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期末复习(精选4篇)
一、问答题
1、一劫匪本想去打劫,不料打劫中竟发现对方和自己—样,也是出身单亲家庭,于是劫匪顿生“怜悯之情”,和受害人聊起了天,还主动给对方电话号码,交朋友。这叫犯罪未遂吗?
2、偷听、偷拍他人隐私只是道德问题吗?(不是,触犯了隐私权)
3、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内过的就是私人生活吗?(私人生活的定义)
4、买卖东西时,只要交易双方平等自愿,就算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吗?
5、学校制定的《大学生奖惩制度》就是这个学校通行的法律吗?(不是)
6、不从事法律工作,就没有必要学习法律吗?(有必要)
7、把拾到的东西归还失主,就有权从失主那里获得报酬吗?(无权)
8、自由就是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的自由权利,同样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如不能利用法律规定的这一自由权利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9、为了提高办案效率,人民警察可以使用一切有效手段收集证据吗?(不可以,依法行政)
10、侵犯法就是犯罪吗?(不是,犯罪的定义,侵犯刑法)
11、如果你在马路上遇到了老人摔倒,需要帮助,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为了追求纯洁的、炽烈的爱情,应该把感情放在第一位,不应受感情之外的道德甚至法律约束。对吗?(不对,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准则)
13、正确的社会舆论有助于弘扬社会公德吗?(有,道德的定义和作用)
14、按照法律精神,恶棍最终受到应有的惩罚就是公正吗?
15、某监狱长在法定选举日,可以组织全狱在押成年犯人投票选举本区人民代表吗?
16、为什么每年3月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国务院总理、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要在人大会议上做工作报告?(因为这是对国家事务的总结,也是对人民的交代)
17、如果你是个企业老板,你招聘员工时最看重他们哪方面素质?为什么?(职业道德,因为这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P147
19、你认为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依法行使)20、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有哪些?
(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P134
2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P212
2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P126
2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P147
24、列举我国有哪些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
(实体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事法 程序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仲裁和调解制度)
26、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147
27、简述法的规范作用。同20题
28、什么是犯罪?犯罪构成包括哪些要件?(P232犯罪的概述、犯罪的构成)
29、母亲节是哪天?简述家庭美德包括哪些方面。(5月12日)30、请列举《劳动法》中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1、只要你情我愿就可以结婚了吗?(结婚的三层含义)P170
32、简述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及特征。法律思维,系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33、简述传统国家安全观与新国家安全观的区别。P193
二、论述题
1、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有哪些?他们有何异同?P125
2、什么是法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答: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它有三个特点:(1)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即一个国家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平民一律接受法律平等的约束;(2)良法之治,即人们所遵守的法律是具有公平正义性的良好法律;(3)司法独立,即法律的行使与运行不受法律以外的权力的干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的法治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有的地方:(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只不过党的领导不能凌驾在法律之上,而应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治国;(2)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原则,形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在行使权力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行、履行职责;(4)司法独立。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据法律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其他权力干预;(5)人民民主。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保证人民群众能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注:可参照课本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回答。)
3、请对“公共人物无隐私”的说法进行评论。
答:公众人物与普通大众相比具有特殊性,其隐私权的界限应当比普通大众的要窄得多。(2分)首先,权利与义务相等原则决定的。公众人物与普通民众相比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其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主要借助于媒体的报道获得了日渐提高的声望而获得巨大的利益,因此其隐私权必然受到一定限制,才能使其权利义务达到平衡。其次,社会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决定的。公众人物的特殊性使其个人私事往往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相联系,公众也就有权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国外所谓的“高官无隐私”就是基于这一原因。第三,社会责任原则决定的。公众人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常常成为人普通民众追捧和模仿的对象。因此,他们负有引领社会风尚、教化民众的责任,应当成为道德楷模和守法的榜样,应该受到更严格的要求和监督。当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也不是说荡然无存,那种恶意侵害公众人物私人生活私事,严重贬损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公众利益的界限,属于基于个人目的的恶意加害行为,故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4、我国是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贯彻“人民主权”这一宪法基本原则的?
1.答案要点: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加以落实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社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通过这个制度,人民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有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力,并产生和监督(即控制)各级人民政府(即行政权力),产生和监督(即控制)各级人民检察院和法院(即司法权力),从而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代表大会,即归人民所有。(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青,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通过这项制度,让我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界社会贤达等一切爱社会主义和爱国的力量参与国家治理,实现当家作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我国各少数民族可以自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实现其当家做主的愿望。(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另外,职代会制度,是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实现基层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5、如何做才是按照法律思维办事?
“一切按规矩办事”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法律思维方式。
规矩可以泛指一切法律、制度、规章、规则、纪律等成文规矩和众多不成文的规则、规范构成的规矩。按规矩办事也就是按实现存在的法律、制度、规章、规则、纪律等办事。它要求:(1)讲规矩,即规矩至上,规矩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规矩之外的东西,例如权力、人情、金钱等等,不能影响事情的办理。(2)讲证据,即事情能不能办理要看是否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它符合办理的条件要求。而且这些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与要办的事情是有关联的。(3)讲程序,即事情办理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按照规矩的规定进行,不能破坏规矩。(4)符合规矩的原理和精神,即办事规程和结果要公开透明,按照规矩具有说服力,符合规矩的宗旨。
6、请分析“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7、请谈一谈你对我国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原则”的理解。
8、某村发生一起重大盗窃案,派出所长在没有完全弄清事实的情况下,错抓了村民李某。发现后,派出所长向村民李某赔礼道歉,并释放了李某。但李某不依不饶,要求派出所支付2万元赔偿,并辱骂派出所长。派出所长一怒之下将李某再次抓起来,并进行殴打,想教训一下李某,但失手将李某打死。
请分析本案中的派出所长应承担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还是两个责任都要承担,并论述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异同。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主要是行政违法引起的法律后果。行政责任是一种独特的责任类型,它既不同于道义责任和纪律责任,也不同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其他法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别主要有:
(1)刑事责任追究的是犯罪行为,而行政责任追究的一般是行政违法行为。(2)刑事责任只能由法院追究,而行政责任的追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3)刑事责任的责任形式、追究程序分别由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而行政责任的责任形式、追究程序则由各个单行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诉讼法具体规定。
9、论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
答: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主要在于:
(1)从法律关系主体上看,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即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得到授权的其他组织,同时也就决定了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都不是作为行政主体的国家机关或得到授权的组织,因而在法律关系中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
(2)从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来看,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预先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不能自由处分,而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可以相对自由地处分自己的权益。(3)从解决争议的方式上看,民事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无论哪一方都无权单方处理纠纷,他们只能求助于第三人来解决。而行政法律关系则不同,虽然行政主体是争议的一方当事人,但它有单方处理的权力,即使有的争议需由法院作最终裁决,但行政主体也往往有先置处理权。
10、试用期内跳槽会受到法律制裁吗?如果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了劳动争议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11、试述宪法的特征及树立宪法权威的重大意义。(可结合宪法的特征来回答)P204
12、试述我国的国家机构。P217
13、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意义。P207
1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对你的影响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和方法。(自己发挥)
15、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并分析爱情的本质是什么?(P164)
16、今天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而很多企业在降薪减岗,就业压力显得异常严峻,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P 160、P161)
17、“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请谈谈秩序之于现代公共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P123-P124)
18、“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而不公正的审判是毁坏法律。”——————————————————————弗兰西斯•培根 请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谈谈您对上述名言的理解。
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它有三个特点:(1)法律至上,人人平等,即一个国家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平民一律接受法律平等的约束;(2)良法之治,即人们所遵守的法律是具有公平正义性的良好法律;(3)司法独立,即法律的行使与运行不受法律以外的权力的干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的法治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有的地方:(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只不过党的领导不能凌驾在法律之上,而应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治国;(2)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原则,形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在行使权力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运行、履行职责;(4)司法独立。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据法律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其他权力干预;(5)人民民主。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保证人民群众能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注:可参照课本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回答。)
三、材料题
1、材料一:同仁堂历经历300多年不倒的秘密是什么?
材料二:叶澄衷,宁波庄市人,是著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请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诚信”的意义。1.(1)答:这三个案例说明: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持续发展并最终成功,必须坚持诚实守信,作为企业的同仁堂和作为个人的叶澄衷,就是因诚实守信而成功的例子。反之,不诚实守信,必然逃不掉坏灭的命运,如三鹿企业等。
(2)答:认为诚实守信会吃亏的人往往目光短浅,看到的只是眼前利益。从短时期看,一些人不诚实守信确实能够得到一些便宜,而诚实守信的人确实有时会吃亏。但从长远利益看,不诚实守信的人必然会渐渐被周围的人知道,而一旦人们了解了他,认识到了他是个不诚实的人,必然不会与他进行合作,他必然会因此而一无所获,一事无成。特别是当他形成不诚信的习惯时,更不可能逃出失败的命运。
2、道德行为的关键词是“高尚”,与利益至上的商业原则实是很难两恰,即使是一些无意、请结合上述材料,就“道德行为是否需要回报?”谈一下你的看法。
2、(1)材料一的观点是:道德行为是高尚行为,它不需要回报,特别不需要“商业式”的物质回报。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的观点相反,它认为道德行为需要回报,至少是精神上的回报必须要有,否则,就不应该践行道德规范。
(2)有利于见义勇为精神的弘扬。因为这样的规定解除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不会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3)从广义上来说,任何道德行为都需要回报。但这个回报不只是物质上的,也不只是外在的,更不只是即时兑现的。从内容上来说,道德行为的回报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多数道德行为应该在精神上给予回报即可。例如,公交车上让座,受助者一声“谢谢!”就是回报。即使是物质回报,多数情况下也不是立即兑现的,例如,为了死后进天堂、为了荫蔽子孙等等而产生的各种道德行为(积善行为),其回报即使不可计算的将来。从方式上来说,道德行为的回报有自我回报和外在回报两种。即很多道德行为即使没有得到他人和社会在精神上表扬、在物质上奖励,但自己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得到的自我的认可和奖赏,这就是自我回报。而得到他人和社会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认可和奖励的则是外在回报。当然,对于因践行道德行为而受到损失的人,特别是受到重大损失的人,应该立刻给与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与奖励,特别是物质上的回报与奖励。这样有利于解除践行道德规范的人的后顾之忧。因此,建立一个有利于践行道德规范的利益机制,对于弘扬道德很有必要。
一、辨析题
1、错误。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的自由权利,同样也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如不能利用法律规定的这一自由权利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错误。三权分立制度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不仅相互分立,而且相互地位平行。在我国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相对于立法机关来说处于从属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向立法机关负责,受立法机关监督,即我国的权力划分仅仅是分工,而不是相互制衡的分立,所有权力都统一到人大即人民手中1)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一,指引作用。这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包括确定的指引、有选择的指引。确定指引一般是规定义务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选择的指引一般是规定权利的规范所具有的作用。第二,评价作用。这是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第三,预测作用。这是对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行为的作用。第四,强制作用。这是对违法犯罪者的行为的作用。第五,教育作用。这是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这种作用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的发挥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法和政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法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法。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一方面要强调党的领导,执法为民,强调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强调服务大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又必须包含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的涵义和价值,必须强调宪法法律至上。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P1-P2
2、大学生怎样才能成为时代新人?P3-P7 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3、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6【区别和联系】第一段
4、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含义。P6最后一段
5、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P7第二段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P9最后一段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随历史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1人生观的含义。P10第三段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观的主要内容)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2人生目的。P10最后一段] 含义: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地位: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3、人生目的的重要性。P10-P11首先、其次、再次。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前进。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5、人生态度含义
含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它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反之则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6、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7、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12第二段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3.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制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5.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程度,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社会价值。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P13第二段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P13第三段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13-14【对立统一。最根本的是】
(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3)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思考人生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是什么?P15第三段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为什么?4点(4个才能)(1)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人为了什么而活,应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道理。
(2)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不断培养高尚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P16-17 四点
1.人生须认真。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要严肃思考人生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2.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
3.人生应乐观。要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4.人生要进取。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在贡献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6、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什么?当前标准是什么?P18第二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7、如何评价人生价值?(评价方法)【根本尺度,当前标准,三点方法】P18 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诚奉献,为人民服务。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8、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P19 三点
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一辨证对待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二反对错误的人生观。P23-25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8、个人主义。P25第二段 三如何成就出彩的人生?P25-26(1)与历史同向。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同命运。
(2)与祖国同行。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
(3)与人民同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青年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1、理想的含义及特点P29(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①时代性。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②超越性。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三实践性。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晶。
2、信念的含义及特点P30(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执着性 多样
3、理想信念的重要性。P31-32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指引方向 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地动力。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P33-35
(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持久生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P35第二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地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地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地领导核心。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P35-36 总任务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四个自信。P36第二段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P36第三段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三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1)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有人认为,共产主义理想离现实太遥远,是无法实现地,这实际上割裂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事实上,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6、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P37-38
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如何理解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放飞梦想?P38-44 一理想和现实的关系。P39第二段
1.辨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在理想现实关系上的错误认识
①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②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觉得理想遥不可及,丧失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甚至最终放弃理想。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看待和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2)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二者的矛盾和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如何理解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P39-40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只是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另一方面,讲艰苦奋斗,也并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
为什么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P40
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P41(1)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正确的个人理想从根本上说它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
(2)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是个人的联合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密不可分。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之中。个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三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P42-43 我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
(1)立志当高远。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
(2)立志做大事。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立志须躬行。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中国古代先哲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中做起。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为什么说重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P45-55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46-47五点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追求。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们的主流观点。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是中国古人崇尚精神的典型体现。儒家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无数志士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中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是“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子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新民”的理想人格。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含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2)内容:
①伟大创造精神。(伟大思想巨匠,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伟大建筑工程。)
②伟大奋斗精神。(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开拓海疆,开垦粮田,治理江河,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城镇乡村,发展产业。)
③伟大团结精神。
④伟大梦想精神。(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中华民族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美中国人,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创新的重要性。P52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勇于打破与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束缚,从不合实际、不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错误和教条式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体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甘落后、固步自封,也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和竞争意识;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自觉回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不断革新;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必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P53-54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2)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3)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含义+要求】P55-56
2、爱国主义的特点。P56 最后一段
3、新时代爱国主义有什么要求?P57-61 四个方面
(1)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基本要求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④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国家,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维护国
家安全和统一,捍卫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3)特征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
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4、为什么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P57-58
5、为什么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P59
6、如何看待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的统一?P60-61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要自觉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1)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实际上是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推行本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别国的主权和尊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2)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如何共同建设一个持久、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发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新时代弘扬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胸怀和全球视野,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l)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爱国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相信依靠本民族的力量能够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使自己的祖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邓小平曾告诫我们:“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真正的爱国者,要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的实际行动中。
PLUS1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组带。(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2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树立的观念有:(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三一个忠诚的爱国者?P61-66 1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2促进民族团结;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P65第三段 增强国防意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1、怎样理解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P66-72 一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二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P68-69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三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P70-72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型思维、投身创新实践。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回答的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目标,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意义重大而深远。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3)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二节坚定价值观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它从价值观的层面,清晰地展现了我们所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性、可信性的检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推进,也不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丰富而鲜活的时代内涵,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及有力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相应条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使得自由、民主、公正等价值观“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成为真切、具体、广泛的现实。
成为真切、具体、广泛的现实。第三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一扣好人生的扣子
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1、核心价值观的含义。P74最后一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P75第一段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75第二段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P76-78 第二节坚定价值观信念
1、为什么要坚定价值观自信?P78-8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特征?P82-83
3、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84-87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1、道德的含义。P89第一段
2、道德的起源。P90-91
3、道德的本质。P91-92
4、道德的功能/主要功能。P93-94
5、道德的作用。P94
6、道德的变化发展/历史类型。P95(1)含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起源
①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②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③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3)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4)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的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3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2)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自爱”;“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四大德目等。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修身”,“修己”,“克己”和“慎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善养吾浩然之气”;“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我们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虚无论和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这两种观点隔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含义: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
发展: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革命道德的灵魂。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贯穿中国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能够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而保持其生命力,是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重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1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必须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2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评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在吸取人类优秀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道德文明的积极成果,又必须掌握好鉴别取舍的标准,善于在吸收中消化,把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变成自己道德文明体系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③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②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做出牺牲。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③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集体主义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①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③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二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特征: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范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重要性)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含义: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基本内容:
①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②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③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④保护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⑤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原因
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2)要求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④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⑤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网络生活中必须遵守法律规范
面对网络生活,不仅遵守道德规范,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三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职业生活是指人们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正确的劳动观念是维系人们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活的思想观念保障。在职业生活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弘扬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含义: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2)基本内容
①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对待自己职业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需要。爱岗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爱—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②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信诺,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社会而言是,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是良好的国际形象。在职业道德中,它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体现着从业者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在行业中扎根立足的基础。
③办事公道。以公道之心办事,是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职业差别只是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而不是个人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
④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⑤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目标指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4.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
①学习职业道德观范。②提高职业道德意识。③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四家庭美德
1.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①注重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之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之上。
②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注重家教,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③注重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2.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2)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第一,尊老爱幼。子女要孝敬、赡养父母及长辈,父母要抚育、爱护子女,这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第二,男女平等。
第三,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第四,勤俭持家。
第五,邻里团结。
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爱情、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还要处理好:①恋爱与学习的关系;②恋爱与关系集体的关系;③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五个人品格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1)含义: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2)作用: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只有内化为个人品德,才能成为现实的规范力量。
②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个人品德决定着一个人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行为选择,以及对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直接显示出个人境界和素质的高低;另一方面,个人品德又为自我整体素质的修养、锻炼和完善规划目标指明方向,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引和调控。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个人品德的提升,不但直接成为社会道德水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和带动,为社会道德更大程度的发展进步开辟道路、提供动力。
2.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1)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2)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及时抑制和克服。
(3)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4)知行合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5)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3.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①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
②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通过对美德的尊崇,真正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悦诚服的自律准则。
③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1道德模范学习
道德模范主要是指思想和行为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向善且为人们所崇敬、模仿的先进人物。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有利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大学生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3引领社会风尚
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人们在社会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①知荣辱。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②讲正气。
③作奉献。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④促和谐。促和谐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第五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发展历史 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②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纪律观念等在保证法律实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法律产生决定性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除了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中。
2.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①奴隶制法律;②封建制法律;③资本主义法律;④社会主义法律。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领导人民指定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
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从本质上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尊重和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法律的社会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的引领、规范和保障。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宪法和法律的指定、修改、废止和解释工作。
②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③国务院各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④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
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⑥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性法规。
⑦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我国立法贯穿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表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诉求。
立法活动大体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
2.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
3.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司法原则主要有: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等。
4.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含义: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2、法律的强制性含义。P138第二段
3、法律的制约因素/根本因素。P138第三段
4、法律的阶级性。P138-139
5、法律的历史发展。P139-140四种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P140-142三点
7、我国法律运行的几个环节。P142第二段
8、不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P142-143【难点】
A、宪法、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地方政府规章 E、条例F、军事法规G、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H、特别行政区法律 与2015版相比,增加了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设区的市人大及常 委会----以前是省会城市、其他较大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比原来有扩大范围)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注明: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权限有所不同。课本没指出。
9、法律执行的主体。P143第二段
10、法律适用的主体。P143第三段
11、司法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P143-144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1.回顾党领导的宪法建设史,可以得出的结论
①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②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
④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2.我国宪法的地位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①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②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③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我国宪法确立了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我们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
①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②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我国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规定为一项基本原则,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出全面规定,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④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5.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1)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2)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1.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2.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我国制定的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帅型作用。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对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作出规定,既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依据。
3.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4.经济法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5.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与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6.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我国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刑法规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
1、我国宪法的地位。P148三点
2、我国宪法的形成发展 【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1982年现行宪法、3、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P146-147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P149-151
注:党的领导原则【原因】、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
5、四个自信。P151第二段
6、我国的国体。P151第三段
7、我国的政体。P151第四段
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P152第三段
其后五次修正案】
9、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P152第四段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P153
11、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每一个部门法包括哪些法律 ?】P154-160
1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P155第二段【民法总则】
13、社会保险的种类。P158第一段
1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P158第三段
15、我国刑罚的种类。P158第三段
16、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包括哪些? P159-160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法是规范国家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1.诉讼法
①刑事诉讼法,规定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②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根据自愿和合法地原则进行调解、公开审判、两审终审等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③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时,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2.非诉讼程序法
①仲裁法,规范了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机构的设立,明确规定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从机构设置上保证了仲裁委员会的独立性,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
②人民调解法,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的组织和程序,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明确规定了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等原则。
③我国还制定了引渡法、海事诉讼法、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促进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基本要求包括:①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循;②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原则,立改废释并举,实现从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转变,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③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重点内容包括:①健全宪法实施制度;②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③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④着力培育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觉守法的意识。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指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建立的有效的法治化权利监督网络。它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等为主要任务,是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重点内容包括:①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②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③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④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合力,推进法治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⑤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保障等。
重点内容包括:①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②加强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③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的守法社会氛围。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指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制度及其运行、保障体系。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的总目标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科学立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科学立法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为目标。
(2)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P161第二段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不能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二者对立起来。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③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之中,保证人民的广泛参与。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从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形成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
第三,鲜明地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第四,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一方面要求违法必究,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②另一方面要求非歧视,即无差别地对待。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我们的思修课非常有意思,曾经老师让我们做一份PPT来展现道德主题,我们组分的是孝,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们便在PPT里加了一个小视频,就像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中阿毛与他师傅的对话一样来展现孝顺的主题,我饰演的是阿毛,拍这个小视频用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而且大家都很放得开,课堂上大家果然笑的很开心,大家都觉得我们很用心,我们也很满足。
思修课教给了我们很多知识,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 ——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修课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 ——树立理想、把握人生。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我认为,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第一,修德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将混乱不堪。对于道德的追求是一个漫长且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更要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发扬继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并努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当面临道德与利益、金钱甚至生命的冲突时,我们必须坚守道德至上的原则,绝不能抛弃道德。我认为正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对道德的崇尚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修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做的,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立社会于不败,也只有形成美好的道德风尚,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二,明法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道德是我们的拐杖,支撑着我们的身体,那么,法律就是我们的衣服,保护着我们的身体。可见,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在社会中保护自己,帮助他人。对大学生而言,法律更是重中之重,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更要保护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竞争中,必须学会用法律维护祖国人民的利益。可以想象,一个不懂法律的大学生,就如同一个赤身裸体的人闯入社会,不知所措,必将遭受人们的嘲讽,甚至有损国家的形象,更不用说在社会中为国家做贡献了。培养出没有法律的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民族的不幸。可见,明法,对于我们而言,势在必行,不仅是自身的要求,更是国家与人民的要求。
神童魏永康(低情商神童与专横母亲)黄金大米(混乱的科研,捏造的实验)高速公路逆行案
孝子买农药助病痛母亲自杀 东京审判
新婚妻子(吉开桃)告丈夫强奸(婚姻有效与无效)宪法的故事(讲座)
西安三轮车夫吕福山的维权故事 民间人士保钓
余德水双胞胎继承案
强拆居民楼引发的第一起民告官而带动的物权法的制定(讲座)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
夺命热水器(小宝,房东销毁证据)艾滋病名誉权
车祸后的离婚(张丽,强强,夫妻共同财产)
眼球丢失案(医生未经家属同意摘取死者眼球救病人)苏格拉底之死(维护法律的权威)新婚姻法的修正
杜宝良案(交通违章大王)
刘燕文诉北大(北大人告北大,学位证)
黄金大米事件
根据调查情况认定:项目所用“黄金大米”从境外带入时未经申报批准,违反了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项目在伦理审批和知情同意告知过程中,刻意隐瞒了试验中使用的是转基因大米,没有向学生家长提供完整的知情同意书,违反了卫生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规定以及科研伦理原则,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项目主要当事人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项目实施情况时,隐瞒事实并提供虚假信息,严重违反科研诚信。处分决定: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令第18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科技部令第11号)、《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中国疾控中心营养食品所给予荫士安撤销妇幼营养室主任职务、技术职称从二级研究员降至三级的处分、三年内不得主持科研工作,取消其博士生导师资格,所党委决定撤销其党内职务;浙江省卫生厅党组决定撤销王茵浙江省医科院科技处处长职务,浙江省医科院决定撤销王茵保健食品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室主任职务、取消二级研究员推荐资格、取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格和院伦理委员会委员资格、三年内不得参与职称晋升评委会工作的处分,浙江省医科院党委决定对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湖南省疾控中心鉴于胡余明在课题实验现场管理中存在疏于管理、工作失职的行为,决定撤销胡余明疾控中心主任助理、科主任职务,湖南省疾控中心党委决定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
曾经掀起强烈舆论风暴的“黄金大米”事件,终于被证实了——孩子确实被用来作为转基因大米的试验对象。“黄金大米”3名幕后当事人已被相关单位撤职,中国疾控中心等几家责任单位也公开道歉。在道歉问责之外,这起事件留下的深刻教训,值得长久反思。首先,对于有些科研人员来说,他们站在科研的最前端但是却没有最起码的科学精神,他们做出这种无视规章制度、无视伦理道德,仅仅在利益的驱使下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就将无辜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恶劣的污职失职行为。即使那些孩子吃下的“黄金大米”,是“无害”的,这种行为也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及科研的学术道德,同时伤害了人们的情感伦理,触犯了公共责任的底线。
其次,对孩子和家长[微博]来说,“黄金大米”试验,剥夺了他们最起码的知情权,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是转基因产品,这种做法,极大地威胁到人的健康和安全,侵犯到公众的人格与尊严,最终只会给受害者留下长久难以祛除的阴影。造成这起恶劣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利益的驱使。“转基因水稻”本身包含着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这种“黄金大米”一旦试验成功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粮食行业与产业都会发生改变,牵动的利益难以估量。而“黄金大米”试验,相关政府单位和科学机构也可能从中获得利益。那些从事此项科研的执行人员,目标指向则是学术利益,目前在国内,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依然是评定职称等的重要标准,许多国外机构或以巨额项目资金,或以国际权威的知名杂志共同署名发表论文,对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利诱,使他们在这些项目面前丧失了理性,为了名和利铤而走险。此外,这项试验相关的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也都可能存在着特定的利益诉求。
第二,监管的缺失。伦理审查是保护受试者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保障科学究不违背伦理的基本屏障。但是在我国,到2007年,才有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这个试行办法既不完善,同时也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现实中,不管是伦理审查还是监督,大多流于形式。科学伦理审查的程序没有严格遵守,监管部门的责任没有尽到位,那么出现
“当事人私盖的公章就可以轻易骗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金大米”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教训是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严格遵守科学伦理,认真履行相关程序,那么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
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利益诉求急需肃清。追求学术创新无可厚非,但遵守科学精神是开展试验必须恪守的前提,它不仅要求科研人员严守科研诚信、职业道德、医学伦理,还意味开展每一项试验都要尊重科学、遵守程序、服从规则。只有从源头上肃清科研人员的利益诉求,人体试验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木。
另一方面,审查制度尚待规范。虽然我国的伦理审查开展时间较短,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审查出现漏洞的原因,更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只有完善伦理审查制度,并加强对科研的监管才能为更多真正造福于人类的科研项目提供保障,也才能为更多的人民大众分享到安全、有效的科研成果
高速公路逆行案
结果:3人死亡,5人受伤
判决:一路政员获13年刑期
法院认为,马某、叶某作为广西高管局从事公务的人员,违反了《广西高速公路管理办法》第33条“治超工作只能在收费站入口、服务区进行流动检测、检查”的规定,超越职权进入高速公路治理超载检查。而且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2条“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不得倒车、逆行、穿越中央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的规定,在高速公路逆行检查车辆。
两人的行为均构成滥用职权罪。马某明知在高速公路逆行拦截车辆可能会导致车辆追尾事故的发生,并且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其行为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又构成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马某的行为分别触犯了两个不同的罪名,应择一重罪处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鉴于两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加上广西高管局部分赔偿了各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可酌情从轻处罚。法院一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马某13年刑期,以滥用职权罪,判处叶某4年刑期。宣判后,马某、叶某均对判决结果不服,表示要上诉。
释疑:为何两人定罪不同
该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方艳红是该案的主办法官。据方艳红介绍,给该案定性是审理的一大难点。对于叶某定滥用职权罪无异议,对马某定滥用职权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合议庭成员、审委委员均存在较大的分歧。
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大量公私财产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而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
马某的第二次逆行,是在治超的利益驱使下的行为。该行为分别触犯了滥用职权和危害公共安全两个不同的罪名,应择一重罪处罚。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终该院才对马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警示:执法人员更应依法执法
“任何人、任何执法部门均无权在高速公路上逆行!”主办该案的方艳红认为,正是由于执法部门的特权思想作怪,在治理超载的利益驱使下,才导致该案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