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一次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燕玲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近些年来,我校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一体教研活动为主体,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从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校本教研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89-01校本教研模式三个环节组织实施,即:问题确定、实践操作、总结反思。
一、问题确定
为了解决学生三步上篮的不稳定及投篮单手托球点低,造成奔跑中投篮动作过大,命中率较低等不足,我们根据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三步上篮为主,设计了一节趣味体育课,并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使之具有球类课的一些共同特点。
二、实践与操作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技术的发展,我们确定请宋建宇老师来进行备课、开课的任务。准备工作两周,先将本节课的教案雏形拿出,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研究讨论,再用一周的时间将教案确定,一周后进行开课。
三、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1.宋建宇老师的这节“三步上篮”的课是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的教材内容。教学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男生,是一节复习课。整节课以篮球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事先由教师自己备课,认真设计,再由全体同事帮助修改,最后完成开课。这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它意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于体育课堂教学中,从而达成锻炼身体,乐于运动,得到体验成功的教学目标。
2.在准备活动部分的设计中,各小组长设计练习内容亲自带队练习,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评价,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融,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知识与技能、真情与友情得到了充分地提升。
(二)反思
1.校本教研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理解到校本教研不仅仅是评课,它强调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更强调通过教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校本教研制度下,我们教师都应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研究,那么教学研究就不仅仅是评课、挑毛病那么简单的事情,是从学习型学校的角度,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出发,通过团体学习来建立共同的愿景。这样,校本教研就成了学校形成学习型文化的推动器。这样的学校才是有效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也才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学校。
2.通过此次的教研活动,我们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在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教改经验,促进了教育教学问题和想法的交流讨论,使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改变了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真实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教师在进行分析课题、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过程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校本教研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校本教研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质内涵的。在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中,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倾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团体的学习、交流,使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显现。同时,这种氛围是包容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教师所竭力改正而又很难把握住的,所以在校本教研中不排斥问题,相反是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正视的机会。教师正是在这种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使其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的。从这个意思上说,这种正视问题、问题影射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一、问题确定
为了解决学生三步上篮的不稳定及投篮单手托球点低, 造成奔跑中投篮动作过大, 命中率较低等不足, 我们根据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以三步上篮为主, 设计了一节趣味体育课, 并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使之具有球类课的一些共同特点。
二、实践与操作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 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技术的发展, 我们确定请宋建宇老师来进行备课、开课的任务。准备工作两周, 先将本节课的教案雏形拿出, 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研究讨论, 再用一周的时间将教案确定, 一周后进行开课。
三、总结与反思
(一) 总结
1. 宋建宇老师的这节“三步上篮”的课是初中《体育与健康》八年级的教材内容。
教学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男生, 是一节复习课。整节课以篮球为主线, 贯穿于整个教学。事先由教师自己备课, 认真设计, 再由全体同事帮助修改, 最后完成开课。这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 它意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于体育课堂教学中, 从而达成锻炼身体, 乐于运动, 得到体验成功的教学目标。
2.在准备活动部分的设计中, 各小组长设计练习内容亲自带队练习,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自主设计活动内容, 在学法设计上, 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评价, 教师真正成为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展示,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上,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情感交融,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知识与技能、真情与友情得到了充分地提升。
(二) 反思
1.校本教研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通过这次学习, 使我们理解到校本教研不仅仅是评课, 它强调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更强调通过教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校本教研制度下, 我们教师都应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研究, 那么教学研究就不仅仅是评课、挑毛病那么简单的事情, 是从学习型学校的角度,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出发, 通过团体学习来建立共同的愿景。这样, 校本教研就成了学校形成学习型文化的推动器。这样的学校才是有效的学校, 这样的学校也才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学校。
2. 通过此次的教研活动, 我们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积极性。
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而且在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教改经验, 促进了教育教学问题和想法的交流讨论, 使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改变了教学方式,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真实落实了“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教研, 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教师在进行分析课题、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过程中, 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校本教研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质内涵的。在学习型的学校文化氛围中, 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倾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 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团体的学习、交流, 使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显现。同时, 这种氛围是包容的,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教师所竭力改正而又很难把握住的, 所以在校本教研中不排斥问题, 相反是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个正视的机会。教师正是在这种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使其专业化水平得到发展的。从这个意思上说, 这种正视问题、问题影射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4. 教学研究以学校为立足点, 以教师为主体, 以校为
【关键词】 农村高中;校本教研;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校本教研不是学校用来装点节日的鲜花,而应像空气一样每时每刻都飘荡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呼吸在每一个师生的胸膛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的解释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及其效果,于是,校本培训应运而生。
反思自己学校的校本教研,总觉得学校的校本研究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往往没什么效果,甚至停滞不前,走过场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农村初中学校的痼病。
一、主体参与意识薄
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日渐增多,教育行政部门出发点非常好,然而,作为被培训者的教师并不买账,除了抱怨,还以各种形式抵制培训,除了晋升职称不得不参加的计算机培训、预报预审培训以外,其他都是能推脱就推脱,应付了事。
怎样让教师心悦诚服地、主动地参与培训、实现专业发展呢?在学校这一研究场所中,校长是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学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长需要做的是: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有大家统一思想,充分意识到这些,才能同心同德做好校本教研。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改革评价标准,建设阅读校园,开创学习之风,倡导团队合作,关注教师精神世界,鼓励教师成长进步,立足于教师素质提高的学校发展,才具有持久性。
二、教研机制少策划
校本教研强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农村初中往往缺乏研修的合理计划和目标。学科教研组活动本身只是校本教研的一个载体,或者说一个部分,并不是全部,校本教研并不是每两周一次学科教研组活動所能涵盖的。不少学校也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实施计划,但是一到具体情境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再加上多数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典型的成功范式可供参照与借鉴,使得培训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校本教研在管理上应该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要制订必要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再不断修正。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化成一个个小专题进行研究,如观察课堂,用照片和录像记录课堂实况等,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研究打好基础。
校本教研的切入点来自于学校实际,决策者、播种者是校长。校长是建立校本研究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成长规律,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播下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种子。
三、研究内容泛而空
我们有些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内容比较随意。研究的问题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没有现实针对性,而是“跟风走”,人云亦云。这样的校本教研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就应该把重点迁移到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考察上,关注他们对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点点滴滴实践过程。“专家讲座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也不动”的戏谑之言道尽了教师行为跟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所在的学校,更应该把教师的“行为”变革作为实施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比如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是否注意的只是结果的对与错,而忽略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思考方式的关注;教师的日常备课,是否还是习惯于一味地抄写现成的教学参考书,而忽略了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与自主建构;学校常规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否只是一些日常事务的布置与商讨,而忽略对教师研究的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校本教研落在细处,需要进行教研方式的变革。要注重集中研讨与随时随地交流相结合,现场观摩与录像播放相结合,课堂设计与课堂诊断相结合,培养教师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加压与提高的自觉行为来对待,是否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研的视野之中,是否把先进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作为改善教学水平的切实举措来对待。激活特长,激活教学,激活科研,激活能力,说到底,是激活教师的教学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四、具体实施无特色
如今,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师资还不能满足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有时还需拆东墙补西墙或使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教师同伴互助的氛围难以实现,而这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而且,由于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许多学校房舍紧张、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教师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
教师培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过程,活动的形式当然离不开听课、评课、反思。但我们学校,研究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重复、低水平徘徊、缺少深层次思考等问题。当研究课成为教师的负担,教师就会有抵触情绪。组织者忽视了活动中教师情感参与的因素,而这恰恰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原因。当教研活动成为强制性学习时,活动也就慢慢地流于形式了。
校本教研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一种文化,是教学研究机制的新亮点,是教学研究走向更加成功的契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只有每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时,只有当学校和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校本教研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努力创设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时,我们就已经走出了校本教研的误区,校本教研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地走进了校本教研,农村初中的教育事业也必将走出困局,走向辉煌。
我想我又增添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何将农村初中校本教研的形式创新与内涵的提升、外延的拓展完美地统一,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将校本教研与教师的生命过程和精神生活连在一起,构建充满生机的校本教研文化;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的深层推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育超市,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等。这些问题将引领着我以及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又把它记载在我的专业能力发展手册上。
校本培训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每个教师走向专业成功奠基,但愿校本教研的芬芳能永远弥漫在每个师生的胸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0.
[2]梅芬.英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
在研究如何让校本培训从形式化转向实效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往往存在“内需”与“外力”的矛盾。“内需”指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想发展、求发展的需求,“外力”指推动内需转化为现实的外部环境和驱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是一个个性化、长期性、全面性的复杂工程,试想,只有“内需”而没有“外力”,或“外力”与“内需”相脱轨,教师能发展、会发展吗?“自助餐”为什么会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它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作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必须找到其“内需”和“外力”的最佳结合点,让校本培训的“众口难调”之苦转化为“众口自调”之乐。
基于以上认识,我区教育局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通过多次调研,提出了“跟进需要、教师点菜、形成菜单、名师下厨、众口自调”的菜单式培训模式,在理论层面上,这一模式能有效地解决以上矛盾。而通过一个学期的试点实验,成效明显,深受教师的欢迎,从反馈的调查问卷表中我们发现,校本培训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我需求。因此,我们更坚定对菜单式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实施菜单式校本培训过程中,我们将宏观规划和微观管理有机结合。
一、宏观规划突出三部曲
一是教师点菜。学期初,我们下发了“汉沽管理区校本培训问卷表”让教师自主点菜,全区90%的教师积极参与,经归类整理,共提出13条培训建议和五个层面近30个菜单,如新课标下如何省时有效地备课?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培训等等。
二是选择菜单。如何让培训的内容兼顾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发展的要求、教师自主的需求?我们在教师点菜的基础上进行了有计划地统筹安排,本学期,安排了五次全员性通识培训和五次自主性培训,由教育部门规定的“高效课堂构建”培训和考核;有多元化需求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专题培训;有备课改革和教学设计两方面的专项辅导;有班级文化建设的研修;有新课程实施的跟进培训;有校级评价改革经验―――“板块跟进式评价体系”思考与实践的研讨;有微课的制作等等内容,其中80%是教师提供的菜单,较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的需求。
三是提供菜单。确定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及主讲名师下发给每位教师一份“菜单式校本培训安排表”。
二、微观管理凸显三个一体化
一是管理一体化(这是校本培训正常运行的条件),至上而下形成一条主线、三室并举的梯级管理体系,即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又名校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众所周知,校长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培训理念是推动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会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使校本培训成为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校本培训办公室规划和实施(优秀教师主抓)→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三室并举具体落实→教研组、年级组的校本教研→一师一品、多师一品结对活动、教师个体自主学习活动。同时,出台了“汉沽管理区校本教育科研管理条例”和“汉沽管理区校本培训管理细则”。
二是培训一体化(这是校本培训突出实效的关键),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指培训的流程一体化,即由校本培训办公室聘请专业人员对培训者进行培训→培训者进行备课、试讲→培训者进行教师培训→教师反馈培训情况,力图培训的有效。另一个层面指培训的过程一体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中演示文稿的培训为例,即提出目标(分一级和二级目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参与培训(由专业教师培训)→自主训练(学校提供自主训练的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是否需要训练)→考核评价(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和命题小组,制定考场规则,分成四个层面进行不同目标的考核,记录每位教师的考核情况,评出10名优秀者予以奖励)→进行应用(要求合格的教师在今后的所有教学活动中需自己制作和应用演示文稿)。
三是考核一体化(这是校本培训实施的制度保证),学分是教师培训的体现,我们设立区级校本培训学分制,与校级校本培训考核办法相接轨,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本学期,设立22个校级学分,要求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至少分别获得12-18个学分。同时,实施校本培训网上考核机制,在校园网上开设了菜单式校本培训专栏,设立观点台、作业栏、留言板、资料库等6个小栏目,每次培训后布置培训作业,如学习主题培训后,我们布置了如下的作业:选择一节课,设计一份目标并围绕学什么、怎么学两个问题进行目标解读,教师按要求将所完成的作业在规定时间内发送到校园网相应的作业栏里,考核组成员进行网上查阅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学分予以公布,考核情况与教师结构工资和考核挂钩,这样的考核方式省时又实效,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培训方式积极创新
一是建立一个校本培训实验基地,确定汉沽管理区第一小学为实验基地,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平台,通过市级课题《高效课堂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的研究促进教学活动化、高效化,使教学点成为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教学实验基地。
二是实施跨校培训:聘请小学的市学科带头人作为我区的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导师,以此拓宽教师的视野,推动我区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同时,选派区内的市、区级名师每学期进行5次以上的校际教学联谊,以点带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三是营造培训氛围:通过名师引领、互动交流、沙龙活动、分层要求、学分奖励、网上考核、现场展示、团队竞赛、外出参观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愿望。本学期,我区以校本培训为载体,组织了校本培训开放展示月活动。具体分校本培训成果展示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成果展示、校际教学联谊等四个系列,其中校本培训成果展示周,我们以团队展示的方式检阅一年来我区校本培训的初步成果。
江苏 朱金全
导语: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对“教研组”一定不陌生,可以说有了学校,有了学科教学便有了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载体,是同学科教师提升业务、提高素养的理想场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提高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组。
一、为何要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教研组的意义
教研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里,全体教师学习研究有关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而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及教学素养发展提升。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基础,它对提高学校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本组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和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及指导教学实践等任务。它在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出的要求。教研组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深入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教研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落实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教研组的功能
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教研组的功能,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研究功能。教研组应该姓“研”不姓“教”。从这个角度说,教研组其实应该叫研教组。教研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畅所欲言。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对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可能没有唯一和完全正确的答案,但是通过经常性的研讨活动,教师的思维、兴趣与激情必然会得到培养与激发,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教研组的地位与重要性也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2.指导功能。教研组作为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她还具有指导的功能。一方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另一方面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和全体成员的工作,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共同研讨、及时解决。要让本组教师切实感觉到教研组的指导作用。
3.培养功能。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培养教师的职能离不开教研组。因此说教研组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教师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些年,一些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轻教师不断补充到教研组中来。年轻教师的培养便提到议事日程。作为教研组,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成长发展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使暂时停滞不前的教师成为先进,推动本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4.服务功能。教研组是教师自己的组织,这里聚集着大家的智慧与才华,办公室应该是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的场所,同一学科的老师通过讨论与交流,研究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进步,这些无疑有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或上级部门评价与培养教师提供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等服务职能。5.管理功能。学校的基本构成是教师与学生。学生的管理非常重要,但是最终还得通过教师来落实。教师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靠教研组。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重任。从常规工作到教育教学对本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本组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三)教研组的现状
1.地位日益下降。调查显示,目前在82%的学校里,教研组的地位正日益下降,逐渐“让位”于年级组与备课组。像语、数、外这样的大学科,因为人数比较多,地位下降可能还不甚明显,但是像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微机等这样的小学科,被称之为“副科”,人数少,学科又不太“重要”,教师人员基本固定不变,其地位可想而知。在学校里,很多工作的开展都直接通过年级组、备课组来完成。正如有位教研组长所说:“如今的教研组长没事干,没压力,没作为,没地位。当了还不如不当”。此话不无道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研组长的心声与教研组的现状。
2.功能逐渐弱化。教研组因为地位下降,其重要性与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与发挥。教研组本应是教师成长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单位,它应该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指导与校正,是教师专业提高与师德升华的重要土壤。虽然同学科教师都在一个学校、一个教研组,但由于教研活动很少,本组教师集中在一起讨论研究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偶尔一两次活动也经常人员不齐,有些教师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教师的时间基本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自身的进修、职称等所控制。教研组只是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根本无法开展。真正具有实效的工作基本没有涉及。
3.活动流于形式。目前在部分学校,教研组也开展了一些活动,每学期开始与结束可以说有计划、有总结。但是,很多学校在学期中间开展的这些活动基本都是流于形式,甚至走过场。教师开课或其它安排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有的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的是考核的需要,有的是应付检查的需要,有的是晋升的需要。最终只要证明某位老师确实开课了,至于其有效性如何则基本淡化。总之,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其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
4.内容过于单一。现如今的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安排本组几位老师轮流开课,然后听课、评课,碍于情面,评课时基本都是优点多,缺点少甚至没有。可以说都不讲真话,也不愿意说实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研活动毫无特色与风格可言。试想,这样的教研活动能提起老师的兴趣、引起老师的共鸣吗?即使教研组长等相关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甚至偏离主题。总之,每次教研活动可能“氛围”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友好相处,但没有实际内容。
5.个体受益甚微。一些老师在谈到了自己对目前教研活动的看法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流于形式,浪费时间,表面文章,毫无收获”。言辞可能过于偏激,但不无道理。一方面,参加活动的都是本组教师,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因此,评课时不敢也不愿意讲真话,久而久之,每位教师都听不到真言,不知道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就有点止步不前。另一方面,都是本组教师,天天见面,估计也没有多少新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试想,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能受益多少?没有了兴趣与激情,教研活动的质量自然每况愈下,个体从中的受益必定甚微。
二、怎样才能做好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应该是本学科的首席教师,应精通本学科教学的所有环节,长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更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好学科的掌门人和全组老师的榜样。我认为形成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先进教研组,使组内成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心情愉悦的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尽心尽力地完成好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研组长责无旁贷。
(一)努力提高执行能力
1.认真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或教务处)的规定,根据学校计划,制定本组教学研究活动计划,经常开展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并注重工作的实效性,期末能按时完成教学工作总结。
2.组织全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按学校要求认真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并坚持长期落实。重视集体备课,组织好集体备课期间的交流学习、互通信息等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定期评估组内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组织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与反思。4.组织全组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相互听课、评课,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指导和督促教师的业务学习,互相听课,互相观摩,以老带新,组织好上汇报课、研究课、评优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研组长每学期除完成听课总节数外,要兼顾听课面,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至少听一节,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配合学校组织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及评优课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5.重视学法指导。组织全组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研究,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方法辅导。
6.组织全组教师认真研究作业布置的方法,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7.协助教务处组织好期中、期末考试命题、阅卷,评分、总结和讲评工作。8.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好研究性学习。
9.加强自身业务进修,努力提高自己思想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发扬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争做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探索者、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二)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1.大局意识。能从大处着眼,全校一盘棋,胸怀宽广。人们都喜欢与胸怀宽广的人交往,教研组长作为全组教师的领头人、主心骨,一定要有大气度。不谋全局者,难以谋一域。学科教学是全局,应对高考是大局。
2.服务意识。多为别人着想,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会赢得组内教师和全校上下更多人的尊重。为学生服务、为组内老师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服务意识越强,组长的个人魅力就越强。
3.竞争意识。工作积极进取,争创一流业绩,堪为表率。组长要凝聚组内所有人的智慧,努力将自己的教研组打造成一流的教研组。要跟别的组比教研、比效能、比成绩,要有亮剑精神,竞争意识强、有进取心的人工作才会不断取得新成绩。中学的教学还有应对高考的任务,组长要努力让自己教的班级在模考、高考中成绩更加突出。
(三)主动提升、自觉成长 1.广泛阅读、勤于思考
除一些相关性、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外,阅读面要广,注意阅读专业期刊和理论专著。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养,推动工作向深层次发展。2.善于积累、筛选信息
作为教研组长,要能够迅速、高效的获取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既包括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也包括教育实践的新动态,并且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内化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学阶段有中考高考,作为组长应多关注相关信息,并及时做好传达和解读。另一方面,组长应为广大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3.及时总结、乐于写作
教研工作既然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过程中总有一些失败和教训,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查找失败的原因。反思虽然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实践,出自深刻的思考,特别具有真实性,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材料。在反思的基础上,善于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已知信息,提炼出具有更新价值的观点。
教研最终要通过文字载体,以论文形式将研究结果表述出来。要多写论文,逼着自己带着教育理想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参考资料,查找相应的理论观点,思考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探究,认识和水平也就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其他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
总之,教研组长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人正派,有创新求实精神,在组内有较高威信,简单说就是业务能力与个人魅力兼备,这样的组长才能团结和带领全组教师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教研组应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形成良好教研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风气。
三、教研组文化与制度建设
(一)打造教研组文化,铸就团队精神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高端访谈》节目采访时说:“中国企业和国外国际型大企业的真正差距不是在人们瞩目的重大战略上,而是在于企业文化积淀上。”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竞争力,而最终极的竞争是文化力的竞争。
一个组织的“文化”是非物质的东西,无影无形,但对这个组织的影响又无处不在。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
按理说,教师都是很有文化的,很多有文化的人组成的集体应该更有文化,事实上,正是因为大家都有文化,都有自己的想法,形成教研组文化才显得更加困难。可能是因为各有各的性格,也可能由于文人相轻,一些教研组内眼下还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传统。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传统的强势的、惰性的、竞争的教研组文化,它离现代的组织文化已经越来越远,极大地阻碍了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的教研组文化应该是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文化。
“民主”是教研组文化的基石。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为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供良好的环境,搭建了对话的平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都有话语权,让教师心情舒畅的搞教研。“积极”是教研组文化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个教师要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成为终身学习者——熟悉学科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营造积极主动,勤勉进取,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保持每个人的良好工作状态。
“合作”是教研组文化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仁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共享”是教研组文化的酵母。共享让教师自觉地融合到团队之中,交换资源,交流思想,相互促进作用,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催生团队精神。
在民主、积极、合作、共享的教研组文化的引领下,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核心,形成“教研为我,我为教研”的团队精神,是建设和发展教研组的根本保证。
(二)完善教研组制度,助推专业成长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
(1)“五有”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2)集体备课制度。(3)听课、评课制度。(4)共享资源制度(5)读书分享制度。
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读书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方向、有选择地精读部分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2.让制度成为“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通过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吸引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然后让教研组进入“我要听课”、“我要研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状态。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成为教师成长的一条重要通道。那么,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制度到习惯这一转变呢?
(1)把教研活动中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提升为可操作的制度。针对教师以往存在为了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听课(开课)节数而听课(开课)的被动情绪和应付式的大一统的评课方式,把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整合为“新教师汇报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骨干教师风采展示周”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周”,每学期的第一周完成本学期公开课活动安排,每次活动之前,及时把活动安排、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下达到年段组,让每位教师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自主参与到听课、评课活动中。经过几轮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能较自觉地融入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研课的习惯已初步形成,活动的效果和活动方式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认同。学校关于公开课的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也就相应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一个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制度,为教研组建设和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2)形成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估办法。每次教研活动都要按照事先安排的学习任务收集相关材料并交流自己近阶段的教学心得或教后感。促使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充分地解析教材、利用各种资源组织教学,并及时分析教学的收获与不足。教研组根据这一规定,把学习材料和实验心得纳入教师教研活动评价方案,每次材料及时上交得1分,规定时间后交的得0.5分,不交不得分。教研组既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反思、写作的平台,也依靠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案确保了教研资源与信息的积累,同时巧妙地促成了教师个人学习与反思、写作的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3)实施教研组的捆绑式评价。学校在建立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机制的同时,应为教研组的评价保留一份独立性——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的整体捆绑式评价,设立先进教研组、优秀课题组等表彰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价方式促使教师个体在参与年段组、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工作中不断测量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及时地调整专业前行的目标和节奏,跟随课改的节拍实现自我跟进。
四、如何组织教研组的活动
教研组应重视开展集体备课、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四方面活动。其一,以研读教材优化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应该是每个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共同追求。如何正确、高效使用新教材也是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以教材研读优化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是教师比较重视的一项工作,理当成为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其二,以课题实验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直接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如课堂纪律、作业辅导、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等问题分阶段、有计划地安排作为教研内容,变无中心议题的“闲谈式”教研为主题明确的专题教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当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教研模式,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教师从问题出发,留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同时经历课题教研过程必要的调查——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各项活动,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与科研素养。
其三,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案例研究。教师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系统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科学理论,进一步具体分析,沉淀为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案例研究,也是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的整理过程,引领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再由对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获得教学技能的日愈精湛,获得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其四,以开发校本课程为核心的校本教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已初步达成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接受和传递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 “革命”——校本教研。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
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本组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具有相同的学科背景,任教相同的学科,甚至使用同样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的教师,彼此有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语言,容易敞开心扉,信息相互印证,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老、中、青教师济济一堂,共同研究教材,探讨教法,设计教案,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取长补短,其乐融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使经验和资源实现了真正的共享,青年教师能少走了许多弯路,迅速地成长起来;老教师们也能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共享,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巨大魅力,也充分感受到集体备课活动不再只是形式,它实际是我们教师内心的需要和渴求。
五、教研组评价:催生优秀
(一)教研组评价的标准
教研组的评价标准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学校主要从横向标准、纵向标准与差异标准三个方面来进行教研组评价。
1.横向标准。是指教研组在本校与其它教研组、其他学校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横向对比。①在本校与其它教研组的对比
虽然各教研组有自己的特点,学科内容和知识背景不同,但作为教研组,许多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对比的。例如,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就可以对比。自己教研组在学校十多个教研组中排什么位置,这就是标准。②跨校际与其他学校教研组的对比 一个教研组可能在本校的教研组中名列前茅,当与同级别的学校教研组相比,有哪些长处、差距,也是很好的评价标准。有的学校语文教研组在本区、本市很有名望,但在全省可能派不上名次,在全国就更没有位置。
2.纵向标准。是指本教研组在学校历史上的位置。有的教研组横向对比可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但同本组的历史相比,则出于相对较低的位置。①在本校历史发展上的位置
目前的各种评比很多,有时教研组在某种评比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便产生骄傲情绪。可是在历史上,语文组曾经名师辈出,在全国语文教育界有广泛的影响,而当前的语文组虽然在横向对比中有一定优势,在纵向对比中却并无优势。这就可以起到戒骄戒躁的警示作用。②未来发展定位
如果说历史地评价是向后看,那么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向前看。经过横向、纵向的定位,明确了目前的状况,就应该为教研组的未来发展确定长远目标。确定发展目标有一个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首先要从我国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对学科发展动态的研究,做到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在认真掌握学科全局的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的基础,即主客观条件和发展的前景来确定具体目标,并制定发展的阶段和步骤。研究学科发展目标,还要有开拓和开放的精神。3.差异性标准(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的标准)
差异性标准,就是要注意不同级别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对弹性的评价标准,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组在评比中感受成功努力带来的喜悦,有受到天外有天的触动,明确努力的方向。教研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要避免因为不当评比造成情绪低落、自卑自弃情况的发生。
(二)教研组评价的内容
教研组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基层组织,具有教学和研究职能。教学、教研的对象是全组的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措施,都须经过教研组落实。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研组的重要工作。1.学科建设(1)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切工作开展得保障。教研组各项计划于措施的实施,都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教研组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研组制度建设包括常规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程开发、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建设等内容。(2)特色建设
教研组长应该根据本组的资源确定特色建设的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独特的教学方法、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成形的教学经验推广、影响深远的名师,全组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形成良好的组风。(3)教学活动开展
教学活动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专题教学活动有助于教研组形成研究的氛围、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有助于教学经验、教学实践的成果化,有助于拓展教研组的学术研究领域,推广研究成果,形成广泛影响。2.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针对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言的。应该根据全组教师年龄段情况、个人学识水平情况、职业道德水平情况确立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全面提高。(1)梯队搭建
教师队伍要形成有层次的梯队结构,才能实现合理分工。当前,高水平教师不足,队伍出现断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青年骨干教师。建设学科梯队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仔细搞好人才的搭配,要避免高水平教师越多越好的片面看法。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合理的,否则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还会在工作中带来不必要的矛盾。人的能力是一个“矢量”,人的能力不可以简单相加,人才之间存在着“相位”关系,要把这个“相差”调节到最小,才能获得最大的合力。所以,不能忽视学科队伍工作条件中的软环境的建设。
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得当的方法。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来实现学科队伍的合理配置。(2)骨干教师培养
在梯队中选择品学兼优、年富力强的尖子教师作为观教师加以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不仅要看教师的现有水平,更要看其潜质;还要做到年龄段均衡。教研组培训骨干教师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每学期重点读一本书。
即每学期由教研组确定骨干教师每人要重点学完一本书。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的内容和书籍也不同。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者,可要求学完一本教育教学理论的书或层次更高一点的专业理论书。对教材教法未过关者,应强调学完一本能够帮助提高业务水平的书。还可让学有所长者做辅导,疑难问题可在组内提出,大家共同探讨。同时对骨干教师的读书笔记及相应作业应定期检查,以防流于形式。
②每学期承担一节研究课。
教学业务水平、教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均可通过组内各位教师承担研究课、通过听课、评课和讨论教学设想,使所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来逐步完成。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承担一节研究课,可促使教师查找出自己在已尽最大可能备课、讲课时仍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在听评别人的课时得到一定的启示。
③每学期写出一两篇经验总结或教研论文。
在学期末骨干教师应对自己一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这样才会对今后的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应积极引导骨干教师在阅卷、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试卷分析等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提出改进措施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撰写成有观点有事实的教研论文,这样对骨干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三个要求本来也适合全体语文教师,当由于教学负担沉重、个人精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实施。就是骨干教师,也不能完全做到。(3)学科带头人培养
学科建设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学科带头人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当有较深的理论基础、渊博的知识、开阔的思路,不仅要通晓本学科,而且应当洞察相关学科的发展,善于把不同学科的内容相互嫁接,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带领队伍走创新之路。因此,不仅要慎重选好学科带头人,而且要把握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标。
当一个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业务基础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从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时,我们除了给他创造条件,促进其获得更大成果外,如何更多地保证他向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一个需要仔细探讨的问题。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在使用中实现的,需要考虑对学科带头人如何更多地培养考察他掌握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开展学科工作的组织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要让学科带头人不仅能完成眼前具体的任务,而且能有精力去建筑未来工作的基础,不仅把自身的教学教研抓好,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学科覆盖面。(4)名师培养
在学科带头人群体中选拔最富特色的教师,使他们朝着名师的方向发展。名师的影响面定位应该是立足本校,服务全市,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一位名师,代表全组、全校、甚至全市全省的学科最高水平。当然,名师要努力把教研组的发展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当作自己的职责。积极反哺自己的所在的教研组和学校。这也名师的基本职责。
学科组建设是一篇大文章,过去很多人都写过,今后更多人还将续写,我相信,今天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将来大家一定会从更多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和新的更大的成功,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新的时代必然产生新的智慧!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在今后一定能越做越好,教研组在学校教育发展中一定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如何评价一节生物课?泛泛而谈只说优点,还是强加自己的观点把课批得体无完肤。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果认识到这点,评课教师就不会苛求面面俱到,不切实际,上课教师也就会虚心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可能实实在在地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思考和不断改进。
如何评价一节生物课
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和行为。评课时,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过程,看教师能否明确教材意图,熟悉教材,准确把握和构建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
2、能力目标:应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明确培养方法。
3、情感目标:较好地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有机结合教材内容,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科学素质,建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这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尽管生物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教无定法,但都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这些原则在教学中可以综合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化解巧妙。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
2、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导学方法合理,重视对学生智力开发和基本功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完成能力目标。
3、生物课堂教学中,直观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及现代教学设施(如各种电教媒体)的作用,并在直观教具的使用中体现适时、适度和时效性,不搞花架子。
4、在教学上有改革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教具制作、教学媒体的运用和软件设计上有特性,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5、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三、看课堂效果: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容易量化评估,应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去评估,不妨从如下三方面去衡量。
1、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2、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
3、课堂练习和提问正确率高,学生回答问题时,生物学用语准确、严谨。
四、评教师素质:对教师素质的评判应把重点放在教学基本功上。
1、专业知识:生物学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
2、教态: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3、语言:用普通话上课,语言准确、生动、简炼,生物学用语严谨,形体语言自然、明确。
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地方,需要进行比较。
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相同的地方:一是研究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改进工作,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二是研究人员相同,都是教师为主的研究,都希望得到专家的引领,但是都不依赖专家。
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不完全相同的地方:一是研究形式不完全相同。校本教研包括学校的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学术交流、撰写教研文章、推广教研成果等多种形式,教研活动仅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二是研究内容不完全相同。校本教研包括教育研究、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通常是教学这一方面的内容。三是研究级别不完全相同。教研活动包括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等多个级别,校本教研中的教研活动仅仅是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是教研活动多个级别中的一个级别。
一、提高认识, 加深对校本教研的理解
校本教研的内涵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教师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只有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从教师教学实际的现实问题入手, 才能提高有效性。为此,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开展三种形态的教学研究:一是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二是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育事件的主题研究;三是在行动中研究———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探究。
二、健全制度, 确保校本教研的有序推进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抓好校本教研的关键环节。我校的校本教研制度是立足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的。
(一) 针对教师个人建立的制度
一是理论学习制度:每学期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二是自我反思制度:要求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后记, 强化自我反思行为。我们改革了备课本的设计:突出有关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和目的的栏目, 增加了教学后记栏目。三是课题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使问题课题化, 并把课题研究置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使教学过程科研化。
(二) 针对教师群体建立的制度
一是教研组集体研究制度:每月确定校本教研日, 针对学科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 努力形成“教研活动制度化、活动内容多样化、主题活动特色化、资料积累规范化”的局面。二是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 通过教师间的教学切磋, 使教师在碰撞与交流中, 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三是师徒结对制度:挑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名教师、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 从各方面对他们予以帮助和指导。四是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和反馈制度:每学期有重点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学习、观摩、培训等, 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参与一些名校、示范校的教学交流与研讨活动, 通过外出学习交流, 增强校本教研的“活性”。五是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业务比赛融入校本教研中, 将比赛成绩与教师考核、晋级挂钩, 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求参加校本教研的愿望。
三、形成网络, 搭建校本教研的有效平台
校本教研成功的内在机制, 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 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浓厚的教与学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 校本教研才能形成有效合力。为此, 我校建立了一套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三级校本教研网络。
(一) 备课组教研
我校采用以备课组为单位办公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共同备课、共同探讨、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总结、交流教学的成败。集体备课时, 我们突出在“研”上下工夫, 在“教”中“精雕细琢”, 在“思”中共同提高。
(二) 教研组教研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日常教学研讨的基层组织。教研组的教研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为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校对集体教研活动进行了“四定”,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和定重点发言人。定时间, 即规定每月两个晚上为全校教研活动时间;定地点, 即规定各个教研组集中教研活动的地点;定内容, 即各教研组依据学校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开展教研活动, 包括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等;定重点发言人, 即学期初各个教研组要按照教材内容, 将教研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 由重点发言人按计划谈教学设想, 其他教师发表各自的见解, 从而优化教学方案。教学处及时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 并把参与情况和活动有效地纳入教研组的业务考核中。
(三) 学校教研
学校每月安排一次较为集中的校本教研活动, 如探讨教学中未解决的困惑、围绕某个方面开展主题教研, 等等。
以备课组、教研组和学校为三个层面构建的校本教研网络, 促进了我校浓厚校本教研氛围的形成。这种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的协作互助校本教研方式,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实践探索, 形成校本教研的主要模式
(一) 以培养教师团队精神为目标的“合作教学研讨”模式
我校的“合作教学研讨式”是以“确定主题→开课→说课→课例点评→中心发言→研讨→总结”为流程的教学研讨方式。这种合作教研, 打破了教师各自为阵、孤立无援的局面, 有利于教师间的互动、互助、互通, 也有助于学科间的整合和交融。如推磨听课和评价交流, 由于这种教学研究是集体式的, 一人上课, 不仅代表个人, 而且代表备课组教师的设计水平;一人说课, 不仅说个人思路, 而且要说合作群体的设计策略;一人评课, 不仅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且还要综合整组教师的观点。这样一种看似个体实为群体、看似分工实为合作的教研方式, 有利于教师走出狭窄的自我天地, 学会与同事共同研究教材, 共同设计教学, 共同反思得失, 从而达到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每月每个教研组有半天和一个晚上的时间, 用来进行合作教学研讨, 一般白天安排听2~3节有主题的研讨课, 晚上进行说课、课例点评、中心发言、研讨。
(二) 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为目标的“课例教学研究”模式
以新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旨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的发展。“课例教学研究式”以“教学问题”为核心, 以“自主设计”为基础, 以“教学行动”和“交流反思”为重点, 围绕个人的一个课堂教学实例展开反思性研究。这些教研课例, 课前带着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课中针对提出的问题探求策略和方法, 课后围绕教学问题反思提高。学校开展的一年一度的“科研活动周”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设计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绿色教育渗透”“数学活动课的设计”“英语大班如何上活动课”“自然科学中的探究性教学”“美术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课例研究, 效果比较明显。
(三) 以审视教学行为、分析教学缺憾为目标的“教学案例反思”模式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缺憾的艺术, 教师的教学闪光和教学缺憾影响着教师生活的幸福。教师的体验与思考对教学行为和理论的理解非常重要。体验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欣慰的自觉体悟。积极的体验与思考可以让教师从经验中领悟教学的意义并提出新的教学方法, 产生更大的教学效率。校本教研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把教学生活中的闪光点和缺憾用“教学叙事”“教学片段实录和反思”“教学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 留下研究痕迹, 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成功, 并由此感受职业的幸福。我们发动全校教师人人撰写教育教学案例, 并汇编成《细节决定成败》,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四) 以旨在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课题研究”模式。
长期以来, 我们常常过分强调教师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过分看重课题研究的特色效应, 导致教师的课题研究有重功利轻实效的现象。对此, 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支撑点, 大力提倡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与研究基础, 确定校级以上研究课题,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践中的成功体验与困惑开展经验总结、问题研究与教学反思。这些研究可能层次不高, 可能没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但效果却是最好的。它们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改进,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如通过国家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设计”和省规划课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 我校教师在课件制作和有效运用方面走在了全区前列, 成为台州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初级中学;通过省规划课题“校本管理的实践和研究”, 我校完善了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 出版了《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通过省规划课题“绿色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学校拓宽了德育工作新途径。此外, 在学校办学体制调整、招生制度改变、生源质量下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诸多不适应的时候, 我们通过开展市级课题“示范性学校教育质量再提高的有效策略研究”“有效校本教研的实践和研究”“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初中学生德育个人量化考核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等研究, 带动有效课堂、有效集体备课、有效德育等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缩短了教师的不适应期, 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优良校风的延续。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虚。近几年, 我校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多样, 教师的参与面广, 收效明显。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 破解了学校回复公办体制以后生源变化带来的教育教学上的难题, 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 校本教研的发展之路
(一)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一个学者型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校长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环境和条件, 使教师们的困惑能够及时得到回应, 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觉的渴望和行动。同时, 校长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要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给教师予人文关怀和专业支持, 尊重教师的专业选择, 并积极创设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 构建学校校本教研成果奖励机制。
(二)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校本教研的骨干队伍有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校本教研的主力军在学校, 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学校的骨干队伍。学校要重视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指导、引领和提升作用。
(三) 健全的教研制度是开展校本教研的落脚点
制度是行为的保障, 只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 才能使教研活动有章可循, 才能更好地调动、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四) 教师的需要是确定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着眼点
当前, 教师迫切想参加教研活动的愿望和一般教研活动吸引力的逐渐减弱已形成矛盾。所以, 组织者必须从教师和教学需要出发来设计活动, 选择教师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讨。
(五)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教研活动, 不仅是教, 更强调的是研。研的是什么?研的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的是“样板”, 是学习的模式, 是成功的范例, 是一堂作秀课, 是多次彩排后的演练, 是优秀教师的示教, 是骨干、权威教师的主播。很少考虑青年教师、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所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问题, 也很少给他们以发言的机会, 缺乏“开放、民主、争鸣、碰撞”的教研氛围。与此相反, 校本教研则不再是听骨干教师、权威教师专讲、主播的专题活动, 而是给更多的青年教师提供舞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并通过讨论、交流, 使他们得到学习和锻炼, 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校本教研;思考;探索
转眼从事教育工作已快30年,先后参与过“注题实验”“目标导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新教育”等诸多教研活动。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反思,总体感觉现在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的问题,现以论文形式提出,以期得到广大教育同仁商榷斧正,使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取得实效。
现下的学校都在做校本教研,但教研层次普遍较低,缺少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是教学研究顶层设计目标不明确。有的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强自身建设,对校本教研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目标,顶层设计不到位,缺乏鲜明的研究主题,缺少具体的研究课题,缺少系统的计划和安排,导致校本教研活动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和力度不够。有些学校管理层人员只重视工作安排,不能亲自参与学习和研究,做一个业务型的管理者,引领大家一同参与。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和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师参与学科交流、课题研究的热情没有有效调动,导致教研层次、教研水平整体不高。三是听课评教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多数学校教研活动层次低,缺少研究主题。示范课、公开课、同课异构等赛课活动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而进行,没有下狠心研究、解决问题的意志和魄力。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教师敬业精神不强,对学校安排的教研任务表面应付,思想上没有真正引起重视,没有认真思考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参与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导致教研教改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四是校本培训抓得不实。有些学校没有具体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教师培训思路不清,方法单一,措施不力,抓得不实。即使开展了,也没有认真去总结,导致多数教师搞业务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教师的培养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影响了青年骨干教师群体的形成。
对此,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感受,我认为应在今后校本教研活动中从经以下方面做出整改和努力,促使校本教研活动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第一,课堂教学要提质增效。一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转变观念和行为,实现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动力,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二要科学合理整合教材,做到简单教、扎实学、认真查,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智慧。如语文一课一得,注重积累;数、理、化从难点入手,关注实验论证及逻辑性。各学科都要把教材、课后题、练习册做好整合。功在课前,效在课堂。三要研究小组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理解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学习达到减轻师生负担的目的。小组学习要注意必要性、实效性、互助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变费时低效为省时高效。增强课堂学习的幸福感。在小组学习中特别要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把评价激励语言作为促进学习的催化剂。四要注意思想、方法、经验的总结提炼以及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的终极目的,应对新课改以来的试题变化。五要建立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既要入格又要适格更要出格,形成自己的风格。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要精耕细作,更需田间管理。各地农时、土壤不同,耕作和管理方式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课堂教学模式适合本校学生、教师才是最佳选择。
第二,教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一是教研教改要加强学校顶层设计以及理论阐释,给教师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二是增强教研的针对性。教研工作每次要有主题,一次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如,合作学习问题、精讲问题、训练问题等等,只有主题明确,才能以点带面,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带动了课堂其他操作层面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三是增强教学研究的实效性。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怎样能做到“教得充实,学得愉快”;如何转变以教代学、以讲代练问题;如何科学处理教材,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训练、当堂掌握等问题。四是各校要积极研究改进评价方式,特别是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类评价,以激励全体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五是学校层面要研究改进教学手段,合理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容量、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真正实施有效教学,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六是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教研。必须从学生生活、学习习惯、法治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方面入手,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多给学生讲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让家长、工人、农民、创业者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鼓励学生勤奋上进,传递精神正能量。注意关注留守儿童,多了解他们的生活问题,多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挖掘师生的潜力,给师生以快乐,还学生以童年。
作者简介:王红霞,女,甘肃省宁县人,宁县城关小学教师,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
【一次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思考06-19
小学数学的校本教研计划06-07
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制度06-17
校本教研汇报10-10
历史教研组校本教研计划06-09
英语校本教研总结05-31
校本教研设计方案06-05
09校本教研总结06-16
主题式校本教研09-30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