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四字词语(精选8篇)
铜筋铁骨 手疾眼快 四马攒蹄 蜀锦吴绫 树大招风 停留长智 腾云驾雾 提心吊胆
饿虎扑食 重生父母 撮土焚香 出头露面 粗中有细 倒打一耙 大显神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没世不忘 家长里短 惊恐失色 叫苦连天 紧箍咒 没齿不忘 流星赶月 冒名顶替
怡颜悦色 斩尽杀绝 众毛攒裘 真人不露相 贼头鼠脑 钻天入地 抓乖弄俏 整旧如新
白头蹀跇 摇身一变 一物降一物 一望无际 一窝蜂 安神定魄 拙口钝腮 走花溜水
如醉方醒 身强力壮 七长八短 祛病延年 强龙不压地头蛇 情投意合 筛锣擂鼓 全始全终
鹰头雀脑 压雪求油 一心同体 眼花雀乱 移星换斗 詀言詀语 一门同气 迎风冒雪
事无三不成 人不可貌相 伸头探脑 事不过三 手急眼快 撒诈捣虚 山高水险 沈思默想
七窝八代 弄嘴弄舌 铺胸纳地 飘洋过海 破烂流丢 青枝绿叶 青枝緑叶 千难万险
女貌郎才 密密层层 念念有词 眉花眼笑 没头没脸 袅袅娜娜 扭扭捏捏 拿贼拿赃,拿奸拿双
火上弄冰 恩将仇报 花容月貌 功到自然成 黑天摸地 混世魔王 花颜月貌 昏头昏脑
穿荆度棘 绷巴吊拷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比众不同 背前面后 趁哄打劫 秤砣虽小压千斤 餐风宿露
关门闭户 大吹大打 毒魔狠怪 典身卖命 顶名替身 公平交易 放屁添风 翻江搅海
懵懵懂懂 家长礼短 今蝉蜕壳 家丑不可外谈 蛟龙戏水 拉闲散闷 空心架子 来去无踪
庸医杀人 武不善作 心虔志诚 相貌堂堂 心神不宁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心痒难挝 一通百通
咬定牙关 养老送终 杳无人烟 一来一往 遇水叠桥 一般无二 一毫不差 扬威耀武
言之有理 头破血流 心灰意冷 无拘无束 心灰意懒 悬心吊胆 星落云散 虚情假意
急处从宽 骨软筋麻 浑然无知 浑身解数 划地为牢 金璧辉煌 魂飘魄散 讲经说法
蝼蚁贪生 运蹇时乖 左邻右舍 油嘴油舌 一十八层地狱 争名夺利 作恶多端 龇牙咧嘴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可随意拆散,例如“经济繁荣”、“弘扬文化”等。固定词组则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散使用,其中的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也称为成语,如“三心二意”、“曲高和寡”等。汉语中的四字习语由予其长期习惯、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相对定型、富予含蓄,意在言外,音节优美、韵律协调。四字习语的描绘语言极具汉语的特点,特别有感染力。四字词语不仅大量地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四字词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四字词语是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二、汉语四字词语的英语翻译方法
(一)把四字词组带译成英语的一个单词
一部分汉语西字词组译为英语时只需要一个英语单词 (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 替换就足以表达它的意思:有一些四字词组前后两部分意思重复,就只需译出其中一个意思;而英语里的有些动词或名词,已经把汉语里修饰名词或动词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含义包括进去了,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可以把这些形容词、副词略去不译。
例如:虽然我们前面的路崎岖不平……
Although the road before us is rough...
解析:按字面翻译崎岖不平应该是rough and bumpy,但只用了rough,是因为两个词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选择其中一个即可。
(二)将四字词组译成短语
这种方法就是把四字词语译成短语。如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
款式繁多with various patterns
出类拔萃above average
驰名中外to be popu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德才兼备with both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品种齐全in complete range of articles
(三) 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四字词组中有一部分是成语。成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而英语里也有一些和汉语的成语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的习语,它们都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就可借用英语里同义的习语来翻译。
(1) 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
捧上天去to praise to the skies
混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火上加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如履薄冰to be on thin ice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2) 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七上八下at sixes and seven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四)综合整合法
当一个长句或自然段落内连续出现几个四字词组时,适合采用综合整合法,也就是打破四字词组的形式。兼用各种技巧于一体的翻译方法。它既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风格。
三、四字词语在汉英翻译中的优势
从内容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从形式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通顺流畅;从语音上看,使用四字词语可以使译文节奏感强、铿锵锐耳。
四、使用四字词语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语的一些四字结构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而这些具有民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为数不少,笔者简单将其归类如下。
(1)反映汉语动植物名称方面特有文化观念的四字结构,如“望子成龙”、“李代桃僵”;
(2)反映中国特有物质文化的四字结构,如“拂袖而起”、“罄竹难书”;
(3)反映中国宗教信仰的四字结构,如“苦海无边”、“立地成佛”;
(4)反映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四字结构,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5)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四字结构,如“暗渡陈仓”、“完璧归赵”。
在英译汉时,译者要避免运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四字结构,否则,一不小心,落入文化陷阱,便会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不忠不信。使用时须充分考虑到语境、四字词本身的感情色彩,以及说话者的身份、性格特点等。使用四字词语进行翻译决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境而勉强生成,必须依照原文的语义结构进行构思。原文节奏缓慢,译文则不可明快,原文平直朴实,译文也不必纤巧生动。无论是选择已有的四字词,还是创造新四字词,对原文深刻的理解和对语境的准确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翻译是语言的再创造过程。译文对原文的反映不应是机械的、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翻译不仅仅是原作各个部分与汉语的生硬组合,它应该蕴含更多的内容,使译文充满生气。四字词语的使用在许多时候都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又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以上分析说明,汉语中四字词语的运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传统的,也是积淀;是特点,也是优势。它在人们的语言交往中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地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何善芳.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西游记》;“扶苏”等;训释
作者简介:李娟,女,湖南省衡阳市人,1992年6月出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西游记》是明代优秀的长篇小说,小说语料涉及面广,口语性强,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语言面貌,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前人对《西游记》词汇的研究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并非所有词义都已解决。近来通读此书,发现书中的有些语词,在《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中或失收、或缺漏义项。另外,书中有些语词,虽然今天仍然在用,但词义已经变了,读者容易以今律古。本文选取了三个语词略加考究,以期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以及读者有所裨益。
一、扶苏
形容词,表示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
1.话说唐三藏固住元阳,出离了烟…… 冉冉绿阴密,风轻燕引雏。 新荷翻沼面,修竹渐扶苏。(第八十四回)
按:“扶苏”在《西游记》中仅出现1例,从这一回的上下文来看,“扶苏”应该是用来修饰修竹的,表示竹子的一个状态。今《汉语大词典》所收“扶苏”一词有以下几个义项:1.树名。《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毛传:“扶苏,扶胥,小木也。”2.古代兵车上的藩盾。《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汉郑玄注:“藩盾,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与?”3.扶助。《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4、水名。显然“修竹渐扶苏”的“扶苏”与这四个义项都不能相搭配。(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五:“次瑞香,枝叶扶苏,花朵茂密,表紫里白,香芬比麝尤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汉书·杨雄传》:“顾而作《太玄》五千文,支叶扶疏,独说十余万言。”师古曰:“扶疏,分布也。”杨雄《解嘲》:“枝叶扶疏。”李善注引《说文》:“扶疏,四布也。”。《后汉书·延笃传》:“草木之生,始於萌芽,终於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縟,末虽繁蔚,致诸根也。”《松窗梦语》卷二:“亭后有樟树一本,围十余丈,而榕木寄生其中,扶疏阴翳。后山渐高,传为闽越王无诸建都于此”。这里的“扶疏”是指“四布也”。前两例的“扶苏”与后面三例“扶疏”的用法相同,都是用来修饰枝叶的,可见文中所提到的“扶苏”即是“扶疏”,根据《松窗梦语》卷五来看,“枝叶扶苏,花朵茂密”是对偶句,“扶苏”与“茂密”相对成文,都是形容词。所以“扶苏”是指枝叶四布,多而茂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手部》:“扶,假借为枎”。《说文·木部》、《玉篇·木部》:“枎,枎疏,四布也”。段玉裁注引《广韵·虞韵》:“枎,枎疏,盛也。”《集韵·虞韵》:“枎,木盛儿。”因此“扶疏”又可写作“枎疏”,“枎疏”谓大木枝柯四布。可见,《西游记》所引用的“扶苏”即是“扶疏”, 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
二、頫顖
动词,“低头,磕头”之义。
1.一日,玉帝早朝,班部中闪出许旌阳真人頫顖启奏道:“今有齐天大圣日日无事闲游,结交天上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第五回)
2.时有宰相萧星,出班頫顖奏曰:“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置严刑。”(第十一回)
3.押赴灵霄见玉皇,依律问成该处决。多亏太白李金星,出班頫顖亲言说。(第十九回)
按:检索《汉籍全文检索系统》,“頫顖”一词在明代出现3例,在清代出现2例,明代3例均出现在《西游记》中。“頫顖”一词尚未收入到《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不知其义,但是在《小说词语汇释》里出现这一词,解释为磕头,低头之义,我们将对此词进行具体考释。“頫”,《說文》:“頫,低頭也”。《徐鉉曰》:“頫首者,逃亡之貌,故从逃省。今俗作俯,非是。或作俛”。 (文选·张衡《西京赋》):“伏檑槛而頫听。”薛综注:“頫,低头也”。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頫首绝望”。蒋之翘辑注:“頫与俯同”。《韵会小补》古音流变,字亦随异,如俯仰之俯,本作頫,或作俛,今皆作俯。“顖”,《集韵·稕韵》:“囟古作顖”。《玉篇·囟部》:“囟,或作顖”。《玄应音义》卷十二:“囟上”注:“囟,经文作顖”。“顖”是“囟”的异体字。《說文·囟部》:“囟,头回脑蓋也。”即像小孩子的头脑未合也。《集韵·至韵》:“囟,頭會也。”即“头”。可见,“頫顖”即是“俯头,低头之义”。亦可写作“俯囟”。“頫顖”除了在西游记里出现3例之外,仅在清代出现两例,如:
1.却又见第一位阿罗尊者面前稽颡的鬼形使,形怪貌异,宛似持书之人,乃乘在堂众僧早起功课回向之时,他便向尊者前俯囟作礼,赞叹不尽。(《东度记》第二十九回)
2.要宣召他上升天界,那广成子在下俯囟稽首,拜陈道:‘微臣功行粗完,不愿上升,愿居人世,诚恐天上正未必乐于人间也。’好笑这广成子,做了神仙,还有个不足上升之意。(《醒世恒言》第十回)
“頫顖”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再使用了。
三、奔奉
动词,赶忙伺候之义
1.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辣辣爨爨热腾腾,尽皆可口,真足充肠。七八个僮仆往来奔奉,四五个庖丁不住手。《九十六回》
按: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奔奉”一词仅在唐、宋、明时期出现过,在各个时代做复音词“奔奉”都各只出现1例,如《新唐书卷一九四 列传第一一九》:泌使参军事韩杰奉诏至其家,城封还诏,自称“多病老惫,不堪奔奉,惟哀怜”。泌不敢强。及为宰相,又言之德宗,于是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赉束帛诣其家。《太平广记·卷七九》:“张以含胎马奔奉之,巫曰:神只许其母,子即奉还。”明代仅出现的1例存于《西游记》中,经查阅“奔奉”一词尚未收入到《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不知其义,但是在曾上炎《西游记辞典》里释为“赶忙伺候”之义,我觉得此义与文章意思相吻合。接下来我们将对“奔奉”一词进行具体考释。“奔”:《说文·夭部》:“奔,走也”,奔与走同义。《尔雅释宫》:“堂上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说文·夭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之凡赴急曰奔。凡出亡曰奔。因而“奔”有“紧急,快之意”。《说文·艹部》:“奉,承也”。“奉”本义是指双手恭敬地捧东西。《周礼·春官·天府》:“若迁宾则奉之”,孙诒让正义:“引申之,凡送物致之亦曰奉”。“奉”引申出“送”之义。通过动静引申出“为……效劳,伺候”之义,《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釃履奉王孙”。李周瑜注“奉,侍也”。“侍”在此作“伺候,侍奉”之义。由此可见,“奔奉”一词是“赶忙伺候”之义。此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M].中华书局,1964.
[5]宗福邦.故训汇纂[M].商务印书馆,2003.
aabc只是一个通配符,aabc形式的词语都有哪些呢?
1.隐隐约约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2.营营逐逐 ①忙忙碌碌。②竞相追逐。
3.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4.源源不断 形容接连不断。
5.粥粥无能 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形容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
6.依依不舍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
7.谆谆告戒 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
8.战战栗栗 战战:戒惧的样子;栗栗:哆嗦,发抖。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9.足足有余 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10.遥遥相对 远远地对着。多形容两样事物的性质或形状相类似,配得上。
11.沾沾自满 犹言沾沾自喜。
12.依依惜别 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13.啧啧称羡 啧啧:咂嘴声,表示赞叹。啧啧连声地表示羡慕。亦作“啧啧称赞”。
14.子子孙孙 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的意思。
15.谆谆诰诫 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同“谆谆告戒”。
16.蒸蒸日上 蒸蒸:一升、兴盛的样子。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17.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18.沾沾自衒 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19.谆谆不倦 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
20.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1.盈盈秋水 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22.晕晕沉沉 形容眩晕而神志不清。
23.源源不绝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24.孜孜无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25.谆谆告诫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告诫:规劝。恳切耐心地劝告。
26.作作有芒 作作:光芒四射的样子。形容光芒四射。也比喻声势显赫。
27.字字珠玑 珠玑:珠子。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
28.孜孜以求 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
29.原原本本 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30.郁郁累累 忧思不绝的样子。
31.湛湛青天 湛湛:厚重的样子。比喻正义和公正。
32.岳岳磊磊 卓立不群。
33.跃跃欲试 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34.芸芸众生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35.翼翼飞鸾 指飞翔的.样子。
36.支支吾吾 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37.孜孜不懈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38.正正堂堂 本指正正的旗号,堂堂的阵容。现形容正大光明。
39.孜孜无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0.郁郁不得志 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
41.正正之旗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42.冤冤相报 冤:冤仇;报:报复,报应。佛家语,认为冤仇总会有报应。
43.永永无穷 永永:永远。永远没有穷尽。
44.沾沾自好 犹言沾沾自喜。
45.元元本本 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46.正正经经 ①严肃而认真。②形容正大光明。
47.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48.鱼鱼雅雅 形容车驾前行威仪整肃的样子。
49.业业兢兢 犹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貌。
50.悠悠忽忽 形容悠闲懒散或神志恍惚的样子。
51.郁郁沉沉 深广的样子。
52.战战业业 戒慎畏惧的样子。
53.正正气气 正派。
54.悠悠荡荡 形容摇摇晃晃,飘浮不定。
55.惴惴不安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56.铮铮铁汉 指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人。
57.铢铢校量 铢铢:分量极轻。指斤斤计较。
58.遥遥无期 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
59.昭昭在目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60.铢铢较量 指极精细地计较衡量。
61.翼翼小心 形容恭敬小心,丝毫不敢疏忽懈怠。
62.孜孜不辍 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息。
63.营营苟苟 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64.铮铮铁骨 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僾见忾闻】:僾:隐约,仿佛;忾:叹息。仿佛看见身影,听到叹息。多形容对已过世尊长的怀念。
【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白日衣绣】: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拨云睹日】: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拨云见日”。
【不欺暗室】: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参前倚衡】:意指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泛指一举一动,一。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触目骇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同“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道路相望】:望:看见。在道上可以互相看见。形容人络绎不绝。
【洞见肺腑】:很清楚地看见人的内心。形容襟怀坦白,待人诚恳。
【独见独知】:独自看见他人所未见到的,独自知道他人所不知道的。指眼光敏锐,见识独特。
【赌物思人】: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所遗下的物品,就想起该人。
【睹几而作】:睹:看见;几:细微的征兆。指看见细微的征兆就采取行动。
【睹始知终】:指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睹物怀人】:睹:看见;怀:想念。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形容深切的怀念。
【睹物伤情】:看到东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伤感动情。形容深切的怀念。睹:看见。
【睹物思人】: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对景伤怀】:看见熟悉的景物,就会联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感伤。
【对景伤情】:对景:对着眼前的景物。看见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联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伤感。
【耳而目之】:耳朵听到了,眼睛也看见了。形容同时听到看到。
【耳食目论】:耳食:轻信听来的话。像用耳朵吃饭而不知食物味道,像眼睛能看见细毛而不见睫毛。比喻轻信他人的话,缺乏确凿根据。
【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闻目击】: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耳闻目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耳闻目览】: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耳闻眼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闻眼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发瞽振聋】:发:开启;瞽:盲人;振:振动;聋:耳聋。使盲人也能看见,使聋人也听得见。比喻言论文章使人清醒感奋。
【法眼通天】:法眼:佛教中所谓有“五眼”之一,能看见实相。法眼能看穿天。比喻人的眼力卓越精深,看得很远。
【凡胎肉眼】: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
【弗欺暗室】:暗室:比喻暗中。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
【顾景兴怀】:看见眼前的景物而产生某种情怀。
【观凤一羽】:观:看:凤:凤凰;羽:羽毛。只看见凤凰的一根羽毛。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并不全面。
【海枯见底】: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
【花遮柳掩】: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也比喻运行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
【花遮柳隐】:形容不让人看见,悄悄地走。也比喻运行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
【见鞍思马】: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见佛不拜】:看见佛像,却不上前叩拜。比喻自有主张。
【见骥一毛】:只看见良马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
【见猎心喜】:猎:打猎。看到打猎心里就高兴。比喻看见别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过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动,也想试一试。
【见溺不救】:犹言见死不救。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见善若惊】:善:善良,美好;惊:震动。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见神见鬼】:好像看见了鬼神。比喻多疑。
【见豕负涂】:看见猪趴在路上。比喻肮脏污秽。
【见始知终】:指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能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见死不救】: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见贤不隐】:贤:贤能之人;隐:埋没。看见贤能的人,不予埋没。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旷若发蒙】:旷:空旷;开阔。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阔明朗,好像双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见了东西。亦比喻使人头脑忽然开窍,明达起来。
【了不可见】: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了无所见】: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露人眼目】:显露在人们的眼前,让人看见。
【落井投石】:看见别人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落井下石】: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满目荆榛】:荆:荆条,灌木。榛:树丛。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
【渺无人踪】:很少看见人的踪影,形容空旷寂静。
【目睹耳闻】: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目见耳闻】: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目所未睹】: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
【目兔顾犬】:看见兔子而呼猎犬。比喻及时补救。
【人亡物在】: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十目一行】:指校对文稿时不能只求速度,多看见遍就不易遗漏错别字了。与“一目十行”相对应。
【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视富如贫】:视:看。看见富有如同贫困。指对贫富毫不在意。
【视若无睹】:睹:看见。虽然看见了,却象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莫不关心。
【熟视不睹】:熟视:细看;睹: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投井下石】: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妄尘而拜】: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尘奔溃】:指只看见敌方军马扬起的尘土便奔逃溃散。形容军无斗志。亦作“望尘奔北”。
【望尘而拜】: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望风而降】: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望风破胆】:望:向远看;风:风头;破胆:吓破了胆。远远地看见对方的威势,就把胆吓破了。形容军队毫无斗志,完全被敌方的气势所吓倒。
【无欺暗室】: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物在人亡】:人死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先睹为快】:睹:看见。以能尽先看到为快乐。形容盼望殷切。
【眼错不见】:错:交错。一眨眼的功夫没看见。
【眼花历乱】:历乱:不清楚,混乱。形容看见美丽、复杂的色彩或繁复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眼花撩乱】: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眼花雀乱】: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一览全收】:览:看。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一览无遗】:览:看;遗:遗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一览无余】: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一无所见】:一:全,都。什么也没有看见。
【衣锦昼游】:衣:穿。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有目共睹】:睹:看见。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有目共见】:指人人都看见,极其明显。
【有目共赏】: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有目咸睹】:咸:都;睹:看见。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有目咸赏】:咸:都;赏:称赞。谁看见了都称赞。
1四字格词语概述
四字格词语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 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 四字格词语是指由四个音节组成的语言单位, 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常见的四字格词语包括四字成语、四字谚语、四字叠音词以及临时组成的四字结构的词语。四字格词语按照词语的稳定性可以分为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固定词组是一个整体, 不能拆开使用, 其中任何词语都不能随意更换, 包括四字成语、四字谚语、四字叠音词等。自由词组是临时组成的, 可以随意拆散, 重新组合。四字格词语具有三大特点:内容上言简意赅, 形式上整齐匀称, 语音上和谐悦耳。
2四字格词语的口译研究
有关四字格词语的口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方面, 黄怀飞 (2003:102) 提出了避繁就简、避形就义、直译法、增添加注法和同义习语借用法等五种翻译策略;谢小玲 (2009) 在她的硕士论文中也探讨了四字格词语的口译策略, 同样总结了五种翻译策略: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节译和直接借用;邓礼红 (2013:19) 以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 归纳了四字格词语的四种翻译策略:直译、避繁就简、避形就义和套译。这些翻译策略都是研究者通过对口译语料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 那么口译员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是视情况而定的随机的选择吗?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有一个指导原则呢?如果有, 这个原则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 研究者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认为, 我们不仅需要归纳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策略更需要探究口译员选择不同策略的动机和指导原则, 这样才能对翻译活动起到普遍的指导性作用。
3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目的论以冯·赖特 (Von Wright) 的行动理论为其主要理论来源。行动理论认为, 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 “行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意向性。如果我们赋予同一个行动不同的意向, 它就成为不同的行动” (Von Wright, 1968:68) 。在行动理论的启发下, 翻译目的论学者认识到:翻译, 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行动, 其特征也正是其意向性或目的性。如果我们赋予翻译不同的目的, 译者就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译本。因此,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情境中达到预期的目的。目的决定手段,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都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采用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翻译目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翻译理论, 应该对口译具有同样的解释力。
4口译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笔者按照四字格词语的广义定义, 对习近平主席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中的四字格词语进行了统计:在全长1600余字、历时12分钟的讲话中, 共使用了84个四字格词语, 使用频率相当高。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进行了现场口译, 笔者对口译语料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统计, 发现口译员使用了直译、意译、省译和增译四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中采用直译策略的有61个词语, 占73%;采用意译策略的有10个词语, 占12%;有8个词语采用了省译的策略, 占9%;5个词语采用了增译的策略, 占6%。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
口译员对于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中以直译为主要的翻译策略, 同时还采用了意译、省译和增译等其他策略, 不同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视情况而定, 而是遵循着统一的指导原则。根据翻译目的论,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所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 译者对翻译策略所做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口译活动的翻译目的是由参与口译活动的交际各方共同决定的, 其中主要包括翻译发起者的目的以及实际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在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讲话口译活动中, 口译活动发起者是中国政府, 交际方主要是发言人习近平主席, 口译员的翻译目的就是实现此次口译活动发起者的目的和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口译员对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4.1直译
根据统计结果, 直译是口译员在翻译四字格词语时采用的最多的策略。通过对语料的观察, 笔者发现口译员对于四字格词语中的自由词组大多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自由词组是自由组合的四字结构词语, 可以随意拆散、重新组合, 按照前后两部分的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并列关系等。自由词组语法关系明确, 意义明晰, 能够比较清晰地传达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因此口译员对这类四字格词语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
例1原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译文:to bear history in mind, honor all those who laid down their lives, cherish peace and open up the future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意义总结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四个四字格词语都是动宾结构的自由词组, 字面的意思非常明确, 不用改变语序直接进行直译就能很好地反映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因此口译员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 将汉语动宾结构的四字格词语译为相应的英语动词短语。
例2原文: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
译文:mutual respect, equality,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在讲话中, 习主席将中国与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总结为“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这四个连续的四字格词语也是自由词组, 是偏正结构的四字格词语。口译员同样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翻译, 明确反映了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4.2意译
除直译外, 意译也是口译员在处理四字格词语时常用的翻译策略。四字格词语分为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 其中固定词组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或出自古文的四字格词语。这些四字格固定词组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源语听众来说不难理解, 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目的语听众来说理解难度比较大, 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能够降低源语的理解难度, 帮助目的语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发出者的意图, 从而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例3原文: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译文:gaining rebirth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这个成语来自神话传说, 传说凤凰每500年便会投身熊熊烈火, 自焚为灰烬, 再从灰烬中重生并得到升华。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意在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使得古老中国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获得了新生, 并且变得更加自信、坚韧和强大。如果采用直译的策略, 将“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译为“a phoe-nix rising from the ashes”, 对于不熟悉这个神话传说的目的语听众来说将很难理解。如果采用直译+释译的方法把“凤凰涅槃” 的传说加以说明则又过于冗长, 不符合口译快速简洁的要求。 为了降低目的语听众的理解难度, 使发言人的交际目的能够顺利实现, 口译员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翻译为“gaining rebirth”。
例4原文: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译文:After making a good start, we should ensure that the cause achieves fruition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诗句无一不是四字格结构。“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就出自于《诗经·大雅· 荡》, “靡”的意思是“无, 没有”, “初”的意思是“开始”, “鲜”表示 “少”, “克”表示“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没有人不肯善始, 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终, 意在告诫人们, 做事要善始善终。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这句话, 意在告诫全国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 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它继续发扬光大,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 努力奋斗, 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这句话可译为“no one re-fuses to make a good start, but only few can have a good end as well”。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目的语听众来说, 直译的译文仅说明了人们做事情容易有头无尾的常见现象, 没有很好地体现原文的寓意。口译员在翻译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这句话译为“After making a good start, we should ensure that the cause achieves fruition”, 较好地表达了原文的寓意, 强调了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从而准确地表现了发言人的交际目的。
4.3省译
省译法是指在翻译中省略源语中不符合目的语思维习惯、 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 以避免译文累赘的方法。由于口译对于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 译文一般要尽量做到高效简洁, 以便于迅速传达源语发出者交际目的。通过对语料的观察, 笔者发现, 口译员对于四字格词语还采用了省译的方法。
例5原文:不屈不挠、全心全意
译文:unyielding, whole-heartedly
“不屈不挠”是一个成语,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 表现十分顽强。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用“不屈不挠”来形容中华儿女在面对侵略者时的态度和精神。“全心全意”也是一个四字成语, 形容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要求全军将士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两个四字格词语的结构都属于ABAC式结构, 即第一和第三个字一样, 第二和第四个字不一样的四字结构。在这种结构的四字格词语中, 一部分词的第二和第四个字表达的是相近的意思, 比如大摇大摆、可亲可敬、偏听偏信等, 另一部分词的第二和第四个字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 如彻头彻尾、潮起潮落、患得患失等。“不屈不挠”和“全心全意”都属于前一种类型, “屈”和 “挠”是相近的意思, “心”和“意”也是相近的意思。由于这两个词前后两部分的意思相近, 故口译员在翻译时采用了省译的方法, 省去了词义重复的部分, 将“不屈不挠”翻译为“unyielding”, “全心全意”译为“whole-heartedly”, 使得译文更加简洁, 既有利于信息的迅速传递, 又便于目的语听众理解, 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从而实现翻译目的。
例6原文:坚决捍卫
译文:uphold
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 常常使用大量的副词修饰词, 如胜利召开、积极推进、彻底粉碎等, 这些副词修饰词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省译这些副词不仅不会影响原词的词义, 反而会使译文更加简洁, 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表示中国人民将“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口译员对“坚决捍卫”这个四字格词语采用了省译的方法, 省略了“坚决”这个副词修饰词, 将该词翻译为 “uphold”, 既符合口译高效简洁的要求, 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保证了交际目的的实现。
4.4增译
增译法是指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等的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语言单位的翻译方法。增译法可以填补语义空缺以及信息的缺失, 使译文语义更加明确。虽然由于口译活动对时效的要求, 口译员在处理四字格词语时通常会采用比较简洁的翻译方法, 但是在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口译语料中也出现了一些口译员采用增译策略的情况, 这种策略的选择与翻译目的是密切相关的。
例7原文:中共中央、全国政协
译文: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由于四字格词语短小精悍而又顺口悦耳, 在汉语中我们常常将一些冗长繁复的机构名称简化为四字格词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简称为“中共中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为“全国政协”。然而, 为了让目的语听众能够明确发言人的所指, 口译员对例子中的四字格词语均采用了增译的方法, 译出了机构的全称, 避免了因信息缺失而造成的目的语听众的理解上的困难, 保证了源语信息的正确传达。
例8原文:抗日战争
译文: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在习近平主席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中, “抗日战争”自然是一个关键词, 如何准确地将该词翻译成为英文, 直接影响到此次阅兵活动对外宣传的效果。对于这个四字格词语, 口译员没有采用过去直译的方法将“抗日战争”译为“Anti-Japanese War”, 而是采用了增译的方法, 将其译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nti-Japanese”是“反对日本”的意思, 并不包含“侵略”的信息, 如果将“抗日”译为 “Anti-Japanese”, 目的语听众容易理解为“反对日本人”, 而不是反抗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抗击的对象并不是日本人民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因此采用增译的方法将“抗日战争”译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性, 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之间的友情, 从而实现此次口译活动的发起者, 即中国政府的宣传目的。
5结语
从以上对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口译语料的分析来看, 口译员对于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灵活地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其中包括直译、意译、省译以及增译。口译员对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 而是与翻译目的密切相关的。任何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 都是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目的, 其中包括口译活动发起者的目的和源语发出者的交际目的。
摘要:四字格词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本文以习近平主席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讲话口译语料为例, 统计分析了口译中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策略, 并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了汉语四字格词语口译的翻译原则。口译员对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翻译可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包括直译、意译、省译和增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 而是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以实现翻译目的为最终目标的。
关键词:目的论,四字格词语,口译,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Von Wright.An Essay in Deon tic Logic and the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M].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 1968.
[2]黄怀飞.汉语四字格英语口译的策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102-104.
[3]谢小玲.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四字词语的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爱才如渴】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形容极端吝啬。
【爱才如命】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安堵如常】堵:墙壁,居所。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案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按堵如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爱国如家】凡是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
【爱民如子】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爱钱如命】某些人贪爱钱财就像吝啬生命一样。形容十分贪婪、刻薄。
哀思如潮】哀伤的思绪如同潮涌一般。形容极度悲痛。
【安适如常】安静而舒适,象往常一样。指经过某种变动后,恢复了正常,使人感到舒适。
【爱之如宝】形容十分喜欢。同“爱如珍宝”。
【笔翰如流】指文笔快捷无滞。
【变化如神】神:神奇。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
【百喙如一】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血流如注、如原以偿、得婿如龙、吾膝如铁、意气自如、吉祥如意、弃如敝屣、笔大如椽、岁月如流、疾恶如仇、视丹如緑、惜字如金、炳如日星、夏山如碧、如手如足、从谏如流、心乱如麻、胆小如豆、如汤灌雪、江山如故、恍如隔世、囊匣如洗、心如刀搅、如蚁附膻、视日如年、心急如焚、讳莫如深、心如止水、爱财如命、积甲如山
如原以偿、臣门如市、如临深谷、笔大如椽、爱国如家、不絶如缕、奉如神明、碧空如洗、胆小如鼷、铁案如山、惜字如金、炳如日星、如弃敝屣、如振落叶、如汤灌雪、视如寇仇、健步如飞、应答如流、如蚁附膻、视日如年、如获至寳、从善如流、宾来如归、如山压卵、呆如木鸡、料敌如神、绿草如茵、如丧考妣、辨如悬河、五内如焚、纳谏如流
1) 公事公办 公事按公事的原则办,不讲私人情面。
2) 风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3) 事齐事楚 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4) 无尤无怨 尤:怨恨。毫无怨恨。
5) 相辅相成 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6)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7) 一手一足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8) 三衅三浴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9) 无思无虑 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10) 勿怠勿忘 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
11) 没轻没重 指言语或动作鲁莽。
12) 无偏无党 偏:不公正;党:偏私。形容处事公正,没有偏向。
13) 公才公望 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14) 无背无侧 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15) 永生永世 永远。
16) 润屋润身 后用为恭贺新屋落成的题辞。
17) 讪皮讪脸 指嘻皮笑脸。
18) 小恩小惠 恩、惠:给人的好处。为了笼络人而给人的一点好处。
19) 能上能下 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
20) 鬼头鬼脑 形容行为举止诡秘,不光明正大。
21) 见智见仁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22) 无咎无誉 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23) 相亲相爱 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24) 滑头滑脑 形容人狡诈、不诚实。也指圆滑,不肯负责任。
25) 无适无莫 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26) 尽心尽力 指费尽心力。
27) 瞒天瞒地 指瞒上欺下。
28) 失张失智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29) 活蹦活跳 活蹦乱跳。
30) 吠形吠声 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31) 匪石匪席 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32) 畸重畸轻 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同“畸轻畸重”。
33) 觉人觉世 指启发世人觉悟。
34) 今生今世 此生此世。指有生之年。
35) 如履如临 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36) 可泣可歌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同“可歌可泣”。
37) 无虑无思 犹言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38)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39) 活形活现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同“活龙活现”。
40) 无穷无尽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41) 相反相成 两个看起来是相反的事物,实际上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