,为后续引导学生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铺好路。

(二)数、算、编有机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为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知识之间的演变过程,加深对5的乘法口诀由来的理解,在教学中为学生展开了“数——算——编”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1、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数一数,然后完成以下表格

通过组织学生边数边把松果的个数填在表格里。学生利用逐次加5的方法,分别计算出1堆到9堆的个数。

2、算一算。(通过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列出乘法算式。)

1个5 1×5=5

2个5 2×5=10

3个5 3×5=15

4个5 4×5=20

5个5 5×5=26个5 5×6=30

7个5 5×7=35

8个5 5×8=40

9个5 5×9=45

3、编乘法口诀。(四人小组,代表汇报)

通过小组内交流,各抒己见,发现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多

1×5=5 一五得五

2×5=10 二五一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5×7=35 五七三十五 5×8=40 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通过这三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

(三)练习提升,掌握方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创造性地运用,我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和练习,做到学以致用。

1、游戏

①看手指说口诀。(点名让学生说说)

②对口令。(同桌互对、师生互对、男女生互对)2、应用

①基本联系:练一练第1题(用口诀、做算式)

②联系实际:练一练第4题。(两组结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第1组乘积的个位数字是5,第2组乘积的个位数字是0。

③第5题:圈一圈,说一说。利用点子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圈,并说说自己有关所圈点子的乘法口诀。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5的乘法口诀。

④小猴摘桃。

(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

(1)由学生小结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能及时采取有效地措施解决或课后补救。

(2)教师的小结能够高度概括,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外作业:练习册《数松果》

设计理论依据: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记忆,知识必须反复出现,反复练习才能巩固,并形成技能。

(六)板书设计

数松果

列式

口诀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5×6=30 5×7=35 5×8=40 5×9=45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长城谣》说课稿范文 篇4

边村中学 章丽敏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冀少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第一首歌。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歌曲。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整首歌曲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首歌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歌曲的特点和对,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演唱技巧——重音(重读、长音,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演唱歌曲,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感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其中第○

二、说教法和学法

《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歌曲,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歌曲演唱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演唱、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歌曲鉴赏和演唱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 是农村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歌曲演唱并不陌生,而却非常喜欢。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演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学唱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演唱,自我感知歌曲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并配以长城的图片,歌词用文字打出,营造深沉的氛围。

透过这首歌,我们仿佛看到了演唱者那颗炽热的中国心,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其实,苦苦思恋着祖国的还有许多人,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席慕蓉,走进她的《长城谣》。

(二)、背景资料: 席慕蓉:女诗人。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出生于四川,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后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播放诗歌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

(五)、明确《长城谣》的体裁。根据歌曲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

(六)、抒情的主要特征:咏物抒怀。

其中的“物”——意象(即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歌曲中主要意象有哪些?

经探讨后明确:“你”(长城)、黄河、敕勒川、阴山。

(七)、歌曲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思考后,填空。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八)、演唱第三段,试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九)、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十)、探究歌曲的抒情线索抒情重点。贯穿线索: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用音乐和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描述祖国统一的flash动画作为结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这首诗的学习更加深入,由乡思、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探究的高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上一篇:爱与奉献作文600字下一篇: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对照检查的问题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