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精选8篇)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篇1

改革的七项原则: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保障农民权益,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

《方案》针对五大关键领域,提出26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此,陈锡文表示,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在首位,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来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因为在整个农村经济当中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更因为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防止犯颠覆性错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的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落实集体所有权,就是落实“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的法 律规定,明确界定农民的集体成员权,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归属,实现集体产权主体清晰。稳定农户承包权,就是要依法公正地将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本集体 组织的每个农户。放活土地经营权,就是允许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配置给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基 本思路是: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 个人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允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的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 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宅 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基础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对农民住房财产权作出明确界 定,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

二是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

抓紧修改有关法律,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重大决策,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 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和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法律效力,扩大整省推进试点范围,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出台农村 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指导意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制定出台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文件,规范草原承包行为和管 理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

三是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特殊保护。完善土地复垦制度,盘活土地存量, 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农 村土地整治办法。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责任,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到位、质量到位。完善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田现象,杜绝违规占用林地、湿地补充 耕地。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等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规定

宅基地使用权是经依法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用于建造住宅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人对宅基地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有限制的处分权,即权利人有权自主利用该土地建造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将房屋连同宅基地一同转让、出租。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宅基地转让出租的限制:

宅基地转让、出租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

权利人转让房屋及其宅基地使用权的,应当将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符合建房申请宅基地条件的成员;

转让房屋及宅基地使用权后,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发生变化,并涉及受让人取得新的宅基地,故应当依法办理转让登记手续。宅基地以及住宅房屋,不仅可以用于居住,也可以用于从事家庭生产和经营活动。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具有无偿性、福利性,申请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满两年未建设房屋的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其宅基地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无偿收回。

《物权法》第152条至第155条专门对宅基地使用权的问题做出了规定,它明确:

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

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

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

(一)主体的限定性

(二)客体仅限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用途特定

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篇2

近几年, 随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入, 许多地方农村宅基地整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形成了一套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 总结起来, 我国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型:

1 迁村并点型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村落的形成往往是为方便耕作而自然形成的聚居和散局。一般情况, 聚居规模的大小都与当地自然地貌、耕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平原地区, 聚居规模通常较大, 而在西部山区, 聚居规模则较小。但是如果在适合聚居地区的规模较小的话, 一方面不利于行政管理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因此对于这些规模过小的自然村, 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向中心村缩并, 同时对小村旧址进行复垦还耕。所谓迁村并点型农村宅基地整理就是根据一定地区内现有村庄的发展现状, 规划出相应的中心村;然后将规模小、用地大、基础设施落后的自然村居民迁入中心村或集镇, 并将原来的自然村农村宅基地整理为耕地, 从而促进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和耕地的连片集中, 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农用地的规模经营程度。此种类型主要是在山东省、安徽省土地较平坦的区域。

迁村并点型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 多适用于自然地貌条件较为平坦的地区, 而广大西部地区聚居规模过大则不利于耕作, 其与经济发达与否关系不大。特别提出的是, 此种模式演化过程, 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对农民加以引导, 在新建过程中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要有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不能再由其自身任意发展, 即有利土地的节约集约也有利整个村容村貌。

2 缩村腾地型

由于受长期的小农经济因素, 在广大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缺少必要规划, 许多农村村落无序发展、农民住房呈满天星分布, 加之农村存在大量“少批多占宅基地”、“一户多处宅基地”以及“建新不拆旧”等情况, 加重了农村的空心化, 造成大量土地浪费。而这些农村中有些村庄农户规模已达到数百户, 用地范围较大, 人口较多, 既不适宜合并、也不适合搬迁, 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采取“缩村腾地”方式为宜。即应宅基地总量不增加的方法,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缩村腾地”型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模式以节约用地、合理布局为基础, 对宅基地进行统一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废弃土地, 通过优化布局现有村庄的结构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这种宅基地土地整理模式既防止了村庄无限外延, 也符合农民不愿离开乡土的传统思想。

3 异地迁移型

我国丘陵地区的农民大多依水源、平地而居, 庭院面积较大。因此往往建房地点都占用原本最优质、条件较优越的耕地, 丧失了优越耕地的生产功能。此外, 一些分布于偏远山区的村落, 因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 就地改造难度大。因此, 应该将这些农村的村民宅基地迁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中心村或集镇, 将原有土地复垦为耕地, 而对山区条件不好的还草、还林, 将大规模增加耕地数量。

“异地迁移”型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是一种针对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模式, 在平原地区采取这种模式, 效果往往不明显, 新增耕地将不会太多;而丘陵地区农村居民居住较为散, 异地迁建、集中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而我国此种类型土地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这种宅基地土地整理模式的推行对我国耕地增加和粮食安全, 意义重大;但是, 实施条件是有利生产生活, 不能盲目赶农民上楼。

4 生态移民型

生态移民型, 主要适用于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偏远山区, 在这类型地区贫困总是与所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由于农地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平衡, 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当地农民为了谋生不得不举家外出打工, 使本地农村宅基地的闲置具有了更多季节性的特征。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 应加强对“空心村”地区采取整体搬迁, 退耕还草、还林。例如: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区, 将分布在偏远贫困村, 逐步采取整体生态移民与扶贫模式, 进行整体搬迁。

5 重建家园型

此种类型, 主要针对灾后重建地区, 不得已而采取的模式。对于灾前土地利用效果不理想的条件下, 灾后要有科学规划和引导、约束, 在重建过程中集中、集约利用现有宅基地, 然后将节约出来的宅基地整理为耕地, 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6 近郊农村城镇化型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地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和城市的城乡结合部, 此地区农民收入一般较高, 农民对土地的生产功能的需求较弱, 具有较强的城镇化趋势。因此, 应该较为高端的规划和涉及, 逐步把农村宅基地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范畴, 并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提倡建设楼房和小区化, 农业生产要向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转变, 从而降低人均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 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例如:浙江省海宁市马桥镇建中村按这一模式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从125㎡降到97m2。

参考文献

[1]李佳, 汪景宽.农村宅基地整理及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 (10) .[1]李佳, 汪景宽.农村宅基地整理及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 (10) .

[2]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初探[J].中国土地, 2011 (09) .[2]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初探[J].中国土地, 2011 (09) .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篇3

【关键词】园区建设;规划发展;循环养殖

1.园区的基本情况

江都真武镇地处交通便捷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东经119°,南邻邵伯,西傍大运河,东距中国最大城市上海250公里,西距南京100公里,京沪高速、省级航道盐邵河穿镇而过,镇南设有京沪高速真武镇出入口。

建于2004年8月的真武镇生态牧业园,现有面积210多亩,园区内辖东方奶牛场、兴隆牧场、真东奶牛场三个小区。目前拥有大小牛舍2600平米,饲养奶牛568头,其中成年母牛400头,幼仔168头,已投入资金850万元,日产鲜奶5500公斤。

江都区政府对奶业发展高度重视,自2000年开始,实施奶业兴农发展战略,专门成立了奶业办公室,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从规划、资金、用地、用电及引种、技术、鲜奶收购和加工等全方位提供服务,仅财政资金扶持一项累计就达100多万元。真武镇紧抓这一发展机遇,先后从北京、西安等地引进良种奶牛,建成了镇东奶牛场、兴隆牧场和东方奶牛场,目前三场占地190余亩,拥有大小牛舍5幢2000m2,已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扬大乳业奶源基地,具备牧业园的基础。

近几年以来,我国乳品行业竞争日渐加剧,各大乳品企业都加强了原料奶基地的建设,对原料奶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就要求以提供鲜奶为主的奶牛企业不但要上生产规模,更要加强规范化管理、设备的引进和改造、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原料奶质量。同时,奶牛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环境的压力,追求优质、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势在必行。针对这一发展现状,我们通过多次调研分析,吸取了省市有关专家的意见,认为: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当前的牧业生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三年内初步建成以奶牛养殖为主体、多种经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牧业园。

2.生态牧业园区建设的规划发展

奶业具有饲料报酬高、产业链紧密、容纳劳力多、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饲养奶畜成为农民的现实选择。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把奶业列为优先发展产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涉及到农业领域的有21项,奶业列为其中;国家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启动实施12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中,奶业就列为重大专项项目。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城镇居民食品结构日益趋向营养丰富、合理、科学,牛奶已开始成为家庭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奶也进入了产销两旺的发展新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内,液态奶是中国乳制品行业最为看好的产品,奶业发展前景光明。

由于各级政府对奶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奶牛养殖户有了较大比例增长,不少奶牛养殖户从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发展潜力仍较大。由于奶牛品种、饲养方式、管理水平、饲养规模等原因,奶牛产奶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真武三家奶牛场的奶牛年单产水平4000-5000公斤,而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7000公斤以上。在奶牛疾病预防、饲养管理、挤奶操作及牛奶保鲜等方面均比较落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对奶牛养殖户的收益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利于调动奶牛养殖户的积极性。通过园区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强奶牛品种的选育力度,提高奶牛产奶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牧草基地建设,保证青贮饲料的供应,吸引更多农民进园区养殖,可确保防疫、饲养管理水平、鲜奶质量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园区的效益将大幅提高,对周围奶牛养殖户也将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园区建设对促进当地奶牛业乃至畜牧业的发展,加速当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保持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江都市兴隆牧场、镇东奶牛场和东方奶牛场都与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虽有投资意识,但投资方向不明确;加上饲草供应不充分,生产成本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使得企业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通过园区的建设,企业可配置较先进的奶牛繁育仪器及相关生产设备,培育高品质的奶牛,吸引农民进场养殖,加强牧草基地的建设,确保奶牛牧草和青贮饲料的供应,提高牛奶产量。与此同时,牧草种植户也能从该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收益。这些将有助于推动奶牛企业为发展当地经济起积极作用。

3.生态牧业园区的建设原则与目标

3.1园区建设遵循的原则

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当前的牧业生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以规划为蓝图,分步实施;处理好园区建设和生产的关系,边建设,边生产;处理好分区功能与园区整体功能的关系,各功能区协调发展;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形成奶牛生产与环境和谐统一。

3.2规划水平年度目标

园区总面积500亩,兴隆牧场区块以奶牛生产、牛粪还林、蚯蚓养殖多种经营模式为特色,实现存栏奶牛180头,经济林100亩,林间养殖蚯蚓60亩;镇东奶牛场区块以奶牛高效饲养和牧草高产栽培为特色,实现奶牛存栏220头,头年均产奶量达6500公斤,种植牧草150亩,结合应用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加快母牛的扩繁;东方奶牛场区块以奶牛生产、粪水依次用于水生饲料和水生蔬菜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为特色,实现存栏奶牛200头,种植水生饲料30亩、水生蔬菜30亩,水产养殖30亩。

新农村建设政策 篇4

(二十四)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2008年初步安排财政支农资金2904亿元,比上年增加786亿元,增长372%。坚持以县为主、自愿整合的原则,对试点县(市、区)实行考核进退机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全面深化支农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

(二十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中心”或金融超市,优化信贷结构,扩大支农信贷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信用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全省农村信用社全年计划累放“三农”贷款345亿,比上年新增35亿元;年末“三农”余额达到480亿元,比上年末净增70亿元;全省涉农信用社新增“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达到70%以上。(省农村信用联社)

(二十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省内各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指导,总结经验,搞好协调,跟踪督办。(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摘要: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和体现, 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提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 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小流域地区, 大部分由于经济欠发达, 人类活动不断增多, 土地、水资源日益稀缺, 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更为严重。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明确的流域综合治理思想和实践行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解决小流域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 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从而提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的道路。流域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流域概况

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小流域位于延庆县东北部,总面积36.68km2, 水土流失面积21.4km2, 治理任务为1.5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小流域所在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 南北高中间低, 山坡坡度较陡, 大于3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0.3%。沟壑密度1.56km/km2, 山势陡峭参差, 林草分布不一, 为山洪和泥石流的易发地区。

小流域地区为大陆季风性半干旱气候, 年均降水量为490mm。植被种类繁多, 800m以上的阳坡, 分布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 覆盖度一般约40%, 800m以下的阳坡半阳坡, 覆盖度在50%左右。

1.2 存在的问题

(1)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历史原因, 加上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 使原本就稀少的植被急剧减少。近些年, 随着人类活动增加, 裸露荒地面积呈增长趋势, 使小流域内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86%, 侵蚀模数达到1090t/(km2·a), 有机质减少, 土壤肥力急剧减退。

(2)土地利用不合理。流域内耕地较少, 林草地稀少,光能利用率差, 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地生产力极低, 流域内农林经济结构畸形, 难以形成区内林、草、肥的合理动态平衡, 小流域发展缺乏后劲。流域综合治理

2.1 治理原则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结合当地小流域的特点, 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 综合规划, 统一治理,优化配置, 全面发展。在流域治理过程中注重将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口物质投人和技术投入相结合, 以治水改土, 绿化荒山, 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 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中心, 发展生态经济为突破口, 尽量做到对有机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缩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周期,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治理措施

根据小流域山区海拔高度的不同, 对小流域分层带进行治理。应用生物学、林学、农学和水利学方法, 构建多种形式和结构的综合防治体系。

(1)小流域山区上部植被稀少, 土壤膺薄, 岩石裸露,这一层带以种植水保林, 造林种草为主, 进行封禁管育。主要种植树种有侧柏、刺槐、黄护、火炬等。栽植方式以混交为主, 片林为辅, 构成防治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2)小流域山区中下部地带土层较薄, 过去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严重, 局部崩塌, 剥蚀强烈。对这一层带采取修建水平条、挖鱼鳞坑、垒树盘等措施进行蓄水保墒, 在面积较集中地区实行坡改梯, 配置道路、排沟。在背风阳坡或半阳坡发展集中成片果园, 种植经济作物, 发展生态农业, 提高水土资源时空利用率。对于坡度大于25°的荒坡, 实行荒坡造林, 尽量就地拦蓄降水, 大力发展山区五小集雨工程, 形成第二道防线。

(3)小流域山区下部局部平坦地区, 土壤较厚, 利用深厚土层保墒抗旱, 修建拦水埂保水保土保肥。流域水土流失的沟谷坝地, 采取自上而下修建谷坊、拦沙坝、截水沟等缓水拦沙、留淤、蓄水工程措施, 控制沟道下切, 拦蓄径流泥沙, 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发生。通过层层控制、节节拦蓄, 组成串珠式条带状防治体系。在保水、保土、保肥的工程措施附近, 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如:李子、桃等。在村庄、房屋、道路两旁种植树木, 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构成防治体系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上述综合整治措施的实施, 整个流域形成了多层次横向条带和拦坝挡墙的纵向网状防治体系, 各种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进行配套, 为小流域立体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使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 使流域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138元增加20%—30%, 农作物产量提高20%—40%, 经济作物产量提高30%—50%, 果品产量提高30%—60%, 流域综合保水能力将增加25.5万m3, 保土能力增加1.2万m3。由于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有国家级地质公园——硅化木公园、滴水湖、鸟龙峡谷。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 必将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生态效益。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 当地森林覆盖率上升, 植物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对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有良好影响;地表蓄水能力增强, 土壤侵蚀明显减小,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土壤耕作层中有机质含量增加, 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商品率提高, 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大大增强, 生态系统将形成良性循环。退耕还林后,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1.5t/(a·hm2);同时, 当地的洪峰可以削减7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将大幅度降低, 大大降低流入密云水库的泥沙量, 对改善、净化密云水库的水质起积极的作用, 工程还可抵御10—50a一遇的洪灾。

(3)社会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当地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作贡献, 使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 经济收入增加, 市场观念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投入和培训工作的开展, 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生态意识初步树立, 山区植被得到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并将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有了保障和支撑。同时, 随着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 流域的保水保土能力将逐年提高, 必将减轻下游河道的行洪压力。需注意问题

(1)要处理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关系。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 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必须以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这样才能做到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又充分合理地利用小流域的自然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旅游业, 使小流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环境。

(2)要处理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的关系。水土保持产业化是在综合治理和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集治理与开发、生产与加工、流通与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型产业化。这就要求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作物, 进行规模治理, 建立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生产基地, 形成以基地联结农户和市场为基本模式的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小流域综合治理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才能促进治理区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有利于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 增强自我积累、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和协调了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关系。通过综合防护体系的建设, 基本上解决了当地小流域的水土问题, 充实丰富了生态位,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增强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科技投人的加强和能量物质的合理分配, 有效地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对生产发展的限制, 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达到动态平衡。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一定意义上是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 增强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功能, 生态承载力大大提高, 促进了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湖北省工商联组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 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三)利用光彩事业活动,以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

光彩事业是统战部、工商联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手段。在实施光彩项目中,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参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连续5年,省工商联与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湖北省委统战部先后在大别山老区、宜昌三峡库区、十堰丹江口库区、荆州洪湖老区、襄樊、咸宁以及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光彩事业行活动,工商联组织3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并配合老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进行项目推介,组织民营企业实地考察,洽谈项目等工作。几年来,我省光彩活动共签约项目223个,合同资金达846亿,目前有近30%的项目开工建设。

(四)发挥商会作用,引导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省工商联有计划的组织省内行业商会和外省湖北商会会长、秘书长、会员企业参加农业项目推介会及投资考察活动。经我省工商联牵线搭桥,湖北省江苏商会通过整体投资13亿,在洪湖市新滩镇建江苏工业园,采取公司价基地+农户+商会的管理模式,引进科技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加工生产,可为洪湖市提供上万名农民工就业。2009年,省工商联会同省委统战部,先后组织广东省湖北商会、云南省湖北商会、上海市湖北商会、北京市湖北商会、武汉市温州商会、武汉市台州商会、湖北省山东商会、湖北省陕西商会等省内外企业家16批次,180余人赴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实地考察、洽谈对接项目。2009年11月27日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仙桃市隆重举行,签约投资项目45个,投资额达123.32亿元。项目涉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环保、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生物科技、市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二是通过外省湖北商会平台,实施回归工程,使用乡情感召,动员组织湖北籍在外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兴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海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致盛企业集团董事长张润斌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沙口分厂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包括占地500亩的农民新城镇(配套农民居住房屋25万平方),2600亩的现代农业服务集聚园区,3300亩观光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为“一镇、三区、七大项目”。目前,一期农民新镇已竣工。

(五)采取“民企联村”结对帮扶,做实新农村建设

2009年5月,为进一步推进“民企联村”工作,省工商联联合省委统战部共同召开了全省民企联村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全省民企联村工作情况和经验,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印发了《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关于进一步推进“民企联村”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工商联常委企业联村方案》,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参与新农村建设。省工商联在服务46位已结对联村常委企业基础上,通过协调推荐,项目介绍,组织考察,对尚未结对联村的66位常委企业采取一对

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了对接。其中最多的联村企业—湖北劲牌公司同时与18个村进行了联村对结。我会副主席、福星科技集团董事长谭功炎,先后扶持福星村、李花村建起村级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疏浚河道、硬化沟渠、改造冷浸田、新建排水闸,建起蔬菜大棚300多亩,扶持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大户18个,2007年,福星村经济总收入达4.4亿元,村民人均村收入达1.3万元。

(六)通过安置就业,丰富参与新农村建设内容

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工商联采取组织企业家捐资方式,通过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外出务工能力。二是通过组织多场面向农民工的招聘活动,吸纳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来丰富充实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2007年,在湖北省工商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向民营企业家发出《积极参与“温暖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倡议书》,组织重点企业带头捐款,现场23家企业捐款1300万元,为2.89万剩余劳动力培训提供资金。省工商联这项“捐资培训,招工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委副书记杨松同志的重点批示,对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近年来,省工商联与劳动、工会等部门每年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还与省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三方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长期固定合作机制,三方共同开展招聘活动。近三年,三方共同组织民营企业举办多场招聘会,共吸纳从业人员30多万人,其中安置农民工10余万人就业。

(六)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优质水稻、优质棉花、“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橘和优质专用小麦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壮大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烟叶、中药材、牛奶、板栗、蚕茧、苎麻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全省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1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0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15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40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万亩;发展各类标准畜禽养殖小区1500个,养猪千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000个;在山区建设牛、羊养殖基地,在平原湖区发展鸭、鹅等水禽养殖业;水产品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依托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水产片带,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对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省财政每年增加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到2010年达到2亿元。对烟叶集中产区,省里每年筹措专项资金支持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在全省培育壮大50家年营销收入过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和50家年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打造20个以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知名度、有竞争力的湖北农产品及加工品品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财政资金参股经营,对有产品市场、有技术支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支持。落实对内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平台的作用,按照省政府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签订的信贷合作协议,切实用好农发行和开发行的贷款。省发改委每年增加专项投资,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联合会(社)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落实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提高农业开放开发水平。

湖北省地税六项优惠政策助新农村建设

湖北省地税局将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分为“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支持搞活农村流通”、“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六大类,并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将政策交到农民手中,促进政策不折不扣执行。

省发改委:

1、启动实施19座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尽快核定首期项目的补助投资3亿元。

2、组织实施黄冈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安排投资2500万元,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地方配套资金1250万元。

省财政厅:

1、加强财政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认真落实好省委今年一号文件明确的省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新增172320万元,达到306776万元的资金安排。

2、实施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对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以2001年为基数,仍执行省集中增量全额返还的政策,其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部分,省财政给予20%的优惠照顾;对其他47个县(市、区),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增量,以2003年为基数,到2007年继续实施新增增量财力全额返还县(市、区)的政策。

3、整合财政资源,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支持46个粮食主产县(市)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批高产农田。对列入中央和省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范围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补助。用好300亿元农业产业化政策性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等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行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

建议查看当地政府的拆迁公告。农村拆迁依据《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篇5

1前言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村耕地面积保护政策的严格监控,如何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正在大力开展农村的宅基地建设,目的是将农田进行改造,去除过去农民零散的居住方式,改造成连片的居民小区,这样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扩大了耕地面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利于推广美丽的新农村建设,并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新农村的住宅建设,还有许多农村住房的翻扩建工程,这个建筑市场大,但是目前的建造方式实在令人担忧,主要是建房的随意性太大,有的还在原建筑物上随便加层,通常也没有正现的设计图,混凝土结构物的配筋不足,甚至还用一些地条钢,混凝土也采用现场自拌,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满地堆放,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原材料监控不严,以致农村建房成了低价劣质材料的倾销之地,施工质量更得不到保证,混凝土强度偏低,钢筋保护层过薄,也不注意混凝土的养护,导致房屋质量低劣,混凝土裂缝多,主要表现在墙体渗漏水问题比较突出;又底层的防潮层极为重要,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防潮措施,防潮层通常做不好,表现在雨季底层返潮现象严重,也就是常说的地面“出水”现象,影响了居住环境。因此农村住房总体上使用寿命不长,翻修频率高,有的住房甚至不到就要推倒重盖,目前农村危房的数目相当惊人,遇到台风、地震时大量民房倒塌,这是房屋质量低劣的综合显现。农村住房的反复翻修,居住成本上升了,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这是当前农村住房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新农村的住宅建造

农村建房工地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状况,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建造模式,采用〝拼装房〞式建造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拼装房”是预制装配式住宅的通俗说法,是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在工厂内将钢筋了混凝土构件预制完成,并根据工程各部位的不同要求制作具有各种不同特性的混凝土预制件,然后在施工现场将其连接组装成完整的房子。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预制装配式(拼装房)住宅具有建设速度快、建造质量高、绿色环保等持点。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新农村,根据农村人的居住习惯,尽量与现有住房环境和习惯相似,以家庭为单位“独居”,并要有较大的隐私空间,很显然不适合建单元式住房,需要建造农村“别墅式”住宅。

⑴先选定建房地址,一般要选择地势较高、土质较好的区域,要避开鱼塘、低洼地段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因在这些区域内建房,需要进行地基处理,造价较高,应尽量避开。

⑵根据建房尺寸,先开挖出基坑,然后根据地质条件对基坑作一些必要的加固处理。常用的有先回填碎石,也可用一些旧的碎砖瓦替代,用石夯或机械夯实,再浇筑C10~C15混凝土垫层,待混凝土垫层基本硬化后浇筑钢筋混凝土圈梁。

⑶委托工厂制作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地下室为模块式构件,整体性好,采用防水混凝土,出厂前经过检查,除强度合格外,还不能有任何可见裂缝,并做好外防水层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地下室的防渗难题。上部结构即地上部分,也可以采用模块式或“拼装式”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上部结构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制造具有不同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组合预制件。⑷待基坑中圈梁等现浇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达到设计强度后,将预制构件运到工地拼装。最后再进行房屋水电等附属设施的安装及室内的装饰。这种建造方法不仅施工速度快,图1的“拼装房”只要1~2天就可拼装完成,而且质量高,可以解决目前农村建房普遍存在的诸多弊病,避免了许多后顾之忧。

3讨论及建议

上述这种模式建造的住房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开发了一部分地下资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显著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也是未来房屋建造发展的方向。

⑴推广“拼装房”可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建造质量。采用部分地下结构,对施工质量特别是防渗要求较高,也就是难于推广地下室结构的最主要原因。如果采用模块式“拼装房”式建造,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据测算,采用工业预制件拼装的建造方式,住宅一般可节约材料20%,节水约60%,还能有效降低建筑粉尘和噪音污染。

⑵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农村建房一般都是2~3层楼,由于农村居住习惯的问题,不适合向更高的楼层发展,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必然要占据更多的建筑用地,这是千万不可取的。而局部向地下空间发展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建房时采用下层为地下或半地下室结构,非常适合农村使用。采用底层的地下室结构,对充分利用地下土地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⑶更好地改善居住条件。地下室的通风极为重要,可以采用烟道式的自然排风方式。从地下室砌筑烟道直通屋顶,也可将房屋的两边墙中柱制成中空的混凝土结构,通到屋顶,极为简单。另外应重视上下楼梯设计,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解决这类住宅老年人上下楼梯的行走问题至美重要,座椅式电梯非常适用,座椅电梯就像一个在轨道上运行的椅子,轨道是安装在楼梯上的。因此,在楼梯预制件的设计建造时,要考虑到楼梯要有足够的宽度,留出空间,当需要时能够安装座椅式电梯的轨道。

⑷“拼装房”有利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工业化和无尘化。推广“拼装房”是住宅建造的发展方向,这种建造方式更适合于新农村采用。“拼装房”可以推行多样化设计,在工厂标准化预制生产,在现场标准化拼装,实现建筑工程的工业化和无尘化。可以建立一批住宅产业化基地,实现定制化设计、预制化生产、物流和安装等一条龙服务,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产业,而且市场潜力很大。由于市场潜力大,建立一批农村住宅建设产业化基地时,要合理布局,因预制件的运距比较远,50km运距比较合适,因此布局不能过多,不能一哄而上,而且还要适合农村建房的特点。应该指出,“拼装房”的预制化能更好地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可以更好地采用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如地下室部分,生产具有防水功能的预制件,地上部分的外墙采用保温性能优异的夹心墙板,内隔墙采用各种新型节能的轻质材料,也可以采用固废秸秆纤维制造的中空隔墙板等环保材料。“拼装房”可以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和无限创意性,建筑面积可大可小,造型也可丰富多彩,如外墙的外立面可采用适合农村的带有图案的装饰墙。屋面可以采用深受农村欢迎的仿古小青瓦式,制成预制件的整体结构,不仅整体性好,而且用不着维修等繁琐的工作,也不影响屋面安装光伏发电及太阳能热水器等施。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装配式”组屋,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真正做到空间优化形态美、村社宜居生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装配式组屋必将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作者:徐凌 张涛 胡金双 单位:江苏龙冠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俞孔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5).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篇6

录入时间:2007-03-20 14:02:01

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代表和媒体关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做了回答。

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说:

根本任务放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

尹成杰介绍说,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还是初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今后几年,建设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采取综合性措施,扎实地加以推进。这些措施包括不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投资建设重点。

第一、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围绕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年拟安排120亿元人民币,继续加强多项工程建设,包括种子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第二,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将集中力量办好“水、气、路、电”四件事。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今年将安排40亿元,计划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能源方面,将安排25亿元投资,再建250万口户用沼气池。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将安排国债和车购税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将安排12亿元国债,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的建设工程。

第三、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将安排60多亿元投资,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主要项目包括:围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继续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配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建设。在农村文化事业方面,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越来越厚实的物质基础。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说:

公共财政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财政部门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财政部将建立一个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存量,同时把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今年预算安排支持农业的资金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也就是说,将把今年总支出增量的1/5以上都用到农村。

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8亿农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亿元,人均受益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为地方增加了转移支付782亿元。此外,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这三个补贴,将继续完善和强化。据介绍,今年粮食直补资金在13个主产区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比上年增长10个亿。同时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也比上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另外,财政部还将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制度,由去年的55亿元调整到今年的85亿元。

朱志刚说,为了解决农村上学难和看病难等问题,财政部也安排了相关投入。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与地方财政一道,增加2182亿元投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率先在西部中小学免收学杂费,明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今年合作医疗试点将扩大到农村40%的县,明年争取达到60%,在2008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此。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达到了47亿元,是去年的7倍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网北京2月21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8)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9)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21)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2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24)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2006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25)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26)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27)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8)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9)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1)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32)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篇7

1. 新农村是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1) 农业生产为工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十五”期间, 黑龙江省农业产值逐年快速增长, 到200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294.4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718.6亿元。丰富的农业产品为黑龙江省工业生产提供充足原料。

(2) 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人力资源

截至2005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口有1792万人, 804.4万人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将出现大量农村富裕人口, 这些富裕人口为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3) 新农村为老工业基地提供巨大市场

改革开放接近30年, 黑龙江省农村人均收入迅速提高, 消费量逐年增加, 到“十五”末期, 农村消费量达到年人均5692元。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对消费品的需求会日益增加, 农村居民将成为工业生产的最大消费者。

2. 老工业基地振兴反哺新农村建设

(1) 工业发展为农村建设积累资金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为工业生产积累了大量资金, 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省也不例外。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形成了城乡割据的二元经济, 城市发达、农村相对落后, 工业发达, 农业相对落后, 而且农业的落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 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必然。

(2) 工业生产为农村建设提供生产资料

现代农业要以生产资料现代化为前提, 先进的生产资料依靠先进的工业生产。随着工业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 农机具的现代化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3) 老工业基地振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如前所述,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日趋增多, 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即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增加工业就业岗位, 安置农村富余人口。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 工业附加值低, 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黑龙江省多数产品是以原材料初加工形式进入国际国内市场, 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产品加工度低。从整个工业产品结构看, 成熟期、衰退期长, 导入期、成长期产品少, 多年来, 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长期徘徊在这种技术水平上。黑龙江省是国家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农产品丰富, 但大量农产品都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外销, 加工度低, 经济效益低, 回报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加工业不发达, 工业技术相对落后, 产品增值能力低。

2. 企业生产能力闲置, 农村劳动力过剩

由于工业产品不能很好的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目前, 东北有很大一部分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 单位资产产出率大大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化农机具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 同时也带来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城乡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出现, 给政府带来更多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 形成更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3. 工农产业关联度低, 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黑龙江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能力弱, 工农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低, 产业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由于协调不足, 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催化产业结构快速演进的作用, 但在实质上却导致了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建立在行政体制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往往表现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行政分割、封闭, 从根本上阻断了生产要素按经济内在联系在产业间合理的自由流动, 不仅降低了要素供给的效率, 而且从根本上阻碍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换。

4. 制度环境不健全, 市场条件不完善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 一国的经济发展一旦走上某一轨道,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即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因此, 当制度变迁朝着无效或不利于产出最大化的方向发展时, 其结果可能被锁定在某种低效率状态。黑龙江省一直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境地, 其产业发展将很难从这种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 黑龙江省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协调制度。横向上, 基层政府只注重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狭隘性, 造成黑龙江省宏观经济体系中局部市场与整体市场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纵向上, 市场的深度拓展还不充分, 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其主要原因。

三、工农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1. 加快体制创新, 推进工农统筹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问题。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通过制度、体制创新,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上, 应采用经济手段间接调控, 同时加强法制和监督;在资源配置方式上, 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产权等, 都主要由市场价格竞争机制进行调解和配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机制和方式, 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资本运营机构、资本运营机构对权属企业的管理, 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 坚持政企分开,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农业发展, 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促进农业和农村非农经济的蓬勃发展。

2. 发展工业生产, 增加农村产品供给

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理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 客观要求黑龙江省必须走工农统筹发展的道路。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不仅仅是工业发展的问题, 而且涉及农业、基础产业等多个领域。积极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坚持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原则, 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 其他国有资本要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 优化国有资本结构, 通过发展工业生产, 增加产品数量, 进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

3. 推动金融创新, 融通工农建设资金

争取国家给予黑龙江省必要的金融宽松政策, 推动我省金融创新, 改善金融环境。积极帮助国有企业化解债务, 扩大企业政策性破产限度;以现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为基础, 组建产权关系清晰、内控机制健全的银行金融机构, 为工业、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使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透明化、规范化, 促进省内国有资本有效流动与重组;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大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加强建设资金流向的监管, 降低农民融资成本, 积累资金, 反哺农业。

4. 扶持民营经济, 安置城乡剩余劳动力

根据目前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我们不难发现民营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黑龙江省经济的振兴, 在壮大国有经济, 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同时, 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特别要大力度扶持和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积极吸收社会富裕劳动力就业。可以根据民营企业对扩大就业的贡献、技术的先进性、产业的重要性等因素, 在一定的期限内大幅度的减免税收, 给民营企业更大的生存和盈利空间。引导民营企业围绕黑龙江省特色资源、支柱和优势产业搞配套加工, 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 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 依法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财产权益。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 深入剖析两者关系, 以求找到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政策 篇8

2008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粮食市场形势,特别是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农发行吉林省分行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强化经营管理,拓宽支农领域,促进业务经营有效发展,进一步发挥了农村金融领域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截止200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57.1亿元,比年初增加147.9亿元,全年投放各项支农贷款474.1亿元,同比增加222.9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认真执行政策,全力保障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强农、惠农政策,省农发行把履行支农职责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宏调控政策,支持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企业开展增储、轮换和调拨业务,顺利完成全年计划;积极落实国家玉米临时储存政策,支持稻谷最低价收购和专项收购工作;全力做好粮食收购资金供应,支持企业开展粮食收购。全年累计投放各类收购贷款408.2亿元,同比增加207.9亿元,增幅104%;支持企业购入粮食262.2亿公斤,同比增加112.2亿公斤,增幅75%。

——坚持好字优先,支持粮食加工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省农发行结合全省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把贷款投向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支持了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客户。同时,与省发改委、农委、牧业局、供销合作社等部门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积极推进落实与省工商联和中小企业局签署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对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全年累计投放80.1亿元,同比多放21.5亿元;贷款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利润总额9亿元,同比分别增加89.7亿元和2.7亿元;直接安排就业4.9万人,带动农户63.5万户、农民221.6万人,同比分别增加0.5万人、4.9万户和19.4万人,农民户均增收1700元。

——拓宽支农领域,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力度。2008年,省农发行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支持了农村路网、水网、环境、能源等项目建设,社会效益充分显现,解决了民众关注而政府短期内无力解决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和农业科技贷款,较去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扩大了支农的深度和辐射面。到12月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余额25.5亿元,比年初增加18.9亿元,贷款企业30户;农业小企业贷款余额2.4亿元,比年初增加1.3亿元,贷款企业70户。这些贷款的投放对于加强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致富,发挥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一年。农发行吉林省分行按照把农发行办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落实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总行与省政府签订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加大贷款投放,调整贷款结构,拓宽支农领域,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支柱和骨干作用。

一是全力做好粮食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增强大局意识,加强政策性收购导向,把支持政策性粮食收购作为重中之重,确保粮食增储、最低收购价收购和临储计划按时完成,确保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有效落实,保证粮食收购不出问题。抓好准政策性粮食收购,优先支持资信状况好、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及加工企业原料储备,积极支持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大型贸易集团优质客户入市收购,形成以政策性粮食收购为主导、以加工龙头企业、大型贸易集团和优质客户为补充的多渠道收购格局。坚持行之有效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措施,处理好支持收购与防控风险的关系。加大库存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异地收购管理,对于省内跨区收购的,贷款行和委托行必须签订四方监管协议,履行各自监管职责。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情况,特别是对准政策性粮食,要引导企业理性收购,理性经营,督促贸易类企业薄利快销,最大限度防控价格波动风险。

二是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这是今年强化信贷支农的主要着力点,要把信贷支农重心向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切实增强农发行支农能力。大力支持符合扩大内需政策导向、各级政府关注、有财政资金配套的项目。重点落实好总行与省政府签订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涉及的农田水利、引水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加大对农村道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饮水、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与有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强化项目营销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合理控制贷款期限,高度关注地方财政收支变化,妥善解决项目运行中的问题。要强化项目管理,对重大项目坚持省市县三级行联动的管理模式,做好项目评估和信贷服务工作。强化项目建设监管,重点监测资金投向和项目建设进度。做好中长期项目的本息回收工作,积极加强与项目单位和地方政府沟通,落实好协议和备忘录的相关内容,确保列入预算,按时还本付息。

三是择优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控制风险的原则,重点维护好老客户,对现有客户实行跟踪管理,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充分运用信用评级、风险排查结果,坚持客户分类动态管理。重点扶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有专项资金的项目,重点支持优质客户的内涵式增长,重点解决现有客户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支持油料、生猪、奶业发展,优先保证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黄金和优质客户续贷需求。对基本面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客户,要继续给予信贷支持,还贷困难的可视情况给予展期、追加贷款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审慎营销新客户,坚持好字当头、好中选优。从严控制项目贷款,今后新营销项目,原则上项目资本金要达到50%以上;申请短期贷款的,要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无缺口、行业内经营业绩处于前列、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申请贷款额度原则在内部综合授信额度以内的要求。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客户的贷款。

四是不断拓宽信贷支农领域。加大农业科技贷款投放力度,大力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技术和市场成熟、农业和农村发展迫切需要的农业科技项目。特别是要围绕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发挥粮食收购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等组合优势。在继续做好化肥储备贷款业务的同时,拓展对农机具、农药、农膜等农资信贷服务业务,支持农资连锁经营模式。继续探索农业小企业信贷支持方式和管理措施,原则上实行企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有效财产抵质押。大力支持大型龙头企业的合同收购,完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方式,把信贷支持领域逐步向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生产领域延伸,拓宽支农视野,创新支农模式,增强支农能力。继续坚持“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和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国际业务。加大国际结算业务营销力度,力争开户企业国际结算业务全部由我行办理。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稳妥开办非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新的国际业务。进一步理顺经办行和异地委托行的关系,加强外币业务的检查和管理,有效防控国际业务风险,确保国际业务安全合规稳健推进。

上一篇:中国建筑史总结下一篇:企业宣誓大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