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与创新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的理论与创新(精选8篇)

党的理论与创新 篇1

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0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

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0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理论与创新 篇2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在治党、治国实践中更加鲜明地塑造并展现出了自己先进的执政伦理品格。

一、善政求新:遵循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

执政党的执政伦理品格与自身的存亡、兴衰命运相联, 并决定着国家、社会民族的命运与发展方向。如果一个执政党不具备时代要求的执政伦理品格, 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石, 从而被其他政党所战胜以至取代, 或者失去生命活力和动力而自行灭亡。从科学理性的视角看, 党的创新理论所揭示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品格, 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 是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之中, 自觉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始终保持了善于执政、勇于创新的先进品格。

纵观世界历史, 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现代文明时代, 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革命, 以民主和宪政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模式的建立, 建立了现代文明发展的三大基石;20世纪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运动, 无产阶级执政党开拓进取, 创新前进, 使得世界面目焕然一新, 把现代文明的发展提升到了实践理性的高度, 迫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苏联、东欧共产党在领导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严重失误, 导致执政地位丧失的教训, 表明以往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在于其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 勇于创新, 坚持自己的先进品格, 其失误恰恰也在于执政党在时代大潮中迷失方向, 陷入理想信念迷茫状态, 丢失了自己领先潮流的先进性。

在新世纪全球一体化,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善于执政、进取创新的胆识和魄力从何而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党的创新理论, 鲜明地提出并确立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核心内容, 从而在各个方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

从党所提出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到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 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人类文明发展潮流,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视野中, 把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内在统一起来, 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始终”而不是“一时”的“代表”, 提倡“先进”而摒弃“落后”的文化, 将善于执政的要求与创新进取统一起来, 实现了遵循历史规律与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机统一, 在总结人类社会和政党建设的历史规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成功实践中获取创新进取的动力, 从而为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筑起国家和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这一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创新品格, 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品格的灵魂与核心, 而且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鲜明地确立了国家民族进步的标志, 使党和人民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执政为民:谋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民本主义思想源远流长。仁者爱人、仁政、重民、惠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思想精华在史籍中屡书不绝。尽管由于受历史、阶级的局限, 历代统治者从来没有真正、彻底地实行过这些主张, 但这些人类文明的思想结晶仍然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党员和干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儿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勤勉执政, 谋利于民这一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将通过自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切作为, 最充分的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小康”“富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勤政富民不是小富即安, 而是富而思进;不是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 而是在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生活富庶的同时, 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引, 实现人民群众政治文明和民主权利的丰富和完善, 实现道德文明、精神文明的更高追求, 实现精神文化生活的更加丰富和满足。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这样的执政伦理观念和价值目标为导向,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 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并进,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轨道胜利前进, 在强国富民的社会目标实现的伟大历史实践中, 展现自己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伦理品格。

三、廉洁立信:坚持执政党自执政能力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分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中强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思想教育, 健全相关制度, 提高执政效率, 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从中央做起, 改革会议制度, 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 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 要注重实效, 轻车简从。”[5]

实干兴邦, 实干利民。一心为民的执政党就要讲实话、出实招, 办实事, 求实效;就要实实在在地办好顺民意、暖民心的实事、好事, 不搞那些形式主义、欺世盗名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就要在治党治国的实践中, 表现出知行统一, 言行一致, 身体力行的实践品格。古人云:“口能言之, 身能行之, 国宝也;口不能言, 身能行之, 国器也;口能言之, 身不能行, 国用也;口言善, 身行恶, 国妖也。”[6]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执政党, 就是要在自己的执政实践中更有成效地崇国宝, 敬国器, 选国用, 铲国妖, 真正做到口能言, 身能行, 言行一致。

求真务实, 取信于民, 永远要注重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同腐败现象作不妥协的斗争。“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反腐倡廉, 大兴廉洁自律之风, 才能坚守克己奉公之节, 批判和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 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广大干部和党员做到自重、自省, 自警、自励, 拒腐蚀, 永不沾,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爱戴的先进代表, 才能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起到执政党应有的表率作用。

“人心齐, 泰山移。”在新的世纪,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 完成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不仅要求全党要深刻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而且要求全党在实践中紧紧把握执政为民这个最根本的要求,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 取信于人民群众, 切实化解社会转型中的各种复杂矛盾, 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同心同德, 万众一心,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奋斗, 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一版.

[3]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19日第一版.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党的理论与创新 篇3

关键词:党;理论创新;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80-02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凝聚力和领导力,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理论创新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实践服务。

当前,党情国情世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正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这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回顾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不断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和引领新的实践,在当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重要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道路上最辉煌的业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模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指导我们党恢复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形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闯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建立经济特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一国两制”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善于以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始终把对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置于时代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的整体实践中,依据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新经验以及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判断和新的回答,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色的理论思维和理论观点,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空间和实践领域。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从而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方向,并为在新时期检验我们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供了科学的衡量标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党的理论创造力大大增强,理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质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丰富多彩,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可以用根本性、持续性、全面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来概括。这些特点,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步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抓住根本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一系列思想观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体现出完整的系统性。无论是提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这些重大命题,还是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这个重大战略任务;无论是提出党的建设的主线,还是提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布局,回答的都是关系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都对党的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指导作用,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理论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品格。比如,当今时代知识创造、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快,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对每一个个人,学习能力都至关重要。正如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正是根据这么一个时代特征,我们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个理论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

立足指导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党的理论创新,深深植根于我们党执政和自身建设的实践中,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发展。无论是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个范畴,还是提出建设廉洁政治这个任务;无论是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理论的创新,还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都是立足实践提出的课题,都是总结经验的产物,也都对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引领推动作用。

三、党的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90多年来党的理论服务党的事业的伟大实践,给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理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善于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集中起来,才能为理论创新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使之上升成为理论,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我们进行一切工作,包括理论创新,都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的就坚决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调整完善,不符合的就勇于纠正。这昭示我们,必须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必修课,及时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在实践中创造新业绩。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但如果没有思想解放,则实践成果至多上升到经验层面,而难以上升到理论层面,更谈不上理论创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重大理论,其构成要素过去都有,也都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但正是因为有了思想解放、思维创新,才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结出了理论创新之果。这昭示我们,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能满足于既有成果,不能拘泥于现成结论,必须敢于研究和回答实践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思维创新去开拓理论新领域、新境界。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创新是以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为目的的。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中国现代化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变革,都与新的主要矛盾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动力,给党的建设注入强大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党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进行理论创新,比如,针对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复杂形势,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这个党的建设的新范畴;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新任务;针对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提出了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的新要求;针对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提出了党建工作要充分运用新型媒体的新思路,等等。这昭示我们,进行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从实践中不断发现新课题,从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汲取新营养。

党的理论创新必须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紧密结合。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相生相伴、相互促进,三者统一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比如,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而对这些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就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昭示我们,实践创新是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先导,制度创新既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结晶,同时又是新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条件和起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与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党的创新理论 篇4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胡主席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胡主席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7.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十七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胡主席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十七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胡主席“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胡主席“七一 ”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 ”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38.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

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党史军史

41. 1920年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建立最早并作为建党发起组的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42.1927年八七会议土,中共中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43.1927 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主要包括:

1、支部建在连上。

2、连以上设立党代表。

3、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4、营、团建立党委等内容。

44.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4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告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46.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47. 1936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有效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中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48.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自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上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歼灭战。

49. 1939年l0月,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 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50.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1. 1944年9月8日,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 为人民服务》 的演说。

52.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 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53. 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4. 1948 年1 月,毛泽东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 中,第一次把我军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

55. 1949 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国旗,规定了国歌,决定了首都。

56.1951 年5 月23 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经过谈判,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57. 1964 年10月16 日,我国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2758 号决议。59.1987年10月,党的十三人首次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0.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策法规

6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 提出的“四个基本”是指:基本教育、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设施。

62.连队行政例会主要包括班务会、排务会、连务会和连军人大会。班务会每周召开一次,排务会每月召开一至二次,连务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连军人人会每月或者一个工作阶段召开一次。

63.连队日生活依次包括起床、早操、整理内务和洗漱、开饭、操课、午睡、课外活动、点名和就寝等内容,休息日和节假日可以推迟三十分钟起床。

64.升国旗时,队列军人应自行立正,行注目礼,位于指挥位置的军官、文职干部,行举手礼;单个活动的军人,应自行立正,着军服时行举手礼,着便服时行注目礼。

65.军人不得与社会上的非法组织和非法刊物以及有关人员联系,不得参与地方大众传播媒介开展的交友活动。

66.军队的连队及相当的基层单位和各级机关,凡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设立党支部,原则上都应当设立支部委员会。

67.全体党员都应当严格遵守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报告工作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七项组织生活制度

68.党委议事和决策必须按照确定议题、准备预案、提前通知、充分酝酿、民主讨论、会议表决、形成决议、决策实施的程序进行。

69.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的“一诺三评”活动,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方式。

70.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的内容包括:党委班子好、制度落实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成绩好、官兵反映好。

71.严禁军人家庭计算机接入军队各种涉密计算机网络系统。严禁用军用电话接入地方互联网。

72.不准在家庭计算机上处理办公、教学、科研等涉密信息,不得使用地方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传送涉密信息。不得在互联网电子公告系统、聊天室等上发布、谈论和传播涉密信息。

73.严禁在对外交往和招生宣传中泄露与军队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有关的军事秘密。上互联网时不得暴露军人或国防生身份,不得利用到部队见习锻炼拷贝、复印和保存涉密资料。

74.驻校选培办要坚持每季度安排一次保密知识学习教育,每半年组织一次安全保密检查,每年逐级逐人签订保密责任书。办公电脑设定开机口令和系统密码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绝。

75.军队人员不得开通手机位置服务功能,不得在办公场所使用手机上网。严禁将手机带入作战室、情报室、机要室、通信枢纽和舰艇、战备工程等重要涉密场所。

76.军区为贯彻落实军委5号文件精神,明确规定凡涉密计算机违规上网、“机跨两网”的行为一经查实,一律先免职再处理。

77.使用未安装《计算机及其载体保密管理系统》 的计算机和未注册的移动存储载体处理、储存涉密信息的,一律按违纪论处。

79.招收国防产生,应坚持的原则是统筹规划、按需培养、注重质量、公平竞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80.报考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政审合格,志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分配;二是品德优良,遵纪守法;三是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四是体检合格。

81.招收国防生时,男性身高162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每一眼裸眼远视力在4.6以上,矫正视力在4.9以上。

82.从高校在校中选拔国防生时,选拔范围以理工类专业为主,本科生从二年级学生开始选拔,研究生一般从一年级选拔。在高校享受其他定向专业义务性奖学金的学生不参加选拔。

83.国防生报考研究生时,应当向驻校选培办提出书面申请,由军区级单位政治部干部部审批。培养目标为指挥干部的,毕业时不得报考、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培养目标为非指挥类干部的,毕业时经批准可报

考或免试推荐攻读军队院校、培养国防生高校的研究生,被军队院校录取的,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办理入伍手续。

84.国防奖学金按照每人每学年10000元执行,由学费、杂费和生活补助费构成。其中学费、杂费学杂费5000元,由驻校选培办挂靠单位后勤财务部门与高校结算,其余部分由国防生本人缴纳;生活补助费5000元由驻校选培办逐月发放给国防生本人。

85.发放国防奖学金的起止时间,从招收或者选拔当年9月份起算,止于毕业当年6月份。国防生提前毕业到军队任职的,在首次任职命令下达当月起停止发放国防奖学金。

86.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发或者不发国防奖学金:(一)在规定学制内未完成学业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的,延长期内不发国防奖学金;

(二)服兵役的,服役期间不发国防奖学金;

(三)提前毕业的,从毕业的下一个月起停发国防奖学金;

(四)符合《 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 违约、淘汰条件的,驻签约高校选培办应”几及时停发国防奖学金。

87.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视为违约,解除协议,取消资格:1.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或者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的;2.触犯国家法律受到刑事处罚,严重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或者被高校退学、开除学籍的;3.违反规定转学、转专业、考研、结婚或者不执行其他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4.以逃避到军队工作为目的,故意不达到军政训练要求,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完成学业的5.无正当理由要求解除协议或者拒不服从毕业分配,经教育无效的;6.采取其他手段,拒绝、逃避到军队工作的。

88. 对违约国防生的处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违约的,高校应当作退学处理,情节恶劣的开除学籍;2.毕业后拒绝、逃避到军队工作的,在有关法律规定年限内不得被录用为公务员、国企职员、报考研究生或者出国。3.军队和高校应当将违约情况记入学生档案。4.违约国防生应当退还已享受的国防奖学金,同时缴纳2 至3倍的违约金。5.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应按照《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党纪处分。

89.国防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淘汰,解除协议,取消资格:1.受到高校记过、留校察看处分的;2.因为自身学习训练原因(主观故意者除外),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3.因为身体疾患原因(自伤、自残者除外),经一年以内时间治疗仍不符合体格检查标准的;4.其他不适合继续作为国防生培养的。

90.军区在签约高校国防生中开展评选“优秀(毕业)国防生”时,优秀国防生主要从享受国防奖学金满一年的国防生中评选,评选比例不超过各年级国防生总人数的20% ;优秀毕业国防生从当年毕业的国防生中评选,评选比例不超过毕业国防生人数的10%。91.优秀国防生在9 月份评选,优秀毕业国防生在6月份评选,驻校选培办要对评选对象进行不少丁于10 天的公示。优秀国防生由驻校选培办研究批准报军区备案,优秀毕业国防生由选培办确定推荐对象报军区审批。

92.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享受普通生权利外,还享有下列权利:① 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② 享受军队提供的军事教育训练资源;③ 对驻校选培办的有关处理有异议,可以逐级申诉;④ 达到培养目标毕业后,到部队任职。

93.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履行普通生义务外,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① 遵守军队有关规定,自觉维护国防生形象和荣誉;② 服从驻校选培办的教育管理;③ 完成规定的军政训练任务井达到考核标准;④ 履行培养协议,毕业时服从军队分配。

94.高校和选培办组织国防生新生复审复查,时问应当控制在国防生新生入校后的15 天内,复审复杳合格者,经大军区单位干部部门批准后,确认国防生资格;不合格者,取消其国防生资格,按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

95.国防生档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 部分是由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的大学生档案材料,第二部分是由驻校选培办管理的国防生培养材料。其中第一

部分材料由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第二部分材料由驻校选培办收集、整理和保管。96.国防生档案转递时必须填写《 档案材料转递单》,应通过既要通信寄达接收单位干部部门或者派专人取送,不得交国防生本人携带,转出逾期1个月未收到回执的应及时催要。未足额退缴国防奖学金和违约金的淘汰、违约国防生,驻校选培办要协调签约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档案转递手续。

97. 驻校选培办应以住校办公为主,住校办公应建立考勤登记制度,每个干部每周住校时间一般不少于4天,双休日、节假日因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或其它活动末休息的,可以安排调休;参加省军区(警备区)组织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时,每所高校要安排一名干部值班。

98.国防生招收选拔、毕业分配、报考研究生、淘汰解约等重要事项,驻校选培办应集体研究、提出意见,经省军区(警备区)政治部审查把关后,报军区审批;国防生违约淘汰处理,实行相对集中办理,军区每半年研究一次。

99.对国防生在校选拔、毕业分配、评先评优、党员发展等敏感事项,驻校选培办应视情采取会议通报、张榜公示、网上发布等方式,实行计划、条件、程序和结果“四公开”。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篇5

以人为本抓队伍

从抓团结,抓制度入手,锤炼出一支团结奋斗、廉洁奉公、业务精湛的医疗队伍。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作风,团结班子成员,使院领导班子成员都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工作中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团结协作,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二是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实行岗位责任制,特别是注重全体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要求党员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引导教育广大医务人员,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免费接送产妇和危重病人。

三是实行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育贤纳士。对有上进心和责任感的医生派出去深造,创造优越环境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不论资排辈的竞争机制。近几年来,医院共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0人。

四是把思想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之中。适时组织医院员工开展乒乓球赛等活动,使干部职工以“娱”冶情,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大大地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率先垂范好“班长”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 篇6

一、精心选题,体现宣讲工作的时代性

理论宣讲要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精心选题,体现理论的时代特色。一是积极组织全市宣讲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等,主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二是围绕十七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组织宣讲,系统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容、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三是注重对延安精神的宣讲。团里受邀到西安、宝鸡和辽宁等地宣讲延安精神,为外地来延参观学习上万名学员进行以十三年革命史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宣讲。四是联系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思想疑

虑、理论困惑等,如腐败是不是越反越严重了?为什么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采用分众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宣讲,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疑虑,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坚持三贴近,突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

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实现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一是实行党委中心组旁听制度,加大对中心组学习的理论辅导,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服务的质量。二是建立了洛川县交口河镇和市妇联等宣讲联系点,经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宣讲联系点,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以及方针政策的了解。三是采取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与干部群众相互沟通,了解基层实际,掌握基层理论需求,听取基层对理论宣讲的意见。四是深入基层,对居民、农民、工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解决思想认识的疑惑。

三、创新形式,增强宣讲工作的感染力

要使理论宣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不断地创新宣讲形式。一是变“说教式”为“共鸣式”。根据不同听众、不同需求来组织内容,设计宣讲方案。特别注意改变“一人讲、大家听、满堂灌”的“说教”,用群众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做到了台上宣讲,台下“共鸣”。二是与群众“面对面”,和百姓“零距离”,到田间地头、村居院落面对面交流,实打实的说理点拨,使宣讲生动鲜活、合情入理,群众能听得懂、听得进。三是宣传身边人,宣讲身边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四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为了鼓励宣讲人员制作出高质量的幻灯片,我们专门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优秀课件评比活动。

四、夯实功底,提高宣讲工作的吸引力

提高理论宣讲水平,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理论宣讲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全团开展了“一周一题、一题一议、一月一讲、一讲一评”活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以“练内功、强素质、比业务”业务竞赛等活动。活动中,团里发表了理论文章35篇,制作宣讲课件21个,完成调研课题8个。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提高了宣讲水平。我团选送到省上参加宣讲竞赛选手,分获了一等奖、三等奖。二是“走出去”取经,两年内,全团10人中,就派出了7人次,赴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送宝,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等省内外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传经送宝,全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健全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长效性

建立理论宣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搞好宣讲工作的根本。一是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重要宣讲任务,首先安排领导宣讲。二是遴选了一批理论工作者、理论造诣深的领导干部、基层骨干、“五老(老红军、老模范、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少先队员等组成了一支灵活机动、风格多样的宣讲队伍。三是完善了宣讲激励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奖励,充分调动了宣讲人员的积极性。

党的理论与创新 篇7

1十六大

十六大是在世纪之初召开的,大会以 “发展”和 “先进文化”为关键词,从各个角度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系统和深刻的论述。大会在回顾历史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时均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时,将一系列文化方面的指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具有的内容。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对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阐述。大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会对文化建设的地位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党的十六大报告从 “国家综合国力”维度深刻地论述了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种全新的角度。大会报告也指出,当代世界,文化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生命存亡; 关涉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创造力和凝聚力,文化之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强大的根本性力量。这个论断非常深刻地阐明了文化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大会首次将 “文化更加繁荣”确定为 “全面小康社会”蓝图的一个有机的部分。大会报告将公民高水平的 “思想道德” “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完善的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科技文化体系”等文化因素确定为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必须要集中力量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十六大报告对小康社会建设对文化建设的要求论述得非常具体和明确,这样,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和现实方向更加确定。

第三,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五大使用的是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概念,党的十六大使用 “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概念。这表明党的十六大在对文化的属性的认识上,更加注重文化 “自身”的属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发展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所标示的先进文化,其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社会主义。从外延角度来讲,先进文化是相对于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而言的进步文化,十六大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1]防止西方意识形态之渗透。

第四,大会第一次郑重地提出了 “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虽然也有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但在行文上,只并列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将文化体制改革并列。虽然说 “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格局在十五大时已经确立,但从十五大政治报告对三者的理论阐述的程度来看,文化建设显然没有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被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 “文化体制”的科学概念,而且提出要实行对文化体制的改革的要求。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将经济、政治、 文化三大领域用同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样的语调,并列论述,这就明显地显示出将文化建设地位提高到了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样的高度。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最有现实意义的亮点,就是首次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要求,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五,大会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 “文化产业”的要求。 在党的文献中 “文化产业”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确认。经营性之文化产业和公益性之文化事业之区分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两者的领域和范畴进一步明确。两个方面作为文化整体领域中的两大成分分别发展,文化产业之价值、作用、目标和途径等得以明晰。十六大报告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繁荣文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途径,有了明确认识,那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之举措,标志着我们党对如何建设先进文化有了新的深刻认识,开辟了文化发展的有效的实现途径。这就为新世纪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六,大会第一次明确将继承、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而且,对于什么是民族精神做出了科学的阐释,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以更加宽阔的虚怀观察世界发展大势,紧密结合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对我国政治和国际地位产生严重影响的实际,而作出的国家文化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的文化理论包含极其丰富的创新成果,这些新的成果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理论创新的结果, 建设先进文化体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先进文化是全面贯彻和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和重要现实途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这表明,在文化建设上,党的意志和国家、人民的意志是高度统一的。

2十七大

党的十七大是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新的形势、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文化篇章中的关键词是 “建设”和 “社会主义文化”。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对于文化建设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之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文化建设的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表述文化建设的作用时使用了 “重要源泉”和 “重要因素”这两个词语,对十六大提出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论断加以补充,对文化作用的表述更确定、更准确,深化了十六大对文化地位的认识。并且提出了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2]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地位的突破性认识。

第二,对于什么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有了准确把握。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提出并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理解。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诸多任务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任务, 是贯穿于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一条红线、主线、 中心线。

第三,对于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目标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确定为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是第一次。任务明确,任务更高了。 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 “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且把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任务明确地提出来,这是十七大关于文化的理论创新的 “亮点”。

第四,对于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视程度更高了。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党的十七大文化理论篇中明确化。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确定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突破了长期以来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仅强调政治、经济权益的局限。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第五,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科学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将教育问题从文化建设中分出,列在 “社会建设”中。把科技从文化中分离,放在经济建设中。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内容的把握更加准确。

第六,对文化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认识更加明确。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七,对于文化发展的途径有了新的科学认识。文化的发展要依靠 “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党的十七大将这两个方面确定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活力所在。强调要对 “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进行创新”[2]。“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2]。这是对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正确认识。

第八,文化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既要抓文化事业,又要抓文化产业。既要抓繁荣,又要抓管理。既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第九,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之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党的十七大还把民族精神同时代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

第十,十七大报告把 “和谐文化” “文化权益” “文化生产力”“文化业态”等概念写入报告。这些新的概念、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发展路径、发展动力等重要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生产力”论,是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命题, 集中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七大的文化理论创新深化了我们对于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的认识。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于文化建设之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论阐释, 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使得我们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之下, 文化为何发展、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与发展为了谁、 发展依靠谁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有了明确、清晰的答案。

3十八大

党的十八大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立足现实,着眼全局,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意义、工作任务等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大会报告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将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报告的第八部分,系统论述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意义、途径、重点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篇章十八大对于文化理论的创新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文化建设的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党的十八大明确将 “文化强国”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个更加注重文化自身意义的目标,是一个更加注重目的的确实性和政策的有效性的目标,是一个对实施目的界定更高的目标,是一个主题更鲜明、操作更具体的目标,是一个将文化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基石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之目的的认识的重大突破的标志。

第二,对于文化的作用的认识更加准确。十八大报告从文化的 “本质属性”和 “基本功能”两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十八大报告用 “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两个词来说明文化的属性,极其准确、 极其科学。这是从文化自身的本质特性来说明文化的作用, 是一种以 “文化为本”的科学态度。这是对文化建设作用的最为深刻和最为准确的把握。十八大报告指出:“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3]这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

第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于什么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主线和价值蕴含。因此,党的十八大郑重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十分重要的位置。文化强国作为目标,其实现的基础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强国作为手段,其力量所在,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做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 其一,大力开展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其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的发展。其三,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其四,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其五,坚持 “三个倡导”,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观。这个新的科学论断,是对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创新发展,有继承,也有超越,是对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

第四,对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大会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发展道路; 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这就从道路方向和着力点两个维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并明确阐释了什么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提纲挈领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任务、总要求和总目标,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之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而文化活力有两大来源, 其一,改革。全面深化文化改革,扫除文化发展的制度性、 体制性的阻碍。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其二,发扬学术民主,积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五,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那就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科学论断。这是一种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党和国家的文献中,没有直接使用这种提法。

第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更明确,更积极。传统优秀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十八大对待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非常明确,旗帜鲜明地提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要求,并且要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有方向,有方法, 可以说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党的十八大的文化建设的理论,是着眼全局,以 “文化”为本的、全面的文化建设理论纲领,是文化自强的纲领。文化强国目标和文化道路的提出,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摘要:新世纪,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深化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党的代表大会,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28.

党的理论与创新 篇8

关键词:指导思想;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9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并列起来,最终形成具有划时代特色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把“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

一、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

其中,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集中概括了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

二 、党的组织建设理论

近年来,我们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重要观点:

第一,在领导班子建设方面,着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3]第二,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用人标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第三,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推动发展、为民谋利、团结人民、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三、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是否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端正的试金石。[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了解民意、为民解忧、造福人民,严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始终植根人民、为民谋利益。第二,丰富了党性与作风的关系。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是作风的内在依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体现;要把作风建设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第三,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党的宗旨观念和党的纪律观点、着力提高实践能力、着力强化责任意识、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利益观,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5]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党会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提倡廉洁清正。第二,提出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包括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四,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确立反腐倡廉建设重点。要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倡导勤俭节约。

五、党的制度建设理论

第一,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等等。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民主集中制是领导班子的根本工作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6]第二,制度建设要增强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使党的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第三,牢固树立和坚持在党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7]第四,提出完善制度体系的路径。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践需要出发,制定符合实际运用的制度。

近年来,我们党取得的党建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未来方向,巩固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于我们党提高执政水平,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奋生.论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J].学理论,2009(20).

[2]孙其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构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

[3]苑晓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及其启示[J].理论探讨,2009(1).

[4]姚桓,王雪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J].理论视野,2013(9).

[5]杨瑾..新形势下建设廉洁政治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13(2).

[6][7]郭亚丁.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J].理论视野,2014(9).

上一篇:水电工安全技术交底下一篇:一校一品党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