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精选12篇)
李德胜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那么,什么是兴趣?心理学认为,所谓兴趣是指力求探求某种事物,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感知清晰,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体验。
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兴趣能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因此,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尽量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以情感人 激发兴趣
那里有成功的教育,那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常常有这种情况;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门学科,成绩也就好,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要求数学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强烈的敬业精神,而且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无论是七年级、八年级还是九年级,第一节课都不必急于授课,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推销自己,推销数学,产生共鸣,激发兴趣。例如,从古老算盘学到现代的电子计算机,谈数学的重要性。从
百钱买百鸡到鸡兔同笼,谈数学的趣味性。从埃及古金字塔中的几何学到陈景润与歌德巴赫猜想,谈数学的神秘性。以此诱导学生向往奥秘神奇的数学王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使学生对数学课一见钟情,觉得数学老师可亲、可敬、可爱,数学课有味有用,从而达到的爱因斯坦所说的境界:“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着一种礼物来领受。”
二、立足课堂 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就要用一切力量调动学习兴趣。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
1、巧设引言 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同时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引入方法很多,可以巧用故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在讲授数的乘方时,用“印度太子西拉莫用米粒奖励军旗发明家”的故事引入。
2、动手操作 共同探秘
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两个学生各举一个呼啦圈在班前表演,其他同学在两张半透明的纸上分别画出呼啦圈的平面图形——圆,然后随着表演移动纸张,观察两圆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这些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的联系。
3、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
还可以从人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如讲整式运算时,笔者说:年前,明枫商场积压了100件商品,为使这批货物尽快脱手,老板采取了如下销售方案,将价格提高到原来的3倍,再做3次降价处理:首先降价30%,标出“亏本价”,结果卖出10件;第二次降价30%,标出“破产价”,结果卖出40件;第三次降价30%,标出“跳楼价”,结果一扫而光。你们说,老板最后破产了吗?这样,利用学生渴求未知、探索问题的这一天性,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及好胜心,为进一步学习创设出积极向上的乐学兴趣。
4、教学形式 丰富多彩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想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应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博采众长,体会创新和发现的快乐。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感到新颖,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直观教具和投影仪、幻灯、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重评价 激发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心理满足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课堂上适时、恰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增强他们 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可以使学生在品尝智慧的甘美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更好的自我激励动机。
三、找回自信 维持兴趣
自信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存在的内在动力。学困生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缺乏毅力,自卑感强。教师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学会数学,学好数学,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变以往学生“要我学”的被动心态为“我要学”的主动心态,同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遇到困难时采用激励性语言多层次激励和帮助,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扬长避短,并给予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的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进取心。即使将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
四、培养自学 强化兴趣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兴趣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
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注重实践 拓展兴趣
仅仅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不能保证他们真正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组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提高用数学语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巨大应用价值及数学的力量,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本身的美,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一个学生学业成功的先导,也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在教学、生活和实践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附: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技能学概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教育理论《华夏出版社》
一、认真准备, 精心设计, 上好化学第一课,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以前学生从未接触过, 因此, 要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就应从第一节课开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利用一节课“磨好刀”, 以后的效果将会更好。针对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新设科目, 我认为, 第一节课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
1.用“水”写红字
我先设计一个教学情境, 某部电影里的一个片断, 我地下党工作人员接到情报后, 取出放在桌面上涂上药水, 纸上立即出现了一行红色的字:“有人叛变, 立即转移”。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水写出红字, 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的说:“这还不容易, 写一个‘红’字还不简单。”我说:“对, 但你能写出红色的字吗?”这时候, 学生傻眼了, 都瞪着眼睛望着我, 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用纯碱溶液浸泡晾干的滤纸放在讲桌上, 用毛笔沾点“水”, (此“水”就是无色酚酞试液) 在纸上写下“学好化学”几个字。顿时, 滤纸上出现了红色的字迹, 下面学生惊奇不已, 议论纷纷, 有的同学举手问我:“老师, 你的水很贵吧?”我因势利导:“一点都不贵, 学完第十单元后你也能得到这样的水。”学生马上翻到第十单元, 我给五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找, 学生翻来翻去就是没有找到, 我告诉他们:书上并没有这个实验, 是我根据第十单元的内容自己创新的, 以后你们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 创新新的实验, 只要你们学好了书上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 便能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化学实验来。
2.鸡蛋跳舞
把鸡蛋放入大烧杯中, 加入约三分之二浓度较大的醋酸溶液, 再把少量的Na2CO3粉末倒入醋酸溶液中, 可观察到鸡蛋在烧杯中欢乐地跳舞, 时而“冲天而起”, 时而“潜水而去”, 时而“静止不动”, 变化多端, 十分有趣。
表演完这两个实验后, 有的同学感叹到:“化学老师在变魔术。”也有的同学问我:“老师, 这又是你创新的吧。”由此可见, 学生已被这些化学小实验深深吸引住了。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认真学好化学。
二、重视化学探究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 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如: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上课时, 我让学生写出碳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式。即:碳+氧气→二氧化碳。紧接着我说:这个式子能够反映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 又知道是在点燃条件下进行的。那么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让学生讨论, 提出猜想。课堂气氛活跃, 同学们踊跃发言, 最后提出了三种假设。即: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应该如何验证呢?我准备了六个实验, 把学生分成六组, 每组做一个实验。即:⑴、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⑵、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⑶、密闭容器中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⑷、在敞口容器中让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⑸、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⑹、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各个组进行讨论, 最后把实验结果报上来。只有⑷、⑹、两组实验结论与其它四组不同,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小于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我因势利导, 是不是有两种结论呢?让学生讨论、交流找出不相等的原因。最后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一些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来, 特别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来说, 这点显得尤为突出。好的课外活动课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课外活动课中, 选择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以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在活动初期, 我组织学生制造一些简单的化工产品, 如墨水。学生觉得既新鲜又实用。又如, 随着季节的变化, 安排不同的内容, 夏天的时候, 组织学生制汽水。学生才知道日常生活中喝的汽水跟化学有这么密切的关系, 学生兴趣甚高, 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挖掘教材难点和知识分化点编写口诀, 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教学手段;课堂小结
1 现状分析
目前现存的大多数的数学教学,学习内容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方式过重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解题方式都是按照老师的步骤来的,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可言。
现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盛放知识的容器,毫无情趣可言,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挫伤,使得学生过早的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
2 针对措施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他就会对这个老师所任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其次,教师要关注班级中的后进生,他们往往都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地寻找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激起其上进心,努力地学习。
2.2 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教学、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说明了这一点,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一些枯燥的知识通过适合小学生年龄发展特点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展现出来,那样学生就会在快乐、轻松之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针对小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等关键要素以及对“相遇”这一含义难以理解这一情况,精心地组织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课前我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4km,小明每小时走3km,4小时后两人各走了多少千米?我请了两名同学来移动小人,分别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我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样走?有的同学说对着走,于是我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了新课,于是我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甲地到乙地相对走来,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km?然后再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使学生悟出两人3小时行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通过这一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3 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1 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问题,引起学生的好思,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3.2 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体形象,易于提高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例如:在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切一切,比一比,做一做,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整节课学生学得十分积极主动,参与热情很高,兴趣盎然。
3.3 运用直观,发展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的材料直接相关的,恰当的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做好课堂小结,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尤存”,这样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结课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基本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课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这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出的时候,我便对他们说:“这些问题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看谁最聪明!”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更要注重培养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长久不衰,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为,李志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内容摘要: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兴趣课堂,情境练习,师生关系
走上教学岗位已经十年,每每问学生:你喜欢什么课时?学生总是回答是体育课,常常思索为什么?原来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的最爱。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我认为,成功的教学也一样,不应是我们教师逼着学生学,把想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强制的让他们掌握,而应让学生主动的去学,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小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较之数学来讲,学生更容易感兴趣,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理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中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在课外活动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
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ɑ+b)+c=ɑ+(b+c),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苦在累也是乐而不疲。
①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下课后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
②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后,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题,计算后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创造这样的有趣算式吗?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计算的,纷纷进行笔算寻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有趣的教学资源。
3.感悟“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必将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①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在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小摊上转圈摸奖活动,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后才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
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用数学知识冷静的思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②在辨证的思想中感悟。辨证的看待事物才能看出事物的实质,才能灵活的运用方法。如在教学小数和分数相乘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供了多种方法,有把小数化分数,同除以一个数后计算,分数化小数计算等等,然后共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合适,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辩证的看每一种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在这一过程中用辩证的方法感悟到数学的理性。
③在探索推理活动中感悟。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本上提到了用量角度数相加,剪角相拼和折拼这三种方式,然而这三种只是从操作上得到,因此有一定的误差,有学生对内角和是180度不信服,此时可引导进行推理验证。先出示长方形,用对角线分成两个任意直角三角形,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探究任意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可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360度,然后减去两个直角180度,正好等于180度。通过这样严密的推理,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
三、在激励中促趣
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可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如6□7>649,□里可以是()。对于差生只要求能够填出几个,对于中等生能够全部填出,对于优等生应概括出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评价,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激励性评价。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九暖,冷言一句三伏寒。”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让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学生数学失去兴趣。
学生对数学理趣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影响,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的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会在数学中做出一些贡献。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2、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4、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5、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
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范家寨中学岳小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学习兴趣一旦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会学得活、学得好、获得较大的成功。这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就差,甚至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由此可见,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以及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等方面,无疑都是十分有效的。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定义、定理、定律以及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显然,观察和实验不仅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好物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出于好动的天性,他们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既可以演示教学实验又可以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其实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效果会更佳。一方面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具有亲切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更有利于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经常这样去做,比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
验,用纸张和黑板擦或者用钢笔(甩墨水)做惯性演示实验,用饮料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片去做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牙膏盒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
事实上,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尤其是做那些形象直观、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时,班上很多同学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通过使用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同时又应用于生活与生产,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到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是靠大气压强将水抽上来的内容后,我让学生计算,在标准大气压下,如果我们要将水抽到学校背后200米高处的山顶水塔内,抽水机必须放在距离被抽水面不高于多少米的范围之内?客观上,我校所在处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具体抽水时,抽水机的高度应比所算的高度高还是低?离心式水泵在抽水前不往泵壳里灌水不知行否?(出示水泵模型)我们请个同学上来试一试。答案是不行,同学们能找出原因吗?请讨论,然后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进行讨论。
三、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
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进行必要的诱导与点拨。如:在学习压强知识时提出同样重的书包用细绳做带子和正常的书包带有何不同?说明什么?坐硬板登与坐沙发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为什么?让学生将铅笔笔尖和笔尾分别顶在自己的拇指和中指指尖保持静止,问:铅笔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吗?平衡。两手的感觉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又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如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按物理含义,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若直接告诉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我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父子两人十分相象,我们经常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为何?(学生笑)。适当停顿之后,我接着讲,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原来的,而不会说原来的像后来的,同样道理,在光的反
射现象中,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我们也只能采用类似的说法。
五、利用适当的物理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虽然物理知识是有趣而且适用的,但并不排除一些因比较枯燥而难以记住,实际当中却不得不记忆的内容。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总在有意收集或自编一些识记方便且容易理解的物理口诀,每当学习完相关内容并小结之后,及时“交”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更为轻松地记下相应内容。如对平面镜成像,可总结为:“同大、等距、连线垂直、是虚像”。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为:“一倍焦距看虚实,内虚外实;两倍焦距看大小,外小内大。”对二力平衡条件我让学生记:“同体,共线,等值,反向。”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我让学生记的是:“动者无力永动,静者无力永静;衡力等于无力,动静参照而定;动态变化必受力,受力未必是动因。”当然,所有的记忆都只能是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记,若碰到有学生不理解的口诀,我情愿不教授于他们。
六、利用必要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此时,教师则应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巧妙地用好激励语言,比如,对一般学生可用: “思路清晰”“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经常这
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兴趣自然能够长期保持。
1 阅读与识字写字相结合, 强化语感
关于识字与学文的关系, 很多专家指出:“课文是识字的载体。”生字是在课文中呈现的。随文识字是新课标中引导我们的识字、写字的方法,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尤其重要。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则应注意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为学服务。首先, 备课, 心里想着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眼里有学生。其次, 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的实践过程中, 尽力促进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 自行探索, 自求了解。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中要尽可能做到随文识字, 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基础, 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要从小抓紧, 让学生一入学就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教学中老师则要合理运用教学策略,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在朗读课文中了解课文内容, 在朗读课文中复习巩固生字、认读字, 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陶冶情操。
写离不开读, 而读是写的前提;读为写打基础, 写是读的具体御用和结晶。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 并进行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 最后成为整体语感中的有机因素。我在阅读教学中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让学生说,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还要动笔写一写。
2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学习一篇课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 语言的吸收和表达必须通过朗读、背诵、复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根本,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 最经常的训练。“读”包含着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记忆、积累、转换、创造”的全过程。而背诵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一课书教完了, 把是否读熟, 该背的是否会背作为评价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激励学生自觉背诵的愿望, 指导背诵的方法, 可在游戏中背, 在表演中背, 举行朗读比赛, 我是小小朗诵家等多种活动, 为学生创造背的氛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语汇, 培养语感。
3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为学生营造一个处处是儿歌、句句见真情的阅读环境。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形象生动, 非常有感染力朗朗上口, 易读易背。绝大多数课文学生读几遍就大体了解内容, 即使有难点, 也只是稍加点拔就能明白。平时语文课上也反映出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往往是欲罢不能, 总是争先恐后地表现, 唯恐没被点上。究其原因正是学生通过朗读, 披文入情, 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并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思想感情, 并逐步达到积累语言, 最终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 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掌握阅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的质量, 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的重要一环。首先要读通, 读顺课文。这一训练必须落到实处。学生初读课文中, 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指导学生读通顺上多下功夫。初读之前要提出读书的要求。每次要求不宜太多。否则达不到效果。初读少要三次, 每次要求各不相同。第一次, 采取自由朗读形式,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 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朗读速度。时间要充足, 让每一个学生都读完, 然后圈出生字, 读三遍。训练学生眼到, 口到, 心到。读准字音是读通, 读顺课文的前提。在检查生字认读中, 不能平均用力, 对平舌音, 翘舌音, 前鼻音, 同音字, 形近字要加强对比。第二遍朗读也采取自由朗读形式, 第二次要求读通句子, 标出自然段。读时将第一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在抽查朗读时, 可将难读拗口的句子, 或长句子提出来, 指导停顿, 检查朗读, 分解难点。第三遍指名分自然段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 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有无加字删字。这样一步步的训练, 为下面讲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读会。读会, 就是在读的基础上, 读得流利, 读得有感情。
(1) 注重范读, 情境导入
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理解内容,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良好的范读, 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具有艺术感染力。学生倾听这种朗读, 教师范读应当将所读的语句变成富有穿透力的语言, 他们的思路就紧跟着老师的语言, 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反响, 留下痕迹, 从而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所以说对于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段落, 可直接通过范读来指导朗读, 从朗读中体会文章内容。
(2) 比较、领悟、仿效, 提高, 培养学生初步评读能力达到“会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 要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带动学生, 学生影响学生, 学生评价学生。如果学生只读不评, 学生就不知道读的好坏, 就不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也不能提高朗读能力, 因此比较、评读是十分重要的。在评读活动中, 创设一个“比较-领悟-仿效-提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强调让学生全体参与训练, 要使学生都会读书, 把书读好。
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感到作文比较难的一大原因,就是没有写作的材料,也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或者说无事可写。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就让学生多注意身边事,并且用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每天自己身边发生或经历的事情,因为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事情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都比较熟悉,所以让他们观察和记录身边的事情,就等于让他们积累写作的素材。有了写作的素材,就解决了写作文无事可写的问题。中学生的心智已经比小学阶段成熟许多,作文能力也比小学阶段进步很多,所以解决了写作材料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作文的一大难题,向写好作文迈进了一大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要求,学生自己就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但我对学生的要求远不止于此,在学生记录完后,我还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把自己所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找出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在作文课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挑选,写成作文。因为有了写作的材料,所以作文写起来也就容易多。
二、写自己亲身感受的事情
很多学生写作文没有感情,只是平铺直叙,使人读后感觉没有一点感染力,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对于所写的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经历,所以写作文就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对自己触动最大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写作文基本上能做到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且个别学生表现得令人感到相当意外,所写的作文,因为是自己的事情,甚至会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这就真的做到了“情到深时方为文”的境界。这样的经历,直接说明写作文不难,关键是教师的指导方法要到位,要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的作文成绩总是很差,也没有写作文的愿望,每当教师让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应付着写一点,根本就不想作文的“作文”,令人哭笑不得。但是在我为学生读了一篇“小张伟写作文感动校长”的文章后,这位学生在一次作文课时,交上了一篇令全班学生包括教师在内,为之流泪的作文。当我在班里读着这位学生的作文时,其中所表达的深深的情感,打动了每一个人。原来这位学生因为父母离婚,在家里受到继母的虐待,其所遭遇的境况,和学生内心的委屈之情,不得不让人泪下。借着大家都受到感情冲击的机会,我又趁机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感情的教育,同時还号召大家对这名学生进行帮助,帮助他改善生活的境遇,抚平内心的创伤。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进行写作最积极有效的动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尝试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结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游戏活动,设计情境,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中学生年龄一般十几岁,爱玩还是他们的天性,所以为了引发他们的兴趣,我就在作文之前有意识地引入游戏环节,经常开展的有:活动课表演、唱歌、丢沙包、球类比赛等。这些游戏活动首先满足了学生的好玩之心,身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可是我并没有只让学生尽情地玩耍,而是在游戏之前,提前做好了规定,规定他们玩要玩得尽兴,但是要用自己的心记住玩的过程,以及在玩的时候所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玩以后还要想一想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及时做好记录。
正因为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兼之教师又让他们做好了记录,所以教师再布置以刚才游戏为主要写作内容的作文,而且还不限定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定题目,学生写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而且写作文的兴趣也格外高涨。实践证明:通过一些游戏环节的引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再趁机点拨写作的要领,学生领悟得快,掌握得牢固,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也感到变小了很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2.创设作品评展的情境,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讲评,要创设一种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情境,这是作文讲评的根本要求。对于被评的学生,其他学生给予的肯定,就会使他们感受写好作文的快乐,其他学生所指出的缺点,有利于使自己改进作文水平,同时也对全班学生形成针对作文优缺点的教育。对参加评议的学生来说,通过评议别人的作文,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的辩论,可以使自己从中汲取精华,改正不足,也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能力。通过作文讲评,使被评的和参评的学生,都得到了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经过评议以后,比较好的作文,教师一定要在作文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当被展示作文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大家进行观赏,一定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进而迸发更高的写作热情,以及要把作文写得更好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难题,但是只要广大教师开动脑筋,利用自己的智慧,就一定会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模式来,并在探索中不断地总结、改进、提升,并逐渐地变得更加成熟,形成带有自己特点的教学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人大胆的预设:“将来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而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的当务之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
一、精彩导入,让学生“悦”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们对新课的导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先声夺人的气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很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这是《斑羚飞渡》一文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吗?
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故事。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位猎人发现在不远的草坡上有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奇怪的是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忽然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从眼里流出。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然保持着跪卧的姿势,脸上的泪痕清晰可见。当他剖开藏羚羊的腹部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羚羊。(摘自美文《高原精灵》)。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体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生命啊!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让我们看到了动物的高贵灵魂。相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会再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一幕吧!这个故事导入创设了情境,学生被老师动情的语调、生动的故事情节打动了。学生在听的过程对动物世界中的母爱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也产生了疑问:难道动物之间的感情真的有如此令人感动的举动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调动了起来,很快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带着兴趣和好奇,快速默读课文,去搜索那动物世界里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那一幕。有了兴趣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
二、让语文走进生活,让学生“愿”读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而教材是用于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媒介或只是载体。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作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这一载体,也是课程教学观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后,我并没有因为教材教完而结束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我会指着天空问:“天空中那丝丝缕缕的白云,叫什么云?”学生会自信地说:“卷积云。”在一个沉闷的午后,我也会指着天空让学生观察那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乌云问:“这是什么云?”学生会从容地说:“积雨云。”有一天清晨,我兴奋的指着出现在西边的彩虹说:“同学们,看西边天空的彩虹。”孩子们饶有兴趣的欣赏着。我问他们今天会是什么天气呀?……又如在教学《童趣》这一课后,我让学生回想是否也有过像作者沈复一样的童趣,并让学生写在作文本上。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在作文本上呈现了自己小时候那天真烂漫的一幕幕。可见教材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再现。让教材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是让它找到生命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爱”读
课文是作者的情感结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运用、综合检验的一种形式。(《普通话训练与测试》)。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特点,多读书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需要,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课堂上朗读是教师的朗读与学生的朗读相结合,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朗读,学生才能信服你,才能以你的榜样,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懂得据文定情,因文传情,针对不同的文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音调、语速朗读,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用高亢有力的音调和迅捷的语速来感染学生。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我的范读,去感受那激情澎湃,气势恢弘的场面;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边轻声读边勾画边感悟;再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学生小手纷纷举起跃跃欲试,忘情读,在读的过程中他们沉醉其中仿佛来到了现场听到了隆隆的鼓声,看到的气势宏伟场面。如《散步》一课,我配以悠扬的音乐,用柔和、低转的音调,舒缓的语速进行朗读,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去感受那敬老爱幼,其乐融融的一家。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喜”读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文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那么,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如教学了《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邓稼先》后,我向学生推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我也追星”,我结合本单元学习的人物特点,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最崇拜的人物。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心中的偶像,有的崇拜毛泽东,有的崇拜鲁迅,有的崇拜邓稼先……并说出了崇拜的理由,我顺势说:“想了解你们崇拜的人物还需要读他们相关的作品。如:《毛泽东诗选》,《鲁迅全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五、尊重学生,让学生“乐”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问: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其中一个平时腼腆的男孩让我的印象最深刻,他说:“我认为韩麦尔先生不能大声说话,万一被普鲁士士兵听到了那是要枪毙的……。”是呀,学生看多了关于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的影片,他们能理解韩麦尔先生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要保存力量和敌人做斗争。瞬间,仿佛这位学生的一席话把我们全班同学带到了那战争的年代,使得文章的主题再次升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都会使相对单
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兴趣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大纲中,学生对耐力跑教材不感兴趣,也是最难教的内容,学生一听上课内容是耐力跑就害怕,不愿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安排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技术。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单纯叫学生做50m弯道跑,学生兴趣不大,而结合圆周接力跑游戏。这样不仅运用了弯道跑技术,发展了速度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的规律。虽然学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如在一堂课中前滚翻的技术学好了,就可以在下节课中教前滚翻分腿起的教材了。教師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教师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1.多用激励的语言
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体育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失败时,拍拍他们的肩,对他们说声“失败为成功之母!”;在他们为失败而痛苦时,对他语重心长地说声“废铁之所以能成为钢,是因为它们能经得起痛苦的磨练!”;成功时,微笑着他们说声“付出的过程有点苦,可它结的果是甜的,不是吗?”,骄傲时,严肃对他们说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对有过运动损伤的学生,见面后轻轻地问声“你的伤完全恢复了吗?”会使他们心灵上感到温暖。对运动中摔倒的学生拉他一把,说声“摔倒的是躯体,不倒的是胜利的信念!”相信你不用再多说什么,他一定会振奋精神地继续跑下去。教师讲话的语气,对学生的情绪也有很影响,因为语气能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情和感染力。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学生喜欢听关切的、赞许的、鼓舞、肯定之类的语气;而不愿意听责备的、命令的、批评的语气。学生最反感的是讽刺的、挖苦的、鄙视的语气,所以教师的语气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的。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在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则特别要注意批评的环境和处理的方法,尽快地使他从逆境中走出来;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三、结语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是学生不仅爱运动而且更爱上体育课。
作者简介:
一、通过交流启发学生, 使他们认识生物课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在以往高考制度的影响下, 生物学科一直被边缘化, 导致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对生物课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 认为生物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 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果这一错误的思想不能得到及时纠正, 要想教好生物课、学好生物课都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新的学习阶段开始前, 我都会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这种交流不是简单的说教, 而要进行多种有预设、有准备的交流。如生物学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不会直接用说教的方式进行讲解,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 用写论文的方式解决。我要求学生搜集整理详实的论据和事例, 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这种交流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提升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又如, 我会根据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他们利用生物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如在生态系统教学的过程中, 我会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猫和老鼠数量变化所产生的后果。这种问题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会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还会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用途, 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并且认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学会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要以实践为主, 如果教师不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自主实践就很难实现。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经常采取的办法就是先让学生进行预习, 对要学的内容提出假设, 然后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想。在课堂中, 我会把具有相似理论的学生分成一组, 让他们在组内对自己的假设进行再次论证和补充。当学生完成再次补充和论证后, 我就会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操作, 最后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就是把学习的过程都交给学生, 学生因为有了较大的自主性, 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此外, 教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 都有独立的个性, 也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 即求知欲与叛逆心理共存。如果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必将引起他们的反感,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创设学生感兴趣问题情境,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如在教授“花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先观察多媒体课件中花的结构, 然后根据课本内容对花的结构、名称、种属进行区分, 之后找一些当地常见的花 (要求花的结构要易于辨认和解剖) , 让学先观察后解剖、再观察, 并让他们在实验室中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最后, 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记录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和讲解。这些过程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又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 一节成功的课堂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 而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多少, 学得是否轻松、愉快。这些都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让他们在兴趣的引领下轻松愉悦地学习且学有所获才是最重要的。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氛围好坏决定着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 而课堂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 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上好一堂课是相当重要的。笔者将在本文中和广大同仁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关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经验和,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生物课堂,情境创设,多元评价,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巩尊灵.探究性学习对培养语文能力的探究[J].2010 (22) .
[2]黄剑锋.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学探究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9 (Z2) .
[3]杨晓玲.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J].青海教育, 2004 (4) .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推荐阅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1-02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09-08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10-06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05-29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9-14
简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0-15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