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通用9篇)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1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学时数:32 学分数:2.0 执笔者:龚丽娟

编写日期:2007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青少年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兼具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并提高其心理辅导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是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发展的特点, 并能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理论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分析和解决青少年阶段所出现的身心问题.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动荡年华: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期(2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心理学的概述,青少年期的划分,青少年心理学的界说,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概况,青少年期的划分;

2、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重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难点:

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 理性的探索: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2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理论的概述,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理解几种经典的青少年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价值; 理解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方法。重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难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章 青春的证明: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对心理的影响(2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的变化,身体外形的变化,体能器官机能的变化,性的成熟,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青春期性教育导引,青春期性教 1 育的现状,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生理的变化; 理解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理解青春期性教育导引。重点: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难点:

青春期性教育导引。

第四章 认知的腾飞:青少年认知发展(5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认知的概述,青少年注意的发展,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青少年记忆的发展,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青少年言语的发展,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青少年学生注意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记忆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

了解并领会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几个特点;

理解并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培养与指导等方面的内容。重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难点:

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第五章 燥动的心:青少年情绪的发展(3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情感的发展,情感的概述,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情感的调适,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和情绪问题的成因;

掌握青少年情感的调适的相关知识,找到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重点:

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难点: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第六章 千万次的问:青少年人格的发展(4学时)

教学内容:

人格的概述,人格释义,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人格动力系统的发展,青少年人格的调控系统的发展,青少年人格表征系统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教学要求:

了解人格的概念;

理解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和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状况; 理解并掌握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重点:

人格的概述,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难点:

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

第七章 眼中的世界:青少年道德的发展(3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品德的概述,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育人以德,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

教学要求:

了解品德的概述;

理解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阐述的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掌握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方法和矫正青少年道德不良的主要方法。重点: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难点:

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

第八章 在人群中: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4学时)

教学内容: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关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进行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含义;

2、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规律;

3、理解青少年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特点;

4、掌握提高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重点:

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难点:

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九章 困惑中的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4学时)

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内涵,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划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隐匿性与突发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知性与盲目性,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神经症,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精神病

教学要求:

1、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2、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3、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以及预防和矫正的方法。重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划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的矫治。

难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

第十章 青春的罗盘: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3学时)

教学内容:

心理辅导与咨询概述,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含义,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青少年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内容,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精神分析的理论 3 及辅导与咨询方法,行为主义的理论及辅导与咨询方法,人本主义的理论及辅导与咨询方法,认知理论,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倾听技术,影响的技术,观察的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含义;

2、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

3、理解青少年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内容;

4、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

5、掌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重点: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难点: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作业和练习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给出一定量的操作题,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3、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后继课,是基础课的拓展。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李力红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3] 雷雳、张雷著,《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2

1 异中求同,优化整合

这2门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是相同或相近的,而且理论性强,涉及心理学中许多深奥的理论,如果单从传授理论知识的角度来教学,学生很难接受。因此,笔者将其中重复的内容整合在一块,结合学生自身的问题与特点形成专题进行讲授。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关于“学习问题与对策”中的记忆、思维、学习方法等内容与心理学基础中的“认识过程”内容相近。于是笔者将其整合成一个专题为“漫谈学习”,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习惯”来讲解和讨论。

再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情绪问题与调节”与心理学基础中的“情绪情感过程”相近,便整合为“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或快乐每一天)”,主要针对学生青春期情绪易变化、不稳定、爱冲动展开引导性讲解和讨论。

2 联系实际,引导讲解

这2门课程中的概念、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不但多,而且深奥,对于中职生来说很难理解。如果过多强调理论,则难度很大,不管教师花多大工夫但收效甚微。笔者第一次讲这2门课时就犯了这类错误,每节课讲好多内容,总想把课本中的概念和理论阐述清楚,可事实是越讲得多,学生越没兴趣,不但概念没记住,理论不理解,甚至是一头雾水。到第二次讲这2门课时,改变教学策略,淡化理论,以解决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每次课针对一个专题,先鼓励学生罗列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围绕该问题,结合课文做引导性讲解。最后学生自己讨论,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该次内容做一小结和测验。通过这种转变,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熟悉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专注于课堂,以实际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品质,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故事引路,启迪人生

课堂上如果要求学生记的内容太多,太难,尤其是缺乏实用的东西,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没多大用处。为此,笔者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小故事,课后再送学生几句格言,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警示激励作用。这些格言既可以是名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如:“决定成败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你可以不喜欢你的专业,但你绝不能不喜欢学习”,“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人生”等。

4 注重测试,评价自我

笔者在上课时从不要求使用笔记本,而是把要记的东西记在课本上 (空白处) ,而且要求每节课准备一张白纸,一是记课本上没有的大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进行本堂课的测试及列摆与上课内容有关的问题。

改变对上课效果的测试方式,利用课堂测试找出自身的问题所在本身就是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目的之所在。

如:“说说自己的学习目的”,“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试说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课本内容初步判断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并对自己的个性进行优缺点评价”等。

现实中认清别人往往比较容易,而要认清自己,对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往往很困难。学习这2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重新确立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启动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而上述这种白纸测试法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设计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往上面书写怎样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肖丹.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青少年 传统美德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今天,德育工作,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仍然是学校、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更有淡化的倾向。因此,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亟待加强。

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紧迫性

目前,传统美德教育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和影响。

1.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正经受西方文化的新一轮冲击。世纪之初,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文化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撞击将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为东西方文化碰撞提供更为直接、方便之门,使这一轮东西文化碰撞提供更为直接、方便之门,恐怕人们也难以预料。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时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使其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际是知、情、意、行几个心理因素求得平衡发展的过程,这四个环节的达成都离不开教育。只有抓住这些重要环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才能使青少年从小就在身与心上打上民族根、民族形、民族魂的烙印,形成中国人必备的良好道德品质。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剥削分子和腐败分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有所泛起,我国传统的真善美标准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和扭曲。表现在一些青少年胸无大志,乐于享受;虐待父母,不讲孝敬;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见利忘义,骗财害人;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

4.学校教育实际上存在有淡化德育的现象。在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学校阳奉阴违,搭素质教育的“台”,唱应试教育的“戏”,学校德育,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远没有落到实处。况且,一些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不多,形式不活,手段单一,青少年对此索然无味,传统美德对他哪来的吸引力呢?

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刻不容缓地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1.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弘扬、继承传统美德的需要和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只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使它为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传统美德的生命链才能世代继承、延续、光大,才能使这一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

2.传统美德教育是使传统美德转化为青少年内在品质的重要环节。传统美德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开宗明义的直接教育,才能使其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础

它与学校其他政治、道德教育各有异同。如果游离于学校德育工作孤立地搞传统美德教育,或者机械地按德育一般的规律进行传统的美德教育,忽视它自身的特点,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与目的的。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

1.引导受教育者开动思想机器。加强道德情感体验,促使矛盾向道德目标指向转化。如引导受教育者开动思想机器,想一想古人先贤、伟人、英模传统美德的言行情操,利用历史课讲述个人最受感动的美德故事,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维新人士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来唤取后来者的觉醒,加深情感体验,激发热情,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传统美德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加速道德矛盾的转化,形成新的道德定式,养成传统美德习惯。在学校、家庭、社区大讲传统美德故事,净化社会风气;奉献社会的行为美德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学习生活中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从小德做起,关心国家、社会,关心他人,行大义,由小德而大德,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自己,这样在长期坚持不懈的传统美德行为实践中由他动到自动。便会形成新的道德定式和良好的道德习惯。

3.开展传统美德评价,深化美德意识,强化美德行为。把传统美德教育推向深入,开展个体传统美德评价,既是对受教育者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检验总结,也是对道德认识的深化、道德行为的巩固。

四、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为实现传统美德教育目标和实施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可采取显性教育法、隐性教育法和慎独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显性教育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传统美德知识教育和传统美德行为的培养方法。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可划分为不同内容的几个步骤进行教育:如适合中、高龄的有引趣—读讲—思议—点拨—导行;适合低龄的有情境—讲故事—议问题—练行为—提要求。而最灵活、最能产生效果的方法应该是情感激发法,如观看历史影片、音乐会、演讲会、文艺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

2.隐性教育法,即利用环境和情境教育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著名的“孟母三迁”就是利用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典故。采取此种方法,学校应常组织学生到祖国名胜古迹游览参观,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校应美化校园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还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教育者要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自觉以传统美德的言行熏陶、感染学生。

3.“慎独”教育法,也叫自我教育法或自我修养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中学以上的学生,在进行慎独时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题目,使受教育者尤其是心理发展水平低的受教育者能思之有物,而不至于胡思乱想。要使受教育者明确判断是非的标准,明确哪些行为是丑的,哪些行为是美的,以此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美德行为水平。

实践表明,传统美德教育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料,也是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近五千年之伟大,知道中国五千年可爱的根由,必将激起其热爱祖国之情,激发其报效祖国之行,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备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把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

[2]《半月谈》.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4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犯罪心理学 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6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学 分:2学分

三、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四、课程考核要求

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期终综合成绩由这两部分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出勤占10%,作业完成情况占10%;期末考查成绩占80%。

五、课程概述

《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六、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

1、导论(2学时)

(1)理解犯罪心理学的相关概念。(2)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犯罪心理学思想,明确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

2、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8学时,其中讲授6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1)掌握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2)理解两岸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3)理解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以及犯罪综合动因论的含义和特点。

(4)实践教学:以下列内容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各理论的特点,并思考它们对生活的启示。

3、犯罪的动机(2学时)

(1)使学生理解动机与犯罪动机的区别和联系。(2)区别理解一般动机与犯罪动机。(3)掌握不良动机与犯罪区别。(4)了解潜意识动机与犯罪。

4、犯罪心理发展的变化(6学时,其中讲授4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1)掌握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

(2)理解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了解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和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

(3)理解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的概念及其原因。(4)了解犯罪心理抑制的概念和动因。(5)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的心理状态。

(6)实践教学:以下列内容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讨论犯罪人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犯罪动机及影响因素。

5、青少年犯罪心理(4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1)了解少年与少年犯罪的概念和少年犯罪概况。(2)理解西方学者对少年犯罪的论述。(3)掌握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之矛盾与犯罪。(4)掌握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5)实践教学:以下列内容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

6、不同经犯罪人心理(2学时)

(1)了解初犯心理,重点讲述包括初犯的类型,使学生掌握初犯心理与行为以及初犯的发展趋向。

(2)了解再犯心理,重点讲述再犯的类型,使学生掌握再犯心理与行为以及再犯的发展趋向。

(3)了解惯犯和职业犯的含义,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7、过失犯罪心理(4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1)了解过失犯罪的一般概念,过失犯罪的类型,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结构。

(2)理解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内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行为因素。

(3)理解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包括情境因素、舆论因素、工具因素、被害人因素。

(4)掌握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心理机制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心理机制。

(5)实践教学:以下列内容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查阅资料与案例,分析被害人在犯罪中的作用,并能够从被害人方面提出预防犯罪的因素。

8、变态心理犯罪(4学时)

(1)了解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2)理解变态心理犯罪之类型。

(3)了解变态心理犯罪者之法律责任与矫治

9、犯罪心理的预防、诊断与矫治(4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1)了解对犯罪者的心理诊断。

(2)了解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和目的。

(3)理解犯罪预测的概念与目的,犯罪预测的类型,犯罪预测的发展概况,以及犯罪预测的方法。

(4)理解什么是犯罪预防,认识犯罪的社会预防和心理预防的途径。(5)实践教学:以下列内容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

①提出帮助预防犯罪的方法。

②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帮助罪犯有效改造。

八、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1)《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犯罪心理学》,刘邦惠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3)《犯罪心理学》,张保平等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11.2、参考资料

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巧用 篇5

1.游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学生第一次接触心理学课程难免有很多迷惑,觉得心理学很神秘,如果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游戏法,对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应该是最有效的了。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还能激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一:猜谜语游戏,它的规则是教师负责出谜语,然后依次让每个学生开始轮流回答,如果这个学生回答不上则扣一分,然后从下一个学生开始进行下一个谜语,如果这个学生答对则加一分,直到教师出完所有题目。

最后计算所有学生的总分,总分最高的为赢家,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游戏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心理现象并不神秘,是存在于生活里的每个角落,如听到玩游戏就会感到高兴。

然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会理解思考的含义,并且会在大脑里飞速的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理解思维的含义,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知识量的`储备,在游戏中既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并把跟心理学相关的词汇讲授给学生,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心理学的含义,在游戏中让学生情绪放松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如果每位教师都可以把知识与游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到乐趣无穷自然可以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且乐在其中。

2.结合实例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分析。

心理学虽然复杂担忧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记录观察周围环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共同研究与探讨,并且学会课后不断观察周围与反思自我,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结合作品人物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还可以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体验

教师用游戏法与讲授法结合有趣的教学实例,应用到了广大学生的身上,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之后,在相互交流经验和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中,不断地成功带给大家不断地前进的动力,教师以及学生都对心理学产生了空前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信心也增强了,在课堂上教师也与学生进行交流,大家不断交流进步,加深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师生的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师既是一个领导者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的观点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授方法以便更适合学生,也与老师一同改变教学方式共同研究教材,从而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心得

幼儿心理学是介绍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对幼儿从孩童走向成长必经的教育之路,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失的。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快,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

幼儿通过在环境下的熏陶,在以游戏为主导的教学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儿童心理的发展包含着认知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儿童的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心理过程的主导活动是不同的,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幼儿的行动充满了情绪的色彩,这对幼儿的心理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找到一个对教师对学生都有益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能盲目对学生实施被动式教育,要引领学生,不断带领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慢慢感悟到心理学的奇妙,让幼儿在游戏中在乐趣中掌握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事半功倍。

所以说找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幼儿心理学教学经验

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实质,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大家一直前进的目标,现如今提出的游戏法与讲授发结合的等等一系列教学方法,都很好地解决了教课难的这个问题,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困意横生,还可以能够在游戏中在欢乐中掌握的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会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对心理学的感悟会不再感受于表层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掺杂了自己的意识对自己的言于行有了在心理学上的感悟。

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对幼儿进行心理学教育势在必行,找得到适当的方法让幼儿更深刻更好的理解心理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到对的方法教师才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知社会,更好地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刘懿,徐旭荣.中等职业教育[D].-10-20.

[2]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D].高等教育出版社,-06-01.

《果树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5105204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应专业:园艺专业 总学时:36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简介:果树生理学为园艺专业果树方向学生的开设的选修课程,适用于园艺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选修,一般要求学生具有有机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课和栽培学、育种学、贮藏保鲜等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主要讲解果树的生长发育的生理学与栽培学之间的联系,重点介绍果树的矮化生理、开花生理、脱落生理的栽培学原理,为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果树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铺垫。授课教材: 束怀瑞 编著,《果树栽培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0 参考书目:

李天忠、张志宏 编著,《现代果树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8,1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果树栽培学的生理学基础,掌握果树主要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使学生能够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正确地采用栽培技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学生能够利用生理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分析讨论试验研究中的生理学现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果树研究的动态及热点。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二)、果树栽培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三)、果树栽培生理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教学要求:了解果树生理发展、内容和范畴;掌握果树研究的动态及热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二章 果树光合生理

教学重点:影响果树光合作用因素及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果树叶片光合作用规律;有机物质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难点:果树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栽培因素。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的光合器官

一、叶龄

二、叶质

三、果实与光合

四、树种、品种与砧木

第二节 果树叶片光合作用规律

一、净光合日变化

二、季节变化

三、果树植株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光照

二、温度

三、土壤水分

四、CO2

五、矿质营养

第四节 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栽培因素

一、负荷量

二、库源关系

三、整形修剪

四、暗呼吸

教学要求:掌握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关系,及有机物的分配与调控。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三章 果树的矿质营养生理

教学重点:果树必要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果树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氮素营养与产量、品质关系;施氮技术分析。

教学难点:果树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施氮技术分析。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果树营养的概念

二、果树的必要元素

三、矿质营养生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 矿质元素的吸收与生理功能

一、根系吸收

二、地上部吸收

三、元素的功能与缺素症 第三节 氮素营养与施氮技术

一、氮素营养与产量、品质关系

二、果树氮素营养特性

三、施氮技术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果树必要元素及其作用,掌握果树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掌握植物体内的氮素同化和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四章 果树水分生理

教学重点:水分在果树上的生理作用;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果树的耐水机制;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克服涝害的途径。

教学难点: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果树的耐水机制。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水分生理基础

一、水分在果树上的生理作用

二、水分的吸收、传导和散失 第二节 干旱胁迫和抗旱栽培

一、干旱胁迫对果树的影响

二、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

三、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 第三节 涝害对果树的影响

一、涝害对果树生理活性的影响

二、果树的耐水机制

三、克服涝害的途径

教学要求:深入了解植物水分代谢,掌握水分的生理作用、果树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及耐水机制;掌握果树抗旱栽培的途径和克服涝害的途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五章 果树植株生长发育规律及调节

教学重点:顶端优势、生长、矮化等果树的营养生长的生理学现象;果树花芽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果实品质因素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果树花芽分化;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 教学时数: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枝条的发生与功能

一、生长锥分化

二、枝梢类型

三、枝条生长调节

第二节 花芽分化、开花与坐果

一、花芽分化

二、开花

三、坐果

第三节 果实的生长发育

一、果实的生长

二、果实的成熟

第四节 果实品质生理

一、果实的色泽发育

二、果实的硬度

三、果实的风味

四、影响果实品质的因素

教学要求:掌握果树的生长生理以及影响果树生长的因素,如何利用栽培技术调控果树的生长;了解果树花芽分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从坐果到果实形成的生理过程,掌握果实品质因素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六章 果树修剪生理

教学重点:修剪的一般作用;修剪的时期和强度;修剪方法。教学难点:修剪的时期和强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园树体结构的分析

一、果园群体结构

二、树体结构

第二节 果树的修剪调节

一、修剪的一般作用

二、修剪的时期和强度

三、修剪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果园群体结构和树体结构;了解果树修剪的一般作用;掌握修剪的时期和强度以及修剪方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七章 果树的抗寒生理

教学重点: 果树抗冻机理;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果树抗寒性的鉴定方法。教学难点:果树抗冻机理;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冻害

一、果树的冻害反映

二、冻害机制各种假说的评价

三、果树抗冻机理

四、果树休眠与抗寒性的关系 第二节 果树低温冷害

一、低温冷害的概念

二、低温冷害的类型

三、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

四、果树的抗冷锻炼

第三节 鉴定果树抗寒性的方法

一、形态特征鉴定

二、组织细胞特征鉴定

三、生理生化指标鉴定

四、生长法和组织褐变法鉴定

教学要求:了解果树休眠与抗寒性的关系;掌握果树抗冻机理和果树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掌握果树抗寒性的鉴定方法。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第八章 果树激素生理

教学重点: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意义及生长调节剂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五大类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果树内源激素的种类

一、生长素类

二、赤霉素类

三、细胞分裂素类

四、脱落酸

五、乙烯

第二节 果树内源激素的生理作用

一、果树内源激素的产生体系

二、果树内源激素的作用方式

三、果树内源激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一、生长调节剂的种类

二、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

三、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具体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的生理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农业生产上应用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

四、作业

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本课程每3周左右布置和收交1次作业,一学期不少于6次。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提倡同学间讨论作业,但最终的作业必须独立完成。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查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考勤、提问、作业等。期末考试撰写一篇生物学方面综述型科技论文的形式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本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7

一、《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分清教学重心

《秘书心理学》课程虽然是需要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秘书活动领域内的各种心理现象的一门课程, 但本课程最终目的是利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来解决秘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指导秘书的实践活动, 而不是培养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当前《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没有分清楚课程的教学重心, 一些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心理学的要求进行课程教学, 没有体现出秘书专业的特色, 与秘书岗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心应立足于秘书活动领域。我们首先应该结合秘书工作的实际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教案学案, 按照教学设计来组织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反馈, 使《秘书心理学》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是与心理学的教学有所不同的。其次, 我们也要明确《秘书心理学》与《秘书学》两门课程的异同, 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协调好各自的教学范围,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同时也要让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保持一惯性, 能够起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作用。另外, 《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案例要立足于秘书活动的各种领域, 利用现实的秘书活动情景来编写和充实案例, 使教学中的案例和相关心理测验、调查等都立足于秘书工作实际, 立足于学生今后需要面对的职场环境。

二、《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应完善教学内容

在《秘书心理学》教学中, 很多学校选择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秘书心理学》作为课程教材。这本教材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融为一体的特点, 对秘书心理学教学有开拓性的贡献, 但是, 本教材分为5大部分17章, 另外有导引案例、延伸阅读、案例介绍、案例分析、心理训练等相关内容, 而大多数高职秘书专业中本课程的教学学时不足64学时, 在短短的教学课时中要全部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 本书中也存在王中慧在《成才之路》2011年17期上所说的一些瑕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研究秘书工作中秘书心理活动的特点, 贴近秘书职场工作实际, 围绕真实职场环境来选择完善教学内容, 具体说来要做到两点。

一是内容要够用实在。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要结合秘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文秘专业整个课程体系设计来进行整体分析, 像秘书的社会角色、秘书的人际关系、秘书的心理健康等内容有助于培养秘书长远的竞争软实力, 应该重点分析。秘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在现代社会十分重要, 但书上内容不多, 这些地方要有所补充。其余秘书的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以及秘书工作心理等内容重在了解, 后面的一些相关实训课程中在进行联系强化,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是内容要新颖有趣。秘书心理学由于涉及到众多的心理学内容,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但对于相关心理测验学生却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将相关课程内容结合学生自己的测验结果来进行分析讲授, 同时, 寻找一些有趣且简短的心理试题让学生来在课堂上进行测验, 补充完善课程案例集, 将书本上一些名人事迹案例换成学生周边的人或事, 这些新颖且有趣的内容都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秘书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

文秘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现代秘书人才, 《秘书心理学》开设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利用心理学知识为学生今后在秘书职业生涯中出现的心理情况服务,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很多学校秘书心理学课程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采用老师讲、学生记得老方法, 考试之前集中背诵过关, 考完之后基本忘却。这种方法学生虽然能够记住一些理论知识, 但一到实际工作情景就手足无措, 无法实际应用。因此, 要改变现在这种教学模式就一定要改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最后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在课堂上课多采用案例分析, 学生自我讨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课下观看相关材料, 视频, 甚至于一些电影, 课堂上对其行为语言等进行分析, 探讨其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分析其为什么这么做, 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学生才能够通过教学掌握更多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居玲.文秘专业开设〈秘书心理学〉课程探究, 黑河学刊, 2012 (07) .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8

一、运用测试法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加培训的专业技能人员结构示图如下

技能型人才实用创造力特征如下:

(一)创造力水平与文化水平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文化水平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表现出文化水平高(大专以上)创造力水平就一定高(创造力水平得分>85),文化水平低(高中以下)创造力水平低(创造力水平得分<45)的趋势。

(二)创造力水平与专业的相关性

技能人员的专业与创造力水平得分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3。没有表现出各个专业间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从得到的调查结果中看到,无论机械、电子、焊接、装配还是其他专业都有不同水平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成果,其水平与专业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创造能力平均分数为60分,整体表现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整体创造能力的测评分数呈现正态分布。

(四)测评结果的反馈效应

教学中对于测评的结果解释不强调个体的差异,注重技能人员整体创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往往高于他们预计的效果得分,引起了培训对象的普遍的关注,其反馈效应表现在:

1、产生整体的荣誉感(情感体验);

2、关心测评结果的原因 (认知需求);

3、对培训课程引起兴趣,使培训对象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针对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

(一)技能人员工作中的元素和职业特点

技能型人才的记忆元素大部分是将操作的情景、图纸、工件以模糊的图像记人右脑,其思维特征颇似一台录像机。 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设计、构思的产生,表现出直接性、突发性、模糊性、难于用语言表达等特征,在推广运用成果过程中,文字、语言表达都是较为粗略的概括。形成了偏重右脑的思维方式,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化水平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右脑思维特征。针对技能人员这些特征,教学中重点介绍形象思维的特点,在技能型人才的群体中注重运用右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的认识程度。

(二)技能人员创新能力的表现

头脑中有对这些具有形象特征的图片信息进行联结、联系起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右脑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发挥作用,表现出思维中的直觉、一闪念起关键的作用。

(三)技能型人才运用右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判断问题的优势表现的更加突出,在许多个案中有突出表现。

结合技能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进行教学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反馈效应表现为:

1、积极的认同表现;

2、学习气氛热烈;

3、激发了创造动机,增强了创造的自信心;

4、教学过程中参与意识强。

三、依据技能人员不同的自我心理指导方式进行教学

人们心理存在不同的自我指导方式,与自我指导方式相对应的两种调节系统就是提升调节点和防御调节点。用心理学的这个分类可以解释对培训课程态度的解释,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升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理想成就,具有提升调节点的人则比较追求较高的目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情,能够协调内部的需要,比较关心发展变化和理想的实现。提升调节点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和参加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个体在生产实践中有职务发明成果和非职务发明成果,他们对创造力开发培训的反馈的效果是积极的正面效应,特别是针对技能人员思维特点的培训后,他们反馈的效果更是热烈而积极的态度。这部分人占培训总数的30%。而防御调节点的个体主要追求责任安全,可能有较低的奋斗目标,关注短期结果,心理目标的保持已获得的地位。受职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技能人员的防御调节点的个体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50%,这部分人对开发个人的创造力持中性态度,不积极,也不反对。对这部分人的培训采用激励方法(表扬),—承认、肯定技能人员创造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强调:

1、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做出创造。

2、技能人才的创造力与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所有的个体工作中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力;企业发展仅仅有计划和宏伟蓝图,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企业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实现。

3、各个各体都存在着创造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培养和提高。

经过培训后。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特别是在了解到自身的思维特点后,他们开始注意总结和培养自己的工作过程的某些创造因素。虽然在培训中也存在对创造力开发课程有消极的反映,但是总体的反馈表现出针对技能人员的实用创造学,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成员更多地产生积极发展的意向。

四、强调创造力开发是“大技术”的理念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为有效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要求每个个体不断学习。教学中强调个体社会化进程与技术学习中的创造力属于大技术的范畴。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时,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也要不断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原有的传统型的技术工种就会逐渐消失,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也应运而生,或者原有的技术含量等级提高。都要求技能人员在掌握各种技术同时必须培养激发自身的创造精神,培养对工作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二)技能人员的技术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术,还要掌握“大技术”。所谓大技术是能够把科学知识、原理、规律开发应用于实际,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或手段。它不仅只是工艺和技能,也不仅是物质性技术。生产技术、机械技术、焊接技术是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创新技术等也都是技术。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

(三)创造力开发课程属于大技术的范畴,体现在培养技能人员专业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教育的实际效应表现在:

1、提高他们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

2、提高他们使用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能力,改进了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具有明显的作用。

3、提高他们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经常在小组中运用激励原理在生产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他们根据市场机制变化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对产品技术、性能、加工方法改进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更有实际意义。

5、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技能水平,表现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本科《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 课程代码:Byh15-Byh1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 分 数:10 学 时 数:160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学类专业

先 行 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医学基础必修课、护理学专业必修课、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

后 续 课:外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奠基性的临床护理专业课,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技能,发挥内科护理特有的职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协助康复和减轻痛苦的目的,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其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随着护理实践的范畴从病人向所有人,从个体向群体,从医院向社区扩展,内科护理学就与各门临床课程,如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均有着密切 的关系。

三、课程基本要求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专业课,既要以普通的医学原理作为内科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当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因此,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基本要求如下:

1.知识要求:学生应重点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因、临床特点及其治疗要点;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过程;了解内科护理中各系统的专科操作及其护理。

2.能力要求: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能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评估并分析,提出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同时,根据护理对象的主要护理诊断能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能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能判断病情变化,分析主要辅助检查结果。

3.素质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与同情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勇于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护理程序内容及作用,护理诊断的概念及组成。2.健康的有关概念。【熟悉】

1.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作用。2.成人的主要健康问题。【了解】

1.内科护理学的范围、结构和内容。2.内科护理学的进展。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成人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内科护理学概述

(二)内科护理学与护理专业实践的发展

(三)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

【熟悉】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了解】上下呼吸道的定义。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呼吸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2.肺功能检查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正确留取痰标本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

(二)护理评估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评估要点、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和依据。

【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概念,大咯血所致窒息的临床表现、易发因素及处理措施。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及其病因。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促进有效排痰的物理治疗措施的主要适应症、方法及注意事项。

2.肺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分型、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3.大咯血所致窒息的临床表现、易发因素及处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咳嗽与咳痰

(二)肺源性呼吸困难

(三)咯血

肺部感染性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

2.肺炎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及护理措施。3.肺炎链球菌肺炎和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熟悉】1.肺炎的治疗原则与健康指导。

2.肺炎链球菌肺炎和葡萄球菌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其他类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了解】1.肺炎的分类及区别与联系。2.各型肺炎的易感因素。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2.肺炎病人经抗生素治疗后效果的评价。

3.肺炎链球菌肺炎和葡萄球菌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4.其他类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5.肺炎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体温过高、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及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肺炎概述(病因与分类、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与依据)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病因和发生机制、易感人群、辅助检查、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三)葡萄球菌肺炎(病因和发生机制、易感人群、辅助检查、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四)其它肺炎(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结核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肺结核的病因、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源、临床表现、以及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2.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熟悉】全程督导化疗的概念,常用抗结核药物及其不良反应。【了解】1.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2.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分类。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染性的判断及其发生与发展、临床表现与健康指导。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4.肺结核化疗的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的作用及常见不良反应。

5.肺结核病人大咯血的护理措施。6.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分类及其特点)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知识缺乏、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配合治疗及其护理)

(四)健康指导

支气管哮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支气管哮喘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健康指导。2.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和依据。

【熟悉】支气管哮喘的辅助检查结果及其意义、治疗要点、分期和分级。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典型临床特点、分期与分级以及呼吸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其结果判断。2.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评估。

3.支气管舒张剂的作用机制、用法及不良反应。4.气体交换受损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

5.指导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吸入器、避免诱因和病情自我检测。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分期与分级)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知识缺乏、气体交换受损包括配合治疗及其护理)

(四)健康指导(避免诱因指导与病情监测指导)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

2.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熟悉】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检查结果及其意义、治疗要点、分期和分级。

【了解】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典型临床特点、病程分期与严重程度分级以及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其结果判断。

2.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的“气体交换受损”和“清理呼吸道无效”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3.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饮食护理、长期家庭氧疗和呼吸功能锻炼的指导。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三个概念、特点及其关系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分期与分级)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气体交换受损包括配合治疗及其护理、清理呼吸道无效、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健康指导(避免危险因素指导与病情监测指导)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各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要点和健康指导。

【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各期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3.控制心衰的治疗与常规心衰治疗的区别。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致“体液过多”的护理措施。5.肺性脑病的观察和护理。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生机制、各期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体液过多、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

(四)健康指导(避免危险因素指导与病情监测指导)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熟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和病例分类、辅助检查结果及健康指导。

【了解】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治疗要点。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化学药物治疗。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各期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所致“恐惧”的护理措施及疼痛护理和饮食护理。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生机制、病理和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恐惧、疼痛、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健康指导(疾病预防指导与心理指导)

呼吸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熟悉】1.呼吸衰竭有关概念、分类、辅助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治疗要点和健康指导。

2.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分类的临床判断标准及其氧疗护理。

【了解】呼吸衰竭的病因、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1.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2.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氧疗护理和配合治疗及其护理)

(四)健康指导(避免危险因素指导与康复指导)备注:本章总学时32学时,理论26学时,见习4学时,自学2学时。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脏的传导系统与血液供应。2.调节循环系统的体液因素

3.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身体评估、辅助检查评估。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二)护理评估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原因、特点和护理。

【熟悉】心源性水肿、胸痛、心悸、晕厥的原因及表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和护理。2.心源性水肿的特点。3.几种常见胸痛的特点比较。4.心源性晕厥、阿-斯综合征的概念。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心源性呼吸困难

(二)心源性水肿、心悸、胸痛、心源性晕厥

心力衰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2.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的临床表现、处理要点、抢救配合与护理。

【熟悉】1.心力衰竭的概念、基本原因和诱因。

2.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3.心功能分级的方法、依据和内容。

4.慢性心力衰竭的辅助检查结果和治疗要点。

【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和诱因、发生机制、药物治疗 及其护理。

2.慢性左、右心衰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健康指导。3.心功能分级及根据其制定活动计划。4.心力衰竭分期和6分钟步行试验。

5.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抢救配合与护理。

三、教学时数: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流行病学)

(二)慢性心力衰竭

(三)急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2.心律失常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熟悉】1.心律失常及常见心律失常的概念。

2.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要点。

【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律失常及常见心律失常的概念、发病机制。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 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心 电图特点及其治疗要点。

3.心律失常病人的用药护理、心电监护和抢救配合。

三、教学时数:6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和分类

(二)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心室的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的护理评估

(三)心律失常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四)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

心脏瓣膜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脏瓣膜病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熟悉】1.心脏瓣膜病和风心病的概念。

2.心脏瓣膜病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以及临床表

现与其相互关系。

【了解】心脏瓣膜病的辅助检查和治疗要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脏瓣膜病和风心病的概念。

2.心脏瓣膜病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以及临床表现与其相 互关系。

3.心脏瓣膜病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健 康指导。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四)心脏瓣膜病病人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概念。2.心绞痛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4.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原则。【熟悉】1.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典型心绞痛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诊疗要

点。

【了解】1.冠心病的临床分类与分型。

2.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概念。

2.心绞痛的常见诱因、典型的临床表现、发作时的处理要 点及其健康指导。

3.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诊疗要点及救 治配合与护理。

4.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原则。

三、教学时数:6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临床分型)

(二)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三)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四)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要点。

2.高血压(亚)急症的概念及其主要表现形式。3.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健康教育。

【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

【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2.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并发症及其高血 压急症)、诊断标准和心血管风险分层,以及对病人的护理 措施和健康教育。3.原发性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及降压药的种类、作用特点、临床选择与应用原则。

4.高血压(亚)急症的治疗原则及要点。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定义、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 查和心血管风险分层)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有受伤的危险、潜 在并发症:高血压急症、非药物治疗与降压药治疗及其护理)

(四)健康指导

备注:本章总学时30学时,理论24学时,见习4学时,自学2学时。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1.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

2.消化系统的护理评估内容。

【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胃泌酸腺的组成、小肠分段及各自的生理功能。2.肝脏和胰腺外分泌的主要生理功能。3.身体评估中腹部检查的评估内容。4.各种粪便检查标本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5.各种血液检查的临床意义。6.胃肠影像学检查的术前准备。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二)护理评估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护理。【熟悉】便秘、黄疸、呕血与黑便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呕血与黑便的病因和临床表 现特点。

2.腹痛、有体液不足的危险的相应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恶心与呕吐、腹痛、腹泻

(二)便秘、黄疸、呕血与黑便

胃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熟悉】1.急、慢性胃炎的概念。

2.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病人的临床表现。

【了解】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及胃镜检查 的临床意义和治疗要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急性胃炎种类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特点。2.非甾体类消炎药、乙醇和急性应激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 炎的关系。

3.幽门螺杆菌和自身免疫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机制。4.不同种类的慢性胃炎病理改变特点。5.慢性胃炎消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原则。

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流行病学)

(二)急性胃炎

(三)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相应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熟悉】1.消化性溃疡的概念和并发症。

2.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腹痛特点。

【了解】消化性溃疡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和药物治疗要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机制。2.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腹痛特点。3.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4.消化性溃疡病人的疼痛、饮食护理和配合治疗及护理。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疼痛:腹痛、营养 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配合治疗及护理)

(三)健康指导

肝硬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熟悉】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的关系。2.肝硬化并发出血症状的相关因素。3.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及其临床特点。4.腹水形成的原因。5.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6.大量腹水的治疗和护理及饮食原则和护理。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病理特点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营养失调:低于机 体需要量、体液过多、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

肝性脑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肝性脑病的定义、病人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熟悉】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了解】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2.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3.肝性脑病避免诱因和饮食护理。

4.肝性脑病的降氨药物治疗及其注意事项。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营养失调:低于机 体需要量、意识障碍、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

急性胰腺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胰腺炎定义及病人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熟悉】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分型及特点、辅助检查的临床

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胆道系统疾病及酗酒和暴饮暴食引起急性胰腺炎机制。2.急性胰腺炎的病理临床分型及特点。3.急性胰腺炎腹痛的机制。4.重症急性胰腺炎腹部体征及形成原因。

5.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升高的时间及检查的临床意义。6.急性胰腺炎治疗要点及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措施。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疼痛:腹痛、潜在 并发症:低血容量性休克、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和预后

上消化道出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熟悉】上消化道出血的概念和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要点和健康指导。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2.出血原因、出血量及速度与临床表现关系。3.上消化道出血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4.上消化道出血的判断过程、主要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和病情监测。

5.食管胃底曲张破裂出血的特殊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潜在并发症:血容 量不足、活动无耐力、有受伤的危险、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和预后

备注:本章总学时20学时,理论16学时,见习4学时。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1.肾脏的生理功能。

2.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内容。【了解】肾脏的解剖和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肾小球滤过膜及其作用和影响其滤过功能的影响因素。2.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3.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4.各种尿标本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5.内生肌酐清除率和浓缩稀释试验测定前准备。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肾脏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二)护理评估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肾源性水肿的类型、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护理。

2.尿路刺激征、各类尿异常的概念、病因、临床 表现和护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肾炎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在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方面的 差异。

2.肾源性水肿所致“体液过多”的相关因素及其相应护理 措施。

3.水肿所致“有皮肤完整性受伤的危险”这一护理诊断的 护理措施。

4.尿路刺激征的护理。

5.肾素依赖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6.各类尿异常的定义、蛋白尿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肾源性水肿

(二)尿路刺激征

(三)肾性高血压、尿异常、肾区痛

肾小球肾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急进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人的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熟悉】上述各临床类型肾小球肾炎的治疗要点和预后。【了解】上述各临床类型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原则 以及治疗方案的具体选择、休息和饮食护理。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在临床表现和辅助 检查结果上的异同。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有无并发急性肾衰 的病情观察。

4.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中饮 食与降压药的选择及其意义、健康指导。5.慢性肾小球肾炎加重的损害因素。

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肾病综合征的概念。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熟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要点。【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药物的选择及其意义。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所致“体液过多”和“营养失调:低 于机体需要量”的相关因素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营养失调:低于机 体需要量、体液过多、有感染的危险、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

尿路感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尿路感染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熟悉】尿路感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要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和感染途径及易感因素。2.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 的异同点。

3.尿路感染抗生素治疗的选择及对尿路刺激征的护理和健 康指导。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流行病学)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排尿形态异常、体 温过高和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

慢性肾衰竭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概念。

2.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熟悉】慢性肾衰竭的分期、临床表现和病因及加重慢性肾衰竭进展的危险因素。

【了解】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要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的分期。2.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3.慢性肾衰竭病人的饮食护理健康指导及尿毒症病人的临 床表现。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和分期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营养失调:低于机 体需要量、有感染的危险、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和预后

备注:本章总学时14学时,理论10学时,见习4学时。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熟悉】血液病的分类。

【了解】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造血器官的组成及血细胞的生成过程。2.造血干细胞的概念、分化与增殖。3.血细胞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4.血液病的分类。

5.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内容与方法。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二)血液病的分类

(三)护理评估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液病出血和发热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常用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熟悉】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的主要病因及其发生 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与体征的主要病因及其发生机 制。

2.出血和发热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常用护理诊断“有受伤的危险:出血”和“体温过高”的主要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出血或出血倾向

(二)发热

贫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贫血及各型贫血的定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人的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2.贫血的诊断标准。【熟悉】1.贫血的常用分类及依据。

2.各型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健康指导 【了解】各型贫血的治疗要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贫血的定义、诊断标准、严重程度判断指标及划分标准、共有临床表现和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2.各型贫血的常见病因与发病机制、典型临床表现、辅助 检查结果及其意义、常用护理诊断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健 康指导。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有无并发急性肾衰 的病情观察。

4.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中饮 食与降压药的选择及其意义、健康指导。5.慢性肾小球肾炎加重的损害因素。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缺铁性贫血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巨幼红细胞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白血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熟悉】1.白血病的分类。

2.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化疗方案和药 物及其不良反应。

【了解】1.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急慢性白血病的常用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

2.白血病骨髓象检查的临床意义、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 防护措施。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分期及其临床表现、染色体检查 的临床意义及脾胀痛的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3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临床表现

(三)急性白血病

(四)慢性白血病

备注:本章总学时8学时。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2.甲状腺危象的病情监测及配合处理。

【熟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 检查结果及健康指导。

【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要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机制。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及特征、辅助检查及病人 的主要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3.甲状腺危象的病情监测及配合处理和护理。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念和常见原因

(二)Graves病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甲状腺危象、辅助检查)

(三)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营养失调:低于机 体需要量、有感染的危险、配合治疗及护理)

(四)健康指导和预后

糖尿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

3.低血糖反应的诱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4.胰岛素治疗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措施。【熟悉】1.糖尿病的概念、常见急慢性并发症、辅助检查。2.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方法,运动治疗的作 用和注意事项,常用口服药治疗及其常见不良反应。3.糖尿病病人的常用护理诊断及其相应的护理措 施和健康指导。【了解】糖尿病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的概念以及它 们的关系。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概念、常见诱因、临床表现及抢救 措施。

3.高血糖高渗状态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区别。4.低血糖反应的诱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

5.糖尿病诊断标准、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及其特点、控制目 标、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6.OGTT的临床意义、试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7.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内容、饮食治疗的目的和方法,运动 治疗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胰岛素制剂类型及作用时间、适应 症、用法及其常见不良反应和处理。8.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

三、教学时数:4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流行病学、分型)

(二)护理评估(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三)诊断标准

(四)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营养失调:低于或 高于机体需要量、有感染的危险、潜在并发症:糖尿病足、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五)健康指导和预后

备注:本章总学时12学时,理论8学时,见习4学时。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熟悉】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检查的护理配合。【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

2.脑神经的主要功能和受损后的表现。3.瞳孔的观察。

4.神经系统疾病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二)护理评估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意识障碍的判断和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的内容与意义。2.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临床特点、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意识障碍程度的划分与评估。

2.深浅感觉的检查方法、感觉障碍的临床类型与评估。3.肌力、肌张力的评估。

三、教学时数:0.5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意识障碍

(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

周围神经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三叉神经痛和面神经炎的护理诊断和主要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熟悉】三叉神经痛和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了解】三叉神经痛和面神经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三叉神经痛疼痛发作时的特点和护理。2.面神经炎的主要护理措施。

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三叉神经痛

(二)面神经炎

脑血管疾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主要护理诊断及其相应护理措施。

【熟悉】1.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各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 现和救治原则。

2.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了解】1.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2.脑部血液循环的特点和Willis环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2.TIA的临床表现和健康指导。3.脑梗死早期溶栓的意义和护理配合。4.吞咽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5.脑疝的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6.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7.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三、教学时数:6学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和流行病学、分类、脑的血液循环、病因和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三)脑梗死(概念、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四)脑出血

备注:本章总学时12学时,理论8学时,见习4学时。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1月 2.参考资料: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

[2]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2月

[3]夏源泉,何云海.《内科护理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4]马秀芬,张展.《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8月

[5]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

[6]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实践与实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1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平时过程考核占30%,学期末闭卷考试占70%

七、其他说明 学时包含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大纲执笔人:内科护理教研组

审核人:

上一篇:僵尸世界大战作文素材下一篇:医院年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