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散文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京印象散文(精选11篇)

南京印象散文 篇1

10月底凌晨时分,我们最后踏上了南京的旅途。飞机冲上云霄,看着地平面慢慢地变小,第一次坐飞机的我感觉无比的激动,原先远离大地是如此的美妙,我们像在天空翱翔的小鸟般自由,滑翔在一片又一片的星光璀璨的城市夜色里,然后安全地降落在灯火通明的禄口机场。当我们双脚跨过机舱,这一刻,我们的跨越城市旅行正式开始。南京,我们来了!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作为中国四大古都,南京有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不仅仅有着7000多年礼貌史,也有着近26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因此,它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第一天出游,我们首选的第一站是钟山风景名胜区,园区里环境清幽,有200多处名胜古迹。看着园区导览图,可分为三大区域: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灵谷景区,我们决定先去中山陵景区。园区的交通十分便利,有直达中山陵入口的旅游公交。一路上看着公交穿过茂密的树林,感觉自己在演绎着丛林大冒险般刺激,带着好奇来到了另一个神秘国度。中山陵高高地屹立在山顶,陵门中门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迹“天下为公”,登上陵园,望着远处云端,仿佛空气都变得庄严宁静,像在述说着孙中山先生“民族、民生、民权”的民主革命伟大事业。

对于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钟情于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区,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它的前身是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馆。那里占地面用心大,周围遍布着明故宫等各遗址的修复文物,馆里有着多个展馆,其中还建立了特色的民国街。馆里犹如时空穿梭机,带着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随着历史的迁移,人们科技日月进步,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是幸福的,没有居无定所的烦恼、没有温饱问题的困扰、没有战争连年的煎熬。

夫子庙是南京的`重要商圈,随着夜色的降临,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了游览秦淮风光慕名而来。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十分热闹,熙熙攘攘的游客围绕着岸边观看两岸美景,品尝着极具特色的南京小食,沉醉在着古今文化交汇建筑物之中流连忘返。

南京处处秋意浓浓,每一天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枫叶的踪迹,路上的枫叶黄黄的还没变红。为了与秋风中泛红的枫叶相遇,在最后一天,我们还是回到了钟山景区附近寻找。我们一路骑行一路寻觅,仍无所获。幸福总是来的突如其来,当我们准备打道回府时看见不远处有几株红灿灿的枫树,叶子十分精致美丽,绿中带黄、黄中带红、红中带紫,让清幽的墓园增添一片亮丽。

南京印象散文 篇2

席星荃的散文基本是回忆乡村的风景人事, 既写出了个人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也写出了逝去不久的社会历史, 无形中让人生出轻轻的感喟。在席星荃的笔下, 儿时所见的风景、风物是那么的优美, 那么令人神往难忘。作者以平静的笔触, 娓娓道来, 眷恋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风景和风物, 代表着农耕文明的诗意和单纯, 与现代日益物化的社会相较, 虽然原始, 却更具撩动心魄的魅力。作者回望过去的风景是假, 叹惋历史的变迁是真, 悲悯人性的失落, 心灵的粗糙, 世道的浇漓, 才是他潜在的动机。所以我们从他平淡的文字背后, 总能回味出一丝哀惋和悲凉, 而他越是将过去的一切写得美, 越能感受到他内心挥之不去的惆怅。他的结尾几乎总在感叹:

早期的诗歌产生于田垅稼禾之间, 但《诗经》的时代之后, 农民们似乎离诗歌日益遥远了。现在, 似乎连不是农民的人们也越来越远地离开了诗歌。 (《庄稼歌谣》)

我的曾祖早已进入历史的苍茫云端了, 那口村井虽然依然残存在老屋百步之外, 但往后的日子里, 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热闹。 (《乡井》)

世界单调了许多。孩子们少了许多的乐趣, 生活少了许多的故事与惊险。 (《野物》)

然而这不是普通的怀旧, 更不是九斤老太似的“一代不如一代”, 而是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物质文明负面作用的深深忧虑, 对和谐生命的热切呼唤, 也是对日渐粗砺的人性的拯救。席星荃不是一般的乡土诗人, 他所眷恋的乡土实乃人们不应该盲目抛弃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亲眼目睹日益恶化的生态, 亲身感受日益疏离的人情, 亲身体验日益衰败的传统文化, 我们就知道作者的用意所在了。席星荃无疑是一个小人物, 他没有力量挽狂澜于既倒, 但他的目光固执地凝视着历史和现实的深处, 不允许自己的笔成为可有可无的盛世的装点。

比起写景, 席星荃似乎较少写人。写人的散文在集中只占极小的比例, 但却有不轻的份量。席星荃写人, 与其写景一脉相承, 都是在写历史, 写历史对人的精神的影响, 对人的命运的影响。人是历史的人, 历史是人的历史。与他的写景散文不同的是, 其写人散文更能够将我们带到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 看到人与历史的纠缠。从表面看, 席星荃不是一个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特别强烈的作家, 他所有对历史的怀想, 对历史的荒唐和苦难的揭示, 都是通过一些小人物, 于不经意间展开。席星荃不屑虚构一些重大的人生悲剧, 然而正是那些渺小得微不足道的人物的悲欢, 折射出历史的沉重。在席星荃的笔下, 有终日挑野菜的小孩, 有因为贫穷而找不到媳妇的村汉, 有因为儿孙不孝自服农药的老人……这些在乡村司空见惯的事件, 经作者的悉心勾勒, 赫然呈现于我们眼前, 令我们不得不对历史有所质问, 对个人在历史中的所作所为产生深刻的警醒。有一篇题为《篱娃家的废墟》的散文很为人震撼。篱娃家境贫困, 好不容易靠勤扒苦做盖起了三间瓦房, 养大了儿女, 儿子却不幸被乡下的医生打针打死。没了儿子的篱娃夫妇, 日子过得不知有多么悲痛。经过再三挣扎, 他们才从悲痛中缓过气来, 又生了一个儿子。不想这个儿子的出世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 按规定要接受处罚。篱娃知道这些政策, 他没有什么可罚的, 只好自己扒掉了屋瓦, 拆了梁架, 抛弃了责任田, 到城里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好好的一个家成了一片废墟。像所有的故事一样, 作者的语气十分平静, 但就在平静背后, 我们感到了巨大的震动。追求幸福安宁是人类的天性, 一个人连医治自己创伤的权利都被剥夺, 那活着还有什么意趣?个人生命的诉求与社会群体利益之间真的就那么不能调和吗?作者没有发出严厉的质问, 他将思考和质问留给了读者, 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作为一个散文家, 席星荃给我以深刻印象的还有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敏锐体味。席星荃非常熟悉农村, 这种熟悉是深入骨髓的。表面的熟悉可以做到真实, 深入骨髓才能让我们体味到文字背后的神韵。文字表达总是有限的, 如何在有限的文字里, 蕴含丰富的生活内容, 这是每一个作家都为之终生追求的目标。作文如同读书, 读书不单是理解意义, 还要品出意义背后的意味, 作文同样如此。表面上的真实不是神似, 只有透过表层, 把捉住灵魂, 才能渗入读者的心灵。比如收红薯, 作者是这样写的:

八九月刨红薯时节, 男女老少齐出动, 冈坡上处处红薯堆成山。每天忙到月上东冈, 凉气侵衣, 地里仍旧人影幢幢, 路上还有挑红薯回家的人;而家里, 孩子已经倒在地上睡着了, 鸡也早上了笼。那时, 村里到处是红薯秧子, 牛吃, 猪嚼, 狗在上面拉屎, 跟乡下人一样的贱。

男女出动, 红薯堆成了山, 牛吃猪嚼, 这些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 是短暂的观察可以捕捉的。这里最具神韵的是“孩子已经倒在地上睡着了, 鸡也早上了笼”, “狗在红薯秧子上拉屎”,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读到这些, 很自然会回到了那个忙碌的丰收季节, 仿佛可以嗅到田畈中飘散的炊烟和土粪气息, 内心充满一种略带悲凉的温柔。这样的文字, 没有对乡村生活的真正熟悉, 特别是没有深入骨髓的敏锐体味, 是一定写不出来的。

席星荃对生活的理解是独特的, 而不是来自某种既成的观念。他总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生活和历史, 而其用以解读的尺度是生命和文化。他能够超越一般人的见解, 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从而给人以全新的启发。比如谈到禁忌, 这看似迷信的乡俗, 在席星荃眼里却完全是另一番色调。他在题为《荸荠》的短文里, 用一种略带伤感的回忆笔调, 向我们讲述了老家人过年吃荸荠的风俗。大人们担心孩子说出不吉利的话, 而孩子又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来, 大人们于是就让孩子们吃荸荠, 因为荸荠与“不忌”谐音, 孩子说什么都可以不计较了。 (读到这里, 我想起我们老家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太太来。大年初一早晨, 她必定要用草把揩一下孩子们的嘴, 说孩子们是草把子嘴, 鬼神都不信, 所以不忌。) 从理性思维的角度, 吃荸荠与言语的禁忌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不可信, 同时也会发笑。但是正是这种习俗使年更具年味, 对生命更多一份尊重, 作者因之深深为之眷恋。他的结语耐人寻味:

然而, 我忍不住回味当年, 重新反思昔日的禁忌。那时, 从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烧香祝祷起, 禁忌就开始了 (鲁迅故乡的风俗似乎是在这一天给灶神吃糖人, 想用麦芽糖粘住灶王爷好打小报告的嘴) 。祭灶之后, 除夕上坟烧纸钱、上供祭祖, 初一给邻里拜年, 言行举止都是有禁忌的。那几天, 种田人都成了文质彬彬的人, 唯有那一身仓促赶制的新衣和粗糙的手露出他们的身份和境况。乡下人常说鸡狗也有三天年, 那几天对牲畜也格外厚待, 鸡要撒食, 牛槽要拌饭豆, 猪也要喂饱, 不打不骂。这里, 除了对祖先的尊崇, 也有一份儿对自然生命的敬畏。

这番话令我想起胡兰成谈中国民间嫁女的习俗。中国民间, 哪怕再贫寒的人家, 嫁女儿也必定要凤冠霞帔, 装扮如皇家的公主。贫寒人家的女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可不就是公主?正是这样的装扮, 才显出生活的美好。习俗包含两大内容, 一是仪式, 一是禁忌。无论仪式或禁忌, 都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关。仪式和禁忌是对生活的一种提升, 是一种审美。记得儿时, 老人不准烧字纸, 说烧了会瞎眼。这当然也是禁忌, 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对读书人包括对文化的敬重。没有禁忌的生活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没有禁忌的年岂不同平时一般无二?那还过个什么劲?所以席星荃能够上升到生命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禁忌, 深得我心。

夏元明, 著名评论家, 现任黄冈师范学院教授。

摘要:席星荃的散文有些拘谨, 这是他的一种特色。席星荃的散文基本是回忆乡村的风景人事, 无形中让人生出轻轻的感喟。此外, 其写人的散文不多, 但却有着不轻的份量。最后, 席星荃对生活的理解是独特的, 而不是来自某种既成的观念。

成都印象的散文 篇3

民以食为天,人刚生出母胎一张口就知道吃奶。到成都如果不说说吃,那简直太对不起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的吃当然闻名中国、世界。记得头一次来和同伴到春熙路去吃饭,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竟不知到底点什么好。我们一人要了一碗抄手,朋友带着女儿每人要了个抄手又要了个云吞,结果上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馄饨,一时成了笑谈。后来又吃过担担面,还在那个著名的小吃大厅里排队要了好几样特色小吃,那名字这个耙那个糕的稀奇古怪,实在记不下,只觉得有些好吃,有些甜腻,有些麻辣,风味当然独特。

成都人请客吃什么呢?吃过好几次请,人家照顾我们怕辣,大都点些清淡东西。有次小魏叫我们吃了一次老鸭汤,还有几次是叫我们吃海鲜,昨天陈大哥给我送行,到火车南站的“红高粱”里吃的是好几样菜,当然有海鲜、有虾包、鸭汤、泡菜。对了,说到泡菜,据说是四川最具代表的小菜。“到人家,首先要吃泡菜,从泡菜可以看出谁家主妇的水平……”陈大哥说起成都的吃侃侃而谈,他点着烟并不多动筷子。

日常生活到是可以从小摊贩买的菜品里看出来。普通的除了当家的辣椒,土豆、茄子、西红柿、豆角、空心菜还有冬瓜就是常上桌子的了。超市里主要是买米,两只小面柜里的面基本是让我们买光的。

当然,不能不提成都或者是风靡四川的“串串”,还有茶。在我们住处不远,江安河川流不息。在河岸边上是个晚间摆开的“便民”集市,主要内容就是烤串串。蔬菜鱼肉无所不在的烧烤,经过者无不被吸引。看成都的电视才知道,以“串串”出名的门点也大有人在,而且看上去收入不菲。从“串串”就知道成都人好吃会吃舍得吃,因为没有需求没有研究,也就没有那么多摊摊点点了。喝茶也是成都的一道“功夫”。饭店里出来要到茶摊接着侃,有事约请说要喝茶喝着就进了饭店。陈大哥去我们那儿的时候下车忘了茶杯过了几天我去车站给找了回来,他拿着了百般怜惜地说说这就是成都人的特性,离不开茶杯呢。

我不习惯喝茶,饭后便推辞:回吧,一天了都累,以后就空再喝。

二、夏天的温度

冬天的成都我来过一次,元旦前后的时候温度是三四度,穿着毛衣裤并不觉得冷,或许是一直活动,住下来房间里有空调。都说成都湿度大,夏天闷热不好过,连生长在成都年过半辈的冯大姐都抱怨:这一连天下雨,就觉得喘不上气,只有太阳一出,天热了才觉得舒畅;到你们戈壁滩上去到好,虽然晒着,但感觉很透快……问我们的感受,我们说到是很喜欢这种阴雨绵绵,好享受哦。确实,这次来成都的20天,起码15天阴有雨,而且成都的雨是很有眼色的,大都在晚上下;白天阴着酝酿着遮着光芒,省了不知多少防晒霜,造就了不知道多少四川美女;正应和着1242年前避居成都的诗圣杜甫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至于每天早晨在草地上看到的落红无数、残叶斑驳,更能引发人的许多感怀。

人杰地灵。因为有这样四季如春的天气,也才有了名闻遐尔的天府之国,才有了司马相如、扬雄、常璩、薛涛、卓文君、杨慎、李一氓、田家英、艾芜、巴金、余杰、廖昌永等一大批知名人物,并且有了金沙文化遗存,有蜀锦。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都先后短期旅居成都,创作出大量反映成都岁月人情的优秀作品。环境造就人。这样的环境里,不想出文化都难。

一个夏天大体维持在20多度到30来度之间,这应当是当今世界上夏季最好的天气了吧。

三、百态民生

有人开玩笑说火车一进四川就发出“糊了糊了”的声音。这是形容四川人过得“安逸”,会耍,谁都会来两把麻将,有人以此为职业生存,有人因麻而真出麻烦。那次在火车上遇见一位绵阳小女娃儿,她就跟我说,到了四川别问人家会不会打麻将,要问谁不会打麻将,四川人不会打麻将才是稀罕。

在街道、小区里的形态也印证着她的说法。那次去郫县,随意在街道上转,看到到处是茶摊,到处是哗啦啦的麻将声。小区里许多住家也开辟了麻将室,有方便大家玩的,也有自家休闲娱乐的。住在成都的老领导给我介绍他的退休生活:早上走几个小时,中午下午打几个小时麻将,晚上再走走。

电视里出来成都若干富家女征婚的,据说条件之一就是男子要容忍打麻将。这算什么条件吗,只要有钱,生活快乐,事业顺利,该玩的时候就玩玩,也是生活的调剂呢!当然由此可见成都人关于麻将情感深度的一斑。

成都的交通很发达,通向全国各地的铁路运行顺畅,双流机场吞吐量满足了人们的飞行需求。在地铁开通一号线后,二号线正在施工。公交也极方便的,只是因为私家车发展速度太快,堵车也成了成都的心病。陈大哥那天带我们到广汉玩,介绍说成都可以倒过来念成“堵城”。他是幽默的,我好几次坐车遇到的堵车还没有太严重。较之北京,这里就算太畅通了。

出门基本坐公交。公交司售人员总的态度服务还好,极个别的歧视外地人的情况也是存在的。那天我回小区,一位开快车的司机到站不停车,尽管我大声呼喊也不停止,引发车上当地人的一阵笑声,过了一站才停住。有些车上没有普通话报站,让外地人听着成都话不知所云。

路边停着的“黑车”到处都能看到。电视里报道,这里的出租车甩客拒载的情况比较多,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儿子说,要从南站到航空港司机是不打表的。所以对这里的出租车我心有余悸。

在摊子上买菜,一张口得到的就是高价格。陈大哥早就说过,到成都是需要学说几句成都话的,好在市场里买菜,不然他们就要卖高价,“欺生呢。”这话得到了印证。好在我们有心理准备,也想到适应生活必须交学费的道理。更多时候直接到超市里,不再为块把几毛钱的事情“折腰”生气。

四、花园般的成都

不得不赞叹老天给了成都一个好气候。这么说吧,在北方费心费力弄出的一个公园,没有这里随意长出的草地种下的树木这么好看,这么怡人心脾,养人心景的。小区里是这样,路边是这样,公共场所是这样,荒野之处也是这样。要说成就整体是个大花园,一点也不过分。

也不能不佩服成都人对自己城市的管理爱护。你看那些保洁员们,什么时候都能在路边看到他们的身影。雨里排水,风里扫叶。你看那些管绿化的吧,这里修剪成物种形,那里装扮成几何图案,他们是把对于美好的想象,用自己的双手种植在绿地花丛里的人。

要暂别成都了,暂时想到这些关于成都的印象。要用一句话说成都,我想成都就是一座得天独厚的花园城市、人杰地灵的美丽地方。

青岛印象经典散文 篇4

的夏季,利用孩子暑假的机会,实现了她多年的一个愿望——看大海!第一次远行、第一次坐高铁。

因时间比较充裕,我们没去北戴河,而选择了稍远点的地方——青岛。北京至青岛乘高铁只需五个小时就到了,这也是铁路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青岛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度假胜地,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气候就不敢说宜人了,这个季节,阴天闷热,晴天暴晒,室内潮湿,没有舒服的地方,也许只有泡在大海里才会感觉好些。踏上这块土地,各式的别墅高低错落,令人目不暇接,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大海了,青岛三面环海,风景独特,把“山、海、城”完美的结合于一体。

青岛给我的感性印象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红瓦、绿地、碧海、蓝天。下车后,去的第一个景点一定是栈桥,它与车站相邻。栈桥是公认的青岛象征,位于市南青岛湾中,北端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直线相接,由海岸伸入海。

石老人浴场是青岛最大的.浴场之一,位于崂山区海尔路南端,全长达3公里。这里距我们住所较远,乘车约一小时,该浴场环境远胜于栈桥浴场,开阔的沙滩,柔软的细沙,碧蓝的海水,游人密度也不是很高,只因风浪较大,对于我一个不擅泳者,也只能去踩踩海水了,站在海边,看着大海也是蛮享受的。照片还是少不了要拍一些,好与朋友们分享。从石老人出来去了五四广场,这里是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北依市政府大楼,南临浮山湾,占地十万平方米,由市政厅广场、中心广场、海滨公园三部分组成,其间雕塑荟萃、喷泉吐玉、松柏苍郁、花草争芳,气势恢宏,典雅壮美。其标志性红色雕塑“五月的风”尤其吸引眼球。海边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顶端,时常被笼罩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这也是海滨城市独有的景色吧。

来到海滨城市一定要吃海鲜了,饭店里的都比较贵,买来找人加工就便宜许多。蛤蜊、海虹、牡蛎、扇贝、鲜虾、海鱼...一应俱全,贝类的3斤就能买一盆,我们足吃了两顿就让我吃够了,青岛、崂山啤酒也是必须要喝的,清凉爽口,口感不错。海星是很漂亮的一种海洋动物,它能吃吗?在海边散步时,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吃海星,海边的烧烤摊上有卖的,只是蒸熟就可以吃了,剥开海星里面都是深灰色的颗粒,大小比鱼籽略大一些。没有吃过当然要尝尝了,味道还好。所谓的鲍鱼串就不要尝了,180元一串,还是假的,市场里活的鲍鱼也不过6元一只,奸商和骗子无处不在,要当心了,免得上当破坏了心情。

去崂山要拿出一天的时间了,自己去路途又不熟,还是报个团一起去吧。崂山地处青岛市东部,三面环海,一面靠陆,是中国大陆万里海岸线上的最高峰,自古就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是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主峰“巨峰”险峻高耸,海拔1132.7米,巨峰游览区以山海、天象、山林、奇峰、怪石、人文胜景,构成了雄伟壮观,离奇多变的美丽风光。在当地流传一句古语:“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为国家五A级风景区,是座石头山,它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山无棱”,每一块石头都是圆滑的,这些石头不知在海底冲击了多少万年,由于地壳的变化,才浮出海面,所以都没有棱角。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虽乐山、乐水,却算不上仁者、智者。崂山并不秀美,只是慕名而去,乘坐巨峰索道不能到达山顶,再往上就要自行攀爬了。因天气炎热,体力不支,只到了离门,便爬不动了。倒是孩子仍然兴致勃勃不觉得累。山上还有许多景点也不能亲眼目睹了,留下些许遗憾。

木心印象的散文 篇5

始知木心,源于那首《从前慢》。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每读至此,脑海中总有画面勾勒出来,从容,温暖,宁静。

一次青大园例会,主题是“诗与远方”,一学妹提到木心,诗歌不是《从前慢》,是另一首《借我》。

“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不可预知的险……”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凡借我之种种,似懂非懂。唯有最后一句,令人怆然。

末云,“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此后两天,在空间读到高中同学的一首诗,似曾相识,冥思苦想,恍然而悟,原是仿的《借我》。

暑假要去贵州支教,现在开始备课,因为打算教现代诗,颇有难度,不得不下点工夫。选到木心的诗,总得多了解一下作者。于是上网百度。陈丹青的老师,文学界的“不明飞行物”,一生未婚,就作家而言,不新不老。此外,还涉及美术、音乐等诸多艺术领域。乌镇的.美术馆,在木心去世四年后终于得以开馆。

知道木心的人怕是不多,若没有这诸多契机,我也不会想到去图书馆搜罗有关他的书。照着网上书目查询提供的信息按图索骥,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找到,未料,在书架之间来回穿梭近半个小时,只在卷帙浩繁的书架的最底层一夹缝间得一本《温莎墓园日记》。顿生寥落。

本想着借本木心诗选,无意其他,现在倒毫无选择的余地了。

看。旋即被吸引。

分不清是小说还是散文,也许既有小说也有散文,虚实错映,便是作者自言的“分身”“化身”之结果吧。也曾断断续续写过三两篇小说,到处都是自己的影子,在劫难逃。说是自己,写完再看,又不完全是,现实和梦的混血儿。不知木心先生是否同感。

然而我写的东西,常常陷到忧深里去,悱恻缠绵,总觉还有未尽之意,不能罢笔。木心的文字,简短有力,不拖沓,不故作深情,而自有温度。末了戛然而止,似乎是说,“我要写的已写完,还有什么不明白,诸君自去揣测吧。”

《芳芳NO.4》是其中一篇。

芳芳是侄女的同学,“我”是小叔,三人年纪相差甚小,常在一起谈天。

最初的芳芳,天生纤弱,羞怯,清癯,眉眼秀润,“我”不怎么喜欢。常来学琴的丁琰爱上芳芳,芳芳却不爱丁琰。丁琰虽不算漂亮,但气质不错,在“我”眼里,芳芳未免自视过高。后来芳芳去京城某家出版社当了校对,常来信,信笺精美,一手好字,文句灵巧到乱用典故,不似本人举止僵涩、谈吐普通。而“我”只是敷衍。

后来,芳芳下放到农村劳动,再来信时,字里行间,不见俏皮。春节再见,芳芳肤色微黑泛红,举止落落,身段也有了乡土味的婀娜,仿佛换了个人。“我”不无遗憾地想,如果当年初次见面,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芳芳又来信,信里说,“我爱你,我是你的,后天,晚六点正,我想我不必按门铃。”

天亮后,芳芳决然离去。再见,已是十四年后。此间挫折,“我”备受苦楚,终于否极泰来。芳芳进门时,头发斑白稀薄,大声说话,无休无止,喝茶时吸气有声,随之话音又起。“我”打算出国,芳芳又来信,嘱“我”异国他乡,千万保重,猥琐唠叨,信纸粗糙,字迹衰败。

至“我”终于出国,行走在泰晤士河边,大风过处,忽然起了一个冰冷的念头。如果“我”死于浩劫,身败名裂,芳芳回来时,当如何反应?“我”的判断是,她心里定当庆幸当年的一走了之。

这便是四个芳芳的全部故事。故事中的“我”无疑最喜欢第二个芳芳,甚至只喜欢第二个芳芳。何以如此呢?

先说句闲话,木心的这篇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一个女读者的义愤,力主芳芳是个好女孩。我想,这与好坏无关,只是人生活的不同方式,或许,还有不同年龄与境遇下不同的生存状态。

第一个芳芳活得近于梦幻,追求完美与精致,很像木心另一篇文章《我的完美女友》里那个爱着诗歌与鲜花的女雕塑家。也许太诗意了,脱离了生活,便近于矫情。与之相比,第二个芳芳明显成熟了许多,介于梦和现实之间。这使我想起《京华烟云》里的木兰,林语堂曾说,“生为女子,当如木兰也”,清醒但不世俗。第三和第四个芳芳便无甚可说,琐碎如《红楼梦》里嫁了人的婆子,鱼目混珠,近乎世故。

我现在是第一个芳芳,盼着成为第二个,但绝不要第三第四。祈能如愿。

印象黄山优美散文 篇6

印象中的黄山,和游人们描述的一样,她是雄壮瑰丽的,是奇特秀美的,更是让人琢磨不透,冥思苦想,而又回味无穷的仙境圣地;然而,在我此刻看来,黄山是一个局,一扇门,走进去便会迷失自我……

从山脚下狂乱欣喜的扑向峰顶,起初,山脚下是一点点轻柔的雨丝,缓缓划过脸颊,清凉舒爽,像是记忆中冬日飘飞的白雪,令人精神振奋,不知疲惫。一鼓作气,不作任何的停留,只为了追求心中美的足迹,此时雨中的山是温柔妩媚的,娇羞而动人。

正当沉醉在林间漫步游走,突然窸窸窣窣的落雨声,让我惊慌的奔走,回头却又被沿途的风景吸引。红叶纷飞沉重了步调,鸟语轻哼勾起了留恋,于是决定冒雨欣赏这绝世的美景,可远方传来的深谷回音雷霆万钧,气贯长虹。此时,又不得不加紧步伐寻找出口,就在又惊又喜,忐忑不安的奔走中,雨声戛然而止,林间噤若寒蝉,空气似乎瞬间被凝固,安静来得没有丝毫征兆,诡秘而充满玄机。

心中总是有一个声音,前方会有更美的风景,因为那里是阳光的领地,踩着一路的秋风细雨,朝着希望奔去。阳光走的很匆忙,步调轻盈,身轻如燕,稍不留神就会失去她的踪影,气势汹汹的跟着她的脚步游走,一眨眼,她却娇羞的披上面纱,露出黑色的脸庞,黑沉沉而又忧郁。直到晃过前方的山头才发现,一轮红日,清风相伴,原来这只是一个惊喜。惊喜之余,还来不及回味,徒然狂风大作,浓雾铺天盖地而来,眼前的风景顿时隐没在雾色之中,谁也看不清谁,谁也不知道谁去了哪。片刻雾气悄然而去,突然明白这阵风似乎只是短暂的谢幕,只一眨眼的功夫,嶙峋怪石突兀,绝壁深谷回响,就在隐没的瞬间,这山间的一切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完美换装。华丽的彩妆,光彩炫目;妙曼的身姿,惊艳全场。欢呼,尖叫声不绝于耳。当太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时,她露出羞涩的红晕,可爱迷人。此刻阳光下金色的山脉此起彼伏,绚烂多姿,与雨中之境交相辉映,正所谓:“万壑千谷齐争辉,春雨冬阳秋色分。”多么美妙的一幅画,斑斓如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登山途中,每个人说的都是谎言,上山的人欺骗着瑟瑟发抖的下山人群,下山的人们强忍欢笑,哄着气喘吁吁上山的人们。关于距离,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谎言,然而都心甘情愿的被欺骗,继续圆好这甜蜜的谎言。这只是关于距离,对于景色,人们都只字不提,默契的为对方留下前进的动力。在这险峻的山林中,一个不经意的失足,短暂的几秒停留,都可能是无法承受的结局,但是来过的,正在享受的,或是再来的都愿意陷入这个局,走进这扇门,因为相比世间的太平,这份谎言却显得真实得多。

蜿蜒崎岖的通天之渠,盘旋在蒙蒙天际,远远望去,似一条长龙横卧,首尾皆掩藏在缭绕的云雾里,只露出神秘的躯体,吸引着一颗颗渴求的心,想要一睹为快。在一阵阵惊恐,呐喊声中攀岩着绝壁,脚渐渐逾越了千里,此时双腿不听使唤的.颤抖,向上艰难,向下不甘。抬头看不见天,低头也看不到路,只能没有选择的向前。

用脚踏出了万级阶梯,也就沉积了未来。

匍匐着一点点蹭上了峰顶,首先看到翻腾的云海变幻莫测,气象万千。有时波涛汹涌,一落千丈,似万壑深谷,惊得你不由自主的倒退;有时候却轻柔平静,软绵绵的像一席幽帘,让你忍不住要伸手去抚摸。若隐若现的山峰,变化多端的云层,相互嬉戏,彼此交织着似神来之笔,这一切都浑然天成,没有刻意的修饰和雕琢,也没有一点虚情假意。面对着狂风呼啸,不自觉慢慢的展开双臂,去拥抱这雄伟壮丽的山河,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峰。”

伫立顶峰,脚下俨然是康庄大道,直通云霄;而心中则是满满的自信,直指辉煌;积蓄一腔振奋的力量,向天空呐喊,明天,我有的是希望。挺起胸膛,不再迂回的盘桓,不再怯懦的忧伤,用双脚的力量,撑起明天的太阳。

除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这景色中顽强的生命而折服。

每每看到挑山工穿梭的身影,心底不由得随之颤抖,为他们的路途担忧,更是为那份执着而感动,他们之中有的瘦骨嶙峋,有的头发花白,更有甚者已是年过半百,唇齿稀疏。幸逢一位老者,趁他休息时和他攀谈了几句,肩头百斤重担压得扁担都已低下了头,而他却一直在微笑。涔涔的汗水在他额头的沟壑中,七横八竖的流淌,他只是微微的喝了一口水,淡淡的朝行人再次微笑。还来不及回味,他却已经继续前行,一步又一步,身后留下这一路的风雨激荡。山高路远,没有人抱怨;身卑名微,没有人停留。他们黝黑的皮肤下,是一种使命和刚强铸就的民族之魂,是坚强和果敢谱写的生命华章。平凡的挑山工,他们或许不够高大,或许他们的一生注定只是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任他们踏遍大好河山也不能激起半点风云,但是他们前行的身影却是这山间最壮丽的风景。他们的铮铮铁骨可比山高,可比谷深,可永恒屹立于这崇山峻岭而不倒。

幽梦魂魂秋千语,化作柔情万分,只为江山故。

巍峨的黄山松,屹立在石间,风雨不动,岁月无改。它们遗世独立却不孤芳自赏,雍容华贵而不矫揉造作,稀稀疏疏却又错落有致。远看是一团团,一簇簇,精致华美;近看却又是一点点,一株株,清新淡雅。它们彼此默契的保持着温暖的距离,不紧不密,静静地把人世间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们突破云层,与天地争辉;它们扎根入石,创造生命。惊愕之余,却不敢草率的用言语来描述它的美,因为害怕这世间一切的溢美之词,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形容,那我想到的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匆匆忙忙的离开,来不及想太多,只剩下长久地回味。

来过,就是幸福的;即使不得不离开,也将是最难忘的回忆。她是一个温柔的局,迷失了自我,却获得了重生。如果还有下一次,我依然愿意沉迷。

“登东山则小鲁,等泰山则小天下”吾为登临黄山,则胸怀天下。

北京印象散文 篇7

北京之行留下深刻印象。北京绿化好,到处可见树木葱茏苍翠。环境卫生非常好,没有尘土,到处都很干净,在北京七天,衣领未染尘,不用洗衣服。

北京的街道纵横交错,车非常多,虽然上下班高峰期也有堵车现象,但井然有序。北京的街道很容易辨别方向,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当初设计师可能是以前门和故宫为中轴线设计的吧?

北京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北京是文化名城,文明古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甚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流连忘返。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南腔北调;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外国朋友,有的用汉语,有的说外语。在雍和宫,我弟弟和一位外国朋友用英语交流一会儿,他们俩面带笑容,我很羡慕,遗憾的是我不会英语,听不懂。

北京人热情、好客、文明、有礼貌、素质高。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素质整体在提高。前面我发了一篇“向北京市环卫工人贾永海师傅致敬”的博文。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北京人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地铁,小火车外观很漂亮,里面宽敞,干净、坐着舒适、速度很快。

车门两旁贴的广告用字简练,美观大方,吸引乘客眼球。乘坐地铁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还有外国朋友。上下班时地铁很拥挤,一张票两元钱,任你随便坐,坐多远都可以。地铁像一条长龙,无声地用它庞大的身躯把所有乘客送到目的地。坐着的人有的目视窗外,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玩手机,有的看手提电脑。站着的一手拉吊环,一手护包,警惕性很高。车到站,下去一些人,又上来一些人。坐地铁的个头高矮不一,文化层次不一,素质也不一样。我们上车时正是下班时间,五个人都没有座位。坐在紧挨车门旁边的一位小姑娘把座位让给我老伴儿了。车到站,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我老伴儿把座位让给这位抱小孩的妇女,她立刻坐下,也没有道一声谢谢。我老伴儿站在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跟前,手拉吊环,身体摇晃。又过了三站地,这个小伙子没让座,也没下车,我们到站下车了。

坐地铁是一种享受是幸福,坐地铁感受祖国强大科技进步,坐地铁看人间千姿百态,坐地铁感受人情冷暖。

深圳印象散文 篇8

簕杜鹃又名三角梅是深圳的市花。

我从未到过深圳,但深圳的大名确如雷贯耳,因为它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当年的深训速度可非同小可,报纸电台争相宣传,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此我一直持谨慎的大度,不盲从是我一惯的作风。这次去深圳纯属偶然,儿子去深圳办事问我一起去玩啵,我一开始不想去但经不起妻子劝,最终还是决定去。我们到达深圳已是中午一点,路上有些堵,便先找了家路边的宾馆住下。

吃过中饭我陪儿子去建行办事,走在大衔上,感觉深圳与其他城市没什么两样,除了高楼就是马路,除了人流就是车流。办完事已经是傍晚了,华灯初放,人潮涌动。同村在深圳打工的思伟来看望我们,他很热情,晚上请我一家子吃饭,思伟与我儿子同年,我们都叫他乳名“大光”,个儿瘦高,席上他劝我喝酒,说话一套套的,比以前我印象中的那个愣头青成熟多了,我问了他许多有关深圳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坦率的,也是不曾深思的,这对我了解深圳非常重要。

深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没有导航你根本出不了门,车多人多,一样的街一的楼,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很小,几乎可用拥抱來形容。这是一座新型的成市,东临大亚湾和大鹂湾,它与香港一样属海滨城市,无风也能掀起三尺浪,这既是海的脾气也是深圳的特色。

深圳的原居民不多,他是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它旺盛的生命来源于包容和创新。长浩说这里是年轻人的乐园,我想这句话点到了实质——年轻的城市,年轻的市民,一切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走到大街上,你会发现这儿讲普通话的人多,他们來自五湖四海,他们是深圳发展的源源不绝的动力。

周六我们去世界之窗玩,长敏和他女儿在进园处等我们,他女儿叫小语,是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深圳世界之窗名气不小,走进去你会发现,园中所浓缩的是全世界的名圣古迹,不太高的.富士山,不太大的罗马教堂,还有很小的埃及金字塔。这里没有自然风光,有的是人工仿造的世界名胜。其中三样东西随处可见,高大的榕树,不同品种的簕杜鹃,盛开的木棉花。

张力平印象散文 篇9

打开《四季龙脊》,我再一次为先生如诗如画的摄影艺术而倾倒。龙脊的美,在先生的笔下、眼底,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展示出来。我该怎样评价先生,倘若没有这一次的龙脊之行,恐怕我这一生是与先生无缘相识的。就像冥冥之中安排的一样,上天就让我与先生相识,一个在北国黄土地,一个在南国红土地。空间上的距离不是距离,真正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

我心向往自然,倾慕山川,向以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自比。而这次的龙脊之行,恰好遇到先生的大作《四季龙脊》,打开画册,我被先生那唯美的艺术画面被吸引,遂有爱不释手之意。这就是缘分,先生爱慕自然,以艺术的笔调表现山川之美,山川龙脊在先生的笔下、眼底充满了多姿多彩的风情和诗意般的情趣。纵观茫茫大地,游客无数,从古到今,可是有几人能够懂得龙脊之美,懂得龙脊之性灵。龙脊在众多的游客眼里,不过是匆匆忙忙的.过客而已,浮眼烟云而已。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一千多年前李白与敬亭山的相识相赏,正与今天张力平先生与龙脊山脉的相识相赏一样,都充满了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一样。李白发现了敬亭山的美,谁发现了龙脊之美,当然毫无异议,是当代优秀的摄影家张力平先生。李白用优美的诗歌来咏唱,张力平先生用镜头,用审美的眼光,用简洁的画龙点睛之笔来咏唱。

《山寨初醒》点睛之笔在于这四个字,黛色的龙脊被满天的彩霞映照,龙脊睁开了睡眼,美丽的龙脊安详地犹如一位睡美人一样,在彩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娇美与迷人。《大地的旋律》以写意的笔法把夕阳下牛耕的农人在水田中的倒影完美地表现出来,意境空灵却又富于写实;以“大地的旋律”命名升腾了画面的诗意表现,那层层叠叠的如波浪起伏的山脊让人想到的就是一张张琴弦,而大地上的葱茏与丰裕就是农人与耕牛弹奏出的优美的诗章。《龙脊梦境》以“梦境”点破画面,给人留下的不仅是龙脊如烟如雾的自然景象,其深沉内涵不啻于是把龙脊拟人化,写出龙脊的梦想与遐思,那缥缈于山岚间的若隐若现的竹楼瓦舍不是梦境中的灵魂吗?《梦萦龙脊》与《龙脊梦境》表现的时间段恰好相反,这里的竹楼瓦舍在迷蒙的暮霭中透出一缕缕温暖的灯光,让人想到这是暮夜时分的龙脊。这样,龙脊在晨光与暮夜之间,在晴朗与薄暮冥冥之间多姿多彩的意境就被艺术家多侧面多角度的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作者还拍摄出以春夏秋冬四幅具有鲜明季节代表性的景物——春天,黄灿灿的油菜花;夏天,青草遍地;秋天,收割的农妇;冬天,白雪覆原的美丽景象,以多时段多空间的艺术表现来展示龙脊的魅人景象。除此以外,龙脊的民族风情、民俗活动、生产生活等多元化的生活画面也被作者以诗意的眼光捕捉并且生动淋漓地表现出来。可以想见,这是一幅多角度全景式再现龙脊风貌的大手笔。也可以想见,拍摄出这样一幅气魄宏大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其付出是可想而知的。

重庆印象散文 篇10

想去一个城市是因为想见一个人,如果刚好那个城市也是心里想去的,那真是完美。

火车每天都载着人们在希望和失望里来来回回,然而它却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文艺气质的交通工具。

我对此充满了执念,凡是执念都是有点偏激的,不过有时候偏激能够让人沉浸,就算那是虚幻和短暂的。

一夜沉浸,梦里无数场景轮番上演。影视剧里、书本里和朋友圈里有关重庆的信息化合成一部迫切需要剪辑的纪录片,等待着我去判断和取舍。天快亮的时候,我也有点迫不及待了。

出站遇到大雨,买了一把蓝色的雨伞撑着。不知为什么那么多卖伞的聚在出站口吆喝,然而我却不烦。重庆话是拐着弯儿说出来的耿直,我听得懂。

我第一眼看到的重庆是灰蒙蒙的,也是光亮亮的。阴雨天给想象中的山城徒增了几许神秘感,不纠缠人的小贩让人感到轻松。

也许是为了好好体会一个人初到的兴奋,我凭感觉开始穿梭,就像时光机里出来的时空旅行者。

没想到等待着我的第一个惊喜就是大扶梯。长长的扶梯载着我上到了高高的地方,一回头估计已经上了十层楼高了吧。更没有想到我会被轻轨以这样的方式一再挽留,坐反方向了然后又坐回来。眼见着这个城市的人们在我身旁进进出出,流露出急躁或者平静,忧郁或者快乐的情绪。

轻轨在高楼大厦间穿行,身在其中可能会觉得跟地铁无异,但偶尔扭头或者对面的窗户没有遮挡的.时候,车厢里突然亮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是在空中行驶的。

这就更符合我所说的时空旅行者的感觉了,没有什么比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穿行更令人感到愉悦的了,这是有别于乘坐火车、地铁和巴士的体验的。绝无仅有的美妙旋律,真像一首城市穿梭之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浓墨重彩的大片在山城上演。

相聚离不开美食,把酒言欢。火锅当然美味至极,烤鱼也令人口齿长久留香,即便是碗杂面都让人食欲大开。这都是预料中的体验,只需按着顺序一一对应即可。

当我看到那些犹如蜡烛插在蛋糕上的座座高楼,更像穿梭到了另一个世界。依山势而建,绕水域而修。远远看过去,那气势多像天地在祝福这个城市的日新月异和人们的奇思妙想。

能够对应电影情节的画面之一,就是磁器口古镇。我们牵着手在人流中穿梭,两边的古店和身旁时尚的人群恰似一部时光穿梭机。它巧妙的混剪了几个时代的特征,给予来此的旅行者穿越时空的体验。历史遗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古旧的建筑,还有建筑里承载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两江口游人如织,江中的游轮高高耸立。坐在江边,静静的看着一清一黄的江水在这里汇集,就像看着历史的画卷在眼前逐一展开。这里上演过多少聚散离合,就有多少故事从这里出发,传遍了大江南北。

能够对应电影情节的画面还有洪崖洞夜景,实景大片在眼前重现。在其中穿行时还不觉得有多美,只是对那些弯来绕去的设计感到惊叹,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时而上行时而下行,迷宫般的设计就像真正的时间穿梭机。

当下到桥上,回头看时被惊呆了。原来我们是从地面的桥上下行了大约十层楼那么高了,然后我们站在了另一个桥上,还是地面。灯火辉煌就是形容洪崖洞的吧,恰如其分。

眼前却是另一番美景,江景在夜色中愈发美艳动人。看着江中的夜游轮,观赏着光彩照人的大桥和对岸高楼上的变幻光影,余光中身旁的人流摩肩接踵,这一切如梦如幻,多想时光永恒,定格在这一刻。

这就是我对重庆的第一印象,跟想象中一样但又略有不同。一样的是口口相传的体验,不同的是我还为了见一个人,所以那印象比较特别,美好而难忘。

江南印象散文 篇11

(一)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翔

一切归于神话!

落叶随风将要去何方?

也许梦知道!

——题记

病了,病了,江南,你真的病了,病得全身肌肤都在糜烂,留下了太多,太多难以抹去的伤疤。

寻不到花的折翼枯叶蝶,在广场上,寻寻觅觅,哭诉着,苦诉着:前世的我,在这里,尽情地曼舞,田里是翠绿的庄稼,田垄是缤纷的百花;今生的我,在这里,可是是谁抹去了我的田野?又是谁夺走了我的那芬芳的花儿?

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难再见!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一幢幢拔地而起,混凝土铸就的马路,已代替夹着乡土气息的青石板铺陈的街道。

那向晚的恬静,又要去哪里寻觅?

这都市的文明,又要去这样解释?

南来的驮着湿漉漉的春天的燕子,在蒙茸的细雨中,来往穿梭,披着疲倦的翅膀,啁啾:谁能为我寻找一个落脚的处所,给大家带来春日的喜气?

我打江南住着,看着那等在季节里的孩童,那双迷离的双眼里,闪着渴望的光芒,何时,雪成了一种奢侈品!

东风依旧,三月的柳絮是否纷飞依旧?

驻足江岸,抚摸着,江南,你的伤疤,心中好痛。

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只留下些回忆,压在心头,藏在脑海,而你却越走越远,转身间,就已不见。

陌上烟雨遥,我遍寻不着,你萧索的面容已渺,我柔柔唤你,你是否听到:能见你一面便好!

鸟儿,该在哪里安窝?

鱼儿,该在哪里畅游?

水不再那么绿,天不再那么蓝!

风不停的吹过去,雨洒落我心底,只有平添无奈的心酸。

江南啊,你已满目疮痍,到处的伤疤,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雨亦心碎,风亦流泪!

只有梦缠绵,只有情悠远!

西湖的水,当真化作了我的泪水!

(二)

缠绵柔软的雨丝,摩挲湖畔的小路,青石板上光着脚丫奔跑的孩子,心都被淋湿,苦苦寻找梦的.地址。

沉默的一生石,刻着谁的名字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阁楼上侧着身子听哒哒的马蹄声的女子,黏住过客思念的风,以及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的雨……

曾经的江南,曾江的印象。

然而当我们再一次睁开双眼,却发现到处是矗立着的,是一座座直指九天云霄的高楼大厦,金属外壳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水一样柔情的江南,只在双眼闭上后的那一抹,才真实!

曾经风干多少泪水,吹走多少疲惫的温柔风,也开始,把北方的尘土带到了曾经容不下一粒沙的江南。

曾经洗去过多少可心灵上的尘埃,淋漓多多少岁月的绵绵细雨,也开始酸溜溜的,重重地砸在这块曾经的沃土。

这江南,逝去的江南,曾经留下了多少故事,在人们咀嚼中,淡了。

这江南,逝去的江南,曾经留下了多少回忆,却被时间无情地带离,不留下些许痕迹。

这江南,逝去的江南,曾经养育了多少代人,踏上这片土地时,是否会为她流出心田的泪水?

上一篇:以制度提升效能 以服务促进发展下一篇:浅谈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