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优秀习作:倾听夏天的声音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优秀习作:倾听夏天的声音(精选8篇)

学生优秀习作:倾听夏天的声音 篇1

每当夏夜乘凉时,仰望星空,蟋蟀就开始唱歌了,”咯吱,咯吱”,伴随着田地里短促的蛙鸣,蝉开始领唱,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里回荡。各种虫声音韵交织在一起,别有”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味道,虽然不是春天,仍有那种生机勃勃?。

夏天常有急雨,就是苏轼所说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又似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飘飘洒洒的清纯悦耳的琴声。夏天的急雨,送来了清凉舒适,也送来了滴滴嗒嗒的雨声,在心田荡漾,久久不去。

学生优秀习作:倾听夏天的声音 篇2

倾听是解决教学假设与学生现实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要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 教师就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了解学生的想法, 通过倾听, 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的尊重与宽容, 体验“课堂主人”的地位, 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教育智慧的光芒。那么, 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呢?

一、倾听学生的声音, 让学生的思维绽放美丽的花朵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 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时间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就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将正确的价值蕴涵于鲜活的生活主题中, 使品德教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如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应自觉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 有利于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 尽到对国家的责任”, 搭建了一个“我是梨中小主人”的教学舞台, 从中倾听学生通过观察校园及校园周边生活发现的问题之声。如学校正处于万年桥路与大黄路T型路口交叉处, 行人车辆比较多, 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门口经常发生交通堵塞;学校附近无证小摊小贩比较多, 售卖一些不健康、不卫生的食品;无证小摊贩的环保意识薄弱, 其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小棍棒和垃圾, 常常被西风吹入校园;上学、放学时间常有一些乞丐强行向师生索要财物等。教师在倾听中, 不仅发现了学生“梨中小主人”的责任意识, 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 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纷纷献计献策。有的建议在万年桥路与大黄路T型路口交叉处设置信号灯, 请交警在上学放学时间段进行交通管理;有的建议工商部门查处无证小摊贩, 净化学校周围的环境;有的建议向校长 (我市的人大代表) 反映上述情况, 以引起校长的重视, 等等。讨论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性和程序性。在学生讨论后, 笔者并没有把倾听学生的声音停留于课堂, 更是将其延伸到了课外。笔者通过“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感悟践行”等形式,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集思广益, 最后将建议通过正常途径传递给了有关部门, 终于使学校周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事实证明, 教师留意倾听、呵护学生的声音, 才能让学生拓展积极的思维, 发挥想象的空间, 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倾听学生的声音, 让学生的争议结成丰硕的果实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试行) 和《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建议》第4条都指出, 教师要预测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争议点和课堂意外, 做好必要的课前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推进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 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如能从情境冲突中发现问题, 便会产生疑惑、启动思维。例如, 笔者在教学九年级第三课第三框“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时, 利用教材中某个相关情境进行设问:“‘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请结合‘红色旅游的作用’,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思考了几分钟, 还是一脸的疑惑。疑惑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不可省略的一个环节, 也是学生提升能力的一种助推器。为了倾听学生的疑惑之声, 笔者让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 学生的问题接踵而至:“老师, 四项基本原则与红色旅游有什么关系?”“老师, 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此问题?”……了解了学生的想法, 笔者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表明,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认真倾听学生的疑惑之声, 自觉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层层解疑, 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维, 从而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

新课程提倡“思维无禁区”, 无论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的“插嘴”, 都要允许学生表达。例如, 在教学九年级第七课第三框“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情境:“我们现在过年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你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笔者话音未落, 学生的争议之声骤起。有的说:“现在,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有些人就大吃大喝, 甚至酗酒赌博, 这些不良行为会造成家庭的不和睦。”“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但过年的氛围却日渐淡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冷漠, 过年我感到很寂寞。”“过年人们只追求热闹, 只问经济, 讲究攀比, 忘掉了过年的文化内涵。”有的学生不以为然地说:“过年对我做生意的爸妈来说那可是日进斗金的好日子呀!过年好!”“每次过年我的收益多多, 我爸妈付出的压岁钱也是多多的, 过年对我家来说, 是儿子欢乐老子愁。”……此时, 笔者就因势利导, 将学生争议之声集中起来, 从学生的“百家争鸣”中发掘有价值的见解, 并使之集波成浪, 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学生的争议之声是美丽的, 能听到学生的争议之声是一种惊喜。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的“中华文化的影响”时, 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老师, 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班主任的影响甚大。因为我们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就采用了法家之术, 只要我们一违纪就遭到严厉的惩罚。”此学生的意外之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另一位学生立即接着话题说:“我觉得班主任还继承了孔孟的衣钵, 平时对我们挺仁慈的, 思想教育特多;还有, 道家思想对班主任影响也很深刻, 因为自修课时我们一讲话, 班主任就让我们自我反省。”“我觉得老师是内儒外法另加道家。”……学生七嘴八舌的争议之声让笔者惊喜不已: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意外生成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学生的意外之声, 让笔者平时苦苦求解的教学疑难问题, 实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倾听学生的意外之声,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唤醒学生潜在的心智, 品味学生智慧的火花, 感悟学生多维的空间, 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学习。

倾听学生的声音,激发未知的欲望 篇3

钟启泉先生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也在不知不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当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去分析、审视时,却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却往往没有多少的价值值得探讨,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体现。

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操作:

一、注重问题的生成

很多老师在课前也有要求学生预习,学生最多也只是认识生字词,了解一下课文内容,根本没有对文本较为深入的理解,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长期以往,就使学生养成了不预习的习惯,甚至是不知道怎样预习。上课时间一到,教师就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把已准备好的问题依次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思考、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尽管花样翻新,但依然走不出“灌输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其核心可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

2009年11月13日,我随团队赴杭州建兰中学听课,两位老师上课的情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海雁老师教学《故乡》时,她没有设计自己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类,课堂上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

如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闰土称呼“我”为老爷?为什么“我”会觉得,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邵轩阳石世超卞雨桑 吴铠玘 刘宸越 朱婷睿 沈泽俊 等

(2)为什么“我”会感到悲哀?——李昌霖

(3)为什么不再留恋?—— 徐炀

(4)未来宏儿会怎样?—— 焦裕珊刘宸越

(5)为什么“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 吴铠玘

(6)如何理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瞿奕诚滕栋琪

(7)“回乡”的知识者的最后“离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绝望,而且包含着绝望后新的奋取,新的探索行动,或者说是对于世界与自我的“双重绝望”的抗争。——钱理群王得后

(8)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胡雨珊 许彬许梦娇楼沁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也真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自己的问题,学生就更有想了解的欲望,更有探究的兴趣。而实际上也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本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既符合学情,又提高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杭州市“教坛新秀”李明老师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他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是字词、内容、写法、主旨等方面。

学生在自由朗读之后也自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或是真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

(2)请循其本。 本: 

(3)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4)文章为什么写得像绕口令一样?

教师把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和他们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真正学到了自己不懂的东西,而且也会有成就感,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学生提自己的问题解自己的困惑,真正达到因学定教的目的。

二、深化教学的对话

文本是阅读的起点,不是阅读的终点,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大胆开展平等开放的对话交流,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碰撞中得以张扬,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毋庸置疑,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对话,只有精彩的课堂对话才能引领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但对话不是课堂上简单的师生问答,而是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等之间错杂多样的对话。而教师就是其中的一个组织者,组织好这样一个对话,激活阅读教学的面,更见一个教师的功力和智慧。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将决定着课堂对话的水准。只有当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达到某一种深度,才有可能通过对话将学生引导到某种高度。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方向。如果教师课前将精力淹没在了形形式式的教学设计中,将精力淹没在花样翻新的课件制作中,其课堂的对话必然肤浅。

一堂课只有40分鐘,作为组织者和“平等对话”中的引路者,教师对对话内容的有效控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在对话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话题,是我们所无法事先预想的。有位老师在教学《木兰诗》一文时,学生质疑:“木兰是一位女性,十几年的战争生活同伴怎么可能不会发现?而且有许多还是同乡人。还有木兰是女的,古代女子大多裹脚,那木兰有吗?而木兰又不是一个叛逆者,她肯定会裹脚,但如果裹了脚,她战场上怎么可能如此厉害?”这种题外话学生自然感兴趣,然后就大谈特谈,老师也不加以引导,也对这“裹脚”的封建习俗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述和批判,似乎在展示自己的知识丰富。这种谈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走进当时背景,讨论人物形象,但实际上严重偏离了主题。属于节外生枝型,可悲的是老师又不善于快刀斩乱麻,不能把谈话引到文本的重点中来,丧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我们并不是限制学生的题外话,有些生成是无法避免的,但教师要心中有目标,把握文本的方向,就能敏锐地发现“节外生枝”中蕴含的生成价值,也就能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点拨、指正。既不把学生的生成当作无知,也不会手足无措地“剑走偏锋”。

杭州市教坛新秀李明老师在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紧扣文本,让学生分别扮演庄子与惠子进行直接对话,同时引导他们尽量使用古人的语气,这样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始终把握住寓言的主题: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与庄子的对话交流:

千年后的春天,

我又立在濠水的边上,

追寻你的目光。

你的一句“知之濠上”,

轻叩我心房,

我听到了你在对我说:

……

这种新颖的对话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同时让学生再一次走进庄子的内心世界,仿佛眼前真的出现了千年前的那个逍遥的庄子。

三、加强文本的拓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采用形式多样的拓展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钱理群教授认为:“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解读文本的语言,我们可以以文本为依托,再加以延伸与拓展,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互为补充,更有助于学生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将课文的知识适当的延伸与拓展,不仅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每一篇阅读课文的创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它必定包含了作者的在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需要借助历史背景、名家解读、作者本人解说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作者爱憎的理解。

(1)对知识内容的拓展。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可分别将其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

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可以选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进行拓展; 

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选择《程门立雪》进行拓展;

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可以选择《唐雎说信陵君》进行拓展。

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情趣,使语文教学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2)对主题思想的拓展。如教学《风筝》中“我粗暴地毁坏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情节时,我出示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作品《我的兄弟》章节: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地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

这样安排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我”对毁坏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对弟弟的“精神虐杀”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稍有减弱,反倒更加重了,由此可见“我”的良心受到的谴责之深。在理解文章的主题时,我抓住末段的语句:“我倒不如躲进严冬的肃杀中去了”

并适时地出示了链接资料:

“《风筝》则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全都围绕一个中心了:以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自由、活泼的精神是极端错误的,悔恨交加,悲忧齐集,深情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主题明确,思想深刻,情词真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陈根生《鲁迅名篇问世之后》

“类似《风筝》中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在旧社会里是时时发生、处处存在着的,可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被视为理所当然,就像作品中未曾觉悟之前的“我”那样。作品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仅表现了“我”的个人的悔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

——王崇志《读〈风筝〉》,《〈野草〉赏析》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李明老师在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古代寓言时,为加深读者对庄子的了解(因为庄子其人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他的思想比较难以理解),他简介了庄子的有关常识以及他的思想主张,并借用了名家的评论: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的限制,来认知世界反观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清宣颖

一个歌咏自然的人,用自己的心感悟自然,看见了一支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宗白华

庄子的文章与他的思想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其不喜將哲理直白地表露于文章,而是蕴含在人物的对话中,诙谐的语言里,让人们自己去品味,享受其中的乐趣,那种不可捉摸的浑融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闻一多

在这种文本之外的拓展引领下,学生对陌生的庄子自然就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他“天人合一”的抽象的哲学思想就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自然就带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来进一步拓展延伸语文知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有益于丰富学生的人文观和审美价值观。

当然,当“拓展”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时尚时,它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形式花哨;有的数量失控;有的重复无序,难易不当。一个成功的课堂拓展,应是原有文本的拓展,其内容既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成功的拓展意味着它不是教学的主角,而是配角;成功的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维方式的学习,教师在呈现知识的同时,必须言传身教,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对学生施予知识、人格、道德力量的综合感染。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大多集中在课堂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有两个基点——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和教师实施异步教学。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说到底就是要使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

参考资料: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

[3]《建构主义理论》

[4]《中学语文教学通迅》

倾听历史的声音 初二习作 篇4

团风县十力中学八(3)班  李颖琪

朦胧间,我来到一个长廊,墙上摆满了一幅幅的作品,渐渐地,我开始欣赏着那些画作。

来到一幅画前,我看到了一片废墟,记得在课本上看到过的,仔细回想。拉开了一重重心幕,在小学时,我曾上过一刻-《火烧圆明园》。我仍记得老师带着严肃的表情讲述着,圆明园结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她富丽堂皇,妖娆美丽,是在当时中国人命的骄傲。可是有一天有两个心怀不轨得人看上了她他们冲进了圆明园把所有的东西洗劫一空,能拿就拿那不动的用车搬,搬不动的就毁。他们为了摆脱自己的罪行,将圆明园烧掉。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浓烟笼罩着整个北京城。而他们却装满了荷包,一个个塞满了箱子,手拉着手笑嘻嘻的回了欧洲。他们一个叫法西斯,一个叫英吉利。

看着那片废墟,我听到了圆明园微弱的声音;“我并没有错,可他们为了自己的欲望,贪婪的将我伤害的奄奄一息”。

到了另一幅画面前,有唤起了我的回忆,那是“南京大屠杀”的场面,那段日子让全中国的人都感到痛心。日本人占领南京的时候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屠杀,中国人民还没从失去领土的失落中走出来,便有日本士兵进入了他家的家门,拿起枪托,刺刀,刺入了自己的胸膛,日本兵将中国民众赶到了死胡同里,拿起机枪便将子弹扫射进他们的身体,他看着日本兵邪恶的笑容,便倒在了地上,看着那老,弱,妇,儒的尸体,我不知道是否听清了他们的呼喊亲人时的绝望与愤怒。

走到走廊的尽头,那是习总书记的照片,背景便是今年的就三大阅兵仪式。我记得最深的便是,总书记的那句;“和平万岁!”我们虽然痛恨各国的侵略,但又何必去伤害那些无辜的民众呢?

眨了眨眼睛,才发现自己躺在床上,那是一个梦,却又是事实。我们应当要珍惜要用先烈们的命换回来的和平。

辅导老师:团风县十力中学  杨国松

杨阳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优秀作文 篇5

我就是一株“新笋”,一株嫩嫩的笋。

那次的洗礼让我有拔一节。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哪些死读书的书呆子,认为他们学得好累。而我自认不凡,觉得自己天资聪颖可以不用功就能坐等好成绩。但是那次期中考试,一切都被推翻。

傍晚,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长久的沉默后老师沉重地开口说:“你知道自己考得很差吧,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中考,你想怎么办?”我在心中默念着对不起,对不起……可是终究没有勇气说出口。放下电话,仰望天空,我对自己说,你骄傲的本钱是什么?

第二天到校,我被物理老师叫到物理组,老师叹声道:“你学过《伤仲永》了,仲永因后天不勤学,最终是一事无成,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应该知道如何做。”我含泪点点头走出物理组。背后听到老师从我喊:“莫等闲,勿悲伤,爱拼才会赢,争争就能行。加油!”转身回眸,老师向我比了一个“v”的收拾,我勾起嘴角,笑了!

自那以后,我开始买许多练习册。傍晚,万家灯火一盏盏熄灭。我的桌前还堆着小山般的练习册,揉揉酸痛的手臂,我又拿起笔奋战题海。我考试为结不出的题垂足钝胸,而在解出后又欣喜若狂。我开

始缠着老师不断地题出问题让老师解答,不放过每一个疑问。我仿佛看到笋儿正努力破土向上。

我更会把自己锁在屋内,告诉自己如果完不成学习任务就不许出去。有时候学到下半夜,我又困又累,经常一边写一边哭,然后再用冷水洗洗脸继续更改错题。朦胧中,我看到新生的竹节向我招手。

时光转瞬,春笋拔节。

每堂课老师的提问我都对答如流,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耳畔回荡这老师鼓励的掌声,“啪啪”这不正是春笋拔节的噼啪声吗?

关于夏天的优秀作文:夏天的声音 篇6

我家的喵星人们热得受不了了,“喵喵”地叫着。还有两窝嗷嗷待哺的小猫们,“嗷嗷”地叫着。小乌龟们“扑通”地在水中飞跃,好像在重演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条小草蛇也来凑热闹了,“嘶嘶”地打着配音。而还在蛋壳里的小蜥蜴也耐不住这股炎热,迫不及待地从壳里钻出来,发出“喀喀啦啦”的声音,为这场音乐会又加了几分欢喜呢!而主唱,也是一位帅哥,那就是我。“嘀嘀”地打着游戏,“吭吭哧哧”地啃着西瓜,不时发出“扑哧”的笑声。哈哈,我家热闹吗?

哈!要比谁家最热闹,那绝对是我赢。因为我家的声音别具一格,而且我有“外挂”,那就是我的动物朋友们。

学生精彩作文:倾听夏的声音 篇7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夏天来了,我又一次去拥抱大自然,去聆听大自然。

走到公园,桥边的小河多出了一种美丽的景色,那就是荷花。俗话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那淡淡的粉红、配上托它在水中的荷叶,变成了一种异常清新的风格,许多摄影师成群结队的来到河边,看着那美丽的荷花忍不住拍手叫好。桥上的小孩拉着妈妈的衣角,目不转睛地看着河里欢腾的小鱼。河边散步的老夫妇,紧紧握着对方暖和的手,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什么,仿佛在叙旧。河边的一块田地,里面种了许多瓜果蔬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虽然不是秋天,没有丰收的场景,但他”标准的“萝卜叶,却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摄影师也拿着“火箭头”拍来拍去。

夏天,是我喜欢的,是摄影师喜欢的,是大家喜欢的。谢谢夏天,谢谢你给我带来的欢乐。

学生优秀习作:倾听夏天的声音 篇8

设计思路:

夏夜本来就是迷人的,夏夜更是丰富的。每当一缕夏风伴着和谐美妙的蛙声、蟋蟀声萦绕于耳畔时,便会激发起孩子们对夏夜的探究兴趣。为了让孩子更进一步地发现夏夜的有趣与热闹,我们从夏夜里的声音着手,让幼儿感知夏夜里的各种声音包括(室内、室外),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我们通过为孩子创设一个美妙有趣夏夜的情境,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让孩子们从感知声音——表演声音——想象声音——营造声音,通过表演、想象、动手动脑等多种游戏活动使孩子感受到夏夜的热闹与有趣。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感知、表现夏夜里各种小动物的声音让幼儿感受夏夜的热闹。

2.能通过各种的声音想象探索各种消暑、解渴的方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资料(蟋蟀声、蛙声、蚊蝇声、知了声、雷声、喝饮料声、电风扇、拍蚊声等)。

2.蟋蟀、青蛙、蚊蝇、知了等图片。

3.各式蚊蝇拍、硬纸板、皱纹纸、软皮线、废旧饮料罐等。

活动过程:

1.创设夏夜的草坪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快找它在哪儿?(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寻找小动物。)

2.让幼儿感受夏夜的草丛中热闹的声音。

(1)通过歌表演、创编等活动自由模仿表现各种小动物的声音。(通过此环节来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

(2)让幼儿交流自己喜欢什么声音?不喜欢什么声音?为什么?

(3)让幼儿正确处理各种小动物。(让幼儿凭借以为以往的生活经验来,区分益虫与害虫加深对个各种虫子的认识。)

3.利用雷声将幼儿引入室内场景。

4.通过倾听各种声音让幼儿想象、讨论、探索各种消暑解渴的方法。(通过提供各种室内的声音,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充分想象、表述的空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语言能力。)

5.针对蚊蝇声让幼儿讨论如何来消灭蚊蝇。

(1)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各种灭蚊蝇的工具。“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幼儿进行灭蚊蝇活动,感受灭蚊蝇的有趣,在劈啪劈啪声中感受灭蚊蝇的热闹。

6.在灭蚊蝇后,让幼儿随着悠扬的音乐安静的入睡。(动静交替,使幼儿享受到热闹的灭蚊行动之后那份独特的安宁,体验无比的成就感。)

教学反思:

活动中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夏夜的情境,利用各种声音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寻找声音、模仿声音、并让幼儿用歌表演等形式,来亲身感受夏夜的热闹。但在幼儿表演各种声音时,有个别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草坪场景边的大屏幕上,这说明在创设环境时,应多方面的考虑周围无关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和远离无关因素,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活动后给我的又一大启示是环境材料的要在恰当的时间切入,如在让幼儿自由制作各种灭蚊蝇的工具时,我们过早的将“蚊蝇”出示,使得个别幼儿都没有制作创作灭蚊蝇工具,就急于消灭蚊蝇,从而失去了亲自动手制作,自由创作的机会。如果蚊蝇在幼儿制作完后出现,就会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总结:夏季里“呱呱”的蛙声,“窸窸窣窣”的蟋蟀声音常常能够勾起小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做为老师不与家可以从夏夜的声音着手,让孩子们感知更多夏夜里的声音,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夏季!

上一篇:新GRE阅读快速解题方法下一篇:市档案局18年度工作总结及18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