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精选9篇)
摘要:如今,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启了人类崭新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愈加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如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科技进步一样,网络技术在极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便是其中一种,不当的网络体验会导致网络失范行为,这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确保网络环境安全,维护网络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落实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行为 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互动平台,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沟通合作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对人类道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拓宽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范围,为社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形成了多元性的网络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在不当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范现象,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情感标准,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严峻挑战与巨大冲击,因此研究并解决网络道德问题迫在眉睫。
一、网络道德发展现状
当前网络道德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现状:
(一)网站污秽内容充斥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带来无穷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今的诸多网站充斥着色情、暴力、侵权、恶意攻击等不道德内容,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各种有害信息泛滥,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视频聊天的形式组织淫秽表演;开办淫秽网站;提供色情交易;利用网络传播暴力影像、游戏等信息;利用网络诋毁他人或进行人身攻击;随意弹出窗口向网民推送恶意信息;张贴虚假内容或非法广告;以所谓的“人肉搜索”等形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这些无疑都是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二)新闻媒体过多聚焦糜烂内容
如今的新闻媒体已经不仅局限于以往的报社、期刊等机构,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网络成员纷纷加入到媒体宣传的行业中来,由于相关网络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如今许多网络新闻媒体为充分博取受众关注,过多报道社会中存在或讹传的许多不道德行为,且多涉及黄赌毒、糜烂奢侈等粗俗内容,这种错误行为变相宣扬了不道德信息,对网络受众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起到了错误引导的作用。
(三)网络软件成败坏道德的重灾区
网游、手游、社交等相关软件因严重缺乏管理,各种色情宣传擦边球层出不穷。暴露的衣着、低俗的语言、血腥的画面充斥着各种软件,开发商不仅不以为然反而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成为荼毒网民身心健康的网络毒品。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
不足,不能完全辨别好坏善恶,往往图一时痛快,数度沉迷于网络、社交,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离家出走、为筹网费偷窃抢劫现象频发。
(四)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过高的自由度,导致网络上自由主义盛行,同时也导致网络道德情感的缺失,许多人在现实中因工作或生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精神压力无处释放,甚至产生愤世情绪,这些往往会通过网络平台散发,表现为社交言论过激无度或缺乏网络同情心,过度冷漠,甚至不顾道德规范,肆意发表错误言论只为博得社会关注,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严重败坏了网络道德标准。
(五)网络犯罪猖獗
网络监督管理机制的尚不完善,导致网络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泛滥,进而频发网络犯罪现象,侵犯知识产权、人身权、名誉权的现象时常发生,编写、散步病毒与木马的黑客行为过于猖獗,部分网站公开宣扬破坏国家与社会安全的非法内容,更有甚者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犯罪工具、教授犯罪方法,更是助长了网络犯罪的嚣张气焰。
二、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开放性的网络缺乏规范性
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征,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入网络,这种世界性的沟通平台在规范建设方面面临着许多障碍。从全球范围内来讲,每个国家、地区在文化、利益、价值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套共同接受且行之有效的世界性法律规范较为困难;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说,关于网络行为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尚不尽完善,加之缺乏组织依托,网络相关约束机制难于起到强制性的规范作
用,使得网络成为了诸多网民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极具开放性的网络环境缺乏规范性,从而给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并导致了网络道德水平的严重下滑。
(二)虚拟的网络过分脱钩于现实生活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在,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在虚拟化环境中进行的网络交流,因为与现实的契合程度不够,导致网络交往相对于现实交往而言存在着某种偏差,如交往双方在不必道出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特殊情况使得网络行为的道德他律性减弱,而道德他律性的减弱,必然会导致主体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因缺乏外部的监督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主体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往往无所顾忌,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社会心态躁乱助长网络道德腐化
公德一般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要求社会公民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公共行为准则。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如今,一些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只顾着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发展,导致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反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部分腐朽思想甚至发展成“好财嫉富”、“笑贫不笑娼”的地步,这种急躁、烦乱的错误心态在许多情况下会通过网络平台宣泄与扩散,助长了网络道德的腐化。
(四)对网络平台的约束力不足
网游、手游等网络平台频频借助色情、暴力不道德信息的宣
扬来吸引网络客户,网络中诸多的“黄色信息”、“黑色信息”对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网络受众极具诱惑性,不断地侵蚀其道德思想,导致其道德防御力减弱,进而影响网络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产生网络道德问题行为。同时这些非法的网络平台因缺乏足够的约束,悄然发展成为暴利惊人的灰色地带,而这种借助非法手段的高盈利诱惑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加入,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利益链,导致该行业肆无忌惮地膨胀式发展。
(五)媒体舆论功利色彩过浓
网络过高的自由度确实导致了网络谣言问题的频频发生,然而作为信息推送重要手段之一的网络新闻媒体因功利主义导致乌龙事件时常发生,这也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元凶之一,且新闻媒体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比官谣和民谣对网络道德的打击程度更大。
《人民日报》曾提出“新闻想象学”这一概念:把采访中捕风捉影的东西,根据读者偏好进行想象加工,以求吸引受众、引起轰动,这种风气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新闻界需要克服的顽疾。网络时代这一疾患扩散更快、危害更大,毒害了不少记者和网民。
把小事想象成大事,把没事想象成有事,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的错误报道,对于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产生了严重的错误引导,以至于事后醒悟的网友指责此类媒体唯恐天下不乱。
三、网络道德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
(一)加强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作为网络道德的基础,应充分突出其主体性地位,因此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对公民道德内容的丰富,也是公民道
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应在此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做到:
1、正确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在全社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才能使社会成员清楚什么是应该坚决笃行的,什么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如此才能促成网络道德的健康发展。
2、摆正风气,形成良好道德共识
良好的道德共识是形成社会合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共识,才能形成普遍纯净的网络环境,如此即便是出现了某些恶性因素,也会因为优秀的大环境共同声讨而得到尽快祛除。
(二)突出对青少年的教育
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途径,也正在根本性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思维、行为等方式。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辨清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当地使用网络,会在心理、生理、行为模式选择等方面受到伤害,特别是网络色情和暴力等有害信息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防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从社会层面上,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可以利用多种规范约束或激励机制,引导网游公司等利益相关者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产品,并出资建立公益基金用于预防和矫治网络沉迷。同时强化网络从业人员的自律性,倡导从业人员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在个人方面,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以合理限制,如设定上网时间、封堵不良网游、限制网络访问、遏制成瘾网购等。
2、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是青少年形成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青少年生活经历相对有限,但借助网络媒体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却非常丰富。共建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一要推动网络媒体更好地坚守社会良知、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青少年客观分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二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青少年聚集较多的网站采取措施,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方向,坚决同网上的错误观点和网上热点庸俗化等不良倾向进行交锋,主动倡导和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网络道德氛围
1、彻底清除有害内容
针对色情、暴力等网络污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净网行动”,树起有效的防护网,正如治理环境须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一样,净化网络也不能浮于表面,而要切实投身网络之中,吸纳广大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与门户网站,各大论坛积极合作,发动最基层、最真实、最广泛的网络力量,让那些披着“糖衣炮弹”的危险信息,打色情暴力“擦边球”博取关注的垃圾信息,在众人监督之下无所遁形,无处藏匿。同时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对网络环境的整治与监督,为网络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氛围。
2、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抱着开放、引导和规范的态度,做到既尊重通俗、中性的网络语言的生存空间,也要坚决抵制部分低俗、明显背离传统道德和认知心理的网络语言。对此一要将网络
语言纳入汉语规则的框架,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的引导规范,以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乃至对精神文明的侵害;二要让网络运营商、媒体工作者明确自身定位,加强自我约束,自觉承担起传播有益信息的职责,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传播汉语言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三要提高网民素质,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是非观,自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之流,防止“暴力语言”、“过度吐槽”等现象发生,齐心协力共同净化网络环境。
3、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约束
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在确保新闻媒体自由度的前提下,应约束新闻媒体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减少对不道德行为的过分关注,加强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力度,多多聚焦道德模范行为,点赞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此,在确保网络舆论自由度的基础上,多传递正能量,限制网络语言的任性程度,正确引导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
(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防治网络违法犯罪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以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运用教育引导、法律约束等多种手段,彻底堵塞和清除网络违法犯罪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道德纯洁性。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不断加强和规范网络中的各种行为,大力消除各种不良信息,建立健全符合客观实际的互联网法规体系,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增强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和发现网络犯罪的能力,从自我做起,齐抓共管,让网络垃圾没有市场,彻底杜绝网络“黄赌毒”,形成文明上网、遵纪守法的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2、完善网络法规打击网络犯罪。
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首先要依法管理,依法管理的关键在于有法可依。目前对于网络管理的执法依据是相关规章,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对突飞猛进的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因此,应当尽快出台一部覆盖网络整体的综合性的法律,使保护网络环境、维护网络道德工作纳入法律范畴,对造谣、人身攻击、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根据时间节点,适时部署开展针对色情、暴力、诈骗等网络犯罪的集中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坚持“以整促管”,加大对违规发布有害信息的网站整治查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 缺少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良风气, 如以权谋私、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 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 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困惑,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大学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2. 缺少系统的道德认识。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 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 重才而轻德。因此, 一部分大学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 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 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 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在人际关系方面, 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 谦逊礼让, 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 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 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大学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却仍有学生赞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 更有学生认为“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手段”。显然,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3. 道德自我约束较差。
大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 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 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 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大学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4. 道德认知没能外化为道德行为。
大学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 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社会责任感, 大家都情绪激昂, 可一到毕业, 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二、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合力机制, 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1.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
我们历来倡导的高校德育机制都是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 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得并不理想。因此, 应大力整合各种教育力量, 使其形成合力。一要明确“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二要党政齐抓共管;三要特别强调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 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
高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 二是家庭, 三是社会。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合力机制, 应该做到:首先, 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 统一要求, 落实任务, 定期交流经验, 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 对培养教育大学生尽职尽责。其次, 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要有健全的组织和常设机构, 要有活动章程、工作计划和任务。这样, 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形成合力。
3.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载体合力机制。
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领导干部作风是党风政风的具体反映,是领导干部精神面貌、领导水平、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的外在表现。领导干部作风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日,我们到部分县市就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领导干部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少数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消极,进取心不够强。有的干部胸无大志,因循守旧,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守摊子、保位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干事业的气魄,缺乏争创一流的精神;有的好人主义严重,不愿说真话,不敢抵制和反对歪风邪气,不愿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哲保身。
2.学习被动,与实际相脱节。各地各单位一般都制定了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和学习日制度,但能够坚持学习的不多。有的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不愿学习和思考,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有的学用脱节,不能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作风漂浮,工作不务实。有的工作思路、计划、措施停留在嘴上,工作往往有部署无检查,缺乏抓落实的具体措施;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喜欢追求轰动效应,不切实际地勾画蓝图,不顾群众利益搞形象工程;有的安排工作,照着文件念一念,调查研究,隔着玻璃看一看,接待上访,糊弄糊弄劝一劝;有的被动应付,敷衍塞责。以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回避、推诿。
4.班子涣散,民主氛围不浓。有的班子“一把手”民主作风差。许多涉及政策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基本上是一人说了算;有的班子成员党性观念不强,不能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不说,会下乱说;有的班子不团结,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工作上不去,群众也不满意。
5.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有的领导干部公款吃喝、浪费严重,认为只要没有将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无所谓;有的盲目攀比,赶时髦,频频更换手机,话费据实报销;有的虽然是贫困地区,公款请客送礼毫不含糊;还有的玩权弄权,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少数领导干部作风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负面思想意识的冲击。一是西方腐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一些党员干部价值观扭曲,心态失衡,贪图享受。二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及社会现象沉渣泛起。官本位、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导致少数党员干部利已主义思想澎胀,工作消极,作风漂浮。三是市场经济利益、效益观念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抬头,甚至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带进党的政治生活,把权力、地位作为与利益交换的筹码。
2.少数领导干部自律不严。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常常是琐事缠身,热衷于应酬,不重视理论学习、修养的提高和党性的锻炼,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在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上发生了偏离和错位。即便发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也找种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干工作,想问题,考虑自身利益多,考虑群众利益少,不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事,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不少制度和规定,但执行不力,约束力不强,对违反制度的干部姑息迁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惩诫作用,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干部队伍中的不良风气。二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少数单位人浮于事,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干部缺乏危机感,工作消极被动,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的滋生和蔓延。三是一些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遇到有利的事互相争抢,遇到麻烦事相互推诿;有的习惯于运用行政命令,发号施令,不会做服务工作,不善做群众工作,工作的方式与方法“老套”。
4.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不力。一是党内监督比较薄弱,有时流于形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片面强调抓经济、抓业务,忽视党的组织建设和廉政建设,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差,对来自下属、基层群众的监督表现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纪委的同级监督事实上难以到位,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仅停留在理论上。二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只能外围了解,无法具体深入,有了小毛病难以及时制止,出了大问题只能收拾烂摊子。三是外部监督乏力,特别是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知情极少,渠道不畅,办法不多,力量有限。四是家庭监督不力。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不贤不廉,甚至自己出面收礼敛财。即使党员领导干部出了一些问题,配偶也装聋作哑,实际上是对其违法违纪的放纵和默许。
5.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当前对干部的管理,还缺乏跟踪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激励人想干事、干好事、多干事的管理机制。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得不够好,科学的用人机制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干部考核评价还存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近年来虽对干部考核的力度加大,群众的公认度提高,但反过来又使一些干部工作不敢大胆抓、大胆管,怕得罪人,怕丢“群众公认票”。同时,对干部使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平衡照顾,论资排辈,挫伤了部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提高领导干部公仆意识,促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保证。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强化学习意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持把理论教育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经常抓、长期抓。要经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及胡锦涛同志有关干部作风建设方面的论述,认真学习《实施纲要》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内容。通过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头脑。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针对不同阶段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经常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使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我市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献策出力。
2.加强制度建设,为作风建设提供保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首先必须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用制度来保障作风建设的落实。当前尤其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将各部门各单位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对象,努力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工作分工,负责对所联系单位的干部作风建设进行检查和督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要建立健全干部作风评议制度。要不定期地向被管理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征求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对在评议中查找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其次,要在制度的落实上向功夫。要严格按制度的规定办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和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3.加强监督制约,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监督网络。要加强党内监督尤其是班子内部监督。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组织要对领导干部实行全程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对他们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组织请示报告,主动接受党组织监督。要突出监督重点,特别是对问题易发部位和环节要重点监督,真正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督作用,努力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确保他们正常发挥监督作用。
4.树立正确导向,完善科学用人机制。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工作评判标准。在考核、评价部门工作和干部政绩时,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对真抓实干、讲求实效、干出实绩的,予以表彰和奖励,或予以提拔重用;而对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特别是搞劳民伤财“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要批评教育,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还要追究责任。二是要改进干部考评办法。要把组织考评与群众考评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党管干部,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党委研究干部“票决制”,强化各级党委对考核、选拔、任用干部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群众对干部考评的参与力度,继续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让群众参与监督干部。三是要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人事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末位淘汰等措施,形成一种优者上、劣者下的局面。
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作者:汪书林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9期
【关键词】社区矫正工作;问题原因;对策刑法修正案(八)及相继出台的关于社区矫正工作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以及裁定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初步形成了现有的监外执行检察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体系。2012年3月1日施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检察机关应改变原先以公安机关为主要监督对象的模式,将监督对象的重心转至司法行政机关。近日,舒城县院监所部门对全县监外执行罪犯进行全面考察显示:社区矫正基础薄弱,矫正力量少,脱漏管失控现象严重且脱管时间较长,职务犯罪的监外执行罪犯无一进入社区矫正,收监、减刑法律程序形同虚设,监外罪犯的合法权利达不到充分保护等问题。
一、原因及缺憾
(一)组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关于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一直是困扰政法各部门的难题,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型的刑罚执行法律制度,虽然法律框架不完善,但基本雏形已形成。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关键所在。应改变那些“重社会效果,轻法律规定”的认识上的偏差。党委政府要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体系中,要把社区矫正工作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消除那些认为社区矫正工作就是把矫正人员建立了档案就完事的误区,从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发展。
(二)法律文书传递渠道不畅
司法机关负责收发监外罪犯法律文书的部门不明确,有时由县级矫正办收发,有时由基层司法所直接收发,造成文书传递不畅;由于法院(外地法院)在传递法律文书时采用邮寄的方式,造成档案传递不及时,出现见档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档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监外罪犯接受矫正告知制度不健全
《刑法》第七十五条、第八十四条对监外罪犯监管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告知制度,造成某些罪犯被宣告缓刑后,不知道应当遵守哪些规定,出监后擅自外出,导致长期脱管;一些监外执行罪犯把监外执行错误地认为是刑满释放,长期外出务工经商。尤其是职务犯罪监外罪犯,囿于认识上的误区,只要缓刑期满,别人不知道,就可保留公职。
(四)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意识不强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监督,牢固树立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教育监管与帮助保护并重的社区矫正观念。不能因为目前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具体程序没有明文规定,就忽视了法律对社区矫正的监督。刑法和刑诉法虽然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进行法律监督的职责,但相关规定比较原则,尤其是对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方式和刚性监督惩处措施,影响监督效果。
二、对策与建议
(一)以党的领导为宗旨,构建社区矫正组织网络
成立以政法委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理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督促协调本地区社区矫正的各项日常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有力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以社会创新为契机,探索社区矫正监督新机制
检察机关对辖区内所有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社区矫正活动和刑罚变更执行进行监督,建立《罪犯监外执行情况检察台账》。经常性开展巡回检察,与全县二十四个司法所建立巡回检察热线、聘请社区矫正检察联络员,及时掌握刑罚变更执行和社区矫正活动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情况,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或者提出口头纠正意见。
(三)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建立社区矫正信息沟通机制
设立矫正对象信息网络中心,建立检察机关、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信息联网,全面掌握矫正对象信息和矫正状况,为社区矫正实施动态化监督奠定基础。要建立公、检、法、司、监狱、看守所及社区矫正组织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如:做好法律文书的送达防止脱节而发生的脱管失控。相关机关在向社区矫正机构送达相关文书的同时,另行抄送一份送达检察机关备案等。
(四)以刑罚执行变更为重点,加强社区矫正程序的监督
加强对社区矫正中的交付执行、执行变更、执行结束等矫正程序的监督,确保社区矫正程序合法、手续齐备。交付执行环节重点监督对监外罪犯的交付执行及交付执行的法律手续是否合法、完备,特别要防止因法律程序衔接不够而发生脱管、漏管现象;执行变更环节要重点监督执行机关是否对违反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的矫正对象予以惩戒,是否对丧失监外执行条件的矫正对象及时予以收监等;执行结束环节重点监督执行机关是否对执行期满应当释放、解除管制、恢复政治权利等,切实保障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五)以预防职务犯罪为主题,加强社区矫正主体法律监督
督促矫正机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办事,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防止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非法拘禁,刑讯逼供及贪污受贿的行为的发生。
(六)以构建社会和谐为载体,强化社区矫正措施法律监督
一要对司法行政机关是否及时建立帮教组织、建立管理矫正档案、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对出现监外脱管漏管问题是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等进行监督。二要依法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对于社区矫正执行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侵权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三要对发现的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等情况及时提出检察意见或建议,督促及时予以整改。
(七)以教育管理帮扶为重点,拓宽监督延伸视角
要把监督的视角延伸至矫正前对剥夺政治权利、管制、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的适用过程,检察机关将介入我省实行的《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中的《社区影响评估意见书》进行法律监督,提出检察意见,确定其是否具备社区矫正的条件,切实保证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八)以监督职能为核心,强化检察机关履行职能方式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职业道德是以职业责任为核心的综合价值体系,是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中淫荡遵循的行为和到的规范。职业道德与职业特点紧密相连,它是道德的一般原则通过职业特点的具体体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他也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事物变化情况的职业敏感和尊重客观现实与真理的职业人士,新闻记者千方百计的寻找新闻线索,揭示事实真相,诚心诚意服务社会与公众的职业态度以及心向祖国, 情系民众,不畏艰辛,不计得失,自觉现身新闻事业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作为,这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
2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衡的种种表现
2.1行业竞争激烈
随着十分激烈的行业竞争,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顾信息是否真实合法就发布,并不去详细的审查新闻内容, 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新闻本身失去它的价值,有些人可能抱着不好的目的,肆意纂改新闻,导致新闻行业出现不正之风。
2.2太过于重视抓眼球工作
在平时看报或者在晚上阅读新闻时讯时读者经常会发现出现标题浮夸、华而不实的情况,部分新闻记者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新闻浏览量不惜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对新闻当中的问题重点进行虚化, 在新闻中植入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暴力或者色情片段,吸引大众视线。
2.3法律保障不够
很多新闻记者为了博得眼球,对一些新闻进行不符合情况的大肆炒作,甚至采用歪曲事件或者虚假报道的情况,而如今我国并没有具体的关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方面的法律惩罚措施,而多是以警告的方式对待,或者任凭报道歪曲事实不予追究,这就导致对于一些思想道德低下的新闻记者起不到警示作用,使新闻界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当引起重视出台相应的惩罚规范措施,在法律上有所保障。
3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几项有利措施
3.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核心
《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它又规定: “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毫无疑问,《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既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新闻道德观,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还继承了历史上新闻道德的优良传统,并借鉴了外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符合新闻规律的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它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3.2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是新闻记者的重要任务
新闻信息的传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实性原则,只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也具有新闻传播的意义,做为新闻记者,要时刻提醒自己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历史的真实性,要抱着对历史充分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党和国家的事务汇报工作,做好群众眼睛的窗口。 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应当做到坚守工作岗位,失职的话不说,违背职业良心的事不做,既要对的起党和人民,用事实说话,更要对得起历史,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做为新闻记者,要摸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坚决遵守行业纪律,新闻记者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金钱的诱惑,新闻记者必须要有严格的道德底线,对于用钱财或者商品贿赂能坚守心理防线,不会见钱眼开,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第二,就是权力方面,有些新闻记者利用工作性质的特点和便利,谋取私人利益,违背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新闻记者决不能用个人权利赚取利益。第三就是人情方面,有些记者因为个人的亲朋的要求,写出了不实的新闻报道,这都有愧于记者的职业要求, 因此不能夸大其词,违背事实。
3.3进行自我约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整个新闻讯息传播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闻的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当前一些博得大众眼球,以噱头为生的新闻记者不在少数,违背职业良心发布虚假新闻、黄色新闻,为了经济利益发布的诽谤和有偿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对于当前存在的这种问题,我国除了应当在新闻行业法律上不断的完善健全法律政策,还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比如对于新闻行业的新闻从业者加强自律,所谓自律,就是对于自身行业内应当遵守的纪律和规范有一个自我约束的行为,如果说法律规范是硬性规定,那么行业自律就是软规范,虽然违背了硬性规定理应受到批评、惩罚或者制裁,但是软规范是对于自身的道德控制,我们既不能不管硬规定,也不能不管软规定,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熟记自身行业规范,并时刻提醒自己,加强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并将这种行业软规范内化为自身必须遵守的习惯。虽然完善的法律规范是有效约束新闻工作人员行为的方法,但是真正提升新闻记者的行业自律才是根本,也是有效将行业道德内化于心,不断提升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能有效的维护新闻行业的纯洁性和专业性。通过自我约束,可以提升新闻记者的道德水平,也能有效避免因为金钱诱惑、权力诱惑以及人情被迫等原因出现的新闻不实的问题发生。
3.4奖励和惩罚机制双管齐下
要建立健全对新闻记者的奖励和惩罚制度。首先制定的制度必须考虑周全, 避免制定漏洞造成的人为钻空子,制度要写明哪些是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以及工作中需要做到的,还要写明哪些是新闻记者不可以做的,对于违反纪律的新闻记者要给与何种惩罚措施,保证整个行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对于新闻单位也应当建立并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制度, 将法律的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上。对于表现成绩出色的新闻记者,要给与一定的奖励,促进他们不断的提升工作能力,奖励机制也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违反新闻行业纪律的人员,要根据情况、性质、轻重给予一定的批评、警告甚至处罚,严肃新闻行业内部纪律,净化行业氛围,对于特别严重者,要交给司法机关处理。
摘要: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关系到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新闻水平,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新闻本身的准确性,但是当前很多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质缺失,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于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并提出了几项提升措施,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丁义浩,王 铄
摘要 :网 络 舆 情 工 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 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 情信息的搜集 当 前,整理、分 析 汇 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 项 内 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 任 主 体 不 明 确、管理观念落后 等 问 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 高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实 效 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 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 预 引 导 机 制。关键词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随着网络 和 新 媒 体 的 迅 速 兴 起,网 络 舆 情 应 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 等特点,网络舆 情的产生和传播 速度相较传统舆 情 得 到 大 幅 提 升,影 响广 度 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 和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如 何 加 强 和 改 进网络舆情工 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 舆 情 是 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 映,是大学生在 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 间内,通过多种 多样的互联网渠 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 达的个人1]。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因 此,建 立 健 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机制有利于及 时了解 大学生群 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 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 和发展过程一般 包括 四 个 环 节:言 论 形 成 期、讨 论 传 播 期、为了 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 性,网 下 冲 突期和 舆 论 消 退 期。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 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 会 热 点 等 信 息 资 讯 是 网 络 舆 情形成的重要诱 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 由 那 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 媒 体 的 报 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 载,但更多的时候传 统 媒体保持沉默,于 是 有 关“知情人”首先 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此类信息一旦 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往 往 会引起他们的 高 度 关 注,事件相关的言论 便 会纷纷在网络上 出 现,引起 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 社会的广泛关注.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事件、社会热 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高校,热点事件和相关评论、观点等在公共社交网络或 校园论坛等平台上发表、传 播 和 碰 撞。当大学生们关于某个争议性事件的不同意见 逐渐成为舆论 焦 点 后,极 易引发他们在网下对该热点问题的 争 执 和 讨 论。网下讨论的新情况、新 信息又会被随 时传播到网络上,形成网上网下的 交互影响。经 过 短 时 期 内 的 集 中 讨 论,针 对 该 事 件的讨论高潮 随 即 形 成,这标志 着高校网络舆情高潮期的到来。
3.网下冲突期
由于大学生 群 体 具 有 易 情 绪 化、易 受 鼓 动 和 诱惑等特点,在负面舆论信息的刺激下,他们容易采取过激行为,甚至组织、参与某些不良群体性活 动。群体性事 件 是 舆 情 危 机 的 表 现 形 式 之 一,反 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关系,是舆 情状况的极端外
化形式或非正常表现[4]。如果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舆情高潮 予 以 应 对,极易导 致网下群体性事 件的爆发。当 然,网下冲突期并 非高校网络舆情 形成、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中较少发生的异常情况。即便舆情 发展进入高潮期,发展仍处于可控范畴,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期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舆 情危机的发生。4.舆论消退期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无论是否经历网下冲突期,最终都必将迎来舆论消退期,即舆论观点及影响的逐渐淡化直至消逝。舆论消退期持续 时间长短不一,取决于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事件 本身的影响面、解决是否合理以 及媒介环境中是 否有新的吸引受众注意的事件发生
。消退期通常伴随着新的舆论讨论点的酝酿、舆情环境更换,因此也可能出现新环境下已冷却的舆论重新升温即“二次发酵”的现象。
二、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任务及存在问题
自媒体时代,新一代 网民日益热衷于以“快餐”方式追逐最新的信息资讯,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这种方式满足了他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真伪的严肃甄别和对事件发展的完整了解。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使用新技术、乐于获取 “异 类 ”信 息,许多时候不能客观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准确把握各种信息的本质,极易受到负面网络信息影响。因 此,明确高校网 络舆情工作的具 体任务和存在的 现实问题,加强网络言论的正确引导和监控,成为 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重要工作的开展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展开,运用科学的手段,在网络上广泛收集广大大 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一定方式和程序,加以分析、整理,形成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搜集 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搜集整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广泛收集网络上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公共事件、高校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 意 见 和态度,并 根 据 舆 情 的 内 容(包括重大决策部署类、经济发展类、社会热点类、突发事件类、宣传思想工作类、重要境外涉华类等)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汇总是指运用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分析方法对分类后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成因、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走向,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酌情处理是指高校 管理层以科学分析为依据,综合考量舆情信息所 反映事态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采取干预行 动,何时采取干预行动以及采取何种干预行动。及时上报是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将舆情的产生、发展、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相关工作向教育管理部门汇报,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在舆情发展和演变的各个不同阶段,高校实际舆情工作的具体任务各有侧重。在网络舆情的言论形成期,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对网络上出 现 的刺激性信息,尤其是与大学生群体利益密 切 相 关的信息加强 监 控,科学 预估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并提前做好处置预案。在讨论传播期,高校舆 情工作部门应在广泛搜集网络上出现的各类信息 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汇总,密切关注 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针对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 行有针对性的正面解释与疏导,用真相和事实引导舆论走向。如果网络舆情发展进入网下冲突期,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高校舆情工作部门应在前 期分析和预判等工作前提下,根据舆情事件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处置预案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恰当运用网上和网下的双重力量(如进 一 步 披 露 热点事件的真相,对不良信息进行辟谣,干预刺激 性信息的传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效降低舆情的负效应。舆论消退期是一个舆情发展周期的尾声,无 论在该舆情周期内是否出现 网 下冲突,高校舆情 工作部门都应该 对前期工作进行 总结,梳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及时上报学校 和上级领导部门。
2.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对 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尚未
建立网络舆情工 作专门领导机构,没有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预案,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舆情工作队 伍建设起步较晚,无专业人员配备或配备不合理,不能按照舆情 工 作 规 律 开 展 工 作,导 致 舆 情 工 作 实效性不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部门缺乏必要的 舆情预警意识 和 预 警 措 施,不能 科学研判舆情态 势,影响舆情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对 网 络 舆 情 的 干预 方 式 单 一,主 动 引 导 不 足,封 锁 消 息、强 制 删 除消息等 简 单 粗 暴 方 式 大 量 存 在,容 易 引 发 “次 生”不良情绪,甚至给 舆情危机 的爆发埋下隐患。综观这些问题,其核心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
第一,网络 舆 情 工 作 责 任 主 体 尚 不 明 确。目 前,在大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工作责任归属并不 明 确。受 到 传 统 观 念和工作惯性 的 影 响,一般认为与学生事务相关 的工作应由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负责,或者认 为与网络相关的工作应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或宣 传部门负责。在 实 际 工 作 中,观 念上的分歧导致 许多高校网 络 舆 情 工 作 的 低 效 无 序。同 时,由 于 工作责任主体 不 明 确,加之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 中的新生事物,高校的网络舆情 工作专业人员仍 存在较大缺口,工作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第二,网络舆 情 管 理 观 念 和 管 理 方 式 有 待 改 进。在高等学校,由于缺乏对于网络舆情发生、发 展特点的深刻 认 识,采用传统舆情应对方式管理 网络舆情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负面舆情信息管理 上,“堵”和“禁”等传统舆论管理观念仍挥之不去
。这种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网 络舆情发展的 形 势,非但无法有效控制舆情事件 的爆发,甚至会激化冲突、加速矛盾升级。
三、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 高校网络舆情工 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段,长效机制 尚 未 建 立。为解决网络舆情工 作 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 校舆情工作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 制、队 伍 保 障 机 制、舆 情预警机制和干预 引 导 机制。1.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动 态 多 变的工作,需要一套从上到下分层管理、各负其责 的工作领导机 制,这套机制的好与坏直接影 响 着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效果。(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构
高等学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质量直接关涉学校 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内部的 舆情工作要在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办公室或校长 办公室、宣传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学团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 等相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逐 步 实 现各单位之间 协 调 联 动,实现舆情工作的专 门 领 导,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理。(2)建立健全决策程序
高效合理的领导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领导系统的决策 程序是网络舆情领导工 作的基础和前提。因 此,规范严谨的决策程序对于提高网络舆情领导工作 的科学化、民 主 化 程 度 至 关重要。在 高 校 网 络 舆 情工作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应广泛调研、听 取各方意见,在 涉及舆情领导工作决策中坚 持 开 放、民主的工作原则和决策程序,确保高校网络舆 情工作在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开展。
(3)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舆情预案
为快速、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 情事件,舆情工 作领导小组应预先制定行之 有 效 的处置预案。当舆情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开展工作。执行过程中,舆情工作领 导小组应根据 事态的发展情况,对预案及时作出 调整,妥善处理每一个细节,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影 响降低到最小。
2.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 切 配 合 的 队 伍 保 障 机制
(1)建 立 网 络 舆 情 工 作 队 伍,提 高 工 作 实 效性合理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做好舆情工作的
前提,高等学校 必须组建好专兼职结合的网 络 舆情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 设立专门的工 作 岗 位,在学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 小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兼职工作队伍可以聘 请部分政治素质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网络舆论 引导能力强的 教 师 和 辅 导 员,担 任网络评论员或 信息搜集员。同 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作 用,组建学生舆情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其了解学生 群体动向、熟悉学生交流习惯的优势,及时搜集网 络舆情信息,积极发表正确言论。
在实际工作中,舆情工作人员要密切配合,保 证舆情工作 协 调 有 序 展 开。例 如,信 息 搜 集 员 需 要随时在网络上 进 行 “巡 查 ”,了 解各种舆论动向 和舆情变化情况,不定期形成舆情信息报告,上报 舆情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对舆情信息进 行分析预判后,对有关网络评论 员和学生舆情团 队发出处理指 导 意 见,安排正面信息发布和正向 舆论引导工作。
(2)组 织 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团 队,提 高 工 作 科 学性
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 多 元 性 等 特点,难以准确预测和直接控制。高 等 学 校 必 须 重视网 络 舆 情 研 究 工 作。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 中,要注重三个“契合性”。首先,注重网络舆情研 究和舆情实践的契合性。高校网络舆情实践工作 是网络舆情研 究 的 出 发 点,也是 网络舆情研究的 落脚点。研究成果指导网络舆情工作实践的有效 程度是衡量其 理论价 值和实践 价值的根本标准。高校舆情研究 应 做 到 为 了 实 践 而 研 究,在 实 践 中 研究,研究内容能有效指导实践
。其次,注重网络 舆情研究与高校实际工作的契合性
。高校实际工 作是高校网络 舆 情 产 生 和 发 展 的 源 头,高 校 网 络 舆情研究必须 立 足 高 校 实 际 工 作,全 面 了 解 大 学 生群体对学校方针政策、改革发展的意见与看法,深入探索高校实际工作与网络舆情发展的互动机 制,形成网上了解 舆 情、网下 解 决问题的良性互 动。最后,注重 高校舆情研究与 社会舆情研判的 契合性。随着 高 校 与 社 会 联 系 的 日 益 紧 密,社 会 思潮和舆 论 热 点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断深 入,准确研判社 会舆情的发展态 势已经成为高校 舆情研究的必 要 前 提,在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中应 高度重视广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舆论思潮的态度,为高校准确判 断 形 势、掌握舆情发展趋势提供参 考依据。做好上 述 三 个 “契 合 ”,有助于高校网络 舆情工作者高 效 完 成 工 作 目 标、顺利推进舆情工 作,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科学性。
3.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预警机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实际形成之 前对舆情的预 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 的 重 要机制[5]。对网 络舆情的预警要 达 到 良 好 效 果,必须构建成 熟合理的预警体系[6],并 对 舆 情 事 件 进行科学分级,为舆情干预和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1)建立舆情发展的精确测算系统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科 学、全面的舆情监测工作基础上,为了提高舆情监 测的 准 确 性 程 度,首 先 要 确 定 科 学 的、全 面 的、分 层次、易操作的舆情指标系统,并且根据不同指标 的重要程度分 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 而 根 据 舆 情 动态核算舆情分数,以达到舆情监控的目的。(2)根据舆情分数划分舆情事件预警级别
为了提高舆情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对舆情分数进行分级,划分舆情事件严重程度。在舆情预警实践中,一般可将舆情预警划分为四 个 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在工作中,高校可以通过利用预警“雷达”技术,随 时关注高校网络的即时动态,监测敏感信息,并在 舆 情 危 机 形 成 前 及 时 预 警,为进一 步干预、引导、处置工作做好准备。
4.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 对 灵 活 的 干 预 引 导 机制
完善的、系统的、全方位的高校舆情干预引导 机制对消解网 络 舆 情 危 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 和谐发展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一 般 情 况 下,网 络 舆 情形成前的干 预 效 果 最 佳,可以从源头有效防止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网络舆情形成后,不恰当的 网上干预往往 适 得 其 反,甚至诱发舆情危机 的 出 现。因此,网络舆情形成后,积极主动地引导更有 利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1)加 强 事 前 干 预,从源头控制网络舆情事 件的发生
采用简单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仍是高校 普遍采用的方 式,即由校园网络管理部门直 接 删 除敏感信息或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信息
。从结果来 看,往往适得 其 反,无 益 于 事 件 的 解 决。一 方 面,网络信息监测和删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成本。讨论焦 点 一 旦 形 成,删除大量的敏感信息 将成为不可 能 完 成 的 任 务。另 一 方 面,简 单 粗 暴 的应对方式可能激发网络讨论参与群体的逆反心理,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得敏感、负面信息爆发式激增。
网络舆情所表现出的观点和立场,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在网络舆情产生之前或形成初 期,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广泛关注 的具有争议性的 舆论热点(尤其是与学校密切相关的负面事件)进行干预和疏导 可以有效防止争议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形成关注焦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不正当言论的产生。有关工作人员应 广泛深入基层,认真听取广大学 生对于社会热点 问题,尤其是校内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呼声,并有针 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
(2)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首先,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第一时间 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及时将事态最新进展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公布,避免网络上无端猜测与恶意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次,不良网络舆论 一 旦产生,高等学 校应及时发布官方信息,用事实说话,对不实 言 论进行澄清或辟 谣,有效控制不良信息的进一步扩散。(3)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
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 “二 级 传 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舆 论 领 袖 ”[8]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他们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件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发表的信息 和观点能更广 泛地影响普通人,甚至左右事件的
发展和处理结果。在高校中,校园BBS版主、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人气之星 ”等 “舆 论 领 袖 ”了解高校学生关 注 的 热 点 话 题,并且知道如何使有关信息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网络舆情 工作中,高校应合理利用网络“舆论领袖”在负面、敏感舆情形成后 积 极 传 递 “正 能 量 ”,抑 制 或 扭 转 消极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参考文献:
[1] 王 灵 芝 .高 校 学 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D].长 沙 :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30.
[2] 周 滨 .“微 博 问 政 ”与 舆 情 应 对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2012:118.
[3] 郝 英 杰,马 海 红,彭 军 林 .高 校 网 络 舆情形成规律分析 [J]. 北 京 教 育,2010(6):13. [4] 常 锐 .群 体 性 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D].长 春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2:45. [5] 史 波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 [J].情 报 理 论 与 实 践,2010(7):93-96.
[6] 吴 绍 忠,李 淑 华 .互 联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J].中 国 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08(3):39.
[7] 张 勇 锋 .对《旅 游 新 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 [J].今 传 媒,2008(9):44-46.
姚蕴蕴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怀疑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部分: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忽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机制还不完善;再次,在某些道德事件背后,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个人的公德意识水平;社会机制中完善奖罚机制,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在道德心理方面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消费是人类维持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传统思想文化及消费观念造成的消费不足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都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小农意识强烈,加之长期占据主流意识形态位置的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了中国居民相对保守的消费意识。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对待消费问题上非常内敛,有近乎禁欲的倾向。儒家思想体系在消费思想方面的显著特点主要是“崇俭默奢”,长期的思想影响导致人们在购买生活必需品时心安理得,而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则易产生负罪感和内疚感。在经济短缺时代,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财富的积累。而今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需要消费不断推动,这种消费观念就不再合乎时宜。[1]然而早在1936年,凯恩斯就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经济学理论——节俭悖论,凯恩斯认为节约意味着减少支出,迫使厂商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产量、就业的增加。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整个国家来讲却未必如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2]。
1.2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市场不健全造成的消费不足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还不够健全是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另一个原因。人们消费方式的形成与其社会背景有关,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再加上监管力度不够、相应政策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势必会造成消费领域混乱,整体消费环境不和谐。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带来的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以及因信息不对称,如充斥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等信用缺失行为,使消费者对消费品的"真实信息不了解"产生怀疑心理,是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又一原因。
1.3 消费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的消费不足
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到50、60年代的西欧、日本等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消费主义文化不断在各地兴起,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国内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成为生产、流通、交换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这种形势必然会带来大范围的商品消费,形成一个消费社会。随着消费社会的全球化渗透,由西方消费主义和消费者自身物欲膨胀带来的一系列消费观念,如奢侈消费、享受消费、符号消费等阻碍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马尔库塞说:“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结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成了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3]人们甚至用炫耀性消费、公款消费这些符号表现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品味。消费异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很容易与中国的传统消费思想形成冲突,加之各种社会压力与不公平现象,极易造成民众的仇富心理,人们对待消费的态度有了误区,一些思想保守的民众甚至走向反面,拒绝消费。
1.4 经济贫困和观念贫困并存造成的消费不足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购买力低下形成的消费不足根源于劳动者绝对贫困规律。[4]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还相当庞大,购买力低下毋庸置疑。而由此延续下去的不止是经济上的贫困,更会带来观念的贫困,致使他们即使有机会脱离贫困,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之后都很难转变他们对待消费的态度。目前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村,人们有足够的储蓄和购买能力,但他们仍不愿消费,除了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居民要靠自己的储蓄养老、医疗、购房与子女教育等,还有就是观念贫困带来的效应。人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影响其消费方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农民的消费不足,除了切实提高人们的收入使其有能力消费,还应用积极健康的消费方式引导他们真正的乐于消费。
2 解决我国消费不足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问题,需从各个方面转变消费方式,需要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从而形成构建消费方式转变的长效机制。
2.1 倡导科学消费观念
无论是解决由传统消费观念形成的消费不足,还是应对由西方消费主义及消费异化对我国居民消费观念造成的各种冲击,都要求我们寻找一个新的消费观念引导大众。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倡导适度、科学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既与我国传统节约观念相适应,又符合现代消费理念,为现阶段实现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2.2 切实维护消费各方合法利益
消费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发展问题,通过发展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前进中的各种问题,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各方合法利益,努力使低消费人群有能力消费,中等消费人群敢于消费,高消费人群乐于消费。
2.3 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首先,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增强农民消费信心。如对已经实行的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等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其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可建设农村商业网点、提供商品配送、文化娱乐设施等,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最后,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鼓励合理消费,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质量,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叶德珠.儒家思想、双曲线贴现与奢侈品消费不足--中国低消费、高储蓄之谜的行为经济学解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8,(04):187-188.
[2]潘黎,吕巍.节俭和过度远视——导致消费不足的两种心理特征的比较[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3.
[3]马尔库塞.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15.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关于当前烟草品牌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6-29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11-24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思考06-09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06-1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