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免费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像山那样思考免费(精选8篇)

像山那样思考免费 篇1

徐丽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索罗《瓦尔登湖》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二)、课文分析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一类: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 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2、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了什么对象?

——(“我”)

3、“我”对狼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作者在叙述中融入了感情成分? ◆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作者的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有狼嗥声——狼存在,狼存在——对某些生物来说也许是威胁,但对整个自然来说(生命意义),对保持生态平衡来说,对自然的长久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生态意义)。补充资料: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4、“山”是如何思考的?山的思考独特性表现在哪里?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课文分析

5、“深刻的含义”是指?

狼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权。在山的角度,人和狼没有什么区别。

6、浏览全文、思考: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 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自由讨论)

7、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 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作者,告诉大家人并非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并无二致。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上对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主题分析

本文以“狼──鹿──草”这条食物链的被斩断为例,揭示了在愚蠢的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生存危机。读过这篇文章,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阅读下面一段话,仿写一段话。

人一直把自己当做高于一切的主宰,结果,环境被污染,物种被灭绝,疯狂的掠夺,地球伤痕累累,震撼人心的嚎叫,提醒“我”危险正在一步步贴近。徜徉于群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我们便多一分睿智,多一分稳重,敬畏生命,热爱自然。

(五)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希望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非常重视母语的育人功能,旨在“通过母语教育培养具有责任心的公民,使他们形成国家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强调“中教育应注意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人类意识等”要求学生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但是们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时,也不能忽略了文本的文学功能,毕竟我们的课堂是语文,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附于文本的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文学的浸润。如何将文本的教育功能和文学功能结合起来,即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著名生态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阐述环境观的作品,是一篇哲理散文,编者将这篇文章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一模块的最后一则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在“谛听天”“悟自然”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教育的宗旨。另外,文本本身是哲理散文,是文学作品,课不能上成纯粹的环境教育课。

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品味语言,学习文学创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二:培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课程是语文,教学文本也是文学作品,笔者教学中也注重了文本的分析,前半节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充分重视了让学生阅读文本,最后又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特色。但是笔者仍认为在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完成较好,在删选信息,品味语言,配合阅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但是,在第二个目标的实现上,未做到位。首先任务间的衔接太过生硬,没有做到水乳交融。其次,第二个目标是体会大自然,这个知识点和其他课程联系紧密,而且在初中、小学课文中也应该会提到,所以在设计中我故意地忽略课外知识——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困境的补充,所以在目标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所以笔者就直接地给出答案。当然,这是不对的。

像山那样思考免费 篇2

山是没有生命的, 但是, 作家却赋予山以生命。山目睹了狼群的生存、发展与消亡, 也知道自己的存活与狼的存活密不可分, 而山的兴衰与否又直接影响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人类的生存兴亡, 因此, 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就有了既含蓄隽永、又惊世骇俗般的效果。作家匠心独运的切入视角可谓用心良苦, 不由读者不击节赞叹。已故著名作家孙犁认为, 凡是伟大的作品, 它本身就显耀着一种理想的光辉,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这样的篇什。利奥波德作为一名外国作家, 他的作品能收录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一) 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纵观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文大家, 无一不是对生活、自然、时政有着深刻领悟才流诸笔端, 从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而传于后世的。同样, 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于1935年购买了一个位于威斯康星河畔的已经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遭遗弃的沙乡农场, 并在沙乡开始了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 在他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 也才有了这多年深思熟虑的结晶《沙乡年鉴》一书, 这篇《像山那样思考》的随笔就收在这本书里。可以这样说, 凡大家, 总得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有深刻的感悟、独特的视角。

按照科学事实的陈列, 本文完全应该成为一篇科普论文, 但作家娓娓道来, 却给人诗意般的享受。你看, 既然是谈狼, 作家从第四段开始讲述了一只老狼和六只小狼被猎杀的故事。首先, 作家营造了一个又惊险又刺激的画面:吃午饭是“在一个高高的峭壁上”, 而“峭壁下面”, 则是“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 而那条后来被打死的老狼, 那时正在“涉过这条急流”, 忙着与她的儿女们会合。峭壁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则是老狼幸福和谐的一家子。当“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 “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 嬉戏着搅在一起”的时候, 猎人的枪声响了, 老狼“已经倒了下来”, “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躲到了岩石中去。在“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 从老狼眼中闪烁着的垂死的绿光里, “我”察觉到“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作家卖了个关子, 没说, 只是告诉读者, 在“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时, 荒凉的光秃秃的山坡出现了, “弯弯曲曲的鹿径变得皱皱巴巴”, “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 到处是“‘鹿群的饿殍’与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

如果说有狼的时代, 鹿在极度恐惧中生活, 而没有了狼的时代, 现在该轮到大山生活在恐惧中了。更有甚者, 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 以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高昂的代价换取的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同时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肆虐的沙尘暴、汹涌的洪水、多年不遇的干旱、残酷无情的地震一次又一次甩向了人类。大自然有权利这样做:谁让你们人类不尊重我们的!跌宕起伏的打狼情节, 狼被消灭后群山疲惫的神态, 全在这张弛有度的记叙中得到了艺术地呈现。

为了这一时代的和平与安全, 人类不顾一切地破坏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地球, 产生了长远的祸及子孙的危险, 这样的做法值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末段, 作家把人类短视的安全观与长远的危险性作比后, 这样写:“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 它已被群山所理解, 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富含哲理的话语不仅是提醒, 是利奥波德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 更是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警钟。它的言外之意应该是:人, 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必须像山那样学会思考, 不要愚蠢地去试图改变自然, 而只能顺应它。

像山那样思考 篇3

本教学设计针对“课程目标”中“感受•鉴别”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评价、研读赏析中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在互探共研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我把本课的重点设计为问题探讨,抓住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放飞他们的思维,拟定的方法是创设形象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排慎情境,诱导学生研讨;创设尝试情境,唤起角色意识;创设迁移情境,培养联想能力;创设鼓励情境,彰显想象个性。课时安排是1节课。

二、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专题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一篇与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最后作者指出,为“这个时代的和平”是很好很好的,很有必要的,“然而,就长远来看,大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人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我们和一座山同万物的关系一样。全文语言洗练,富有哲理,饱含激情。

三、学情分析

本专题的文章主要是以写景散文为主,在感受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生态意识,因此在本专题的最后一篇文章安排为“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在鉴赏的同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如果引导得法,使他们与教师的频率一致,就会产生共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的生态理论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问答法、讨论法、比较鉴赏、课外延伸为主,配以朗读、研习。

七、课前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与音乐以增强感悟认识,激发学习情意,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以提高效率,加大课堂密度。

八、教学流程设计及分析

(一)情境导入,图文并茂

播放齐秦的歌曲《狼》,同时展示有关狼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有关于狼的成语与典故。

教师诱导:看得出来,人们对狼都是非常憎恶的,用了这么多贬义的词来修饰它。解释“与狼共舞”,是人与狼和谐关系的意思,“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图片展先给学生一个视角的冲击,人们对狼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使学生产生联想)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例说跟狼有关的成语。)

(二)问题激发,活跃思维

教师诱导: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

1.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1—3自然段

2.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

3.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

问: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有什么关系?

明确: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

(幻灯片,草原与沙漠的对比)

例如:黄河每年带着大量的泥沙注入渤海。

(设计意图:这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能起到“牵一隅而提挈全篇”的作用。因难度不大,故采取师生双向交流,在动态交流中得出结论的方法。)

(学生活动: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主动参加与讨论回答。)

(三)悱愤情境,感悟研究

1.教师诱导: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设计意图:问题不难,通过层层深入,最后一段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学生活动: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教师诱导: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

(设计意图: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引发学生做深沉的思考。)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回答。)

3、教师诱导: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分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文,唤起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环保意识,思想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深化。)

(学生活动:学生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作品的理解,各抒己见。)

(四)延伸拓展,迁移深化

比较阅读,形成评价。欣赏一首诗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幻灯片)

——[日本]谷川俊太郎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从而能对文章思想内涵更加深入理解,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体验性。)

(学生活动:让生朗诵这首诗歌,欣赏语言的美,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师总结,陶冶情操

不管是诗也好,文章也好,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物质建设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打破生态平衡。如果我们人类要一意孤行的话,最终受到惩罚的将会是我们人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让我们世间万物生灵一起来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设计意图:育人是课程的基本功能。教师略加点拨,利用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渗透。)

九、板书设计

狼嗥

鹿……猎人山 “我”

恐惧 思考 忧患

十、作业

课外调查,看到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写一篇随笔《大自然,我想对你说》

十一、课后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半个学期以来,我认为本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它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激情,发挥出重大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堂课内容是关于生态意识与生态价值,让人类去思考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整堂课生机勃勃,很有生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很好地达到了新课程的要求。本堂课是具有很强的新鲜感与生命活力的。

本课的生命活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创设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视角跟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尤其他们现在是处于十五六岁的年纪,激扬着青春,放飞着梦想。一开始的音乐导入,狼的图片展示,是具有极强的视听觉冲击力的,一下子就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充满兴趣与期望。

2.坚持以文为本的原则,优化文学鉴赏的品质,其实本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抓住文章当中的重点字句对生进行追问,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就能进行更加深入思考。例如,“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问:那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这时学生有很多解读,从而能对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3.“狼嗥”带给人类的思考是深沉的,包含着生态价值与生命意义。最后本课引入一首诗——《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不仅丰富了文章审美鉴赏方面的要求,同时文章的思想内涵也得到更高地提升。

参考资料

[1]《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2005年7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4

2、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板块整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方法:文本研读

过程如下: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84),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不只是一位只坐在书斋中默想沉思的哲人,他是科学家、森林学家,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猎人和观察家。1948年4月,他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隔年,他的《沙乡年鉴》出版,这是他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忧和爱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利奥波德的一段经历。他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沙乡),带领全家在那里种上树,尽管这些树不停的死去,但最后仍然有一些自然生长了,生命再一次进驻沙乡。

二、初步感知。

利奥波德以诗意的语言,理性的思考完成了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询问。

三、思考。(它们是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学会换位思考)

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一次次的为我们的无知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习惯于先破坏殆尽然后再慢慢整理,我们开始对身边那些生命的消失无动于衷,此刻,心中充满了悲凉。

什么时候人类才能学会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下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东西,学会正视自然的价值,学会珍视天地生灵。或许,我们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

假如,现在我们赋予山以灵魂……

1、阅读全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是那一声狼嗥,课文第1小节,是对狼嗥的特写镜头,体会作者传神的描写。

“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

文章开篇即以“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样一段描写震撼阅读者。

2、这一声狼嗥,对每一样生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第2小节,“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那么,对山来说呢,这一声嗥叫意味着什么?(小组讨论,组织回答)

——野性的呼唤,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流逝

3、作者为什么会考虑到这些,先看他的一次经历——一只狼的死亡故事。

阅读第4-6小节,作者写的是一只狼的死亡。

(1)仔细品味其中一些具体的字词,标识出其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人与狼的关系。

人对狼的恐惧和狼的恐惧。

《天下无贼》中的傻根。

4、失去一只狼、一群狼乃至所有狼的后果是什么?(阅读7-9小节)

狼群的消失,鹿的大量繁衍,土地的荒芜

学生归纳:各个生命之间的关系。(注意课文中的表述)

草——鹿——狼——猎人

牛——狼——牡牛人

自然——社会

狼杀鹿,人杀狼似乎是天经地义,那么,问题出在那儿?

5、阅读第3和第10小节,思考:

人是怎样看待有狼的山的?秘密看法是什么?

毛骨悚然

秘密同时守护这座山。

由此,这些意味着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人类是最有野心也最为成功的征服者,征服自身,征服世界,征服自然,征服一切想要征服的东西,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理所当然的成功和收获之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这是征服者的喜剧还是悲剧?这样的征服者是胜者还是败者?

6、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前文的层层铺垫,首尾呼应。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从狼的嗥叫中,领悟隐藏的内涵——只有山是一种永恒,静止在那里,看待人类一举一动,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的声音的何止是群山。

8、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利奥波德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 篇5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 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2、重点研读描写清晨、黄昏两时段诺日朗的段落,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观察、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突出景物特征?

3、作业 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导入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 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 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3、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是什么?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 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 郁达夫 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赋

像山那样思考之湖山沉思板块教案 篇7

1. 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理解本板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3. 学生能理解和把握本板快散文写作的特征,能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后两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式:文本研习

五、教学过程:

《像山那样思考》

(一)导入:江南冬景的多副画面和诺日朗不同的风格景象是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慰藉,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在自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时,我们怎样回报自然呢?

(二) 1.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思考的对象是什么?

2.第一节,从狼嗥写起,特写,怎样理解“不驯服”,“对抗性的悲哀”,“对一切苦难的蔑视”?

明确:心灵的震撼,面临灭种的嗥叫,狼与人的行为的对抗,更是作者对于狼群消失的一种思考,一种理解,包含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忧患意识。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3.第三节,“山对狼有秘密的看法”怎么理解?

明确:对山来说,狼正是山的守护者,只有山知道,保持山的自然生态平衡,必须有狼,狼嗥是保持生态平衡的象征。

4.第四到第六节,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狼越少,鹿越多,猎人的天堂→人类猎杀狼群是对自然、人类的灾难。

5.第七到第九节,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明确:狼群减少,鹿群增多而造成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变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未来”怎样理解?

水土流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消失。

6.第十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怎么理解?

明确:付出生态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现代的生存现状正为未来的灭绝危机埋下潘多拉的盒子。

《寂寞》

(一)导入:总体介绍《瓦尔登湖》《寂寞》,梭罗。(ppt)

(二) 1.第一节,作者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明确:作者与自然共同享受一个傍晚的美好时光,自己是原生态自然中的一部分,和大自然快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作者的心态平静、和谐、自然。

2.第二、三两节,大自然是寂寞的,为什么“我”又是快乐的?

明确:一切生物和谐相处,自然,有条不紊地相处,安静显得不被人关注,产生寂寞,但由于是和谐的,人才是快乐的。

3.第四到第六节,作者在瓦尔登享受寂寞。

明确:作者用平铺直叙的叙述语言,静静地将作者的“寂寞”描述出来。

像山那样思考免费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是让我们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感悟自然”是让我们体会自然风物引发的人生感怀。马上我们要学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下面我们看看,两篇文章有怎样的“沉思”和顿悟?

二、字词积累

听写和注音:

蓊郁()游弋()惬意()峻峭()懒惰()虚掷()挥霍()徜佯()缪斯女神()黑魆魆()瓶塞()注意(塞北、堵塞的读音)喧嚣()混浊()吞噬()涟漪()厮守()水漉漉()一泓湖水()清澈()深邃僻隐()一瞥()引擎()油腻()

嗥叫()山崖()驯服()迸发()拾遗()(注意拾级而上)毛骨悚然()嘎啦()砰砰()嬉戏()蠕动()枪膛()无动于衷()闪烁()饿殍()疲惫()湍急()

三、整体理解

1、了解作者

(1)美国作家梭罗,19世纪美国作家。1845年,他摒弃繁华生活,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若干年后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神韵蕴藏在里面。进入瓦尔登湖,里面惯有的虚静与孤寂、思想与灵光,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课文《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2)奥尔多利奥波德19世纪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2、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1)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文段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本文原题是《湖》,现在题目改成“神的一滴”,如何理解?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留心这些风景的。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答案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防治预案下一篇:企业成本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