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初中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型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信息技术课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在上机时,可以确定一些有意思的上机目标,让学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去探索它的实现方法,尽量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或者设计一份板报,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花费进行统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可引导学生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制作;在学习PowerPoint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介绍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对于一些游戏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玩,但不要告诉他们玩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二、了解计算机学习的特点,学以致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展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因“人”而异定教法,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初一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多采用示范法、同步法等组织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有一定基础的初二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同步式、探索式、四段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需稍做小结。再如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非常多,而且一般网站导航非常明确,教师一般只需引导学生寻找到注册界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端正教育理念,辩证地对待网络的利和弊
一、问题导学, 勤于实践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 要靠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其中互学、对学等方法掌握, 而实践操作的部分, 却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行解决,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设置相关任务, 通过让学生自主操作、集体讨论等解决问题, 这是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 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 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罗列这些基本操作, 则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中, 教师可以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 设置相关问题, 如标题的排版, 文字的修改, 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 段落排版, 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 设置打印页面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上机, 依靠集体力量, 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 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 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 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知识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实践和操作为基础的学科,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亲自上机实践, 通过实践掌握要领, 通过实践掌握理论基础,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兴趣, 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新班级, 总会发现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计算机, 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 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非常简单, 甚至令人发笑, 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 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同样的高度, 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坚定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创造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的过程中, 不是把大量时间用在组织讲解教案上, 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 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 教师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 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适度延伸, 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 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软件, 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实际应用却无限发展, 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 能否利用工具软件加工处理所需信息, 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 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 这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 如看图软件Acdsee、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杀毒软件等, 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个了解就够了, 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四、健康上网, 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意识等, 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 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 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 自我控制的能力还较低, 缺乏信息取舍能力。学生上网很难控制时间, 玩游戏, 浏览不健康网站、图片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有巨大危害, 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注意采取防护措施, 首先要安装防护软件。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网站。再次要和学生建立网络 沟通, 如E-mail、博客、BBS等形式。教师在利用网络时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探索;任务驱动;展示作品;课外小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42-0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及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本身的特点同时体现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众多信息技术课教师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机实践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的使用、网络知识等几部分。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学科。其中操作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点。在我看来,“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作为工具我们主要是教授学生如何更好地去使用它为学习服务。比如在讲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知识时,我只讲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常出现的问题,没有长篇大论,我主要是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探索体会,可是当我了解了他们所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处理某些问题的一些奇思妙想和实践感受时,他们大胆探索的精神令我大吃一惊,因为许多技巧和认识我可能从来也不会想到。适时地抓住这一契机,在学生经过一番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主要问题进行汇总交流,适时分类予以引导启发。这样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同时当我充分肯定他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一些技巧和在探索中得出的对计算机更新的认识体会时,我可以感觉到,这对所有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精神是多么大的激励,从一些学生的眼神里你都似乎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迸发出的憧憬和信心。
二、“任务驱动”教学能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仿,因为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涵在任务之中,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必须学会发现问题,同时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并自己探究解决。因此,教学就应该是创设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使学生在这种磨难与喜悦的过程中锻炼意志、感受成功,磨练学生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才能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劳动者应具有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上机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学生之间的观点、方法得以交流,大家利用集体的智慧一起去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团队协作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多展示学生作品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就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我会经常选一些学生,让他们示范计算机的操作环节,或者演示自己的作品,伴随着教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学生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同学们在交流作品时,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启发和激励,使自己的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只有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地探索求新,反思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得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实验教材)高中二年级上册[M].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2]学生素质“十个学会”培养手册(上卷)[M].九洲图书出版社.
[3]信息技术课程范例教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5.
今年3月9日至16日, 我有幸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参加了为期8天的“海南省边远农村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培训。教育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8天培训,我受益匪浅。
建立了新的教育观。培训之前对于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认识较为模糊,培训学习后深刻体会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授课的.关键在于帮助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更新理念,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用以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接触新的事物和学习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能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能更好地有效地实施学生的主体作用,该种结合在课堂中能营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氛围,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提高了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这次培训,我们重点学习了“多媒体课件开发”、“菜单式”个性化网络研修介绍、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教育技术下语文教学组织与管理等九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提高了课件制作的能力,学到了集成和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以及传输和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提高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整合能力。这对我今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了很大的帮助。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探讨,普及知识,教学模式,选修课,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如何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做法,欢迎指正和批评。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例如,对“Windows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又如在高一年《几何画板》选修课里,也只需花上一至二节课的时间,介绍《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如点、线、圆和由线组成的各种图形)和实现动态效果、追踪、量度等功能,并展示一些由《几何画板》创作出来的作品(我准备有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的运动”等作品),精采的作品早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按耐不住,随后就该让学生去创作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速度、学习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
三、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我们承认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学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各异的。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行业部门计算机的用途也是不同的,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能和计算机强大功能充分的结合起来,那还有什么会学不好和做不好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开好必修课,而且也要办好选修课,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充分体现素质教
育的要求。
必修课的内容应是一些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选修课的开设是必修课的一种延伸,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差异而开设。做为选修课则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余地,尽量使学生都能朝着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方向发展。多年来,我们在选修课程设置中,提供了许多跟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学习软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与美术结合的有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与音乐结合的有音乐编辑创作软件;与影视结合的有视频、动画编辑创作软件;有多媒体创作软件;有网面设计软件;有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有数据处理软件等。现在的应用软件都很庞大,功能也很强,每一个应用软件都可以成为一门专业,学一学期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有句老话说得好“师傅引入门,修行在个人”。选修课的教学中宜多采用探索式教学,学校仅可能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要起点拨和指导作用;现在的软件都有自身强大的在线帮助功能,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并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摘要:教学理论是指导中学学科教学模式的依据,本文通过论述教学理论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来说明中学各种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产生出来的CAI教学模式、教育卫星、远程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等,可以在中学教学中体现WTO所强调的人本位观念,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列举了一些具体案例,提出无论信息技术作用于哪种教学模式,或创造出哪种新的教学模式,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探索和总结,扬长避短。并且根据中学的具体情况,提出要保证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现代化管理。一、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传感)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所用到的技术,大多数是计算机技术和与微电子、光电子传感等技术有关的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包含的领域博大精深,在中学所用到的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教学,在本文将其定义成一个联合词,指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是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它包括了:(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御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二、教学理论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从16世纪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理论的拉特克到20世纪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造者皮亚杰,从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到当今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何克抗等,他们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在呼唤信息技术的支持。德国的拉特克说:“教师必须懂得教授的技术。”他当时所说的技术,当然可能不是信息技术,但是是“……要懂得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的技术。17世纪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大教学论(Didactica Magna)》的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18、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把道德教育作为每个人都必须达到必要目的的同时,提出了教育可能达到的目的,即主张为成长着的一代将来能从事某种职业实施一定教育,帮助他们发展能力与兴趣。他针对多方面的兴趣,安排不同的学科,并认识到同一学科可以培养多种兴趣。20世纪初,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这种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是程序教学、[1] [2] [3]
一、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情境, 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 同时兼有情感因素, 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 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 是学生产生兴趣, 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利用情境教学, 能起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目的。
我在教学回收站时, 放了一段录像, 录像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 有了一个新家, 搬家那天, 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 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 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 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 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 搬到新居后, 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 想找回来, 可垃圾车已走了, 她懊悔莫已。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 但学生兴趣却很浓, 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
1. 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
2. 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
3. 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
4. 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
5. 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
学生通过比较、讨论, 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 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 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 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 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 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 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
在讲到Word时, 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 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 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 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 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 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三、观察对象, 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 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 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 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 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 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 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 不同动物它的属科不同, 秉性不同, 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 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 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 多让学生仔细观察, 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 它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 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 (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 是不同的, 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问题, 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 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 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 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 解决问题, 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他学科相比, 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 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
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 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 设置相关问题, 如标题的排版, 文字的修改, 段落的连接, 分段, 段落调整, 段落排版, 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 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 让学生通过上机, 依靠集体力量, 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 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 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 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 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 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 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 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 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 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 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 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 因此, 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 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 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 动画制作软件Flash, 视频播放器Media Play、超级解霸, Mp3播放器, 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 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 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 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 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 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 多媒体
邓小平同志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1、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2、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的论文09-14
中学化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06-17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07-15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10-25
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学科论文06-25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06-27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06-14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06-25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09-23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