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案例分析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执法案例分析(通用8篇)

执法案例分析 篇1

案例

一、李某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在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借给了王某,王某从市里回来顺便捎带四名旅客,讲好车费到家再给钱。在途中被执法人员赵某发现,执法人员赵某说王某非法营运,要王某缴纳五千元罚款,王某辩解说我是顺便捎了几名旅客回来,不是营运,执法人员赵某说,我说你营运就营运,不缴纳罚款就扣车,王某央求执法人员赵某少罚一点吧,我兜里就1000元。执法人员赵某说,就交一千吧,你可以跑一个月,下个月就不可以跑了。说完拿钱就走了。

本案中,谁是处罚主体,执法人员赵某对王某施行的行政处罚存在哪些违法情形,应当怎样实施行政处罚?请一一指出并说明理由。答案:

1、王某是处罚主体。

2、执法人员赵某没有表明身份,出示证件。

3、赵某一人执法检查是错误的,因为《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4、程序违法。对王某的违法行应按一般程序进行处罚,应当对当事人和乘客调查取证,分别制作询问笔录,现场笔录,下达违法行为通知书,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经集体讨论决定,才能下达处罚决定书。

5、按照《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最下限处罚额度是三万元,不应张口就要罚五千元,最后又讲到罚一千元。随意降低罚款额度,不按规定进行处罚。

6、收钱不给票据,属于贪污公款,乱罚款行为。

7、存在以罚代管,交一千元可以营运一个月,只罚款不注重管理的行为。

案例

二、在某市区路口,一辆满载江沙的自卸车尘土飞扬的迎面驶来,执法人员王某随后示意该车停车接受检查。该车驾驶员李某停车后问王某:“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拦我的车?”王某回答:“我是运管的,你拉这么多江沙,已经超载了,请出示你的驾驶证,接受处罚500元,缴纳完罚款后才能还你证。”驾驶员李某听后连忙申辩说:“我是自家建房使用,第一次拉多了,自己又不懂法,不应该处罚我。”执法人员王某不同意,后驾驶员李某又几次提出减轻处理。见到李某的纠缠,执法人员王某发怒道:“你进行超载运输,又不承认错误,态度不好,现在罚你800元,再纠缠,还得加重处理。”驾驶员李某见情况后,害怕两次加重处罚,交了800元罚款,拿了王某开的县财政局统一制发的财政收据开车离去。

根据以上案情,请找出执法人员王某工作中的不当之处,并给予说明。答案:

1、王某一人执法检查是错误的,因为《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2、王某在检查车辆时,未表明身份,出示执法证件。

3、王某对该江沙车的违法事实认定是错误的,应当检查该车辆是否有《道路运输证》和 没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的违法事实。

4、应当让驾驶员出示《道路运输证》和从业资格证,不应当要求驾驶员出示驾驶证,并暂扣。扣押驾驶员李某的驾驶证是错误的,因为机动车驾驶证只能有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暂扣。

5、对驾驶员李某当场一个做出的500元处罚的决定直至后来加罚到800元是不对的,缺乏应有的执法程序及文书。

6、对驾驶员李某的申辩,由原来的500元加重至800元罚款是不正确的。因为《行政处罚法》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不得以当事人的申辩而加重处罚。

7、王某当场收取800元罚款是错误的。因为《行政处罚法》规定,无特殊原则,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当事人应在15日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如符合当场收缴条件,应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8、首先应当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确定当事人,才能确定适用简易程序还是一般程序。

9、程序违法。没有按照法定程序和额度进行处罚。按照《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第五项进行处罚应当是一千至三千元罚款。

10、实施检查的案由不对,一是应当检查该车有无《道路运输证》,二是应当检查该车按规定对车辆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货物脱落、扬撒。

案例

三、某县交通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委托其所属某执法机构实施行政处罚。问:

1、执法机构应以谁的名义实施处罚?

2、相对人对处罚决定不服,应向哪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3、谁是委托机关和被委托机关?

4、如对行政处罚不服,向哪一级法院提起诉讼?

答案:

1、以委托的某县交通局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2、本案中行政处罚主体是某县交通局,因此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规定,应向该交通局的本级政府法制部门或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3、某县交通局是委托机关,执法机构是被委托机关。

执法案例分析 篇2

兰州市为了加强“城市名片”张掖路步行街的管理, 有关部门成立了步行街管理办公室, 并配合成立了女子执法中队和一支协管队, 意图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柔改善步行街的管理现状。但是成立两个月来, 其执法行为却屡受质疑, 这个原本美丽的故事如今却成为一个违法执法的话题。

2009年9月25日, 兰州市组建的首支女子城管执法队亮相张掖路商业步行街。这支英姿飒爽的城管女子执法中队共有15人, 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这是甘肃省城管系统第一支女子执法队伍, 也是兰州市城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尝试“温柔执法”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女子城管执法中队的成员都是从基层城管队伍中选拔出来的, 具有能吃苦、能力强、形象好的特点, 在接受了7天全封闭军事训练的同时, 还进行了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网络信息和公文写作、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有关部门称:成立这支城管女子执法中队, 旨在通过女性柔情温和的一面, 改变城管的“习惯”形象, 给城市管理带来亲和力。

10月26日, “张掖路步行街开展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启动, 15名女子城管队员在当地媒体记者的跟随下“盛装亮相”, 但是现场“隆重”开出的第一张大额罚单, 事后却被有关方面批评为涉嫌行政违法。

此前, 张掖路管理办公室向步行街上的160家商户送达了整改通知, 要求对店外经营、店外摆摊进行整顿。26日女子城管队在检查中发现, 有三家专卖店存在违规经营的问题, 根据由“张掖路步行商业街管理办公室”和“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女子执法中队”联合下发的《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管理细则》和《关于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开展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规定。分别对三家专卖店进行了现场处罚, 其中大红鹰专卖店被现场罚款2000元, 其它两家专卖店分别被罚款200元和500元。

次日, 当地多家媒体以“女子执法队开出首张罚单”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原本一篇表扬稿, 却遭遇了质疑[1]。

二、分析与讨论

(一) 问题一:行政执法中, 现场罚款能处罚2000元吗?

面对有关方面的质疑, 女子执法队也略感尴尬, 但是她们坚持认为执法没有错, 因为处罚决定虽然没有依据国家的《行政处罚法》, 但根据是“张掖路步行商业街管理办公室”和“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女子执法中队”联合下发的《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管理细则》和《关于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开展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据步行街的商户们反映, 10月18日他们确实接到了这则“专项整治的通知”, 其中确有“外店经营且拒不配合执法工作的, 被处以2000元罚款”的规定。但本案例中, 女城管的错误之处有三:

第一, 女城管所参照的管理条例和通知本身就已经违法, 属于自创行政处罚项目。按照《甘肃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甘肃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的规定, 这类通知属于“红头文件”, 必须事先进行公示和备案。而步行街的这两个文件, 恰好都没有履行法定的手续, 应该属于无效文件, 不能作为处罚依据。

第二, 当天的现场罚款数额超过现场处罚的限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 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而女城管对大红鹰专卖店现场罚款2000元已经超过了法定限额, 属于违法行为。

第三, 大额罚款应该履行听证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而女城管对大红鹰专卖店做出的大额罚款并未告知其有听证权利。

(二) 问题二:“女子执法队”的“温柔执法”真能扭转城管执法中出现的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现象吗?

女子执法队的成立一度受到市民的欢迎, 大家都认为:女性城管执法队在工作中有优势, 她们特有的温柔、耐心及亲和力便于和当事人积极沟通, 保持柔性执法, 有礼有据, 使违法当事人心服口服接受管理, 能够有效避免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但是, 案例中兰州女子执法队成立以来却屡受质疑, 除一些大额罚单被指“违法执法”外, 对一些擅入步行街的机动车辆进行处罚, 也被指越权执法。女子执法队没有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而是“创设”行政执法项目和处罚额度, 这说明新成立的女子执法队的依法行政的意识和素养还比较欠缺, 应当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

那么, 改善城管形象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

女子城管执法的形式,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让执法过程温和一些。但是, 这种改变不能只是表面形象的改变, 而应该是管理体制和模式的改变, 实现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和执法。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城管执法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 缺乏监督主体。因此, 应尽快制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 从根本上规范城管的执法行为。

三、如何完善行政执法

城管执法处理的大多涉及公权与私权的矛盾、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没有哪一个部门的权力像城管部门这样集中, 也没有哪一个部门如此密集地与百姓打交道。执法权力过于集中, 与执法对象强势接触, 矛盾必然扩大, 权力失控在所难免, 这或许是城管人员容易出事的重要原因。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执法中既有“刚性执法”、甚至“暴力执法”的问题, 也有极少数执法对象不配合执法乃至“暴力抗法”的问题。女性参与执法, 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让执法过程更温和一些, 这一做法的初衷还是值得赞赏的。然而, 要想真正完善行政执法更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法律胜过学习法律

执法者、违法者和普通群众都要建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只有如此, 执法者才不会违法执法、践踏法律;违法者才不敢漠视法律、挑战法律;少数围观者才不会不明是非、曲解法律。因此, 树立法治理念远比掌握法律知识重要。

(二) 注重人性化立法优于强调文明执法

在20多年的普法进程中, 我国的行政领域立法速度和数量也相当惊人, 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立法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其中,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表现得最为突出。尽管不少省市都规定“规范性文件应当自签署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然而有些城市却仍然有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的现象。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 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和执法效率。因此, 人性化的“立法”, 应当充分考虑学习、宣传和准备的环节, 毕竟普法是执法的前提, 执法是普法的过程;否则将为执法工作设置障碍, 增加难度。

(三) 关注细节强过宣传造势

在普法过程中, 有些地方偏爱造声势、走过场, 形式单调、方法老套, 个别领导甚至认为“普法工作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建议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要将普法与执法紧密结合起来, 从细节做起, 学会以法服人。例如, 在制作执法文书时, 除了写出引用法律的具体条款, 还要写明该条款的具体内容。因为我国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数目繁多、内容庞杂而且不断有新法出台, 行政相对人很难掌握所有行政部门的具体规定。因此, 将执法文书引用条款的具体内容明确写出更容易使人了解法律、接受处罚, 比起照本宣科的法律讲座而言更经济更有效。

(四) 从严执法好过委曲求全

当前一些社会舆论和部分领导对行政执法宣传存在片面性, 曲解或误解人性化执法的真正内涵, 甚至把执法时的委曲求全当作人性化执法的“光辉”, 误导了群众。北京曾发生过个体商贩与城管执法人员对峙39小时的抗法事件。执法者的软弱不仅没有得到群众的同情, 其态度和能力还引来了不少质疑, 引起了公众和法律专家的不解和不满。面对抗法者执法者更应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从严执法, 只有严格执法, 社会秩序才能更有序。

(五) 要人理解必先让人了解

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其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和民众广泛参与。城管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城管法律法规, 开展网上交流与论坛、城管执法进社区和招募城管执法志愿者等活动拉近城管与民众距离, 让大家切身体会到城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大众服务, 让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城管工作, 形成良性互动、大众参与、全民重视的城管执法氛围。

摘要:通过对兰州市女子城管执法中队行政执法案例的分析, 找出了女城管在执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城管形象的关键, 并提出了完善行政执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温柔执法,案例分析,行政执法,完善

参考文献

[1]康劲.兰州城管女子执法队“温柔亮相”即遭冷遇[N/OL].http://news.workercn.cn/onlinepaper/2009_11/30/GR0111.htm2009-11-30.

[2]刘卓芳.对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24) .

监狱警察执法风险制度分析 篇3

关键词:监狱警察;执法风险;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05-02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法治化的推进,国家、监狱和社会公众对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效能的要求日益提高,监狱警察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给监狱工作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干警执法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处分、刑拘乃至被追究刑事责任, 监狱警察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监狱警察执法风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本文仅就其制度原因略做分析,以期通过制度重构来减少监狱警察的执法风险。

一、当前对监狱警察执法及权利保障制度的缺失

(一)法律法规给监狱警察执法活动留下过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监狱自由裁量权是指监狱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为实现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根据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原则、目的、精神、范围和幅度,结合罪犯的个体情况,对罪犯的奖励、处罚、教育、组织劳动等做出具体灵活处理的权力[1]。监狱自由裁量权的广泛适用成为警察完成监狱行刑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和重要特点,对提高监狱管理的效率和发挥监狱警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监狱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极易损害法制的统一,形成对监狱法治的破坏。由于我国刑事执行立法滞后,许多法律规范都是原则性规定,弹性大,可操作性不强,给行刑自由裁量权留下了太大的空间。有时监狱管理机关只能根据各自理解诠释法律和政策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往往成为监狱警察执法的直接依据,从而形成了行刑领域以地区差别为特征的“区域化”现象。如适用保外就医时判定罪犯的病情是否属于“在较短时期内有死亡危险”或“身患严重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缺乏量化指标,导致不同地域的监狱 “宽”“严”标准和程序要求都各有不同。

自由裁量的机会越多,执法各异、行刑随意的现象就越容易产生,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可能性就越大,监狱警察承担的执法风险也就越大。

(二)法律对罪犯抗改行为的处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纵观我国整个法律体系,有关监狱工作的立法明显偏少,且存在立法滞后,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等缺陷。虽然《监狱法》的规定,罪犯有辱骂、殴打警察或寻衅滋事等破坏监管秩序情形的,监狱可以给予警告、记过或者禁闭三种行政处分手段,但惩戒作用较弱,对警察执法风险的保护力度有限;《刑法》中也规定在押罪犯破坏监管秩序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破坏监管秩序罪”,但怎样才算“情节严重”却未规定,缺乏操作性,实践中对犯罪的界限很难把握。加上监狱上级管理部门对监狱狱内重新犯罪率有考核指标,监狱一般很少应用该罪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罪犯抗改行为,给警察执法带来风险隐患。

(三)对监狱警察执法权的规定不完善

现行法律对监狱警察权虽做了一些规定,但总体来讲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操作性差。执法中,法律对监狱警察的授权不明,在可以使用武器警戒具的情形、使用武器与警戒具的程序和要求、处置突发性事件中警察的权限范围、警察在现场应履行的职责等方面,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致使警察在执法中犹豫不决,导致其合法权益被侵犯且难以及时地法律救济,侵害人得不到及时的惩处。例如,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监狱警察使用警戒具必须经过审批,同时规定警戒具只能在警察面临现实危险时才能使用,而警戒具使用时的“紧急情况”,《监狱法》及相关法律的司法解释是空白。目前通用的做法是使用前要先填写《申请使用戒具审批表》,按程序上报,批准后方可使用。这造成了执法中的一个悖论:警察在遭遇突发事件需要使用武器或警戒具时,若依规定先行履行审批手续,则会错过处置时机;当手续办好后,可以使用武器和警戒具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消失,此时警察若仍使用武器或警戒具进行处置,则会因违背了法律的程序性规定而构成违法。

(四)对监狱警察的私权利保障缺位

目前很多监狱警察都认为监狱里重罪犯轻警察,监狱警察成了看似强势的弱势[2]。监狱工作中更多的是倡导警察的奉献精神,而对其权利的保护,《监狱法》的规定过于抽象和简单,不成体系,难以给监狱警察权利保障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对监狱警察的生活、学习培训、心理干预、休息权利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许多警察超时加班值班,超时工作情况令人担忧;有的警察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难以舒缓;有的警察父母孩子生病却无暇顾及;有的警察因公牺牲、致残但抚恤金难以维持家庭基本开支。

(五)对监狱警察执法权的法律救济途径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监狱警察执法过程中受到的处理决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极为单一。对警察的处分可以从警告直至开除,可以对警察限制人身自由——禁闭,可以对玩忽职守的警察处以刑罚,如此严重地影响到警察权利的行政处分和强制措施,却只在《公务员法》中规定了“公务员对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和控告”,而不能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途径加以救济,这显然不符合当代法治精神。据不完全统计,自申诉控告制度实行以来,各级人事部门受理的公务申诉案件非常少,其中撤销或建议撤销原处理决定的仅占20%[3]。这说明在我国,很少有公务员选择申诉控告的途径寻求救济。

二、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合理减少执法风险

(一)规范监狱立法,减少监狱自由裁量权

完善法律、细化规则、统一标准、明确监狱警察在执法中的职权与职责,使监狱执法有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是防止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有效途径。对于在行刑实践中得到检验、足以确定其切实可行的有关某项自由裁量权的适用经验,可以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现行的《人民警察法》用列举式的方式对公安机关民警的职权做了具体的规定,《监狱法》在修改时可以参照。

如有可能,应参照审判和检察工作以“两高”发布司法解释的做法,监狱行刑领域也可由有权机关颁布施行于全国的行刑指示、意见、命令等,确保行刑自由裁量权的适用依据属于全国性的、统一的规范性文件,从而使之更具法律权威。

在较高层级的法律不能在近期修改完善的情况下,司法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局可以根据监狱实际需要制定相关工作标准,为监狱执法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防止因缺乏规范和标准而让监狱警察置于执法危险之中。

(二)修改《刑法》相关规定,惩罚罪犯抗改行为

1.修改《刑法》中“破坏监管秩序罪”的构成条件,将其中的“情节严重”具体化,增强其可适用性。具体可以参照某些省区由司法厅、公安厅、检察院和法院联合出台相关规范,将“罪犯一年内打架3次以上”、“一年内关禁闭3次以上”等具体情形认定为破坏监管秩序“情节严重”,据此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数罪并罚。

2.制定适应监狱工作的《监狱警察单警装备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监狱警察使用武器、警戒具、行政处罚措施的条件和程序。制定时可以参照公安机关的做法。如河南省《公安机关公安单警装备管理规定(试行)》不仅明文列举了可以使用单警装备的情形,而且还在第21条中规定:“人民警察使用公安单警装备后,应当及时向单位领导报告,使用枪支的要写出书面情况报告。”这种规定避免了前述悖论,确保了警察现场处置行为的实效性。

3.修改《监狱法》,在其中明确规定监狱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免责条款,列举监狱人民警察执行职务时在何种情况下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可以免除法律责任,以保护监狱干警的执法权。

(三)重构监狱警察责任追究机制

目前在监狱警察的责任认定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凡监狱内发生的事故皆存在着警察违法”的逻辑预设,动辄就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但事实上有些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众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一定存在警察违法行为。譬如罪犯自杀,并不是每起罪犯自杀都能预防。又如罪犯打架,总是让警察承担或多或少的责任,其逻辑预设是“只要警察教育防范了,就能防止罪犯自杀或打架斗殴”,这实际上是将警察的职责义务扩大化。因此,依据法学关于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等成熟理论重构警察责任追究机制势在必行。

(四)重建监狱警察权利保障救济机制

1.将警察对监狱机关给予其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纳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目前,西方一些先进国家对警察权利保护采取的是诉讼救济与非讼救济并轨的制度,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修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将监狱的内部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当监狱警察因职务行为受到不公正的处分时可以向上级机关提出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从而拓宽监狱警察合法权利的救济途径。

2.建立监狱警察维权委员会。维护监狱警察的执法权益仅靠警察个人是不够的。故有必要向公安机关学习,成立全国监狱警察维权委员会,以严惩侵害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有效保护警察执法权。据闻,广东省监狱系统已成立监狱警察基金会,为生病、病故及牺牲干警提供帮助,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坚.论监狱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J].法学评论,2007,(6).

[2]张晶.基于法治的警察权利[J].犯罪与改造研究,2007,(10).

[3]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综述[EB/OL].中国网,2003-08-14,http//www.china. com.cn/Chinese/2003/Aug/385224.htm.

2012执法情况分析 篇4

一、开展统一治超,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我站在做好路政日常巡查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华东片区开展统一治超行动,以强化路面治超为工作重点,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确保道路安全畅通。2011年四季度和2012年一季度,我站共出动执法人员2862人次,检测车辆487辆,处理69辆,卸载69辆, 卸驳载334.31吨,罚款4.79万元,劝返185辆。结案率100%,没有一起行政诉讼案件。经过整治,车辆超限超载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全县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大幅下降。

二、以路政巡查规范年为契机,整治路容路貌。2012年,我站以路政巡查规范年为契机,以科学管理和方便公众出行为指导,以规范巡查管理行为、保障巡查质量、提高巡查效率为目的,积极开展路政管理工作,集中对辖区路域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及时发现和解决涉路事项,将侵害路产路权和危及公路安全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力推行预防性路政管理,并逐步实现路政巡查与养护巡查联动机制。截止2012年一季度,共办理路损处理案件7件, 收取赔补偿费6.21万元、其他路产损失30万元。清除非标57块、堆积3244立方米、有碍观瞻物9处、摊点49处,通过整治,公路的路容路貌得到较大改观。

三、加强学习宣传,提高自身执法能力和群众爱路护路意识。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将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作 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内组织执法人员学习了《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江苏省公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复习考试。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还相继选送5名同志参加省厅执法培训,使执法人员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内容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对外,利用报纸、媒体、信息网络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路政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提高沿线群众安全和爱路护路意识,使路政管理工作处于主动地位。

对公安执法工作的分析 篇5

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为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做好新形势下公安执法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准确把握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深刻内涵

(一)关于理性执法。“理性”不仅要求有非常高的法律意识,而且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有很强的群众工作能力,能够理性地把握和

处理公安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执法工作特别是行政执法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执法的社会效果,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理性思维

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让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切身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

(二)关于平和执法。“平和”就是要求以平等谦和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冷漠态度对待人民群众,要以公心、诚心和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

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着力解决执法宽严失度的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同时,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要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关于文明执法。“文明”就是要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坚决纠正简单执法甚至粗暴执法的问题,用群众信服的方式执法办案,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且能感受到公安队伍的精良素质。要加强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警务公开制度,推行执法告知制度,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大力推行执法

责任制。

(四)关于规范执法。“规范”就是要在完善执法管理上下功夫,细化办案流程,完善业务流程,规范办案环节,力求使每个执法环节都有章可循。要健全执

法程序,着力解决随意执法的问题,紧紧抓住执法执勤活动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程序规定和操作性强的标准规范,最大限度

地减少和杜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发生。

二、认真解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存在的问题

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新理念,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公安机关的明确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做好公安工作的基本要求。当前,全国

公安机关按照党中央“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尤其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全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力维护社会

持续稳定。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了更多期待,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必然要求我们更新执法理念。执法理念往往更带有根

本性,理念决定认识,理念端正态度,理念指导实践。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新理念,是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的现实要求,对于维护公平正

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谓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公安机关要立足主动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为公安执法创造良好环境。

(一)解决公安执法工作定位问题。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把公安执法工作作为维护稳定、保障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来做,把公安执法

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保障工程来抓,借助党委、政府的“推力”来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工作。

(二)解决公安执法工作保障问题。建立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增强财政支持,使经费保障与公安罚没收入彻底脱钩,减少“为钱执法”行为的发生,让公

安机关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认真研究执法工作、服务最广大群众发展权益上。

(三)解决公安职责模糊问题。切实增强公安机关的“主业”意识,从与公安执法活动无关的非警务活动中解放出来,切实发挥社会矛盾调节效能,最大限度

发挥社会矛盾消融器职责。

(四)解决社会治安考核评价问题。要尊重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性特点的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当前社会治安现状,增强考核评价导向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增

强公安机关正确面对并积极化解社会治安问题的自信心、责任心。

三、深刻理解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重大意义

(一)新理念提升执法新境界。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前,我们谈文明、规范执法多一些,谈理性、平和执法

相对较少。文明、规范是执法的应有之义,但仅有文明、规范执法还不够,理性、平和则是对执法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法”是根植于自然的最高理性。与理性执

法相对的是感性执法、感情用事,我们要防止冲动,摒弃情绪化,讲政治、讲大局,严格依法办案。平和是执法的珍宝,它蕴含着博大的力量。平和执法以平等、客观、审慎、谦和为要义。唯有平和,才能厚德载物,才能衡平如水,才能客观理性。当我们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新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必将达

到一个更高的执法新境界。

(二)新理念推动工作新进展。公安机关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新理念贯穿到执法办案全过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坚决克服就案办

案、机械办案的倾向,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着眼,执法想到稳定,办案想到发展,切实做到依法办案与服务发展相统一。要针对当前执法活动容易发生问题的环

节,进一步细化各类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推动各项公安业务工作取得新发展。

(三)新理念构建和谐新图景。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群众。对嫌疑人坚持无罪推定,对上访人实行有

理推定,使执法工作最大限度地合乎法、理、情,体现人情味,展现法治美。要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设身处地考虑到当事人的切身感受,感同身受地体谅

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主动做好化解矛盾纠纷、疏导群众情绪的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要及时依法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着力化解涉法涉诉重信

重访案件,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行政执法现状分析报告 篇6

[实践内容]:行政执法

xx县行政执法现状

一、xx县烟草专卖行政执法主体

XX局(以下简称:县局)是XX行政执法的主体。县局位于县城解放北路*号,成立于1993年,现有员工××人,专卖人员×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人,党员×人,平均年龄××岁。局内设综合办公室、专卖监督管理科(内部专卖监督管理科)2个科室,下设稽查大队、客户服务部2个部门,管辖四镇五乡,辖区人口24.6万,共有卷烟零售户1030户。县局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县级诚信单位、市级文明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二、加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努力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县局在实际行政执法中:一是坚持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并重。在宣传活动期间采取出动宣传车辆、开办专题专栏、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散发宣传材料以及电视报道、报纸刊登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国家烟草专卖政策,消除误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气,为积极推进我县的依法治县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加强执法队伍“五法、一条例、一规定”的学习宣传。利用节假日在全县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专卖执法人员对《行政许可法》、《烟草专卖法》、《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充分提高了专卖执法人员规范化办案的水平。

三、认真梳理执法依据,分解专卖职责

准对所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单一主管、共同管理、协同管理等类别分门别序、列明目录,明确具体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对共管、协管的执法依据,列明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发布机关、实施时间,以及主要执行部门、共同执行部门和协助执行部门等基本内容,按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原则明确执法责任。并及时向

1社会进行了公布。

采取适当形式依法明确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具体执法责任。建立健全了与行政执法责任制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切实明确了每个执法岗位的职责,进一步细化、量化、合理化执法标准,实现了对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的全面控制。

四、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工作责任

烟草行业实行国家专卖体制,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是保证烟草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根据省局、分局相关规定,县局成立后首先建立健全了与行政执法责任制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先期建立的有:各岗位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专卖执法案件移交制度,备案备查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通过配套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了行政执法的顺利推行。

五、加强专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

在专卖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县局多方采取措施,力求做到依法行政,规范化办案。一是县局每年都组织专卖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规范化办案培训,并进行以专卖法律法规、规范化办案为主要内容的考试,进一步提高了专卖人员的办案水平。二是加快办案进度,提高规范化办案水平。针对以往案件结案不及时的弊病,县局指派分管专卖的副局长加大了督查帮扶力度,督促专卖股处理积压案件,要求当月查获的案件,争取当月处理,当月结案,加快了规范化办案进程。

六、以规范专卖执法为核心,积极推进专卖案件标准化

在专卖案件标准化方面县局积极推行案件查办、调查、处理三分离制度,成立了专管法制工作机构和专职法制工作人员,明确了案件的调查、定性、处罚的监督程序,变封闭式办案为开放式集体决定。同时积极推广案件 “三查互补”制度,即将日常自查、领导抽查、上级评查“三查互补”的方式融入到执法办案的全过程,通过自下而上自评、领导点评和上级督评,从不同角度“挑毛病”,增强了案件查办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有力促进了办案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一年以来共评查案件××份合格率95%以上。同时,建立并完善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内部监督制度,实行行政许可受理、审查与决定分离,公平对待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各方,合理行使裁量权制度,正确处理无证经营与合理化布局的矛盾,进一步规范办理、审批、发放手续,细化许可证审批发放流程,改变管理类事项申请受理的单一模式,实行上门受理和申请受理首问责

任制度,方便申请人各方,强化后续监管,保障了许可证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七、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不断强化许可证管理

县局结合民乐县的实际情况,先后补充并完善了《XX零售许可证合理布局规定》、《XX零售许可证合理分布规划》、《XX零售许可证合理布局规定暨规划》、《XX零售许可证办理程序及操作规程》、《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后期各项规章。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熟记办理程序及操作规程,迅速提高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的管理和操作水平。今年以来,县局共受理申请×××起,准予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起,不予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起。

八、依法治理全面强化无证经营管理工作

从对辖区市场的专项检查和查获的案件来看,辖区内绝大多数卷烟违法案件为无证经营。这些无证户数量众多,成分复杂,状况多样,以近年来新开张设立的个体工商户为主,其次是盲目接盘店的经营户;由于受地域、人口等限制,大多不具备办证条件。从货源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无证户的卷烟来自区划内,由持证户供应。在经营上卖熟不卖生,货架、柜台上不明显摆放,暗箱操作或异地存放。根据这些特点,县局在综合分析无证户成因的基础上,按照疏堵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查处与后续监管相结合的方法,区分不同主体,分别采取措施,措施

一、主动引导新增门点或曾申请但未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经营户学法守法,有理有节处理无证经营与市场监管的矛盾;措施

二、适当放宽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大学生、残疾人办证条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缓解社会矛盾,体现人文关怀。措施

三、对弱势群体的个人出现违章行为以教育整改为主,对屡教不改的从轻或减轻处罚。对初次违章的当事人一般是口头警告或现场责令整改;对屡教不改的违章者逐次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制止其再次违规。措施

四、重点打击,集中整治,分头管理,加大市场控制力度。

九、完善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机制保障专卖执法环境

在规范整顿无证经营方面,县局不断强化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衔接,多次组织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一方面主动联合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加强辖区市场管理的措施,形成了定期联席会、重大问题协调会制度,统筹协调烟草、工商联合执法的重大事项,落实联合执法工作的重要形式,确定联合执法方案。并于09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整顿烟草市场秩序解决无证无照问题的通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烟草专卖

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所属基层组织的作用,依据职能相交的原则,强化分管片区内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日常检查力度。变集中整治为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由突击性、集中性联合治理向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管理的有效转变。在联合打假协作机制方面,县局与民乐县人民法院、民乐县人民检察院、民乐县公安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联合打假协作机制的通知》,继2005年成立民乐县卷烟打假工作领导小组以来,每年向政府相关部门和公检法机关汇报一次打假工作,09以来协调民乐县公安局开展市场专项检查共××次,每次专项检查前均向检察院、法院及卷烟打假工作领到小组专题请示,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基础。

十、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市场管理模式

根据市局《关于改进运行机制强化专卖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民乐实际,县局在认真开展零售户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辖区市场实际,按照区域地理位置、市场规范程度、管理难易程度等情况,结合市场监管员分片区域和分管路线,将辖区卷烟市场细分为: 三个级别,其中一级管理区域:主要包括城区主要街道、商业区、学区、集贸区,汽车站、汽车中转站等交通运输枢纽地段,以及南丰、永固等比邻青海省交界地区各主要村社、集镇;二级管理区域:主要包括乡镇街面及主要干道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三级管理区域:主要以村社为主。同时根据各区域卷烟零售业态的种类分布,比例及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对专卖管理工作的影响,将经营户划分为持证类、无证类和其他类三种类型。最后再根据分区、分类结果赋予各类区以不同的检查方式和检查频次,明确了一般性检查、重点检查的内容、范围和方法,其核心是逐月分析专卖管理形势和市场动态,细化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按月下达专卖管理工作计划,确立目标市场、检查频率和工作重心,分解落实责任。同时兼顾服务零售户活动,首次将零售户定期会议作为一种检查方式予以确定。全年启动“三会制”管理模式,组织召开零售户座谈会、培训会、现场会60多场次。使管理融入服务之中,不断提高市场管控力度。

十一、加大卷烟零售价格监管,严格实行卷烟零售明码标价制度 为了保证统价工作的实效性,县局领导积极与物价局领导协调,并达成共识,双方会签下发了《民乐县物价局 XX局关于整顿卷烟市场明码标价的公告》。《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国家计委《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及《甘肃省烟草专卖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对我县实施卷烟零售明码标价相关事宜

做了明确具体规定。为保证此项工作进快实施,县局及时印发了《公告》800余份,由县局工作人员上门送达到每个卷烟零售户手中,并由县局工作人员帮助零售户粘贴在门市部醒目位置。同时,县局无偿向卷烟零售户提供由甘肃省物价局监制的价格标签,并积极与广电部门联系,在民乐电视台对《公告》连续播报一周,使社会各界真正了解了实行卷烟统一零售价的合法性,为进一步巩固卷烟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几年来,县局虽然在行政执法中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办案速度和规范办案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在规范化办案方面,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等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的有:

1、干部职工对相关的专卖法律法规知识和学习理论的教育有待加强。要从思想上加强专卖执法人员人生观、权力观、价值观的教育,切实抛弃追名逐利,贪图个人享乐,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不良心态;要从工作作风上着手,通过县局目前开展的遵纪守法教育活动,进一步消除业务上一知半解,办事敷衍了事的官僚作风。

2、基础工作还不是很扎实。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案件办理上,处理不及时且结案率偏低,定性正确但案由不准确,证据不充分且关联性不强,主体程序合法但细节有疏漏,适用法律条款不具体,案卷存档管理不符合国家局有关规定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二是打网络工作上,对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的线索挖掘的不够,对现有的案件经营的不够,对案件之间的联系分析的不够,对涉案违法犯罪分子惩处力度不够,外部联合打假机制作用发挥的不够,内部联合打假机制没有运行起来。日常市场检查和市场净化工作上,检查工作缺少计划性,工作内容不明确,检查重点不突出,对重点卷烟零售户的检查频次偏低,市场净化率(含持证率)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卷烟经营形势的要求。

3、监管工作有所放松

内部监管方面表现在:一是从思想认识对监管工作重视程度下降,监管工作人员在监管工作上滋生应付思想,出现偏差,存在等、靠、要思想,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二是在日常工作部分监管人员对目前卷烟经营总体情况、货源投放管理办法、卷烟零售户分类标准等作为监管依据的经营管理规定不熟悉,缺少监管目标,工作盲目;三是调查核实工作流于形式,网上调查、询问同级业务部门这

类方式应用的多,电话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应用的少。

市场监管方面表现在:市场监管出现了逐渐放松的苗头。监管目标由大变小了,从关注净化辖区卷烟市场,维护正常的卷烟市场经济秩序,为行业卷烟经营保驾护航,向单纯完成违法卷烟查扣任务转变。监管力量由强变弱了,真正投入市场监管、打假、打网络工作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少,真正具备这方面工作能力的监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监管工作由实变虚了,监管人员走访市场、搜集线索、查找案源、调查取证等实际工作,已经被定期向卷烟零售户报到,填写各类表格代替。

4、应进一步继续加大对《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甘肃省烟草专卖若干规定》以及《甘肃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的宣传,进一步提高零售户的守法意识,争取全社会对烟草专卖制度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开拓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

5、应重申合理布局工作要求,严格按照分局的要求执行烟草专卖零售许可,继续把好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准入关,对符合条件,便于管理的经营户,及时纳入网络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进行引导教育,确保其守法经营。

6、要进一步加强执法证件管理和相关法律文书的使用,从源头上杜绝违反规定执法的行为发生。

“钓鱼执法”行为的行政法分析 篇7

钓鱼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故意隐瞒身份,通过设计诱发行政相对人违法的情境,或者根据违法活动的倾向性,对行政相对人或者其他调查对象提供相关的情境条件和实施机会,以此来掌握相关信息和收集相关证据,从而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理。从法理角度分析,如果当事人主观上本无违法犯罪的意图,但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下,客观上从事了违法活动,那么按照主客观一致的法理原则,当事人不应该承担责任,自然国家也不应当惩罚这种行为。从行政法角度分析,行政机关实施“钓鱼执法”行为,违反了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基本原则,故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违法的行政行为。

二、“钓鱼执法”现象的社会危害

( 一) 对公民的危害

“钓鱼执法”行为是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例如,车辆非法运营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因其不仅会干扰交通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所以,行政机关打击非法运营行为具有合理性。但这本是执法部门的职责,应由行政机关亲力亲为,若允许公民协助其引诱执法,即采用“钓鱼执法”的方式,便会让本来是保护整个社会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执法行为变成破坏公民权益的违法行为。

( 二) 对政府的危害

政府作为行政执法的执行机关,一定要认识到行政执法的重要性。它代表着国家行使权力,因此,在方式和程序方面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从方式说,行政机关应该严格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不得随意将这种权力进行委托并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去行使,不得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调查取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为了执法而执法的行为出现。

从程序方面说,行政执法要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即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该原则要求,作出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行为之前,应事先将事实理由和作出行政行为的依据告知相对人,并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显然“钓鱼执法”行为省略了这些法定程序,因此,“钓鱼执法”行为是违反正当程序的原则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 三) 对社会的危害

执法者的行为关乎法治秩序的建立,其行为本身的合法合理与否也直接关乎整个社会的秩序。由于社会大众普遍关注执法者的行为,并且公众的法治观念会受到执法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应考虑其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遵循法律的执法行为,有利于在人民心中树立利于无私的权威和形象,而那些披着法律外衣谋求私利的执法行为必然引起人民对法律的质疑,不利于树立法律权威。

三、“钓鱼执法”的相关举措

( 一) 完善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

制定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统一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不仅有助于行政相对人能够及时充分地参与到行政调查程序中,同时又能监督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行政权力,还能限制、约束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行政机关采用“钓鱼执法”的手段,其实是在用诱惑的方式收集证据,这违反了正当程序原则。我国“诱惑调查”的取证方式主要运用在极其重要的刑事案件中,目前在行政法理论上尚未建立,并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将违反法律而调查取证的方式切实纳入到统一的行政程序中,从而真真切切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 二) 加大追究违法责任的力度

第一,执法手段多样化。在日常行政执法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执法手段,提高执法办事效率,如利用电子产品或网络来减少现场执法的压力。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应该牢固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进而淡化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时采取权力化倾向严重的方式和手段。

第二,加强执法监督。无论是在行政机关内部还是行政机关外部都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例如,行政执法部门没收的罚款应该全额上缴,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建立并完善各级人大、上级行政机关和各级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媒体舆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机制。对于违法行政的单位及工作人员,应当加大追究其责任的力度。

摘要:近年来,“钓鱼执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行政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从程序上违反了行政法的相关原则和精神,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本文对“钓鱼执法”的释义和危害及解决方式入手,力求为构建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关键词:钓鱼执法,行政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熊樟林.“钓鱼执法”司法审查对象的转换[J].法学论坛,2010(4):8-11.

[3]张奖励.论“钓鱼执法”[J].晋中学院学报,2013-8-8.

[4]王佳佳.关于“钓鱼执法”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3):56-57.

[5]姚天宇,王勇.“钓鱼执法”的行政违法性及其规制[J].政治与法律,2012(6):18-19.

[6]谢张真.论“钓鱼执法”事件中行政权力的违法性与规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4):33-34.

[7]余海波.论行政法的价值理性[J].西部法学评论,2010(5):121-122.

[8]杨冬梅.论“钓鱼执法”及其防治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

[9]辛亮亮.行政执法中的正当程序研究[J].法制博览,2013(2):100.

法治环境下城管执法模式分析 篇8

摘  要:城管执法的目的是维护城市的秩序、卫生,打击小摊贩、黑车、破坏市容市貌的行为。但是,随着大量暴力流血事件的发生,城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采取的暴力执法方式更是饱受诟病。因此,检讨城管传统的执法模式,对其提出法治的诉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比例原则、尊重公民的财产权、程序正义三个方面的理论内容来对城管暴力执法方式提出法治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城管执法模式变革的路径,包括柔性执法以及提出从单一治理走向公共治理。

关键词:“命令-控制”;型执法模式;检讨;法治诉求;变革路径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文华学院教学研究课题“诊所式法律教育——构建新型实践性法律教育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2011rwjy02)。

一、法治环境下城管执法模式之检讨

城管执法的目的是维护城市的秩序、卫生,打击小摊贩、黑车、破坏市容市貌的行为。其本应该是为公众所尊重与支持的。但是,随着大量暴力流血事件的发生,城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采取的暴力执法方式更是饱受诟病。因此,对城管的执法模式进行检讨显得就非常重要了。

(一)“命令-控制”型执法的弊端。(1)损害被执法者的利益。暴力执法必然会导致被执法者人身和财产的损害,最重要的是,相对人一方往往没有意思表示的自由,损害被执法者的利益。(2)导致执法成本越来越高。为了防止执法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一些方政府甚至动用财政资金给城管配备各种保护装备。另外,伴随城管暴力执法事件的不断被曝光,以及行政相对人维权意识的加强,暴力执法遭遇的纠纷越来越多,这也额外地增加了行政成本。(3)损害政府的形象。城管是国家与城市的执法者,在外就代表了政府的形象,而其暴力野蛮的执法方式,将破坏其原来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失信于民。从宏观来看,城管继续采取这种强硬的执法模式,加剧与群众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矛盾冲突不断。另外,挑战法律的权威,使得民主法治、平等正义在个别领域成为空谈。

(二)暴力执法对法治的伤害。法治,即依法而治。我国著名的学者王利明认为,法治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按此理解,城管的暴力执法是与法治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其暴力向民,不但是凌驾在法律之上,还是对群众人权的侵犯。再者,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假若承认城管的行政主体地位,其行使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时,必然要依法行政,以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当前,城管的暴力执法恰恰违反了依法行政的要求,给法治造成伤害。城管执法者在执法时当然会认为自己在依法行政,但是判断其是否依法行政,要从其权力运行的性质与状态来作出判断。从权力运行的程序和权利权力的实体关系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衡量时,其结果可能时与某些当权部门标榜的正义、秩序和公益有所出入。

二、城管执法模式的法治诉求

(一)比例原则。比例原则的内涵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比例原则的基本理念是“最小侵害”精神,对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进行约束,防止权力的滥用,从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对城管的执法行为要进行束缚,改变原来的不合理暴力行为。而目前,城管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引起公众强力的不满,其凸显了约束缺位的问题。在城管与小商贩的冲突中,多见执法者对商贩的“无情打击”,不见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因此,基于比例原则的要求,普及法治理念,需要对城管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性进行法律的约束,树立其对执法对象人格尊严的尊重。

(二)尊重公民的财产权。纵观城管执法的主要领域的执法行为,包括对无证摊贩的取缔,以及对所谓违章建筑的拆迁,无不充满了对公民个人的财产权的侵犯现象。在很多地方,“三强”现象,即强拆房、强拖车、强拉财物已经成为城管执法的常态。城管针对无证摊贩的查抄、罚没、踢摊、摔货等等,是对其行政对象的财产权的巨大破坏和剥夺。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真正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必须要有健全的行政法律制度对行政权侵害公民财产权的行为予以明确的禁止。另外,对于城管暴力执法、野蛮执法,侵害公民财产权的行为,公民可以通过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权益。

(三)程序正义。在行政法领域程序正义原则,也称正当程序原则,其基本内涵是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如果没有公正的程序可以依靠,行政执法权力很容易变成“肆无忌惮”的强权。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而有些法规和规章也缺乏起码的程序要求,导致部分行政机关缺乏程序指导,任意行使权力。变革城管行政执法模式,符合法治的要求,必然要重视程序正义。

三、城管执法模式的变革路径

基于行政执法方式的日益法治化为城管执法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基本的指导理念,对处理好政府与公众关系的价值追求也为城管执法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目标。

(一)柔性执法的引入。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克服以往城管执法中单一、野蛮和僵化的执法方式,采取更加符合人渴望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心理特点的方式,那么,柔性执法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谓柔性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运用非强制手段依法实施的行政行为,主要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调解、行政奖励等一系列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新型行政行为的总称。柔性执法强调的是非强制性。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正确方向,给相对人一定的灵活度,促使其选择最小成本的行为方式。

要把柔性执法引入城管执法中,首先应当转变执法理念,加强以人为本执法理念。其次应注重选择立体的、回应型的执法模式。再次应注意多种执法方式相结合,其中主要包括指导引导、劝告说服、协商沟通等等。最后应将柔性执法各项内容制度化规范化。新的理念和新的执法手段要得到落实,有赖于系统化的行政执法制度的支撑和保障,需要制度化使其定型。

(二)从单一治理走向公共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社会管理是实行“国家-单位-个人”的“单一治理”模式。在单一治理模式中,政府被放在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强调政府是社会和公众的“主人”这种模式是违法法治的,放大了政府,而忽视了公众。

基于单一治理模式的弊端,社会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公共治理成为了一种新的需求。公共治理强调的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民间组织,人民团体,公众个人等,应该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那什么是公共治理呢? “公共治理”这一表述可以作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阐释。可理解为面对国家或区域内的公共问题或公共事务,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人民群众等治理主体通过对话、协商、谈判、妥协等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达到共同的治理目标,并形成资源共享、彼此依赖、互惠合作的机制和组织机构,建立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组织网络,从而有效克服单一权威主体或者单级政府力量所形成的垄断和低效影响,为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解决长期以来的社会弊病建立健全一套常态的长效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宋超.城市管理执法模式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12)

上一篇:2024年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内部消防交通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