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共11篇)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篇1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范文

我是冒着害怕走出了这一步,也是很久未尝试的通过文字将我的内心完全开放给我的世界,给我身边的熟人。

小时候,一个人写过一些文章。但都造诣不高,也未能获得家人或者朋友的赏识,倒是有几次童年的作文记忆让我至今难忘。满怀欣喜地拿着稚嫩的作文稿,投向吉林街小学打印店。投稿这个举动,到底对于现在的时代,有多么遥远,只能在怀旧感里慢慢找寻了。

说回这部片电影,实在是让我的孤独与另一个世界的孤独相通,在电影里我得到了现实世界得不到的认同感与喜悦感。相信这也是电影为什么如此受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青睐的原因。不止于时代,不止于国家,不止于心灵的距离,文学的魅力大概就是将人们的心灵联系在同一个世界。而我的世界,我的孤独,也只能通过文学找到慰藉。因此,不得已通过它来打开我自己,不感到那股无法抗拒的孤独。

说回影片,主人翁是约翰·纳什一名传奇的数学家。

生平简历大家可以通过百度,或者相关传记电影《美丽心灵》了解一下。

约翰?纳什先生是数学家,对于我们英专生而言数学可能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一个领域。

我也如此,虽然高中数学败在它的脚下,复读一年也曾成魔一样的执着于计算的精准度,最后的失败,让我彻底放弃了这门学科。并非因为不理解,数学的原理,而是计算的过程,精准的如此美妙,对于那种美,很可惜我只能通过文学意义上的感知去理解,难以触及其实景,可以通过想象来弥补。或许这成了我最终进入,文学的世界的一个转折点。数学领域因为计算的精准无法掌握之后,我一头是扎进了中国文学的世界,由古文至现代散文,说明文,到最后小说,和较难的杂文都开始自己研读。无法理解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感,但是十分感谢,并且为之痴迷。或许,我和纳什先生有着相似之处的偏执,对文字的情感难以控制,如同他对数学的痴迷一般。但为何害怕,是因为我看到了他的故事,导致的不幸,让我连忙写了此文。

主人公的特点是智商超群,说话容易得罪人。其实还好啦,我也没觉得纳什先生能冠以“智商超群”这么夸大的名号,但却是让观影的影迷们,尤其是对数学怀有感情的人,甚至是曾经被数学抛弃的我们,领略到数学的精妙之所在。如果需要提及,对于这门学科它教会我的,可能是放弃。我是一个常常,把放弃挂在嘴边的人,但心里很难真正释怀。心口不一的特点,也并非只被赋予多愁善感的女人。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染上这样的心理特征。影片将纳什的不同寻常之处,是通过男性女性的吸引表现出来的,似乎在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也难以逃脱性别的魔掌,这也应证了部分代表最后都是以同性恋结束一生的,还好本作品的纳什不是如此。他是再正常的不过的男性,甚至通过对他不谙世事的语言描写,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以异性之间无以言表之事(我们中国尤为明显吧),脱口而出,展现了作为数学家的他的独特与直率。我倒也是与他相似,生活里直率到有时候难以与人相处。害怕被冠以孤僻和异于常人的名号,无奈被迫收敛,隐藏想法,我打算今后都用作文,暗藏在字里行间,表述出来,这可能是我最后的自尊与幽默了。

影片前半段讲纳什对数学的痴迷,可能只有数学专业的他们才能懂,但真不知我会哪来的想象力理解那些理论。或许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奥妙之所在吧,将现实的世界,真实的数据,以抽象数字加以归纳总结得来的定律,那一条不是象征着绝对的真理呢?而真理的推翻,又是要多大的偏执与诚爱才有勇气于世俗对抗。直到剧情步入悬疑于紧张的国家危机,纳什先生的出名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最成就数学家,名誉与权威铺天盖地在了他的世界,因为执着走向数学的神坛,却也因执着进入精神世界的幻象。一人观影的我,或者任何一名观众,相信都会无法辨清他的世界于现实世界的真假虚实,影片很详尽的描绘出了其情景,我的语言能力若是能达到将整篇电影的精髓写出,我想我也该出名了。

说到底名声这个东西,是我对该电影的侧向理解。作品也描述的很隐晦,纳什先生因为可怕的对数学的执着,大概是产生了强迫症。但丝毫不像是有该疾病的模样,所以他所患的倒也不是强迫症,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幻想症。三个幻想出来的角色,国家政局掌权人,大学挚友和其侄女,充斥在影片的后半段。如果对于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的朋友,可能会无法理解,我之所以害怕,也正是因为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知道了一些别人不该知道的东西。我的小姑碰巧是位精神病患者(如果对我有了解的同学,可能要感到恐惧了。),要知道我略微还会比你们更怕一些,因为是发生在我的家庭。小姑和她的丈夫离了婚,在我老家过着贫苦的日子,但每年逢年过节,我爸爸会邀她来吃年饭,她也对我疼爱有加,红包与话语的关心,从来未比父母之情浅到哪里去。她的病情是得到控制的,我能感受到她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给她带来的苦难,而我的家庭碰巧就是在她身边,我呢,则实属幸运,出生在了我父亲的家庭,过着较宽裕的日子,但是也经历着这个人间丝毫不会怜悯的磨难。数十年的读书之苦,家庭无人关心与鼓励的冷淡,其实可能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只不过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便尤为敏感罢了。

电影的结局则是一般观众能够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感,爱与纯净。纯净的知识追求,让纳什先生陷入了精神幻想,通过妻子对他的爱,走向真实的世界而屏蔽幻想,克服它们的存在。影片结尾,也将此种精神上的难以摆脱,同理化到每一个人的记忆世界中,都有那么一些无法忘怀的独家记忆。自我封锁,可能会陷入地精神痛苦,如同纳什一般,害怕的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语言还是并没有一位真正作家的成熟与深度,只希望能够通过写作来作为自己心灵的窗口,解除恐惧罢了。

美丽心灵观后感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一个矛盾的人格无疑是姣好的素材,长期以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乐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类似形象来满足观众对高智商人群的窥视欲。

但是毫无疑问,天才也是人,他们人类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类型片也大多会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后回归人性,并最终在其救赎之路上实现影片的普世意义。

《美丽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名利的探讨,开场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国说》式的激昂文字,让在场的每一个祖国的未来都觉得如果自己在死前还没有开放过就是可耻的。这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只要这个社会肯定他。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从此可以一马平川,青云直上。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他一直以来人际关系的失败。所以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服药时期,他最害怕的就是他睿智的双眼“失明”,这滋味就像打断一个运动健将的双腿一样,会让人痛不欲生,更何况这还是他拿出成果的基础。

就这样,纳什一方面满足于幻觉带给自己的愉悦,另一方面也被幻觉拖拽着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正因如此艾丽西亚的出现才真正表明了纳什没有被上帝抛弃,这一纳什身边唯一真实的存在才是他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样的,艾丽西亚的努力也需要正面的回馈,而这一来源也只能是纳什,她的心情从此就随着纳什病情的阴晴圆缺而时好时坏。还好她不是天才,不然她也要分裂几个幻觉出来了,呵呵。

“Mind”一词的中文含义不仅包括脑力,更包括心智。它的这一双重意指使得影片“A Beautiful Mind”的名称也就变得意味深长。

很显然,前期的纳什只有智商没有情商,后期的纳什则情商见长,智商却平平淡淡。晚年的纳什终于慢慢体会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对名利也不再热衷,突如其来的赞誉甚至让他想要逃避,但是无论如何他终于坦然了,他能够平静的对托马斯金陈述自己的不健全,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我。如此前期与后期的纳什才能够统一在一起,才使他真正有资格获得要求智力与形象(即精神力)并重的诺贝尔奖,我们的天才也终于着陆凡间,拥有了幸福人生。

美丽心灵观后感

John Nash精密的思维,内向的性格,以及隐藏很深的好胜心。在天才的背后是潦倒的生活,糟糕的交际,极度自负的个性让他瞧不起任何人。而获得奖项之后逐渐开始变得老实,不再锋芒毕露,开始讲学,开始学会勤勤恳恳。产生大量幻觉,幻想自己是解密高手,在黑夜里潜进密室进行缜密的密电计算。甚至遇到要追杀自己的敌人,在演讲中公然离席,在自己所能看见的世界里和多年的朋友形影不离。反抗和斗争到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劝慰下开始进行心理治疗。

影片的英文名是A Beautiful Mind,当时就跟同学一起探讨过关于翻译的问题,为何是心灵而不是大脑。字典不可置否我们的翻译是正确的,然而看过了电影之后发觉,电影所要反应的并不是主人公有多天才,大脑有多发达,而是在讲述一个天才背后的生活,天才心里的世界。

电影所要表达的并非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伙计如何由自负到潦倒,而是在讲述他扭曲的心灵,对学术的高度要求以及对旁人目光的极端在意下,导致产生幻觉,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虚拟规划,当他的智力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的心智却仍停滞不前,也就是说心灵无法带动大脑,生活与现实脱节。

在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班主任告诉我们,他的意图只是希望我们明白,先做人后做事。

在生活中没有天才和蠢材之分,没有精英和平民之分,不要因为盲目追求学术上的成就而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而片名所指的美丽心灵大概也是讲心智成熟的人,重点在于是一个成熟的人而非仅仅是一具拥有超群智力的躯壳。

当你活着的时候,走在路上,你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学术精英,不是天才,你过着和别人一样普通的生活,要学会尊重生活。

天才的真敌人是天才,蠢货的对手也是蠢货,你永远也别想打败的人其实是你自己。你永远也别想敷衍的其实是生活。

《美丽心灵》观后感1000字

主人翁纳什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天才数学家,他拓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非常年轻时就摘取了数学领域皇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博弈论。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美国五角大楼官员的授意,苏俄间谍成为自己的室友。他成了两国争霸绞杀的对象,使他常常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

幸运的是,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美丽心灵》优秀观后感

该事件令我印象深刻,恋爱时,有意无意地和他看了几部文艺片,发现他的确是不太感兴趣,不过F童鞋最大的好处是认真,而对一个认真的人来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品位是可以渲染的——当我得知他看完了我拷在笔记本里的《肖申克的救赎》、《三个白痴》和《美丽心灵》等电影的时候,我的心里,很是小有几分成就感——这可能和他把我培养到能陪他一起看球赛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昨天傍晚,他重新把笔记本连了电视看《美丽心灵》,一边忙着捯饬一边向我们极力推荐这部电影——像当初我向他推荐《肖申克的救赎》一样,妹妹看了几眼抗议无效后就专注于绣她的十字绣了,而我忙着做晚饭,听他大呼小叫,就知道精彩的地方到了,赶过看两眼。

晚饭后,坐下来正式看这部已经播放了一多半的电影。

与那些轰轰烈烈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电影确实有点闷——闷是关起来的心,唯有你看进,到门里面,你才能感受得到心灵的触动。

幻与真

头脑中幻想的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这是成名后就开始困扰约翰的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幻想,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幻想与现实,是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平行线。我们经常会梦见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更多地是幻想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会有次曾相识的感觉,会觉得这件事情自己曾经梦见过、预见过,或者想象过。

在诸多的人生定律中,有一条吸引力法则,说你的主观想象会改变你周围世界的分子排列,你想的事情会变成现实。而心理学提倡我们在生活中适当地进行幻想,认为那可以有效地缓解我们的现实生活压力,改善我们的精神状况。

当然,约翰纳什用他悲惨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患者除外。

据说男人体内多多少少都流着征服世界的血液,可能是受身为电子工程师、教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的父亲的影响,可能是二战的生长环境,而天才的过分自信带来的是意志和基本的生活、感情能力的相对薄弱,约翰在幻觉中创造出三个人,这三个人对他说话,向他索取,带他到另一个世界,甚至向他发号施令,严重地干扰了他的生活,在对幻觉的沉迷中,约翰疯了。

据说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只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记得我好像看过一部香港电影,一个女记者试图探寻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还险些把命搭上。实际上,多少年来,精神病领域中的治疗似乎一直没有取得怎样的突破,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手坏了可以治手,脚坏了可以治脚,而面对一个看不见的精神,治疗它,似乎的确是玄之又玄的事情。

所以,我们很少听到精神病患者被治愈的消息,更多的,是在大街上,看到四处游荡的、肮脏的、神情茫然、自言自语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的亲人抛弃了他们,我们尽量地远离他们,而他们,早已经远离、抛弃了这个世界。

心与脑

在主线之外,如果要总结提炼一下,这部电影的暗线探讨的应该是心与脑的关系。据说很多天才都是情感与生活上的白痴,也就是说,智商IQ越高,EQ情商越低——这似乎也能与电影的男主角、人物原型约翰纳什的博弈论扯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些常人的生活就是IQ与EQ博弈后互相妥协的结果。

而约翰的妻子艾丽西亚无疑是个例外,确切地说,她不仅仅是例外,她是个天使。艾丽西亚是那时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他的智商自然不可小觑,而她的生活也处理得非常好——这从约翰第一次见艾丽西亚时就能看出,面对窗外施工的噪音,约翰只是焦躁地关上了窗户,艾丽西亚却近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至于爱的能力,当约翰险些淹死自己的孩子,险些在幻觉的唆使下杀死她,她不仅没有把约翰送进精神病院,还执着地留下来照顾约翰,并坚持让他普林斯顿大学——哪怕只是让他在图书馆无所事事,在学校的林荫道上自言自语。

一定是上帝不愿放弃约翰,所以他派来了艾丽西亚,而正是妻子的坚持给了约翰自我面对的勇气:他不再沉迷,也不再抗争(这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他猛然想起幻觉中的孩子始终不曾长大,他承认并面对自己的幻觉,安然地向幻觉中的三个人告别,不再理他们,哪怕他们一直跟随着他。

只有当你争辩时,对方的指责才更加激烈,如果你接受并永远沉默,对方还有什么说话的理由?

幻觉中的人其实应该是约翰心灵深处的自我的化身,或许是害怕长大的童年,或许是征服世界的野心,或许是自我膨胀的自负,我们的体内其实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mind,它们可能是悲伤的、忧郁的、残暴的、幼稚的……每一个都有可能是一个我,面对它们,面对自己,我们只有安然接受,才能与自己和平共处,才能更好地生活。

而爱情——自助者天助,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上帝就会派来一个天使,带来爱情这个最美好的东西。

艾丽西亚用她的心终于拯救了约翰,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颜姐告诉过我一个故事,说她的一个亲戚谈了个女朋友,开始并未觉出什么异常,可是就在谈婚论嫁时,他发现女孩偶尔会一个人自言自语——女孩在之前恋爱时可能受过什么强烈的精神刺激。他最终退了这门婚事,而女孩的精神状况在之后每况愈下。几年后,颜姐再见那个女孩时,她衣着邋遢,头发一绺一绺地结成污垢,大夏天穿一双棉鞋——她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了。

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很难指责谁,颜姐还说她的一位兄长,在婚后才发现妻子有忧郁症,在一个人把孩子养大、坚持多年后最终还是在妻子娘家人的劝说下选择了离婚。

我们原本都可能是天使,只是,当我们都不愿意做天使时,就再也没有人遇见过天使,于是,世上不再有人相信天使。

电影的英文名字是A Beautiful Mind,译过来的中文名字是《美丽心灵》,但是这个名字似乎并不是非常确切,美丽心灵?电影探讨的似乎并不是(起码不仅仅是)我们通俗理解的“心灵”的故事,回过头来看英文mind的释义:想法;心、心理、精神——或许mind才是mind的本来意思,而非中文里的“心灵”,它更多地倾向于中文中的“幻觉”。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成就了约翰纳什的是他非凡的天才,正是那些幻觉毁了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与他的生活。可实际上,上帝在赐予你一枚硬币的时候,一定会同时给你硬币的正反面,当约翰纳什沉浸在他非凡的数学思维中的时候,那些幻觉也相应而至——它们是相克的,更是相生的,约翰沉迷或对抗那些幻觉的过程正是每个人对自己都可能会有的态度——心理学上常讲的自恋(Narcissism),或者自虐(Masochistic),正所谓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有可能是谬误。而约翰作为一个天才兼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同时体会到了人格上的两种极端。而从故事的过程和结果(约翰对他幻觉中的三个人,从沉迷,到抗争,到接受,而那三个“人”也自始至终都追随着他)我们也看到,沉迷或抗争的结果其实是可怕的相似,都会让你坠入无尽的黑暗,唯有爱与接受,才是解决的办法。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篇2

一、三类原型与主人公的精神回归

电影《美丽心灵》中主要涉及三类原型:阴影, 英雄和阿尼玛。这三种原型, 各自以主人公所幻想出的某个人物来呈现。

在《美丽心灵》中, “浪子”室友查尔斯便是荣格的阴影原型。荣格对阴影的定义是:“它是个体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东西”“每个人都有阴影, 而且它在个体的意识生活中具体表达得越少, 它就越黑暗、越密集。”也就是说, 阴影原型是人物本身的对立面的集合, 是由人物所否定的所有特点汇集而成的。纳什之所以幻想出查尔斯这个人物, 与其一贯的生活压力是分不开的。从影片的最初五分钟的情节, 就可以看出纳什的不善交际与竞争巨压, 在这种压力下, 影片第六分钟的时候, 查尔斯就作为纳什的阴影原型第一个从其潜意识中挣脱出来。查尔斯一方面与纳什截然不同, 他浪荡不羁, 与纳什的勤奋谨慎形成极端的对立。另一方面, 查尔斯却与其他人不同, 他懂得欣赏纳什, 与纳什成为知心好友。他带着纳什喝酒减压, 他赞扬纳什失败的交流方式, 他承认纳什的天才与能力。可见, 查尔斯的出现, 又是纳什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这样的分裂性的自我交流与鼓励, 纳什保持着生活的勇气, 坚持着对于生活的热爱, 对于美丽人生的回归之心。

幻想人物威廉帕彻的出现, 是纳什心底的英雄原型的投射。坎伯曾在《千面英雄》中对英雄原型作过详尽的研究, 最终认为英雄只是一个象征, 英雄的行为, 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实现而进行的一种探求。在影片中, 主人公纳什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自己的英雄梦。纳什始终坚持要发现原创理论, 决不妥协。这份不妥协的固执, 本质上恰恰是一种英雄主义。虽然纳什以推翻百年来的经济定论博得了惠勒研究室的工作机会, 但是这与纳什心目中对成功的追求相距甚远。所取得的有限成就, 反而会加剧他内心对失败的恐惧, 这就唤起了他潜意识中的那层英雄原型。英雄原型越出潜意识领域, 成为幻想出来的人物威廉帕彻。它代表着主人公对成功的极度渴望, 对回归梦想的无限追寻。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 是荣格提出的关于异性期待的原始意象, 阿尼玛指的是男性内在的女性原始意象, 而阿尼姆斯指的则是女性内在的男性原始意象。正如荣格所说“每一个男人身上都有一个女人永恒的形象, 总是潜意识的投射到所喜爱的人身上”。人们对于异性的期求, 其实是在寻找一个互补性效果的整合体, 完成自我潜意识中的呼唤。影片中主人公纳什丝毫不懂得如何与女性交流, 他不懂得这之间的感情存在, 看到的只是男女交往的目的和结果。在纳什与艾丽西亚产生交集的时候, 他潜意识中的阿玛尼原型挣脱出来, 于是幻想人物玛西应运而生。玛西作为儿童形象出现, 符合了纳什对女性的薄弱的意识, 玛西纯真无邪, 美丽, 聪明, 可爱, 活泼, 遭受生活的不幸却依然开朗阳光。这正是纳什内心深处渴望而又不具备的性格特征。而现实中干练美丽聪明而善良的艾丽西亚深深吸引着纳什, 她对于情感艺术的喜爱与纳什对于逻辑数学的痴迷形成互补, 这也是阿尼玛原型的一个印证。

二、整合之路与影片的思想精华

影片最感动人心之处, 是纳什在妻子付出的爱与自己顽强意志的共同努力下, 用自己的理智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症。纳什在孤独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与压力的时候, 幻想出三类人物, 来满足自我潜意识中挣脱出来的原始意象, 最终患上精神分裂症。他的精神问题, 起源于他试图用逻辑解释一切而造成的爱心与情感的缺失, 就像电影一开始提出的“他有两个脑子, 却只有半颗心”。心灵与思想的裂缝, 给了原始意象挣脱出来的机会, 而纳什的回归之路, 也必然需要心与思的再度整合。

艾丽西亚的爱, 弥补了纳什的那半颗心, 给了纳什直面生活的勇气。影片用缠绵舒缓的节奏, 着意刻画了这一场景:艾丽西亚轻轻走回纳什身边, 告诉纳什, 心灵是真的, 自己的心和纳什的心是真的, 能让纳什从梦境中清醒的东西, 也许并不在脑子里, 而在心里, 他们都需要相信, 非凡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艾丽西亚启发着纳什试着用心和情感直面生活, 而不是躲避在逻辑思维的背后, 并同时用自己的爱与信任, 给了纳什现实的真真切切的勇气。他开始敢于回到熟悉的环境中, 试着融入群体的生活, 并慢慢开始听课讲课与人交流。在熟悉的普林斯顿校园里, 纳什与自己幻想出的人物进行了真挚的道别, 从此纳什开始忽略他们的存在, 用理性控制自己, 告诉自己辨别真假, 回归真实。在活生生的世界里, 纳什开启了自己心与思维的整合历程, 走上了自己的回归之路。恰如影片最后纳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所讲述的那段话“只有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 才能找到逻辑或者缘由”。

影片也启示着我们现代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带给人们巨大的压力, 一切数字化的成果评估模式, 强化了人们的理想思维, 而削弱了情感价值, 其结果便是:我们越来越相信数字相信利益相信分配, 却忽略了对自己心灵的培育滋养。也许不止纳什需要回归, 我们每一个人, 都需要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守护住自己心与思的合一, 学会欣赏融入美丽的生活, 学会成全自己的那颗美丽心灵。

参考文献

[1]荣格 (著) .冯川 (译) :《荣格文集》 (第39页至第83页) )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吴巧凤:《论当代电影中的疯癫隐喻》,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3

拥有一颗永恒的心,拥有着自己最深刻的秘密,即使那样的秘密是不为世人所认同的,即使那样的秘密甚至是不真实的,即使那样的秘密给你带来的仅仅是一直以来的困扰和苦痛。但那终究是你的,秘密是你的,精神是你的,心是你自己的。这颗永恒的心是可以让自己做主的。

在那样的迷茫的过去,主宰着我们思维行动以及整个生命的心,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呢 ?它是否为了自己的真知而执着,他是否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是否对自己的信念甚至是是信仰坚持不懈?问问我们自己的心,是否,是否?

在那样的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将面对如何的变数?那么,我们又会以怎样的心来面对这一切呢?如果遭遇阻挠,我们是否会一如既往?如果不被身边甚至是最亲的人误解,我们是否会坚持开始的路?如果希望在瞬间崩塌,那么,我们又是否会有承受的勇气?

一颗永恒的心,一颗执着着永不言弃的心。那么,他在一意孤行的同时,又是否能够接纳正确的建议和指导呢?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拷问一下自己,怎样拥有一刻永恒的心。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4

跳出电影本身说一句题外话,最让我感慨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的节奏竟已快到容不得我们耐心的看完一个平凡的故事,耐心听完一段长情的告白,耐心走完的一段看似很长的路。一代代的消遣方式变得越来越快,曾经的评书杂剧大部头被15秒的短视频取代,一公里的归途中布满了滴滴打车的优惠券和共享单车。我近来一直在思考越来越快的节奏抢出的生命和时间是真正的自我吗?还是我们已然在这些快节奏的消遣中迷失了自己。我们的工具变成了奴役我们的主人,屠龙的少年坐在龙的尸首上慢慢长出了角。

所以一个平淡无奇到索然无味的故事,你爹都要用三天半的时间去说服自己看完,而故事中的人和事,顶着一生的疾病的折磨、痛苦和压力踽踽而行,缓慢而又执着的过完了自己传奇的值得他人尊重的一生。

姑娘,不要怀疑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能为人生带来的启发和教育,它远远超越我们所期望的最高值。诚如我所说,这部电影的平凡的叙述和略显拖沓的剧情在当代反转为王节奏为王的影视时代不尽饱满,可正如那清澈干净的清泉,能在人生的底层土壤上给予新生的滋养,给人生旅程的漫漫长路添上一句简单清晰的注脚。这不点电影中,不论是男主在精神疾病的折磨下坚守自己的事业和爱情,还是女主在丈夫患病期间风雨同路,一路相守的执念,包括男主的朋友们的理解和帮助,都是在对片名美丽心灵最好的诠释,也诉说了一辈子很慢,慢的只能做一件事,爱一个人的最美情话。

我无比艳慕这样优秀绝伦的人的品质,也敬佩他们为了事业家庭爱人奉献一生的魄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的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中,能够以他们的人生为榜样,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属于自己的力量。男主的心魔来自疾病,我们的心魔更多的则来自于诱惑。这部电影的带给我的最大启发,也是和其他电影感受方面最大的不同,是它将一个人的一生压缩在3小时内却没有告诉我任何道理,让我产生任何总结和感悟。它只是淡淡的问了我四个问题,问的柔声细语,声线薄如蝉翼,到达内心后又势如千钧。

这四个问题是: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拥有并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完成拥有并完成这些梦想之前,又能否将手头的工作和事情全情投入的做到自己能力极限的极致和完美?是否可以为一个人付出自己的全部?愿意为了自己价值判断中的利益和道德正确坚守住底线和原则?

非常难回答的四个问题,难在虚伪的体面阻止你拆穿自己人生稀碎的真相,难在仅存的些许硕果发酵出的虚荣不断麻醉着自己的内心,难在你不敢面对揭开面具时那撕裂人心的剧痛和血肉模糊的情境。现实是你爹也答不好或者说也在逃避这四个问题,但幸好我们问了出来,我们仍有大量的时间,一起去呵护这些问题,去寻找一些答案,去积累一些勇气,去过好这段人生。

一如这电影的波澜不惊,平凡自有雷霆万钧的气象。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篇5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影片描写刻画生动传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纳什的痛苦与郁闷。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他性格不善社交,但又极其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他自己幻想出来了一个很要好的室友。室友善解人意又热情好动很能照顾纳什的内心,一直鼓励和安慰他。毕业以后,纳什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寸步难行,所以他又创造出大学室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美苏争霸的时期,他看到北约与华约的黑影不分伯仲地徘徊在街道上,紧张的神经迫使他又想象出一个老密探,对方很看重他的数学才能并委托他为美国国家情报局工作,破译苏联间谍通过报纸传递的密码信号。这时候他的.人格分裂处于最严重的阶段,甚至因为人格分裂症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妻子也因此想要离婚。

这三个人在数十年间时刻萦绕在纳什的身边,干扰他,影响他正常的生活。他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但是又无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们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跟他交谈,理解他的内心。这样的生活一天天都在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他要抱小女孩的时候突然醒悟——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三十年来任凭时光流逝,三人的容貌却不曾有丝毫的变化!纳什幡然悔悟,冲出家门,拦在即将驾车离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大雨淋湿了他的头发,他凝视车窗后的妻儿,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语调说:“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变老!”从此纳什完全适应了三人,能够将三人置之度外,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还因为大学时期发表的《博弈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一时间名满天下。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篇6

关键词:电影,《海上钢琴师》,生态批评

自启蒙运动以来, 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是牛顿–笛卡尔哲学, 它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为特征, 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然而, 这种哲学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生态灾难和它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 包括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与自身发展的矛盾。此时, 人类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这样, 生态哲学—生态学世界观, 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出现了。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目标。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当代生态批评开始直面文坛, 逐渐形成了一股独具特色的文艺思潮。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依尔 (Lawrence Buell) 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批评家之一, 他认为, 生态批评的任务不仅在于鼓励读者重新亲近自然, 还要唤醒人们关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性” (environmentality) 意识, 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只是“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他指出生态批评的对象“不仅是自然写作、环境写作和以生态内容为题材的作品, 还将包括一切有‘形式的话语’”。“生态批评坚持生态学的颠覆性的信条———相互联系的观念, 将自然、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 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 探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策略, 其根本目的是建构生态诗学体系, 倡导生态学视野, 让它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技术领域, 以便从根本上变革人类文化,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 扩展人类的伦理, 开拓人类的观念, 向以生态中心主义的世界观转变, 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蓝图”, 使整个人类能诗意地栖居大地, 心灵能有所依。

我非常赞成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提到的, 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态环境不仅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 还存在着精神生态。“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但对于“物”, 我的理解是一切自然物或人的创造物。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对应于自然生态, 但人与其创造物之间的关系则对应于社会生态。因此, 我想对鲁教授的提法稍作改动 (即“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 , 并据此来赏析电影《海上钢琴师》。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 (英语片名The Legend of 1900, 可译为《1900传奇故事》) 讲述了一个生于海, 长于海, 死于海的钢琴师1900的传奇故事:一个男婴被人遗弃在往返于欧洲各国与美国之间的弗吉尼亚号客船上, 被船上一位好心的添煤工丹尼·布德曼收养, 因为男婴被发现于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 添煤工给他取名为丹尼·布德曼TD雷蒙1900。在添煤工意外死亡后, 只有8岁大的1900再度成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但添煤工对陆地世界的描述和他自己常年对船上众生相的观察, 使得他与陆地世俗格格不入, 他从不离船上岸。只有那么一次, 为了那位令他怦然心动的少女, 他来到了通往陆地的舷梯中央, 但最终, 他还是选择了永远地留在船上, 即使他知道弗吉尼亚号将被炸毁, 即使昔日好友冒险登船来深情劝说, 他也不愿离开。随着一声巨响, 随着冲天火光, 1900守住了他那有限却又无限的心灵家园。

1 自然生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1900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大海上, 他在“船一样大的摇篮”里慢慢长大, 在海上他神奇地拥有了不可思议的的音乐才能, 并与音乐一起终生守望着大海。从他坐在弗吉尼亚底层船舱的舷窗深情凝望碧蓝大海的眼神中, 我们仿佛看到了他那像大海一样宽广、自由的心灵。他在海上的传奇一生不就是一首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天籁之音吗?

1900未曾踏入半步的陆地又是什么样的呢?影片为我们展示的最多的是1900眼中的港口城市—纽约, 在这里, 鳞次栉比的楼房一眼望不到边。这是物质财富已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典型镜头。但我们知道, 1900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带来的破坏已突显, 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水污染, 各种污染噩梦般地困扰着人类, 等到人类意识到这些时, 却再也找不到那个质朴、清新的自然的踪影。

2 社会生态

工业化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加剧了人类社会的贫富分化, 世界上绝大部分财富却掌握在绝少部分国家和绝少部分人手中, 这给诸多社会问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犯罪、经济危机、战争接踵而至。

影片中, 就在弗吉尼亚号船头到船尾这有限的空间里, 透过1900的眼, 我们看到了世俗众生相:赖以生存的土地干涸、妻子和神父跑掉、五个子女死于病魔的会拉手风琴的男人;和年轻情夫一起杀掉丈夫然后携带珠宝逃跑的贵妇;心事重重却又无能为力的年轻男子;浓妆艳抹想变成修女的妓女;穿了别人的衣服偷偷溜进头等舱寻找不可思议爱情、眼睛里闪着美国梦的年轻移民……影片多次将特写镜头给了那些挤满弗吉尼亚号轮船甲板的移民:人群中总有人会“抬起头, 很快地向海上望去, 一看见她 (纽约港自由女神像) , 马上他的脚像生了根, 心也激动不已。”他会转向人群, 手指女神像, 大喊“America (美国) ”。然而, 我们知道, 美国那时也同样尝到了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极度深刻性和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的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 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 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其中, 美国退到了1905~1906年的水平。另外, 美国也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独善其身。这些镜头虽然没出现在影片之中, 但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叙述 (1900无时不刻不以钢琴为伴, 哪怕战争时期没人听他弹奏, 他也没有停止演奏) 和遭遇 (我敢说, 1900的朋友, 小号手麦克斯决定卖掉自己心爱的小号肯定是受生活贫困所迫) , 我们是不难理解的。想象一下, 那些将美国视为天堂的移民们真的能在这里实现他们各自的“美国梦”吗?

影片主人公1900的一生更是让我们唏嘘不已:也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1900的父母将刚出生的1900丢弃在弗吉尼亚号客轮上, “没有一个城市、一个教会、一个医院、监狱或棒球队知道他的名字。他没有国籍, 甚至没有生日和家人。他8岁了, 但官方却没有他出生的记录。”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游移于社会之外的恐惧和孤独, 他俨然是个“局外人”—“城市那么大, 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 找一个女人, 盖一间房子, 买一块地, 开辟一道风景, 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 太复杂的判断了, 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 太大了, 它像一艘大船, 一个女人, 一条长长的航线,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 反正, 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本应是相互依存的, 可现实中的人们忙于实现各自的梦想, 在高度组织化、体制化、机械化的人类社会中苦苦挣扎, 并逐渐被异化—组织化、体制化、机械化,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正是这种与社会的疏离感将1900逼到了只能以海为家的地步, 最终不得不选择与弗吉尼亚号、与音乐一同沉入大海更深处。

3 精神生态

在人类童年时期, 诗歌和艺术就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 人类和艺术栖居于自然之中。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却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 把自然世界搅了个天翻地覆, 而艺术在这搅动中也逐渐变了味道。音乐可以复制、保存、出卖, 艺术被赋予了太多的世俗价值。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 1900与音乐宛若一体, 音乐就是他的所思、所见、所爱, 音乐就是他存在的理由、生活的方式。他拒绝踏上陆地藉着他的音乐去赢得金钱、地位和美女。当他听到留声机里传出自己刚刚弹奏完的音乐时, 愤怒地将唱片夺回, 最后把它掰成几片。也许他是想用这种方式使音乐与自己永不分离。

影片中有段镜头令人难忘:来自陆地的号称“爵士乐之父”的杰利·罗尔·莫顿上船来和1900斗琴。杰利的钢琴演奏技巧可谓炉火纯青, 可他的音乐却承载了太多世俗的东西:金钱、名望、狂妄。1900的音乐灵感则是来自大海、来自爱、来自心灵深处。这场比赛注定了会以杰利的惨败而告终。当杰利灰溜溜地走下弗吉尼亚号时, 有着音乐灵魂的1900送给他一句“滚蛋吧, 爵士乐”。与大自然和音乐艺术的朝夕相处净化了1900的灵魂, 他的精神是自由的, 面对世俗的东西, 他可以大声说“滚蛋吧, 规矩”、“滚蛋吧, 战争”、“滚蛋吧, 陆地”。

再来想想船上那些想逃离贫困、逃离政治或宗教迫害的移民们, 也许, 在美国, 他们能摆脱贫困、远离压迫, 实现自己的最初的梦想, 但他们能得到完全的自由解放吗?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科学理性和工业文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理想社会, 而是无情地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使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1900, 他浪漫到极致的悲剧故事就像一面镜子, 让我们从中看见现代人追求内心平衡所付出的代价以及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态危机。也许, 有人会说1900太懦弱, 懦弱得不敢走下弗吉尼亚号, 不敢去适应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社会。可又有多少人能像1900那样, 为了坚守自己心灵的家园而敢于挑战旧俗陈规、敢于放弃美好的爱情、敢于拒绝名利的诱惑、敢于放弃每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呢?但愿我们人类与自然、精神的关系能像1900与大海、音乐的关系那样和谐、美好, 但愿我们不会像1900那样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实现诗意栖居, 心灵返乡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胡志红.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

[3]陈民.《西方文学死亡叙事研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电影《美丽心灵》的观后感 篇7

当身边的同学都相继发表论文时,他焦急,渴望自己做出成绩,只不过他瞧不起任何没有原创性的理论和解释。由于得不到世人的认可,这个时候,他在脑海中幻想出了他的葡萄牙室友查尔斯、威廉帕彻等多个不存在的人物。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心疼他说芯片不见了时的那种难以接受,感伤他不能满足妻子的那种愧疚,理解他好多次和“好友”争辩的那种痛楚。可是,纳什没有自暴自弃,他选择了面对。他拒绝承认曾经最亲密的朋友,放弃了自己的狂傲,当Princeton玻璃上原本白色的几何图案编程变成一个个代数方程,我们明白,他连自己最宝贵的研究兴趣也舍弃了……正常与幻觉之间,纳什在坚持。30年的时光爬上了纳什的额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俨然已经不重要!就像纳什最后说的那样,“我依然会产生幻觉,他们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我选择不去关注。”他的勇气令人动容。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在在支撑着他。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总会有一些伤痕残存着,它们像魔鬼一样缠绕着我们的心。我们不愿意去触碰他们,因为只要轻轻一碰,便会隐隐作痛,血流不止。所以我们选择了回避,选择了躲闪,选择了蜷缩在仿佛只有自己的世界里疗伤,慢慢失去自信,失去了开拓新世界的能力,长此以往,伤痕便会冰冻我们的情感,令我们无所适从,令我们无力做我们的工作和事情,所以,有些痛楚,我们不得不面对,获得重新独立生存的勇气比什么都重要!

纳什的妻子,艾丽西娅,是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天使,是她,撑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是她,给了纳什鼓励与支持,让这个天才受到重大打击后,依然有安身立命之所,并最终让偏离轨道的他像恒星一样高挂天际,重放光芒!我清楚地记得当纳什的朋友问她,是否撑得下去的时候,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着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让人倍受感动。不去计较付出与得到,只知道他是自己深爱的人便足矣!或许,爱是一种特殊的逻辑,是没法用正常的逻辑来推断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灯红酒绿的生活让我们变得狂躁不安,金钱、权力蒙蔽了我们的心灵。纯洁的爱情,似乎已踪迹难觅。养情人、做小三的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成为我们难以言喻的痛,而艾丽西娅的这份爱便更显弥足珍贵。是她,艾丽西娅,让我们心灵受到了震撼。这份爱,纯洁而神圣。艾丽西娅的坚持是士兵突击里面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真实写照,相信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真爱无价!

美丽心灵电影影评 篇8

《美丽心灵》里的约翰纳什,是一个孤独的人,确切的说他是孤独、疯癫、迷茫和困惑的天才。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并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相当于没有上过高中,就像是扩招进入大学一样,但他确是著名卡内基奖学金的另一获得者,他是内向的、自闭的,纳什的一些同学也把他当成对手,他显得在大学这个交际圈里是那么格格不入,优雅的社会交际他根本不屑一顾,上课也提不起什么兴致。他这个自闭而内向、活在自己个人的世界但同时又好强的孤独天才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纳什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创造出一个新的理论。他非常自闭,不喜交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但他内心又非常渴望友情,于是他幻想出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爱喝酒的浪子朋友查尔斯,为什么会幻想出一个酒鬼的浪子,可能在他生活中,他太过于相信逻辑,一直循规蹈矩着,内心潜意识里面也让自己突破规则,生活中的不如意,让他对酒情有独钟,有心事的男人,习惯喝点酒。他害怕输,在自己遭遇挫折,内心难过痛苦时,他开始和不存在的查尔斯交朋友,谈心,沟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一丝的安慰,结尾坦言,查尔斯是他最好的朋友。

面临毕业时候,每个学员都以能进入惠勒实验室为骄傲,约翰陷入苦恼中,名额有限同时自己在学术方面却没有一点造诣。当时的普林斯顿是全世界的数学中心,爱因斯坦(不知道是哪一个)等世界级大师均云集于此,同时每个学员都很优秀,竞争激烈。一个晚上他与一些同学在当地洒吧娱乐,当时他们对一个热情的金发碧眼女人的反应引发了他的灵感。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大脑中出现灵感。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这个貌似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

存在一个均衡点使得双方达到双赢的目的,两个人都想让别人吃亏的话,每个人都理性思考,不一定会得到整体最优的结果,最后很有可能最后谁也没得到便宜。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两人都理性思考的话,这是明显的“失衡”,但是人人往往是自私的,如何建立相互信任,实现双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最大的受益。得与失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博弈,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博弈论里面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囚徒困境里,两个人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获益,完全无视对方的情况。如果囚徒困境的两个人是爱人,亲人或者别的一些情况,也许最后的选择会有所不同。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因为获益情况的不同。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从别人的角度想想,再做出自己的选择。(清楚自己的收益是很容易的,判定自己的优势策略也是较容易的,难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别人的选择,尤其是当你不知道别人是”饭桶恶魔“还是”愤怒天使“的情况下)。永远不要选择劣势策略。

纳什后来进入惠勒实验室的新军事技术中心,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这可是一个众人觊觎的工作,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满意。电影刚开始就渲染了这么一个氛围,老师讲课中提到,是数学家为美国赢得了世界大战,因为数学家造出了原子弹,数学家破译了密码(可能是中途岛对日军密码的破译,可能是破译山本五十六行程的破译)。同时约翰一直想用自己的学识,给世界带来影响。当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纳什渴望在这场新的冲突与矛盾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一天,美国国防部邀请他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约翰凭借他惊人的才识,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当时苏联已经有了氢弹,冷战环境下带给人们巨大的恐惧和压力,这激发了约翰潜藏内心的维护国家的正义感,这个时候,又一个人出现了,幻想出了一个国防部人员。邀请自己为国家工作,破译苏联的密码,拯救世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纳什的幻觉一天天变得真实,精神分裂症并没有像它所带来的痛苦那样宣告自己的到来。有时候自己感觉特别真实的事物,就算你觉得他在怎么真实,他也可能是幻觉。他每天秘密的工作着,并对别人称之为机密。终于有一天,这个幻想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恐惧,他“犯

病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让他表现出各种异常,他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分辨不出虚幻和现实。在一番斗争和妻子的支持下,纳什认识到自己所看到的那么真实的东西,都是虚幻的。虽然病魔缠身,他仍然被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他决心寻找自己的恢复常态的方法。在妻子的支持下,毫不畏惧,顽强抗争,依靠强大的意志,忽视自己所看到的幻想。人不牺牲点什么,是一无所有的,但当忍受了这种痛苦之后,并将其克服,人就会获得不输给一切的坚韧的心。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前的叙事可能用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但此时又是整剧的另一高潮,还是挺感动的吧,约翰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而他妻子也赢得了他。人往往得不到幸福,因为早在它到达之前,就没了耐心。还有有些东西,老是纠结的话,容易使人疯,它明明是这样,你心里老是想他为什么是这样,胡思乱想,正常的也会变成不正常,学着去忽略和忽视。

天才这种东西确实是在芸芸众生里面闪着耀眼的光芒,但是光芒的背后也隐藏了很多痛楚,不要在相互羡慕中虚度了一生,这样想起来,天才貌似都有点神经病,从梵高,毕加索,爱因斯坦,海明威。。都有点孤僻,与周围的社会交际不是十分融洽,约翰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方面,天才一般容易孤独、疯癫、迷茫,以及困惑,个人觉得可能正是因为此,在这样的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他们才能正正真真的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没有干扰,没有强迫,没有很困难,但是往往与世隔绝的性格会“天妒英才”,不合适在社会上生存,事情是两面的。这么活着吧,孤独但不寂寞,疯狂但不变态,专注但不孤僻,让病态的精神面貌远离,在之后的旅途上,安静的守住自己灵魂里一些原则的东西,任社会去扯碎它的蛋。

电影《心灵的阳光》观后感 篇9

2011年11月24日我们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部叫《心灵的阳光》的电影,主人公天天,是一个优秀的小女孩,但在她的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些秘密。一次,天天在美术课上画了一个风铃,常人眼中美丽的风铃在天天的笔下却变成了黑色。心理老师陆桐通过对这幅画的分析,意识到画这幅画的人可能存在某些心理问题,于是安排天天接受心理辅导。第一次心理辅导,天天回避了陆桐的话,而且由于心理辅导需录音让天天产生了戒备心理。第二次,陆桐设计了一个心理测试,可对辅导有抗拒心理的天天,给出的答案依然出人意料。于是陆桐决定家访,但家访时只有天天在家,在天天家中陆桐发现一串蓝色风铃。原来这串风铃是天天去世的爸爸送给她的礼物。天天由于父亲的去世悲伤的情绪无法得到疏解,经常出现和父亲在一起的幻觉。最后经过不断地努力,天天的心理总算恢复了正常。

这个故事中的天天跟我们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因为觉得无处倾诉,都会把自己所有经历过的事情深埋心底,然后饱受其困扰。加上很多的家长们又不能理解,最后就会像天天一样,产生心理疾病,以至于使自己变得不受控制,产生各种幻觉。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我们广大少年儿童越来越“逆反”,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电影里的主人公还算幸运,最后心理恢复了正常。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幸运了。我们从电视节目、网络上,常常都可以看到一幕幕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镜头。

通过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迪:一是我们自己一定要坦然面对那些令人悲伤的事情,保持一个阳光的心理,乐观的面对一切的事物。二是家长们一定要多去跟自己的儿女沟通,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望子成龙”的一番苦心才能得到儿女的理解,也只有和子女多多沟通,你们的子女才能够阳光的茁壮成长。所以,我真诚的希望各位家长,更多的去理解和宽容你的儿女吧,我们都很期盼。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10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美丽心灵,真的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影片中的人心灵美丽,也带给我们这些观影的人心灵的震撼。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的心理电影,并且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第59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8项大奖。其出彩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首先是剧情方面

《美丽心灵》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这是一个由真实的故事拍成的电影。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叫做纳什。纳什的行为在其他人的眼里是极其古怪的,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语。纳什是一位非常天才的数学家,在天才如云的普林斯顿大学里面,特别在数学系里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他喜欢解决一些折磨人的数学问题。正因为他在数学方面有着独特和过人的理解,为他在数学方面的陈旧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天才式人物理应在世界论坛中一直闪闪发光,他所走的路应该是阳光大道而不是独木桥啊!可是,正因为他的独来独往,古怪,喜欢沉醉在自己的隐秘的世界里,有种与世隔绝,不理世事的性格,才造就了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得到了精神分裂症,要不然凭他的博弈论早就站在了诺贝尔讲台上了。

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或许我们没有权利去埋怨上帝为什么造就一个天才出来,却无情地让他受到精神病的折磨,把这个人的一生都毁在心灵上,可知,一个人的性格,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不仅仅是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更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家庭,让你身边的人为你担忧,为你难过。面对残酷无情的现实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呢?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在现实中你最大的敌人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把你自己给锁了,只有你自己才给你钥匙。逃避现实,只会显示出你的懦弱和无能,只有勇敢地面对,你的毅力是可以提升的。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的心灵起到的强大作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孙中三先生要弃医学从事革命。你可以身体残废,但是你不可以精神残废,身体上的残废,那是生理上的一种阻碍,只要你意志将强,你的人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你的生活一样可以充满阳光。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然而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患上精神病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从此被你涂上了黑暗,是你把自己给填埋了。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正面客观地对待现实的世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灵枷锁。永远不要放弃自己,非凡是没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虽然要冒一点险,但人生又何尝不是靠冒险丰富起来的呢? 《美丽心灵》电影观后感

“要是你那一天发现你所珍惜的一切,不是消失也不是死亡,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时,会有多痛苦?”

千变一律的励志电影,总感觉没什么新意。倒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精神病患是如何治疗,也明了为什么精神病那么难治疗的原因。我总在想,为什么主角不给那些想象人物一拳呢?或许只要一拳头,那些幻想就会被打的烟消云散,也或许只是电影里没有打罢了;又或许,是主角还是有一点不希望那些幻想消失,毕竟,那些想象曾经带给他成就感和自信,和爱,就像主角说的:“我真害怕你们不是真的。”

人就是人,到头来还是渴望有人陪伴,人不是孤傲的王者,孤傲的王者还是渴望有人陪伴。惟有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人才会感到幸福。

爱,很多电影的主题。就算看了千遍万遍,就算看到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坚持不懈的过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过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为爱,为了世界上那些还带来爱给主角的人,妻子、儿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着人,当然,最重要的就属他的妻子。

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11

朋友向我推荐了一部电影《美丽心灵》,这是一部让我看过了第一遍还想再看第二部的影片,那股莫名的感动一直停留在心中,让人寻味。这部描写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在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了四项大奖。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感受到爱情的力量,理性的光辉。

约翰。纳什,一个智商过人的天才,在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就提出了均衡论,也正是这一理论,让他拥有了惠勒实验室。但是他的理性思维和他的情感思想发展极不平衡,他不会与人交际,却崇尚理性和逻辑,最终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他的精神分裂,他在数学上的极高的天赋和在其他方面的无知使他被拉向了两个极端,从而奔向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

查而斯,一个和纳什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好朋友,也是这个孤僻天才的唯一的朋友,他伴随着纳什走过事业的低谷,获得成功,又伴随他找到了心爱的人。纳什逐渐走进了幻境,并且无法自拔,最终他发现这个一直伴随着他的,给他莫大鼓励的,分享他心事的好朋友居然从来都不存在过。这个真相让纳什痛苦不已,甚至不愿意去相信他是不存在的。试想,一个人的愉快的美好的记忆本来就少,然而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些美好的记忆根本就是虚构的、不存在的时候,那将是怎样的致命的一击。

纳什的思想里为什么会分裂出这样一个人物呢?答案是:查尔斯是纳什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我,他乐观、随性,他的性格、人生观、处事方式与纳什截然不同,而这些恰恰是纳什压抑的自我,在查尔斯的身上得到释放。

在纳什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幻境的时候,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给了他莫大的帮助,始终对他不离不弃。记得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让我泪流满面:

“你想知道什么是真的?”艾丽西亚问。纳什点头。

艾丽西亚用手抚摸着纳什的脸,“这个”,又握起纳什的手抚摸自己的脸,“这个”,她握着纳什的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这个,这个是真的。也许……能从梦中醒来的部分不在这儿,”又把自己的手放在纳什的心口上“而是在这儿,我需要相信,奇迹是可能的。”……

没有什么比理解和信任更具有力量的东西,凭着意志力,纳什决定对那些幻境中的朋友们视而不见,他在没有光芒的隧道里毅然坚定的前行,不知不觉中,能够自然的与人交流,在沉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若贝尔奖的获得者。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发现不是均衡论,而是爱的等式。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另一个自我,它时常与我们的理性斗争,他要求欲望,要求反抗、要求权利,要求放纵……我们都需要坚定的勇气去对它们视而不见,即使它们会伴随我们一生的出现在我们的思想里。

篇二: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这部影片讲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仍潜心研究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主人公纳什是一个奇怪而又不合群的人,在美丽的普林斯顿大学,他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但是幸好有查尔斯,他的浪子室友的帮助使得纳什能够忍辱负重,继续他自己的研究。即使是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即使没有人喜欢,但这都不妨碍他对于自己理论的信心和坚守。一如既往的继续演算,一如既往的不停思考,终于有一天在酒吧里,当他的那些同学有些取笑的让他去追求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孩,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终于有了成果,他推翻亚当·斯密的观点并给出了自己卓越的理论。

他在麻省理工进行教学和数学研究,和一位物理系学生艾莉丝相爱并结婚,当时是二战时期,他被将军请去做军事解密,最后还被国防部威廉帕彻委以更为重要更秘密的破解敌人密码任务,连他的妻子都不告诉,但最后人们发现从浪子室友到国防部这都是他的幻觉,其实不存在,他患有妄想性精神分裂症。这对他怀孕的妻子是沉重打击,但不曾离开他,陪在他身边接受治疗,但他也意识到自己有精神分裂症的时候,也努力的克服通过意志的力量,与幻影作斗争,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竞争激烈,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并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他的研究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奋斗,在最艰难的时期,是他想象的浪子室友给他帮助鼓励安慰,可见他内心的孤单,但同时也表现出他为了研究付出的心酸挣扎,他执着的心就是美丽的心灵。还有后来他知道自己病情,但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

他的妻子在得知自己的丈夫患了这种病的同时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却没有想要逃避责任,相反,她陪在纳什身边,照料他的起居。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这是纳什在获得诺贝尔奖时对他妻子美丽心灵最好的感激。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觉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美丽心灵的又一次诠释。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不仅仅是赞美纳什的美丽,同时赞美了深爱着他的妻子,还有那些积极为他治疗的医生,大学的同事们。我们是彼此相连的共同体,我们不单单是为自己而活的,我们的行为将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一个人,因为在任何时候,他都是需要你的。拥有颗美丽心灵,可能会是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美丽回应……

篇三: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多么美好的词,什么样的心灵才是美丽的,我想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这部电影其实很久以前已经看过,现在再看一遍发现感觉不一样了,很多新的东西加了进来,心境变了对电影的理解就不一样了,大学两年的历练,接触了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成长了!

“精神分裂症”是在三院心理科预见习的时候开始接触到的,当时科室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为“思维障碍”大致有思维速度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等。病人还可出现幻觉,主要有幻听、幻视、幻触。对这些病人的治疗,医院以药物为主,精神性的药物副作用很大,科室里大部分病人精神萎靡,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由于精神分裂症目前临床上还查不出具体原因,医生的药大多是对症治疗,具体什么才是“恢复”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病人在医院这段时间没有再出现一些病状,医生就会考虑病人出院,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终生服药。

电影中主角约翰·纳什正是这种情况,在大学时开始出现幻觉,幻觉便伴随其一生。约翰·纳什是一个简单的人,除了爱情这种生物本能,世界的物欲于他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他要的是数学,坚定的相信数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正如他在电影中的一句话“我是解决问题的高手”,我想一个简单并且一生执着于一件事的人,一个敢于舍弃其它坚持自我的人,一个坦然自若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是幸福的,每天都充实的去追求,每天都活在对问题的解决中何乐而不为呢!可我们世界是怎么了,如果我们身边真的出现类似这样的人,带来的肯定不是我们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种排斥、嘲笑,影片中尼尔森、班德、韩森,开始时对约翰的半开玩笑式的调戏,多少都有一点故意的性质在里面,不过约翰是简单的,简单到可以对这些嘲笑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所以他是幸福的,并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说话,告诉了全世界“我”的存在不是一种另类,人必须活得真实。

影片中,约翰的妻子从在州长家为约翰西装袋子装上手绢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令我感动。她是坚强的,在约翰精神分裂症被被医生告知后,她没有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崩溃,而是忍着疼痛去调查丈夫的病况,在约翰的两个助手阻止她进入惠乐实验室时,她给了其中一个助手一个耳光,快而狠,我想没有人会去指责她的耳光,我们更多的是被这个女人坚强所感动;她是善良的,深爱着约翰,自始至终她都没有离开约翰,在约翰服药的那段时间里她忍着所有的痛悉心照顾约翰和孩子,在约翰停止服药后,她送走了孩子,面对着约翰随时都可能对自己造成危害的情况,她还是毅然而然的选择了留下。

上一篇:申报学士学位的通知下一篇:元旦主题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