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精选6篇)

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篇1

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首先代表**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向大家拜个年,祝大家新春愉快、工作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对于我市招考工作和今天的总结会,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省招办、省考院、市教育局十分重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给予我们工作重视和关心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一、对于2009年的工作总结,已经发了文字总结材料,我不照着念,在材料基础上,简短的再归一下。

2009年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重视下,在省教育考试院、省招生办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市、区招考办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按照省、市提出的“安全、公平、和谐、人民满意”的工作要求,我们平稳顺利的完成了全年高考、中考、成考、研考、自考、助学班等15项、28次、704617人次的组考工作和中招10万人的招生录取工作任务,并协助省招办完成了全市47041人的高招录取任务。全年工作绩效目标全面达标。

全年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显现了许多新的亮点,这主要体现在:

1.全年工作按照各级要求,实现了安全、公平、和谐、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确保了试卷保密、组考安全、考风考纪端正,未出现任何责任性和突发性事故,无投诉,办考人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工作受到部、省、市领导好评(其中*书记两次文字批示肯定中考、高考组织工作)。

2.高考上线率达85%,比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录取率62%,高出全省58%的4个百分点。合作建设计划,报市目标1700人,争取落实计划1780人,实际完成1646人,比去年1420人增加226人,剩余135个计划主要是线上无生源。

3.高考网上填报志愿试点工作平稳顺利,受到省招办的肯定。高考网上报名试点工作在各区共同努力下,也十分平稳顺利,为全省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探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省教育考试院专门为此发文表彰,肯定为四个精神,一是敢为人先,勇担风险的开拓创新精神;二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拼搏精神;三是协作配合,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四是科学管理,严谨务实的求实精神。

4.高考网上巡考平台建设和保密室全国联网工程建设受到教育部肯定(全国9个省市试点)。

5.高考**考点建设中心城区达100%,使考试条件更加优化和公平化。

6.成考报名和组考工作严格规范,受到省厅和省教育考试院肯定。

7.研究生组考工作扩展了规模,由往年的2千多人扩展到了8千多人,并探索了由市招考办直接组考改变为以区为组考单位的新的组考模式,为今后研究生大规模组考积累了经验和奠定了基础。

8.中考由去年的中心城区扩展到全市新课改的组考和以等级制、位置值、综合素质评价为据的招生录取工作平稳顺利。作为首次开考的且又满怀争议及疑虑的科学课的考试,在命题、组考、阅卷等级划分等工作十分平稳顺利,并实现了87.1%的升学目标和53.49:46.51的普职比,确保了指令、三限计划比。

9.自学考试和助学班组考工作更加严谨、规范,受到省和高校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自考每年培养毕业生7千余人,为**市人才培养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

10.推出了“三个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即安全保障、质量保障、服务保障),各区结合本区特点做了扎实工作,使各项考试和招生录取工作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此项工作得到*局长和省考院的肯定。

[nextpage]11.党的建设、文明建设、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我们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亮点就是市、区队伍讲政治、顾大局、团结齐心、责任心强、工作认真、作风扎实、吃苦耐劳、服务意识强。因此,我办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语言文字先进单位、市级文明用语示范岗,全市自考工作获得教育部表彰,许多考点和同志们得到省教育考试院表彰等荣誉。

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重视和关心下取得的,都是在省招办、省教育考试院、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下取得的,都是在市、区招考办全体同志们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在这里我代表市、区二级招考办的全体同志们对各级领导对我市招考工作的重视、关心和领导、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代表市招考办对市、区招考办全体同志们为全年工作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所作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我想借此机会重点讲一讲关于学习十七大精神,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力促招考事业更好发展的问题和同志们交流共勉!

一、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七大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从新的历史、新的阶段起点出发冷静分析发展环境和形势,发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员令。在这个动员令下,教育既迎来了大好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从机遇看

一是全球形势的发展,教育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

纵观全球形势,一方面,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知识越来越替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已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二元经济形态转变为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形态,这二者决定了当今中国在经过二十多年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制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在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等的基础上,发挥知识和创造性劳动对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是其必然。

还有,要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迅速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加快人才培养任务艰巨。周济部长在十七大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气象。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到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还有资料说,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大学毛入学率为22%,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确实是巨大的发展和成绩。然而,总起来说,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仍然不够高。我国义务教育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但是,高中阶段毛入率只有近60%,高等教育毛入率只有22%,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只有7千万人,占相应人口的比例不到10%,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许多世界级顶尖人才,我们还不能自己培养,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还长期存在。据统计,我国目前产业对国外的依赖达到了50%,而美国不到10%,日本仅5%,应当承认,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够高,没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大批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这一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势必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提高。

再如,结合各国发展经验,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等发展新内涵。按一些国家的经验,推进工业化,对劳动力而言,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才可完成国家现代化等,要适应这样一种国际大趋势的发展,要经过充分的教育和培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由此我们看到,世界发展到今天,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急骤凸显。

二是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

这主要表现在:

1.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大力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XX年底,全国实现“两基”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提高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

[nextpage]2.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XX年和XX年,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使职业教育办学路子越来越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XX、XX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XX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四是提出努力使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和毛入学率2010年达到80%,2020年超过90%,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行业生产需要。

(2)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XX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XX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据统计,XX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录取新生中农村户口学生所在比例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XX年已提高到53%。XX年以来,根据中央的部署,国家在合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节奏,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并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0年达到25%,2020年达到4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XX年全国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结业者达366万人次,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者达6508万人次,扫除文盲164.6万人。

3.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三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四是规范教育收费,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五是实施普通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

一是大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全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XX年秋季,全国所有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办法等,为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教育质量,国家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积极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三是增强青少年体质。XX年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师德建设和教师在职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师范生实习支教,缩小城乡教师质量差距。从XX年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6所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示范性举措,进一步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教育是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得到进一步树立。XX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8.87%、96.34%和86.46%,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4.28%。

这些,充分体现和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日趋重视。

三是十七大对教育的重视高于历届。

1.一改把教育放在文化类的做法,而把教育当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章的内容,显示中央已经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看待,而改善民生又是当前中央施政排序中的重点,不然看出中央对教育看得更重了。

2.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表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3.在十七大期间和十七大报告字里行间,国家在科教兴国战略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科教兴国战略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两个新的奋斗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是国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幸福的水平不断提升,对自身素质、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希望得到更多更高更好教育的要求加大。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生存竞争越来越靠知识、靠技术、靠人的素质,致使人们对接受教育越来越看重。

综上所述,从世界形势看,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讲,从社会成员对教育需求说,我国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空间、条件和机遇。

[nextpage]

(二)从挑战看

国家发展越来越靠教育,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人们越来越期盼教育,教育将面临的任务、要求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国家的各项改革不断发展,教育如何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地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于教育来讲:一是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成了问题。二是过去认为是小问题的问题,今天凸显出来成为了众口抨击的大问题。三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是与国家改革跟不上的新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是教育内部改革带来的新问题。如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贡献的力度都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育内部管理、模式、机制等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教育评价标准、方式、招生录取办法等的科学、合理,教育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发展要求,公共教育投入不足,资源总量性短缺等问题都十分突出。这些无疑是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挑战,但是这些都是教育发展和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何况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指引了明确方向,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提出了总体的和具体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为此,我们在座的工作人员,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振奋精神,充满信心,扎实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汗水和智慧去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力促招考事业更好发展

尽管我国的经济在持续发展,教育发展建设也很快,但必定人口多,国家经济实力还有限,加之幅员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方面条件极度不平衡,高中阶段以上教育还在相当长时间内满足不了全体国民的需要,这必然导致接受教育,尤其是追求上好学的竞争,有竞争就要讲公平,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目前的考试手段是无可取代的,据调查统计,全国95%以上人认为高考的统一虽然有缺陷,但仍是目前最好办法。统一高考一是比单独招考给较低社会阶层子女实现上向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二是我国人口众多压力,不同阶层收入差别大,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走哪条路,生活差别都会很大,只有社会发展到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实现深层改革后,人们才会接受“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的观念。同时高考不仅是一种考试,也不仅仅是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高考还是一种文化,高考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的社会现实,不能简单的全盘移植外国的大学入学制度,而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应该选择与社会物质和文明水平相适应的方式和进度,这是目前高考改革应当遵从的现实理性。何况,有许多问题并非高考带来的,而是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后通过高考体现出来的。因此,无论高考如何改革,都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从高考改革看,高考改革30年来,起码进行了22次(种)改革。其实,高考制度变化已经相当大了,只是有些人不了解而已。这种改革是渐进的。在一定程度讲,对于高考改革提出“应该如何如何”之类理念和原则不难,提出如何实施设想的具体办法却难,提出一个符合教育原理的高考改革方案容易,提出一个既有创意,又具有可行性的高考方案却谈何容易。如考虑现实中国的国情,要建立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政府宏观指导、调控,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还需要认真研究,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就是今后各级教育普及了,也会有相应的水平考试。一是需检测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需检测学生学业水平,三是为上一级学校招生、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随着社会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发展和社会管理的不断科学化,在各种资格考试、水平考试不断增加的同时,其考试的组织工作会逐步的统一到专门的考试机构。

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社会的发展,考试事业的发展是必然的,我们的工作是有广阔前景和大有作为的,我们理应充满信心。但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专门谈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第一次,这说明一是党和政府对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视,二是说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为了目前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反映了加强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就为从事招生考试工作的同志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考风考纪、安全保密工作的风险越来越大;政府和社会对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性,组织工作的科学、规范、严谨性,技术手段的前沿性,考试内容、方式、评价标准、录取办法等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试结果、录取结果公正和可信度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最大限度的体现以人为本、办考为民、主动服务、完备服务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还有我们队伍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迅速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工作业务能力水平、遵章守纪、廉洁自律、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能力和本领,都面对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

(一)坚持在市委、市政府、省考院、省招办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下开展工作,振奋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领会和贯彻,尽最大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文化和现代科技水平,强化业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本领。

[nextpage]

(三)凸显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真心实意的践行“一切为了考生,为了一切考生”工作宗旨,不断开辟服务考生的渠道,不断创新服务考生的形式,不断丰富服务考生的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考生的质量。

(四)加强改革,不断提升招考工作质量和安全性、科学性、规范性、可信性及技术含量,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这里一是进一步规范办考工作,提高办考质量,确保工作的安全、公平公正和信度,增强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建立健全招考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办招考事业。二是进一步改进招考手段,增强其科技含量,使其更为科学化、现代化。三是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考试内容、形式、招考办法。同时加强各种形式、渠道选才的改革,使考试指挥棒更加有利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总之,我们要对招生考试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要振奋精神,要努力工作,为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面对2010年工作。

1.2010年工作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现代化办考水平,不断提升组考工作质量,按照“安全、公平、和谐、人民满意”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招考事业的发展。

2.2010年工作整体思路:围绕科学发展招考事业的主线,以“三个保障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为基础,以加强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保障,以提升现代化科技办考手段为突破,以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为支撑,确保一个“稳”字,突出一个“好”字,体现一个“特”字,力争一个“新”字,更好地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3.重点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十七大精神的学习,提高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一支政治强、可信赖的队伍。二是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特别能工作的队伍。

(2)加强和谐构建。注重市、区招考办相互间团结、配合、支持、理解、沟通;注重委、办、局相互间工作联动;注重坚持市委、市政府、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注重以事业为重,全市工作一盘棋;确保大局,不断加强招考工作和谐环境建设。

(3)确保常规工作质量。按照“三个确保”和“安全、公平、和谐、人民满意”要求,保质保量做好高考、中考、成考、研考、自考、助学班考等15项、28次、70万人次左右的组考和中、高考招生录取的常规工作和面上工作,保证不添乱。

(4)尊重科学,加强改革,不断推进招考事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一是推进和完善高考网上报名和志愿填报工作,启动和实施中考网上报名和志愿填报工作。二是提升科技办考手段和水平。三是确保高考升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证合作建设计划落实和实现,落实计划1700人,中考升学目标和各项目标。四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三个保障体系”在各项考试中的建设,重点在落实。五是加大宣传和服务质量,中考、高考、共建、成考、研考、自考套读以及各项考试的新政策、新办法等要加大宣传,以人为本,加大加强服务,想考生所想、急考生所急。

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篇2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是我市在“两会”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三农”工作部署、以及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和市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精神,总结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坚定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先后克服了严重春旱、50年不遇的夏秋洪涝等诸多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全市粮豆薯总产预计达到50.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560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均创我市历史最好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新组建千万元农机合作社3个,更新大型农机装备380台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9个,带动土地规模经营127万亩。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带动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165万亩,无公害一体化认证农产品185个。打造各具特色的各级园区20万亩,农业科技集成推广展示效果逐步显现。实施了节水增粮行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新增2.2万亩水田配套工程基本完工,新建干渠6条、支渠12条,农业抗旱减灾能力不断提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温查尔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有效推进,组建防汛应急抢险预备队3支、乡镇级防汛抢险小队12支、村级抢险小队93支,城乡防汛抗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场市共建工作进展顺利。大力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完成“三代”作业面积118万亩,与农场共建农业科技园区4个。成功举办了五大连池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与区域内各部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融洽。三带百村工程扎实推进。通过向上争取和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泥草房改造项目,为农民改造泥草房410户,拆除危房和无人居住房屋20栋,新建节能保温房13栋,粉刷房屋610栋;硬化村内道路13.4公里,砂石铺装村内道路31公里;清理边沟45公里、柴草垛240座;栽种各种绿化树木11.2万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打人畜饮水井13眼,改造乡村自来水管网25公里,安装自来水入户1900户,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5.1亿元,同比增长10.6%。争取种植类、基础设施类、产业扶贫类等开发项目6类、14项,受益户覆盖8个村、6381户。畜牧专业户发展到750户,畜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2亿元,同比增长10%。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累计转移4.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5亿元。林业工作收效明显。新增造林3.1万亩,补植1.5万亩,完成了22个省级标准村和11个高标准村绿化任务。集中开展了毁湿、毁草专项治理行动,共查处资源保护案件10起,进一步强化了对林地、林木、湿地管理。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林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得到全面保障,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192户、1.1万平方米,林业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总的来看,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发展势头良好。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黑河市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农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乡村领导干部的拼搏进取和真抓实干。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所有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种植业仍占较大比重;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标准化发展不平衡,距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农民增收渠道不宽,致富途径单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理想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篇3

同志们:

刚才财税部门分别就1-X月财税工作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作了汇报,讲得很到位、下步措施也很具体管用,请与会单位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协同抓好落实。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安排部署,进一步抓好当前组织收入和减税降费工作,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引擎,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聚焦主责,税务工作有担当有作为

1-X月全市税务系统累计完成市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同比下降xx%,但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同比仅下降xx%,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贡献率达xx%。今年以来,全市税务部门在存量上挖潜堵漏、在增量上跟踪监控、在变量上防控风险,大税源团队抓,小税源精细管,在多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贡献。一是税种管理有所突破,1-X月清理入库20xx年以来各级应缴未缴耕地占用税xx万元;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核查入库各项税收xx万元;开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核查入库企业所得税xx亿元。二是稽查评估成效明显,1-X月稽查查补入库税款xx万元,风险评估入库税款xx万元,清理欠税入库xx万元。三是重点领域治理有序。选择xx开展规范景区税收征管服务专项治理,以住宿行业为突破,依法对xx户个体经营户月销售额进行调增定额。以xx市为区域,创新实施门面出租行业税收网络化管理,探索构建自然人税收社会协同管理模式。四是重拳维护税收环境。联合公安查办案件xx起,涉票金额xx万元。五是释放税收红利助发展。全市税务系统坚持减税降费与组织收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折不扣释放减税降费红利,有效助力全市企业产业减负增效、迸发活力、转型升级。以上成效,体现了税务部门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展示了税务智慧和铁军精神。

二、聚焦问题,找准根源分类精准施策

从1-X月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看,结合当前减税降费和组织收入形势分析,当前财税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县级政府重视不够、主导不力,未能立足于抓早抓紧抓实,造成组织收入形势被动,目前全市财税收入进度仅达xx%。二是新增税源明显不足,无可靠支柱税源弥补缺口。全市项目投资拉动不足,国家投融资政策逐渐收紧,地方财政资金严重紧缺,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困难,政府新增项目减少,新增项目开工不足,有效投资不够,项目税收及土地相关税收持续下滑。三是存量税源应缴未缴,严重影响当期的税费收入预期。四是部门配合不力,税收共治环境不佳。五是部分县对社保职能划转税务征收工作不重视、不统筹,影响了全市社保费职能划转改革质效。六是招商引资企业频频发生涉税问题,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存在隐性风险。七是个别县未按照减税降费工作要求调减收入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要重点发挥好“三个作用”、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财税工作的督导调度,发挥政府层面减税降费领导小组作用,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组织收入、减税降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二是要发挥好税务的主责作用。税务部门要当好减税降费和组织收入主力军,加强经济税源分析、减税降费效应分析,以税资政、服务领导决策。三是要发挥好部门的共治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xx市税收保障办法,认真履行好协税护税职责,构建大数据管税格局。四是处理好减税降费和组织收入的关系。做好“该收的要收上来,该减的要减出去”两篇文章,绝不能因为收入任务压头而不落实政策红利,更不能以减税降费为由而疏于管理、“一减了之”。五是处理好招商引资和落地发展的关系。要破除“重招不重安”的观念,部门联动、专班服务,持续开展政策辅导、服务保障,引导企业合法合规发展,促进企业做优做强。六是处理好乡村振兴和统筹兼顾的关系。乡村振兴是当前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要尽锐出战务求必胜,但也不能将“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幌子或是挡箭牌,不认真落实好其他政治任务,务必统筹协调抓好经济运行及其他重要工作。

三、聚焦目标,奋力完成全年税费任务

根据当前全市经济税源情况预判,20xx年全市税收收入预计xx亿元左右,市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xx亿元左右,下半年组织收入形势异常严峻。时至xx月中旬,在剩下百余天的时间里,各级各部门务必聚焦目标,同心同力、倍加努力,奋力完成全年财税任务。

一是要强化政治责任担当。今年要奋力实现预期的收入目标,只有在存量上挖潜力,各县市要强化政治责任担当,加强税源挖潜堵漏增收,既要防范虚收空转重大风险,坚持组织收入原则无税禁收;又要维护好正常的税费秩序,坚持税费刚性原则应收尽收,秉持鲜明的工作态度。国有企业要带头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为民营企业做好榜样。由政府继续做好主导、征收、配合、协调等工作,加快健全地方财政保障机制,借助网格员力量协助进行收缴,帮助贫困群众及时入保。

二是要细化税费征管举措。税务部门要夯实主责主业,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心中有方,全面强化税收征管,增强主观努力程度。要集中力量管好重点税源,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支柱行业的税源监控,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发展变化情况,争取重点企业多做贡献,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要密切跟进新增税源,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实时跟踪了解各投资项目进度。要组建团队攻克难点税收,继续抓好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核查、耕地占用税核查等工作,扩大清算汇算清查成效。要利用评估突破薄弱环节,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大数据信息管税为载体,强化税收风险识别和排查能力,及时排查征管风险与漏洞。要进一步加大稽查检查力度,开展对重点行业专项检查,打击发票虚开、骗取出口退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有效防范税收流失。要切实加强欠税管理,加大欠税清理力度,严格控制新欠发生,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三是要优化部门协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税收保障信息系统,健全相关单位之间的税源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办法特别规定:有税收协助义务的部门和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协助,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提供协助,税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履行。限期内拒不履行的,由本级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限期内拒不履行,导致重大税收流失或者造成重大税款延缓征收等严重后果、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随着大数据快速发展,结合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各部门要进一步推进数据交换、数据通用、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征管和服务效率。

四是要固化管用有效办法。要及时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方法固化为长效的工作机制,加以全面推广应用。xx市采取“政府主导、税务主责、部门联动”的税收管理方式,着力推动街道及相关部门参与税收网格化综合治理。各县也不能坐等,要有计划地组织推进。进一步探索将旅游产业中的潜在存量税源逐步转化为显性税收收益的征管模式。积极在xx市各大旅游景区进行复制推广,以进一步加强景区税源综合治理。

五是要深化落实减税降费。要结合国务院第大督查反馈的问题,进一步检视整改问题,建立减税降费问题台账,对于本地个性化问题,深入剖析原因,及时对症整改。要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开展税费经济分析,算好改革“效应账”;围绕增强获得感,深入开展纳税人、缴费人“收益账”分析。要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各级纪委监委、审计部门要同步加大对减税降费工作的监督检查,着力构建“执行规范、高效便利、纪律严明”的工作机制,为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地提供有力保证。

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市上下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对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了新的期待。今天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大会,也是一次广泛动员、全面部署的大会。刚才,纪春明部长就《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大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作了说明,市文体局、市财政局、陈贵镇、劲牌公司分别作了表态性发言,大会还表彰了一批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努力把建设文化强市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12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对文化强省建设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市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大冶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实力雄厚的文化强市雏形。大冶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大冶又处在奋力 1 实现“三大目标”的关键时期,确立文化强市战略,开创科学发展局面,可以说是正当其时,一定能够大有可为。

1、建设文化强市是发挥大冶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三大目标”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加强文化建设,已成为各地在新时期新阶段谋取新优势和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手段,文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态势日益凸显。大冶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建设文化强市,就是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实现我市“三大目标”提供精神动力。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曾指出:“哪里有文化,那里早晚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会更快地向那里转移。”近年来,发达地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文化上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科学化管理,发展来势十分迅猛,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地方,正在演绎文化的辉煌。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以推动大冶跨越发展。

2、建设文化强市是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提升大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西方国家的经济起飞,离不开文艺复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我国三次历史性转变,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密不可分。当前,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态势日益明 2 显,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日益强大。从国内外发展的实践看,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和“硬支撑”。第一,商品的附加值在于文化。文化生产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国家号称“世界工厂”,服装、玩具、家具和中低端电子产品等,几乎都被冠以“中国制造”称号。而这些同样材料、同样款式、同样质量的产品,一旦贴上世界品牌,其价值马上就会翻几番甚至十几番,这就是文化在商品中的价值。第二,科技的吸引力在于文化。特别是文化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带来了文化科技的大发展。比如,以QQ为主打的腾讯公司,起初不过五六个人,2000年要不是国外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差点就要倒闭。但近十几年来,它推出网络游戏、卡通动漫、网上音乐、电子杂志等具有文化创意的科技产品,让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文化助推科技的发展,实现了公司几何级数的增长。第三,城市的美誉度在于文化。我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提到国内外的知名城市,大都有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一提起这个符号,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到“天堂”,就会想到“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提到“甲天下”,就会想起桂林。再比如,我们提到沈从文的《边城》、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就会想到湘西凤凰。因为这些名人、名作、名胜、名牌等文化符号,通过书籍、电影、电视、绘画、音乐等文化载体,已经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影响到一代甚至几代人。这就是文化的无穷力量和巨大影响。也可以说,文化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影 3 响力和竞争力。我们一定要把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建设文化强市,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建设文化强市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我们将进入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我们也进入了各种问题凸显、各类矛盾交织的重要敏感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近些年来,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难度不断增大,这与基层文化生活贫乏、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精神文明建设“手软”等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多样的特征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加上各种媒体日趋活跃,极易导致矛盾迅速放大。因此,站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激励人、引导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满足广大群众对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新期待显得尤为迫切。

4、建设文化强市是树立大冶对外美好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强大动力。多年来,我市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落后,许多市民反映没有好的活动场所。借建设文化强市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东风,我市将建设体育馆、体育场、文化馆、游泳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城市公共文化体育 4 设施,必将大大提升大冶城市文化品位。有了一些高档次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我们也可以承接一些省内外赛事,也可以宣传展示大冶对外美好形象。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为建设文化强市落实有力举措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大冶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心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健康文明的城市风貌;文化事业不断繁荣,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壮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彰显特色,着力打造青铜文化、园林古建文化、石雕文化、诗词楹联文化、龙狮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努力把大冶建设成“文化引领力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雏形。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也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根本。首先,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针对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宣讲活动,大力 5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力求把深奥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将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明白,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以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把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向深入,努力为大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广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三,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坚持抓城市带农村、抓机关带基层、抓干部带群众,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和文明创建进农家及志愿服务活动。

2、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增强文化保障力。文化事业事关民生改善,事关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在繁荣文化事业上狠下功夫,努力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广大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成果。一是落实好重大惠民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 6 书屋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到2012年底,全市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所有乡镇(街道)完成综合文化站建设,所有行政村、社区完成文化活动室建设;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农家书屋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二是建设好公共文化设施。“十二五”期间,要精心规划和建设好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青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代表大冶文化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全面改造图书馆、艺术剧院,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三是开展好文化惠民活动。采取“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办法,积极开展送戏下乡与演艺惠民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覆盖面。积极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强,是文化强市的显著标志。我们要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领军人才作用和政府推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一要抓好重点文化产业。依托我市现有的文化资源,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培训、艺术品、体育休闲等重点产业,扶持石雕、木雕、布雕、青铜制品、孔雀石、园林古建、演艺等富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手机广播电 7 视报纸、数字化出版等新兴业态,积极开展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化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二要抓好重点文化企业。没有大的企业,难以形成大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大企业的带动。要把培育壮大重点文化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化兼并联合、战略重组,特别是要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整合,积极引进和组建一至两个产业集团,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建设市级文化投融资平台,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新增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文化企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做专、做精、做特、做新,积累实力,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特别是对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搭建平台、出台政策、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大引进、扶持和推进力度,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文化企业联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努力培育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力。改革创新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大动力。一要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快推进艺术剧院的转企改制。二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等办法,激发内部活力。三要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 8 制改革,整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执法职能,以形成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工作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的原生动力。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要注重文化产品创新,按照“多出新品、多出精品”的原则,善于从大冶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实践中发现题材、触发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有思想、有境界、有感染力的原创作品,以及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有创新价值、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要注重文化服务和传播方式创新,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影剧院、网上新闻发布和政务办理,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各种文化服务。

三、加强领导,倾力支持,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建设文化强市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强领导,倾力支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建设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1、坚持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安排。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考评,真正使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大冶跨越式发展的硬任务。要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抓好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文化建设知识,深入研究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向,不断提高懂 9 文化、谋文化、管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亲自抓文化建设,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强市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2、坚持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龙头性工程来支持。抓文化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民生改善,就是抓和谐稳定,就是抓城市提升,说到底是几个文明一齐抓的重要抓手。所以,必须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龙头性工程,不仅要在领导力量上倾斜,而且要在资金、政策上扶持。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文化方面的支持政策,制定有关财政、税收、土地、社保等方面配套措施,支持文化改革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文化投入保障体系,扩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规模,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有较大的增加,确保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投入到位。2012年市里设立了1000万的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将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要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开辟文化发展贷款绿色通道,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面向文化企业开发金融产品。认真研究中央和我省有关文化方面的扶持政策,全力争取上级文化发展资金、基金的支持,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力度。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信贷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

3、坚持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全社会工程来推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职责分工,宣 10 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实施者的作用,抓好文化发展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协调和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文化强市建设。发改、财政、规划、国土、税务、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在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出台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搞好服务。工青妇等群团和社会组织要各展其长,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独特作用,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经营者要以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满腔热情地投入本职工作,竭尽全力地当好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全市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要自觉增强文化意识,支持文化发展,扩大文化消费,活跃文化生活,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人人参与、共享成果的良好格局,齐心协力兴起文化繁荣发展新高潮。

4、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落实。人才是建设文化强市之本。必须把人才建设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第一战略,抓紧汇聚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加快打造能担当建设文化强市重任的文化人才队伍。要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一批文艺、出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文化艺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创新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的特殊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文化创作、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要完善激励机制,设立铜都文学奖和铜都文艺奖,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给予奖励,在全市营造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文化工作者的良好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 11 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爱护,真情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篇5

中共沅江市委书记 邓宗祥

2011年12月25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和部署全市依法治市和建设教育强市工作。刚才,伏初书记、晓亮市长分别对依法治市和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安排,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按照会议安排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两项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关于教育强市工作

建设教育强省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湖南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今年11月份召开的省第十次党代会议,明确提出“强省必先强教”;创建“创新型湖南”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益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和《益阳市2006—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既是形势发展的要求,又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放眼未来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推进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富 1

裕、开放、文明、绿色、幸福沅江的重大举措。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意义

1、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推动人的社会化。良好的教育培养优秀的社会公民,畸形的教育必会造就一批社会的叛逆者。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如何看待教育的问题上,我始终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当成一种上级要求和政府责任来被动接受、被动追求,而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沅江看教育,把发展教育当作一种感情来维系,作为一种理念来强化,作为一种共识来倡导,要坚持不懈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建设教育强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建设教育强市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要关心群众利益,首先就要关心教育;实施民生工程,首先就要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掌握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学到技能就能创业致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当前,我市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2

人民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收费、教育质量、教育安全等问题,其根源还是教育发展不够充分、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好学校、学从好教师、接受好教育,这既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沅江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加快沅江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关心维护群众利益、改善民生的基本任务,积极推进建设教育强市工作,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3、建设教育强市是加快沅江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大批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只能依赖于教育。当今区域之间的竞争,表现是发展的竞争,核心是文明程度的竞争,实质是教育水平的竞争。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其GDP就会增加9%。中国农业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每投入教育一元钱,就能对经济发展回报3元多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经济领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超常积累和教育的优先发展。所以,教育无论对当前还是长远来说,都是经济发展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力。抓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社会文明进步发展。

当前,建设教育强市我们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省、市相继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市的全面部署。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沅江市委常委经常研究教育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始终把教育工作作为沅江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样板工程来抓,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实现了我市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高考屡创佳绩、喜讯频传,各类人才辈出,充分印证沅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大,教育事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教育强市步伐,全力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建设教育强市 建设教育强市,是我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发展的指南和工作重心。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坚持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首要任务。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力资源的数量需求大、4

层次要求高。必须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重点,形成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加强义务教育工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要以增加就业为导向,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教育结构,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要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解决各行各业特别是工业方面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

2、要坚持把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基本要求。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是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要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切实落实好以政府为主、教育部门积极配合的“双线三级”控辍保学责任制,严格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确保少年儿童依法接受教育,不断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惠民政策,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少年儿童都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制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鼓励 5

企业开展在职职工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要巩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推动普通高中发展重点向提高质量转变,全面巩固提高高考升学率,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把沅江一中、沅江三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带动全市普高教育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四是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深对发展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民办、公办并举。高度重视特殊教育。

3、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关键环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批社会公认的好校长和建设一支让家长及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一是完善考评与约束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考评制度,严肃师德师风考核纪律,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激励、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工作作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尊敬。二是完善在职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实施人才强教战略。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工程、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学历提升工程,加快建立一支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 6

队伍。抓好薄弱学校支教和市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有序、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科学均衡配置。严禁所有领导干部向教育局打招呼,把教师调城区,三是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保持教师队伍和谐稳定。“重教”必先“尊师”。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为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各级各部门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千方百计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排忧解难,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4、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建设教育强市的新路子,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一是要优化学校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依法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与国内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广泛开展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 7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评价和监测体系,分层次对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监测评价。三是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充分重视民办教育的重大作用,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定》,落实支持民办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做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公益意识,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历史负责。有关部门要落实管理责任,转变管理职能,改革管理方式,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

5、坚持把教育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工程。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投入,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在教育投入问题,我们要始终把握一条:无论建设投入缺口多大、无论财政资金多么紧张,教育经费优先保障的力度不能减,优先投入的比例不能变。继续加大学校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积极充实和配置教学设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装备水平,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全力保障建设教育强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建 8

设教育强市的责任,把建设教育强市工作摆上应有的高度,从思想上、精力上、措施上予以保证,优化教育环境,搞好教育服务,维护教育稳定;建立健全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和责任包干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强市的督导评估和奖励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建设工作,特别是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相关的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主动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帮助和更优的服务,形成工作合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自身管理,以良好的服务、扎实的工作赢得领导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2、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市委、市政府决定,凡是归口教育的资金,设立专户,按规定用途全额用于教育,做到专款专用并逐步增加。禁止任何部门单位以项目之名向教育收取项目资金。

3、加强宣传,优化环境。要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对建设教育强市工作的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意义。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坚持督政为主、督学为本,加大教育督导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对学校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确保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要坚决制止向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 9

止,向学校搞“四乱”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优化经济环境的有关规定从重处理。建立教育发展激励机制,对重视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党政领导与人民群众、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与教育工作者,市乡两级党委政府应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典型,着力营造共同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市招生办主任在全市招考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篇6

同志们: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的起步之年,更是启动实施《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努力开创我市地方志工作新局面的关键之年。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总结“十二五”时期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部署“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代表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作简要工作报告。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回顾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最直接的精神纽带。编修方志历史悠久,连绵不断。历代政府都把编史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颁布政令进行统一规范。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礼》就有“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吏掌邦国之志”的记载。同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记述九州人文地理,堪称中国最古老的方志。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创设“书”体,专记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班固编《汉书》,改“书”为“志”。“志”作为一种史书体裁正式确定下来,距今已两千余年。

天津的方志,首创于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的《天津三卫志》。此后,历代修志一直持续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工作。1984年,我市正式成立地方志工作机构,系统组织推动全市地方志编修,至20**年8月,全面完成首轮志书编修工作,共出版《天津通志》分志48部、56册,区县志19部、20册,各类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202部,乡镇村志39部、山水名胜古迹志1部,点校整理历代方志9部。其中,9部志书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14部在历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地方志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全面反映天津市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成绩体现在:

(一)二轮修志有所推进

坚持把推动市、区县两级志书二轮编修作为中心任务来抓。20**年,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地方志工作的意见》(津政办发〔20**〕59号),明确了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五年间,出版《天津市志》分志11部,累计出版30部,完成规划总量61部的49%。全市各区县全部启动二轮修志,其中《武清县志》、《宝坻县志》、《静海县志》3部志书已经出版。此外,还出版专业志、山水志2部、乡镇志12部。

(二)年鉴编纂注重创新

坚持志书编修与年鉴编纂并举,通过组织知识辅导、业务培训,调研检查督导等措施,较好地推动全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目前,两种市级综合年鉴《天津年鉴》《天津区县年鉴》已公开出版,16个区县除蓟县外,都创办了综合年鉴,其中滨海新区、和平、北辰、静海4个区做到了公开出版。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天津区县年鉴》已历时,在编纂过程中,注意完善体例结构,压缩一般政务活动记述,充实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信息内容,体现了内容形式和服务方向的创新。

(三)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以信息网络和《天津史志》刊物为平台,推动方志理论和地方史志研究。对《天津史志》进行创新改版,采用国际版式,增加栏目板块,提高内容质量。五年来,发表论文上百篇。积极参与中指组《方志百科全书》编撰,承担有关内容的撰写。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市历史学会开始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了史志研究团队实力。

(四)读志用志成效显现

积极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努力提高资政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史料优势,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天津历史图鉴》。编辑出版《天津地方志资料丛书》,已出版《天津史志研究文集》、《清初良相杜立德》、《小站练兵图集》、《南市记忆》、《天津话语汇》、《七十二沽》、《津门读史杂记》、《画说津沽民俗》、《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纪事》等书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旧志整理成果突出,天津历史现存的9部区县旧志经整理点校后全部出版,影印了清康熙十七年《天津卫志》。

(五)工作规范不断完善

注意总结修志经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先后出台《〈天津通志〉编修工作流程》、《关于地方志书人物篇撰写参考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地志办机关〈天津通志〉岗位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天津市地方志书编修行文规范》、《天津通志人物篇撰写参考意见》、《天津市专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规范(暂行)》、《天津通志审查验收规定》、《天津市区县志书审查验收规定》、《天津市区县志书出版印刷规范(试行)》、《天津市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实施细则》、《天津市志印刷规范》等文件,初步构建了志鉴编修的规范体系。

总结分析“十二五”期间地方志工作好的方面和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志,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大力推进地方志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地方志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地方志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组织和力量积极参与的地方志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承修单位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稳定、经费到位,修志工作才会顺利推进,任务才能按期完成,质量才有可靠保证。三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存真求实,与时俱进,在天津发展大势中书写历史,才能真正凝聚成文化软实力。这些经验体会,是做好地方志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地方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中指组的有力指导,离不开各区县、各部门的积极作为和艰苦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和热情参与,离不开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精心筹划和全力推动,离不开全市广大修志同仁的默默耕耘和忘我奉献。在这里,我谨代表市地方志办公室向市委、市政府和编修委员会的各位领导,向各区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地方志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我们应当完成的任务,与目前其他省市的状况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缓慢,61部《天津市志》尚有31部分志没有完成,其中16部志书没有启动或者陷于停顿;部分市志承修单位重视不够、修志责任没有明确,保障措施没能到位,普遍存在责任机构经常变化、修志人员变动频繁、工作停滞不前、资料积累匮乏、经费难以保证等问题,严重影响到2020年全市修志任务的全面完成。二是区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够健全,归属不统一,有的区县人员编制被长期占用,导致实际从事修志工作人员过少,任务难以完成。16个区县目前还有蓟县未创办综合年鉴,公开出版的也只有4部,距实现市、区县两级综合年鉴区域及公开出版全覆盖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三是推进法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志步伐有待加快,监督、检查职责落实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开发应用严重滞后,特别是市、区县两级均无一座专用方志馆,这与国家对方志馆建设的要求,与天津大都市的地位作用,与市委、市政府明确的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极不相称。五是读志用志为现实服务的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资政、育人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地方志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比较低,方志文化独特的作用优势有待彰显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强化体制、机制的落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突破。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同志们,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当前地方志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以来,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地方志事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刘延东副强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职责,切实做到“一纳入,八到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对地方志事业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行了顶层设计。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史无前例地将加强修史修志列为全国重要文化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坚定了我们为地方志事业发展不懈努力的信心和决心。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就贯彻落实全国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做好全市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为我市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和依据。

今年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抓工作落实的力度越来越大,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检查督导越来越严。仅3月16日至5月13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接连组织召开了10次全国层面的工作会议,对修志、编鉴、著史三项中心任务和方志馆、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新的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天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地方志事业没有理由甘居兄弟省市之后。今后五年,全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修志人员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抓住和用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主动适应地方志工作发展新常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端正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把既定的奋斗目标、美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成果,真正担负起“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光荣使命,不断推动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市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一纳入、八到位”的总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和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全面推进全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美丽天津提供精神动力、决策参考、信息服务和智力支持。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实现市、区县两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并公开出版。全力推动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地方志网站升级并覆盖全市。积极组织开展编著地方史工作,加强对社会修志和编修地方史的指导与管理。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修志编鉴、地方史编著、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六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

围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依法治志

严格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尽快制定出台天津市地方志工作规章。推动建立政府依法履行领导责任、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实施和管理职责、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提供支持的法治化工作格局。在完成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地方志工作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查处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积极推动建立修志工作绩效考评及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落实情况,保障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二)完成市级志书二轮编修任务

《天津市志》是我市的市级地方志书,目前距离二轮编修完成时限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但工作进度尚未过半,还有16部志书没有启动或陷于停顿。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将加大指导、监督、检查力度,有针对性地、逐一单位地进行业务指导,限定完成时间,协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承修单位也要认清形势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志书编修规划进度,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工作保障,明确任务、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在2020年全面完成。

(三)抓好区县志书编修

在确保进度的前提下,要坚持把志书编修质量摆在首位,严格按修志规律及规范程序进行编修和评审,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第二轮区县志书编修任务。支持《北辰区志》纳入全国方志精品工程,宣传《天穆镇志》率先加入首届全国名镇志工程。继续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重点推出一批历史上影响力强、当前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古镇名村,修出精品佳志,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的需要,也同时为本地区扬名添彩。

(四)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

在全面完成二轮修志任务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第一、二轮修志经验和教训,调研第三轮修志组织管理及续修方式,组织开展有关理论研究,适时收集整理资料信息,为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各项准备。已完成修志任务的区县、部门,史志工作不能就此终止,要继续落实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形成常态。

(五)做好年鉴编纂工作

积极推动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认真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天津市地方志工作规章要求,理顺市级综合年鉴管理体制,依法开展年鉴工作。加强对区县、部门年鉴业务指导和管理,完善年鉴审批、出版、备案等工作规范。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组织参加精品年鉴评比活动,力争提前实现区县综合年鉴全覆盖并按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目标。

(六)启动地方史编著工作

要按照全国地方志著史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创造条件,牵头有关单位,开展地方史研究,有计划地将地方史编著职能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明确机构职责。指导有条件的区县、部门开展地方史编著工作。要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地情资料,在完成市、县两级旧志点校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旧志资源的普查搜集工作力度,为做好著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七)加强方志馆建设

目前,我市和区县两级方志馆建设还未起步,需从头开始。两级应尽快把方志馆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积极争取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立项改扩建,努力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现状,使地方志馆成为集史志文献收藏、方志文化交流及方志成果数字化展示于一身的公共文化设施。各区县、各部门目前要在完成二轮修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档案室、资料室等现有基础设施,做好方志文献的保存、展示及查阅服务工作,并为将来馆藏做好积累。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市、区县两级目前还没有方志馆的情况下,我们要本着实体方志馆与数字方志馆建设并举的原则,积极按照资料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共享化、使用便捷化的要求,努力提高资料管理利用水平。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广泛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修志编鉴数字化、网络化,建成地方史志全文数据库,更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升级完善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软硬件设施,建设新的载体平台,逐步建成以天津地方志网为中心,辐射各区县的地情网络平台。加强史志信息的采集、编辑和发布,构建多界面、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地情网站和地情资料库管理,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九)深化方志理论研究

要加强传统方志和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经验总结,为方志学科的建设和史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尽快启动《天津方志百科》的编写工作,提高修志人员的理论素养,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发挥《天津史志》期刊的作用,围绕学科建设及修志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及时组织各类交流、研讨和培训活动。依据全国地方志工作要求及做法,适时建立天津市史志研究学术团体,积极推荐方志成果参加全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加强地方史志跨学科交流,汇聚各门类专家学者智慧,活跃学术研讨,推动理论创新,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十)提高史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地方志文化资源,特别是地方志已有成果和中间成果,创造性地开发转化为现实服务的新成果,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作用。要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城乡方志文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修志编鉴著史,培育城市历史记忆。按规定要求加强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地方志文化产品走向海外,增强我市方志文化的影响力。

同志们,修志、编鉴、著史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志工作的三大中心任务,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加快依法治志进程,推进方志馆和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是推动我市地方志“十三五”规划有效落实的重要抓手。我们感到,地方志工作责任重大、岗位重要、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挑战性强。最近,就研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重要讲话,同样对我们抓好地方志工作落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强调指出:“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上一篇:xx年病案科工作计划下一篇:勾股定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