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共8篇)
朱玉霞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
三、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重视的 问题
1.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问题
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 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 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 对中国几千年来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 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 色、香、味、形,因此他们在用完这些菜之 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并没有对 —道菜有个根本了解。很多地方缺少对饮食 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没有把饮食佳肴与 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有机结合,片面追求经 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难以吸引众多 的回头客。事实上,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化的 积淀,人们越来越注重进餐时的精神享受。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 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饮食产品的文化特色。2.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问题
旅游餐饮市场为迎合旅游者复杂多变 的口味需求,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 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增 加经济收入。因此,在一些旅游景点可以说 想吃什么口味的菜—般都能吃到。由于各个 地区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反而忽视了本地地 方特色美食菜肴的挖掘和开发,从而埋没了 本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同时由于外地菜肴 口味的大量涌入,逐渐更替了本地区原先人 们习惯的口味。在不知不觉中,生产者本身 的产品被外来产品所代替,以至于本地方的 特色饮食产品沉睡过去,不知不觉中流失了 宝贵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因此,饮食文化 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 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3.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 态环境,是2l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 则。对于食品而言,从表面卜看,似乎与生态 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太大关联,而实际上,食品 原料的采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自然环 境的良好与否,保护好环境,才有可能拥有更 多的原料提供给食品生产,真正实现旅游业
1 2003
【文章摘要】
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对于 促进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无疑有着 积极的意义。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挖掘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坚 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 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可追根溯源至夏商时期。千百年来,这一。俗”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沉 淀,饮食与文化早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 不可分。饮食体现了中国文化,文化反映着 中国的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 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窥一斑。例 如,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宫门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诤隋
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
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食”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历来 为中外游客所关注。旅游者外出旅游,异地 的山川、名胜固然是他寻觅的主要目标,但 富有当地特色的佳肴小吃也无疑会大大丰富 游客的旅游内容,增加旅游的情趣。因此,挖 掘饮食文化,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国传
二.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 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 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 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饮食特色旅游,更是一种 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目前,中国的饮食 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以各地风味美食为吸引物的佳肴品尝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餐饮业随经济1s跃 而蓬勃发展,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 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创制出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为适应 人们新的消费需求,中围各地的传统风味菜 肴纷纷上市,除北京的仿膳菜外,西安、杭 州、开封,济南、扬州等地还挖掘研制了仿 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红楼菜等。这些特 色菜肴引起了海内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纷 纷前来品尝和旅游。
2.以养生.医疗.保健为吸引物的药膳保 健游
中国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 一”,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 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汉 族的天麻炖子鸡、当归药膳鸡,壮族的三七 炖鸡,纳西族的虫草鸭、贝母鸡等都是“药 膳合一”的代表,利于强身健体,有较高的营 养价值。如今的食客注重的是“三养哲学”
统民族文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地l】里、气 候、经济、,rx--t/给习惯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 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中国 饮食文化旱现出以下特点。1.原料广博,菜品繁多
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 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就风味而言,有地方 风味菜、宫廷菜、官府菜、素菜、清真菜、少数民族菜、药膳等。地方风味菜又有四大 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分。它们色彩 不同,形态各异,口味迥异,配伍精美,技法多 样,从而构成了中国繁多的美食品种。就菜 种,粤菜有2 000种,苏菜有3 000种,川菜有
4
品数量而论,目前有据可考的鲁菜有2 500 系,人们向来就很莺视“医食同源”,“药膳合 000种之多。
中国饮食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 著称于世,在烹饪的时候讲究选料、刀功、火 候、烹调技法和调味,色、香,味、形、器是 中同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5个方面。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 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 和图案。中围传统的饮食习俗中,还包括讲 究餐具与菜式“般配”的习惯,固素有。美 食不如美器”的说法。
可持续发展。圃、掣
【参考文献】
2.讲究美感,艺术性强
1、冯玉珠.饮食文化与旅游[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 0年. 2、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 :国旅游出版衽,2001.
”5、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营养、保养、修养,尤其是老年旅游者
更注重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他们已不再把
渠麓爨惹黧轰篓蕊霎嚣黧鼎
旅游强身健体,希望品尝具有医疗保健功效
¨【作者简F;西刚介】卅。J、3.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
妻嘉霞硕妻嚣戮;蒜嚣 霪黧鬈纂瀛呈鉴篇嘉隰嚣膳保篆篓,;菇嘉?弱磊嚣栈弘。
健游这类旅游产品的最具潜力的市玩
&x。£∞
万方数据
论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
作者: 朱玉霞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 现代商业2010(26)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近年来,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单一的观光游览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要, 人们渴望在欣赏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 希望加深对各类文化深入理解, 进行交流或者沟通, 文化旅游成为目前开发的一个热点。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文化旅游的发展正好给饮食文化提供了一个舞台。因此, 如何抓住这一契机, 挖掘饮食文化, 发展特色旅游项目,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开拓城乡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促进饮食和旅游的双重发展, 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基本内涵
1、饮食文化及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 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1]。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为开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所谓饮食文化旅游, 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 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 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饮食特色旅游, 更是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它是以具特色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 使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 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
2、饮食文化旅游的主要特征
(1) 文化性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旅游产品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中国是人类烹饪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科学而精湛的技艺, 健康而丰富的美食, 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中华美食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高超的烹的美食及由“食”而生的种种文化, 便是我国饮食文化旅游最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之一。饪技艺、富有民族特色
(2) 艺术性
中国饮食文化将饮食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 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并将食品作为艺术品, 将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艺术作品运用于饮食菜肴之中, 在构图、色调、造型乃至命名等方面刻意求美, 求精, 创造出像“八卦五牲盘”、“镂金龙凤蟹”等名目繁多的名馔佳肴。同时, 我国饮食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在饮食器具上绘有游龙戏凤、人物美女、各种花卉、山水画等, 诗情画意, 无所不包, 给食者以视觉享受。美食配美器, 相得益彰。总之, 中国饮食文化和其他艺术作品, 其烹饪技巧的复杂和深奥, 其外在美与内在味的完美结合, 使中国饮食文化成为绚丽多彩的, 给人以强烈美感和文化享受的艺术佳品。
(3) 经济性
现代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文化行为, 同时它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 它能与其他产业联合发展, 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饮食文化旅游融饮食产业和旅游业于一体, 是二者的联合。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要与饮食产业的发展政策和措施联合起来, 与旅游的发展策略结合起来。其开发与发展策略是旅游业和饮食产业谋求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经济举措。
(4) 体验性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1998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2]。“体验旅游”被学者认为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也是必然。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 人们出游的动机不外乎求知、求新、求异、求乐的精神和心理体验。相对于吃食物, 旅游者更注重观看特色食物的制作过程, 甚至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特色食品。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 体验性和享受性是饮食文化专项旅游最显著的特征。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不仅可以作为满足人的吃的要素得满足。而且在此过程中旅游者了解了饮食文化知识, 参与其中, 体验饮食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二、我国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1、原料广博, 饮食种类繁多
首先, 中国幅员辽阔, 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 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动植物原料品种。我国生物资源的丰富, 可以说举世无匹, 为饮食原料的选择、加工、配料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为菜点与烹调提供了广博的原料[3]。从菜肴上看, 汉族地区就有湘、粤、闽、鲁、川、浙、苏、徽等八大菜系, 均带有浓郁的传统色彩和地方韵味。就菜品数量而论, 目前有据可考的鲁菜有2500种, 粤菜有2000种, 苏菜有3000种, 川菜有4000种之多, 如果加之繁花似锦的各少数民族风味菜, 更是多若繁星。此外, 酒文化与茶文化是饮食文化中的两颗明珠, 茶文化和酒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一项开发潜力较高的文化资源。它们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发展的综合反映。而关于茶、酒的传统、诗联、歌舞, 茶道酒俗及各种造型精美的茶器酒器, 对旅游者而言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烹饪技法绝伦, 讲究美感
中国烹饪有一套系统的工艺技法, 选料、洗涤、切配、预熟、烹制、调味、勾芡, 直至装盘, 是一个精细复杂的工艺流程。烹调的方法很多, 主要的熟制方法有炒、烩、烧、烤、炖、煮、蒸、煎、炸、爆、溜、拌、炮、酱、冻、卤、糟、醉、烹、余、扒、挂霜、蜜汁等。不同的技法, 其刀功、火候、用油、用料等均有差异, 十分考究。对于烹调效果, 力求精美和完美, 注重“色、香、味、形”的协调统一, 讲究色泽美, 香味美, 滋味美, 造型美。绝伦的中国烹饪技法对中外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饮食体现文化, 文化融于饮食
中国饮食的魅力不仅源于其高超的烹饪技艺, 更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经久不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中国将饮食与文化完美结合,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立的基础理论体系:“医食同源的辩证观”、“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和“孔子食道”。其中尤以早在高商周时期就已确立的“五味调和”理论影响最深[4]。中国烹饪重“和”, 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古典哲学、古典美学中的审美尺度有关。“和”体现在饮食上, 就是肴撰的大小、多少、干稀、软硬、厚薄、浓淡、荤素、甜咸、生熟、冷热等对立因素的恰当处置;料、味、水、火、炉、法、器、名、色、香、质、形、时、养等质量指标的相辅相成, 以取得整体上自然统一的审美效果, 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三、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不是很理想, 但从长远来看, 我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蓬勃发展的大市场, 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因此要充分挖掘饮食文化这一旅游资源, 还必须开辟一些有效的转化途径, 采取一些针对性强、扎实得力的措施。
1、真正把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5],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相比, 投入是较少的, 而回报率却较高, 且可不断利用, 所以决不应把饮食文化摆在其他资源附属的或可有可无的地位。从中央到地方, 从政府机构到企业单位, 从生产开发者到消费者或旅游者, 都必须树立大旅游的观念, 要走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路子。一定要对它予以高度重视,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制定合理的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 使之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2、加强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 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除了餐饮、烹饪界本身要注重宣传外, 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 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有些景区和旅游城市, 还应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编制中, 也应考虑饮食文化的介入, 或穿插在一些线路中间, 或编制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 可以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 借机推上旅游市场。
此外, 还可以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美食旅游活动项目, 如: (1) 茶文化与书场艺术结合。饮食文化与书法艺术可以结缘, 当人们饮食兴起可以即兴题壁绘画赋诗,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有些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尚可与地方戏剧、武术表演结合。过去文化艺人的“跑堂会”, 也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为旅游业和人们的生活增添艺术性的色彩。在茶馆、茶楼、茶亭里一边品茗, 一边听评书、相声、评弹或摆龙门阵既享受了不同层次的饮食文化, 又接受了民间艺术的感染, 同时更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好机会。 (2) 酒文化体验之旅结合[2]。我国自古以来, 酒文化就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 若能让酒文化在旅游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其特殊作用, 那将对旅游开发,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开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开展酒文化节与对各类酿酒厂如葡萄酒、米酒、白酒、啤酒的参观了解以及参与赏酒、品酒、购酒和各种游戏比赛活动, 让游客完全沉浸在各类酒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 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感观刺激, 得到精神的享受和自我的提升。 (3) 民族食铺与民族风情展示[6,7]。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兼容了56个民族, 每个民族又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食风和民风。在特定的旅游点或村民寨, 把饮食文化揉进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民俗习惯, 便构成了一道多情有趣的风景线。其它形式的特色的美食旅游活动项目还有主题性美食节与美食街建设和专类餐饮与保健美容旅游等等。
3、培养饮食文化专业人才, 提升旅游品质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人才是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保障。高等院校的烹饪、旅游专业以及中专、职业学校应尽可能设置饮食文化专业或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修课, 对培养的饮食文化或烹饪专业的学生, 不仅要求烹调技法上训练有素, 而且要注重文化内涵和内在素质, 为宾馆、旅馆、酒楼、饭店等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的服务水平的人才队伍, 共同发展饮食文化旅游。
4、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中国饮食文化旺盛的生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点它本身已经具备;二是有吐故纳新、自我进步的特性, 这一点尚须下功夫[8]。为此, 饮食文化要在切实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 实行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新潮、保持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精华的结合, 建立起开放、变革、自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不断繁荣和发展, 成为旅游业中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结语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极为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发展余地。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扮演的只是旅游产品中的配角而已。因此, 我们应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 利用我国丰富的饮食资源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 使其从幕后走向台前, 从配角变为主角, 真正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以促进饮食文化和旅游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柳敏.论体验经济时代的葡萄酒体验旅游[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
[3]章志彪, 张金方.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8.
[4]刘军.论中国的“烹饪”文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3, (9) .
[5]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6]杨丽.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1, (9) .
[7]高爱仙, 谢松明.试论沙县地方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三明学院学报, 2005, (12) .
关键词:西安 回民街 饮食文化
0 引言
吃住行游购娱为旅游业六大基本构成要素,對于旅游者来说,具有当地特色和民俗风情的饮食文化,不仅能够满足其口腹之欲,而且还能宣传当地的、本民族的饮食文化,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此外,这也是游客购物的重要选择之一。回民街是西安最有民俗特色的街区,它以其丰富的民族小吃及特色建筑而闻名,本文仅对其饮食资源进行分析,期望此分析能对西安市开发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有借鉴作用。
1 西安回民街概况
化觉巷回民街是西安市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回民街区,它位于西安市钟楼西侧莲湖区的化觉巷,街区内部分布着10座大小不一、年代不同的清真寺,数万名回民依寺而居,保留着原有的宗教习惯和生活传统,虽然政府曾多次对西大街进行改造,但是回民街拒绝改造,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是鼓楼下的北院门回坊风情街,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因而成为游客进入回民街的首选。
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回民街街道两旁店铺生意日趋繁荣,分布着大大小小约150余家店铺,这些店铺建筑较为古老,以出售回坊特色食品及工艺品为主,但是店面普遍较小,未形成较大的规模。
2 西安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2.1 具有悠久的历史 作为13朝古都的西安曾经云集了当时最优秀的厨师与原料,尤其是在唐朝,各国使节云集长安,带来了异域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饮食文化。西安市回族的著名清真小吃,如牛羊肉泡馍、腊牛羊肉、灌汤包子,黄桂柿子饼等,都有着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体现了西安回民街饮食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
由于历史原因,西安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尤以回民较多,目前在西安居住的回民就有十万人左右,他们在西安居住集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回民居住区,并且创造了富有西安特色的穆斯林文化和清真饮食文化。
2.2 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早在唐代,大量穆斯林进入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会随着人口的迁移而逐渐融入地方特色,并会根据原材料的变化也逐渐改变。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物产丰富,清真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受西安地区原材料及饮食文化的影响逐渐发生了改变,并将其作为特色饮食进一步发扬光大。如西安市著名清真小吃“黄桂柿子饼”原本是汉族食品,现在成为回族的民族食品,而原材料则是临潼的火晶柿子。
2.3 民族特色浓郁 西安回民街饮食最具明显特色的就是“清真”。“清真”原来是汉语词汇,而之后被回族使用,主要体现在回族饮食禁忌中,如回族人忌食猪肉,忌食动物血液,还忌食驴、骡、狗肉、无鳞之鱼和外形丑陋之物,并禁止喝酒抽烟等。回民街清真餐馆均以牛羊肉为肉类食材,并要求进入餐馆的游客禁止烟酒等,这与其禁忌保持一致,这也是回民街能够长期发展并保持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西安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完善 硬件设施是指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西安回民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街道狭窄、公共卫生设施条件差、缺乏游客休息空间、缺少停车场等方面。在旅游旺季,由于街道干道错综复杂,旅游交通标示少,造成游客迷路,同时,由于街区内部存在大量的小三轮车,旅游车很难进入,所以回民街的游客散客居多,团队游客很少,且停留时间较短,这对于西安回民街饮食文化造成了不利影响。
3.2 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政府给予的关注与支持力度不够,西安的旅游规划是以打造盛世唐都为主,而不符合唐文化系统的回民街饮食旅游开发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挑战。政府资金的投向主要偏向于西大街仿唐建筑一条街的修建,这样,回民街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将受到限制。
3.3 宣传力度不够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象通常是初到该地的旅游者,他们对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旅行社宣传、网络等方面了解,但是西安回民街景点较少,且以饮食资源为主,对于旅行社而言,该街区的盈利能力差,因此旅行社很少将回民街列入旅游线路中。不仅如此,西安广播电台未开辟有关回民街饮食文化专题节目。这不利于国内外游客对于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了解。
3.4 产品的文化性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进餐时精神享受,而回民街饮食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开发目前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或者是仅有简单的食品介绍,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3.5 产品的种类单一、质量不高 西安回民街的饮食产品具有特色的少,模仿的多,且部分产品的质量较低,如果脯、蜜饯类有些发霉变质。还有些企业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影响了产品声誉。不仅如此,回民街的饮食产品由于其材质及工艺的制约,无法长时间保存,这也对其知名度的扩大造成不利影响。
4 西安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对策
4.1 完善硬件设施 针对回民街的交通问题,可以在街道的主干道上增加设置旅游交通标识,要求设计独特醒目,方便游客晚上出游。其次,在街道内设置旅游资讯站、休息室等,提供有关回民街饮食文化的杂志,提供问询等服务,缓解道路拥挤的现象。同时,加强对回民街内垃圾、污水的处理,增加垃圾箱数量、改造卫生间等。最后,在街道的附近建公共停车场,解决游客停车,方便旅游团进入回民街,从而带动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4.2 汇集多方力量 ①就政府而言,要重视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民街特色饮食资源进行普查并考察其渊源,除了简单进行“特色小吃”、名小吃的授予之外,对起源地进行保护并对外扩大宣传。②就餐饮企业而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综合服务素质。不仅如此,餐馆还可把富有特色的菜肴制成扑克等纪念品,进行赠送,这不仅可以使游客留作纪念,也可扩大餐馆的社会影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特色明显的清真餐馆,可以让餐饮服务人员穿上民族服装,使游客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奇特感,从而提升饮食产品的档次。③就旅行社而言,可以设计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并在旅游日程安排中尽可能的留出时间让游客品尝美味珍馐,扩大回民街特色饮食文化的知名度。
4.3 加大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 回民街要充分发挥大众新闻媒体作用,以回民街饮食文化、美食为主要内容,电视、广播、报刊、网站要拿出适当的时段和版面开辟专栏,对专题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还可在回民街主要街道设立美食咨询平台,滚动播发特色饮食、饮食文化,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4.4 深入挖掘饮食文化内涵 采取措施深入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和饮食风俗,开发集享受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在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要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等资料,并增加一些旅游者可以参与的项目,如亲手制作美食或亲身体验一次饮食风俗,使得旅游者在享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同时更能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4.5 开发多样化饮食文化旅游商品 西安回民街应为旅游者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让旅游者吃得放心,这就首先要求企业要注重饮食商品质量,同时,为了使游客能够带走饮食文化旅游商品,企业应该对食品的加工工艺进一步改进,提高其保存期。再次,游客购买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多是要赠送他人,因此,人们很关注商品的包装。在饮食文化旅游商品的外在包装和设计上下功夫,使得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提升文化旅游商品的档次。
参考文献:
[1]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8(4):118-120.
[3]周瑞海.清真食品的特点[J].回族研究.2004(1):100-103.
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论文【1】
摘要:饮食消费在旅游活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与购物消费并驾齐驱。
因此,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正在被大力开发。
本文试以地处西南凉山的彝族自治州的饮食为例,对其饮食文化资源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饮食 饮食文化 旅游开发
饮食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不仅能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保证了旅游活动的丰富性。
伴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扩展,饮食文化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区域不同,故生活习惯、饮食文化风格迥异,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可以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牧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
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则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笔者以西南凉山彝族地区饮食文化为例,谈谈饮食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彝族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喜种杂粮。
彝族的杂粮以荞麦为主,肉食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将其制成“坨坨肉”,蔬菜也仅有酸菜。
彝族日常饮料以酒为主,民间有“汉人贵茶,彝族贵酒”之说。
我们会具体分析彝族的各种饮食资源。
首先是苦荞文化。
凉山州是我国苦荞麦最大的生产基地。
凉山彝人以苦荞麦为主食,一般将之做成荞麦粑粑。
这种苦荞产于高寒山区,被誉为“五谷之王”,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安神、活气血、润肠、通便、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正是基于其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凉山州已开发出苦荞茶以及苦荞饼等相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其次是肉食文化。
彝族人待客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招待远方的客人要杀猪宰牛,牛、羊、猪在宰杀之前,要拉到客人面前走一趟,表明是专门为客人杀的。
宰杀完毕后,将肉剁成块下水煮熟,然后起锅后再撒上辣椒、花椒、食盐等佐料。
烤烧后会先将内脏让客人品尝,然后又把肉和酸菜一起煮成酸菜汤。
这样主菜就基本齐全了。
再次是酒文化。
彝族多居住于高寒地区,彝民不论男女老少皆嗜酒。
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这是对客人的敬重,所以在招待客人时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是餐具文化。
凉山彝族的餐具处处体现了彝族风情。
彝人的餐具特色在于漆器,漆器原材料来源于生长在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
用紫荆木作胚胎,加上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配色用传统的黑、黄、红三色,三色间隔使用。
用红、黄两色作为主色在黑漆底上调配,这样就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具有一定的空间感。
二、彝族地区饮食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探讨
首先,该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处低级阶段,仅仅为品尝旅游,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谈不上任何饮食的营养搭配功能。
所以该地区不能将饮食以文化资源的形式加以挖掘,使其成为旅游目的之一。
其次,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资源仍以传统享受性为主,没有具体体验性活动。
随着游客的探知欲的提高,旅客早已不满足于常规的“坐、等、吃”的享受模式。
对于平日难得一见的民族特色饮食,凉山州旅游餐饮市场基本没有为游客提供参与性活动。
再次,当地宣传力度有限。
基于凉山旅游发展的现状,仅靠商家的宣传难以成气候,所以应该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挖掘其内涵。
凉山彝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打造其文化对策如下:
1.从餐厅建筑和装修风格上展示彝族风情。
2.将一些与饮食有关的传说、典故、做法以文字和图画等形式展示。
3.以表演方式烘托文化。
在客人进餐时欣赏各式彝族表演,使客人能够近距离体会彝人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推动着文化产业继续发展。
而“吃”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的六大要素之一,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旅游资源。
对于旅游者来说,在游览了民族风情,受到民族文化感染后,独特的饮食文化将展现其特有的饮食观念,特殊的文化形态还让旅游者更真实、更深刻地体验到旅游的精髓。
因此,加快地区饮食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良性发展,而且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
所以要在旅游活动中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推动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唐 勇 黄俐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 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农民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加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
3.提高了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开发吸引了城市居民来到农村,农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文明,通过直接的对比,农民提高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增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亲身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认识到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开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审视自我文化,尽管这种认识还处于浅层面的萌芽状态,但已经迈出了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第一步。而旅游收入为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出于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获得长远利益的期望,农民对自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加增强。
4.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沟通的桥梁。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感受了外来文化,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城市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些精品旅游地区的乡村旅游还要接待外国游客,这里的农民更加要面向国内接轨国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融入传统文化和观念当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的文化共识,从而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旅游开发对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人员的频繁交往,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撞击在所难免,城市文化进军农村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且其影响程度往往随着旅游规模扩大而增强,如果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甚至摈弃当地珍贵的文化特色,忽视当地旅游资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弥补的。
1.乡村文化过度商业化
“在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的负面影响方面,最明显的问题是当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由于开发水平较低,缺乏经验,还有的是出于迎合游客的需要,有些地方特别是早期开发的乡村,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人为地商业性生产和加工,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失真和扭曲,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不仅使游客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长此以往,甚至当地农民对自我文化的了解和继承都会出现问题。
2.淳朴民风受到冲击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示范效应客观存在,这主要是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对于旅游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御和净化能力较弱。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纯朴的农民学会了“宰客”,五花八门的手段甚至是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引起游客的强烈不满;村民之间的和睦祥和也被打破,经济利益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农民过分依赖旅游业,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3.农村文化生态偏离轨道
农村文化生态是指农村整体历史文化特征,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根本文化特质。“有些是农民集资办旅游,有些农民企业家开发旅游,他用他的审美观来开发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在景区的城市化、乡村的庸俗化方面,这是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陷入简单现代化和规模化的误区,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因为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人们是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乡村文化比较深入的异质化感受,从而不虚此行。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把本来极具地方特色的东西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乡村旅游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孙家正同志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前亟需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因为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主张对传统文化要有温情和敬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农村是农耕文明最基本单元,广大农村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所谓“礼失求诸野”,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文化保护既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关乎文化安全的大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文化悲剧,乡村旅游开发要引以为鉴,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乡村文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托民间文化组织
在当前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全的条件下,政府力量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乡村生活,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同时肢解了农村的公共组织,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投资商、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应当高度珍惜并全力保护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发展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融入农村发展理念,融入公众行为和生活方式。当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乡村旅游渐成规模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逐步转型,逐步实现市场调节,这时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成立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政府职能。政府以制度和资金扶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为公众参与文化保护提供渠道,并通过信息交流、媒体宣传以及理论指导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保护。
2.做好文化普查,分类分层实施保护
农村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各不相同,价值大小不一,实施农村文化的前提工作就是进行文化普查。随着旅游开发,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冲击力巨大,如果没有摸清家底,重视不够,势必会措手不及,而农村文化资源十分脆弱且不可再生,文化的消亡会留下无尽的遗憾。所以,进行农村文化现状的全面调查,对于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本着整体性、发展性、展示性的原则实施保护,维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农村文化形态的不同,实施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注重静态收藏和动态繁衍相结合,民间传承和专业介入相结合、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通过建立民间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研究所式保护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口传身授,那些多数已经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可谓是“活的图书馆”,对它们的保护关键是保证代代有传人,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人间国宝”政策值得借鉴。
3.科学规划,适度开发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要有高质量的、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强调软开发。软开发的核心就是规划、设计、策划,一定要努力将这些工作做到位。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从工业文明当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追求的自然不会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
科学规划需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也正是农村所缺乏的,因此,必须组成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组织,由相关管理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利益团体、保护专家和当地村民代表构成,组建乡村文化保护议事协调机构,在议事过程中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民主性,通过专家指导、舆论监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推进文化保护。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氛围环境需要有淳朴的民风。传统的宗族制度下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有关对村民的教化和村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培训,使农民认识自身的文化历史,增强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并在公众当中广为传播和展示。与其他旅游形式不同的是,乡村旅游中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乡村旅游的教育培训除了包括旅行社、饭店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更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并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收入增加,在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与此同时提高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主动成为农村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一般从出生起,经过成长期而进入老年期。产品周期理论考察的是新产品的产生、成长、成熟这一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传播的技术、比较优势和投资在国际间的变动过程以及每一阶段对重庆旅行社贸易格局的影响。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只是以一般家用产品为例来说明国际间贸易和国际投资,看它确实与很多行业的经验相符,包括旧行业和新行业。旅游产品同样存在着生长发展周期。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本论文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心——边缘理论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核心区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聚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周围的界限有核心和外围的关系来确定。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将核心——边缘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方面,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识模型。应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进行旅游资源区域整合、景区旅游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与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重庆青年旅行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空间关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要注意培养核心区,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带动边缘区域旅游发展,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由此可见核心——区域发展理论可作为贵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理论依据。
市场细分营销理论
所谓市场细分理论,就是对某种产品的消费者按一定标准加以分类,使之分为具有不同需求特点的消费群体的过程。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重庆旅行社报价营销理念深入人心和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市场细分理论在实践中以成为产品推广决策者打开市场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重庆旅游网在本论文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策划、开发、推广研究中,市场细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旅游行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桂东南位于我国南部地区, 不仅拥有者独特的地质文化、风情文化、生态文化等, 同时还蕴含着丰富饮食文化, 吸引众多旅游开发商的眼光。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桂东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及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 并相应的提出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桂东南主要是指市管县前的广西玉林地区所辖县, 包括玉林、陆川、平南等。中原战乱之时, 客家人南迁, 大部分人在此地定居, 随着长时间的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传统, 又因其长时间在桂东南地区发展, 也受到当地文化影响, 饮食文化中同时包含了百越族的饮食文化。其中, 较为具有特色的菜品包括白斩鸡、酿豆腐、酿苦瓜、豆沙粄等。独特的菜品不仅深受本地居民喜爱, 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使桂东南客家饮食也成为一种特色旅游资源, 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 桂东南客家饮食主要以鲜辣醇厚为主、清淡口味为辅, 具有烹饪原料技法众多、小吃多样、食疗文化悠久等特点。目前, 我国各地基本上开设有客家菜餐馆, 而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也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1) 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一些客家菜餐馆只是盲目跟风, 仅打出客家菜的招牌, 而实际上经营的却并不是正宗的客家菜, 例如客家菜极少使用海鲜作为原料, 而一些餐馆却打出“客家海鲜”的招牌, 使一些前来品尝的游客无法真正体验到客家菜的特色; (2) 缺乏饮食文化与游客的交互, 游客希望在品尝美食时能对客家饮食文化进行了解, 而在当地很少有这种交互活动, 难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3) 未能树立品牌意识, 虽然大多数人对客家菜有所耳闻, 但对客家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并不了解, 相关企业的知名度较低, 缺乏完善的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营销体系, 难以吸引更多的新游客。
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以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特色为开发核心
在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应遵循保持特色的原则, 以其饮食文化特色为核心, 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例如开发“客家特色美食品尝游”, 为游客提供具备客家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商品, 如将铁包金、溪黄等药膳与调味原料包装成精美的礼品。并为游客提供具有客家特色饮食的餐厅, 尤其是具有食疗保健药膳的餐厅。由于游客消费水平不一, 因而在开发过程中, 也应注重不同档次餐厅的开发, 从小吃到精美菜肴, 充分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 所有餐厅不论是菜品还是店内装修, 都应保持客家地方风情, 从而使游客真正体验到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特色, 吸引其再次前往。
增加客家饮食文化参与性活动
目前游客外出旅游更多的是为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而对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最终目的也是为实现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而, 在开发过程中, 还应增加一些参与性活动, 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 实现与客家饮食文化的交互, 从而满足其探奇、求知等需求, 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例如为游客安排腌制腊肠的体验活动, 请厨师为游客展现油烧猪肉的过程, 或举办小吃制作文化活动等, 使游客在简单的体验中, 告别繁忙的生活, 获得返璞归真和愉悦的感受。
打造客家饮食文化品牌
桂东南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 也应树立品牌意识, 推进品牌化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实现桂东南地区整体联动, 鼓励企业创建特色产品, 并尽快进行商标注册, 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 也应加大品牌宣传, 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 提高企业知名度, 并在当地通过制作路牌、联合举办小吃文化节等方式进行宣传, 使游客能随时随地了解企业品牌, 从而产生消费欲望。
结语
【关键词】晋中;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83-01
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文化旅游在旅游业的发展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推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文化旅游的开发问题不容忽视。
1 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
1.1 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魏小安 (1987)最早提出“文化旅游”一词,但未明确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只提到“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其文化特点,是为了使以经济目标为主的综合性目标得以更顺利地实现。”
2 晋中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分析
2.1 资源优势
晋中位于山西腹地,历史悠久,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晋商兴盛数百年,对传承和发展晋中地区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晋商文化植根于山西尤其是晋中,使得晋中旅游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此外,晋中具有丰厚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晋中民俗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这些都成为晋中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2.2 地理区位优势
晋中位于山西中部,境内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太原机场距晋中市区17公里,铁路石太线、南同蒲线、太焦线在此交汇, 石太线横穿境内北部;同蒲线纵贯境内西部;太焦线纵穿榆社、太谷、榆次与同蒲线相接。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太原至大口、大运公路、太原至旧关、阳泉至黎城、汾阳至介休等干线公路,太旧、太运高速公路,108、207国道贯通全市。随着太原市经济发展重心的南迁,晋中市将融入大太原经济圈,共同培育强势旅游品牌。晋中市将成为山西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2.3 客源市场广阔优势
近年来, 晋中积极组织景区、景点旅行社参加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旅游交易会,并连续举办了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和节庆活动,选择到晋中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晋中旅游系统以2009年晋中社火节为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民俗演艺活动和春节旅游项目,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8.13万人次,同比增长19.45%;门票收入720.15万元,同比增长10.32%;综合经济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20.65%。由此可见,发展晋中文化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
3 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3.1 开发模式的分类
许志晖等(2006)总结出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第一,整合提升型开发,即整合一个或多个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包装、提炼,再现传统文化的开发模式;第二,复原历史型开发,即对已失去的传统文化,按照历史记载,恢复历史面貌的一种开发模式;第三,原地浓缩型开发,即针对一些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区,建设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第四,直接利用开发,即直接把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来成为旅游产品,并使其保持原貌的开发模式;第五,主题附会型开发,即将文化旅游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第六,短期表现型开发,即针对一些特定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较短的时间,激发短暂人流。
3.2 晋中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
晋中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及考虑自身特色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充分结合晋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开发模式,笔者认为晋中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2.1 整合提升开发模式。在考虑晋中旅游资源禀赋的前提下,整合整个晋中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其它地区的多种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规模效应。如晋商大院分布非常集中,沿高速公路线从南到北主要的大院依次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博物馆、常家庄园,直线距离不超过30公里,交通可进入性非常强,因而可以平遥古城为核心,按照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打造民居古建旅游走廊。还可整合开发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这种手段适合民间美术和传统的手工艺类整合。
3.2.2 时效开发模式。晋中文化旅游开发,可利用晋中的地理区位优势,选取适当的地段及场所,如古村落、市区步行街等地,分不同时段开展特色节事活动,让旅游者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3)精品开发模式。可以借鉴直接利用开发模式实施晋中文化旅游的开发。结合晋中旅游发展的需要,直接对晋中的精品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开发利用, 在对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推出具有晋中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4 晋中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 突出特色,彰显晋中文化旅游独特的文化个性
要想突出晋中文化旅游的特色,必须挖掘、突出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渲染其特色。特色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惟有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才能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魅力和看点,晋中文化旅游才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的潜力。
4.2 实施文化旅游规划,对开发项目进行合理布局
文化旅游的开发应实施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和详细规划。文化旅游项目的确立应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符合游客需求,文化旅游的布局規划应符合晋中文化特色。关于晋中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政府旅游部门应着手邀请相关专家、地方民间艺人等参加,调查晋中文化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评价。此外应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状况、交通状况、旅游容量和服务接待能力,设计出差异化文化旅游产品。
4.3 注重培养专业旅游人才
旅游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业人员整体素质的竞争。发展晋中文化旅游,需要一批对晋中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对晋中的文化、风物、民族民俗熟记于心的专业旅游人才。此外,应建立完整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快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步伐,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选派旅游管理工作的业务骨干参加上级有关主管部门举办的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高级研修班的培训等。
げ慰嘉南:
[1] 续庆慧,邱萍.桂平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王锋.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J].产业经济.2007(5)
【饮食文化旅游开发】推荐阅读:
饮食文化体系10-03
中泰饮食文化对比07-24
美国饮食文化礼仪09-06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10-16
中外饮食文化教案11-02
壮族饮食文化礼仪11-08
饮食文化节策划10-10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06-02
红楼梦的饮食文化07-09
健康饮食文化期末论文要求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