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变形记的大班科学教案
2、认识身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及基本功能。(难点)
【活动准备】
1、《豆豆变形记》故事挂图,录音。
2、可拼拆的人体内脏模型、每人一颗五香豆。
【活动过程】
一、尝一尝
幼儿每人一颗五香豆,一边吃一边思考:五香豆吃到我们肚子去后会变成什么?
二、说一说
请幼儿互相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
三、听一听
教师出示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思考:豆豆最后变成什么?它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粪便的?
欣赏录音故事,加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了解。
四、想一想
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演示人体内脏模型。
请幼儿边听,边看,边触摸自己消化器官所在的身体部位,加深了解。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
附故事:《豆豆变形记》
“小嘎啦”是一颗可爱的小豆豆,这会儿被送到了嘴巴里。
只见两排雪白的牙齿向自己压下来,“小嘎啦”一下子被咬成了两半。牙齿还在不停地嚼呀嚼,眼看着自己越变越小,“小嘎啦”急得直向牙齿叫:“你可别再动了,我被你嚼得不成样子了。”牙齿慢吞吞地说:“把你磨细了,才好————”
牙齿话还没说完,“小嘎啦”只觉得咕咚一下,自己走过了一条直直的管道,来到了一个黑暗的大房子里。这房子会不停地动,“小嘎啦”和它的朋友在房子里转来转去觉得挺舒服,不一会儿睡着了。
一觉醒来,“小嘎啦”发现自己变得粘乎乎的,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是什么豆腐?好像是个迷宫,会不停地动,四面还有许多细细的毛。”“小嘎啦”正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突然发现自己身上不少粘乎乎的东西被细细的毛“吃”进去。还好,“小嘎啦”没有全部被吃光,剩下一点“渣渣”。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用的数数方法对20以内的物体数量进行正确点数,并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
2、在两两合作的竞赛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探究意识和大胆表述的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20个操作盘,10筐蚕豆,磁性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组织讨论,引出游戏。
提问:你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吗?怎么玩的?
师生小结:说完剪刀石头布才能一起出拳,剪刀赢布、石头赢剪刀、布赢石头、一样的叫平局。
二、数豆豆游戏,尝试运用各种数数方法计数。
1、第一次游戏,交待规则:
(1)游戏玩法:2人一组,每组一篮豆豆,每人一个盘子。
听老师说开始,就一起玩“剪刀石头布”游戏,谁赢了谁就拿一粒豆,听到结束,大家立即停止游戏,谁的豆豆多谁就是获胜者。
(2)幼儿合作游戏。
(3)共同进行游戏分析:数数你赢了几粒豆,比比谁的多?讲讲你的获胜方法!
(4)小结:两个好朋友一起玩《谁的豆豆多》这个游戏的时候,要分别数数自己和好朋友各有几粒豆,谁的豆豆多,谁就获胜。
2、第二次游戏,交待规则:
(1)换个朋友,两人一组;谁赢了谁就从篮子里抓一把豆豆;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数数你得到了几粒豆,谁的豆豆多,谁就赢。
(2)幼儿再次游戏。
(3)提问分析:刚刚谁赢了,你是怎么数的?能不能用不一样的更快速的.方法数一数?
(4)师生共同进行2个2个点数方法的巩固,并验证本次游戏两个好朋友赢得的豆豆数量。
(5)小结:今天我们在“谁的豆豆多”的游戏中,既玩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我们运用了不同的快速点数的方法,在最快的时间就知道谁输谁赢。
三、给予孩子游戏奖励,提升并进行经验迁移。
1、引发幼儿讨论:这么多蚕豆你们想和谁分享?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够不够呢?有什么更好更快速的方法数一数呢?
2、幼儿讲述并适当演示。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自己的策略为不同等分的馅饼块分发同样数量的红豆,红豆数量为12。
2、感知不同的数数方式及多种不同的等分方法,初步理解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3、积极运用自己的图示策略记录相关的数学问题。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豆子每人12粒以上;自制数数操作器、三等分圆的操作硬卡;圆片多个,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1、观察材料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豆豆馅饼,先看看我们都有些什么材料吧。
(初步了解圆片,记录纸,笔,豆子的用途)
2、数豆豆
做豆豆馅饼,今天每个人需要取12颗红豆,不多也不能少,说说你怎么取到正好12颗红豆呢?
(1)鼓励并尝试各种各种不同的数到12的方法)
(2)请你选一种自己能行的办法,数出不多不少12颗红豆到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
3、第一次做馅饼
(1)现在开始做馅饼,请把馅饼对折一下,用笔把中间的折痕用笔描出来。看看现在馅饼分成了几块?
(2)请你把12颗红豆分到馅饼上,每块红豆一样多,12颗红豆都分完。
(3)说说你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4)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件什么事?请你把刚才做的这件事用自己的办法记在记录纸上,记得告诉别人两个内容:馅饼分成了两块,每一块分到了6颗红豆。
(5)幼儿操作,记录。
4、第二次做馅饼
(1)再来做馅饼,请把馅饼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用笔把中间另一条折痕也用笔描出来。看看现在馅饼分成了几块?
(2)操作过程同上,感受分成四块馅饼,每块分到3颗红豆并做记录。
5、第三次做馅饼
(1)有个难一些的问题,你能把馅饼分成同样大小的三块吗?
(2)把你想到的办法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分成了同样大的三块?
(3)给幼儿提供三等分圆的操作卡,一个新的馅饼,运用操作卡,把馅饼分成3份。
(4)给三份馅饼分红豆并记录结果。
6、第四次做馅饼
(1)请幼儿在三等分圆的基础上,尝试把馅饼分成6份,用笔描出来。
(2)给六等分的馅饼分红豆并记录操作结果。
7、总结
(1)看自己的记录纸,你记录了几件事情?
(2)从记录的这些事情上,你发现的什么秘密呢?(出示整理好的记录纸,份数从少到多,数量从多到少)
(3)老师总结:
看来,一块馅饼可以用不同法方法分成相同的2,3,4,6份或者更多的份数,馅饼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块上能分到的红豆就越少,可它们合在一起,还是原来的馅饼大小,红豆也还是12颗,做馅饼分豆豆游戏真有意思。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石头变形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石头变形记》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大班中科学领域。活动为幼儿介绍了大石头在阳光、雨水、风的作用下碎裂成小石块,在河水冲击下相互摩擦碰撞,最后被磨成鹅卵石的科学知识。《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将通过幼儿的观察讨论,一方面了解鹅卵石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鹅卵石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上,特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1.情感目标:能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运用各种感官,提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
3.认知目标:了解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了解石块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最后形成鹅卵石的过程。而难点在于幼儿能关心周围环境,在玩中体验科学的重要和趣味。
二、说学情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著名的幼儿教育理念之一,所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要先了解幼儿的特点。下面我对幼儿情况做简要分析:
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能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问“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这一时期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有明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不足,还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活动考虑的.因素。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游戏法为主,观察法、讨论法为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与同伴讨论,达到了解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交流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为了给幼儿提供了可供直接感知操作的物质材料,方便幼儿动手尝试,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我的活动准备如下:1、《变形金刚》简短视频一段;2、鹅卵石实物若干;3、鹅卵石形成的过程图片若干幅;4、橡皮泥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环节:视频导入,激发求知;实物展示,感知对象;图片展示,深化理解;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1.视频导入,激发求知
好动是幼儿的特征之一,而具观赏性的视频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活动。在活动之初,我会向幼儿播放《变形金刚》的简短视频。在幼儿观看后,并因势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影片中的是什么吗?”在幼儿说出答案后,伺机引出活动主题:“石头变形记”,以此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2.实物展示,感知对象
在幼儿对“石头会变形”这个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时,我会呈现鹅卵石这一实物。请每位小朋友来摸一摸鹅卵石,同时说一说摸到的感觉,观察鹅卵石的特点,达到幼儿能了解、认识鹅卵石的活动目标。在幼儿对鹅卵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会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说一说鹅卵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深化理解
之后,我会继续向幼儿展示教材提供的鹅卵石形成过程图片,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组讨论,能自己发现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启发幼儿描述图片中的内容,想象大石头经历了哪些自然力的作用,最后变成漂亮的鹅卵石。这样不仅可以发散幼儿想象思维,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胆量,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达到培养幼儿对图片内容的领悟能力。
4.游戏活动,增添趣味
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有助于满足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好胜心理,因此活动的最后我将组织幼儿进行“制作鹅卵石比赛”比赛。首先我会将幼儿分成3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大块橡皮泥,通过比赛捏鹅卵石的形状、速度来制定输赢。通过这样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帮助幼儿获得更完整的经验。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为整个活动增添趣味。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幼儿在周末的时候邀请父母一起走进公园,去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鹅卵石。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猜测故事情节,能够大胆用语言描述小猪在模仿过程中的细节。
2、在自主阅读中让幼儿明白模仿别人是不会快乐的,只有做回自己能真正快乐。
3、培养幼儿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PPT(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图片、自制绘本。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主题快乐。
1、师幼一同玩“碰一碰”的游戏,师问:“你和你的好朋友都碰了哪里?和好朋友做游戏快乐吗?“从你们的表情中我就能感受到你们很快乐!
2、出示第一幅图,问:“你们看看这只小猪快乐吗?猜猜他为什么不快乐呢?”幼儿自由讲述。
3、教师点明主题:这只小猪很难过。他已经难过好几天了,不记得什么叫快乐了!他抱怨说:“烦啊!烦啊!烦啊!烦啊!烦啊!做猪永远不会有快乐!他愁眉苦脸,到处闲逛,想看看别的动物正在做什么开心事。
二、幼儿自主阅读小书,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小猪在模仿过程中的细节。
1、连续翻阅前4页图片,问:“小猪遇到了谁?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学长颈鹿呢?他是怎么炫耀自己的?结果怎样?
2、你们还想知道小猪又有什么好注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在书中找找答案吧。
3、幼儿带着问题分组阅读,从中找出小猪为什么要模仿这些小动物,他从这些小动物身上找到快乐了吗?
三、梳理故事内容,明白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1、幼儿自由讲述故事内容,描述小猪模仿小动物时的细节部分。
2、小猪想什么办法来炫耀自己?结果如何呢?他快乐吗?为什么?
3、利用小图片来梳理故事内容,找出小猪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四、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内容,幼儿学讲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五、迁移生活经验,讨论,我们要怎样做才是真正地快乐?
活动反思:
【豆豆变形记的大班科学教案】推荐阅读:
大班绘本活动:小猪变形记06-10
一年级的小豆豆教案10-30
《变形记》教案12-31
托班活动教案:糖豆豆11-16
绘本作文《小猪变形记》教案09-09
小班语言活动小猪变形记教案06-02
小狗“豆豆” 的作文350字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