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共8篇)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篇1

一、经济政策总纲和主基调

作为转型国家,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既有周期性问题,更有体制性问题。而宏观经济体制上的某些矛盾与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总书记2013年10月在巴厘岛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称:“增长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改善宏观调控”。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3年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出现的“稳中向好”并不会转化为“企稳回升”。一是全球经济尽管处于明显的复苏态势之中,但复苏的基础不牢,主要是仅为美国经济的好转,其失业率高于7%也显示这种复苏是局部的,力度有限,而且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欧洲的复苏相对较弱,新兴经济体则相反出现了加快调整的态势。更主要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前堵后追”的局面,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巨大的制约。二是我国经济调整是在房地产仍然十分繁荣的基础上实现的,金融危机以来,所有的方面都在调整(出口、投资、消费、工业等),只有房地产未调整,我的看法是房地产不调整,中国经济就看不到底,只有调整后出现的底部才是真正的底部,因此,我认为,未来经济调整的主要压力将是房地产景气反转。房市是过去高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房地产增长不可能长期繁荣不变,调整迟早会来。从相关数据看,2014年房地产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三是消费相对不足的形势将会继续。2013年居民收入增长的放慢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会对未来一两年的消费增长产生一定的压力。

今年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落实、去实施,虽在目前还暂时看不出效果,但在明年会逐渐体现。如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效应会在明年发挥作用。关于改革,预期金融改革会加快,城镇化改革明年应有实质性的进展,资源品价格、环境税的改革等。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CPI在2.5%-3%之间,不会持续在3%以上。2013年四季度GDP7.6%,乐观预测2014年经济目标7%,预测实际GDP增速7.4%,全年四个季度分别为7.5%、7.3%、7.2%、7.5%。对经济基本面偏谨慎。

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2013年,中国经济从年初就面临复杂的发展局面,一季度就进入到环比增长的一个低点。但中国政府并未如以往一般很快出台经济扶持计划,年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此后又提出了中国将实施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的宏观调控区间管理模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二、具体方面的经济预测

1.投资增长将与上年持平

未来5~10年,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中西部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仍然非常薄弱。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2013年房地产投资基数较高,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偏紧货币政策以及表外融资清理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

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赋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给予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的权利。这对土地财政是一大挑战,但却给社会资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大量投资机会只能依靠民间与社会资本。三中全会以后,预期随着投资领域的放开和投资项目审批权的下放,2014年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活动会逐步活跃,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投资的较快增长。2014年,预计社会投资增长与2013年持平。

2.股市可能上涨

2014年,中国股市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趋势性机会,大部分时间存在结构性机会,上涨的概率要大于下跌的概率。从目前来看,我们能够看到的主题性机会主要有:上海自贸区进一步的改革动向、国企改革(三中全会进一步的改革动向)、装备和环保产业。之前关于上海自贸区在金融上的改革不够具体,近期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上会有更明确的政策;国企改革正在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市场主题投资的热点,两个方向,一是国资整合、兼并重组,二是股权激励;环保毫无疑问将继续成为热点,而装备(军工产业)在2014年将有很大的运作空间。

3.人民币汇率将继续上升

人民币在2013年高歌猛进,人民币兑美元近期加速升值。预计2014年对人民币继续升值,即期汇率达到5.95。次贷危机以后,中国对非美世界的贸易余额已经呈现逆差,而中国对美贸易盈余与人民币升值走势几乎一致。只有当对美贸易顺差急剧缩小时,才可以作出人民币兑美元达到均衡汇率的判断。

4.出口形势

节能、环保、高效将是出口产品的趋势。现在贸易环境在变,贸易摩擦不断,像欧盟就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涉及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也在增加。“出口转型势在必行”,中国出口的传统竞争优势在丧失,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外贸要创出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的新优势。2014年家电出口形势不会太差,不过在欧美市场复苏的同时,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却有所萎缩,但东南亚市场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

5.消费增长将小幅回落

2014年推动国内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居民收入的增加,不利因素是“八项规定”以及以后的一系列规章对政府消费的抑制。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政府消费支出减小,因此2013年的消费是比较低迷的,消费对GDP的贡献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我国消费增长一直较为平稳,2013年初严控“三公消费”的举措对消费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预计今后几年抑制“三公消费”的政策不会有明显松动,对消费的影响将会持续。在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民众“无钱可花”,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民众“有钱也不敢花”的背景下,转向消费引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仍需时日。受上年收入增长偏慢的影响和企业效益增长不均衡的影响,2014年消费增长有可能小幅回落。但服务消费将会保持较快增长。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篇2

7个“封疆大吏”到杭州,不是赏景度假。

而是要见一个人,开一个会。

见何人?习近平。开啥会?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啥内容?习近平听取他们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没错 , 关键词是 “十三五 ”“经济”。

先说“十三五”。今年“十二五”收官之年,啥是“十三五”,也就是未来五年。

再看“经济”。最近一段时间,先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7%),继而4月底政治局开会研究经济形势,再是日前“权威人士”接受党报专访。这其中,经济、经济形势备受关注。我们知道,无论局势如何变,经济工作依然是中心工作,发展依然是中国的首要问题。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就是发展上。

那,很多人想知道,习近平对经济形势有何判断呢?

就在5月27日的会上,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

简单说就是:环境复杂、于我有利、机遇存在、任务艰巨。把脉经济形势之后,习近平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10大目标”,并对这10个目标相继开出药方。

这10大目标 , 具体说是 努力在(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0大目标中,“保持经济增长”排序第一位,且是要深入研究相关举措和办法,足见中央对经济增长的高度重视。现在有人说激浊扬清、正风肃纪、高压反腐了,误认为可以不那么重视经济了,有些官员在发展经济上不作为了,开始挨日子了。事实上,所有的反腐,正风肃纪,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工作依然是中心工作,动摇不得。

【一】会议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判断经济形势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

注:既谈环境复杂,也谈机遇期仍存,这里体现习近平的辩证思维;而“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则体现习总的底线思维;“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则有系统思维。

【三】“十三五”目标10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习近平强调,“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在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注: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提出了10大目标。接下来,他对如何实现这10个方面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针对10大目标开出药方

1.保持经济增长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注:10大目标中,“保持经济增长”排序第一位,且是要深入研究相关举措和办法,足见中央对经济增长的高度重视。现在有人说激浊扬清、正风肃纪、高压反腐了,误认为可以不那么重视搞经济了,有些官员发展经济上不作为了,开始挨日子了。事实上,所有的反腐,正风肃纪,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工作依然是中心工作,动摇不得。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 产业协同 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是努力方向,且“消费”排第一,“投资”第二,“出口”第三。这里的信号是,鼓励消费会是一个重要方向。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习近平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注:习近平一口气提了7个创新,这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这7个创新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的。

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习近平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6.改革体制机制

习近平强调,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注:习近平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

7.推动协调发展

习近平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注:习近平良好生态环境,上升到“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的高度。

9.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注:民生问题,习近平强调了7点,第一是教育,第二是就业,第三是收入。收入问题,位置已经十分空前。这里的信号是:“十三五”期间,涨工资可以预期。

10.推进扶贫开发

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五】强调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六】背景今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

今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党中央正在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期间专门召开了这次座谈会。

【七】7个封疆大吏既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又讲应对的思路和举措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篇3

纵观2008年以来的价格指数,无论是CPI,还是PPI,双双走出了一条漂亮的“微笑曲线”。虽然最近几个月有企稳的迹象,但仍然在高位徘徊。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如果单看CPI,也许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可以肯定,从10月起翘尾因素将明显下滑,所以CPI是强弩之末已成定局。但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判断指标也不能是单一化的。包括经济增长速度、货币信贷总量、宏观财政收入和支出,失业率、商品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都是重要指标。即使是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也是在初涨时期消费者的直接感觉会更强烈一些,慢慢地就逐渐接受了。从总体上看,目前宏观调控似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今年的GDP增速有可能达到9.4%。这无疑仍然是一个高速度!如果不出意外,各地的最终数据只会比这个高,不会比这个低。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欧美深陷危机,债务缠身,不能自拔,中国的高速增长在世界上毫无疑问是过热的表现,中国也许是世界唯一的过热经济区。

从供给的角度看,CPI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是9个月甚至一年以前货币投放的表现。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对货币的紧缩力度不断加大,终于出现了企业资金链断裂、温州老板纷纷跑路、鄂尔多斯的开发商跳楼等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这是信贷紧缩的“成果”!近期出台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政策,等于在信贷紧缩的总体格局下对中小企业网开一面,可以说是一种打破一刀切,实行结构调整的变相松动,但真正让大银行执行起来也毕竟困难,所以总体上不会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的“水龙头”还是拧得相对比较紧。

从需求的角度看,房价虽然不计算在消费物价指数内,但是购房支出却占了老百姓的大头。中央政府把房地产市场来了个“五花大绑”,死活不让你松动,基本上控制住了。而房地产是信贷需求的大户,房地产市场的信贷政策不松动,信贷规模一定萎缩,房价早晚撑不住,下跌是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虽然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可以绕过存款准备金率,为信贷需求提高些许贴补,但是毕竟杯水车薪。

从财政收入情况看,今年1—8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533.97亿元,增长30.9%。有专家预测,今年的财政收入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多么宏大的规模!与之相对应的是,1—8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59462.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26.1亿元,增长29.2%。仍然处于收入和支出双高增长周期之中,根本没有下行的任何意思。这不难理解,财政收上来这么多钱总要花出去,那不还是高增长的经济环境吗?

中国的登记失业率向来不是可以取信的数据,但是各地的招工难、用工荒却也表明,过热的经济并没有明显降温的迹象。可以佐证过热的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2011年1—8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0608亿元,同比增长25%。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6.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71%。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3525.3亿美元,同比增25.4%。其中,出口12226.3亿美元,增23.6%。哪一个不是热得发烫的数据?

这些数据都表明,经济的热度并没有明显地减弱,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会很快松动。何况此时就开始松动,那么从长远看,结果并不好,它会伤及市场机制对结构的调整作用。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破产倒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地进行保护,反而是“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都是一句空话。

对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的判断论文 篇4

摘 要:通过对当前农村经济形势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存在粮食低价位运行矛盾突出;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压力;土地的难题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等难题。通过论证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农村经济形势 粮食价格预测 农民创业

一、农村经济运行现状

1.粮食紧平衡运行矛盾突出

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压力下,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大。同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在目前农民生活成本加大的情况下,粮价也要求上涨,自然灾害也可能会造成粮食总产量下降的情况。[1]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国有粮库和粮食企业夏粮收购后可能会出现垄断性提价,这是粮食价格提高的另一博弈力量。因为目前粮食的市场购销都由中储粮总公司一家负责,国家粮食储备行为极有可能由于企业利益诉求而形成新的垄断。这时候,垄断性提价发生的可能性增强。这一点,在光大期货田亚林的论述中已经明确提出。

2.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压力

-20,在通胀压力、消费不足、汇率变动的多重压力下,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大批中小企业相继倒闭或者转移生产地。这说明了本就脆弱的中小企业,在复杂的局势下,很可能成为最先失去抵抗及生存能力的经济群体。受到冲击最严重的除了本地经济的萧条,税收的减少,还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缓,大批农民工面临失业。

3.土地的难题

现行土地制度无法适应农业的适度规模生产。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致使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契约缺乏稳定性,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高昂,同时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功能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业生产难以适度规模经营。

4.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同时如果中国的粮食需求大量依赖国际市场,世界粮价将上涨更多,也会促进中国的粮价上涨,增大经济正常运行的压力。所以即使我国耕地资源紧张、自然环境、水资源的匮乏等都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我国仍要坚持以往的国家粮食政策,要将粮食供给立足于自身,保障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保护国内粮食市场[2]。

二、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

从上文的农村经济运行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粮价有待提高,但是提高多少,如何提高难以决策。提高粮食价格,才能保障粮食总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大大抵消了农民的种粮收益,农民弃耕的威胁可能性大大提高。一旦粮价提高的预期破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将会对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破坏。因此,合理提高粮食价格,可以维护农村和城市的稳定,保证粮食按全,也就可以减少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也就是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流动的问题。只有大量的农村的劳动力实现转移,才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内需;其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可能会实现其家庭的转移,为下一步的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户——农民家庭。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靠老弱妇幼来维持,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一种农民生产活动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它不但使外出打工人员难以实现职业和居住地的双重迁移,而且把农业生产逼到了十分尴尬的境地——规模、品质、产量、专业化等都无从实现。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因为,粮价关乎国家稳定和粮食安全,这是重中之重。解决好这个问题,农户才可能有能力接受新技术,才会考虑增产的新方法,采用新品种、新的生产资料等,这极有可能带动农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是产业化发展。

三、解决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措施

1.提高粮食价格,科学确定涨幅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粮食市场全面引进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粮食价格机制是大势所趋。。粮食价格体系中的市场价格必然是政府调控的目标和重点。

考虑CPI的变化,我国粮食价格指数在下半年到上半年可能会有大的变动,预计涨幅在5%-10%。为了应对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国家可以考虑加大对产粮区的直接补贴和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步措施,这样可以减少因粮食价格上涨过快的经济运行压力和风险。

2.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鼓励农民创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民通过闯市场、办企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并形成了一支农民企业家队伍,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化的理想效果。从国际发展的经验看,我国农民创办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积极鼓励农民创业,实现农民自主就业,这就需要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因为创业支持平台将创业者、机会(项目)和各种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为创业者提供必需但创业者自己不容易获得的服务和信息,从而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成活率。

四、小结

通过对目前农村经济形势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存在粮食低价位运行矛盾突出,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和职工工资上涨,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压力,土地的难题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等难题。通过论证认为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粮价和农村劳动力两个方面,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提高粮食价格,科学确定涨幅和建立农民创业支持平台,鼓励农民创业两个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晓山: 农村经济形势与热点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3)

[2] 中国粮食问题不能依赖国际市场. 中国食品商务网.-08-09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篇5

作者:周雪艳时间:2007-11-21 23:41: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职业判断能力引入的客观背景

1.会计改革的发展需要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准则逐渐取代《企业会计制度》是今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改革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等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体现。企业日常的经济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也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灵活地作出判断选择,会计人员再也不能从会计准则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2.企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经济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从所有制形式上表现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单一企业和集团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个人独资和个体户等;从经济结构上表现为:工业、商业、交通、金融、保险、高科技等单一经营和多元化经营;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启动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破产清算阶段;从资本结构上表现为:以借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和以股东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经济环境的差异要求会计人员从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前提下,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并针对不同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公允地揭示会计信息。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程序组成的,在这四个程序中确认和计量起导向作用”。确认、计量是财务报表的关键步骤,是记录和报告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确认、可靠地计量,才能正确记录和报告,才能产生对会计信息用户决策有用的信息。正确地确认、可靠地计量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严峻问题。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会计造假丑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错误判断和错误选择造成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了一些企业调节盈余的手段”。

二、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表现

1.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和具体会计处理

方法。企业会计准则列举了大量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会计人员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进行选择。如: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可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可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可按单项、分类或总额三种方法计提;企业可根据科技、环境及其他因素合理地选择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否予以资本化或是费用化,要视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否超过了原先;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可采用完成合同法、完工百分比法;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方法可采用现行汇率法、时态法或其他方法;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应根据资本化条件判断是否予以资本化;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可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法,在纳税影响法下可选择递延法或债务法;编制合并报表时,母公司与子公司会计不一致的会计处理原则以及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等。

2.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会计人员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事项或交易以最近掌握的信息和经验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能力进行合理的估计。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有: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待摊费用的分摊期限;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损失;或有损失、收入的确定等。

三、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会计职业活动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会计政策的执行。在当前市场经济情况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部分会计人员道德意志薄弱,他们为了个人或少数集团利益,故意违背职业道德,虚增资产和利润,粉饰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危及会计职业的信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绳,它不仅约束和调整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而且约束和调整会计人员的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目前,我国有关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等,会计人员要经常自觉地进行学习,不断地增强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自律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风尚,保证会计政策的选择、经济事项的判断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2.加强会计实务规范的学习。“守法经营是企业作为法人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守法经营的外延包括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向公众提供公允的会计信息 ”。会计职业判断必须以有关法规为限度。会计实务规范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应遵循的“游戏规则”。目前,我国会计实务规范主要包括:《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合同法》、《破产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等会计规章。会计人员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实务规范,在处理日常经济业务时,才

会有高超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3.加强会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优化的知识结构;必须加强财务、审计、统计、税收、金融、法律、管理科学、宏观经济、外语、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树立“超前学习”的思想;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国外先进会计技术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

4.注重会计实践。会计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项注重实践、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作。会计人员具备了优良的道德品质、优化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系统的会计实务操作规范,这仅仅是一种潜在的行为能力。只有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也才能得到更好发挥。[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lunwentianxia.com]

二、立体的经济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本。会计这一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会计人员需要熟悉甚至精通相关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在跨国企业中,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会使用财务软件;随着我国的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不仅应该了解会计法,而且应该了解经济法、合同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会计人员作为人员之一,更重要的是参与管理与决策,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精通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熟知财务管理、审计、金融、证券、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法 判断 篇6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有时也调整国内经济活动。(×)国际经济法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凡未经法律授予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和企业一律不能从事外贸活动,其出口或从国外进口所需物品均应通过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和企业代为进行。(√)

要约是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

承诺是受要约人对要约表示无条件接受的意思表示。(√)提单是一种用以证明海上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凭此交付货物的单据。(√)《海牙规则》全称为《1924年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它不是最早规范海运承运人责任的国际公约。(×)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是指进出口商对进出口货物按照一定的险别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纳保险费,当货物在国际运途中遇到风险时,由保险公司进出口商遭受保险事故造成货物的损失和产生的责任负责赔偿的协议。(√)

实际全损指货物全部毁灭或因受损而失去原有用途,或被保险人已无挽回地丧失了保险标的。(√)

推定全损指货物受损后对货物的修理费用加上续运到目的地的费用超过其运到后的价值。(√)

gatt东京回合谈判的重要成果是达成了约束非关税壁垒的9个守则和协议,要求缔约方一体遵守。(×)当wto协议与其涵盖的多边贸易协议不符时,在不符的范围内,后者优先造用。(×)

关贸总协定是非正式的国际组织,是一个临时生效的国际协议,法律地位低。(√)

专利权国家专利主管部门依据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人或合法申请人对某项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间内所享有的独占权。(√)

版权也称著作权,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依照法律规定对其作品(《世界版权公约》规定,作品包括:文字、音乐、戏剧的、电影的作品以及绘画、雕刻和雕塑。)享有的权利。(√)

许可协议中的限制性商业条款是国际贸易中各种限制性商业条款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供方对受让方在技术的使用、改进、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限制,当然也有少部分属于受让方对供方的限制规定。限制性商业条款又称限制性商业行为、限制性商业惯例、限制性贸易做法、违背公平贸易条款等。(√)

国际间接投资是指以不控制和管理企业为目的的跨国资本投资,其目的在于取得高利润和高利息的投资效益。(√)卡尔沃条款是国际法上用尽国内救济原则的具体适用,故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根据契约自治原则,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通过协商选择合同的适用法律。(×)金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它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成为国际货币金融的法律,它对会员国融 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国际税收关系有两个主体,即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前者是指国家,后者是指跨国纳税人。(√)跨国经常性所得是指跨国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恒久或经常获得的所得,而不是临时性的所得。(√)

跨国超额所得是指跨国纳税人所取得的超过一般经常性所得标准的那部分跨国所得。(√)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篇7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 1-5月份,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1.6%, 为2002年以来的历史低点;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9.7%, 虽较1-4月略有增长, 但仍难掩回升乏力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限额以上) 同比增长2.1%, 为历史最低点。根据内蒙古 (DRC) 宏观经济景气预警系统, 进入5月份,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仍维持在历史低位 (图1) , 工业、消费、企业利润、财政收入预警指数继续呈回落态势, 工业指数、消费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运行于“过冷区”。从经济景气走势看, 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已连续8个月延续下行趋势, 表明当前我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整体处于缓中趋稳、下行调整阶段, 回升基础尚未稳固, 经济回暖尚需时日。

一、1-5月内蒙古经济运行特点

(一) 经济增长再下台阶

2002-2009年, 内蒙古经济连续8年增速全国第一, 年均增速18.5%, 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 最高增速达到23.8%。进入“十二五”, 随着全国经济增速的放缓, 我区经济增速受到极大影响。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下降至11.7%, 增速排名降至全国第13位、西部第10位。进入2013年, 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更是跌破两位数, 仅为9.9%, 排名进一步降至全国第18位、西部第11位。

(二) 生产、需求低速运行

工业、服务业增势乏力。1-5月份,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 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 能源对全区工业的支撑力继续走弱, 其中,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速同比下滑11.1个百分点, 原煤产量增速同比大幅回落16个百分点, 为2001年以来最低。一季度, 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 连续五个季度维持个位增速。全区主要服务行业除金融业增速同比回升6个百分点外,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分别较上年回落7.5、0.9和6.6个百分点。

投资平稳, 消费下滑明显。1-5月份, 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 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公共消费下滑与居民消费乏力对消费增长形成双重制约。1-5月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限额以上) 增速仅为2.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12.8个百分点, 创2011年公布限上消费数据以来新低。其中, 石油类消费低于上年同期25.8个百分点, 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46.5%, 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6.7个百分点, 是我区消费下降的重要因素。

(三) 效益、收入继续下滑

1-5月,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 较一季度下滑5.3个百分点, 创2005年以来历史新低。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 除农畜产品加工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8%外, 煤炭、冶金建材、化学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8.3%、12.6%、10.4%、28.5%。

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萎缩对全区财政增收形成较强制约。1-5月, 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速为0.1% (图3) , 完成年度预算不足四成。经济持续下滑也加剧了居民增收难度。一季度,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分别为10.1%和14.7%, 同比分别下滑5.6和5.1个百分点, 名义收入分别为6998元和3224元, 剔除物价因素后,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实际人均现金收入增速分别为6.8%和11.2%, 较名义收入少431.6元和315.1元, 均处于2010年三季度以来的较低水平。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结构性矛盾掣肘经济稳健增长

我区工业和投资内部结构不均衡给当前及下一阶段全区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压力。从工业看, 全区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较不协调, 能源类生产压力明显, 且低端产业和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特征明显, 使高技术高成长产业难成规模, 工业增长潜力受到较大限制。随着市场对能源需求的下降, 能源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11年的30.1%下降至2012年的24.7%的历史低位。

伴随着传统能源类市场需求井喷式行情的终结, 全区以能源为主导的投资空间日益缩窄, 投资已进入两难境地:投资传统能源重化工业, 面临生产超压、企业盈利困难等问题;投资战略性新兴领域, 面临产业配套弱、创新平台滞后等约束。因此, 如果再沿袭固有经济发展方式, 我区后发优势将趋于削减, 经济持续增长的路子将越走越窄。

(二) 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收窄

一是市场波动导致主要工业品价格不断降低。进入5月份, 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PPI) 同比下降2.9%, 跌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中, 煤炭、钢材、铝、锌、铅、铜价格继续下降。其中, 高、低热值动力煤坑口价和铜价同比分别下降125元/吨、50元/吨、4783元/吨, 全区很多煤矿损失惨重。

二是企业经营成本继续增加。当前,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普遍上浮20%, 企业用工成本已占总成本30%-40%。另外, 为完成年度税收任务, 部分地区开始对企业加大征税、罚款力度, 有些地区要求企业补交前期缓交的各类基金款, 甚至要求把明年的部分税收提前缴纳。目前, 全区工业企业利润预警指数仅为74.4, 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企业经营环境趋于困难。

(三) 资金供给紧张

受市场因素影响, 资金流动性趋紧, 信贷投放分布不均。2013年5月末, 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同比分别下降6.4和5.5个百分点, 回落到历史较低水平。信贷投放规模的减缓加剧了项目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 1-5月, 全区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2.7%, 低于上年同期6.2个百分点, 全区重点调度的149项10亿元新建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仅占本年计划投资的24.9%。

(四) 居民“无力消费、不敢消费”问题凸显

一是长期形成的高投资增长模式对消费形成了强力挤压。在全区重化工业体系下, 工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减弱。2005年-2012年, 我区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就业比重提高不到3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 我区二产比重达57%, 但就业比重仅为18%左右。2013年, 随着经济减速, 我区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全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突破11万人, 但岗位需求数呈下降趋势, 其中能源化工、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明显缩水, 截至5月份, 全区毕业生签约率仅为22.56%。没有一定规模的就业群体做支撑, 消费规模难成气候, 消费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居民“有心消费, 无力买单”。进入2013年, 全区居民收入增势进一步放缓, 但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支出比例未见缩小, 初步测算, 家庭教育、医疗和住房平均支出分别占家庭总收入的30.1%、11.8%和50%, 在这三重挤压下, 居民其它消费势必削减。除此, 全区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放缓, 1-4月份, 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仅为6.1%, 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5.4个百分点。社保投入的减弱使中低收入群体教育、购房、医疗支出比重更大, 导致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无力消费, 也不敢放手消费, 居民“保储蓄、抑消费”意愿仍较强 (图5) , 全区消费规模持续扩张难度加大。

(五) 财政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

资源型产业税收收入一般占我区全部税收收入的1/3左右, 但受当前煤炭市场需求下滑影响, 1-5月, 全区采矿业税收同比减少76.3亿元, 下降24.37%。其中,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税收同比减少76.23亿元, 下降29.18%。长期看, 随着资源类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 我区20%-30%的财政收入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 但财政支出任务依然较重。1-5月, 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调整预算的35.69%, 同比提高3.26个百分点。下一步, 随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工作的持续推进, 财政刚性支出将维持25%-35%的增速,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承担的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会愈发突出。

三、2013年下半年内蒙古经济形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一) 下半年经济运行趋势判断

受国家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软以及自身结构性失衡等因素制约, 下半年全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但在国家以及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影响下, 下半年, 全区市场需求及内需潜能将有所改善, 经济运行将缓中趋稳, 主要判断依据如下:

从经济周期性变化规律看, 我区变化规律和全国基本一致 (图6) 。国内经济自2012年9月份企稳回升以来, 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3年一季度GDP增长7.7%, 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四季度放缓0.4和0.2个百分点, 相对于2012年前三季度降幅超过1.5个百分点相比, 经济稳定性有所提高。相应, 在我区继续加大调结构和保增长等政策的实施驱动下, 下半年, 全区需求面和供给面虽维持低速运行态势, 但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经济运行基本处于平稳态势。

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看, 止跌企稳迹象初显。根据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 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虽然已连续四个月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 但3月、4月、5月已连续3个月持平。根据先行指数, 我区先行指数自2012年11月开始已持续上行7个月, 2013年5月份达到103.68 (图7) , 先行指数持续回升, 显示出我区经济未来继续好转的积极信号, 根据我区先行指数领先于经济发展趋势6-10个月的经验判断, 未来若没有突发因素, 我区下半年经济增长将缓中趋稳。

从市场需求看, 全国实体经济能否回暖决定我区投资品产销空间。截至6月份, 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连续16个月、13个月同比下降,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 黑色金属、燃料动力、有色等重工业品跌幅较大, 表明需求仍然偏弱。目前, 国家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 产量增长面仅为67.5%,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我区主要工业品继续处于去库存、去产能过程, 全区主要工业品产销空间有限, 将进一步影响工业增长动力。尽管如此, 随着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 五大基地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将一定程度上放大区内投资品市场规模, 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平稳运行。而且下半年国内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也将给投资品市场带来新的需求空间。综上, 下半年我区投资品市场需求虽不会有实质性改变, 但不会有较大跌幅, 预计呈中速平稳态势。

从投资看, 工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三大领域是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关键。其中, 受国家政策约束、市场需求减弱多重制约, 下半年, 工业投资继续受到制约, 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趋弱。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第三产业等领域投资将对全区投资形成一定支持。1-5月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4%, 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 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3.1%, 高于上年同期2.1个百分点。同期, 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较上年都有明显加快, 受此影响, 房地产投资扭转上年下降25%左右的负增长局面, 呈现逐步回暖态势。另外,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自治区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 将更有利于激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领域。综合看, 预计下半年投资仍将维持中速平稳态势。

从消费看, 我区消费结构主要集中于传统消费领域, 文体娱乐、旅游休闲、教育培训等改善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供给严重不足。下半年, 在传统消费领域陆续进入平稳期, 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的背景下, 全区消费增长动力不足, 尤其是公共消费下滑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的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将继续制约全区消费规模的持续扩大, 短期内消费难有较大突破。考虑到消费是国家、自治区政策鼓励和引导的重要方面, 扩大消费的政策以及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全区消费增长的潜力依然较强, 加上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以及全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及非全日制工作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消费预期。综合看, 预计下半年消费市场将弱中趋稳。

(二) 对策建议

1. 以“五个基地”建设为契机,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加快现有火电机组技术改造的同时, 利用好天然气、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 建设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同时, 加快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煤电 (风、光) 用产业链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光伏等煤基新兴产业。大力培育非煤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及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四是加速投资结构升级。引导投资重点既要与“五个基地”建设相结合, 又要重点转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公共产品领域。

2. 以“稳生产”和“扩消费”为抓手, 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稳生产方面, 一是实行“轻税政策”, 对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缓征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尽快出台提高中、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实施细则;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工业企业采取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适当降低经营困难企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允许拿到地的企业分期付款, 减轻企业的购地款负担;三是增加企业效益。引导企业强化精细管理, 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加强对原材料、燃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 缩短资金循环周期。

扩消费方面, 一是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消费增长点, 积极培育养老、养生、家政和电子商务等服务消费热点;二是优化消费环境。重点加强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 加快交通、供水、垃圾处理、无线宽带 (WLAN) 、商业网点, 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消费支撑体系建设。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建设力度, 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有效启动农村牧区消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经营, 降低消费风险, 让居民放心消费。

3.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多渠道提高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工资支付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所占比重。提高公务员基本工资占比, 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和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拓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鼓励通过动产、不动产投资, 将资金、技术等要素转化为经营性产权, 依法增加租金、利息等财产性收入。

多手段创造就业。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贯彻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70条若干规定, 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工程, 加快形成“创业富民”的长效机制。按不低于10%的增速逐年稳定提高创业引导资金,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创业指导平台, 做好创业项目开发、征集、论证、推介服务。支持城乡劳动者居家灵活就业, 其从业人员可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篇8

【关键词】贫农;形势判断;行为选择

土地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关乎着每一位乡村成员的前途和命运。体察乡村民众的思想、情感、行为,对于深入理解政治权力如何获得民众的内在认同,国家政权如何实现对乡村的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口述史调查发现,在土改中,贫农阶层内部存在较大的政治行为选择差异,并致力于建构出贫农阶层内部政治行为分析模型,进一步作出透彻分析。

一、提取变量:模型建构的基础

(一)形势判断下的道德伦理守护

土改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它以强力再分配的方式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重构,地主的土地、房屋、财产被无偿分配给贫雇农,贫雇农受益。这个过程不可忽视的有两个步骤,一则是将原地主的土地、房屋、财产无偿分配给贫雇农,另则是贫雇农接受分配给的地主的土地、房屋、财产。在此我们讨论其中的第二个步骤。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或敢于接受无偿分配的土地、财产,而是自我进行形势判断后行为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担心政权能否稳定,八路军、共产党、工作队这些前来帮助自己“翻身”的人是否能够给自己以后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囿于传统道德观念,在是否选择与同居一村的乡里乡亲——地主两极“对立”时犹豫不决。

(二)理性计算下的现实利益追逐

许多农民将土改称为“群众性运动”即“群运”。土改是引导农民展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运动。它以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目标,驱动农民获利,燃起农民斗地主的勇气,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改革的积极性,进而使其成为运动的基本动力。

群众运动最初总是由少数政治精英和积极分子发动的,但是当斗争进入一定阶段的时候,广大农民就会在利益驱动下卷入其间,形成真正的群众性运动。农民追逐私利的性格,在运动种体现的极为生动。随着物质欲望和平均思想被激发,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斗地主的运动之中。

二、模型建构:贫农阶层内部政治行为分析模型

如上所述,笔者主要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形势判断下的道德伦理守护与理性计算下的现实利益追逐。这两者之间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贫农阶层内部政治行为实际上是道德伦理守护和现实利益追逐的结果。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模型表示出来。黄宗智先生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对于小农经济的基本性质做出两种界定,即理性小农与道义小农,其中前者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后者以避免风险和安全第一为主导动机。在此,笔者沿用黄宗智先生的理论形容土改时期贫农阶层内部的不同行为模式。如表所示:

在表中所显示的“低-低”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低,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弱,形成了土改中的“无意识贫农”。如受访者LHL:“那时候我做妇女主任,我看着他们游街,人家干部让干啥就干啥。”这类贫农受制于乡里乡亲伦理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价值观念,从内心抗拒着土改带来的阶级观念和变革思想,从而表现出政治上的无意识,即形成“无意识贫农”。在“低-高”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低,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强,形成了土改中的“理性贫农”。如受访者TJM:“我是民兵队长,说‘棒他,一伙人就去棒他。”这类贫农已被动员起来,随着外力介入,在这类贫农心中,乡里亲邻的情面被打消,传统乡村社会较温和的人情规则被现实的利益所取代,即形成“理性贫农”。在“高-低”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高,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弱,形成了土改中的“道义贫农”。如受访者YGX:“我们那个房东还挺好,用人家的碾子磨面他都不收我们的钱。后来斗地主的时候,我们都不让斗人家。”当内心出现利益追逐和伦理守护的博弈时,道义的一面压倒了理性的一面,农民仍会道德观念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即形成“道义贫农”。

在“高-高”区域中,贫农阶层道德伦理守护程度较高,现实利益追逐力度较强,形成了土改中的“功利贫农”。如受访者WJX:“那时候我还参加过斗地主呢!那时候到了地主家,我们看到地主的药酒也给他拿出来。那时候斗地主的这些人,有时候好,有时候也太过分了。”这类贫农最为复杂,一方面接受政府的土改政策并听命于政府领导,基于获取自身利益考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土改之中,且往往充当土改中的积极分子或干部。另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考量人情世故,兼顾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即形成“功利贫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班美术毛毛虫下一篇:观看《神犬奇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