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读书心得高中(推荐10篇)
先来谈谈他的爱情吧,曾经出席在他生命中的四个女人,鲍小姐是短暂的过客,苏纨文是个意外,唐晓芙是错过的挚爱,孙柔嘉最终成为他的妻,却并非心中所爱。
鲍小姐,可以说他们有缘却无分。有缘,因为他们相识在黑夜的海上,因旅途的寂寞而彼此亲近,方鸿渐自觉爱上了这个女人,因着她的活泼、乐观与开朗给他寂寞的旅途增添了安慰,就好像被黑夜包围的人,在百无聊赖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流星,为它的光芒所吸引,情不自禁的选择靠近,然而这美丽的光芒转瞬即逝。在黑夜的海上相遇的两条船,终归是各有个的方向。他的潜意识里清楚的知道,这个女人并不属于他,她有自己的爱情与生活,他们的交情不足以使彼此放弃各自的生活而相濡以沫。于是,他们在短暂的相依后就离开了彼此,就如两条直线,相交后又朝着各自的方向延伸,永不回头。没有人会对这次错过感到可惜,包括方鸿渐自己,因为他从未对这段感情认真,也就不会为鲍小姐的离去感到丝毫遗憾。
第二个出席在她生命中的女人是苏纨文,一个官家出身的小姐,留洋回来的女博士,求学的经历耗掉了她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令人艳羡的博士头衔却没能给她带来好的姻缘,恰恰相反,高的.学历反而让很多男人对她敬而远之。这个年近三十的女人,抱着大女恨嫁的心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选择鸿渐当做理想的结婚对象。而后者却对着意料之外的追求表示出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他不爱苏纨文,鸿渐清楚的知道这一点,另一方面,他不想伤害这个女人,本着“道德上的懦夫”所应有的仁义,他始终未曾明确的拒绝她,却承受着心灵上的痛苦与愧疚,并最终为自己的软弱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明晓真相的苏纨文选择了报复,方鸿渐为此失去了他的挚爱,而获得了苏纨文一生的仇恨。哪怕多年后,当初的一代才女已变得庸俗不堪,没有了当初的才气与才情,仍无法对这段过往感到释怀。
其实,抛开爱情不说(因为爱情这东西无法强求)苏纨文未必不是一个理想的配偶,她与方鸿渐是大学同学,虽非相知甚深,至少知根知底。她的学历与鸿渐相配,官家的出身,更能为鸿渐谋一个好前程。本着虚荣的角度来说,这个女人的相貌无可厚非,带出去并不会丢男人的脸。至于她的年龄,更不值得介怀,因为每个女人都会有青春逝去的时候,而没有哪个男人会有那样的时间与精力,在妻子不再年轻后选择离婚再娶。或许多数有钱有势的男人会选择找一个或多个年轻貌美的情人,却不会选择与糟糠之妻离婚,并非他们有多长情,只是精明的男人会权衡得失,不想承担离婚所付出的名誉上和金钱上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未必不是女人的胜利。然而,当初少不更事的鸿渐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未经爱情洗礼的他将爱情看的太过重要,认为两个人相爱是相守的必要条件。若是当初他选择了这个女人,虽不会获得令人羡慕的爱情,但至少会有一个与众相同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令人羡慕的远大前程。可惜,光阴从不会倒退,否则,这世上便少了多少憾事,多了多少圆满。
与苏纨文同时出现的是唐晓芙,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学生,鸿渐理想的梦中情人,他为这个女孩子的美貌与青春活力所吸引,并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段感情中。然而,他们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捉弄,因为苏纨文的离间和彼此的误会,他们最终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过客。这段感情的失败使方鸿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为此而无比痛苦,并选择远走他乡而忘却这伤痕。其实,爱情只是生命中短暂绽放的烟花,能陪你走过一段已然很好,又何必奢求太多?他们没有相守到白头,假若他们真的结婚,是否能幸福圆满,仍是一个未知数。伤痕深深的烙在鸿渐心底,感情却未能维系一生,他对这个女孩子的印象,由刻意的回避变成久而久之自然地忘记。此生,他再未见过唐晓芙,正如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的错过,遗憾总是不可避免,宛如鲜血淋漓的伤口,即使愈合了,不痛了,疤痕却还是会留下,并最终融为生命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分离。
好不容易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感觉《围城》好像不是小说,章与章之间一点联系都没有,甚至即使跳着读,也能知道文中的主要内容。不过,幸亏我没有跳着读,要不然就会漏过许许多多有趣、精彩的地方,就会捕捉不到钱钟书大师的风采。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恰如其分的反映《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方宏渐,有一种见到美女就啥都望了的混小子,但,他也有好的方面,例如:语气诙谐且具有讽刺。钱钟书老前辈的这本书就恰好的影射旧时中国有关,杨降就说过“钟书的《围城》就与他自己挂钩……”在这部书中,钱老的这本以“优美”的讽刺手法,照亮一代或数代中国人。
对于书中的某些场景和表现手法更是深有体会。
凡是读过《围城》的人,都会对文中作者那生动有趣的讽刺记忆犹新,赞不绝口。文中出现的人物,除了唐晓芙外,剩下的人都可怜的被钱钟书那深厚的讽刺功力折磨了一番。其中,最有意思的就要当数范小姐了。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正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还在背后怀疑孙柔嘉,假得不得了。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还说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谁都急,把自己涂得花枝招展的,想尽可能地吸引赵辛楣的注意。见过辛楣以后,正像文中所说那样“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而且,范小姐像夫唱妇随似的赵辛楣说这闷,范小姐就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赵信没有说他崇拜草鱼,范小姐又抢着说:“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在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使范小姐的性格跃然纸上,十分有趣。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也很精彩。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说自己为了大家而受点苦,受点累,以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途中,他舍不得使自己的新雨衣,找借口用孙柔嘉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没想到,孙柔嘉居然生病了。这时,他也不肯给孙柔嘉仁丹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如果不给药,就博不得同伴的好感,于是想出用鱼肝油丸来代替仁丹的主意。因为鱼肝油丸虽然比仁丹贵,但已开封的药“好像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就不值钱了。他万万没想到,吃了鱼肝油丸的孙柔嘉,不但没有好,还是病情加重,使人们不禁怀疑起李梅亭。钱钟书对其他人的讽刺也很精彩,就不一一说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自己看看《围城》,你或许会发现更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地方。
对于本书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另外,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它是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书中多次出现了恭维的话,开始我觉得十分看不顺眼,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没有一点诚信。但是,我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冷笑:顾尔谦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断的夸赞李梅亭一首能写好几体字。没想到李梅亭笑着说:“我字写得很糟,这些片子都是我指导我的学生写的”。当我看到这时,想,看你顾尔谦怎么下台。令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顾尔谦脸色没变,说:“唉,名实必出高徒啊!名实必出高徒啊!”。
读《围城》好像是读上个世纪的故事,体验这个时代的无奈。他的假学位在小说一开始似乎就埋下了命运的伏笔,他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围城》让我们看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无聊与无奈,方鸿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参与到了这场游戏当中,他的人生充满了无奈、算计,一些让我们愤愤不平的无聊。而他本人的`被动、无能、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注定了他的失败,他的无奈。纵然时代的力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他的人生,方鸿渐自己的性格特点才是他真正失败的原因。
有人说只有两种人才能真正立足。―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人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把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府,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方鸿渐既不属于前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或独特的才能或者模范的举止,也不具有后者的特质,不能良心尽失地使用旁门左道骗人骗己不择手段。于是,方鸿渐成了那个时代不伦不类的人,注定生活在围城当中。
读《围城》有感
读围城有感
因为这次毛概老师布置的一个小小的平时作业,也因为对作者好奇已久。我拿起了许久之前就已经出现在我的书单上,但迟迟没有翻开的《围城》
零零碎碎,断断续续,前后一月有余,总算是把这小说粗读了一遍。对书中的人物、情节还有那个**的年代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要看懂《围城》还要从她的作者——钱钟书说起。钱钟书于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教育世家。作为钱老的同乡,这也是我选择这一本书的重要原因。围城一书写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钱老被困于上海期间。书中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抗战初期的江浙地区。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典型的“富二代”式人物。老丈人将他送出国去,愿他好好学习,可让家族维系辉煌。而他却整日游手好闲,几年下来,只得一张所谓“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归国。同时围绕着方鸿渐,还有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一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共同展现出了一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文人接受西方文化冲击和东方传统文化桎梏的众生相。
“围城”这一书名,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在宴席上的一番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这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最后自食其婚姻的苦果。每每跳出一段感情的围城,但不久便又陷入另一段感情的围城之中。这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最终沦陷在其中,不得自拔。如果说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是爱情的围城,而三闾大学则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在这城中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这只能让他觉得更加地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最后家破妻离的悲凉结局。
读围城,一方面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无奈。让我更加真切的感受我祖辈的生活环境。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的自由,在于人的自由是被逼迫的自由。不管你是否想得到自由,你都是自由的。所以,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意味着无论你做出何种选择,无论此选择带来何种后果,对于此后果的承担都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不要归于他人,不要归于自己的一时糊涂或者自己的软弱。软弱,也是你的选择。
看似在《围城》中的所有人,都没有得到最初想要的那种美好的人生结局。苏文纨后来的爱财和俗气,孙柔嘉后来的怨妇一样的纠结,方鸿渐的畏缩和漠然,都使得他们年轻时期的最后一刻的美好荡然无存。
生命是荒谬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同此荒谬作斗争,最终仍然无法逃脱死亡这个最大的荒谬。这种西西弗死式的自虐式的被抛的命运,似乎显得人的自由选择是如此微不足道。
对于围城之说法,本人一直有所保留。假如象孙柔嘉与方鸿渐一般,步入围城仅仅是因为寂寞、拉不下脸面或年龄大了而一切将就,草草筑起这座城,此城必不牢固,日晒雨淋再加上经久失修,围城必不攻自破!自然支持她走出围城,去寻找能遮风挡雨的另一个屋檐。只要是经过一番思量,一砖一瓦亲自构思建立起来的围城,哪怕再破败,再荒芜,里面的人也不会轻易出来,毕竟这里还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修修补补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也是一种乐趣,至少比起重新去建造一座新城要容易多了。而如今城外的人们习惯了在迷人星空下、辽阔的草原上、浩瀚的大海里或翱翔或栖息或彷徨,而不愿付出人力物力去筑城,以免吃力不讨好,害人害已。
新城固然住得舒服,惬意,可它总会变旧,且未来的天气无从预测,人的情绪千变万化,但只要城里的人象对待自己一样爱惜周围环境,此城则会越老越有韵味!越旧越有人气!
★ 《围城》读后感作文400字
★ 《围城》读后感400字精选
★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400字
★ 《围城》精选佳句
★ 《围城》读后心得
★ 围城名句
★ 围城 读后感
★ 笑看《围城》风景作文
★ 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
起初读它的时候,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只觉得它的剧情很好而已。不过看到后来,我又才发现钱老先生仅用朴实易懂的词句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的人物。没有高深的词汇、华丽的语言,却有着撩动心灵的力量。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从很小就听说了这样的话。稍大一些的时候,知道这是对爱情婚姻的描写,然后再大一些,就知道了原来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不由感慨钱老的话真的很经典很精辟地阐述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这个是不是可以叫“公理”?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学习与娱乐、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若我们把一生都奉献于冲破这堵城墙上,那人生谈何意义?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接受这堵墙,在墙内开展我们的生活,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让我们的梦想在墙内绽放光彩,让墙的另一边的人都能感受我们的热情与精彩。这样,所谓的墙,就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了吧。
围城的故事发生在19到1940年,书里描写了一大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与之前推荐的《人生》相比,《围城》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有趣,全书共有23万字,比喻多达数百个,精彩的比喻吸引读者爱不释手,也令读者称赞每个比喻竟然如此精准,仿佛作者描写的场景都显现于眼前,伸手可触似的:“同路的人,一到目的地,就分散了,好像一个波浪里的水打到岸边就四面溅开”
《围城》里的人物,大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自我认知过高。比如,方鸿渐、赵辛楣等六人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想弄到几张尽快出发的汽车票,一筹莫展之时,同行的李梅亭则通过妓女王美玉联系到了军用运货汽车。“王美玉走后,李先生回身向赵方二人得意地把头转个圈儿,一言不发,望着他们。二人都钦佩他异想天开,真有本领。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李,真有你”读到这句话时,小汪不得不佩服钱老的语言运用能力,这里的描写生动极了,一个骄傲自大的形象跃人眼前,读完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还有一段是这样描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经朋友们这样一恭维,他渐渐相信这真是至理名言,也对自己倾倒不已。他从此动不动发表这段议论……”读完这一段不免让人产生一种怜惜之情,因为当人处高位之时,身边总是少不了一些人会阿谀奉承,会把你捧得使自己的缺点也看成优点。所以啊,人在任何的时候都要对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身居高处不妄自尊大,地位卑微亦不妄自菲薄。
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分享钱锺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
钱锺书先生于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字默存,号槐聚,清华大学毕业,于1935年与杨绛女士结为连理后一起去英国牛津留学。学有所成后到法国,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被聘成为清华大学教授。
前不久,杨绛先生,一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于北京逝世,顷刻间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哀悼。很多人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中缅怀这位德才兼备的老人也包括我自己。一直就很欣赏杨绛先生和钱锺书老人的品行和才学,之前读过他们的知名作品《我们仨》和《围城》,感触颇多。先生的逝去,让我在缅怀这位钱锺书老人口中“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的同时,又拿出了这部经典的著作--《围城》。
对于《围城》最初的印象,是多年前一艘大轮船甲板上年轻的陈道明饰演的男主角的脸。而后知道的《围城》是道听途说里一本关于婚姻的小说,出自书中“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佳句不觉烂熟于耳。初读《围城》,先读了钱锺书先生写的简扼的《序》,短短的篇幅,一代文学名人的谦逊和朴实已然跃然纸上。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锺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锺书才能当之无愧。”
《围城》主要讲述的是留学归来的青年方鸿渐与三个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三个女子分别是很爱他他却竭力摆脱的,他很爱却最终没能在一起的,他不很爱却最终与之结合的。这三段纠葛包罗婚恋百态,尽现情场恩怨,预见并描述了情感道路上可能遭遇的种种可能。比起说《围城》是一部婚恋的教科书,我更赞同称它是一部婚恋的警示录。书中没有指示你去那样做会更好,而是警示你若这样做会更糟。至于如何避免更糟的方法,就要看你在随着作者嬉笑怒骂会心一乐的同时,能否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蕴藏的人生哲理。其次,《围城》能够提升你的语言构造能力。文学界对钱钟书的评价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而并没有冠之以语言学家的名号。虽然他并不致力于研究语言,但对语言的应用可谓登峰造极。语言应用之妙有两个极端,一是出神入化的美,二是尖酸刻薄的损。一本《围城》也是一本妙语警句集:登峰造极的修辞比喻,一语中的精辟道理,像是繁枝茂叶中悬挂着的奇珍异果,单是欣赏就能够开拓眼界,消化掉更是能产生出创造的能量来。第三,它能够拓宽你的知识面。钱钟书学识之广博是举世公认的,因而在他的作品里,这儿旁征那儿博引,这儿英文那儿法文的状况,都是司空见惯的。这些在《围城》里就可见一斑。最难得的是书中的奇思妙语,如同一条条顽皮的真理,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能陷入沉思。“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劳,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做媒人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这些语言如此形象浅显,却又不失为放之四海皆准之的真理。难怪夸赞《围城》的措辞有很多,却很少有称之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的,因为它的主旨和精神,并不是专属于某个时代,而是贯通古今、横亘中外的。
《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风格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从最开始叙述的主体“情感纠纷与家庭纠纷”上引出主题——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者而后在穿插描述的人际经营和事业经营中将这一主题升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一般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内容不外乎:潇洒正直的他和美丽善良的她,历经坎坷,最终在一起“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摘自于无数童话故事的结尾)”。但是《围城》讲述的却是:并不潇洒正直的他,和也非美丽善良的她,没有经历太多坎坷,稀里糊涂地结合后,过起了不幸福也不快乐的日子——不管人们结婚前曾怀揣着多少绚丽的梦想、做过多少缜密的部署,最终却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大多数属于钱老先生讲述这一种。穿过外围的爱情主题,探索《围城》的更深处:钱锺书在序里讲“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在这世上读不尽的小说中,《围城》作为一本为世界文人所推崇,被译为多国语言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不可不读的。
【围城的读书心得高中】推荐阅读:
小说围城读书个人心得感悟06-30
《围城》的读书笔记领悟感想10-04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07-15
《围城》阅读心得体会11-24
围城 读《围城》有感11-26
《围城》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11-08
观十月围城有感06-09
《围城》读后感1000字05-26
文学作品《围城》读后感06-01
钱钟书之《围城》经典语录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