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共8篇)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1

紫湖初中

张邦群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中外,所以语文课应该是最有情趣、最有活力、最具表现情态的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并不风光。虽说“文无定法”,教学方法却似同出一门,多是“字词–段意–中心”。到头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语文,最不怕耽误的也是语文。很多教师也抱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该怎么教了。到底是什么让语文教学走进了误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模式,把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教”为“学”服务,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变教师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语文课才会有新的起色。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材料”是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我们教科书中的课文尽管是“文质兼美”的,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是由于知识和年龄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初接触课文就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让学生在了解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就产生读文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对课文的了解,比老师一一介绍效果要好得多。有了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教学环境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的、平等的,涉及知识、内容、训练重点的丰富多彩的讨论,经过讨论、思考,师生答成共识,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训练的重点也就完成了。

二、倡导开放氛围,培养自学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共识。许多教育学家都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把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到突出的地位,并把它看成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之一。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很深刻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装纳知识的容器,要充分估价学生,倡导民主的教学,营造轻快、融洽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实践“353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导向”下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带着兴趣,带着思考,去自学教材,去发现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抓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内的教读和课外的自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观察、想象;学会积累、思考;学会运用、创造。一篇课文可让学生粗读一遍,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揣摩、鉴赏。在此基础上知道学生快速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预习、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读书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形成较强的自读能力,就会变成自觉的需要。会阅读,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是发展学生智力,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三、创设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参与

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留足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是告知因果,而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咀嚼、品味,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发挥了内在的创造力。

(二)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集思广益,便于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自我解惑,自我提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前后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里必须有上、中、下游生恰当地搭配。这样。上游生可以得到发展,中游生可以得到锻炼,下游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的教师以“问题包”的形式叫各小组认领,这确实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们衡量一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讲解了多少内容,学生记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练习,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以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的迅速地弄懂这些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会在学习探索中、质疑解难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能符合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要求。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 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在学习中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不断创设数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分类》一课的内容时, 在引导学生明确了分类的有关知识以后, 我分给每个小组颜色不同、长短不一、带橡皮头以及不带橡皮头的30多枝铅笔, 并让学生胡乱地放在桌子上, 然后提出问题:每个小组对铅笔进行分类, 看哪个小组分得合理且速度最快。听完要求后, 大家纷纷动手, 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结果出来了:有的按颜色分类;有的按长短分类;有的按是否带有橡皮头分类……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进行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学习数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境界。

二、动手操作, 获取知识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获取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而数学知识则是非常抽象的。因此说, 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存在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就应强化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测量、拼摆、观察、画图等操作中, 开阔思维, 从而自主发现数学知识, 获取数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的有关内容时, 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木条围成三角形, 并回答什么是“三角形”。通过拼摆和观测, 学生很快得出: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使他们对三角形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 获取知识,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 应该能够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 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生活实际, 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 在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之后, 我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来了解自己家日常生活中每月的水费及电费, 班上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和年龄等。在学习了“元、角、分”的内容后, 让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既巩固了数学知识, 又学会了怎样应用知识, 还懂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四、适当表扬, 体验成功

针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 要采用适当、适度的鼓励和表扬, 给每个学生打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只有这样,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那些表现积极、思维活跃的优等学生, 教师要进行及时表扬, 而对于那些进步较快, 敢于表现的学困生, 教师更要及时鼓励。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就会更加努力地发现问题, 探究知识, 体验成功, 从而摆脱了“苦学习”, “学习苦”的烦恼, 进而实现乐学的目的, 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转变理念;改变模式;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5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51

初中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最集中最有效的时间段,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目标和教书育人效果的实现。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比较墨守成规,尤其是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学生往往不能将在单调乏味的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和迁移,也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入生活的空间。由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和学校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设高效的教学课堂。本文就将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进行探析。

一、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

毫无疑问,积极健康合理有效的教学理念能够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也是非常的有利,能够保证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身心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够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而且,看一位教师能否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必须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成长服务。再次,老师应该创设健康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在积极健康和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能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学习,才能够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敢说敢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够培养出健全的品格。同时,教师切不可对学生有任何的偏见和偏私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长久。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很抽象很难懂,如果不是兴趣使然,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难免要打退堂鼓。

二、改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灌输,受课本的束缚太大,不太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甚至把数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完全脱离,我们必须要跳出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适应学情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必须要整合教学资源,重构知识体系,创设好的教学情境,灵活的运用联系的观念在教学的引入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和引入环节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很难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根据数学自身的内容和特征,将精心设计的错题、陷阱题等引入教学过程。

其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不能将知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和黑板上。一些知识都来源与生活,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将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性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纸张的剪切、折叠,获得多种的形状各异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图形性质的探究中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图形性质发现的过程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准确地把握图形性质的实质,为下阶段性质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总结,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串联,为学生搭建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让所学的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串联知识,寻找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学习数学的乐趣、困难、方法以及感受。

三、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对建设初中高效数学课堂的影响非常的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初中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的基本功。

首先,教师在选择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时,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制定合适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按照准确、明确和有层次的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而且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从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来考虑,不能仅仅是完成知识的灌输就了事了,应该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制定目标。其次,寻找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在思维和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向纵深方面深入学习。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改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始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去学习,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确立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

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恰当的教学目标非常至关重要,前期工作做好了,初中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也就不难了。

总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了,教师必须要整合教学资源,重构知识体系,创设好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做好课堂引入环节,并且在课堂上能够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跳出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韩从军.浅谈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校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8).

[2] 陈茂军.如何让高效课堂拔地而起——浅谈初中高效课堂的有效设计[J].科技信息,2013(12).

[3] 姜红.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理化学习,2015(1).

Abstract:High effective class means under the foundation of validity class, to finish the teaching task and achieve teaching goals with high efficiency.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sk the teachers to treat students as the core, let the students to play the main role and create high validity class, which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at pay too much attention on knowledge explaining, constrained by text book, and neglect the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find the proper teaching model and methods, and create high effective class.

Key words: change concept; change model; create new methods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4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二年级的《秋天的图画》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秋天的景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幅美丽的风景,要把秋天想办法画出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画出这样的秋天来。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秋天有什么特征,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5

屯脚小学 李兰

在知识快速发展的信息世界中,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轰轰烈

烈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不难发现这场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既力求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又在已有教改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和

创新,从而实现课程的现代化。我们小学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责无旁

贷, 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新要求。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

学观念,加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就要求教师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学生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

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

界各国的共同呼声。高质量的人材,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

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精心策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1.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

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

构。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活动,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

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着想,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

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漠视学生

做人的尊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要正确对待那些智力发展迟缓、不听话的学生,要做到不体罚,不当众批评,乃至打击报复。顾明远教授讲过一句话:

“中小学生个个是嫩芽。嫩芽就要进行保护,嫩芽就来不得半点伤害,一旦伤害

可能会造成终身残疾。”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争取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

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

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是有用的付出,有意义的劳动。

第二,树立教学本质观。以往的教学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互动,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

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

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

缺乏生命力。

第三,树立教学开放观。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是开放的学习过程,打破传统

封闭保守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

短,其次还应加强教学双方、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环境的交流,以各种生物兴趣

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

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第四,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往的课程只是教学计划、教

材、教参等文本,而现代的课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新课

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这一切皆由教师来把握并

加以整合,从而形成现实的课程,即教学过程。可见,教师起主导和桥梁作用,是实施课程的关键因素,学生起主体和参与作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

第五,树立轻教重学观。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而新的课程方案强调

重学轻教,要求教学中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相长。为从根本上转变

重教轻学的倾向,新课程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流学习方式而加以提倡。纷繁

复杂的生物世界,有着太多的神奇和奥秘。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发

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

第六,摈斥棍棒教育,树立人文教育。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棍棒教育

根深蒂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发人深思。难怪大教育家陶行知说: “棍棒之下

出孝子,但你的棍棒可能打掉一个爱迪生,可能打掉一个瓦特,打掉一个牛顿!”我们应该树立新的人文观念,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争取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三、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

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至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主宰人类发展的领头科

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科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生物基础

知识是生物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

及生物科学素养更是新世纪的要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多维课堂教学

模式,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师。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

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

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

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

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

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

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

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

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

例如,同样在教学路程应用题这一块内容时,在编排应用题的内容上,我适

当地编一些有关学生(或小组)干活、开车、走路、做练习题比赛等等内容,把

自己完全进入到应用题实际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帮助学生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2.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经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听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喜获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3.要不断地改变教学形式,使其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会很不情愿。学习也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四、总结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篇6

【摘要】新课程在我县全面实施已经有多年了,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觉得化学老师应从五方面加强观念改变,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师生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下大力气,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改变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我县实行已有多年了,使用后,我深深感到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涵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过程考察的评价方式,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2改变师生角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一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师生的距离才会近起来,学生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

比如,我在教《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时,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思维十分活跃,结合实际生活,畅所欲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新教材要求我们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游泳”,学生先在容器内放入稀盐酸,之后放进一个鸡蛋,观察现象,学生们看到鸡蛋最初在容器底部,并且鸡蛋上逐渐附着大量气泡,随着气泡增多,鸡蛋逐渐上浮,接近液面处,气泡迸裂,鸡蛋又下沉,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此实验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兴奋,实验结束,学生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思想。

4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在新的课程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

联合国教育专家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

比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我就采用了学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课前都准备好复习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然后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整理、归纳。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化学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带领学生亲身体验。

例如学习防锈知识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怎样防止镇农贸市场顶蓬的锈蚀”的探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首先发现问题:市场顶蓬锈蚀状况?然后提出问题:顶蓬锈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分析问题:怎样应用所学知识来防止顶蓬锈蚀?最后设计防锈的方案并对比优缺点。这样拓展了防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已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注重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很大改变,由此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学习依赖于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格式化的知识,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实验、调查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应是开放性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应不时地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一节时,我自己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有两瓶浓盐酸和浓硫酸,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当学生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放热等性质,回答出鉴别方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再根据浓盐酸的特性思考,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共能列出十多种鉴别方法,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培养下,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不同教材,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学法指导。

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下列问题:我镇水污染状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你知道的其它“水”有哪些?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询等活动,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家乡水”的科学小论文。教师对学生不论采取何种模式的指导,都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他们自学或通过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先让学生碰壁、思考、讨论,然后我们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这样新课程的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初中化学新课标教学理念改变的初探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实现教师教法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二、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三、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四、贴近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能力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 激发学生潜能

过去的学校教学大多过分追求考试分数与升学率, 在教学中课堂变成了加工厂, 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 从而造成教师把大量的知识点、原理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机械执行、运用。要使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 课堂教学必须从纯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从工厂化运作向着现实的、流动的生活延伸。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 能够讲出自己的观点, 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讲授七年级《感悟青春》这一节课前, 我给学生预先布置了如下作业:发挥你的想象, 用26个字母解读青春。上课时, 我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他们从生活的点滴中透露出对青春的感悟。如, “Z”表示青春是曲折的, 只有努力才会走出自己的路;“Y”表示青春是依靠, 只要我们相互依靠, 相互帮助, 我们的青春会阳光灿烂;“W”表示青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网页, 需要我们尽一生精力去探索追求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乐于学习, 让教学向生活延伸。

二、引入竞争机制, 开拓学生思维

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敏捷,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和强化。辩论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在辩论课上, 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 学生就会大胆探索、畅所欲言, 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 在学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课时, 让学生先自主预习, 然后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 组织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赛, 正方主张“抵制洋节”, 反方主张“引进洋节”。首先根据观点立场确定两方的组员, 在学生的推荐下, 选出两方的组长, 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查找知识点作为论据。然后双方各陈述其论据。这样, 学生不仅理清了课文中的知识点, 而且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从而使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尝试学生授课, 增强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尝试着把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 让学生来给大家讲解, 并为其提供各种资料。这种形式以学生的“高度”去认识教材、分析教材、讲授教材,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满足了学生做一名“小老师”的欲望。听课学生新鲜感强, 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 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课堂气氛活跃。也有利于教师比照自己的教学实践, 寻找缺陷, 调整教学方式, 走出误区。

改变传统模式 启用教学新方法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也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限于条件,县乡级中学英语教学采用的传统模式--“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背”,依然没有多大改变。中学生中讲Chinglish的不乏其人。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教与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模型,即“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正常课堂模式。下面,介绍一下我自己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现有条件所总结的几点心得。

一、改变固有教学模式

以往上课,教师在课上讲单词、读课文、讲语法,要求学生们记单词,背课文,然后翻译句子,无形中遵循一种由“文字→语言→口语”的错误阶梯关系,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形成由汉语到英语的习惯思维模式,这正是洋泾浜的症结所在。

英语教学中应使学生们摒弃母语,建立一个“实物→有声语言→文字”的正确途径,即由“模仿→熟悉→应用”的阶梯关系。

例如:教授“hands up”,教师只需举起右手说:“hand,hand up.”放下手说“hand down.”重复几遍,用左右手分别示范,让学生明白hand是“手”的意思,伸出两手说hands,举起双手说hands up。走下讲台帮助几位学生举起右手。重复同样的话语,示意全班学生举起手,再放下手,重复练习几次,直到学生能听懂这句话,并迅速做出反应。

二、采用灵活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使用一些基本方法: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练习教学。

直观教学: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动作进行单词教学,拿起学生的书、笔或指着书桌提问:“What′s this in English?”让学生回答:“It′s a book/a pen/a desk.”从而学习book,pen,desk。学习draw,可以一边在黑板上画一棵树、一只鸟一边说“draw”从而使学生直观认识draw。

情景教学:教学会话时,要尽量创造合适的语言情景,还可以借助教学挂图、简笔画、投影片及定期播放的录像,给学生创造对话的情景,使学生有真实的亲近感觉,可以“学以致用”。教师通过设计课堂场景、室外场景、故事场景等来激发学生的会话交际欲望。适时、适地选择正确的英语话语,如同身临其境,达到由视觉到听觉再到口语的训练目的。当学生达到熟练目的后,可以进入表演这一阶段练习,对于课文中出现人物、场景可以采用简单道具,短时间准备,配合适当动作及语气,在课上或课余进行英语课本剧表演,从而使学生学英语成为一种兴趣。

练习教学:英语中练习是一项重要内容,单纯读、写会使学生厌倦。可以采用如做游戏、竞赛及联想方式。如考查单词掌握量,可设置一首位接龙游戏。如“book”,下一个单词以k作为开头字母:kite,eat,think……考查语音,可以进行分组竞赛,准备一些易混淆的卡片,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抢答竞赛。学习词汇可以采用联想式,如由university可以想到liberary,playground, cafe, dormitory等相关词汇。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建立新型教学结构

英语课上实行教学目标,是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结构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学生通过自学、教师点拨、课堂训练逐步达标,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教学目标提供了“前提测评→认定目标→目标导达→目标检测”的课堂结构。具体应用于英语课基本分为“复习练习→教师设疑→学生模仿、熟悉→教师点拨→课堂训练”五步。“复习练习”,即将上节课知识由教师设计学生练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做好准备。“教师设疑”,由教师示范性提出本节应掌握句型对话,学生认真听,熟悉、模仿。开始由学生模仿教师所举类型,熟悉之后,进行角色、成分、不同方式地更换,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教师点拨”检查学生对目标掌握情况进行补偿性矫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纠正,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单词及用法,各个环节层次分明,旨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课堂训练”由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口语及笔试练习,巩固前几步内容。整个课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一气呵成,效果明显。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自我总结下一篇:人机工程课程设计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