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趣味歇后语(精选15篇)
2、花公鸡上舞台——显显你的漂亮
3、板凳上放鸡蛋——危险
4、老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按下气
5、恶狗咬天——狂妄(汪)
6、生成的牛角——直不了
7、画上的老虎——吃不了人
8、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9、毒蛇的牙齿马蜂针——全是窜
10、老牛走老路——照旧
11、降不住猪肉降豆腐——欺软怕硬
12、老鼠见了猫——骨头都软了
13、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14、马背上看书——走着瞧
15、蛇过了才打棍——马后炮(比喻做事失去时机)
16、黑天捉老鼠——找不着窟窿
17、老鼠进书箱——咬文嚼字
18、揪着马尾巴赛跑——悬
19、老虎逛公园——谁敢拦
20、吞了猪胆嚼黄连——接连吃苦头
21、断了翅膀的野鸡——飞不了
22、猴子耍把戏——老一套
23、亡羊补卒——为期不晚(比喻在事情失败之后,想办法去补救)
24、五彩公鸡屙屎——滑稽事(花鸡屎)(比喻举动逗人发笑)
25、狐狸找公鸡拜年——有你上的当(比喻有你吃亏的时候)
26、掀翻了抱鸡寞——弄出许多黄(谎)来
27、就着猪肉吃油条——腻透了
28、恶狼和疯狗作伴——脾气相投
29、庙里的猪头——各有主(比喻都已为人所有,没有多余)
和会计有关的歇后语
涉及会计的无非有职业特点、随身物件、日常行为等, 涉及职业特点的经典歇后语有:
终身当会计——长期打算;
终身当会计——过一天“算”一天;
糊涂虫当会计——混账。
跟算盘有关的歇后语:
会计的算盘——天天打;
会计的算盘——算数;
会计的算盘——不打不成才 (财) ;
会计的算盘——会打仗 (账) ;
手拿算盘串门子——找人算账;
掂着算盘上门——找人算账;
当兵的背算盘——找仗 (账) 打;
账房的算盘——一个子儿不差;
腰里别着把算盘——处处算小账;
胸口上挂算盘——心中有数;
年三十夜拨 (打) 算盘——满打满算;
儿媳妇打算盘——细 (媳) 细 (媳) 算;
磨盘上放算盘——推算;
脑子里打算盘——神算;
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
哑巴肚里挂算盘——暗打算。
任何职业都有其特殊性, 会计作为一个与数字、核算打交道的职业, 其日常行为自有不少有趣之处, 如:
会计拿算盘——算啦;
会计结账——算数;
会计戴眼镜——精打细算;
会计上门——找你算账;
药材店里的会计——要 (药) 钱。
和账、债、钱财等有关的歇后语
和账有关的歇后语:
三年的陈账——还翻它作 (做) 什么;
马背上记账——回头算;
计算机算账——又快又准;
水牌上记账——抹掉再来;
骑驴瞧账本——走着看, 到了算;
骑驴看账本——走着瞧;
扳着指头算账——有数;
流水簿子做袍子——满身都是账;
两口子的账——算不清;
屠夫先生掉账本——肉落千斤;
老婆算账——一宗一宗地清;
看着账本聊天——说话算数;
背着牛头不认账——死赖;
多年的陈账——翻不得;
几百年的老陈账——算不清;
结清了的账单——一笔勾销;
口吞账本——肚里有数;
老太太算账——一码是一码;
水瓢上记账——一概抹销;
死人欠账——活该;
傻二哥算账——糊里糊涂;
瞎子管账——全凭记性好。
和债有关的歇后语如:
骑快马催债——急着要钱用;
借债买藕吃——窟窿套窟窿;
三十晚上逼债——年关难过;
借票当衣穿——浑身是债。
和钱有关的歇后语, 如: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卖水的看大河——净是钱;
路上长芦柴——生财 (柴) 之道;
现钱不抓——不是行家;
柴进散家产——仗义疏财;
拾钱出告示——不贪意外之财;
小手抓钱——发不了大财;
脱祸求财——时来运转;
葡萄花了肉价钱——不划算;
拾钱不认街坊——见利忘义。
其它和财会有关的歇后语
高价买来低价卖——净做赔本的买卖;
在针尖上削铁——追求利润 (刃) ;
耗子钻到书柜里——蚀 (食) 本;
姜太公做买卖——光赔不赚;
渡船过河——划得来;
拣麦子打烧饼——净是利;
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黄鼠狼偷鸡毛掸子——空喜欢一场。
为了便于查阅,人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表达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弄堂里搬木杆——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很快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棋盘上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歇后语生动幽默,表现力很强,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偶尔用上一两句,就显得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例如:一位老师到一个陌生班级去上课,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一提起我们学校的老师啊,那真是雨后的春笋——个个拔尖。说起我们同学呀,那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又如:一位同学在他的习作开头写道:刘老师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可多啦!这不,今天下午一上课,刘老师便神秘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他慢慢将纸展开,原来是一张“日历”。
时间,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位小作者巧妙地使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歇后语,就把当时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神秘举动琢磨不透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怎么能不使人印象深刻呢?
2) 皮球上磨刀——泄气
3) 皮软骨头硬——表面和气
4) 皮条打人——该收拾
5)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6) 飞机上点灯——高明
7)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8) (牛)角抹油——又尖又滑
9) 老(虎)嘴里拔牙——冒险
10) (兔)子尾巴——长不了
11)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12)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13) 大海里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14) 才学理发就碰上个大胡子——难理(提)
15)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16) 下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17)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18) 从手插 进染缸里——左蓝(难)右也蓝(难)
19) 水中捞月——无处寻
20) 火烧岭上捡田螺——难得寻
21) 乌龟摔在靛壳里——壳蓝(可难)
22) 火钳子修表——没处下手
23) 火烧辣椒——呛死人
24) 水煮石头——难熬
25) 生铁铸土地爷——硬神(撑)
26)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27) 丝线打结巴——难解
28) 羊头插在篱笆上——伸首(手)容易缩首(手)难
29) 皮球掉在油缸里——又圆又滑
30) 皮球落水——浮在表面
31) 百度记了你的名——妒忌(度记)
32) 水仙不开花——装蒜
33)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34)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5)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36) 火烧旗杆——长炭(叹,即享受)
37)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38)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39)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40)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41) (龙)王跳海——回老家
42) 打(蛇)七寸——找要害
43) (马)尾搓绳——不合股
44) 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45) (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鼻孔里灌米汤―― 够戗(够受的)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拓展知识#
歇后语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2.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3.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4.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5.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6.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7.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8.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9.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10.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1.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12.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13.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14.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15.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16.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7.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18.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9.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20.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1.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2.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23.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24.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25.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26.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27.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28.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29.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30.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31.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32.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33.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34.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35.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36.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37.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38.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39.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的固定性表现在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增减其中成分。如“任重道远”就不能变成“道远任重”或“任重路远”。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灵活应用,如:“揠苗助长”中的“揠”由于较难书写,也不便理解,就换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字“拔”。谚语、歇后语却没这样严格要求,它们可以增加、减少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大多是音节整齐、诵读时结构两两相对。“一衣带水”本是“一衣带”那么宽的“河水”。事实上这种情况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同汉语语言片段双音节化有相当的关系,读时二字一顿几成惯例。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绝大多数成语都使用了这种节奏。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历史故事: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 ;口头俗语: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成语的结构:主谓结构:德才兼备,夸父追日;述宾结构:异想天开,横少千军;并列结构:(一)两部分并列。从两部分意义关系上分析:a.重复。两部分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万紫千红,欢天喜地;b.承接。后部分承接前部分而来,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如:过河拆桥,水到渠成。(二)四个词素并列:青红皂白,生老病死。
然而谚语与歇后语没有这种规则性,很难对他们进行分析结构。
二
郭绍虞:“认为谚语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主于知’,来源于‘民众’,或是经过几个人修改的结果,即融合多数人的经验,或是‘只借口头引述以为流传’,是无法知道作者的。谚语‘重真’,表现在观察社会‘以世态人情为材料’,对于人的‘处事理事’有指导能力。”由于谚语内容包含经验的总结,所以可拿来作论据,具有某种科学性,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是谚语的本质特征,像“庄家要好,犁深肥饱。”⑴语言形式比较对仗、工整、讲究和谐,有韵脚,是个完整的句子,大多数是复句,亦有单句,这与成语有了一定的区别,成语只是叙述一般的客观现象,表达一种概念,没有训诫功能。
谚语有以下几类:
农谚:麦子胎里富,种子六成收
气象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规诫谚:打蛇要打七寸
生活常识谚:急走冰,慢走泥
成语与谚语不同,成语书面性强,具有经典性,多出自古权威的著作。谚语口语性强,多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口头语言中。与歇后语有较相似的特点。“谚”:《尚书·无逸》:“俚语曰谚”可见传统的观念,“谚”就是俗语,由于谚语切合人的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容易明了,大半有韵,便于记忆。例如:肉包子打狗,自作自受。
成语与谚语形式之间的比较如:
见异思迁饮水思源
一山望那山高喝水不忘掘井人
虽然说谚语、成语在词句上都比较固定,但成语比谚语更加定型化。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志成城三个臭皮匠,变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词,能充当句法成分。谚语多数可独立成句,或独立句外,不做句子成分。并且成语保持各地的一致性,谚语有明显的地域性;成语表示一般的概念,仅一种客观的现象,谚语表示一种判断和推理,它概括反映深刻道理和总结斗争经验,多有主观色彩。
三
歇后语原是俗语的一种,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并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它有特别的结构,有上下两半组成,同成语性质很相近,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把一个成语的意义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时只说出上半,下半省略,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部分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后半的解释说明同整个歇后语的意义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比喻。狗撕烂羊皮,东一口,西一口。意思是讲话做事无一定目标、计划。(二)双关谐音。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来源。民间风俗:老太太纫针———离得远。历史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由于生活中可供创造歇后语前半部分形象表述的材料很丰富,它表达的也不必是经验或某些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比起谚语更易构成。歇后语形象风趣,在文艺写作和人民大众口语中场运用。有时谚语与歇后语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如:汗珠落地摔八瓣;口朝黄土背朝天。都是形容劳动辛苦。这些都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说话写文章能恰当的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四
歇后语、成语、谚语都可作为语言建筑材料,但成语一般可充当句法成分,不成为独立的句子,谚语与歇后语可成为独立的句子来说明一种意思。谚语流传各个阶层,歇后语则仅流行于民间下层,并且歇后语讲求偕皮,求感受上的一种快感。缺点就是不严肃,不庄重,所以正规的政论文中不易使用。谚语是成语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唯一的来源,谚语需要加工、提炼才能进入书面,成为成语。谚语主要来源群众创造,也有文人创造,但为数很少。谚语的精炼性低于成语,但能保持生动性的特点。歇后语与成语的差别较大,不易混淆,两者的风格色彩也很不同。比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自作自受,但是成语可以充当歇后语的某一构件。
歇后语是谚语的“近邻”,也是习用于人们口语中的定性语句,语体风格和谚语一样通俗易懂,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区别:语言形式上,歇后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风格上,歇后语的基调是俏皮、幽默,谚语的基调是通俗平易;创造方法上,歇后语有谐音,而谚语没这种现象。并且谚语在发展过程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但很少转化为歇后语,歇后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谚语具有单义性,所传授的知识是确定的,而歇后语会存在双关语。如孔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与谚语在意义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社会上所流行可公然用于谈话,都来源于实际经验,即受当时风格的影响,只是形式上不同,谚语上下两句中间是用逗号隔开,而歇后语必定用‘———’,谚语的全句的字数皆在有效用中,而歇后语只有后句是在效用中,他们根本区别是用法上,谚语在表以上是确定的,不能移作别用,而歇后语是以事实的对象而决定它的意义的。在造句上,谚语较复杂,有排比、对偶等,而歇后语较单纯,一律有两个句子组成,体例也是“前是比喻后是说明”谚语是经验的结晶,或意见,具有教训的作用,歇后语则“常常借一事一物来婉转讽喻。从修辞角度上来说,具有高度的幽默感和很强的讽刺力量。成语表达的概念和语义,内涵十分丰富,四个字可以表达相当复杂的思想。又由于它是一种四字格的语言形式,非常整齐匀称,可以协调句式,恰当地使用成语,不但可以增加文章的整齐感,而且读起来也是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非常符合汉语民族喜欢和谐对称的语言心里。成语与歇后语、谚语之间也并不是有着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有的成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逆水行舟”之后加上“不进则退”,“画蛇添足”之后加上“多此一举”,就成了歇后语。有的谚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三个秀才讲书,三个屠户杀猪”之后加上“各有各的一套”,就成了歇后语,谚语转化为成语也是常有的现象。
成语与谚语有相似的一面,有时与四字格的谚语很难区别,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结构上都是大于一般语词的词组或短句,再造句功能上都有相当的局限性。从历史来源上来说,成语的创造或形式和历代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创造实践活动有关,因而成语历史久远,从古书上大都可以找到来源或出处,而谚语则主要来源于口语,来源于广大劳苦群。
摘要:成语, 谚语, 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特点包括,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 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 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 同样, 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 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本文从他们的概念、结构、功能、修辞等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成语,谚语,歇后语
参考文献
[1]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69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194-211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54-270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 2005.
[5]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许威汉.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
[7]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M].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乙:我没看。
甲:我说的是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三国》。
乙:我也没怎么看。
甲:为什么?
乙:不是学习要紧嘛!
甲:哦,原来如此。本来我想和你谈谈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现在看来,我们缺乏“共同语言”了。
乙:什么话!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早已家喻户晓,本人不才,也略知一二。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甲:这哪里是歇后语,这分明是句俗语嘛!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比方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乙:你怎么不早说,其实我也会。“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张飞施计谋——粗中有细”。不过,我还是不明白,周瑜“愿打”还能理解,因为他不疼,黄盖“愿挨”就让人费解了,哪有甘愿挨打的?
甲:这你就不懂了,人家周瑜和黄盖玩的是计谋。为了火烧赤壁,东吴火种船要靠近曹操的战船,黄盖诈降曹操,曹操怎么会相信?他们就采用了“苦肉计”。为了国家利益,黄盖情愿自己受苦。
乙:黄盖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真了不起。我听说曹操开始也不太信,派蒋干去吴营打探情报。周瑜将计就计,弄了个假情报,故意让蒋干偷去,交给曹操。曹操信以为真,不但杀了自己的水军头目,还以为黄盖准备降曹是真,才导致赤壁大败。
甲:所以才有歇后语“曹操遇到蒋干——倒了大霉”。东吴以少胜多,也有蒋干的一份“功劳”呀。
乙:我认为在赤壁之战中立功的还有一人,那就是诸葛亮。他有两“借”。
甲:哦?哪两“借”呢?
乙:这你都不知道啊。还说我和你“缺乏共同语言”,原来“缺乏”的是你自己。这两“借”一是“革船借箭”,二是“借东风”。诸葛亮“借”了箭,吴国军士才能向曹军营寨发“火箭”,有了“东风”,黄盖所率火种船才能刮向北岸,火烧曹军战船。
甲:不错,是有这两件事,就请你用歇后语说一说吧!
乙:没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借东风——巧借天时”。
甲:可又有一种说法,叫“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乙:都有道理。其实这东风根本不是“借”来的,老天要刮什么风,该刮还得刮。不过诸葛亮善于观察、推测气象不假。
甲:说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例很多,你还能用歇后语来介绍吗?
乙:这有何难?听着,“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甲:打住!这最后一个歇后语,说的可是曹操啊!
乙:我说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谁的所料?不就是诸葛亮吗?
甲:这我就有一事不明了,既然孔明早就料到,为什么还派关羽守华容道,难道不知道曹操有恩于关羽,关羽靠不住吗?
乙:是啊,结果“关羽放曹操——不忘旧情”。不过,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因为他知道刘备一方弱小,暂时还不能与曹操一方为敌。
甲:这事我也可以用上一个歇后语,“诸葛亮不与曹操为敌——有自知之明”。
乙:哪有这么个歇后语?
甲:是我自己编的。
1. 苍蝇落在鸡蛋上 -- 见缝下蛆
2. 芦花弹被絮 -- 不是正胎子
3. 芦苇扎进竹筒里 -- 空对空
4. 芦柴秆做门栓 -- 顶不住
5. 苏州买,扬州卖 -- 不为赚钱为图快
6. 苏洲音唱京戏 -- 软腔硬调
7. 杏子熬倭瓜 -- 配色
8. 巫师跟鬼打架 -- 为难病
9. 巫婆改行 -- 没人信
10. 巫婆看病 -- 妖言
11. 李逵升堂判案 -- 乱打一通
12. 李逵扮新娘 -- 装不像
13. 扬树剥皮 -- 光棍
14. 求雨求到了火神庙 -- 认错了菩萨
15. 豆芽子长一房高 -- 也是菜
16. 豆油滴在水碗里 -- 和不起来
17. 豆饼充饥 -- 空欢喜
18. 豆腐里找骨头 -- 故意挑剔
19. 豆腐拌乳腐 -- 越拌越糊涂
20. 豆腐店开在河边 -- 汤来水去
21. 豆腐房丢了磨盘 -- 没得推了
22. 豆腐掉在灰堆里 -- 吹不得,拍不得;没法收拾
23. 豆腐渣下水 -- 一身松
24. 豆腐做墙根 -- 根基太软
25. 两口子睡觉丢被窝 -- 没有心上的人
26. 两口子拜年 -- 多余一礼
27. 两个人奏笙 -- 你吹我捧
28. 两个山字叠起来 -- 请出
29. 两个风筝一起飞 -- 胡搅蛮缠
30. 两个和尚打架 -- 没抓没挠
31. 两个和尚吵架 -- 都抓不到辫子
32. 两个哑巴打架 -- 是非难分
33. 两个哑巴睡一头 -- 没有话讲
34. 两个肩膀扛张嘴 -- 不愁吃
35. 两个醉汉睡觉 -- 东倒西歪
36. 两手架鼓 -- 等着挨敲
37. 两只手拿三个大钱 -- 一是一,二是二
38. 两只公鸡打架 -- 谁也不让谁
39. 两只麻雀打架 -- 只为一粒米
40. 两狗打架 -- 你咬我,我咬你
41. 两横加一竖 -- 干
42. 医生开方,巫师扶乩 -- 听谁的
43. 吞了扞面杖 -- 一条直肠子
44. 卤水点豆腐 -- 一物降一物
45. 卤煮寒鸭 -- 肉烂嘴不烂
46. 旱鸭子过河 -- 摸不到深浅
47. 囤子顶上插旗杆 -- 尖上拔尖
48. 围棋盘里下象棋 -- 不对路数
49. 囫圆吞枣 -- 不辨滋味
2、盲人学绣花——瞎逞能
3、做梦跳井——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4、聋子放炮——充耳不闻;听而不闻
5、豁子拜师——无耻之徒
6、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7、芭蕉结果——紧连心;一条心
8、麻雀头包饺子——尽是嘴
9、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
10、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
11、蜡人玩火——自顾不暇
12、老鼠闹洞房——唧唧喳喳
13、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4、老鼠掉进面缸里——翻白眼
15、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16、大车拉王八——载你
17、老鼠进洞——拐弯抹角
18、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
19、壁虎撩门帘——露一小手
20、麻秆手仗——靠不住;不可靠
21、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22、腊月里借扇子——火气太大;冷不防
23、茅厕里题诗——臭秀才
24、万岁他掉在井里——不敢劳(捞)你的大驾
25、大米饭不熟——欠闷
26、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7、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28、乌龟倒立——上面有(龟)规定
29、老公公吹笛子——气力不足
林林说:“听说你现在学习成绩不错啊!”
真真也不谦虚:“老朋友,不瞒你说,我现在是狗撵鸭子一呱呱叫”
林林看了真真一眼,狐疑地问:“不会是癞蛤蟆跳进秤盘—一自称的吧?”
“哪能呢,我这是钢珠落铁盘—一当当响哩!”
“没想到你现在屎克螂变知了——一步登天了。”林林说,“听说你以前可比现在差远了。”
真真自责道。“确实如此,那时我学习不用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__得过且过,成绩是麻线拴豆腐__不能提了。”
“那后来你怎么改好了呢?林林感到惊讶。
“因为同学们笑话我呀,说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真真不好意思说。
“真气人!这样说我的朋友。那你反驳了吗?”。
“当然咯,我说:‘你们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对,就得这样,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真真说:“我学习来个玉米秸里生虫——专(钻)心。”他的话声音虽然不高但很坚决。
林林息点头,赞许地说:“看来你决心真不小,那以前的内容没学会你又怎么办呢?”
“难道我不会理发师的徒弟——从头做起吗?接着再来个二妞绣花——下细功夫。”
“太好了!这样你进步一定不小。”
“那还用说吗?我现在可称得上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瞎子吃甘蔗——节节甜啊!”
看看真真沾沾自喜的样子,林林怕他骄傲,故意说;“怕不是正婆卖瓜吧?”
“你说我是自夸?”真真说,“我这可是乌龟掼石板——实打实的哟!”
“哟,看来今年‘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你是三个手指捍田螺——稳拿的了!”
真真一下脸红起来,说:“不,我是晾衣竿勾月亮——差得远呢!我一定要加倍努力。”
关键词:译者素养,歇后语,翻译
1 引言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歇后语是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比喻,后半部分为解释说明。歇后语具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等特点,且常利用双关、典故与谐音等方式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为人们所喜爱。通常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一出,人们便已明了说话人的意图,即可以“歇”掉后半部分,所以称之为歇后语。千百年来,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赋予了华夏儿女无数瑰宝,歇后语便是我国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方式之一。也正因此,歇后语本身所带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构成形式对其英译设下了重重叠嶂。翻阅了相关文献之后,笔者发现对于歇后语的英译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翻译成功与否是以保留文化特征为准,还是以达意为准?本文对歇后语的特点和分类进行了梳理,从译者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类别的歇后语应采取相应不同的翻译策略。
2 歇后语的特点及分类
2.1 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总得来讲它具有生动活泼、幽默、讽刺等特点。歇后语有着独特的结构形式,并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从结构来看,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为比喻,后半部分为说明,二者之间由破折号相连。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其次,从修辞来看。歇后语前半部分含比喻和双关等修辞。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比喻多取材于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等等。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双关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根据歇后语双关的方式,又可将其分为语义双关、语音双关和拟声双关三种类型,如:米饭煮成粥——糊涂;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麻雀嫁女——叽叽喳喳。
2.2 歇后语的分类
就其英译需要,本文将歇后语分为典故类、比喻类和双关类三种。当然,三种类别之间必有重叠之处。
(1)典故类歇后语。歇后语中往往会出现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的人或事,有些还会涉及到神话传说、寓言等,此类歇后语被叫做典故类歇后语。
例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比喻类歇后语。歇后语的构成本身离不开修辞,比喻是歇后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前半部分的喻体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等,其生动的比喻赋予了语言无限活力,对后半部分的表达埋下了趣味的伏笔,因其朗朗上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瞎子点灯——白费蜡。
(3)双关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双关指的是其后半部分一语双关,既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更是说话者真实含义的表达。如前所述,歇后语双关可将其分为语义双关、语音双关和拟声双关三种类型。
例如:被窝里放屁——独吞;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3 歇后语英译之我见
3.1 译者素养
歇后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之其构成方式的独特性,给翻译造成了诸多困难。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歇后语中的文化内涵是保留还是删减其中部分内容甚或是只字不提,对译者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笔者翻阅文献发现,关于歇后语的英译诸多学者提出的翻译策略大致相同,只是个别叫法不同而已。问题在于涉及到含有典故类歇后语的翻译,一些学者认为典故或其中人物(如吕洞宾)国外读者对其并不了解,所以可采用意译等方式删掉典故或人物,直接呈现给读者通俗易懂的译文。笔者对此不能赞同。歇后语的魅力便在于其生动活泼的典故、生活经验、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如若删掉这些成分,则完全丢失了源语的形象,丧失了文化背景,不得不说对译文读者是一大损失,使他们失去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比如会议口译或场地翻译,译者如若保留原文文化内涵,则会使交际难以持续。本文认为,歇后语的翻译与译者素养紧密相联。
译者素养指的是译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创造性地求解翻译问题、生成翻译产品所需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具体包括学习者的语言素养、知识素养、策略素养、数字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李瑞林,2011:50)译者素养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译者形成专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李瑞林,2011:49-50)针对歇后语的翻译,具体而言则指的是译者需根据实际翻译情境,自主性地选择翻译策略,灵活性地对待原文,根据目标语读者的实际情况对原文做出取舍。
3.2 典故类歇后语的英译
本文认为不同类别的歇后语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除特殊情形外(如口译等),典故类歇后语应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尽量保留源语人物形象等内容,供读者自行查阅背景信息,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A dog biting LüDong bin(a god in Chinese mythical story)–not being able to recognize a kind-hearted man.
在本例中如若删去人物形象,则丧失了其文化特色,但单纯的直译又无法使读者知其含义。所以针对此类典故类歇后语的翻译,本文认为应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源语内容,又不会使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以然。
3.3 比喻、双关类歇后语的英译
(1)套译
套译指的是原文所传达的具体含义在目标语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之下恰有类似的表达,这时则可搬用目标语的固有语句,达到翻译的目的。此种方法既准确展现了原文的延伸含义,又使目标语读者更加容易捕捉原文内涵。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The yellow weasel pays a New Year Call to the chicken–to have an ax to grind.
(2)直译
直译是翻译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指的是译文在不违背原文而且不会引起读者错误联想的情况下的翻译。直译要求翻译时保留原文形象,使目标语读者更多地了解原文文化内涵等内容,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A sesame stalk puts forth blossoms notch by notch,higher and higher-rising steadily.
(孟凡娜、薛少一,2009)
(3)意译
由于歇后语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民族以及地域色彩,在目标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如若直译又会使读者产生误解或难以理解。此时,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使用意译法,翻译出原文的大致意思。
例如:瞎子点灯——白费蜡
The blind man lights the candle—to do something in vain.
(4)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在直译的基础上,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译文而采取的一种翻译方法。通过对直译添加注解,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等内容,使目标语读者能准确地理解译文。相较于意译法和套译法,直译加注法可在较大程度上弘扬中华文化,使目标语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文化。
例如: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
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refer to someone who is cunning and treacherous).
4 总结
本文根据歇后语的类别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想法。本文认为,歇后语可分为典故类歇后语、比喻类歇后语和双关类歇后语。在歇后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素养至关重要。译者应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灵活地进行翻译。典故类歇后语的翻译除特殊情形外均需采用直译加注法,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文文化内涵,使目标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丰富文化。对于比喻类和双关类歇后语的翻译,本文提出了几种翻译策略。笔者认为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能更加凸显我国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不影响读者理解以及实际翻译情境允许的状况下,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能使中华文化广为传播,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9-50.
[2]罗赛群,杨建军.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歇后语翻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2):162.
[3]孟凡娜,薛少一.歇后语的文化意蕴和英译策略[J].科技信息,2009(25):181-182.
[4]唐韧.歇后语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8(3):76.
曩时,笔者曾喜搜集民间方言俚语,而对社会上流行的歇后语尤为留心笔记,故许多“俏皮话”,至今不忘。
北京人爱说俏皮话,而且有些话颇具地方特色。现略举数句,浅释其意,以飨读者。
西直门到海淀——拉啦!
这是旧时北京人力车夫常说的一句谚语。
原来,由西直门到海淀距离不远,而且是从市内去颐和园的必经之路。人们常借用这句歇后语表达儿童排泄粪便而不知预先告诉家长,却以此诙谐之语道出。
二龙坑的鬼——跟上啦!
北京西城二龙坑,即前清郑王府附近,辛亥后,府邸售与中国大学为校址。此处旧时是一片荒地,俗名“烂死岗子”。凡清贫人家死了人,无力发送出殡,多将死者尸体用芦苇席卷裹埋葬于此。民间有“二龙坑闹鬼”的传说,有人夜间倘若必须路过此处,须三五成群结伴,又唱又喊以壮胆,其实乃自欺欺人。
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
北京天桥是旧时江湖卖艺人聚集的地方,其所练武艺,五花八门。有吞活蛇者,有吞宝剑、铁球者,有以头开砖者,有练刀枪把式兼卖大力丸者,有摔跤、耍中幡者……其实,天桥的把式并非净说不练,如吞宝剑、吞铁球、吞活蛇乃是真功夫,有时竟在表演时口吐鲜血,其艰苦可见。
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董德懋)!
北京正阳门外迤东有一条街,名叫“打磨厂”。当年在这条街路南有一位中医师挂牌应诊,此人姓董名德懋,医术一般,故有此歇后语之流传。“懂得帽儿?”乃北京俗语,意即什么都不懂,带有轻蔑的口气。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旧时,北京有轨电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登车毕,售票员则以铜哨通知司机启行。车将开时,老太太从后面赶来,招呼售票员莫吹哨。此句乃讽刺爱“吹牛皮”者。
活跃于北京人口头上的.歇后语,其条目之多,不胜枚举,其历时之久,数百年而不衰;且涉及人物、政治、名胜、民俗、宗教等诸多方面之故事,内容丰富多彩而趣味盎然。
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
这是康熙皇帝继位后,逐渐流传于京城的一条歇后语。
康熙皇帝为避免皇子争夺帝位而诱致萧墙之祸,一改退位前公布继承人之旧制,而将诏书存放于太和殿匾额后面,直待临死或退位时当众取下宣诏。文武大臣于宣诏前,面对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不知依傍哪位皇于,在诸多激烈竞争帝位的皇子之间,首鼠两端,莫衷一是,虑及将来仕途而深感无依无靠。
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以及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使。
这两条歇后语,迄今仍被上年纪的老北京人津津乐道。
宛平城位于北京西南,乃咽喉要道,拱卫京师之重镇。按明清旧制,京师城区分别划归宛平县和大兴县管辖,中轴线以西,皆属宛平县界,以东皆属以大兴县界。
明清两代时,上自皇帝下至朝廷重臣,凡赴西南各省办事者,皆出入宛平城。京官出行,朝廷在此为其饯行,知县须跪迎跪送;外埠封疆大吏进京先在宛平城落脚,知县亦须跪迎跪送,丝毫不敢怠慢,故有“跪着的差使”一说。区区七品芝麻官,为一顶乌纱而常年卑躬屈节,亦良可叹矣!
宛平县管界内的先农坛,特为皇帝辟有一亩三分地,供其每年春季来此耕耘,以皇帝亲事稼穑而告诫臣民莫违农时。秋收后,知县照例须向皇帝征税,以示皇帝带头遵纪守法。而七品知县胆敢向皇上征税,又有欺君犯上之罪,按律当斩,姑念其为国家收税,死罪可免,而官是绝对不能再做了。皇帝交税后,即为宛平知县罢免之时,久而久之遂成定例。
东岳庙的匾——善恶有报。
此条歇后语,在地道的老北京人心目中,可谓刻骨铭心,没齿不忘矣。
东岳庙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神路街。始建于元延佑六年(13),为道教正一派大宗师张留孙自资兴建。事未竟而身先死,后由其弟子吴全节继续修建。元末惨遭兵烫。明正统年间重建,扩大东西两庑,设七十二司。
七十二司皆有司名,按职掌可分为七大部分,其一为东岳大帝行政部分,包括官职司、都签押司、掌曹史司等十二司。其二为都察调查记录部分,包括掌都察司、词状司、生死司等7司。
82、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8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84、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85、姜子牙卖面——折了本
86、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87、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88、袁世凯做皇帝——短命
89、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90、狸猫换太子——以假充真
91、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92、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93、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94、得陇望蜀——贪心不足
95、程咬金的斧头——头三下子厉害
96、楚河汉界——一清二楚
97、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98、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99、一串钱九百九——不成调(吊)儿
美国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其著作“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中首次提出心理模型 (Mental Model) 的概念。他认为, 心理模型是一种知识的表征图式, 是心智对真实的或想象的情景和事态的表征, 人们运用这样的表征来理解、解释已发生的现象并对未发生的情景加以预测和推理, 用以达到认知世界之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 心理模型理论又出现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Gentner和Stevens提出的心理模型是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表征;另一种是Johnson-Laird等学者所关注的短期工作记忆任务在心理模型理论中的作用。随着理论的发展Johnson-Laird也在不断修正自己对心理模型理论的认识。
二、汉语歇后语的模型推导机制
一般来说, 歇后语的认知结构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观点:
第一, 凝聚了人们的观察方式和存在经历。歇后语来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种认知图式存储于人类知识结构中, 并逐渐转变为一种认知模式。它们凝聚了人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以及他们现存的认知经历, 这些经历不仅是固有的, 也是习俗化和高度集中化的。作为人们以认真观察世界、详尽地区分和反复确认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习语, 歇后语隐约地反应了数量庞大且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 显现了深奥的逻辑与因果。比如,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一滴水在石头上打出一个洞———不是一天的努力) , “地球围着太阳转———周而复始” (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一圈又一圈) , “兔子尾巴———长不了” (一条兔子的尾巴———不会一直变长) 。
第二, 帮助将新经历带入到旧的语境概要中。一旦歇后语概念性的概要在人的思维中构建, 它们就成为一种认知模型。人们使用歇后语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人们充分利用存储于长期记忆中的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包装的存在经历来解决新事件和新经历, 把新经历导入固有的模型中, 这样不仅新事件和经历可以被开始了解, 思维的浪费也可以减少。因此, 事件通常这样发展:当人们打算介绍小说、奇怪的事件, 或者想要传达十分抽象的概念时, 人们会诉诸于歇后语。这样, 不仅让说话者清楚容易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也使听者毫不费力地就能理解他们。例如, 一个人想要强调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好, 可能会在他的表达中使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实现交流的目标。
我们将以上两点概括为:第一部分作为一系列的概要存储于人类的长期记忆中, 这是理解歇后语的基础。第二部分由短期记忆决定, 然后人们可以创造并扩展他们所需要的。在理解的进程中, 当长期记忆补全了各自小型模型的第一特征的全部信息, 短期记忆开始匹配这些信息用以获得真实的社交意义, 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重新组建新的大型的心理模型。
歇后语还有两种较特殊的模式变化:“同样的导入部分, 不同的解释部分”;和“不同的导入部分, 同样的解释部分”。不论是普通的歇后语还是以上两种特殊的歇后语。我们研究的关键都是模型之间的认知匹配的建构。
三、应用心理模型推导特殊认知结构的歇后语
在相同的概要中, 存在许多突出的特征。因此, 在认知的过程中, 人们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评论;结果取决于短期记忆如何匹配不同的突出特征或者根据交流目标的需要或蓝本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汉语歇后语来说, 一个“介绍”搭配一个“解释”。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汉语歇后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但对有的汉语歇后语来讲, 一个“介绍”可以很好地搭配若干个“解释”, 反之亦然。在这样的关系下, 我们说汉语歇后语的结构是灵活的。对于第二种类型, 我们会在下文中加以讨论。关于一个“介绍”, 但是有多个“解释”的歇后语, 选择哪一个“解释”取决于当时的情景, 换一种方式来说, 它是情景决定的。出现在“介绍”中是对象有不同的属性, 因此“解释”的选择也是取决于发言人给出的具体情景。
首先, 我们先研究歇后语“同样的介绍, 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例子用下列的插图来说明:
例 (1) “他呀!嘿, 能文能武, 文章写得很流畅, 还会刻写一手好字。”编辑部主任呵呵笑道:“人们都说他是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哩!”
例 (2) 几句话, 把个马连福说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后脊背苏苏地冒凉气。
例 (3) 李锁龙凭着两手和肩膀, 指挥水面配合, 好容易地把铁销对准了洞孔, 开始穿销。但是潜水员上不着水, 下不着地, 中间无依靠, 全凭浮力, 一使劲就东晃西摇, 弄得李锁龙象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同样的“介绍”“张飞穿针” (张飞将线穿过针眼) 可以搭配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介绍”可以完美地搭配三种“解释”呢?这是因为使用者强调并巧妙地关联了“张飞”和“穿针”这个行为的不同的特征。在第一个例子中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 这个著名的莽夫精明、耐心的一面———穿针得以被突出。
与第一则例子相比较, 第二则例子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增强表现了张飞的一对大眼睛与细小的针眼。第三则例子 (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强调了张飞的巨大力量和穿针所需的熟练经验。在中国, 有许多这样的歇后语。要是事物的分类特点在“介绍”中的排列能够联合在一起组成明显的语义完全和连贯的整体, 那么这则汉语歇后语就成了“一种介绍, 多种解释”的歇后语。
这就是所谓的汉语歇后语结构灵活的一面。下面我们会探究汉语歇后语结构灵活的另一面。我们来研究汉语歇后语“不同的介绍, 同样的解释”的情况。
与上诉所讲的汉语歇后语结构的灵活性相反的是, 一个“解释”可以搭配歇后语灵活的“介绍”, 这是另一个结构特点。考虑到汉语歇后语在思维上承载了厚重的中国文化和俗语, 我们不应对此过度地大惊小怪。文化会受到语言的冲击, 特别是在这种文化关联语言学形式上。汉语歇后语被人们从繁多的地域和不同的行业中创造出来。从相同地域来的人们有相似的基本社会经历, 共享了许多非语言学知识。相对比的是, 从不同地域来的人们表达相似的概念有形形色色的方言。结果就是, 同样的“解释”可以和许多“介绍”相关联, 这赋予了汉语歇后语多种变化, 与此同时, 增加了译员在解释方面的困难。下面列举了几个例子:“三月的蚕豆———黑了心”、“花椒熟了———黑了心”、“吃了木炭———黑了心”。由于区域的不同, 同样的“解释”可以有多种“介绍”。
专业差别是另一种因素可以来解释多种“介绍”—种“解释”。从不同行业来的人们更愿意用他们所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语去实现他们想要的形象化、幽默化的表达。例如, “商鞅变法———自作自受”、“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铁匠戴镣铐———自作自受”。对那些专业词语不熟悉的人来说, 很难感受到汉语歇后语的幽默和生动效果。使事情变得更糟糕的是, 对他们来说, 不大可能从“介绍”中分析出“解释”。因此, 这样的汉语歇后语的使用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使用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用语, 否则人们会感到困惑, 一点也感受不到相呼应的幽默和一语双关的效果。
摘要:会话含意在语用推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能否正确建立心理模型决定着语用推理的成功与否。同时, 会话含意也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复杂因素, 为了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语篇常会有意无意采用各种策略间接的表述;其中歇后语就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语料。因此, 本文以认知语用学中的心理模型理论为工具, 研究推理过程中歇后语的会话含意的生成和理解机制。
关键词:心理模型理论,模型构建,歇后语
参考文献
[1]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 2005 (5) :10-11.
[2]蒋向勇.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12-13.
[3]王晓娜.歇后语与汉文化[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3-24.
【歇后语趣味歇后语】推荐阅读:
常见趣味的歇后语最全07-14
谐音歇后语带有谐音的歇后语01-21
谚语歇后语09-10
趣谈歇后语09-15
歇后语谐音09-30
走进歇后语10-20
现代歇后语02-02
相声的歇后语06-06
3、成语歇后语06-12
昆虫的歇后语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