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教学反思(精选7篇)
所谓万事开头难,虽有十年教龄,可开学的第一次理论课仍让我倍感压力。第一次课都将安排体育健康理论,在本学期第一次课我讲的是科学锻炼的原则及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可以说为讲好这次课,我也是用心做了一定的准备,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可在上课前仍然有些忐忑,因为体育课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室外尽情的玩耍,让他们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学生肯定会有些抵触,不以为然。不出所料,上课铃响起当我进入2班教室时,一些学生仍然开心的聊天,见到老师进入,虽有收敛,但注意力仍没有集中到老师这来,有些学生则默默地干着自己的事情。我走上讲台,没有强调纪律,也没有说讲什么。也没有讲大家要注意听讲,这些知识对你们有用等等一类的话语。而是先说:“同学们,假期生活已经结束,不知大家假期过得怎么样,谁能跟我讲讲?”同学有点懵了,不知老师要干什么。这时有同学就喊:“补课了,”“光玩了”等等。同学笑了,我也笑了。接着我又问了同学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假期利用课余时间锻炼呢,有,请举手?”一个、两个,只有两个同学举了手。其他同学的反应仍是一头雾水。我又问了其中一个举手的同学说:“你选择了什么项目?”他的回答是台球。这时就有同学说;“台球是体育运动吗”?有的同学更是哈哈的笑了起来。我给他们做了讲解,肯定了台球运动是体育运动,但真正的台球运动健将们要进行包括体能、技术、心理等一系列的训练。我接着又问:“那你觉得你选择的项目对你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吗?”经过一系列的问题,同学渐渐的进入了课堂,基本上都在听我的课。接下来,我又通过提问、总结的方式讲解了锻炼的好处,与锻炼不科学的后果,从而引出了科学锻炼的原则。在讲解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举一些同学身边的例子,学生渐渐的被吸引,尤其当我讲到合理安排负荷量,对于适宜运动符合的自测方法时,有的同学竟然做起了笔记,我也进入佳境,一些问题一些知识一股脑的涌现出来。有了第一次课的成功,第二个班级的同样内容教学更让我信息百倍。果然,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将一些学生实例,自己的亲身锻炼的感受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学生完完全全的被吸引,遇到自己相关或边上同学相关的问题时还要讨论一下,整节课就在讲、听、讨论、提问、解答的过程中完成了预计的教学目标,而且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我完成了一节成功的体育理论教学。在回想我这节体育理论教学,我也深有体会,我认为体育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准备课时要精心,多查资料,了解拓展相关的知识。
2、教学内容为学生喜欢,要贴近学生实际,能够指导学生实践。
3、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用学生了解的或学生自己的实例去论证理论的正确。
4、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教学反思
——用问题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1 . 1反思性教学提出的理论背景
反思性教学,起源于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也称作“反思性实践”。1933年,杜威在《How We Think》一书中提到:反省性思维的概念即实践者对支持其行动的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知识做积极、执著和审慎的思考。美国思想家Donald Schon在其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正式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Michalel Posner)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著名熊川武教授编写了《反思性教学》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反思性教学内涵,反思性教学模型,反思性教学的合理性,反思性教学操作实践等内容,为国内反思性教学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 2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熊川武教授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系统论述, 借鉴国外杜威、舍恩等教育家在教育领域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的解释,本文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反馈,寻求提升教学质量最优化的合理性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1]
2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2 . 1反思型体育教师与经验型体育教师的区别
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向学习者传授运动技术的过程,进一步融入了情感教育、人格全面发展的因素。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下,参与体育运动也成为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唯一课外途径。而这一课外途径,也成为培养学生自信心、人际交流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型体育教师是对经验型教师的超越,是体育教师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总结和自我提高的学习过程。反思型体育教师与经验型体育教师的区别,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方面,反思型体育教师对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善于汲取,有活跃的思维,对于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很善于, 结合对应的实践来思考理论。而经验型的体育教师,对于理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比较保守,对于创新理论就更不用说了。
(2)学生观方面,反思型体育教师,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等的地位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注重民主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未知的领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而经验型的教师,单向的注重自己的主体地位,以自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溉式的教学,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忽视。
(3)教学方法方面,反思型体育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而经验型体育教师采用的仍旧是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死板,没有创新, 这种缺乏生机的课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2]
2 . 2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2.2.1有利于体育教师个人全面发展
反思性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从自身情况着手,对教学反馈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剖析。这不仅要求了体育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渊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谦虚的反思学习态度。
培养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教师具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需要个人修养,形成道德观念、价值标准, 进而落实为实践。这与反思性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体育教师要想真正实践反思性教学,就必须以责任心为保证,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就没有问题意识,也就谈不上反思解决问题,优化教学。
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反思性教学研究具有强烈的行动研究色彩。反思性教学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和做中发现问题。虽然经验性教学遭到新课程改革的反对,但就国内学者研究来看, 反思性教学与经验性教学是对立统一的,并非相对立,笼统地说, 反思性教学是在经验性教学的操作过程中更多的加入了问题意识,通过教学和实践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反馈。
塑造体育教师健全的人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短短几字便概括了反思的意义。反思性教学立足于人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反思教学中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同时又借助于同群体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社会中的人的发展。[3]
2.2.2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学生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机。体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交流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师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课堂练习,习得正确的运动技能并积极进行练习,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的运动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身体机能发育,增强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如小群体学习法和问题探究法的运用,使学生自发组成小组,积极探讨、大胆尝试,学会了同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高尚的情感价值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的良好品德。
3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 . 1反思性教学使体育教师成为学习者
反思性教学使体育教师成为学习者,为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实践更加合理性。
3 . 2反思性教学使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学环境的设施器材,深入分析教学对象的身体、心理特点,刻苦专研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提高,并对教学反馈结果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寻求缺点与不足,积极思考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形成习惯性、经常性反思改正的教学态度。
3 . 3反思性教学能拓展体育教师的知识层面, 提升其理论水平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同时也包含了与体育相交叉的各个学科的内容。体育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具备较强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倾向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在运动过程的讲解中,运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美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对讲授的技术要领进行充分的剖析和正确的示范;在处理学生运动损伤上,拥有扎实的运动医学和运动保健学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救治等。体育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反省自己是否具有这些能力,不断学习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
4体育教师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途径
4 . 1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课前反思。备课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前必须的准备活动。备教材、备学生是其主要的两个方面。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逐字审读,力求深刻理解教材;在编写教案时,用词要准确;通过听课、观看教学实录进一步理解教材,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反省先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
课中反思。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活动相比原来“填鸭式”教学,增加了很多不可预测性。当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要求教师能够快速做出合适有效的反应。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课后反思。实施完课堂教学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这一节课做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课后反思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反思日志是其中的一种。教师在课后积极思考自己课堂设计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否正确,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或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的思考分析及对教材内容组织做一个简单小结,写在教案末尾。
4 . 2其它反思途径
在目前体育选项课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教师、教法、集体等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让学生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目前的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改革也基本停留在此阶段,从而导致学生选择了自己主动选择的运动项目之后,上课照样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或更有自由散漫、放任自流之甚者,自以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做什么就什么,最好是把体育课变成自由活动,这些都是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不到位、不完整,而仅把观念停留于让学生有主动选择课程、运动项目上。因此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学生的能动性”。
根据哲学上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在体育课程中贯彻“学生的能动性”,还需要关注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并在此特点基础上提出对学生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并主动适应“班级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活动与其它活动不同,首先是活动对象不同,中小学生的判断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如成人,因此许多事情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指导下完成,其次,课程教学往往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决定了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其他人或集体的制约,会产生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因此学生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行动必然有其一定的约束性,需要遵守体育课堂常规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纪律等,有班集体的意识、尊敬老师、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热爱同学,不轻视弱势群体,宽容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等,实际上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遵循室外体育活动的一些行为规范,遵守体育竞赛道德风尚等,只有这样,学生的集体体育活动才会有序、才能和谐。
学生需要遵守班级教学的一些规章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学生的表现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还是消极则体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不同程度。
2使学生明确并主动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一些要求
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体育课程还有一些与其它课程教学不同之处,更需求学生努力做到。
1)身体练习的要求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是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中心,与其它室内的课程学习不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身体上作好各种准备并付出一定的体力,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既努力付出脑力也要付出体力,积极参与各种身体练习,才能学有所成。因此可以认为身体练习是一个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必备基础要求,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做到的。但有的学生并非如此,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自然愿意付出脑力与体力,但对于具有一定规范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有的学生则是很不愿意,他们对于教师安排的体育活动马虎应付,不愿积极参与或参与了也不认真,表现出自由散漫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目前常说的一句话“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句话正应验了一个事实:在一个群体中总有那么一些学生自由散漫。从而表现出“喜欢自由活动,而不喜欢有组织的体育课”,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体育教师也是有一定责任的,但一味地追究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不客观的,难道“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让学生放任自由吗?!
2)承受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要求
在体育学习中大量身体练习的同时,学生在机体上必然产生一定的变化,有些项目对学生有机体变化可能轻微一些,如徒手操、基本体操、技巧运动等,但也有很多项目对学生有机体产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如1500米跑、足球运动等,它对学生的机体可能会产生生理极点,这个生理极点对学生可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感觉,如果坚持下去,就会克服这种极点现象,但如果意志力不坚强,则会半途而费。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负荷,如上午第四节体育课,由于学生临近中餐,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或冒出急于下课的心态、或产生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完成动作等心情;又如在炎热的天气上体育课,学生一方面要承受比较大的生理负荷,还要承担灼热天气的压力,这时学生若没有一定的意志控制,则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事件,因此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还应主动承受由于身体练习而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负荷,当然也存在着部分学生对于需要承受的运动负荷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他们不愿做负荷较大的运动与练习,而且时常抱怨老师,怕出汗、怕脏、怕累、怕苦,这些可能与目前独生子女的承受力、意志力较差等因素有关。
3)体育竞争方面的要求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产生身体与身体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这种接触与交流有时可能是合理的,有时也可能是过分的,这就需要裁判进行公正的裁决,因此一方面体育老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在与同学之间相互竞赛时采用公平的竞争方式、合理的身体接触方法进行竞技与交流。另一方面,在发挥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应遵守裁判的公正的裁决,遵守体育竞赛道德作风;并正确对待体育比赛中的得失,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和心态,具有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这个方面的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略这个方面要求,只对竞赛的结果负责,认为竞赛后学生的感受是教学之外的工作,并非体育老师需要做的,其实赛后学生的心理调节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比赛中获胜的一方自然兴高采烈、情绪激动,但也容易造成骄傲自满、气势凌人的不好习气,因此需要老师积极地引导和教育;而失败的一方,很可能产生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的感受,更需要老师的关怀。
4)小组合作练习要求
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有一些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是“身体练习”的小组合作,需要更大的活动范围与空间,有时还需要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的相互帮助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一些双人、三人、多人合作的练习,需要小组同学劲往一处使,力朝一处用,共同齐心协力去完成多组练习,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体育教师会对小组成员提出一定的要求,即小组成员需要暂时忘却平时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纠纷,努力进入相应的教学情景,并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与协作配合的精神。这种场景的不断出现可以锻炼学生的宽容意识与忍让态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5)室外教学的要求
室外环境比较复杂,虽然有比较好的阳光与空气,但也有一些课程教学的不利影响因素存在,如教师的控制力度减弱会导致学生行为自由度增加,教室里不时传来的读书声音、空中飞机声音、马路汽车声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农村校园外的牧畜的叫声等等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干扰并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产生影响,面对这些外界的干扰因素,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抵抗意识与能力,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正确对待能力范围之内与之外的教学任务
若学习的任务,目标、要求在学生自身能力之内,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就应主动适应课程各种需要,形成积极合作、认真学习、努力上进的思想,并在行动中主动参与,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事情,培养良好的心境。
若学习的任务、目标、要求在学生自身能力之外,即外部有一定困难而学生又没有能力去完成的事情,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就要求学生有恒心,决心、毅力,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特点,克服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缺点,主动创造各种条件与能力,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如要顺利完成跳远的技术动作,而某一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达不到,这位同学就不能自动放弃,而是主动去适应这种挑战,除了课堂认真学习与锻炼之外,在课余时间里则可定时加强某项身体素质的锻炼,以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结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体育课程中“学生的能动性”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在思想上乐于配合体育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在行为上主动适应体育课程、班级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积极参与身体练习,积极完成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完成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任务。
二、更新教学方式,建构以探究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实验科学,物理学的许多思想、方法都是科学式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之所以提倡探究教学,是因为探究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所需素质人才的需要。经过课堂探究模式,让学生的无知意识得到唤醒、学生的思维得到成长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的需要,不断地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可收到显著效果。
三、做好师生互动,完善情感交流,强化信息反馈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要使一堂课上得有效率,教师的态度、情感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那么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
体育教学反思 篇1
由于上课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简简单单的两片硬纸板、普普通通的旧报纸,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愉快的做起了准备活动,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和谐。
二、实践出真知教学: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体育教学中提出 “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以趣味性为目的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体育教学反思 篇2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对“126”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育心;注重学生动作技能的教学,转变以前的灌输教育理念,让学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地去探究体验,勇敢的展示自我。还有学生的评价,要及时中肯到位,教师给与学生以信心和语言上的激励,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耐久跑是提高学生的耐久跑能力和心肺功能的一种有利手段。对于九年级来说,耐久跑还是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之一,大部分同学在音乐伴奏下和游戏中能很好的完成课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他们克服困难、敢于拼搏,从而更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并为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耐久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也是十分枯燥无味的一项体育项目,当然这不能排除客观的场地条件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怎样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成了上好耐久跑教材的关键问题。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由于受场地的限制,没有准备出足够大的场地,我对教学时间上的把握不够精确;学生的练习中我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路线出现了一点问题,好在及时的补救,效果还算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考虑的更加周密,及时的查漏补缺,相信我会做的更好地。
把枯燥无味的耐久课,用自己形象的肢体语言,精心巧妙的设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情景教学运用的突出,特别是在主体部分的学习中,教学组织多样,方法灵活、新颖、创新性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的结合以及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自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德育渗透,注重个体差异,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游戏化的特点,目标达成度高,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建议:师生互动环节较少,教师的语言应更有针对性;音乐的选取更应适合学生特点,游戏必须有结果;小组合作学习应更深入些;身心放松不需要意念放松。
体育教学反思 篇3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以自己的事业和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为出发点,及时深刻地总结、研究教学活动。涉及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等。
一、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新课程实施,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体育教学反思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一棒多玩,学习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2、通过棒子的多种玩法,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
3、体验游戏的趣味性,感受与同伴合作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棒子人手一根,红、黄、绿色的呼啦圈各4个、平衡木6条、箱子3个。
2、跨栏3个、拱门3个、大皮球、小皮球各10个(贴有红、黄、绿色带)。
3、音乐。
三、活动过程:
1、跟着音乐做棒子操。“今天,猴妈妈送给你们一根魔法棒,做做运动,请自由地去领取,然后到猴妈妈身边来。”
2、请幼儿自由地玩。“动动你们的猴脑袋,两个好朋友看看魔法棒可以怎样玩。
3、总结幼儿的各种玩法,表扬幼儿想出来的玩法,也让大家试一试。跳竹竿、搭山洞、抬花轿等等。
4、游戏A:“昨天,猴妈妈买了很多西瓜,现在想请你们把西瓜送到仓库里,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愿意”。
“现在猴妈妈给你们一个小西瓜,一个人能搬动吗?(能)现在用你们想出来的办法跳竹竿把它们运到仓库里吧。”
设置障碍:分三组进行,拿红球的站在红线的起点,如此类推。走过小木条(四根魔法棒)—石板路(四个呼啦圈)—大木条(一条平衡木)—山洞(拱门)—仓库(箱子)
5、游戏进行1次,总结一个人拿小西瓜很轻松,很快就运完了。“接下来,猴妈妈让你们挑战高难度的,运送大西瓜了,大西瓜很重,而且不能用手运西瓜,用什么呢?”
com/image/08***87599266c31ff81543902.png“/>
“用魔法棒”“那一根魔法棒就可以了吗?”“要两个人,两根魔法棒”“猴宝宝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吧。”
6、游戏B:让幼儿练习两人相对用魔法棒夹西瓜,练习完后,过小障碍:石板路两并排—大木条—小山坡(跨栏)——山洞—仓库。游戏进行3次。
7、总结两人相对夹西瓜横着走,速度要一致。“猴宝宝们合作地很棒,都把西瓜送到仓库里。现在你们要接受更高难度的挑战。就是两人合作一前一后夹着西瓜向前走,我们来试一试吧?”幼儿自由练习。
8、游戏C:设置障碍:游戏开始,石板路—小山坡—匝道(两条平衡木组成的)—仓库。游戏进行3次,提醒幼儿,手不能碰到球,而且不能掉在地上。
四、活动结束:
表扬守规则的猴宝宝,并听音乐做放松运动,退场。
体育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设计时,我考虑了好几种教学模式。第一我想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心理特点不大适应这一教学模式。又考虑了合作教学模式和技能教学模式,都觉得不可取。最后采用了程序教学模式。本课内容结构复杂,难度较大,学起来较为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内容的动作结构将其分解成若干“步子”,学生根据练习程序,结合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完成教学任务。课是完成了,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动作。但是在教学时和课后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保护问题。我们的单杠较低,在开始教学时,我没有在下面放海绵垫子。在讲解和示范后,自己巡回指导去了。结果大部分女生没有完成动作,问其原因都说怕摔疼,我马上拿来垫子放在单杠下,并叫了几个高大一点的学生在一旁加以保护,完成动作的学生明显增加。
二、心理问题。有几个女学生特别胆小,在各种保护下还是不敢尝试动作。根据她的能力应该能完成动作,我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你能行,你没问题。”利用他们以前的成功来激励“你能完成那么难的动作,这一又算的了什么。”有几个在这种激励下勉强能完成,还有好几个没能完成。
三、教师自身讲解问题。不知道是我讲解的不够详细,还是班中人数太多听不清楚。比如说正握单杠,我要求学生大拇指锁住四指,可学生在练习时有一半同学没有这样做。
体育教学反思 篇6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经常通过创设情景或把活动内容用情节串联起来,将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学习,以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在耐力(定时跑)练习课中,我将枯燥单调的耐力训练设计成一堂情景课——“社会实践活动—秋游”,按照“准备→穿过小树林→爬山→登顶→欢庆(稍作休息)→下山→盘山公路→放松”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在练习中入境入情,有效避免了耐力跑的单调。
2、变学为“玩”,以玩促学。
在教学中,我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亲自“玩耍”,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的目的。如在学习滚翻和攀爬内容后,我设计了爬雪山——过草地——钻过火力网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编游戏演示,好的就拿来在课堂上供小朋友玩,这种方法更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特征,学生非常喜欢。另外,在课的开始时,我一改过去先慢跑、后做操的***惯,而是安排一个趣味性、活动性的小游戏,既有集中注意力的、快速反应的,又有讲究互相配合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让学生通过小游戏,既热了身,又激发了上课的兴趣。
3、注重问题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我在课堂上经常以“问题”为核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如:我在课堂上拿出一根跳绳,要求学生利用这根跳绳做游戏,方法越多越好。带着这个疑问,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形式的绳游戏。有的把绳子系在腰间充当尾巴,玩捉尾巴的游戏;有的把绳当作蛇,拿在手里摇来摇去,做踩蛇尾游戏;还有的则用跳绳做各种形式的拔河游戏等,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这样的课堂形式看起来似乎有点乱,其实它有一个问题作为主线,这样不仅给了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也有些较内向的小朋友会想不出形式新颖的游戏,这时我会对他们进行个别引导帮助,或让他们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新游戏,分享他们的成果,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逐步使这部分小朋友的能力也得以提高,使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享受到释疑后的乐趣。
体育教学反思 篇7
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中学、游戏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体育学习亲切、自由、愉快,还可以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半功倍的作用第一,创造场景,刺激感情。人的感情总是在必要的情况下产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感情产生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有好的教育情况会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坚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例如,一节前的翻车上这样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空。(学)孩子们一听到这有什么神奇的事,都抬起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但今天我们看天空的方式有点奇怪。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能吸引孩子们。怎么看天,老师说,在胯下,看看谁能用双手托着垫子看天,谁是这个班的英雄。(、)听老师的故事,学生们个个都想做,谁也不甘落后。因此,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快乐的体育运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体育游戏,增加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步、跳、学生机器的反复练习。事实上,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游戏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器没有生命力,学生们就不会感兴趣,会枯燥无聊。自古以来,教师被称为“勤劳的园丁”,学生是花园里那个早期的花蕾或骄傲的花。(,)在体育课上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花是“没有脉搏”的。他们的“无力的采集”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和机器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尽可能用游戏的手段提高兴趣,让课堂生动起来,学生听起来很有趣,动起来听起来很有活力。第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进取心。体育教育是一项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及资料。体育课上即使有简单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老师也不参加活动,只是让学生们动起来,这种游戏没有活力,学生玩一会儿就没兴趣了。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很梦幻。因此,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命令和服从。教师的表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说了算,根本谈不上快乐。愉快的体育运动是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和平等关系。(萧伯纳)。第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体育教育一体化。好的体育教师不能只上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体育课的乐趣,每节课都要有新的感觉,喜欢上体育课。第一节课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可能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几年后。社会正在提高,教育教育正在革新,仍然是以前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累得令人厌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真正让快乐的体育运动变得快乐。
体育教学反思 篇8
本课教学内容是助走投掷沙包,是小学四年级体育课学习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想体现”让学生在体育课中玩起来“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创。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体育课中如果没有”玩“,那么这节体育课肯定不能吸引学生,不能体现”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的教学目标。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图形跑“的小游戏,使学生一下就进入了上课角色,跑得十分开心,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上课的热身准备活动。在下面的教学中,我始终在贯彻执行这种教学思想,无论是学习投掷技能,还是知识延伸,或是放松身心,我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如:”甩纸炮“”打纸牌“”投弹练习“等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开展技能的练习,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愉悦身心。从整节课的情况来看,学生还是十分喜欢这种练习方式,整节课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并敢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二次修改:
1、讲解时重点突出,通俗易懂,面带微笑,增加肢体语言,示范时,动作优美到位,生动活泼,从规范走向高效。
2、动作讲解要全面,不能因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忽略整个动作技术。
3、教学方法多样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效的引导学生,尊重学生。
体育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教学内容是助跑投掷轻物,是小学五年级体育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想体现”让学生在体育课中玩起来“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创。下面就谈谈本人上完课后的反思: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体育课中如果没有”玩“,那么这节体育课肯定不能吸引学生,不能体现”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的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快乐教学。无论是学习投掷技能,还是知识延伸,或是放松身心,我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开展技能的练习,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愉悦身心。整节课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并敢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助跑投掷的技术方法,即掌握投掷的交叉部为此我专门设计上不同部署的投掷步练习并能在实践练习中运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许多平时体育不是太好的学生也轻意的学会了这个技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要比教师直接讲解示范的效果要好,而且在这种教学实践中,学生接受技术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获取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我在课的结束部分设计了一个”合作创新,愉悦身心“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根据游戏的器材、场地该创编规则,调节游戏的竞争程度,适应不同学生练习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这节体育课上完后的一个教学心得,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密度的掌控,学生掌握技术的反馈评价的及时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体育教学反思 篇10
通过这次期中测试,我总结了一些上好体育课的方法。下面就总结一下,作为这次期中测试我的反思。
一、快乐,轻松,新颖的教学方法
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来激活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潜力。轻松了学生就能主动地投入运动中去,并自觉释放自己的运动激情;小学生是需要快乐的,这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需要。
二、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
整堂课采用情景介入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保证了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目标的达成是水到渠成。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施教学,如:模仿法、自由练习法、自主创新法、观察法、自我体验法、提问法、趣味比赛法、游戏法等。正由于这些方法地运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练得是有滋有味。
四、走进学生心灵、关心学生成长是上好体育课的根本保证。
教师要完全融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练习,一起做游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用儿童的语言去导入、去讲解、去激励,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同时,处处用浓浓的.师爱来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
当然,想上好体育课仅此几点还是远远不够的,上好体育课,真的是离不开精心准备,离不开课堂上的细心操作,更离不开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上好体育课它需要体育教师将体育教育理论和体育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真正相结合,从而使体育新的课程理论在体育课堂得以真正的落实。
体育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紧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我选择100米跑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氛围,在学校主观意识性很强,好胜好强,不易与同伴和睦相处,体育课学习就给了他们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要完成上好课这个共同的任务就必须要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分担责任,共同进步和提高,从而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达到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力争取得最佳效果。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一、感觉成功的地方
1、课设计环环相扣、紧密合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100米全程跑,课的大概流程是这样的:
(1)绕田径场跑步。
(2)徒手操,活动各关节。
(3)100米跑,先做辅助性练习,然后再做专门性动作练习。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4)学生练习提高。
(5)学生放松,教师讲评、总结。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练习由易到难,由体验感知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注意采用分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学练,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2、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主教材学习中,学生由个人,多人,整体进行实践学习,在练习中通过小组探究,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个别指导,锻炼身体,培养合作意识。再通过教师的总结、讲解、示范,及时纠正错误,最后再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让体育委员协助老师参与教学管理。这样既帮助了学习技术有困难的同学,又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有事情可以做,帮助他们找到一种成功的感觉。在准备活动及放松活动的安排上,利用音乐、场地等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大,一部分做的好的学生未能及时表扬,不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反思 篇12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坚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在教学《跳绳》一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分组比赛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坚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教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提高,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应对学生的提高,我深感成功的欢乐。
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总之,学生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经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多种跳绳方法:单脚跳、双脚跳、正跳、反跳等十几种方法,了解了跳绳的基本动作要领与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到达了培养学生创新本事与实践本事目的。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与自信心。
体育教学反思 篇13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1.学生在课中的参与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少参与,就算不上“主体”了。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应付的。
2.学生在课中的交流
交流是培养学生友好往来,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课堂中,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可以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教学中我常用“随机式”的分组方法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但由于素质的差异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于是可以用“朋友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的气氛相当浓厚,学生的个性更能无拘无束的发挥。因为他们是朋友,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减少了个体的差异,因为他们为了这个合作体进行互助,使自己的这个合作小组能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变向运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朋友式”交流,合作式的学习,发现许多变向运球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3.学生的目标达成
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动作技术,并将所学的技术纳入自己原有的技术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关注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致力于面向全体的同时,是否能让素质好的“吃得饱”,让慢生“吃得了”。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本节课以“变向”为主线,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脚步动作。然后结合篮球运球追逐,让学生自定目标,在目标的统领下合作学习,分别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后反思
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学后的评价反思、反馈纠正中得以升华,反思取“好坏”,得“扬弃”,求“纠正”,促“提高”。是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捷径,是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过程。
1.成功的经验
它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也可以是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更可以是师生交流的精彩的对话……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以后的借鉴。本课最成功之处就是在运球中利用了“相互追逐”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身体的变向,体验脚步的移动,为延伸到本课的重点、难点伏下美好一笔。
2.失败的教训
再好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节外生枝的,可怕的是没有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没有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上一层楼很困难,只有吸取教训,总结、反思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再接再厉。在变向运球的教学中,一味的讲究“变向”,而忽视了学生带球的变向,所以在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展示时,球是变向了,身体没有及时变向,发现自己没有深入到这一层次的学生中去。因而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达成是不理想的。
3.教学的应变
课堂
教学中,随着基本部分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做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4.教案的修正
课上完后,静心沉思:除了上述提到过的问题以外,组织教学方法还有何新招?教法、学法上有哪些创新?易发生的误区有没有突破?引导是否得当?练习是否到位?体现了哪些教学规律?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其它内容时应如何处理,并记录下来,可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素材。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后反思时要及时做好笔记。教学的探索创新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才能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同时还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积累教学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磨炼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教师。
体育教学反思 篇14
感觉 “转变角色”“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下面浅谈几点感想。体育新课程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体育新课程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体育新课程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体育新课程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体育新课程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体育新课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体育新课程
今后一定要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体育新课程
四、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体育新课程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体育新课程
五、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体育新课程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例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体育新课程
六、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体育新课程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格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体育新课程
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新课程
体育新课程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体育新课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教学实践我发现小学生们有一种天性就是爱玩好动,且不太喜欢听从教师的细心讲解,不太喜欢按照老师所规定的练习方式和要求去做,他们总爱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来进行体育活动,其实这就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一个特性,他们对各种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因此,作为一个有洞察力的老师应该就从这一点入手来进行教学探究与改革。体育新课程
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新课程
1.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体育新课程
2.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体育新课程
一、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反思性教学理论
Cruickshank 把反思性教学视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情况和对实现同一教学目标可采用的不同方法进行的思考。他认为,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习惯, 其焦点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技能训练, 因此, 提高教学技能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Zeichner则认为,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能够在所有层次上对自己工作的创新、目的和成果作评估的人。他主张把实践层面和批判层面的反思结合在一起。反思性教学理论充分肯定反思型教师的重要作用, 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提倡探究精神与科学思维方式, 重视教师的自我发展与主动性的发挥, 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探究与反思, 在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把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 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思性教学理论还要求教师通过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反复实践与不断反思的过程, 正确认识与处理师生关系, 指出教师应通过反思探究适合自己教学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通过实践与反思, 寻求符合教学目标与当时当地情景要求的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 反思性教学还从思维的高度探索教学理论与实践, 主张教师应该从以往“教书匠”的角色提升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阶层, 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 产生一些新体验和新观念, 从而创立新的教学理论。因此, 反思性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教师反思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实践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所采取的反思行为是以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开始的:“我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我这样做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我要求学生这样做?”等等。然后综合评价这类问题并加以研究分析, 一旦问题明确, 教师就会进行一系列的假设或进一步深入反思剖析, 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就形成一个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反思过程。教师的反思行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课堂教学前, 教师需要思考该堂课将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学生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 掌握怎样程度的技能,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反思行为的作用, 表现在有意识地识别自己与学生交流的理想性渠道, 即学生愿意真实地与自己交流并有效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具体方式, 教师需要思考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课堂氛围或教学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教学问题和课堂现象, 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否能胜任处理这些问题, 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善于反思的教师, 在教学具体活动中, 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 对自己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随时保持清晰条理的认识和反省, 能够发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 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行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可见, 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 其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效果, 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结果的反思能力和改善程度。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方面, 反思性教学理论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其实质就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 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教师善于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反思能力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自己的教学效果, 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反思, 将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视为对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评价标杆。同时, 教师要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为使自我反思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坚持写“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 即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应该有一个基本估量, 反思的重点是:“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学习经验?”“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 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既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又体现对个别差异的尊重?”等等。通过写“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 促使教师不断思考, 总结自己的经验, 反省自己的过失或不足。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 教师还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一系列反思行为, 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主动调整教学方法, 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 反思性教学理论立足于教师的自我发展, 主张教师通过探究、科研与反思活动不断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以及与学生关系平等和谐共进的意识。首先, 反思能力与教师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意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知识结构主要由教师的通识性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等组成。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 教师可以逐渐增进自己的专业知识, 主动地涉猎教学实践的相关经验, 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 促进自身知识的全面发展。其次, 与学生关系平等和谐共进的意识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的反思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决策等都是在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误解是教师研究问题的重点和焦点。因此, 反思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提高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学会教学”中的角色是学习者、反思者、自我评价者、发现问题者和解决问题者, 而学生在“学会学习”中的角色则是信息反馈者和效果评判者。
四、教学活动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我们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是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案。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历史、现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据此反思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自觉性的有效方案, 从而寻求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
二是通过缜密的思考, 明确采集文字信息 (试卷、作业、档案、作品、计划、报告和学习日志等) 、口头信息 (口头演示、即兴演讲、直面对话等) 或行为表现信息 (态度、行为等) 的有效途径, 定期采取口头、问卷调查或测评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等信息, 反思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三是课堂教学方面, 积极营造师生和谐默契的有利氛围, 创造师生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互利双赢局面, 最终实现理想的双向反馈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效果, 与学生讨论具体的学习目标, 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 抽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督促检查他们自定的目标进展情况, 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这样,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充分的交流沟通, 使教学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促使学生敞开心扉真实表达, 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理想局面。
四是教师对已发生过的教学行为进行回溯性思考, 及时自觉地反思,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教学的效果, 找出教学活动中适宜的策略和方法,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宜的行为及存在的问题, 力图寻找多种解决的方法。在下一个活动前, 教师能够根据反思的结果, 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 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 教师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 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 从而感受到教学为其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这种因教学反思而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又会促使教师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增强专业方面自我发展意识。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教师可以逐渐认识自己的教学真实水平, 判断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反思分析, 及时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等是否适宜, 从而减少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错误率, 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活动更趋专业化和实用性。因此,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在一个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反思、不断作出判断、不断解决问题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 只要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反思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性实践性探索,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英语教学改革也就会取得阶段性成果。
摘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反思和自省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 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源动力。而反思性理论为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只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反思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性实践性探索,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理论,教师反思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Cruickshank, D.R.Helping teachers achieve wisdom[M].Manuscript.College of Educ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io, 1984.
[2]Zeichner, K.M., and D.P.Liston.1985.An inquiry-o-riented approach to student teaching[M].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acticum Conference, Geelong, Australia, January, 1985.
[3]马蓉.运用反思性教学促进语言教师自我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8) :78-80.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论 中职体育 教学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1-01
法国当代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惦记着朗格朗曾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如果把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这为我们明确指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有着更深刻的体育功能认识,并重视体育发展终身体育。本文就浅谈终身体育理论下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从其积极影响谈起,看如何改变现今中职体育面临的困境,让体育教学更具影响力。
一、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与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与体育机会的实践过程。
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关键阶段。终身教育意识培养,能帮助学生在体能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现今是接受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最佳阶段,好的生长周期与有效的体育锻炼互相促进:其次,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面临的工作岗位很多都是处于一线的操作岗位,劳动时间常、强度大,工作条件相对来讲很考验人的身体素质。因此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基础极其重要,能帮助学生对工作负责,更好激励学生。
二、现今中职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与职业特点分离,教学缺少专业发展
中职教育是与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却鲜少和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或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哪些体育锻炼更能为其适应工作岗位有更好的身体素质的支持,哪些项目学习对未来工作有益,这些都没有被考虑其中。
(二)无就业与升学压力,课程意义被小觑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体育课程这类公共教育在一些学校容易受到忽视,没有实现他们所具有的课程目标及意义。很多学生也会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完成情况,认为体育教学只是兴趣爱好。像一些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教研活动,但体育课程却基本上处理放养状态。
(三)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程
很多学生很喜欢体育课,觉得是较为放松的时间,喜欢自由活动,但是一旦老师布置要学习一些体育项目时,做一些课程要求,就会下意识的不喜欢参加,拒绝,找出各种理由不参加,使得体育课堂的教学纪律不强。体育课程的进度也被影响,而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不够,学生思想工作不到位。
三、如何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承担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否认识到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将改革真正落实,作为这一过程的执行者,他们的教学理念的提升就显得更为重要。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体育老师,都要明确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才能形成较好的基础素质。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终身体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较强的心理准备,那么就要对教学内容和相应体育活动设计做好创新,让学生始终对体育学习有着高度的兴趣,才能吸引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我们要通过教学设计上的突破,在体育学习与实践中给学生更多更好的体验,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生们对体育知识及体育锻炼的热情。学生时期是难得的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关注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从而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做好铺垫。
(三)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级机制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在一些学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专业课程重要,体育锻炼同样有其重要意义,以功利性的角度认为体育对就业没有帮助就不重视是十分错误的观念,因此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健全。这样的改革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发展情况作出科学的评价,也能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参与的主动性。体育学习也会更加有成效。学校也要多发挥其宣导功能,促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新认识。关注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四)要关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要关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才能及时回馈到体育教学中。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一些有名的体育领域的名人做一些体育知识的讲座、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直播的比赛,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学校内、学校间的体育项目的邀请赛,从而扩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空间,增长他们的见识,积累他们的运动实力,并对体育锻炼保持高度的热情。
(五)多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贯穿一些课外活动中常见运动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渗透学生新的体育理念或是体育项目,让学生多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功用。还要多观察学生在完成教学要求内容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完成情况,如是否有懈怠、偷懒,动作完成控制能力怎么样,自我评价结果,总之要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做好的引导。
综上所述。学生的健康水平,体育能力指数关系着他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将学校体育教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中职学校的培养方向也决定了我们要走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等诸多内容。在学校与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认识,从而对其未来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变革,更是关系着每一个学生体育方式、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杨国国.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2(29):88
[2]赖玉华.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才智.2012(03):208
【体育理论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目标定向理论的运用论文06-01
体育理论测试答案09-18
中学体育理论课11-23
大学生体育理论01-01
武术体育理论课论文07-22
中学体育室内理论课10-07
大学体育理论课教案01-11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理论1)07-19
第一次课体育理论教案10-18
高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