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精选9篇)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1

【摘要】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解决民生这一深层次问题,营造我党执政兴国的良好社会环境。其着力点是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强基固本等。

【关键词】社会管理能力 必然性 着眼点 着力点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作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随后的“七一”讲话中,他又强调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阶段性特征,适应时代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我党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非常重大。

一、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目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特征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1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也发生着变动,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增多,等等,都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课题、新要求。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带有阶段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党领导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的必然现象。从党的崇高事业这一角度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性,能加强我们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增强党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必然性 1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http:///xwzx/gnsz/szyw/201102/19/t20110219_22228907.shtml

我国既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中,“社会建设”提出较晚,在建设实践中显现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1)我国社会保障网建设缓慢、覆盖面较低,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差距显著,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2)政府社会管理的理念及方式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及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不相适应,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且改革滞后,政府责任缺位和包揽过多同时并存,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不足。(3)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各阶层之间利益摩擦及冲突增多,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日渐突出,大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尽快缓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头就难以保持,甚至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覆辙。因此,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各项建设,最终的归结点,就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这关系到我们党能否继续长期执政、执政地位的巩固性等重大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是党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体现,也是领导干部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的体现,与党肩负的使命和任务紧密相连。当前,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在党的任务中,推进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与社会稳定相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联系的。

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同时也面临着随改革进程加深而越来越凸显的社会整体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新形势下,能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能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维护好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任务十分艰巨。正因如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眼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从党的执政需要出发,着眼于解决民生问题,营造良好执政环境。

(一)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对群众而言,“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民

2生对政党而言,“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按照唯物史

观和我党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执政党的社会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始终赢得民心,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页。

得到人民群众衷心地支持和拥护。而民心向背的深刻基础是民生状况,毕竟,“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党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通过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改善社会民生,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党所提出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当前,我们应从维护群众利益角度出发,加强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药卫生、食品安全、住房政策、教育体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领域的研究探索,探讨新形势下全力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21

(二)实现“三个最大限度”的目标,营造党执政兴国的良好社会环境

党执政兴国需要有利的社会环境。对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的执政党而言,良好社会环境最基本方面的是社会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活力迸发,人民群众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动力,才能推动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有效的社会管理。“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3,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着眼点。创新社会管理,要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保持社会活力,密切党群关系。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社会风险应对有效,社会和谐稳定长久保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所谓着力点就是大力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目前,需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管理工作是做群众工作。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4。目前,一些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与创新社会管理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看,对社会管理重视不够,还没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的观念还未根本改变。从方式和方法上来看,还1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版,第82页。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ttp:///xwzx/gnsz/szyw/201102/19/t20110219_22228907.shtml 3 同上。同上。

存在着相对滞后问题。由于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刻把握,往往不善于化解矛盾,不知道消灭矛盾和纠纷于萌芽和基层,甚至习惯于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动辄调动警力,不善于运用法律、道德约束、舆论引导、心理疏导和信息技术等手段。从能力上看,由于缺乏社会管理的相关知识,往往处置方式不当,处理方式失准,应对危机能力欠缺。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以转变思想,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社会管理需要机制体制的保障。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1.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担负领导责任,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政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办好主要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稳妥吸收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

2.加强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共产党人不仅承认和肯定人民群众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而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们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因此,必须在多样化的利益格局中做好利益协调,实现每个阶层的利益追求。这就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建设,出台并逐步完善政策法规,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科学调控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提升劳动报酬的份额以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推动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造和谐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3.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固然有不同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但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应在把握社会矛盾性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演变的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目前,要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为重点,继续推进多渠道与全方位相结合、法治化与柔性化相结合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建设。要继续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14、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程序

社会管理工作是群众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目前,广大党员干部真诚为民、真情待民、真心惠民的思想和行动,使党拥有深厚的力量源泉。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环境和拥有执政地位的条件下,做群众工作仅依靠党员干部个人的思想觉悟和优良作风是不够的。要使群众工作更加科学、更有活力,落到实处,还需要好的、科学的制度体系约束。一是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防止政绩工程等违背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工程建设以及与民争利现象。二是逐步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服务群众制度,把信访制度发挥实效。三是把群众工作责任机制结合到党员干部考评机制和领导班子选人用人机制中,着力解决对群众冷漠、疏远、脱离群众、居高临下现象。四是在工作制度上把党内监督同人民监督、法律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同社会监督合起来,着力改变党员干部作风。1 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和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20页。

(三)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注重从制度层面加大约束力,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要继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把社会管理创新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在诸如公共教育卫生、公共事业和环保、公共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应研究制度并完善其公共服务标准,以便公共服务主体按照标准提供公共服务。1

(四)着力解决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是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稳定、参与国际事务的协调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逐步转移过去。”

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问题,必须着力解决来自政府和社会组织自身的两个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说,既存在扶持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从社会组织自身管理来看,存在着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官办色彩过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3从政府方面,要解决好对社会组织管理监督、培育发展问题。要历清业务主管单位与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把所有社会组织纳入登记管理之中;在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及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或完善具体的政策规定;抓紧出台和完善规范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同时,帮助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

(五)着力解决强基固本的问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管理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强基固本工作。要强化基础工作,整合基层资源,不断加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壮大基层力量。

1、健全完善基层自治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的村民自治机制,努力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配合、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城市基层社区自治功能,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将社区负担的基层社会管理费用和居民公共福利服务支出列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项目,积极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值得提出的是,在基层自治建设中,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相信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扬基层民主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机制,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使城乡基1 唐铁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有硬约束》,2汪洋:《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2

城市中部分的企业与群众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 加之城镇污水的管网不完善, 生态环境的监管不到位, 大量的工业废水超标排放, 生活污水直排, 导致部分的江河水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于上述现象, 需要水利管理部门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争取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进行水利管理, 同时抓好安全管理, 运用科学发展观, 通过水利技术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利信息管理等水利科技的创新手段, 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应当抓好法制管理, 根据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 做到依法管理, 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抓好经营管理, 充分地利用水土资源、水利工程等优势, 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以提升经济效益。此外, 还应坚持以水为本, 协调好水利工程的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确保水利科技创新, 使之为提升水利管理能力提供帮助。

2 水利管理中的水利技术创新运用

2.1 借助水利信息化技术提升水利管理能力

水利信息化技术提供的防汛预案, 有助于水利管理, 当前, 水利信息化技术面临的瓶颈是无法对行政领导供应行政决策服务, 要解决这一瓶颈, 需要将防汛预案加入到水利信息化系统当中, 并提供洪水预警。在实际的应用当中, 这一系统能够在洪水达到一定预警级别的时候, 给予相对应的预警方案, 行政管理领导人员可依据这一预警方案, 及时制定相关调度决策。这一系统还能够进行放洪量及其对下游带来的影响进行模拟, 为行政领导进行决策提供相关参考。系统运用过程中, 可使用掌上GIS资讯系统满足快捷性。掌上GIS资讯系统可使用智能手机运行, 从而享受手机的无线电话、发短信、电话簿等功能。掌上GIS资讯系统还具备查阅行业资料、空间定位、实时的信息浏览查询、电子地图等功能。GIS资讯系统能够为水利管理提供及时、充分的水利信息, 便于及时、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2 运用RTK技术

RTK是为实时动态测量, 对其而言, 和GPS技术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差分解算, 不同的是实时的差分计算。水利工程对于RTK技术的应用, 加之计算机普及, 使得传统的作业模式获得革新, 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之前的快速静态、静态、动态测量, 都需要进行事后的解算方能获得厘米级精度, 而RTK能够在野外实时的获得厘米级定位精度测量, 采用的是载波相位的动态实时差分法, 是GPS应用重大的里程碑, 为地形测图, 工程放样, 各种各样的控制测量带来新曙光, 极大地提升了外业作业的效率。较之于GPS技术, RTK技术优势明显, 高精度的GPS测量需采取载波相位观测值, RTK则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而进行的实时的动态技术定位, 能实时提供测站点在指定的坐标系当中三维定位的结果, 且达到厘米级的精度。RTK的作业模式中, 基准站能够通过数据链将观测值与测站坐标的信息传送到流动站。流动站通过数据链而接收来自于基准站的数据, 同时采集GPS的观测数据, 并且在系统内组成了差分观测值以实时处理, 给出的是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前后使用的时间不超过1s。

水利工程如何利用RTK技术是个重要话题。传统上, 进行工程控制测量、大地测量时采取的是导线网、三角网方法, 这类方法耗时长, 并且要求点间通视, 精度分布不匀。因外业时不知精度, 需要采用GPS静态测量、伪动态、快速静态等方法。因整个外业测设过程当中无法实时明确定位精度, 如果进行内业处理时发现精度和要求不符, 需要返测, 工作量大。采取RTK控制测量, 能实时明确定位精度和观测质量, 作业效率大大提升。

RTK技术还能够应用在地形测图中。传统上进行地形图测量时, 需要在所测区设置图根控制点, 并在控制点上搭架好全站仪或者经纬仪, 以配合小平板的测图。整个过程需要2~3个操作人员, 且在拼图时如发现精度和要求不符就必须返测。采用RTK技术只需要1个人负责背着仪器到需要测量的地貌碎部点停留2s前后, 同时输入特征编码, 后通过手簿实时职校点位精度。整个区域测完之后, 可使用专业软件接口将所要求的地形图输出。RTK只需1个人操作, 不需要点间通视, 工作效率高, 且测量过程不受地形、天气、通视等条件的小指, 断面测量的操作简单, 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3 结语

水利是经济发展之命脉, 水利管理有着较为复杂的系统, 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工程。水利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水利工程才能产生更大效益。作为水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先进的技术进行水利管理, 使得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 各个水利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 采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水利管理方式进行作业。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各项研究工作, 对于水利工程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与总结, 将相关技术运用到其中, 不断地探索水利工作, 从而为农业发展、城镇环境优化打好基础, 提供保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份量逐步变小, 农业人口和地方政府多注重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意识十分薄弱, 导致农村水利工程的污染现象呈现“点多、面广、污染源复杂”的特点。进行水利科技创新, 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改善农村的水环境

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5-02

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对于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资源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是指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依据其任务与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重点学科建设由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文献资源和设备基础等组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加工、编排、整理, 形成不同等级的文献资料群, 为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马克思说过, 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讨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1],“只有靠大量的, 批判过地审查过的, 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 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2]。由此可见,文献信息资料是重点学科前沿研究的突破口,掌握和占有最新的信息资源,才能洞悉学科的前沿、动态,才能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1.学校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健全完整、功能强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是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体系的核心。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重中之重,它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工作也能够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突破发展障碍,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其次,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也需要具有全面支撑能力的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学和科研进展的全过程都需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因此,图书馆重点文献资料的馆藏数量、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教学科研的成效,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3]

2.学院(系)资料室

二级学院(系)资料室是业务上归校图书馆领导,行政上归院(系)领导的文献资料收藏阅览室。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对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弥补学校图书功能,是学校教学辅助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建设对学科建设方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二级学院文献资料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部分对学科建设方向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作用,为二级学院提供相应的信息,为凝炼学科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次,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室对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保障。文献资料室根据二级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制定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文献资料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畅通的获取学术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渠道。二级学院文献资料室是教学科研人员掌握科研信息、提高综合能力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场所,能够使教学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研究信息,对学科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再次,为重点学科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图书资料室工作人员通过主动参与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学科带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其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持环境。如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建立个性化档案,利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通过完全准确的科技查新,有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专题书目、索引、文摘、汇编等文献资源。

3.学科(特色)资料室

由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些二级学院还建立了专门的重点学科资料室,这种资料室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在开展专业信息服务中有着图书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资料管理人员多年从事专业资料工作,且身处高校图书资料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工作前沿,与教学科研一线紧密相连,对一线的教学计划、科研情况十分熟悉,搞专业信息服务得心应手。其次,学科资料室按照师生的需求搜集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源,着重精、深、广、新,能及时收集具有前沿性、学术性、权威性代表专业学科水平以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有的重点学科资料室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专业性文献资源丰富齐全,往往具有图书馆缺乏的专业性资料。如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一个独立的外文资料室,藏书23000多册。“十五”期间,该学科图书资料等文献资源建设支出195万元,占学科经费支出总额的23%,重点建设的“现象文学库”,已成为亚洲现象文献收藏最齐全的资料库。

三、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创新管理

当前,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突出矛盾是:文献收藏需求扩大与建设资金紧张。目前,图书馆界关于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合”与“分”的争论,其实质就是文献收藏需求扩大与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短期内这种矛盾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只能通过管理创新,促使矛盾有效缓解。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管理创新,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改革和机制完善,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扩大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成果。

1.创新制度建设、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使用效率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保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关部门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规定,如湖南省教育厅颁布了《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及其重点学科管理部门,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创新管理制度,积极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关方针和政策。在经费筹集方面,学校要及时配套和下拨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落实。其次,重点学科应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和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多渠道筹集经费,努力提高学科的总体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率。在经费使用方面,首先,要保证实验室和文献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自然科学学科不得少于60%,社会科学学科不得少于50%。从重点学科“十五”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看,重点学科用于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经费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一般在2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其次,要强化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支出的管理,组织制定经费年度预算计划,执行年度预算与决算,提交决算报告;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与审计。

2.馆院协调,分工合作,统筹规划

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并存,是高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要形式,这种格局在未来可能还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如何协调,分工合作,整合校内文献信息资源,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分属两个不同的行政部门,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因此,单一的行政手段难以发挥作用。实现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统一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比如在文献收藏方面,为了避免与图书馆重复收藏,院(系)资料室收藏重点是专业重点文献, 对于专业性一般的文献, 可由图书馆收藏。院(系)资料室应建立图书馆、资料室的横向联合, 通过共同编制图书资料的目录、索引, 以文档形式或上载到校园网上, 双方协商, 统一订购。院(系)资料室积极参加校园网的建设, 加强与校图书馆和其它学院(系)资料室的业务联系, 开展协作, 互通信息, 一方面使校图书馆和其它学院(系)资料室最新的文献信息能及时地为本院师生所用,另一方面把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及其他各类载体的文献组成数据投入校图书馆网络, 逐步使专业资料室的资料文献规范化并纳入校内文献资源数据服务系统, 使得资料室与图书馆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3.加强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的收集

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等通常称之为灰色文献。“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源,通过常规渠道难以获得,它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征,主要反映各领域最新动态或研究进展,且大多数为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科研部门、重点学科建设部门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一般通过各种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当场搜集。如:标准、规范、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产品样本、产品目录、科研成果汇编、政策导向等文献资料。重点学科专家、教授一般都有组织研讨会议计划和参加各种专业会议的安排,其活动费用均列入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因此,重点学科要建立学术报告和会议文件收集的规章制度,及时全面的收集好“灰色文献”。图书馆和学院(系)资料室一方面要与专家、教授取得联系,通过他们获取会议资料,或凭借他们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及其在专业学会中的地位,向校外学者发函寻访;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扩大文献源,可与其他单位交换,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网络,以保障灰色文献源的齐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5. 23.

[2]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 527.

[3]何刚.高校图书馆工作与重点学科建设[J].现代情报,2004(7).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4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国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七大在十六 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0 年实现全面 建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0 年,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和可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 7%,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投资率,那么科技贡 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的竞争从 根本上讲是科技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在知识和科技方

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 发展上掌握主动。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 有60%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 床售价的20%-40%、计算机售价的3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 略需求的真正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利用技术优势掌握和控制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资源,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重要策略。比 如,在空间领域,美国正在全面实施太空控制战略,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也都进行 了重点部署。在海洋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占海洋2/3 深海领域悄悄地展开, 科技上的领先将会直接导致发达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占有。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 对生物资源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专利圈地。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建设以企业为主 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引导和支持 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 合作,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发达国家,自主创 新

唱主角的都是企业。100 多年来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 来自企业。如汽车领域的福特,航空领域的波音,计算机中的微软,等等。近年来,我国企业在 自主创新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蓬勃创造力的 优秀企业,如:通信领域的华为、中兴;汽车领域的吉利、奇瑞;家电领域的海信、海尔等公司。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唱主角、是主体、同时也是自主创新的最大受益者。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 提出的胜者全得理论。即一个企业哪怕是在核心技术方面领先一小步,就可能占领绝大部市场 份额,致使其他企业难以生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人才为本。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这些年来, 我国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无不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要坚持把教 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 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尖子人才、国际级科 技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 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父,他归国的 五十多年,是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蓬勃发展的五十多年。五十多年来,中国 的航天事业创造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掌握了一大批具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5

九江学院 罗穆番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时期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人经过了两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了一些想法,可能不太成熟之处,但是希望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可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开展,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及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一)假期实践。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课外学术创新实践。课外学术创新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主要有学术竞赛、创新立项、实验制作等形式。学术竞赛由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主办,得到各高校的高度认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广大高校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创业实践。创业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把创意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相结合,通过自主创业来磨练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创业项目。

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富有体验感和实践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相比较,社会实践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把知识运用和素质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平台,强调在实践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心声,宣传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在奉献当中体验助人为乐的愉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6

近三年理科综合化学所考查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如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盐类的水解、离子共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化学实验、热化学方程式、有机物推断、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应类型等都是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

化学试卷特点

1、难度应是“稳中有降”

20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知识难度应是“稳中有降”,测试的知识的覆盖面明显减少。一些难、偏、怪题在考题中已看不到,相反更多的是一些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直接来自于教材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如第26题的第(1)问:y、z和w三种元素是否属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理由是。与考纲中的第27题中写出三个置换反应,都是书本上的。

第ⅱ卷的难度也明显降低。试题仍然涵盖了中学化学的“四大板块”(无机、有机、实验、计算)的知识内容。这可能是高考理综的命题方向。

2、突出学科内综合

年理综化学试卷第ⅱ卷与-理综化学试卷第ⅱ卷相比较,其显著特点仍然是学科内的综合加强了,弱化了学科间的综合。每一大题内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考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知识点和多个考点的有机融合。

3、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试题十分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础方法)的考查,在今年的试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基础知识,这主要包括了元素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阿伏加德罗定律,弱电解质,溶液ph,热化学方程式,分子的空间结构、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化学计算,电解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及配平,化学实验。其中最突出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考查分值高达20分。

在试题题量有限、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不可能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尽可能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的重点,同时也为突出能力的考查创造了公平的条件。今年的试题都是“熟面孔”,容易上手,没有绝对意义的难题;对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每一道题都能动手。例如第26题n、o、s三种元素的断,27题书写三个不同类的置换反应,第29题第(5)问的书写两个有机物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等,都是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将其作为高考试题中的问题,真正体现了高考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思想。

2006年化学试题考查内容不超过教学大纲,不偏不怪,这样出题思路就有利于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有利于纠正脱离教学大纲和教材,执意搞“题海”应付高考倾向。从试卷整体来看,高考不强调考查知识覆盖面,而强调基础知识的考查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方向。

4、强化实验考查

重要的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相伴而生”,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特点。2006年实验部分的考查单设一个大题,做了实验与没做实验答题的效果就是不一样。如果说前两年的实验试题具有情景新颖,突出考查考生的实验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话,那么今年的实验试题则特别重视基础。如第28题(10)问,写出实验制取co2、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加强科学语言考查

重视能力立意是高考试题永恒不变的主题。2006年理综化学在全面考查理解、推理、分析、判断乃至综合应用等能力的同时还突出考查化学学科语言表达能力。使用不同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

历年来考生在答题时“语义不清、词不达意、学科用语不规范”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还成为失分的重要因素。作为化学学科来说,要求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以此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描述。书写不规范、有悖于实验事实的就会引起失分。

近几年理综化学试卷要求学生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试题设问很多,占有一定的分量。在今年的试题中共38分,占全卷的30%。

提高四种能力

考试大纲对能力和能力品质的考查,由原来的五种能力合并为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四种能力中,首次提出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不仅和新教材的要求相吻合,也和高中课改的理念相一致。

(1)观察能力

是指能够通过对实验对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例如:镁在空气中的燃烧是初中化学里安排的一个实验,发出强光虽然是最刺激的信号,但这却不是最本质的现象。最本质的现象是镁燃烧时有白烟生成。

如果只注意到前者,这还是一种浅显的观察,如果还能突出注意到后者,则是一种深刻的观察。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就是这种全面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是看的意思,“察”则是想的意思。“观”而不“察”,就是只看不想,不经过思维加工,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观察。高考化学试题中有许多试题是考查考生观察后初步加工的能力的。

(2)实验能力

概括起来说,高考化学对考生的实验能力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能力;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③初步处理实验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④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⑤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的能力。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高考化学试题所考查的思维能力,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①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筹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贮存,作“意义记忆”和“逻辑记忆”,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力。

例如:在学习氮族时,不但要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需要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发此为出发点,将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都是气态氢化物等等)作进一步的考察、对比和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规律贮存于记忆中,以便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再作深化和发展。

②能将题设的情境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能选择地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将它们加以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和改造)、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能用文字(或语言、图表)来表达自己答案的应用能力。

③能将化学知识(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题目指定的各有关数据,题目中有关的信息)按内在联系归纳整理,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象(发散和收敛)的创造能力。

④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正,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例如:标准状态下的硫化氢和氧气的混合气体100ml,在一定条件下点燃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经干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气体体积为100ml,该100ml气体可能是(c)

ah2s和so2bo2ch2sdso3

解析:a项中两者不能共存。b项中如果氧气过量,则必定有二氧化硫同时存在,b项不对。d项中标准状态下三氧化硫不为气体。所以c正确

⑤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⑷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吸取———组织———分析———运用”作为运行机制。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事实上就是对思维能力更为深入的考查。

备考建议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训练

第一轮复习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应注意做好三点:研究考题、研究考点、研究考纲,对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再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构建起知识向深层次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氮族知识网络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进高考试题历年要都是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牢固,想靠猜题、题、临时突击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

(1)按《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知识网络化

首先对中学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使之具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要提高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例如在复习氮元素及氮族时,不但要领会氮、磷这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以元素族为线索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还需要结合学习进程分别领会它们以周期为线索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将已学习过的同类物质(如都是非金属单质、都是气态氢化物等等)作进一步考察、对比和研究,把所得结论整理成规律贮存于记忆中,以便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再作深化与发展。

(2)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一定要做到深层次的理解。如理科综合第9题关于电离平衡移动原理的试题,若考生对电离平衡移动原理理解的不透彻,是无法正确解答此题的。

(3)根据化学科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从近四年的理科综合高考试题来看,化学试题考查的内容大多十分基础,似乎有点返璞归真味道。

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所缺少的不是不知道考点知识,也不是不理解考点知识,而是所学知识没有形成体系,综合运用能力比较低。

我认为专题小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常见专题汇集(约70个小专题):

无机四大基本反应的比较,请各举三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反应物相同,条件不同,反应物不同的反应汇编;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有机反应的分类与示例;构成物质的微粒,并各举三例;常见物质电子式的书写;10电子微粒(原子、分子、离子);原电池电极的判断与电解方程式的书写;电解池电极的判断与电解方程式的书写;金属活动顺序的判断;非金属活动顺序的判断;盐类的水解规律;溶液的酸碱性标准与判断方法;溶液ph计算;水溶液中的守衡关系;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方法;相当质量的计算方法;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摩尔质量与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原子中的各种计量关系;列表比较三种化学键;列表比较四种晶体;元素周期率的实质;元素周期率的具体描述;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以及影响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图像;等效平衡思想;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中心元素守衡的应用;各类有机物的特性;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有水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汇编;有关过氧化物的小结;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变化规律;气态氢化物的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常见有机物燃烧烷烃的小结;铁三角;铝三角;各种沉淀图像;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规律性知识;各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知识;淬取、分液、过滤、渗析、盐析的比较;蒸馏与分馏的比较;有刻度的玻璃仪器;高中阶段各种精确度仪器;温度计在实验中的使用;水浴加热的类型;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喷泉实验的原理与设计;收集气体的方法;吸收气体的方法;可燃性气体验纯的方法。

加强化学实验的复习

从2006年实验题来看,高考实验试题的总体知识难度有所下降,但却加重了对“双基”知识表达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的考查。复习中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做到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时的主体作用;讲解“怎样正确完成基本操作的同时,还要讲清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设置不同的实验情景,积极疏导,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多向思考,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做好实验基本操作。

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可分步进行。

(1)对每一个“学生实验”甚至“演示实验”最好重做一遍,加深印象。

(2)了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用途和相关演示实验,明确这些化学实验仪器的作用与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

(3)要认真领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思考一下,能否用其他方法、装置,完成同一实验或类似的实验,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的训练。

(4)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单元,虽然近几年的理科综合(新课程卷)中化学实验试题还从未涉及到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的题型,但不等于今后不考;《考试大纲》中对实验能力的第五条要求是:“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因此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例如早烷取代反应实验方案可以习题或探究实验形式作如下研究:方案一:按教材实验。要求学生写化学方程式,操作要点,产物(氯化氢)验证等。方案二:用注射器吸取甲烷和氯气的体积比为1:4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点,实验现象,尾气的处理等。方案三:上述两实验操作方式的不足是无法看到较多量的有机新产物的生成。

命题趋势

20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命题趋势

1、继续重视“双基”,更加突出主干知识。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能力、方法、情感等素质教育的载体。由于试卷中涉及的学科知识内容远比单科试卷中少,这就为命题内容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从而增大考生内容的不确定性。题量小,知识覆盖面低,因此命题就会在注重“双基”的同时,更加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2、继续坚持由知识立意能力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估计2007年会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择题的难度,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动;这是为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利于考能力。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让多数学生能够作答,但是得高分不易,这样有利于选拔。当然,试题会在考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深刻性、整体性及创造性上做文章。

3、改进信息迁移题,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sts情境题)中,科技、环境方面的题材较多,而涉及日常生活、人类健康的内容较少;知识则以有机化学居多,无机化学等内容相对较少。

2007年可能会进一步拓宽信息源,加大社会、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无机化学、重要的化学科学思想、方法、有关识别伪科学的信息,以及有关化学研究中实验方法的信息。由于信息题给出的材料,考查知识面广,能力的综合性强,故它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4、客观题加大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第ⅱ卷中的化学四个大题,没有按往年中化学的“四个板块”来设计,而是对“四个知识板块”中的化学知识相互渗透,考生不适应。

例如:20的第27题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背景材料,考查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显然,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在第二卷中,考查化学用语所占分值很大。年为37分,占全卷的30%,占第二卷(60分)的60%。2006年为41分,占全卷的38%,占第二卷的68%。

根据保持稳定的指导思想,可以肯定地说,2007年湖北省参加考试的全国理科综合试题,出现很大波动的可能性不大,考生要适应这种模式;

5、对化学实验的考查仍然是重点

考纲增加的“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本上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例如20考查的“铝热反应”2005年考查的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实验。2006年所考查的实验和2005年也极为相似,这应该给我们以十分重要的启示。(从所用的实验装置来看)。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7

一、美术教师进行创新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美术教师通过创新, 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求知欲,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引导,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让学生表达他们独到的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影响着学生的艺术素质, 中小学美术教师如果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 就很难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也就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创新必将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

4. 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改革应该与教师的创新能力发展同时进行。美术教师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善, 进而推动了教学改革, 加快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影响中小学美术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原因

1. 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够

中小学美术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是他们的创新意识要强烈, 但是大多数美术教师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 创新意识被抑制了。思维定势又叫惯性思维, 是指按照积累的思维或行为经验, 在反复使用中形成的固定化的思维路线、方式或程序, 它使得人们用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大多数中小学美术教师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形成了思维定势, 他们通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以前的教案, “不思进取”, 创新的主体意识不够, 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创新环境自由度不够

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培育创新人才, 因此中小学的学术文化环境对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的学术环境趋于保守, 学校的主要目标是管好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了, 学术研究也主要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讨论, 阻碍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求实、创新、宽松、开放的学术氛围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 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创新环境自由度是不够的。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依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指标, 对其他指标内容的评价大都流于形式, 教学评价体系很不完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评价目的和功能看, 教学评价多为奖惩性评价, 主要用于对教师进行晋级、嘉奖, 容易使教师一味追求成绩, 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 从评价形式看, 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 一般在学期末或年末进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评价的反馈, 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创新。

(3) 从评价流程上看, 教师评价的流程不规范, 难以实现既定的评价目标;评价过程缺少必要的动态追踪, 不能及时向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

(4) 从评价内容上看, 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强调内容的全面性和普适性, 大都实行“一刀切”, 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专业特点, 无法激发美术教师的创新热情。

三、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培养教师的探索和求实精神

中小学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激发教师的探索和求实精神入手。首先, 教师应该转变思维定势, 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过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通过运用启发感悟式、集体讨论式的方法, 培养自己和学生的探索和求实精神。其次, 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 不迷信抽象的理论, 不因循守旧, 要养成独立思考和推陈出新的创新习惯。最后, 教师要善于学习研究美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 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 营造自由和宽松的创造氛围

开展学术沙龙是营造学术创新氛围的重要途径, 它以兴趣和探索为主要特征, 改变了传统的对课本知识和理论的研讨, 能够在放松、休闲和思考的环境下实现智慧的碰撞, 产生创新思维。第一, 要打破学科壁垒, 不同学科教师可以在一块讨论, 因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能够拓宽美术教师思考的维度, 从而激发灵感和创造性;第二, 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学生给教师提出不同观点, 能够使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第三, 中小学要鼓励美术教师进行创新, 给予他们更多的创新支持, 比如安排更多的美术教学交流研讨会, 开展教师和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 邀请知名美术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教学等。

3. 创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激励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实际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效果的判断和评价, 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 因此要想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就要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考察。中小学要探究出有利于培养美术教师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评价方法, 使教师的创新应用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 反映了教师整个动态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要改变原来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 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评价。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和创作的独特思维,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 中小学要营造适合美术教师进行创新的开放、宽松的文化氛围, 教师自身也要转变思维定势, 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 实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提升。

参考文献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8

姜春云同志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改革攻坚期并存、小康关键期与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我国社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姜春云同志在致辞中进一步指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要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这既是现代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保障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三要提高强基固本的能力和水平,做到社会管理的无缝隙全覆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基础,重心在基层。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处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第一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和组织保证。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到基层寻找根源,社会管理的创新要到基层寻求对策,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赖于基层工作水平的提高。

经过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与会代表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构建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有的代表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真正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与会代表认为,对于我国社会管理领域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以解决。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心系人民群众,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民众构筑起社会安全网。

论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着重点 篇9

宜宾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办公室

二O一一年七月四日

创新办理方式 提高办理实效

——市文广局现场办理重点督办提案第265号提案

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列席“两会”和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宜办〔2011〕15号)和《政协宜宾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重点督办提案工作的通知》(宜政协办〔2011〕10号)精神,为创新办理方式、提高办理实效,6月30日,市文广局组织到宜宾县横江镇开展现场办理重点督办提案第265号提案《关于将几段古道列入文物保护的建议》,市政协副主席汪伯谦出席现场办理,第265号提案提案委员市政协文史委负责人、市政协提案委、科教文卫体卫负责人以及市政协机相关人员参加现场办理;市文广局局长汪庆,副局长邹鸣琴以及相关科室人员参加现场办理,宜宾县政协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现场办理。现场办理分实地调研和座谈会两个方面的内容。

宜宾县横江镇是秦五尺道上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古迹遗存,汪主席以及提案委员一行冒着酷暑到凉梯子古道、朱家民居、肖公馆、— 1 — 炳昌祥商号等文物遗存进行实地调研,对每一处文物点都看的仔细、询问详细,全面了解文物遗存状况。

在座谈会上,汪局长介绍了市文广局2011年第265号提案《关于将几段古道列入文物保护的建议》的办理工作情况,一是强化实责任意识、工作落实到位,二是主动沟通汇报、接受监督和指导,三是办理创新方式、提高办理实效,5月27日召开座谈会,征求对第265号提案等办理工作的意见,并对答复初稿进行了修改,今天进行现场办理,目的是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再次征求意见。

市政协文史委、科教文卫体委、市政协提案委负责人在发言中肯定了市文广局的办理工作,对市文广局创新办理方式、提高办理实效表示十分满意,并对265号提案办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汪主席在讲话中对市文广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表示感谢,对市文广局现场办理重点督办提案第265号提案的方式表示满意,汪主席指出,五尺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宜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保护五尺道历史遗存十分必要;加强五尺道保护的目的是促进宜宾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制定周密的计划,确保保护与发展共同推进。另外,汪主席对横江镇如何加强文物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讲了几点意见。

现场调研

召开座谈会

上一篇:临淄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规定下一篇:芭蕾舞天鹅湖舞蹈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