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精选8篇)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篇1

作为一个软件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一书中以及加上老师教导,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不少。

系统就是由若干可以相互区别、由相互联系并且各自独立的单元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同样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在开发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过程中,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开发阶段、建造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维护阶段。

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又称瀑布法)、原型化方法(迭代法)、面向对象方法。

按时间过程来分,开发方法分为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实际上还有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方法。原型法又按照对原型结果的处理方式分为试验原型法和演进原型法。试验原型法只把原型当成试验工具,试了以后就抛掉,根据试验的结论做出新的系统。演进原型法则把试好的结果保留,成为最终系统的一部分。

按照系统的分析要素,可以把开发方法分为三类:

①面向处理方法(Processing Oriented,简称PO)。

②面向数据方法(Data Oriented,简称DO)。

③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简称OO)。

系统分析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

系统开发是面向客户的,应从客户的角度考虑。

诸如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之类的产品更新换代机构应该在所有的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中建立起来。

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顺序的过程,它允许步骤的重叠和倒转等。

如果系统的成功可能性受到很大限制时,应取消整个项目。文档材料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重要的可递交成果,应加以重视。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主要集中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整体描述,包括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信息系统构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期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系统开发过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信息系统和软件的CMM框架用来帮助改善其系统开发过程的成熟度。CMM包括了五个成熟度等级: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期中,每个等级都是下一个等级的必须条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可能被称为定义阶段或者逻辑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确定需求,在这个阶段至少将目标转换成为满足其需要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框架。在这个阶段需要交付的成果是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草稿。在初步定义完了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后,得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如果一个项目落后于进度或者超出预算,知道哪个需求比其他需求更重要可能是很有用的。在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中可以使用到时间盒的技术。需求分析并不会真正的技术,因为企业需要具有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机会的能力。信息系统不能比企业自身的响应技术还慢。

在学习本书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了解到了需求分析在整个项目开发中的作用以及成为整个项目主导的因素。只要好的需求才能设计开发出好的软件项目。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图表的形式来简化方便人员的开发设计。期中有五种图表是系统分析师常用的:类图、用例图、协作图、顺序图、状态图。期中用例图是用例建模的产物,它以图形化的方式将系统描述成用、参与者(用户)及其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用直立的小人来表示参与者(用户),用圆圈来表示用例,他们之间以箭头的形式来连接。关系包括了:关联关系、扩展关系、使用关系、依赖关系、继承关系。但是书上没讲到《include》关系,跟老师的讲解有点出路。老师在讲义上通过画图的方式很好的解释了《include》和《extend》的关系。

数据建模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数据建模的含义,它是一种为数据库定义业务需求的技术。数据建模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有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关系是连接实体的一个时间,或者仅仅是存在于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关系有很多种类,多对多、一对多、一对

一、等等。这些关系的图形化符号记起来很不容易,但是我自己想到了一个比较容易记忆的简单的方法。一个就用 “|”表示,零个就用“0”表示,多个就用“<”表示,然后根据相应的说明来选择。比如零个或一个(0|),一个或多个(|<)。过程建模是一种组织和记录数据的结构和流向的技术,它记录系统的“过程”和有系统的“过程”实现的逻辑、策略和程序。期中也介绍到了数据流图(DFD),数据流图是一种描述通过系统的数据流以及系统实施的工作或处理过程的工具。我觉得数据流图DFD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阅读,因为数据流图仅有三种符号和一种连接:圆角矩形表示要完成的过程或者工作,正方形表示外部代理(系统的边界),开放的方框表示数据存储(可以是文件或者数据库),箭头表示数据流(可以是输入和输出,或者是表示到过程和来自过程)。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目的就是对面向对象系统进行可视化、评述、和文档化。它适用于系统开发从需求规格描述道系统完成后测试的不同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编程阶段、测试阶段)。UML2.0的模型主要图包括了:用例图、活动图、类图、对象图、状态机图、组合结构图、交互图、定时图、组件图、部署图和包图。在理解这章的过程中,我感觉比较轻松,但是把一些关系,事件,实体等等用图形化的形式表示出来还是非常难的。用UML设计面向对象系统时候,我们得准确的找到实体类、接口类、控制类、持续类、系统类和设计关系。在面向对象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一下活动:对用例模型加以精炼以反映实现环境;建模支持用例情景的对象交互、行为和状态;修改对象模型以反映实现环境。

前面说到需求分析是整个软件项目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实我觉得可行性分析也是跟需求分析一样的重要。因为信息是一个必须经过检验的重要资本投入,就像市场要检验一个新产品,系统分析员应该考虑投资能够收回吗?是否有其他投资能够带来比预期更高的回报。要说他们的区别,我个人觉得是:可行性分析是要决定“做还是不做”。需求分析是要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可行性分析报告有六个准则:运行可行性、文化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进度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只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报告,才能够确定企业是否要 做这个项目。如果说在可行性报告中显示没有成功的可能,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做需求分析了,整个项目就不会做下去了。进行可行性分析报告可以避免项目中途告终的结果,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举足轻重。

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这章,感觉书上讲解的没有老师讲的详细。书上并没有提到范式,但是在课堂上我了解到数据库设计的范式。有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BC范式等。等级越高,数据冗余越少,对系统调用数据库更方便。数据库的核心是DBMS,DBMS的核心是数据库引擎,引擎响应专门的命令以创建数据库结构,然后创建、读取、修改和删除数据库中的记录。DBMS使用数据定义语言(DDL)创建记录类型、字段和结构化关系,还定义了数据库视图;DBMS还是用数据处理语言(DML)用来创建、读取、修改和删除数据库中的记录。但是并非所有数据库的DBMS都被要求使用DDL和DML。看完这章,总结了一下建立关系数据库模式的步骤,首先要为每个实体类型建立一张表,然后为每张表选择一个主键,同时增加外键来表示一对多的关系,接着还可以建立几个新表来表示多对多的关系,然后还得定义参照完整性约束,评价模式质量,并且进行必要的改进,最后为每个字段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和取值约束。数据库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所有框架类型都得用到数据库,它也是MVC框架的底层核心。

对于本书的还有一个比较映像深刻的就是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一个良好的用户界面应该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使用方式,通过用户界面用户可以同应用程序打交道,处理输入并且获得输出。Galitz曾经提出过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理解你的用户及任务、让用户参与界面设计、在实际用户中测试系统、进行迭代设计。记得以前大二的时候学习JAVA的时候,我曾经开发过基于图形用户界面(GUI)的聊天软件,不过当时的界面设计完全设计的是随心所欲,并没有理论作为指导。在学习VB课程的时候学过UAR,简单的了解了一些关于界面友好化设计的原则。这本书也给出了用户界面设计过程的几个步骤:1.以图表形式描述用户界面对话;2.原型化对话和用户界面;3.获得用户反馈;4.如果需要,回到1步或者2步。

最后总结下,虽然我没用把这本书的每一个地方都认真精读,有些地方略读的,但是看完整本书后我收获很大。读完《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这本书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讲解以及以前学习事件过程中的收获,我对于系统分析与设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能高屋建瓴的看待系统分析与设计整个过程的步骤以及增加了一些开发设计中的重要事件的理论知识。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篇2

我们所设计的内容管理系统主要是针对日益发展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建设, 提供一套用于快速搭建企业网站、事业单位网站的动态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该网站管理系统将网页上的某些需要经常变动的信息, 类似新闻、文章、通告、新产品发布和业界动态等内容进行集中管理, 并通过内容的某些共性进行分类, 做到了自动管理大容量信息, 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充性的系统框架。

2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

本系统主要包括首页、文章栏目、文章内容、模板管理、辅助功能、核心功能、网站配置管理六个模块。

(1) 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2) 文章栏目:对栏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3) 模板管理:为网站提供模板, 对文章的模板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4) 辅助功能:为系统提供辅助功能点, 包括投票管理和友情链接管理。

a.投票管理:管理网站的投票主题, 可添加、修改和删除主题, 可按照投票人员的IP限制, 同一个IP仅允许投票一次。

b.友情链接管理:可添加、修改和删除链接地址, 并提供排序和是否显示功能, 满足前台网站底部友情链接要求。

(5) 核心功能:提供系统的核心功能, 包括如下:

a.功能菜单:管理系统的功能项, 可添加、修改和删除系统所有的功能链接, 并提供排序功能。

b.角色管理:对系统的角色进行维护, 可添加、修改和删除角色, 并对角色授予对应节点的访问权限。

c.用户管理:对用户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d.管理员管理:对管理员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同时授予相应的角色, 设置系统权限。

e.内容属性:维护文章的内容属性, 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操作。

(6) 网站配置:配置系统相关的参数, 以便对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包括如下:

a.站点设置:设置网站的名称、简称、系统类型, 资源路径等参数。

b.邮件设置:设置系统的邮件服务器, 发送账号等, 便于系统内部调用。

c.系统设置:设置系统的默认参数, 如文章默认类型、允许访问的ip等。

d.全局设置:设置系统的全局参数, 如发布项目根路径名称和端口号。

2.2 系统的设计目标

从系统的应用角度和使用范围等因素来考虑, 对该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提出一些基本的性能目标。

(1) 高可用性。操作应该方便、灵活。后台管理员应能快速地进行栏目设置、文章管理等操作。前台浏览者应能方便地浏览文章、搜索文章。

(2) 稳定性。系统应有较高的稳定性。系统响应时间不应过长, 更不应在操作无误情况下出现页面显示时间过慢, 甚至出现页面不显示的状况。

(3) 安全性。系统应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指数应较高, 可通过日志记录的方式查看系统操作记录, 以提高安全性。

(4) 集成与可扩展性。系统通过灵活丰富的接口实现可扩展性的优异表现, 内容经过管理之后, 必然提出数据、服务共享的要求, 设计中考虑多样化的服务组件和服务总线方式。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

该内容管理系统使用了标准的3层体系架构, 他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现层、逻辑层和数据层三部分。

表示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 担负着应用于用户之间的交互功能。逻辑层相当于应用的本体, 它是将具体的应用处理逻辑编入程序当中。数据层就是实现对各种数据库和数据源的访问, 更使得逻辑层的设计和实现更集中于系统本身的功能。

3.2 系统功能设计

在以上设计思想的基础上, 设计了系统实际应该具有的功能。包括首页、文章栏目、文章内容、模板管理、辅助功能、核心功能、网站配置管理六个模块。各个模块, 又有各自的分支功能。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性能、升级和移植的问题, 在数据库设计时要保证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尽可能降低数据的冗余。结合本系统的功能,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表:

(1) 栏目表。栏目表主要用于存放栏目的相关属性, 如栏目标识, 栏目名称, 父栏目标识, 外部链接, 统计日期, 系统类型, 文档数量, 栏目路径等。

(2) 文章表。文章表存储系统发布的文章内容, 作者, 评论数量, 文章描述, 发表日期, 统计时间等。

(3) 用户表。用户表存储系统相关用户的基本信息, 包括:联系地址、出生年月、创建时间、当前登录IP和时间、电子邮箱、登录名、真实姓名、性别等。

3.4 系统维护设计

在系统运行时, 出错的防范及补救措施包括:

(1) 将整个系统周期性的建立副本, 当系统出现严重错误时可及时的调整到副本继续运行, 比如操作系统遭到病毒攻击, 物理磁盘出现错误等等严重性的问题。

(2) 及时备份系统数据, 当系统数据在操作不当或遭到黑客攻击出现数量混乱时及时进行数据库的恢复。

另外, 对于系统中插件的使用, 如果插件出现问题, 可在系统模块中方便的停止或删除插件的运行, 等修复完成后再通过插件管理模块恢复运行。系统中还提供相应的日志管理, 当出现问题时可以查询相应的日志, 查找到错误的发生源, 进行及时的补救措施和提前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孙鑫.Struts 2深入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计文柯.Spring技术内幕-深入解析Spring架构与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孙卫琴.精通Hibernate:Java对象持久化技术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篇3

关键词:环境预警 应急处置 系统分析 设计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2

1 系统功能分析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为依托,综合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技术,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动态的环境质量数据库、重点风险源(污染源、放射源、固体废弃物、危险化学品)信息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以及集中各类环境应急事件处置资源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平台。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对重点风险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监控为基础,以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为指导,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依靠预测模型对环境风险事故进行危害预测,从而做到风险预警,并通过调用风险决策支持的相关信息,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应急支持。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1 GIS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基于GIS平台开发和运行的系统,可根据需要在电子地图上显示环境质量监测点、环境风险源、重点保护目标以及应急物资、专家、预案、历史案例等应急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图层控制、空间搜索、GPS定位、导航等功能,可在电子地图上直观显示事故扩散的模拟效果。

1.2 环境风险预警功能

系统通过采集环境质量、污染源、固体废弃物、核与辐射、危险化学品等基础数据,组成基础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环境质量、污染源的现状、规律和变化趋势,并对相关的环境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污染状况的综合分析,得到相应地区断面区间的污染物总量或污染负荷、污染类型以及污染企业行业分布等信息,输出相应的平面分布图或轴线变化图等,同时根据历史数据变化范围,设定相关指标的报警浓度限值,为环境预警提供决策支持。早期预警的信息,通过各种通讯手段、各种方式实行报警,使得能够及早查明原因,为及早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1.3 应急资源库功能

系统通过建立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库、环境污染物扩散模型数据库、环境风险源库、历史环境应急事件库和应急处置专家库等,结合环境敏感点的相关信息,建立完善的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的系统信息资源。实现对环境应急所需的各类资源进行查询、分析,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及时、准确处置提供技术保障,为突发环境应急事件的指挥提供科学依据。

1.4 应急处置功能

系统以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流程为向导,为应急事件接报、准备、指挥、救援、处置、善后、分析提供平台,通过事故的扩散模拟,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决策辅助。对于某些无法在第一时间内确定事故源的环境事件,系统根据事故发生的症状、现场监测数据的特征,结合事故发生时的气象水文条件,自动划定涉嫌的风险源范围,并对涉嫌风险源进行事故扩散模拟,通过事故追踪分析,帮助应急指挥人员确定事故来源;通过对事故善后处置办法的选择、优化,提出事故善后处置的建议;系统对应急处置的所有数据、视频和语音信息,自动形成事件案例,为以后的事件处置分析、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真实生动的

借鉴。

1.5 系统信息维护和管理功能

构建应用系统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地区、部门管理,系统角色权限管理和系统配置管理;提供统一的系统资源管理原始数据和内容管理及服务;提供统一的系统升级策略,建立系统软件分发、升级、维护服务中心系统。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各种信息维护,人员帐号、权限维护,网络视频参数维护,报警管理维护,GIS管理维护等后台需要设置的维护功能。

2 系统设计

2.1 模块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NET架构下搭建应用软件的框架结构,实现一个多层次的合理的框架体系,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体系自下而上依次为基础网络和运行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和应用系统层;系统运行于TCP/IP网络之上,采用业界主流的MS SQL SERVER2005关系数据库。在.NET平台之上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包括数据存取接口、通讯接口、业务逻辑及GIS引擎,该部分提炼了软件系统一些通用的组件,可以灵活运用于不同的系统中,增强了软件的可重用性;应用系统基础平台之上是应用系统层,包括监测监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查询和数据维护等各业务子系统。

整个系统构成遵循应用软件开发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体系,提供全系统的安全支撑,并为基础运行平台提供监控和管理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程序安全、数据资源安全和安全认证,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机制两个方面为应用系统提供安全

保障。

2.2 数据库设计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模块在系统框架中属于基础系统建设内容,系统包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图层、环保专题图层、污染源扩散模拟图层等组成,基础信息数据库由环境质量数据库、风险源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响应处置数据库等组成。建立的数据库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还要考虑与环境应急系统原有数据库的兼容性。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数据库是一个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各联动单位为节点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应急数据库的建立,为整个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决策者对事故响应也能做出快速的

判断。

2.3 系统实现

系统可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作为软件的开发工具,数据库平台采用Microsoft Windows SQL Server 2005,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及ArcSDE作为系统的GIS平台,为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可采用接口数据库的方式实现数据交换,数据库结构根据相关系统的国家、省或行业标准进行设置。

3 结语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在苏州市已投入使用,系统体现了强大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系统的建成可以为城市日常环境管理提供一个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等信息的数据综合分析预警和应急处置平台;能够更好的为环境管理和应急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振仁,张剑鸣,李文禧.突發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 辛琰,魏振钢,巩丽丽.基于GIS的环境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8,28(6):393-398.

[3] 张丹宁,许立峰.浅谈环境预警应急指挥中心的构建与运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2):1-3.

[4] 冯文钊,张宏,彭立芹,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1):9-10.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篇4

1.1 编写目的

本文档的编写目的是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项目的开发提供: a.软件总体要求,作为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了解的基础;

b.功能、性能、接口和可靠性的要求,作为软件人员进行设计和编码的基础; c.验收标准,作为用户确认测试的依据。

1.2 背景

毕业设计是实现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综合、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一项基本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从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的基本训练过程。

目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都是基于手工操作,管理过程繁琐、信息交流困难、错漏情况易于发生,总体来说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而部分高校(如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采用了校园网上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较好,为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此,本项目拟开发一套校园网上能够使用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使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都能够方便地利用网络完成各项毕业设计管理任务。

 项目名称: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 提出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 交办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化小组

 承办单位: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

1.3 参考资料

a.项目来源

为了尽快满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对高效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决定开发一套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和成果实施科学管理和利用,并通过校园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

b.引用资料

1.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1.4 术语和缩写词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构思毕业设计题目,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周记,定期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周记上签字,对论文和设计进行全面指导,对学生最后成果给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每个学生有且仅有一位指导教师,由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分配。

督导教师:对于指导教师为校外专业人士的情况,由督导教师负责监督和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成果,辅助指导学生论文的书写,并承担学生论文的评阅任务,对最终论文给出评阅教师意见和成绩。学生的督导教师由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分配。

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应在学生答辩前认真审阅毕业论文,填写评阅教师评语表,并给出评阅成绩。评阅教师由各答辩小组分配。

答辩委员会:各系在答辩前两周成立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人组成。答辩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主任一般由系(副)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答辩的组织工作,根据专业特点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主持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3~5人组成,毕业设计答辩工作以答辩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小组负责组织学生答辩,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语,综合考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和答辩情况后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上报系答辩委员会。每个答辩小组负责一组学生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学生由教务管理人员分配到指定答辩小组。

二次答辩:答辩小组中给出的成绩为“优”和 “不及格”以及毕业论文成绩有争议等特殊情况,由系答辩委员会组织抽查、复审或进行二次答辩。

缓答辩:对学生患病或因其它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答辩者,须向所在系提出推迟答辩(称缓答辩)的申请,并将医院证明和所在系的批准意见报教务处,各系缓答辩名单须经教务处审批。对已批准缓答辩的学生,将参加下一学年答辩。

任务书:教师在毕业设计课题确定并已分配学生之后,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对课题的目标和工作内容提出要求,对学生下达任务书。

开题报告:学生获得任务书,并初步了解毕业设计课题之后,根据理解对课题的背景和工作内容进行综述,并制定工作计划。需求

2.1 功能需求

1.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程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生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但管理工作在这之前就已开始,并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其完整的工作流程如下:

1、各系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动员。(具体包括:各系进行工作动员、系里汇总毕业设计题目方向、学生选题目、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书、签发任务书)

2、开题。(具体包括:各系组织开题检查、调整确定题目及内容、第四周末提交开题报告、前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

3、期中检查。(具体包括:中期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工作量完成50~60%、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情况、填写检查记录表)

4、学生提交毕业论文。(具体包括:初稿交指导教师、教师评阅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审、毕业设计答辩小组和答辩委员会名单确定)

5、答辩工作。(具体包括: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审查、给出答辩成绩、二次答辩)

6、校级答辩和总结工作。(具体包括:成立校级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校组织校级答辩、统计毕业设计有关数据、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7、论文归档后期检查工作。(具体包括:资料归档工作、“毕业设计题目汇编”工作、“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辑出版优秀论文工作)

以上为一般工作流程,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对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范围进行确定,得到活动图如图1所示。

图1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主要流程

2.功能结构

本系统粗略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详细功能定义见用例模型一节。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简答题 篇5

⑴ 明确界定的目标及工作范围

⑵ 资源配置(人力、设备、原材料、工具等)

⑶ 时间上的进度计划

⑷ 项目成本估算

⑸ 客户满意度与资金供应

2信息系统分析的目的与实现方式是什么?

目的是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最大限度的信息支持

实现方式是寻求相关的信息技术

3什么是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借助网络互联和共享数据库实现新业务流程的一种管理变革

4基于生命周期的瀑布法在实践中遇到的2个问题是什么?

1理想的线性开发模式缺乏应付变化的机制 2理解用户需求与系统开发规范的冲突 5简述快速应用开发路线RAD基本思想

⑴让系统用户更主动地参与到分析、设计和构造活动中来

⑵将系统开发组织成一系列重点突出的研讨会,研讨会要让系统所有者、设计人员和构造人员一同参与

⑶通过一种迭代的构造方法加速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

⑷使用户尽快看到一个可工作的原型系统

6简述常见信息系统的各类调查方法

整理与总结现有资料、面谈、观察并记录商业过程、建立原型、调查表、召开会议等 7何谓模块?简述功能模块图和CS图的主要区别

模块是为实现某一处理的一系列可执行指令

系统功能模块图主要提供给用户阅读,简单易理解;SC图是系统设计技术人员的交流平台 8在UML中,类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

界面类、控制类和实体类

9UML的重要内容可以由哪五类图来定义?

用例图 类图 行为图 交互图 实现图

10用例规约主要包含哪五个方面的内容?

简要说明 事件流 用例场景 前置条件 后置条件

11何谓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Test Case)是为某个特殊目标而编制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以便测试某个程序路径或核实是否满足某个特定需求。

12何谓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是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

13何谓完善性维护?

完善性维护:不断完善和加强产品的功能与性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即版本更新 14简述系统维护的四种类型?

完善性维护 适应性维护 纠错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

15简述可维护性的含义

图书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篇6

一、系统的总体功能

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是借阅者和图书管理员。借阅者使用系统预订图书。图书管理员使用系统进行图书馆业务的管理工作,包括借书、还书、维护借阅者信息、维护图书信息。

二、系统的功能细化

预订图书。若借阅者所借书被借书,则借阅者可以预订该书。当借阅者可以获得所订书刊时,就将图书给予预订者,并形成预订记录,包括借阅者ID号、图书条形码、预订时间。若借阅者取消预订,则系统从借阅者和书刊信息中删除预订记录。

借书。借阅管理员在借书时需求输入图书的条形码,借阅者的ID,然后提交以上信息。系统对借阅者进行身份验证,系统在借阅者通过身份后查看数据库中是否存在借阅者所借的图书,或存在,则在系统中建立借阅记录,包括借阅者ID号、图书条形码、借书时间,并借出图书。

还书.借阅管理员在还书时需求输入图书的条形码,然后提交以上信息。系统检查该图书是否超期,如果超期则交纳超期款,否则删除所还书的借阅记录。

维护借阅者信息。当需要创建借阅者时,图书管理员输入借阅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在单位、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并提交,系统根据所输入的信息查看数据库中是否已存在该借阅者信息。或不存在,则为借阅者创建一个账户,并存储借阅者信息。当需要删除借阅者时,图书管理员输入借阅者ID,系统根据所输ID号从数据库中查询、显示借阅者信息。如图书管理员确定删除借阅者,则系统检查借阅者是否还有借阅记录。若有,则取消删除动作;若没有,则系统检查借阅者是否还有预订记录。或有,则先删除预定记录再删除借阅者,若没有,则直接删除借阅者。

维护图书信息。当需要添加图书时,图书管理员输入各种有关该图书的信息,包括图书名称、作者、ISBN号,并提交,系统根据所输入的信息查看数据库中是否已存在该书信息。若不存在,则创建,并存储图书信息。当需要删除书刊时,图书管理员输入书的条形码,系统根据所输入的条形码从数据库中查询、显示图书信息,并检查该书是否被借出。若有,则取消删除动作;若没有,则删除。

要求:对上述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设计。包括:

1. 画出用例图,并写出每个用例的文档。

2. 根据用例文档画出每个用例的活动图、每个用例的分析模型。

二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篇7

二阶系统是控制系统按数学模型分类时的一种形式, 是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二阶线性常微分方程的系统, 实际系统经常可以等效成二阶系统, 下面对二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进行讨论。二阶系统可以表示成标准形式

(1) 式中, ωn称为无阻尼自然频率, ξ称为阻尼比。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可以由ωn和ξ这两个参数描述。当0<ξ<1时, 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 有一对实部为负的共轭复根, 系统时间响应应具有振荡性;当ξ=1时, 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 有一对相等的负实根, 系统时间响应无振荡, 单调上升;当ξ>1时, 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 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系统时间响应无振荡, 单调上升;当ξ=0时, 系统处于零阻尼状态, 有一对纯虚根, 系统时间响应为持续的等幅振荡;当ξ<0时, 系统处于负阻尼状态, 有一对实部为正的共轭复根, 系统时间响应为发散振荡。

系统对单位阶跃输入信号的瞬态响应特性, 主要由超调量、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确定。超调量定义为阶跃响应中最大峰值与稳态值之间的相对误差, 即其中c (t) 表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值, tp表示峰值时间。上升时间tr定义为响应值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 (有时也定义成从5%到95%, 或从0%到100%) 。调整时间ts定义为响应曲线达到并保持在容许误差范围 (通常取2%或5%) 内所需的时间。

2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与参数ξ的关系

设定ωn=5rad/s, 研究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与参数ξ的关系, 利用MATLAB执行后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阶跃响应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0<ξ<1时, 随着ξ的增大, 系统单位响应的超调量减少, 但上升时间加长。因此综合考虑到超调量和上升时间这两个因素, ξ应该接近于0.75。

自然频率固定, 阻尼比不同时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将自然频率固定为ωn=1, 阻尼比的值分别设置成ξ=0, 0.1, 0.3, 0.5, 0.7, 1, 2可采用如下Matlab语句得到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

实验程序:

3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与参数ωn的关系

设定ξ=0.3, 研究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与参数ωn的关系, 利用MATLAB程序执后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阶跃响应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当ξ=0.3时, 随着ωn的增大, 系统单位响应的振荡周期变短, 其调整时间也相应地缩短;当ξ≥1时, 系统变成临界阻尼或欠阻尼系统, 这时也有类似的结论。

阻尼比恒定, 自然频率不同时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将阻尼比ξ的值固定为ξ=0.3, 可采用如下Matlab语句得到在各个自然频率ωn取2, 4, 6, 8, 10, 12时的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4 结束语

制造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分析 篇8

关键词:制造系统设计分解;效绩回顾体系;员工敬业度

对一家制造型的企業来说,它的使命在于最大化其利益相关着的价值。其中包括其客户,投资方(或者所有者)和员工。能否帮助客户实现价值,决定了企业的实现和增长销售额的能力;能否通过卓越的运营而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决定了企业的相对盈利能力;能否增强员工的敬业度,正日渐成为当代企业取得长期成功最主要的智力保障。本文将从这些企业最高层管理者所关注内容出发,基于MIT生产系统设计实验室关于制造系统分解的框架,结合精益生产思想和平衡计分卡里关于效绩考评指标设置的方法,论述如何为一家航空和精密产品制造企业(下文简称企业A)建立一套制造管理系统及实施的过程。

第一步: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基于制造系统设计分解的效绩指标(Performance Measure)板块来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的框架。

客户价值实现:由于企业A目前所做的产品的后到精加工以及装配,不涉及到产品的定价以及研发。因才在客户价值实现里只考虑基于交付和售后服务的客户服务以及产品质量。

杰出运营:该部分依据同步制造的思想,将杰出运营下的关注点分为了单位产出下的运营费用和单位产出下的库存量。根据精益思想里工厂的八大浪费,加上企业A目前运营成本里占大部分的原材料成本和管理成本,构成了运营费用/产出下10个子关注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的企业,或者在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占关键少数的运营成本类型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的调整关注的内容以确保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库存/产出下,依据库存产生的三大环节:供应商的交付周期波动、工厂生产计划与生产实际的差异和销售预测与实际客户需求的差异,来进行进一步细分。

员工敬业度:该部分综合考虑平衡积分卡里学习与成长层面衡量员工的核心指标及关于提高员工敬业的十个关键点的研究,将员工敬业度下分为满意度,保持度和生产效率三个部分。其中,满意度考虑包括员工参与决策、得到认可、获取信息、取得对创新的鼓励、来自其他员工的支持、对公司总体的满意度共6个方面的内容。该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到反馈。保持度下考虑员工的自愿离职率,关键岗位的离职率以及总体离职率三方面内容。最后在生产效率下包括人均销售收入或者单位薪水支出下的销售收入、战略信息覆盖率以及战略工作覆盖率。

第二步:基于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及其目前的效绩短板,来确定其重点关注的方面。

一般来说公司对自己的亟待改善的方面都有很清楚的认识,但很多情况下却只是看到表面的问题所在,没有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因此,在此基于第一步中制造管理系统框架的分解过程,帮助企业更好的发现需要改善的关键所在。对企业A,我们就上述框架里关键的效绩指标开发了一套评估工具,以描述的形式将关键的效绩指标分为了六个由优到差的层次,通过采集各方面的意见可以为公司进行综合评估。该工具旨在为企业A提供一个与同行企业横向比较的基础。

第三部:就第二部里选取的主要效绩指标,结合企业A的组织构架及其分工,指定主导指标达成的负责人/岗位。并且基于负责人职能与效绩指标的相关层度将主导分为:全面负责,主导完成和达成情况汇报三个类型。

并由此提出四个层次的效绩回顾会议,来定期监控效绩指标的达成情况。这四个层次分别为工厂月度效绩回顾、A3①项目进度回顾、各职能部门的效绩回顾和每天的快速响应会议,详见图2。同时,也定义出每级会议要求参加的相关人员和标准的会议或者报告模板。其中A3项目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工厂效绩回顾会议中由于效绩指标达成出现的问题需要专门立项解决的情况。每天的快速相应会议主要针对当天突发的事件以及以前会议上没有解决问题的回顾。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月度工厂效绩回顾会议上仅关注达成效绩指标的情况以及造成没有按期完成的下一步解决方案,其他的内容例如已经开展的行动,或者原因的分析不应在会上讨论。

第四步:前面三步将整个制造管理系统的战略层面的框架搭建完毕,在最后一步需要做的是如何让员工融入到这套系统中,以系统背后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朝着实现企业愿景与使命而努力。这里,主要借鉴Personal Impact Map的建立方法,在第一步里建立起的制造管理系统框架下,让每位员工把自己的职责与工作与系统框架里的分支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让员工看到自己在实现公司目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将给员工的回报与其在关键指标达成中的表现连接起来。除了这些,在员工敬业度下的六个关注方面也需要同时得到高度的关注。

最后,只有把整个制造管理系统的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关注,并持续地进行改善才能确保企业得到可持续的杰出效绩。

参考文献

[1]Srikanth, Mokshagundam L., Robertson, Scott A., Measurements for effective decision making, The spectrum publishing company, Wallingford, Connecticut, 1995.

[2]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3]Dobbs, Daniel C., Development of an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system design decomposition, S.M. Thesis, 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2000.

[4]Womack, James P., Jones, Daniel T., Lean Thinking,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96.

[5]Seijts, Gerard H., Crim, Dan, What engages employees the most or, The Ten C’s of employee engagement. Ivey Business Journal, Ontario, 2006.

[6]Hill, Brad and Tande, Christine, Personal Impact Map Chart the course to a shared vision. Worldat Work, 2003.

上一篇:为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下一篇:送老师新年贺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