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11篇)
石角学校初中部
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中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七月二十一日,我们八年级三班的学生,到敬老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短短的一天中中,学生们学会了许多东西,这些将是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7月21日清晨,我们32名队员到学校集合,学校政教处组织召开了这次 “动员大会”,再次明确了我们这次去的目的,我们给予老人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的不努力,能够在思想上关心老人,帮助他们确立健康的人生信念。我们帮助了一些老人,打扫房子,帮他们洗洗东西,整理下屋子!那些老人都很开心,虽然有点累,但是看到他们的笑容,再累都不觉得累了!希望他们感受到社会还是充满爱的!
下午,我们告别敬老院,踏上了回校的归途。这一天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我不敢说自己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对我自己而言,更是进一步认识了我自己,这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明白学生实践活动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学生更新观念,吸取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拉近了我和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阔了视野,曾长了才干,虽然是短短一天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一生受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实践,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技能型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及能力性。
1 社会实践的意义
在传统的技能教育中,有时我们可能会偏离或者滞后于现实的需求,使得我们的技能在现实中不具有效性,从而浪费了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师生在社会上感受技能的生命和潜能,获知一线的技能资讯和情报从而使得他们的技能培养紧跟社会的需求步伐并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去探求技能和掌握技能。
2 社会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
2.1 建设教师队伍功能
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充足的实践经验,从而在实际技能的丰富和拓展上能给学生更多的指导。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可能全部由一线的熟练工程师来充实,因此高职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无论是以员工角色顶岗工作,还是以指导老师身份参与实际操作,或以参观学习和科研课题研讨等方式进行都将促进高职教师自身理论的丰富、技能的提高,从而起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功能。
2.2 优化课程体系功能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社会实践在检验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也反馈了职业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理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社会实践,高职教师可以检验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进而根据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将碰到的问题反馈给指导老师并带到课堂,迫使教师去探寻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实现课程体系有意或无意的优化功能。
2.3 提升技术素养功能
当今社会人才构成体系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及技能型四种。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它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是介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之间的技术型人才,他们将占据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初级技术岗位、一定的管理岗位和智能型操作岗位。社会实践可以让高职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嫁接到实际操作上并谋求一定的改良,从工作性质来说其社会职能主要是科技应用,而这种应用和架桥的过程就为其自身技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2.4 推动校企合作功能
培养掌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体现这一目标的直接评委──企业将决定这一目标的效用,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灵活的校企合作将是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熟练技能,通过校企之间的科研活动来促进学校教学的同时,也加快了企业的技术革新,使两者双向受益。学生在企业中接触一线设备和技术,使理论和技能得以直接对话和交相辉映,从而推动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
2.5 提升学生就业功能
企业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学校一方面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对学生的实训,突破只限于“理论性”认识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学校把与自己合作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一进入学校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训练。
2.6 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功能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的大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使“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这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脑以及国际网络等信息器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2.7 提高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功能
高职发展必须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否则很难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产教、产学的合作,以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的目的。大学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学校注重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大学企业化的实质就是“产教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使企业和学校在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树立高职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环节,走学与训相结合的道路。在监控评价上,要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师的“教”。教师在教理论课时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够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职教学的难题,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应从两点考虑:首先是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以此为标准就是适应专业需要的“度”;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学生的“学”。应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学方法、手段。
3 结束语
总之,社会实践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不断提高其运作活力,发挥其辅助教学,促进教改、助推技能的优点,不断挖掘、把握规律,探索其保持长效机制的措施,用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来强化其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顺祥.对高职教育特色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4,(6).
[2]马丽,周莉.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J].科技资讯,2005(,26).
[3]赵丽霞.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性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实践;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71-02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们持续多年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学院在校大学生组成的下乡队伍,直接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包括:科技扶助、企业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比如河北医科大学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为乡亲们送医送药,免费为乡亲们检查身体,宣传医学保健知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平山县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音乐系的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深入到农村为群众义务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知识技能优势,深入到农村乡镇、田间地头乃至农民用户家中,广泛开展了支教扫盲、文艺下乡、图书站建设、企业咨询会诊、卫生常识普及等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了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大学生通过以上这些贴近群众的社会活动,体察民情,了解社会,既锻炼了自身能力,又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泛开展,近几年来也取到了卓有成就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学生自身,活动本身、组织管理以及外界影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明确、务实的目标
对于为什么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同学的回答较为理性,概括起来,主要有: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竭尽所能为社会做贡献;调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在社会的大课堂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如果上述的这些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思想觉悟”,那么另一些同学的答案就更为“实际”: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常常被用人单位看作是招聘的条件之一;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专业课的成绩可以计入学分外,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同样纳入了学分评估体系;对于有些学生干部来说,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频繁亮相,与教师和同学们搞好关系是他们的目标,其一举一动为将来参加竞选增加了筹码……虽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评价哪些目的是崇高的,哪些是庸俗的,但是大学生自身参与性存在目的不明确的问题,跟风、盲目的确不在少数。
2.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然而,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较为被动,一般是学校、班级安排什么任务就按照要求完成即可,很难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他们很难会自己主动地去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开展这个活动?自己怎样才能去参加?等等。
3.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热情不足、马虎应付
社会实践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青年学生对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所减退。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真正主动参加的同学不多,有的同学宁愿把时间耗在电脑上也不愿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同学觉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一点意义都没有,不愿意参加。
脚步不够踏实,心浮气躁,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真正沉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写几个字,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旅游;与其说是搞调研,不如说是凑热闹。他们这样的态度,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也给他人留下极差的印象。
(二)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
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侧重“精英”培养,点面结合不紧
目前,部分高校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开展的“精英实践”,只把实践机会集中在一部分骨干学生身上,忽视了最为广大的普通同学的实践要求,在本质上是忽视了普通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在现状上是重点轻面,重个别小分队的实践,忽视了广大普通同学的实践愿望,重短期效应、轻长期效应;在未来发展层面上是“精英实践”的育人作用不能满足社会对青年大学生人才质量的普通要求。
2.“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笼统、活动内容单一
一些高校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视开头忽视收尾工作,注重对外宣传而忽略社会实践要达到的目的和实际要取得效果。由于一些高校把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执行,未能真正意识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载体的真正意义,因此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工作方式——活动设计规划笼统,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实践内容不够丰富,活动实践流于形式。
3.社会实践活动成果转化艰难,缺乏时效性
每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应事先把细节工作做好,而不应随心所欲。为什么要搞社会实践?它的意义何在?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社会实践以什么形式搞?怎么搞?什么时间搞?每门课针对哪些问题进行?由谁负责去落实?回来后怎么做?许多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事先都没有明确的计划安排,这就使有些事情做起来相互推诿,落不到实处,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三)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不科学
许多高校并未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没有完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不规范,绩效评定机制不规范,不具备实际操作性,没有形成有序的工作规划,因而其实际工作还处于一种零散、自发的阶段。
2.活动经费不足,后勤保障不力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经费的投入做保障。许多高校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一件费力花钱不讨好的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由于认识不到位及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一些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提供专门资金给予支持和保障。纵然有,也是微乎其微,所以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时,往往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社会弄一点、学校拨一点、系里掏一点、学生出一点”,其中学生出大部分,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对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一)从国家的角度看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成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各大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提供一定的财务支持;地方政府、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地配合和支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也为农村的改革与谋求发展吹了新风,让三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文化和学术以新颖的形式送下乡,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从社会的角度看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因此,社会应该多关注,多支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更好地宣传,让人们都可以知道有这样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锻炼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从学校的角度看
应该加强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引导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培养大学生劳动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让同学们利用专业知识,发扬爱国热情,积极为社会、人民服务,让同学们全方位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锻炼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用的当代大学生。
(四)从个人的角度看
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积累经验,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当代大学生只有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国家与民族奉献自己的才智与精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创造自己的辉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实力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行动。
参考文献:
[1]江潭瑜.学习·实践·认知[M].广州: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我们的培训对象大部分都是六到十岁的孩子,也就是针对小学生进行培训。我们利用自身优势培训,同时顺应市场的发展逐步向文武双修过度。
开始我们几个利用课余时间对社区和小学进行考察,以便我们选择最有潜力的地方进行招生。只有面积大、孩子多并且带有运动场的社区才是我们的发展对象,我们走访了十几个社区最终选定了两个既豫花园小区和纺专社区。
对于小学,就没什么要求,只要校长同意我们在他们学校招生就行了,但是要他们同意我们招生也恰恰是最难搞定的事。因为要让小学的校长相信我们不容易,要让其同意我们的招生更不容易。
通过对比我们将小学确定为__第二小学,因为这所小学离我们学校近,很方便,并且那里的老师大多也知道中原工学院,所以比较容易接触。
目标确定了,接下来我们就到小学和校长商量,开始我们为小学免费带体育课,并且免费教他们全体教师太极拳,因为那时他们老师要进行一次太极拳比赛,正好缺少太极拳老师。就这样我们一边教他们的小学生一边教他们的教师。到了小学放假时候,他们已经相信我们了,并且对我们也有了了解,我们就和校长商量能不能在他们进行招生,他们同意了。
于是我们将我们宣传单页发给让老师帮我们发下去,再让他们的体育老师帮我们把报名的同学统计一下并帮我们把钱暂时代收下来。等报名结束后我们给了体育老师提成。我们收的这部分学员一共有十七个,训练地点安排在了儿童公园,六月二十五好开班。
我们分两组用了三天同时对这两个社区招生,我们是通过发单页招生的,在发单页时告诉他们可以免费试学,只要有意愿就可以报名,试学时间为一周,训练地点在本社区门口。
三天下来纺专社区招了二十四个人;由于在社区外面,__小区只招了十三个人,不过这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只要这部分人能够学下去,对我们来说就够了。等免费试学结束后,要是想继续学下去的话,就按照每个月每人八十元进行收费,在免费试学期间,我们必须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还要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想继续学下去,才能使家长放心地将自己的孩子交给我们。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好,我坚决报名参加义教活动,并参与语文教员的竞选,同时选择了初二作为教学对象。很荣幸地,负责了古诗词兴趣班的教学;再三考虑之后参与八年级班主任的角逐,并且荣当这个职责,成为八四班的班主任。
十天的义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十天中,我想我已经用心地去成长。以前只是单纯地幻想着站在讲台上的神圣,现在明白了在站到讲台之前的所要做出的种种努力:只能说,能无忧无惧地站在讲台上,不单需要勇气,更要一种付出;讲台,意味着一种责任!
这一次的义教,收获颇多。
关于教学方面,算是积累了教学经验吧。当时选了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从一开始的教学安排,到实际中因意味而不断调整的教学课程,我认识到准备了教案并不代表着可以高枕无忧了,如何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是一位教员必须要学会的。在写教案的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就像我所教的古诗词,首先要考虑如何安排课程,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风格,两者相比之下哪个更容易让初二的学生接受;确定了按风格来安排之后要选古诗词,这个一样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度;接下来是如何教学,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方面,我想老师的状态对整堂课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在第三节课时,我的状态非常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希望引以为戒。
古诗词的一个教学难点是对诗歌的欣赏和对学生的引导两个方面的协调。爱情诗是古诗词无法回避的一个重点,但是如何去引导初二的学生正确看待爱情,这需要老师把握好尺度,我想这点做得还不差。
我个人认为作为班主任的工作使我收获最多。班主任,不仅意味着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一群孩子的向导,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上的。
首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需要爱心。我想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是靠制度管理人,我更看重的是人心的靠拢。我面对的是一群内心渴望成长,表面成熟,实质很纯真的孩子;他们敏感,善良,懂事,也很容易被感动。我不把自己抬得很高,一副管理者自居,我要跟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只要你用心,他们就会感受得到,并且给予你回报。所以,我的八四班,班风很和谐,大家相处得十分快乐,到了分别的时候,大家都很舍不得。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因此,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党员,我要以这句话为行为的准绳,时刻提醒自己,新法纪,守规矩,从自己做起。
要做到遵纪守法,就要把多加强自我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首先要学懂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再来做到如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遵纪守法。
只有做到遵纪守法,国家才稳定、社会才安宁,祖国的历史才能得到进步。也只有遵纪守法,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和睦,生活才能幸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才能平稳发展。
一、坚定理想信念, 熏陶道德素养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深入到广大基层、生产一线、艰苦地区, 了解现实、直面困难、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在社会实践中, 加深对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 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加深对党的政策的领会,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的熏陶中, 从人民群众身上学到爱岗敬业、勤劳勇敢、正直纯朴、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热爱劳动、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奉献社会的道德情操和践行能力, 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加深群众感情, 提高服务能力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 在与人民群众同吃住、同劳动的体验中, 感受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 增进对人民群众的了解, 缩小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深情友谊,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 与人民群众交朋友、结对子, 赢得人民群众的欢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社会实践提供大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平台,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知识、智慧和力量, 养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在联系群众的社会实践中, 开阔眼界视野、锻炼成长成才, 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三、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 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 面对不同的对象, 要独立的解决各种问题。在社会实践中, 要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 学会分工合作, 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认真周密的安排, 以社会为课堂, 以实践为教材, 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现象的结合, 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 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磨炼意志、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创新理念、提升能力、增长才干, 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成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
四、树立创新精神, 培养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发挥他们的特长、开发他们的智能, 树立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活动, 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 使其勇于创业、乐于创业, 体验到创业的艰辛, 分享成功的喜悦, 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在创业的过程中,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业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 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把善于创新、敢于担当作为自己的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 坚定创业信念, 历练创业品质。创业过程中要不畏困难、雷厉风行、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业即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改善现有的创业队伍结构, 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
五、丰富社会阅历, 积累工作经验
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职场中的决定因素, 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大学校园里学不到的, 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把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连接起来的平台。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继续学知识、得锻炼、长才干。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打开窗口、扩大视野、激活思维、拓展知识、丰富阅历、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坚强的品质, 养成务实的作风,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日积月累,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升华自身的阅历和经验, 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 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就业创业积累经验, 打好基础, 做好准备, 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六、树立市场意识, 端正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使大学生广泛的接触和参与社会,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根据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 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认清就业形势, 端正就业观念, 培养竞争意识, 认知优胜劣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结合自身实际, 消除心理误区, 更加实际的规划自己的职业, 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实现祖国需要与个人志愿的有机结合。
七、客观摆正定位, 强化社会责任
通过社会实践, 大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 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重新评价认识自己, 客观摆正个人位置, 清晰确定自身定位, 更快转换社会角色, 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调整知识与能力结构。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感受到个体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认识国情社情, 学会判断选择, 学会责任担当。通过亲自观察和体验, 看到城乡差别, 感受贫富差距, 就会对社会现实有真实全面的认识, 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交流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使思想得到升华, 增强社会责任感,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八、评估教学质量, 推进高校改革
社会实践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 是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使学校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地方, 对教学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积极主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找到新形势下改进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 在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中, 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舞台, 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 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 “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强国的需求, 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长效化、规范化、阵地化,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真正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提升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其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责任,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12-116.
[2]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 :13-15.
张建国副局长首先向各位外国老专家及配偶介绍了外国专家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近期引智工作及老专家工作情况。他表示,各位外国老专家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一直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汗水,为外国老专家做好服务是外专局应尽的职责,希望听取各位外国老专家及配偶对外专局工作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随后,外国老专家及配偶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发言。加拿大老专家伊莎白在发言中对前段时间温家宝总理给她的亲笔回信表示非常感激,对外专局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她希望今后外专局能时常组织老专家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加强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关注。她认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座谈会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日本老专家谷内百合子表示,改革开放3。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有机会她很想更多地接触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
日本老专家添田修平谈到,在近日召开的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中国备受世界关注,作为在中国工作的专家,他真心感到高兴和骄傲。他期待有机会能多参加关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方面的报告,增加知识面。
马海德遗孀苏菲表示,作为外国老专家的家属,对外专局所做的工作表示十分感激。她很赞同伊莎白和添田修平的建议,希望增加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形势报告,更多地了解国家大事。她在发言中还谈到了卫生领域的问题,她认为,麻风病人以前需要隔离治疗,不能与人交往,而现在麻风病人吃三天药后就没有传染性了,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隔离治疗,他们完全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她还讲到,前段时间三聚氰胺等事件说明,国家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对违法违纪人员的处罚力度太轻,法制建设要更加健全和细化。
调查目的: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以德树人”的号召,号召广大青年学子,注重自身德育培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社会实践。而当下,“树新风,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风气也正在大学校园中飘香。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也高度的支持和鼓励。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人民父母,为社会做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加深社会阅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对象和方式: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随机采访和网上查找资料的方式,对广西大学本部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开展了此次调查。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是否有过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最想参加何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次数和主要活动形式,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及参加公益活动对自身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参加公益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的事情。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个人社会实践能力、了解和提高社会(体验阅历)都有了很大的帮助。无偿献血、爱心助教、社会活动志愿者、敬老慰老等活动是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的。但因为公益活动的开展不具有定时、定点性的特点,所以不少大学 1
生都表示愿意会经常与公益组织联系,组织身边的同学多多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挤出一点时间,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回报社会。
调查报告显示:92%的大学生都有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公益活动的经历,在他们参与的公益活动中,无偿献血占48%,其次是社会活动志愿者占30%,爱心助教12%,敬老慰老占10%;剩下的8%未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同学,表示平时很少会了解和接触公益活动的信息,但表示如果自己有合适的时间和喜欢的公益活动,会考虑参加。80%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就通过如何更好的展示自身素质和才能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如何把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各种活动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责任,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心灵上得到了较大的慰藉,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多是为了陪伴同学或者打发时间,目的性很不明确,这样一来,他们参加活动的效果就不明显,收获很少。95%的同学表示会利用周末或者其它空余的时间参加公益活动,除非是大型公益活动,否则很少会利用到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个人学业;5%的同学表示,因为他们参加的公益活动多为大型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工作,所以经常会挤占上课时间,对学习有较大的影响。98%的学生表示,公益活动是一种比较好的社会活动,值得参加;2%的学生表示,公益活动范围太小,可参加可不参加。75%的学生表示对当前的公益活动性质和活动内容感到比较满意,认可公益组织的策划与安排;25%的同学表示,当前的公益活动形式和内容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开展活动一次过,没有后续性;帮扶性很小;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等,有待改善。
另外,没有同学表示不应该开展和参加公益性活动,大家都认为,只要时间合适和活动内容和质量较好,在不影响学习时间的前提下,都会考虑是否参加。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所选择参加的公益活动,多为大中型、群体性较高、服务时间短的一类;以个体为主,长时间连续性、定点开展的一类较少。对于公益活动的组织者而言,如何将公益活动的开展,能与时代相挂钩,改变传统的内
容和形式,增加新意和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是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公益活动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科学的、高尚的公益服务观念,不能以索取为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公益活动本质上的无偿性、公益性、奉献性应该为我们所熟知,但当前还有不少大学生没有彻底弄清好公益活动的性质,以至于活动的效果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没有较好的效果。
结论与建议: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在任何时期都永恒不变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去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所以,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件非常值得和有意义的事情!
报告撰写人:
现在的技校生均来自于20世纪90年代,生理年龄偏大而心理年龄偏小,以独生子女居多,受到溺爱的居多,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占的比例较高,心理有偏激、固执等情况的困难学生较多。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全面,盲目性比较大,而且严重偏离正常思维。在学校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是“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甚至对老师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协作精神,不爱劳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上课随意做小动作、随意讲话等。另一方面是乱花钱,可以说他们根本不了解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不了解父母赚钱的辛苦,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二、技校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对于技校生的“自私”和“乱花钱”现象,老师苦口婆心也好,严加教育也罢,总是收效甚微,因为这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也是父母娇宠所致。因此,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前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父母赚钱的辛苦;第二,可以用实践来检验老师的说教是否是真理;第三,可以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曾经的想法的不成熟,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年龄,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得到进步和提高。
三、技校生下厂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效果
1.纪律观念教育
从小到大,他们对老师的教育耳熟能详,总以为老师拿社会来吓唬他们,总认为学校制度太严,缺乏自由。他们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根本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无奈”。通过社会实践,参加工厂的生产劳动,让学生认识到学校的纪律、学校的制度是比较自由、比较“人性化”的。比如:在学校,对于学生迟到、早退、旷课、插队等违纪行为,老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教育,学生总是“谦虚接受批评,事后坚决不改”。但在工厂里,管理之严格连我们老师也没想到:任何小违纪都是用“罚单”来说话,大违纪是用“除名”来说话的。迟到、早退开“罚单”自不必说,就连饭吃不干净也是“罚单”,插队开“罚单”,纸巾倒入剩食桶也是开“罚单”,工作期间讲话、玩手机、未按要求穿戴……都是用“罚单”来说话的。
总之,学生在“罚单”横行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学校制度是多么的“人性化”,感受到平时的遵规蹈矩是多么的重要,他们感慨:要是平时就按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不会接受这么多的“罚单”了。当然,我们的学生进步还是快的,下厂几天后,从小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基本上得到了纠正,学生在这种高压政策下的适应性也让老师刮目相看。下厂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下厂实践的最大收获就在于让学生受到了很强的纪律观念的教育,他们也意识到学校管理的必要性,理解学校各种制度的存在并非是学校对他们的“摧残”,而是让他们更接近于社会。
2.学习观念的教育
学生坐在学校总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反正以后学校会为我找到工作,或者父母亲到时会想办法的。因此,不仅自己学习态度不端正,还影响他人学习。本来基础就差,加上态度不端正,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学生下厂实践后,首先就会看到企业里的差别: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上级领导讲话,下级决无反驳之理,否则就会被炒鱿鱼;其次是看到不同工种之间的差别:在企业里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待遇也是有区别的,干得最多的,活最累的往往是毫无技术含量的工种,一天要做十几个小时,并且在工作中会因为自己的小失误而遭到罚款等等,甚至随时会被除名。而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须持证上岗的工种,各级领导会客气许多,批评的语气都缓和得多,而且待遇也会高得多。通过这些事情,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诸如等级证书、上岗证书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返回学校后,他们会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使自己在就业时找到更好的岗位。
3.劳动观念的教育
我们的很多学生本来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在家不干家务,在校劳动能逃则逃,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毫不知晓父母的艰辛。通过社会实践,这批90后学生均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父母赚钱的辛苦。特别是在厂里实践几乎每天都要求加班,二十四小时两班制,每班十二小时,加上来回在路上的时间,每天基本上要花去十四个小时左右,对于初次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他们也出乎意料地都做到了,并且还做得不错。通过实践,他们真实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劳动果实的珍贵,享受到了靠自己双手劳动取得丰硕成果的快乐,同时也打消了自己原先对劳动的错误认知。相信他们重新回到学校后,对劳动的态度会有所改变,在花钱方面也会更加节约。
4.团结协作的教育
在学校里,集体感对90后学生来说是比较模糊的,经常出现集体的活没人干,干的人反而被认为是“傻”,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甚至有人连自己的门前雪也懒得扫,轮到值日,拖过一天就算成功,至于扣不扣集体的分无所谓;集体活动时,往往是参加的人拼命干,而没有参加的人很少去关心,甚至说些风凉话打击人;更有甚者,一到集体劳动,能躲则躲,宁愿在厕所呆着也不愿为集体出力。而到了实习单位后,在流水线上干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靠大家的协同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们平时难得一见的分工合作态度空前高涨,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手脚快慢之分,但同学之间总是少怨言,多帮助,各小组成员之间总是能默契配合,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大家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也有一开始工作配合不好的,由于完成不了任务,被罚义务加班两次后,也主动地进行了配合,这次社会实践真正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团结协作的课。
5.情感教育
在实践中同学们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原先在学校都是自己的利益至上,对别人的利益和权利视而不见。但一走上社会后,学生们发现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孤立将是非常可怕的,在遇到困难后会感到无助和无奈,没有朋友是多么地缺乏安全感,在受到伤害时没有人安慰会更加的伤心。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在工作生活上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6.感恩教育
学生在实习期间也更懂得了感恩,当学生出了意外后,老师们夜不合眼陪着上医院,筹钱、看护……学生们深受感动,纷纷关心起老师的身体来了。在以前,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生接受老师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会受之泰然,甚至连感谢也没有。
当他们感受到赚钱的辛苦后,对父母也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都表示以后不会乱花钱。也有学生在回来时,用赚来的钱给父母亲买了礼品带回家,说明他们一下子懂事了许多。
他们也懂得了对帮助自己的同学、班组长感恩,感受到了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快乐的,也体会到帮助别人也可以获得快乐,真正懂得了“助人为乐”的含义。
总之,通过下厂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到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可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打下扎实的社会基础,做好心理准备,更加有利于技校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对平衡他们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参与行为因素
中学生每周参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课3次以上的占32.20%, 1或2次的占40.86%, 极少参加的占26.94%;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仅占10.30%, 有41.81%的学生能达到30~50分钟的体育活动, 还有47.68%的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 也就是说我县中学生还有89.68%的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达不到一小时, 并且, 随着年级增高达到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学生减少, 高三学生最差。综合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紧张, 课业负担过重, 片面追求升学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 占58.10%。其次是时间得不到保证, 占44.70%。第三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够, 占40.21%。第四是学校没有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 占19.75%。
综上看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远没有达到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要求。学生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 学校没能经常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片面追求升学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根本因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不仅要按国家规定的要求开设开足体育课时, 而且还要确保每天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并经常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2. 参与态度因素
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如何, 会直接影响其是否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从调查显示, 有96.03%的中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只占3.91%。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中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这是十分值得可喜可贺, 学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学生吸引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 尽可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然而, 从调查得知, 仍有少数中学生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 其中女生占比例较大, 调查原因显示:首先是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单调, 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 (占31.16%) ;其二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好玩 (占24.87%) ;其三是学生自身体育基础差, 身体不好 (占13.97%) ;其四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太苦、太累 (占12.46%) 。
3. 参与动机因素
中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多是体育锻炼需要的具体动态表现, 学生的体育活动都受一定的体育学习动机驱使, 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是影响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参与动机影响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 并决定着他能否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调查显示,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于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促进交往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70%以上, 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其主要目的与自身需要有密切联系, 思想上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 因势利导, 积极引导, 加强管理, 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 使锻炼方法和手段更符合学生实际, 发挥更好的锻炼效果。
4.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因素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 调查显示, 有65%左右的中学体育老师认为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还不能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这是武鸣县各中学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可知, 武鸣县有标准田径场地的中学只有1所;有200米或300米田径场地的学校占40%, 平均每所学校有3~4块篮球场, 1—2块排球场, 这种状况与省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要求相差甚远, 这是制约武鸣县各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 要想方设法改变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落后现状, 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5.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因素
加强组织管理是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措施。根据调查结果, 武鸣县有40.01%的中学生和42.47%的体育老师对自己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不够满意或不满意, 经查明原因, 有52.28%的学生和24.66%的体育老师认为, 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单调, 形式单一, 学生没有自由选择自主锻炼的机会;有29.61%的学生和10.9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者, 组织管理又不得法。由此可见,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 从组织开展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组织者都要科学化、规范化, 严格按照我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决定、通知、条例等来执行。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改变传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和评价方式, 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体育竞赛活动, 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明确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把这方面工作的认识统一到全面育人的高度上来,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2. 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全面实施阳光体育活动, 确保学生锻炼时间。
学校要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经常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提高活动质量, 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3. 整合学校体育资源, 创设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推荐阅读:
学生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个人心得体会06-24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安全责任协议书10-10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证明09-14
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问卷12-07
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总结01-08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范文10-05
论当代大学生参加实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07-11
学生参加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心得500字09-11
参加法治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