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精选8篇)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篇1

摘要:武汉东湖的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成为重要的议程。东湖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在其周边的、每一个关注武汉社会发展的人感到担忧,但只是担忧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得理性的去思考,去发现东湖环境遭到污染的原因,认识到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实施措施。本文主要从东湖环境的现状,污染产生的原因,污染的危害,以及东湖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等方面展开叙述,并提出建议。

关键字:东湖,环境保护,社会发展。key words: the Donghu lak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ocial development.湖北素称“千湖之省”,然而由于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占用,湖北省湖泊数量急剧下降。在短短50余年中,湖北天然湖泊数量已从解放初的1332座,减少为现在的843座,“千湖之省”的美誉不再名副其实。东湖是武汉的一颗明珠,是武汉人的骄傲,它不仅仅是湖北最大的城中湖,也是整个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虽不会成为众多消亡的湖泊中的一员,但随着渔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其水质迅速恶化,曾一度处于劣Ⅴ类标准,东湖这颗明珠不再那么明亮了。东湖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武汉的社会发展,东湖环境保护的议程日益突出和重要了。

要保护好东湖,我们就应该更多的了解它,不只是看到它的现在,看到它的美丽和它蕴涵的经济利益,我们还应该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一路行程,还要

考虑到东湖的将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这面镜子中看看东湖的发展历程。东湖因位于武昌古城的东部,而被称作“东湖”。据史料记载与民间口述,在100多年前,东湖属沙湖水系,东湖、沙湖及白洋湖原本相通,并与长江相连。那时整个长江南岸的湖泊面积广大,江和湖互相联通,也无人工堤防防御水患。每年夏季长江涨水,或春天水势稍大,江南便至漫淹,江水将沙湖、郭郑湖(今东湖)连成一片,自江岸直抵磨盘诸山一带,尽成泽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长江与东湖之间修建了南北两段堤防——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在南北堤防上修建了“武泰闸”和“武丰闸”,从此,白洋湖逐渐淤积成小港,东湖与沙湖分离,因此,东湖由与长江相连的天然湖泊变成为人工湖控的湖泊,水域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几十年来水域面积变化不大,现在测量的结果,为33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东湖还是水清见底,但随着渔业、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排入东湖的污水高峰期每天超过30万吨,导致水质迅速恶化。上世纪80年代初,东湖因富营养化暴发“水华”,一些污染物数值从此只升不降,1/4水域水质沦为劣五类(人体不宜接触),湖水能见度从2米以上降至1米以下。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东湖水质一直处于劣Ⅴ类。直到2006年武汉市环保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东湖2006年水质首次从“劣五类”上升至五类。然而,东湖水质状况受到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质容易出现波动,还处在劣5类与5类的临界点。此外,由于水质的恶化以及固体垃圾的随意倾倒,东湖周边的空气质量也逐渐恶化。

东湖的环境让每一个生活在其周边的、每一个关注武汉社会发展的人感到担忧,但只是担忧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得理性的去思考,去发现东湖环境遭到污染的原因,认识到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实施措施。

综观东湖环境变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东湖环境的污染,特别是水质的污染有其众多的原因。一是工业污染.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武汉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东湖的周围逐渐建立起很多工厂,如化工工厂、食品加工工厂、小砖厂、石灰作坊等等,它们排出的污染物对水和大气都会造成污染,尤其是容易造成水污染,且此类污染物毒性大,不易被氧化,不易为生物所降解。东湖水中的脂肪烃类、邻苯二甲酸酯、酚类、苯系物以及多种含氮有机污染物和指数严重超标的高锰酸盐,主要就是工业污染造成的.二是生活污染.社会的进步带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东湖周围的家庭、学校、商场、酒店、医院、企业众多,而这些众多的单位和组织大量的向东湖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严重污染了水质,这应该是东湖水质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盐类和各种微生物污染物的重要原因.三是广义的农业污染,过度的渔业养殖向湖中排放的大量饲料鱼饵,还有,由于一度提倡发展渔业,大量放养食草性鱼类,导致整个水生态系统失衡.养猪厂也是东湖环境污染的又一污染源,在有些东湖地段的空气因养猪厂而臭气熏天.四是公共设施不完备.东湖地区的排污设施非常欠缺,也极不合理,大量的生活生产垃圾和污水只能直接排入东湖,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排水管道,犹如条条“毒龙”般伸向湖面,深入水下的更是犹如看不见的“魔爪”.而且,排水设施的缺陷也导致天然雨水带着路面大量的脏物流入湖中,也造成水污染。五是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够.过去,东湖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纳污体系,似乎污水排入了东湖就不见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样的排放会给东湖的环境带来什么危害,只是觉得这样排污非常方便快捷。于是毫无约束的大

量排放生活废物。

正是由于以上众多原因才造成了东湖环境的污染、水质的恶化,同时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以及市容市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据有关资料记载,80年代排入东湖的总污水量约20万吨/日,年输入东湖的氮总量为536.3吨、磷总量为87.8吨。日积月累,造成湖水富营养化,东湖水厂因此被迫关停,限制了城市的供水,周边居民改饮长江水,增加了供水成本;另外,东湖某些湖区死鱼现象时有发生,水质的变坏严重制约了东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此外,10年内需投入的东湖治污资金高达160亿元,相对于每年不过千万元的渔业产值,真可谓得不偿失。东湖的风景区面积为87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约33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5倍多,湖岸曲折,兼有太湖之浩淼和西湖之秀丽,然而环境的污染将直接影响东湖风景区旅游经济的收入,并在间接上对经济带来很高的损失。东湖水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也普遍存在,特别是水中有害化学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慢性中毒和某些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的发病率上升,研究表明:饮用东湖水源自来水的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危险性是饮用汉江水源自来水居民的1.5 ~ 2.0倍,东湖饮水区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高与东湖的水污染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东湖周边医院的排污将直接造成病毒的传染,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40年前,人们可以在水边散步,也可以在水中嬉戏、洗衣、钓鱼,甚至可以直接饮用东湖水,然而,严重污染后的湖水变色了、发臭了,人们不愿再到湖边漫步了,更不愿碰到湖中的水了。到处的垃圾和污垢也让这片美丽的地方

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

虽然东湖的环境治理将耗资巨大,但其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东湖治污势在必得。首先,东湖的环境保护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可减少疾病的传染,便于人们休闲娱乐。其次,有利于适度的发展渔业养殖,带来经济效益。再次,有利于东湖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东湖的面积是杭州西湖的6倍,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东湖年游客接待量不及西湖的1/10,旅游收入不及西湖的1/6。过去说“东湖不如西湖”,更多的是以旅游业收入等经济指标进行衡量。但从某种角度看,东湖现在比西湖强。从城市景观的角度看,现在的西湖明显开发过度,西子湖畔已矗立起了很多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已经开始破坏了西湖的天际线。然而“每当夕阳西下时,站在东湖之畔,远眺一轮红日和无边的湖水相接,真是美不胜收。”东湖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与保护,这将给武汉带来巨

大的经济收入。

对于东湖的环境治理,1985年,沙湖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标志着东湖截污工程正式启动。目前,东湖周边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43万吨,铺设管道77公里,向东湖吐泄秽物的20个主要排污口已被“封口”,七成东湖入湖污水被截流。据统计,2003年-2004年底,3座污水处理厂共处理2.03亿吨截流污水,这相当于2.5个东湖水!武汉采取七大措施净化东湖水,分别是:一,将风景区内违法排污企业,列为今年环保专项行动整治名单,对小造纸、小洗矿、小砖厂无条件取缔;二,再次清查化学制品企业,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停产整治,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的,予以关停;三,对区内饮食服务单位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定布点方案,提出合适的总量需求;四,东湖周边的养猪场逐步责令关闭;五,严格禁止风景区内新建医疗单位,此类项目,环保部门一律不批;六,组织环保、城管、水务等部门联合执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七,协调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加紧区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东湖沿岸现有的34个排污口的现状情况再作调查,列出计划,逐步关闭。此外,由于东湖湖底的淤泥,总氮、总磷含量比水体中的含量高,仅截污还不能彻底治理污染。长期的污染累积,使东湖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化塘,内源污染成为东湖水质彻底改善的障碍。与东湖截污同步,清淤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在武汉,水质为劣Ⅴ类的湖泊还有32个,如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沙湖、南湖等等。我认为,要想长期有效地保护好东湖乃至整个武汉所有湖泊的环境,不仅仅需要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整治和限制,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系列完善有效的的规划和体制。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制订好环境评价标准和环境破坏惩罚标准,明确法律责任,并建立一套执法程序。这样,对于那些违法排污的行为进行依法惩处。二,规范城市规划体制,严格审查城市规划的方案,确定其可行性,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规范的城市规划体制有利于避免因只顾短期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国际著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彼得?罗来汉参加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第四次会议时认指出:任何针对东湖的规划、设计、开发都要十分慎重,有时宁可将建设速度放慢一些,也不可草率地在这颗明珠身上“涂画”。三,建立协调各行政部门的关系的体制,明确其行政职责,使环保、城管、水务等部门能够高速有效的协作。此外,政府应该借助众多媒体向社会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如今,东湖面临着一个新命题:恢复东湖湿地环境,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恢复或建设半自然的湿地系统,截留入湖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物,净化入湖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生存环境,为鱼类产卵、孵化、育肥、过冬提供场所,改善湖滨景观,实施生态工程。南宋诗人袁说友游武昌东湖时有诗云:“一围眼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但愿如今的东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重

现诗句里一般的画面。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 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汪常青 武汉城市湖泊水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篇2

一、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 生活垃圾污染

现在有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还处于初级状态, 基本上是拉到布局在郊区的一定规模的垃圾堆放场填埋。有的做一些简单处理, 方法也极其简便。在农村一方面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生产量增大, 由此导致一定范围不同程度的生活垃圾污染。

(二) 农村养殖业、种植业产生的污染

据有关研究资料, 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染量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染量, 养殖1条牛产生的污水量比22个人生活的产生的污水量还要多。由于养殖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根据农业部的有关研究成果, 我国农村地区仅牛、猪、鸡等畜禽饲养产生的粪便年排放量已超过30亿t, 其中有30%的排放物未作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进入了不同的地表水体。农村养殖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种植业产生的污染与养殖业不同, 主要由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不当 (主要是过量) 和农田秸杆等引起的污染, 呈面源特征。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最明显和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富营养化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水源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种植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具有潜伏性、长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因为不容易被人们重视, 所以治理与控制上具有相当的难度。

(三) 乡镇工业引起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振兴的潮流和城市环境治理的需要, 一些规模较小、能耗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工等纷纷迁移到偏远的乡村, 而这些企业自身的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陈旧, 没有或者基本没有防治污染的设备与设施, 即使少数配套了环境保护措施, 也不会正常使用。同时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 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这些都加剧了农村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据一些研究资料与研究结果, 近年来我国仅仅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就导致了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 一些地区农民田地的灌溉水源已被污染, 全国只能利用污水灌溉的田地面积已增至总灌溉农田面积的7.3%。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致使每年粮食减产量多达10000000t以上, 同时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 经济损失高达125亿元以上。

(四) 产业开发引起的污染

在一些农村为了发展经济, 盲目围湖造地、炸山开矿、河道挖沙、乱伐林木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下降。还有一些农村基层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总量, 不惜以牺牲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为代价, 大肆进行矿产开采, 致使土地资源质量退化、可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 不仅导致农用地养分的大量流失, 而且流失的都是肥沃表土, 进入江、河、湖泊后一方面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另一方面造成河源通道淤塞, 致使部分河流的行洪、蓄洪能力严重下降, 最终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在西北的一些干旱牧区因发展工业过度开发草原, 导致肥美的草原面积锐减, 沙漠化趋势加重, 以致不得不进行生态移民。

(五) 农村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些地区风情民俗奇特、自然生态良好和名胜古迹众多, 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农村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发展乡村旅游, 吸引来了大量流动游客, “农家乐”给当地农民带来收入的同时, 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令人担忧。由于外界人口的拥入, 对植被的肆意破坏, 废弃物必然大量增多, 加之餐饮消费不生宰杀家畜中的清洗废水、任意搭盖棚房、垃圾胡乱堆放, 暴露了目前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尚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引起的环境隐患应当高度重视。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一) 水体污染

根据国家环境部门公布的数据统计, 我国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全国七大水系中, 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地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更有78%的河段不适合作居民饮用水水源地, 约50%城市的地下水体也受到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水体受到农药化肥、汽车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的废水等有机物的化学污染将日趋严重。

据新近资料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主要大城市的居民中只有23%的人口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小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饮用水达标率更低。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居民中有82%的人口饮用的是浅层地下水和取自地表的江、河、湖水, 其中细菌等菌群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达75%, 约有1.6亿居民饮用受到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源。最近有报道人们一直认为是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因为水污染也存在许多隐患, 如今的自来水也不再是卫生、安全的水了。对不同国家的自来水质量的调查数据表明, 从自来水中检测出的化学类污染物总数有2221种之多, 其中, 一些种类已经被确认为是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加工处理看, 我国多数自来水厂目前仍只采用过滤、沉淀等环节加氯消毒后, 将地表江河水体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饮用自来水。自来水加氯消毒, 成本低、效率高, 可有效杀灭细菌和病原微生物, 但也会伴生较多的化合物———卤代烃, 这些含氯有机化合物正是引起人类各种胃肠癌的最大的潜在根源。另外受污染的水体中除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物残留外, 还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 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 上述残留物也不能全部去除, 而且煮沸水中有害物的浓度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同时还增加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含量, 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反而降低了, 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不是很高的。确保饮用水合格, 应该是水体环境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为此设立饮用水集中水源地保护区, 确保水体环境质量已经势在必行。

(二) 农田土壤污染

为了防治防治血吸虫病, 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 五氯酚钠中的杂质二恶英严重影响了水质, 已造成区域二恶英类污染, 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底泥中检出的二恶英含量已经很高。有机氯农药虽然已禁用了近20多年, 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 但检出率仍然很高。广州市种植蔬菜的农田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高达99%, DDT检出率为100%。漁米之乡太湖流域农业土壤中DDT、六六六检出率都达100%, 一些地区农药DDT、六六六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土壤污染既有重金属污染也有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物污染, 尤以有机物污染更加严重。现在我国土壤污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经通过食物链开始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了。与此同时, 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工业区附近和城市的土壤有机污染还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曾经对某钢铁集团周围的农田土壤和工业区附近绿地土壤的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仅有6%的采样点尚处于安全水平范围。农田土壤中的多环芳烃 (PAHs) 有15种, 总平均值达到4.3mg/kg, 并且主要以具有致癌作用的4环以上有机物为主, 4环以上有机物占土壤总含量的约85%, 而工业区周边的土壤中污染物种类与污染物含量都远高于农用地土壤中的水平。例如增塑剂、多氯联苯、除草剂、多环芳烃 (PAHs) 、丁草胺等高致癌的有机物质在重工业区周围的土壤中可以很容易地被检测出来, 在土壤中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多倍。对天津市郊区和市区土壤的进行采样调查, 对比分析表明10多环芳烃 (PAHs) 的含量市区土壤超标最严重, 其中二环萘的超标程度尤其严重, 土壤中强致癌物质苯并芘的含量超标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以我国西藏地区未直接受污染的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0.625-3.501g/kg为背景值, 沈阳市土壤检出的多氯联苯含量在6-151g/kg, 计算可知沈阳市土壤的多氯联苯污染已达何种程度?

(三) 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大气环境污染物总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 大气环境污染状况仍然非常严峻。目前, 全国年排放二氧化硫量高达0.1857亿t, 烟尘0.1159亿t, 工业粉尘0.1175亿t, 大气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国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参加国家环境统计的338个不同类型城市中, 有137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低于国家三级标准, 占统计城市的40%, 列入严重大气污染型城市;全国47个重点监测城市中, 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水平的城市占70%以上;酸雨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如今的西南、华南和华中、华东4个大范围的酸雨区, 酸雨区域面积已占30%以上的国土面积, 酸雨污染范围日益增大, 导致我国继北美、欧洲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域。

三、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一) 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及宣传力度, 提升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

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与教育, 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广大农村居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保护家园的环境质量, 让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只有让农民全部行动起来, 农村区域环境问题才真正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的解决。

(二)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法治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中“谁污染谁付费, 谁利用谁补偿,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科学确立环保立法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改变过去环保法规的内容偏重于污染防治的不足;其次, 要严格环保护的执法, 把不同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执法权力统一集中到环保行政部门以形成执法合力, 实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执行同一标准、实行统一奖惩, 从根本上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

(三) 建立长效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

坚持城乡统筹, 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环保总体中, 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对环保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实行城乡统一规划,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村、乡镇的环保设施投入, 使城市实行的各项环保制度与环保设施向基层农村区域延伸, 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水平。

(四)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要建立健全从村、组到乡、镇的环境保护机制, 落实环保工作人员队伍, 并定期公布所在农村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相关信息, 使所有村民都知道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质量高低。要加大力度监督和治理现有的乡镇企业污染, 确保企业的每个污染源都达标才能排放。对那些限期治理后仍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实行停产整治或关闭、转产;新上马的乡镇工业建设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 并进行追踪评价, 规定并保证新建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 严格控制污染量的增长。要切实加大广大农村区域的环保巡查和执法力度, 对乡村违法偷排行为采取有力措施, 一抓到底;改变长期沿用的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中偏重GDP的体系, 加大农村环保工作及其成效在干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

(五) 发展有机生态农业, 控制农业资源污染

农村地区要采用效率高、低成本垃圾和污水处理的生态新技术, 提升对农村居民的污染治理技术的业务指导水平, 促进农村地区人畜禽的粪便、生活垃圾、作物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科学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域, 鼓励建设生态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必须建设并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 落实清洁生产技术, 实现养殖业废物的减量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有机肥, 禁用有毒高残留农药, 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六) 建立多渠道环保投入机制, 确保农村环保资金需求

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 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 同时, 要完善环保相关政策, 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切实采取措施, 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实施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环保投入的多渠道机制, 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到新水平。

(七) 建立农业环境监测体系, 强化农村环保管理与监督

在广大农村要建立污水灌溉农田的土壤环境质量、农产品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环境监测体系, 切实加大环保监督和污染治理的力度, 以传统的村规民约的方式把环境保护要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纳入全体民众的环保行动中。进一步创新农村环保工作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污染者承担主要责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监督制度和管理体系。同时, 要想方设法协助农民运用先进生产技术,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培养、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 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达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目的。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环境支出资本化当期损益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9-01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针对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将日益增多,同时,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的盛行,都要求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影响,按照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调整未来的发展战略。环境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环境成本会计信息也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信息。建立和实施环境成本会计,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能够使企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和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目前,由于未实行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和负作用,对资源的破坏和使用过度等问题,而这些破坏或损害由于没有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就使得造成损害的企业免除了本应承担的部分或全部经济责任,从而无法引起企业对环境问题的真正关心,经营者也很难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

1 企业会计人员对环境成本会计认识不足

鉴于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意义,笔者曾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地区就企业财会人员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认识作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环境成本支出的内容中,原有设备的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和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这四个项目是企业最常发生的环境保护支出项目;在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中,单独立账的企业比例偏低,大部分企业对排污费单独设账,其余虽有的单独设账,比例都没有超过50%。这说明,企业环境成本受环境法规因素的影响较大,强制性要大一些;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企业财会人员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的主动性不强,重视不够;环境成本中资本性环境支出大于收益性环境支出,环境成本支出对企业的财务影响显现出长期性。这个结果不只在内蒙古存在,从全国实务操作来看,也反映了这样的特征,多数企业对于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的账务处理目前都作为常规的业务进行的,没有单独设立账务处理,没有体现出对发生的环境成本的特别关注。

对内蒙古地区和全国普遍实务操作的调查,发现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原因主要是:①现有的环境法规和监管方式考虑的是政府和环保机构对环境信息的需要,没有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和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致使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缺乏法律依据;②会计法规和制度不健全,没有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准则,国际上也不存在一个现成可以借鉴的模式,以至于財务人员无从下手;③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性和自愿性,政府、企业和会计界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在环境成本会计方面研究的滞后。

2 企业环境成本的主要内容

(1)环境管理费用,指企业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2)环境监测支出;(3)排污收费,包括政府对正常排污和超标排污征收的排污费,政府对生产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产品和劳务征收的专项治理费用,政府对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装物的收费;(4)罚款和赔付,包括超标排污或污染事故罚款,对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害赔付;(5)污染清理支出,包括已经发生的污染现场清理支出和目前计提的预计将要发生的污染清理支出;(6)恢复支出,即已污染破坏的环境恢复支出,特别是矿井填埋及矿山占用土地复垦田支出;(7)停工损失,即污染严重被政府环境管理机关勒令停产限期治理的生产经营损失;(8)无污染替代增支,即为减少和控制污染而使用新型无污染替代材料的增支;(9)现有资产价值减损的损失;(10)政府对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装物收取的押金;(11)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12)为进行清洁生产和申请绿色标志而专门发生的费用;(13)对现有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造,购置污染治理设备;(14)政府或民间集中治理污染而建造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机构的支出。上面所列的这些支出,会影响到当期或多个会计期间的损益,影响到报表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企业必须将这些支出列入成本会计的核算系统。

3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

资本化的企业环境成本,指为了减少或防止潜在的污染,从而保护未来环境而发生的成本,或是出于企业安全或环境原因发生的成本,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利益。它一般在利益实现时计入当期损益。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形成了企业的资产,但在环境成本资本化时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1)当一项可以确认为资产的环境成本与另一项资产有关,它应当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无须单独确认。

(2)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都与另一项资本资产有关,这些环境成本本身并不带来特定的或单独的未来收益,其未来收益存在于企业经营中使用的另一项生产性资产中。例如,清除建筑物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这项工作本身并不产生未来经济利益或环境收益,受益的是建筑物以及使用建筑物的人群,而将这种清理成本作为资产单独确认就不合适。同样,一台能清除大气或水污染的机器,它是能够产生特定或未来的收益的,将其单独确认为资产是合适的。

(3)与环境成本有关的资产发生减值时,其确认的原则与其他资产相同,但因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更大,特别是环境污染对有关资产所产生的减值影响,不容忽视,必须予以考虑:当一项环境成本作为另一资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应对这一资产进行评估,看其有无减值,如有减值,要采用会计上计提准备金的方式将其价值减计至可收回金额。

除上述可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外,企业发生的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利益没有足够的关系,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成本、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成本等。因不遵守环境法规导致的罚款,以及因为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的赔偿等,均视为环境相关成本,这些成本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 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肖序.环境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J].经济科学,1998,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4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作者:董佳祺

【摘要】近年来,国家力求发展,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可公民对此意识薄弱,在发展的同时难以达到节能减排、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本文列举一些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解决办法,包括城镇环境保护措施,公路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资源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等。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地管理,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countries try to develop, though clearly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this weak awareness of citize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he win-win purpose.The paper lists som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lated meet solutions, including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w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some applications.Due to long-term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caused by damage to the seriously restr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social requirements.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ourc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

1.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而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发展的同时,要求人们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中,创造了

GDP增长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等,可相对的,也造成了排放温室气体第一等一系列问题,盲目的发展环境不堪重负。城市化水瓶的提高,公路的建设等,严重占用耕地,给农业发展造成不便;众多农村密集之地,砍伐成灾,植被资源受到严重损害;工业的发展,对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在经济效益小的情况下,对自然的索取及工业废物的排放也在威胁着环境的可持续性。目前已出现土地沙漠化,雨水酸化,淡水资源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等人类难以承受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前提。制定保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保护环境基本方法,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

2.公路建设及其环境污染

公路建设原料为土、石、沥青、水泥等。土石的开采势必会对山体,植被资源受到破坏,水泥等来源也需庞大的能源供给,公路所经之地植被不能生长。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活动、建筑原材料装卸、运输、存放等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包括粉尘、噪音、废气、污水等。其中以粉尘和噪音污染为最。

2.1公路建设主要污染来源

2.1.1公路建设产生的气体污染

(1)土、石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过程产生的粉尘;

(2)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沥青以及土、石方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等过程中,因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扬尘污染;

(3)搅拌车辆及运输车辆往来造成地面扬尘;

(4)施工垃圾堆放及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

(5)施工机械驱动设备、沥青燃烧产生的废气;(6)运输及施工车辆在施工场地工作所排放的废气;

(7)施工队伍因生活需要使用燃料,产生的少量大气污染物。

2.1.2公路建设施工噪声主要来源

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水稳拌合站、沥青拌合站等都是主要的噪声源。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台机器设备共同协作,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声音叠加时,可产生声波共振效果,辐射范围更广,沿途车辆行驶也可造成噪声叠加。

2.1.3公路建设过程中污水主要来源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两个来源。施工时的污水外泄,施工器械的的清理等,同时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也排放到环境中,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1.4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其他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排放施工废气,同时,沥青,柴油,汽油,涂料等会使当地空气,水体,土壤造成化学污染。此外,公路建设可能占用根地,穿越植被等。

2.1.5公路建设过程中减轻环境污染的相关建议(1)原料来源

土石等可取工业废料,如建筑废料,也可去河流泥沙,即可对建筑造成废物进行处理,也可疏通河流。(2)减少废物排放

施工器械使用新型机器设备,使用新型燃料,对燃料进行高效利用及其减少废物的排放。同时施工人员生活废物正确处理。(3)化学药品消除污染(4)使用微生物降解污染

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2.2.1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点:(1)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

(2)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

(3)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2.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职能决定了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得主导做用,资源的优势分配,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都需要政府指导作用。可政府在指导工作中也有一些缺陷:

(1)政府对农村环保意识缺乏。现在政府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战略核心,对农村环境缺乏战略性,长期性的考虑;

(2)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欠缺科学性。环境保护中强调政府作用,忽视群众参与,不利于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3)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现行法律法规其实农村环保,虽有部分条例,但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一些重要领域还处在空白。

2.2.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和建议

(1)制定与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2)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指导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基金投入,改善农村环境状况;

(4)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使群众对环境保护有所认知,有所重视。

2.3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使得现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过快,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林业是以森林为主的资源,生态系统复杂,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对地球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林业的开发利用必须重视。

2.3.1林业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大陆的很多产业以林业为依托,林业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现在提倡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绿色化,越来越突出林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产业的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好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标志。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一味的谋求发展而忽略环境问题,这是不允许的。以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边保护,边发展。太多事实表明,环境污染的后果是沉重的,经济难以弥补。所以,在发展中,应力求经济与环境先协调,相互促进。

2.3.2林业保护相关建议

(1)提高林业的经济功能,完善林业产业结构,可以经济作物为主;(2)提高林农对经济发展和林业的认知,进行相关知识教育;(3)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使林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可促进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5)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6)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7)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2.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球为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水环境的作用下,又为人类及自然界提供生存繁衍的生物链,维持着人类及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由于工业用水量的大量增长,农业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多,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致使江、河、湖、泊的水质发生了改变,乃至造成水质污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报道的永定河的污染、太湖的绿藻、沿海的赤潮就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给人类的警示。水资源水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水资源、水环境的研究十分必要。

2.4.1水资源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1)区域与流域问题。在一个流域内的水资源水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当上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时,下游也会受到污染。因此在治理水污染时我们应该源头治理。(2)水质与水量问题。工业废水,生产废水,生活用水的排放,造成水质下降,出现诸多问题,如富营养化,酸化,碱化等。

(3)地表水与地下水问题。水资源水环境根据来源可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2个单元,在一定条件下又是联通的。可当地表水受到污染时,也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且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2.4.2 在我们所关注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中,一般偏重于海洋河的水资源水环境的状况。如从相关部门的水资源公报和水质简报获取的信息看,可以了解和掌握海洋河的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同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致增加水资源量的措施和改善水环境的建议,但是却很少涉及内陆河,这是水资源保持工作的一个盲区,从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在内地环境保护相对严格的情况下,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厂矿企业已经向边远和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区域进军,从地域上看,这些区域多数是人口相对较少的边远地区的内陆河区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同时,对于内陆河流域中的河流及湖泊由于水资源的偏少,水体交换能力低,一旦受到污染,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在重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应特别关注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再者,为

了加强内流河的管理及提高内流河区域的生态环境,可以考虑从外流河调水至内流河来,从而改善内流河区域水资源量不足的缺陷。

2.5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2.5.1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5.2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

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

2.5.3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1)加快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落后也世界平均水平,而在国际大环境下,低碳发展利国利民,开发能源利用新技术,高效利用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4)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现在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在此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

2.6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

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 等显著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

2.6.1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

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2.6.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2)生物农药

化学农药的应用,对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农作物产量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却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生物农药却可解决这个难题。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结论: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为造福子孙后代,为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也为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影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环境与经济统筹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先发展后治理是错的,边发展,边杜绝污染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类不断否定过去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是现代人应有的自觉意识。科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有理论指导的基础山,产业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同时,应该注重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要求。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捷径,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

致谢:

首先,感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指导和教育我的老师,不仅仅给我承受专业知识,同时教会了我许多生活的道理;其次,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是你们在我困难时帮助了我,在困惑时指导了我,身边有你们一群人,很幸运;还要感谢伟大的学者们,是你们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提供我学习,满足我的求知。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5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出现了持续平稳的快速增长。20xx年至20xx年,全区GDP生产总值由1。17万亿元猛增到1。8万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3。8%,实现了质的飞跃。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有原来的后几位进入到中列,人均GDP也逐渐进入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接近全国水平,工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产业支柱。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增长之后又进入了衰退期,基本保持在了35%左右的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全区的经济虽然呈现一片大好形势,可是全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我们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方面对于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内蒙古环境问题现状

(一)大气污染

内蒙古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排放、生活取暖、交通运输还有火灾等产生的废气污染。工业生产的废气污染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需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像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它们的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污染很严重。最近一段日子,雾霾入侵了我省,空气污染日益成为我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二)水污染

我省水污染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两大类。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难处理等特点。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水中含磷、硫多,致病细菌多。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许多河流和城市水域遭到污染。从20xx年全区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境内主要地表水像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流域和内流河干支流40条、湖泊水库8个,谁知总体评价为中度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们能够引用的水在不断地减少,对我们的生存、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三)草原退化

草原退化是人为活动和不利自然因素导致的,而内蒙全区的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放牧、滥垦滥采等。近些年,内蒙古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近三十年大约减少了390万公顷。全区草原呈现一片退化、沙化、盐渍化的严重现象,并且出现问题的草原面积已占到全区草原的63。5%。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加上近些年煤矿开采、修路等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更是给本来重重危机的草原带来更加致命的打击。草原退化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衰退,使草原的生态与生产力不断下降。

三、对策分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统一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环境是不可逆的。我们一直在走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我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只会带来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人类的毁灭。面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需要想出一些办法与对策来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当前内蒙古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处境、优势与不足,制定出适合我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各部门应制定相适应的规划与目标,使我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强政府体制改革,协调好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二)发展低碳经济,优化消费结构

我们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是以工业发展为主,而工业的发展大量依赖煤炭等自然资源。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应选择低碳模式来发展我区经济。首先,我们应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低碳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其次,我们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政府应积极帮助企业引进低碳技术,促进经济模式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我们应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煤炭的燃烧,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家园。

(三)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篇6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环境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城市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空气、水、噪音及垃圾等的污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中国城市的环境容量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极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就是从影响我国城市的几个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着手,继而提出针对以上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

环境问题

对策

城市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中心地带,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域、资源环境的高压区域。经济增长需求造成的资源、能源的短缺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持久的压力,人口急剧膨胀、居民消费模式改变所带来的生活污水、垃圾大量增加等消费型污染的处理问题,也已成为城市环境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物的高排放,破坏了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严重威胁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

一、城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城市化的发展使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变得更为便利和快捷。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大气污染。长期以来,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南方部分城市还出现酸雨污染,这种状况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另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层, 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更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二)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

(三)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比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废料及弃土等,这些固体废物基本上都是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 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 占地5 万余公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

(四)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目前我国约70%的城市人口遭受到高噪声的影响,在70 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 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理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除了以上介绍的城市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环境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好比是天然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热岛效应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首先归因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注意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经济,单纯追求城市经济效益;在城市建设中忽视环境条件对经济和人类需求的制约作用,而不注重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

其次就是不注意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城市中重工业和污染重的工业比例高;工业建筑与城市居住、文教、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相混杂,全国将近80%的工业集中在城市, 加重了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危害。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造成淡水供应短缺, 煤气、供热普及率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再次现有工业总体技术水平相对低下,资源、能源利用率不高;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平高,致使大量有用资源成为废物流失于环境;受能源结构和燃烧技术限制,设备热效率低,造成能源浪费与污染。环境基础设施更加落后,污水治理厂利用水平不高。除这些之外,还包括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城市环境法制尚不够完备,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尤其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不能依法保护环境。城市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不高或滞后,污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高等因素都处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三、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明确城市扩展的空间模式。有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空间扩展,采取“摊大饼式”的开发模式,一味追求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其结果是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水、电、路、网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还浪费了大量土地,把城市景观弄到“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尴尬境地。这种低效率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严重不符合的。我国的城市建设应走“ 紧凑型”的模式,集约利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城市建设一块,基础设施配套一块。

(二)做好城市环境规划,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城市的拓展应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新城建设之前应请专门的规划部门制定出符合生态和环境规律的系统规划,并结合市民的反馈意见加以完善,避免盲目性。城市环境规划应以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通过对多种方案的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出最优方案,以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噪声污染严重区域应加强监管,配合交通部门做好交通线路的布局、改建,保证车辆畅通,减少污染。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的严格管理,对城市饮用水源地更要超前保护,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发展的, 但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不仅资源、能源消耗大,而且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极其严重,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再也不能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旅游等第三产业。工业生产中应逐步淘汰污染重的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结构。

(四)完善环境立法,建立有效的环境收费制度。为使城市环境建设走上法律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必须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 自觉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篇7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 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 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 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 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 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 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 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 消极影响更大。

(二)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 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我国自1973年开始,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 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 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二、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一) 只有环境美, 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 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 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 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 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 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 沉浸在美的意境里, 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 激发热情, 充满活力。因此, 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 欣赏自然风光, 瞻仰名胜古迹, 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 享受大自然的美, 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二) 开发与保护并重, 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 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 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一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 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 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 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 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

其次, 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 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 为人类的休养生息, 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

最后, 要加强治理已被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 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 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 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 搞好环境保护, 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丰姿绰约的旅游资源, 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同时, 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特别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 要应用美学观点, 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其次, 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再次, 要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 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要进行综合治理。

(一)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 所涉及的面更广, 因素更复杂, 因此, 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二)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 少谈“治”, 突出“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三)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 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 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四) 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 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 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 在旅游环保管理上, 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 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不断增强经济后劲, 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五) 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 因此, 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 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 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 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六) 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 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 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 为了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都能饱览我国风景旖旎的自然环境和奇妙绝伦、丰姿绰约的旅游资源, 必须保护好我国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不受污染, 璀璨文化不受破坏, 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所以, 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 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迎接更多的国际旅游者, 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 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 而且也是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汉洪, 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J].旅游学刊, 1991 (1) .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J].旅游学刊, 1989 (4) .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J].旅游学刊, 1994 (2) .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篇8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素质偏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二、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强化污染治理,推动结构调整进程。要保护环境资源,必须继续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和进一步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一是要打击和惩处未经许可占用环境资源的行为;二是要加大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土小企业的关停取缔力度;三是强化现有企业的排污治理工作,把污染排放量减下来。从而在保持区域环境质量稳定趋好的基础上,把当前由产出效益低、污染严重的技术落后企业占用的环境资源腾出来,提供给潜力产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用,为新上调产项目提供排污容量。

2.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益。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政府是资源的管理者。当前,政府通过排污总量控制和对生产企业的排污达标控制来配置环境容量。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市场配置环境资源,可达到以最低费用实现污染控制的目标。因此,为了减少行政手段配置环境资源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益低下、资源闲置等不经济的弊端,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太原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省推广。我们认为,现阶段把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达标控制结合起来实施,可对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有利于提高环境配置效益,为低污染、高收益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一条扩大环境资源使用权的途径,促使排污权向单位环境损耗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收益和低污染产业方向倾斜;二是抑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企业排污,推动这些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三是减少了污染物减排的投入。

3.加强环保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同其他资源一样,都有保质和增值的问题。一般来说,通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若能保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自净能力就会提高,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也就相应扩大,这就是对环境资源的保质和增值。反之,环境质量变差,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就会缩小,环境资源就会贬值。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是一种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也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引导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改变当前单纯依赖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模式。运用循环经济的思路,以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包括废弃资源)流动为主线,研究如何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群集、关联产业互动等途径,把炼焦炉、冶金炉煤气利用与城市(镇)居民燃气改造结合起来,把煤矸石、废气、废水综合利用与工业小区生态型工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产业与经济增长联动,解决当前企业群集引发的污染在部分区域趋强问题,逐步推动经济发展步入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

生态制约着经济,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生态具有了一定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内的生态组成要素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且互相交叉,这种状况的存在就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一定路径也就成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这些特征的存在,就要求人类在采取经济发展手段时,必须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路径,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会所项目策划书下一篇:信用卡最低还款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