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精选(精选8篇)
《化学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用“√”表示,不正确的用“Ⅹ”表示,并简要说明理由)1.化学课程就是指化学教科书。(Ⅹ)2.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是确定化学教学时数和开课年级的重要依据。(Ⅹ)3.理科教育现代化运动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Ⅹ)4.化学教学目标是进行化学教学评价的手段和依据。(√)5.讲授法容易造成填鸭式,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尽量少用。(√)6.化学教学内容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Ⅹ)7.创设教学情景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9.化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编写化学教材的重要依据。(√)10.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区别。(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实验探究活动
(2)实验方法论(3)实验事实
(4)实验史实
2.举例说明什么是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答:(1)概念:实验条件的控制
把影响实验对象的诸条件中的一个条件作为可变,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探寻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找出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2)如:氨的氧化制硝酸
3.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
(3)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4)培养诚实谦虚、脚踏实地的态度(5)培养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6)培养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
4.简述STS教育的基本思想。
答:STS是英文Science,Technology和Society的缩写。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积极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普通公民而进行的教育。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强调参与 2.重视技术
3.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
4.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5.强调科学素质教育
5.举例说明化学教学中课件的模拟功能。
答:有些化学实验会发生爆炸,腐蚀皮肤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来证明。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直接感知其中的危害。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开始时,应先通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否则会引起爆炸,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按这个顺序操作,我就模拟了这个错误的操作,当学生看到爆炸的模拟场面时,被那巨大的声响给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又渲染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的。
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其主体性,让学生明确其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或参加者,学生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在实验中认真、主动地观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尽量使实验效果明显,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思维,安全要注意,但不可讲太多消极的例子,对学生有太多的束缚。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实验态度
(3)积极采用多种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新的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案例说明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理念。
答: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高中化学是继初中化学学习后学生继续深造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这一时期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对其了解的深度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与初中化学课程相比,高中化学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明显的加强,从描述性知识逐步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趋势明显,知识的复杂度与综合度也有很大的提高,它在能力上要求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有些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目的性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无学习紧迫感、缺乏学习兴趣、过分依赖教师、自学能力很差。针对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出现的这些消极现象,笔者在此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计划性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接受外界知识的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科学阅读方法;其次,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其自学能力的根本。实践证明,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就不能对化学含义和概念很好地理解,也就不会使用相关的教材与参考资料,进而缺乏阅读相关书籍的兴趣。因此,这类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也不能在课后通过阅读教材深入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使课堂教学与教材相结合,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课后的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验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类比推理法加强教学效果
在化学元素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如经常采用类比推理法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比较O和Cl的非金属性的教学中,笔者把它们分别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对比:H2和Cl2混合后在光照条件下就能反应,发生爆炸,而H2和O2则要通过点燃,因而Cl的非金属性要强于O。教师也可以将O与Cl同一变价金属反应,比如与铁反应,氯气与铁可生成FeCl3,其中Fe离子呈正三价,而氧气与铁反应得到的是Fe3O4,价态要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非金属元素与同一可变价金属反应来推出其非金属性,若金属元素在该产物中价态越高,则说明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密切结合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一些教师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而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导致学生实际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定律和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大量实验的反复验证。在高中教育时期,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要求学生对课本要求的实验进行实践并加以掌握,而且应要求学生选做一些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概念、掌握规律、检验假想、开拓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研究能力。比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进行讲解理论知识之前进行一个实验:取少许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铁溶液或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有沉淀产生,学生会对此现象产生好奇,因而使其思维得到活跃,产生极高的探究欲望。除了课上实验外,教师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了原电池的理论知识后,学生对其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制作一个简易的原电池,从而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动手能力。大量的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指导学生创造意识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
化学学科由于理论性强、概念多、较抽象,因而一些学生提不起兴趣,觉得单调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它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通常会对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难以掌握与记忆,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可以把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仿真模拟。教师利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把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记忆与运用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师除了要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熟练掌握外,还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摘要: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 理论性强, 因此一些学生提不起兴趣。本文对教师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高继.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 2009, (4) :47.
[2]陈晓光.解读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J].考试周刊, 2009, (19) :223-224.
[3]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发展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6:40-41.
[4]王志艳.类比与科学发现.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05:32-38.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化学素养;策略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秉性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综合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而化学素养是构成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化学素养是指通过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科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 培养科学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激烈的竞争背后归根结底是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只有从小让他们接受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才能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踏入社会才能面对各种挑战。
1.2 教育改革目的
当前教育处于一种体制改革状态,针对教育现状进行策略调整是大势所趋。相关部门根据 素质教育要求从而提出了加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所以进行初中化学素养的针对性培养,是对目前素质教育改革一种有力的执行。
1.3 化学学科特性需求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具有完整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其本身的试验和操作具有相当科学性,是学生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的最佳学科之一。
2 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2.1 “以人为本”,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不能像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以老师教,学生听课做笔记为主,而是树立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2.2 改革当前化学课堂教学方式
第一,依据教学材料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与积极性,加强学习的自主性。而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统筹规划、情境设计、引领学生的作用,针对一些生动的试验和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在学习中愉快的思考。
第二,拓宽学生阅读面,全面提升化学科学素养。利用课余时间选择一些基础的化学科普读物进行阅读,或者进行一些化学科学相关的媒体科普教学视频进行播放,使学生不再埋没在厚厚的书本中,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第三,研究教材,创新思路。教材是学习的基本参考资料,教师应该强化责任意识,在课堂上不能只是机械的对课本理论进行传授,而是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或者理论发现的历史过程进行对教学进行辅助讲解,追踪科学逻辑的弯弯绕绕,使学生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提,解决问题。
2.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钥匙,是一个又一个的化学实验使人们认识到世界上万物的神奇变化,使人们真正延长了双手,拓宽了人类对事物认识的视野。通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相关化学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识到科学世界的奇妙。在实验教学中,可以以项目为驱导,将班级分组,老师作为项目设计者,依靠教材设计项目,依靠学生生活情境设计项目,在解决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小组协同作业,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化学原理,提高科学逻辑思考能力。
2.4 利用多媒体等丰富学生化学课程教学
现在是信息社会,互联网的时代,学生生活中电脑、手机成为了了解事物的窗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建立相应的学科平台,提升他们的感官刺激,对化学科学提高兴趣。
2.5 拓展学生视野
素质教育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要加强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从日常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化学问题的调研、网上资料的搜集、实验报告的科学书写、化学讨论小组的建立、化学黑板报的编辑等等,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科学思考与应用。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学的时代性,进行相关化学发展动态、学科新成就、新内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科学信息,增强时代使命感,也引导了学生去探索、去创新的意识。
2.6 加强实践和讲座
定期进行社会进行相关实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去,到科研单位去,对科技知识的应用进行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广泛开展科技小发明、科技作品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應用,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并选取优秀作品参加学科竞赛,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科的学习热情。邀请相关学者进行相关知识讲座,使学生增强崇敬感,加强自身的偶像追随感。还可以举办展览,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当前学术前沿动态,加深学生对科学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3 结语
针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们不仅要面对已有问题进行改善,还要创新思路,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在化学素养的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生活实际,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为我国的未来培养全方位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修信.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研究,2011(01).
[2]杨秀杰.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
[3]姚琳娜,王琪.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5(06).
[4]刘富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作者单位
一、经验介绍
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倡导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的完整的化学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提出我的一些做法。
(一)通过化学与社会、与生活、与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传授,增强化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二)介绍化学史实,弘扬人文传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磨砺学生意志,激励学生发愤学习。例如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先生艰苦创业,为国争光是化学界一面光辉的旗帜;居里夫人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取0.18克纯净氯化镭,她对真理的追求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对自己发现的无私奉献和爱国情怀。追寻化学发展史,我们发现化学家许多共同点:信仰科学、追求真理,有强烈历史责任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逐步使学生在挫折面前表现出顽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提倡绿色化学教育,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我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看老师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一个事业成功的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同时一定要有师德高尚、工作执著的态度以及和蔼可亲、善良开朗的性格魅力;还要不断更新自己、更新观念,使自己成为“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博学、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新型教师。
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如下几点:
(一)充分备课和学生预习相结合,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发现问题,带着强烈求知欲去听课。
(二)立足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使抽象知识或难做的实验具体化,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多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运用探究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主动学习。
(五)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二、开题报告
(一)选题: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问题。
2、教育调查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调查,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3、个案研究法:跟踪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个案来分析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探索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4、经验总结: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筹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开题论证。
理论学习:系统学习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对各研究人员着手设计研究计划,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2、探索实施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根据实施方案,调整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搜集各类数据、资料并整理,按要求进行研究,完善研究方案,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3、总结研究经验
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形成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群体,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完善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并进行教学观摩活动,请专家鉴定成果,论文汇编,举办结题鉴定会。
(三)课题研究预期取得的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总结提炼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理论水平,形成《论文集》。
杨杰 重庆市巴南区 重庆三十四中学 400054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评教,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能做好“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2、设计特色
我校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了“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四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展示、点评→合作探究(包括教师精讲点拨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检测与评价;为了一个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合作探究,增强参与性,培养合作精神,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让学生在相关的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图表、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理解酶作用的机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在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酶是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条件,为后面学习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学生通过有关酶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生物技术实践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本节内容在高中课标中要求: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但对学生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对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的理解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对学习整个高中生物学实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非常必要。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中的双氧水的分解反应和有关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有关实验和生物催化剂酶的教学,将化学知识与生物学教学进行渗透。学生掌握的数学上函数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变量的有关教学,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用双氧水消毒等事实,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校在新课改中还推行小组互助学习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心理特点,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一名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充
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小老师”作用,达到合作提高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并且乐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分享,体会学习的快乐。这就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3、教学条件分析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深化和扩展知识,呈现实验过程、表格、数据、问题等,帮助学生理解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组、实验组,从而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和插图以及多媒体课件呈现图表,动画让学生理解酶作用的机理,突破难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三、确定学习目标 ㈠ 知识与技能
1.概述细胞代谢、活化能、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概念。
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与展示,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学会如何控制自变量,观察和分析因变量以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3、通过图表比较、动画演示、动手游戏,以及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2、通过图表、动画、游戏等形式,并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1、“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四
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展示、点评→合作探究(包括教师精讲点拨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检测与评价;为了一个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法:学案式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直观教学法(flash动画),游戏法等
3、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动手游戏
五、课前准备
1、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
2、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布置学生通读教材p78-80,勾出重点、难点、疑点,完成知识梳理,并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写在导学案上相应的表格中。
3、教师课前检查批改导学案(见附件),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修改课件。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
2、实验:
(1)实验设计方法:(2)对照实验设计原则:
3、酶的作用机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酶的作用机理: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3)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1照组和实验组 b变量要始终保持相同
八、作业设计 .下列有关对照实验设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要设置对.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 c.无关变量要始终相同且适宜 d.自
2.关于活化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反应物分子从常态变为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b.加热、加压通常能使反应物分子获得足够的活化能
c.无机催化剂使反应物分子获得的活化能的总量更多而加快反应速率 d.酶能降低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的活化能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的原因是()。a.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b.能供给反应物能量 c.改变了反应的途径 d.能降低反应活化能 4.一种化学反应p+q=r,图中所示的实线表示在没有酶 的时候此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
底物混合物中,图中能表示加入酶以后此反应进程的曲线是()。
a.a b.b c.c d.d
5.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下图是验证酶的催化特性的几组对比实验,1~5号试管内装有等量的h2o2溶液,1~4号试管控制温度与加入不同的物质,请回答下面问题。(1)1号和2号试管均能放出比3号试管更多的气泡,这说明了什么?
(2)2号放出的气泡比1号又多又快,说明了什么?这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
(3)若2、3、4号试管是为了验证酶的某一项特性而设置
的对照,则
号试管设置得不科学,改进的方法是,改进的这一条件在该组实验中属于 变量,在对照实验中对这种变量的控制要求是。(4)若要证明酶的活性是否受ph的影响,而再增设5号试管,请补充: ①5号试管应加入 ; ②5号试管的温度应控制在 ℃;
③你设置的5号试管与 号试管可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用带有余烬的火柴去分别试探这两只试管口,根据出现的现象将得出相应的结论。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合作探究,增强参与性,培养合作精神,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让学生在相关的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图表、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理解酶作用的机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附件: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代谢、活化能、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概念。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3.探究“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学会如何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
一、通读教材p78-80,勾出重点、难点、疑点,完成以下知识梳理: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1)氧气;
的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组:
内 实质:各种总称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原理:h2o2在高温、fe3+、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都可分解成水和每滴研磨液和fecl3溶液中:h2o2酶分子数:fe3+数=1:25万(3)实验中的相关变量:实验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素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因素(4)对照实验:对照组: 因变量:随着
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即遵循____________原则。以本实验为例分析: ________试管为对照组;________试管为实验组。
3、酶的作用机理:
(1)活化能:分子从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更显著,二、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三、自学检测:《名师伴我学学案》p71:5题 〖课堂探究〗 探究1:
1、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2、讨论:酶和无机的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1)、2号管现象与1号管不同,说明了什么?在细胞里能通过加热提高反应速度吗?(2)、3号和4号管并未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什么?(3)、4号比3号气泡更多,说明什么?体现了酶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说酶对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了结论写下来。
3本方法。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你对于酶的作用形成了哪些认识?并本实验的结论是:、分析实验中的相关变量,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总结实验设计的基自变量: 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积极思维:画概念图
小结:
1、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是: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探究2:酶的作用机理:
1、活化能:分子从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原理:
根据下表数据(是在20℃时测得的h2o2分解的活化能),讨论:上面实验中的各条件使反应加快的本质是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加热: fe3+:
酶:
结论:
3、意义: 【回顾反思】:
【巩固练习】:《名师伴我学学案》p70:2—
第一章 导论
1.美国化学家布里斯罗(Breslow R)所概括的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2.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3.为什么要教/学--------教育教学目的:
一 让学生获取先进的化学教育理论和观念;二 让学生具备化学教学的实践能力;三 能从事化学教学科学研究.4.化学教学论是化学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缩短师范学生向中学化学教师的过渡时间。
随堂讨论
学生甲:曾经教过我的一位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化学课教得特别好,可见,不学化学教学论课程,一样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 学生乙:有一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大学阶段化学教学论学得非常好,从近几年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来看,他并未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学生丙:只要学好了化学教学论,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请就上述3种观点和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结:
1.学习和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只是为将来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奠定一个基础。所以,忽视或放弃化学教学论的学习当然不对,但也不要认为学好了化学教学论,将来就一定能胜任中学化学教学的工作。
2.化学教学论的学习,能使师范生在“准备阶段”接受最基本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教育,大大缩短了“求生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任职时间。
3.师范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学好化学教学论和教育课程并保证教育实习等教育专业训练,涵养教育兴趣和技能,培养教学能力,从而保证毕业时成为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4.毕业后通过增强自身解决和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策略,调整、更新、充实和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会进而成为“学会反思,学会合作”的专家型教师。
5.化学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1.提高认识 转换角色、2.讲究方法 提高能力(3个学会)学会比较 学会总结
学会交流、3.善于积累 勇于实践 学习目标:(六会)会备课 会写教案 会做课件 会上课 会 说 课 会 评 课 学习方法: 互动式听课 查阅文献资料 写小论文 参加说课、试讲、观摩教学 微格教学训练 模拟训练 化学教学论学科特点:
1.“思想性”是指化学教学论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人、教育人。我们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去培养、教育人,这是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2.“师范性”是指化学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专业课,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的培养和教育。
3.“实践性”是指化学教学论的教与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给师范学生必需的、基础的实践训练。
明确化学教学论的“三性”,就是让大家学习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与“三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以思想性为先导,以师范性为核心,以实践性
为根基。
6.共勉: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本章思考题:
1.你是怎样理解化学教学论的含义和课程设课的目的?
2.通过对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你对将来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建议。
第二章 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
1.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2.瑞典学者 英格马·费格林提出科学素养要素 4 范畴:
1.科学进取心;2.科学世界观;3.正确观察科学的能力;4.科学思维习惯。3.中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选修模式: 必修模块:化学
1、化学2;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实验、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
4.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依据之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依据之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依据之三:化学学科的特征
5.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
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 化学课程总目标(总教学目的)——化学课程展开目标(具体教学目的)——化学课程内容目标(教学内容或要求)
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现实性、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
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 标准的结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8.“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汇集起来的东西,它表现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思 考 题:
1、何为科学素养?结合我国实际,查阅相关文献,试讨论为什么要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2、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试结合国内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实例,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何影响?试结合实例展开分析
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建构的内容体系有何特点?内容标准是如何具体阐述的?
5、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6、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特点?各个课程模块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作业:
1、什么是科学素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2、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3、确立化学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第三章化学教材设计与内容构建
1.化学课程的理念(P68-71)
第一类教材——学科中心课程取向的代表性教材;如:美国的CBA化学(以化学键为中心的研究会)第二类教材 ——社会中心课程取向的代表性教材;如美国的《社会中的化学》、英国的索尔特化学
第三类教材 ——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如美国的《化学:与变化的世界相联系》 我国新推出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
1、化学2立足学生初中的化学基础,将核心的化学概念和重要的化学反应规律建立在两个“平台”之上:(P71)
2.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 D P 1918年-)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理论,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思 考 题
1、三种不同课程理念所对应的代表教材分别有那些?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
2、结合国内外某种化学教材,具体说明教材栏目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3、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典型案例,思考“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编写理念。
5、以现行化学教材的某一单元为例,分析“先行组织者”及其作用。
第四章 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是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所建立的关于教学实践的一种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和体系。
2.化学教学策略: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谋划和方略;
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主体的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定向指导、监控和调节的准绳。3.狭义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与学的目的任务,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所采取的一定途径和手段组成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4.化学课时教案的一般格式
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②课型;③教学重点、难点;④教学方法;⑤教学用品;⑥教学过程;⑦板书设计;⑧课后小结。
5.说课起源:1987年6月底,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要从本区的教师中选出几位参加市教坛新秀的评选。
6.说课:指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限定时间内,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设计内容用准确的语言说出来,让同行、领导或专家评析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说课的对象:同行、领导或专家
二、说课的类型:(1)课前说课;(2)课后说课;(3)评比型说课;(4)主题型说课;(5)示范型说课。
三.说课的特点
(1)简便易操作(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智慧互补(4)可重复修改和补正
四.说课的内容:(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程序(重点)(5)说板
书设计
说教学程序应关注的几个环节 :1.教具学具准备 2.教学设计思路 3.教学流程 4.板书设计(通常可以省略)5.教学反思
第 5 章 化学教学技能 1.教学情境(P135)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教学情境中也可能含有社会性的人际交往。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2.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五个特性:1.生活性;2.形象性;3.学科性;4.问题性;5.情感性。
3.教学情境的意义和功能(P136)4.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要求(1)遵守语言、逻辑规律。(2)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3)符合化学学科特点。
5.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提纲;教学要点和重点;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等等。
化学教学语言应该能够有效地承载化学教学信息,适应化学思维的需要。思 考 题:
1、什么是教学情境?常见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途径有那些?
2、化学教师应该首先掌握那些组织、指导学习活动的技能?
5、试讨论你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
第 6 章 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
1.化学实验的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2.化学实验的过程:化学实验的准备阶段;化学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结果的处理阶段。3.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依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4.化学实验设计原则:(P175-176)科学性原则;绿色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约性原则。
5.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及结果处理——实验讨论及交流。
6.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⑴以实验为基础; 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⑶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⑷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实验探究过程的统一
7.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P191-194)案例14、15 思 考 题
1、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主要有哪些功能?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第 7 章 化学探究式教学
1.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中学各门理科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交流发表。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特点:(P222~225)1.具有驱动性;2.具有诱发性;3.具有易参与性: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参与形式多样化;4.具有可生成性;5.具有多重教育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 8 章 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
1.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1.化学理论性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化学理论性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着丰富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2.理论性知识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明显的概括性。3.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第九章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结合
1.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涉及的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信息网络化与网络课堂
2.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原则:1.有关学习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原则;2.最优化原则;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
3.电子教案是将传统教案中的内容转换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息格式后存储于记录介质中的一种形态,其最终形式是计算机能读取的文件。
特点:扩展了教案的作用范围、具有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效果、有利于教案的修订、便于携带交流等。
第十章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性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2.教师进行反思的意义: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反思有助于教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3.教学反思的过程
(1)确定所要关注的内容(2)观察与分析(3)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4)实际验证 5.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写教学日志;观摩与交流;专题研究;再现反省;行动研究;
反思的内容: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6.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行动研究的涵义: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促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其实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水平和质量。
7.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行动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行动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 8.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
传统的研究往往是直线式的:(开始)做出假设——进行实际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结束)。
其基本特点是整个研究过程为直线求证,以设想为开端,以最终得出结论为终端。
行动研究则不同,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而不是理论的产出。
9.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的环节:反思实践,发现问题; 分析解剖,确立课题; 设计方案,实践研究 总结研究,发展理论; 10.开展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问题意识; 发展反思能力;
思考题:
1.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反思?应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 2.行动研究有什么意义?教师如何进行行动研究? 3.化学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素质?这些素质与教学效果有什么关系?
一、领会大纲精神,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新大纲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 (13种仪器) 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8项) 外, 还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 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以及“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 注意安全操作”, 也规定为实验的教学要求, 体现了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 其目的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 轻视实验的倾向, 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 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 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 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增强实验效果。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 化学晚会被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 (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 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 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彩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 听到“爆竹声声”, 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 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 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在传统课程结构划分中,化学课程属于“理科科目”,以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这一结构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强化学生的化学素养等。但是这一课程结构始终存在弊端和问题,并且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逐渐显露和凸显出来。分科框架教育对于集中教育目标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起到禁锢的负面效果。在文理分科的课程结构中,文理分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目优势,寻找学生的特长,但是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自动屏蔽一些知识和技能,如,理科课程好的学生可能不太会喜欢阅读,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对美术课程不感冒。当然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限制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课程结构变革,是教学体系的大调整,同时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条件下高中化学课程也可以跳出传统的条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目优势,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
课程结构变革是时代所趋,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做出的调整,对于高中化学教育宽度的增加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确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即传统分科课程结构模式根深蒂固,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撼动它,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一步步实施。尤其是第一批接受面临课程结构及变革的学生,他们究竟能否适应这一变化,如果适应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后面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衔接教学等,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理分科条件下,接受化学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逻辑思维清晰、推理能力较强的理科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轻松地跟上教学步伐。但是如果课程结构变革,分科结构被综合教学替代,原本理性思维较弱的倾向于文科感性思维模式的学生要适应化学教育的节奏,是极为困难的。各个教学步骤之间应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任一环节的脱节,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消失及学习兴趣的消散。
三、課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困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综合教学中化学的有效教育,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层教学,提高教学层次
课程结构变革下高中化学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从学生的知识层次及认知能力水平入手,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性,兼顾学优与学困,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不拖学优生的后腿,也不让学困生掉队。教师应合理组织、开展和引导小组活动,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比如,就“化学平衡”这一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为学生呈现这一化学概念的现象,通过表象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初步解读的同时,还能有效营造化学教学的课程氛围,可谓一举两得。
2.多角度引导,提高学生兴趣
【化学教学论精选】推荐阅读:
互动式教学法下高职化学教学论论文06-30
化学教学反思09-15
化学教学实施09-26
化学课堂教学06-21
化学课程教学目标12-02
初中化学愉悦教学初探06-01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