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的报告(推荐7篇)
关于开展小城镇建设专项调研的报告
眉山市东坡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永寿镇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岷江东南岸,离眉山城区7公里,隔河与松江镇相望,北接崇礼镇,东邻复兴乡,南与青神县高台乡接壤,幅员面积47.96平方公里,辖15个村,126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39人,全镇耕地总面积33372亩,集镇规划3.2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3平方公里,现有街道23条,总长4500米,农贸市场2个,“35”变电站1处,自来水厂1座,高中1所,初中2所,幼儿园3所,医院2所,车站1处,广播电视通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面貌进一步改善,形象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领导,规划到位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城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严格机关干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组织机构网络,使城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紧紧抓住我乡镇蔬菜主导产业带动服务、餐饮、运输业迅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制订城镇建设长远规划,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永寿镇投资1400多万元对小城镇进行扩建,投资400万元对商业街和拆迁安置的道 1
路沟渠进行硬化,群众集资7000万元修建安置区的楼房建设基本完成。
二、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永寿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膨胀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
(一)加快蔬菜生产和销售市场及物资集散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作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带动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乡镇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投资120万元对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进行维修装饰,职工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镇政府投资1200万元新建、改建高中、初中、小学教学楼等设施建设基本完工,学生的学习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300余万元实施乡镇供水管网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投资400多万元对商业街的道路和沟渠进行硬化;拆迁安置区的楼房建设已基本完成。
(三)环境卫生逐步改善,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组织水厂等单位对全镇范围内的饮水资源和河道安全隐患做了初步统计和全面检查;二是成立了12人组成的永寿镇综合执法大队,每天实行8小时巡逻,对镇辖交通主干道实行综合管制,对乱停、乱放、乱堆、乱占等现象进行了彻底整治,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彻底改变小城集镇面貌。
(四)城镇建设带动招商引资。随着城镇的不断建设,永寿镇软硬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的招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永寿镇政府对所有招商企业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全代理式服务”,安排专人为招商企业全部代理项目落地的各项审批手续,确保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另一方面强化对落户企业的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07以来,投资1.8亿元、年产5000吨,恒佳纸业厂已建成并投入生产,投资7.54万元的阳光纸业年产4000吨已建成投产。
三、永寿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当前永寿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镇政府财政首要任务是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小城镇道路主体工程投入资金较大,但是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断断续续的投入现象普遍。二是小城镇市场发育程度低。虽然市场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足,销售产品结构单一,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三是小城镇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文化推动力。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城镇文化底蕴不足。小城镇的公共服务等功能有待加强。集镇基础建设薄弱,小城镇建面临许多困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永寿镇应将把发展蔬菜产业带动餐饮、服务、及蔬菜深加工放在重中之重。壮大特色产业、建设物资集散基地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来抓,积极响应县委提出建设生态乡镇、生态村的要求,把小城镇建设与改善投资环境相结合、与改善居民
3生活环境相结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提升城镇品位,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全镇总体规划,搞好村庄治理
把集镇周边3个行政村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城镇居住区为中心,以点带面,加强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开启乡村交融的大门,使之成为乡村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乡村信息交流,较好地发挥乡村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乡村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形成。
(二)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二是依托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特色城镇。发展小城镇,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依托自身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搞好发展定位,避免雷同化,小而全。三是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增强城镇自身的经济活力,发挥其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完善市场体系的作用。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现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集中供水率达100%。
(四)探索良好的投资体制
实行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变。树立“面向市场,依靠社会”的筹资新观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4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资公司,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它生产经营项目的经营。
(五)加强和改进城镇管理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市民的评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专业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积极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加强文化理念设计,营造蕴含个性文化气息的空间。
(六)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
一、当前全省城镇建设投资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据省建设厅统计,2006年全省城镇建设投资额达到196亿元,投资规模比2000年扩大了2.8倍;2000~2006年,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23.9%,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的年均增速;城镇建设投资占全省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的4.09%提高到2006年的5.48%。
从具体项目来看,城市道路桥梁一直是城镇建设的主要投资领域。2000~2006年,在全省城镇建设投资总额780亿元中,道路桥梁投资为371亿元,所占比重为46.7%,远远高于其他项目。近几年,城市排水(包括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供水、公共交通、燃气等关系民生和环境的项目投资增长速度较快。
从城镇建设资金来源看,全省城镇建设利用国内银行贷款,2000年为10.2亿元,只占城镇建设投资总额的16.8%;2005年为52.5亿元,占比为39.9%;2006年达到117.1亿元,占比提高到59.1%。银行贷款规模和占比都呈快速上升态势。在城建资金来源中,财政性资金所占比重保持基本稳定。2000~2006年,在全省城镇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财政性资金年均占比为21.7%;其中,2006年的比例为21.6%(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镇市政公用事业附加20.4亿元,占财政资金的比重为24.1%;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费为9.25亿元,占财政资金的比重为10.9%;城镇建设的土地出让转让收入达34.3亿元,占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比重达到40.5%)。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从总体上看,全省城镇市政公用设施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集中表现在:一是城镇建设投资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2006年,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占GDP的比重为2.41%,比全国平均水平(2.73%)低0.32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 (3.09%) 、四川 (3.16%) 、安徽 (2.76%) 、湖南 (2.51%) 等省低0.68、0.75、0.35、0.10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建设投资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适应。三是城镇生态环境设施投资现状与人居环境的建设目标不适应。2006年全省各类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不到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有8%。县(市)生态环境设施供给能力更低,按照省政府“五个专项治理工程”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县以上的城市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从实际情况看,县(市)面临着较大的建设资金压力。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既有政府公共投入不足,也有投融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融资渠道不够宽等问题。
二、全省各地推进城镇建设投融资改革的作法
(一)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搭建市场化融资平台。
全省各大中城市先后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公司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以城市资源为依托,以城建资产为资本,进行融资、建设、开发等一系列经营活动,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自2001年以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30亿元,累计协议融资达820亿元,实际融资到位资金353亿元,实施了城市轨道交通、长江隧道、新区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在2007年武汉市的城市建设投资中,城投公司的融资规模占全市的78.9%。
(二)大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全省各地在市场准入方面,放宽限制,允许非公有资本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事业中长期规划的条件下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行BOT、TOT、经营权拍卖等方式融资。在经营管理方面,对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事业实行政府特许经营。在作业市场方面,全省各城市大都在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养护方面,较早地推行了公开招标选择承包单位或承包人。同时,积极培育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主体。目前,全省12个地级市共有供水、燃气、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企业(单位)72家,都实行了企业化经营。
(三)盘活城市资源,吸收社会资本投资城镇建设。
一是对可经营项目积极开展项目融资。武汉市城投公司与上市公司武汉控股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作为长江隧道投资、建设和营运主体,筹资总额达18亿元。二是依托土地资源开展融资。荆门市开发南城区东区,以土地可变现收入为信用进行融资,没有投入一分钱的财政资金,累计投资7.5亿元,完成了区域内的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依托国有资产存量开展融资。近年武汉市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公用事业改革,对城市可经营性资产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资产出售、股权转让等方式,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引资30亿元。四是依托城市无形资产开展融资。各地通过招标拍卖无形资产的形式融资,有偿转让城市道路、公园、路灯、桥梁、停车场等场所一定时期的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
(四)积极推进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努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按照“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分离的原则,全省在武汉、荆门、襄樊和宜昌等四个城市开展试点,积极推行政府投资工程代建管理模式,2005、2006两年启动代建管理项目223个,概算投资50.8亿元。这一改革在节约城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据了解,武汉、荆门、襄樊三市所有纳入代建的工程项目比计划投资节省11%~15%。
三、拓宽我省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的基本设想
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要促进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着力化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为此,应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市场化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政策体系,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把政府资金作为城镇建设投资的稳定来源,把盘活城镇资产作为扩大城镇建设投资的重要途径,把引入市场机制作为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把创新融资方式作为拓宽城镇建设投资渠道的着力点,把依法监管作为提高城镇建设投资效益的根本保证,努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建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培育一批新型城镇建设投融资主体。
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形成分类明确的投融资格局。对于经营性项目,要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方式。如供气、供热等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可以逐步退出这些领域,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对于非经营性项目,要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融资方式。如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环境卫生、排水管网、防洪设施等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是纯公益性质,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体制。
要加快培育一批城镇建设新型投融资主体。借鉴云南省设立省级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的做法,成立省级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作为省级城镇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省内大型建筑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融资优势,鼓励和引导中建三局、中铁十一局、葛洲坝集团等大型建筑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重大项目投资公司,参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这些企业由建设主体转变为投资主体。
(二)进一步深化公用事业改革,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投资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和职工个人资本,优化大中型市政公用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城镇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要在强化政府规划指导和监管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政府特许经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稳定投资人的投资回报预期。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机制和市政公用事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按照成本+税金+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市政公用产品价格及服务收费标准,并根据成本变化情况适时予以调整。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监管。监管效率是决定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对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公用事业至关重要。城镇市政公用部门应从直接的运作者变为指导者和监管者,依法依规加强特许经营管理,确保市政公用事业的公共属性,确保市政公用行业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三)推进城投公司的管理和机制创新,充分盘活城镇资产。
要进一步界定和增强城投公司的融资功能。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多数城投公司集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于一体,其投资效率和持续融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为进一步强化城投公司的融资功能,有必要加快推进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改革,形成融资监管分离、权责明晰、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城镇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城投公司的项目决策和监督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建立并完善建设项目的专家论证和投资效果的事后评估制度以及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大融资创新力度,多渠道开辟城镇建设资金来源。
要大力开发城镇建设金融创新产品。从城镇建设资金来源结构看,信贷资金仍将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发既符合城镇建设需要又能为金融机构提供赢利空间的金融创新产品。
(五)稳定扩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城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从国内外的情况看,在一定时期内政府资金仍然是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渠道。各地要根据财政收入水平和增长情况,确保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城镇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和使用体制,将财政收入中与市政公用设施对应的科目固定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对土地资源开发的综合管理,明确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发收入用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国有资产出租和转让收益,主要用于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一、街道人大工作的地位、职责、任务
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和X省乡镇人大工作条例第二十九条对街道人大工作机构的性质和地位、职责和任务等作出了规定,但过于笼统,街道人大工委作为上级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构,既不像乡镇人大一样具有独立的工作职权,也不具有重大事项决定、监督和选举任免等地方人大的法定职权,而是必须经过授权后才能代行上级人大常委会的部分职权。结合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街道人大工委具体主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人大代表学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
宣传人大制度和代表依法履职事迹;组织代表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二是按照上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安排,结合本街道实际,制订街道人大工委工作计划,积极开展工作;负责组织和主持闭会期间代表活动。三是组织人大代表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工作评议、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形式,对街道办事处和辖区内政府派出机构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协助政府推进工作。四是组织人大代表对辖区内财政经济、社会治安、城市建设和管理、公共事务、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上级人大常委会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五是协助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和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负责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评议。六是联系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和反映人大代表的意见和要求;安排和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个人持证视察;接待和受理代表来信来访;指导人大代表提好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督促和检查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和落实,为代表履行职责服务。七是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出缺人大代表的补选工作。八是承办上级人大常委会及其主任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街道人大工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开展工作:一是听取工作汇报。借以了解本辖区内财政经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开展的情况和街道办事处领导人员履职的情况等;二是开展视察调研。围绕一定的议题加以组织,对某一方面工作的推进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看法,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开展执法检查。以检查推进法律法规的实施,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的提高;四是开展专题调查。围绕同级党委的工作重心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值得总结的经验、需要引起关注的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党委的决策提供参考,为推进政府工作提供支持;五是加强情况通报。就一些重大问题、重点工作的推进等事先沟通,征求意见,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升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开展工作评议。工作评议是集听取汇报、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多种监督形式于一身的综合监督方式,以此促进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转变职能,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全市街道人大工作的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街道办事处X个,其中:六枝特区X个,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X名;盘州市X个,有六盘水市、盘州市两级人大代表X名;水城区X个,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X名;钟山区X个,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X名。X个街道共辖人口X万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钟山区黄土坡街道,有X万余人,人口最少的是水城区石龙街道,有X万余人。
多年来,全市各街道人大不忘初心使命,坚持为民情怀,积极搭建履职平台,助推代表有效履职,较好地发挥了街道人大工委和人大代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强化国家治理体系在基层的保障作用。
(一)坚持双重领导,服务中心工作。
全市各街道人大工委始终坚持同级党工委和上级人大常委会的双重领导。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为做好街道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各街道党工委重视和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街道人大工委牢固树立为代表服务的意识,坚持服务中心工作,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职尽责,完成街道党工委交给的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做到街道人大工作与党工委、办事处同心、同向、同频,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参与、支持的作用,保障街道党工委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助推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街道人大领导体制的另一方面是,坚持和依靠上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全市各市(区、特区)人大常委会不仅有专人分管这项工作,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切实落实了保障措施,街道人大工委认真办理各市(区、特区)人大常委会交办的监督、代表选举等方面的工作,围绕各市(区、特区)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议题做好相关工作,向上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等,严格执行上级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并按规定向常委会报告工作。(二)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工作提升。
各街道人大工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事创业、为民履职的立身之本,定期组织代表集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宪法、代表法、组织法、监督法等人大工作所必备的法律法规和议案建议撰写等履职知识。通过集中培训与常态化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推动人大代表明确自身站位,牢记使命担当,提高代表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提升代表参与地方国家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为履行好人大职能和代表职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各街道人大工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人大工委例会、代表联系选民、代表述职评议和人大工委议事规则等各项工作制度,使街道人大工委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三)规范阵地建设,保障代表履职。
各街道人大工委将阵地建设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平台,以规范化、标准化为要求,制定和完善代表联络站工作职责,加强对线下和线上代表联络站的建设和管理,为联络站运行和代表履职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人大工作有队伍、有阵地,有组织,保障人大工作运转高效、推动有力。结合街道实际,建立了代表联系选区选民的长效机制,让代表走进居委会、走近群众,保持与选区选民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四)积极履职尽责,助推高质量发展。
各街道人大工委认真拟定代表视察和专题调研活动方案,精心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等活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针对人居环境、老旧房屋整治、易扶搬迁安置点、水库移民安置点、蔬菜基地建设等民生实事工程和重点项目,积极建言献策,反映群众呼声。认真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执法检查,全面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发挥代表“五员”作用,及时了解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让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能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促使代表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助推产业发展、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代表在行动”“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发挥代表在不同战线、不同行业的表率和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切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自己身边,是他们和党紧密联系的纽带,是帮助他们发展经济、解决实际问题的贴心人。三、街道人大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街道人大工委工作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法律依据不明晰,职权出现“虚置”。
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在街道设立工作机构。工作机构负责联系街道辖区内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常务委员会交办的监督、选举以及其他工作,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省乡镇人大工作条例没有对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作出进一步具体的细化和明确。据此,街道人大工委的监督事项只限于县级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专项开展监督,无监督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而县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主要通过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会前调研,然后在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和审议相关专项报告的方式进行监督,并且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交办某一项监督工作给街道人大工委来实施,是不太可行的。地方组织法规定街道人大工委组织辖区内的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但因街道不是一级地方政府,没有本级人大代表,只有县级及以上的人大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属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的意见和建议能否转街道办事处办理,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予以明确。以上情况,导致街道人大工委在监督工作上存在“虚置”。(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推进缓慢。
有观点认为,街道不同于乡镇,没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街道人大的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造成街道人大工作思路不清,缺乏良好的履职环境;也有观点认为,街道人大工作职能有限,主要局限于“负责联系街道辖区内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常务委员会交办的监督、选举以及其他工作”;有的街道人大干部认为没有赋予人大街道工委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对街道办事处监督缺乏刚性,底气不足。同时对街道人大工作缺乏深入、有效、持久的宣传,人们对街道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人大如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仍然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三)体制机制不规范,工作体系不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街道人大工作较乡镇更为复杂,过去并未凸显的体制机制问题,当前已成为推进街道人大工作的掣肘。街道办事处作为市(特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不仅具有完备的政府机构,还行使着法律规定的各项职能。但街道人大既没有本级人大代表,也不设主席团、没有领导集体,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街道人大开展监督工作的基础,也直接导致了街道人大无法以人代会或主席团的名义,对辖区内的国家机关和街道办事处进行法律和工作上的监督。(四)组织基础不牢固,作用发挥受限。
首先,从干部配备上看,街道人大工委只配备主任一人,没有副主任,也没有委员,虽然配备有人大秘书,但因没有固定编制,大多数还是身兼数职,且变动频繁、业务不精,往往是干完一项任务,换一批人,人大工作人员短期化现象严重,造成街道人大日常工作,由人大工委主任一个人“忙活”的局面。不仅如此,绝大多数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还要承担民事调解、综治工作、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民政救济等其他工作,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大工作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成职能错位,处境尴尬。“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本职工作边缘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盘州市各街道人大工委只配有专职主任一人和兼职人大秘书一人,日常工作主要靠人大工委主任,“一块牌子一个人”唱“独角戏”,不利于人大工作的开展。再如水城区X个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多数都安排分管办事处的工作,并兼顾包村任务,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分管工作上,很少顾及人大本职工作,对人大工作往往是区人大常委会有安排才会应付性地完成。其次,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水平有待提升。从工作组织上看,街道人大工委缺乏对代表的有效管理,街道选民代表会议还局限于报告工作,对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监督缺乏有效办法,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街道人大工委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从代表力量来看,街道辖区内代表数量少,各项工作开展力量薄弱。例如,六枝特区X个街道分别有市、区人大代表X至X余名不等,代表中一线职工和基层群众代表较少,其中,九龙街道有X名基层代表,银壶街道有X名基层代表,塔山街道有X名基层代表。街道人大工委每年组织代表视察、调研,开展代表小组活动时,常常因代表请假人数多、代表活动规模小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四、做好下一步街道人大工作的建议
为提升街道人大工作整体成效,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在工作的规范、改进和提高上下功夫,切实推动街道人大各项工作。
(一)深化认识,精准定位,推动街道人大有作为。
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可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办培训班、以会代训、外出考察和个别谈心等形式,帮助街道人大工作的同志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做好街道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街道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要按照人大工作“一线”定位,重点配齐配强街道人大工作力量。要加快提升人大街道工委主任年轻化水平,想方设法解决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问题,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专业互补的干部队伍。通过交流使用、选拔任用以及职级晋升等途径,不断激发人大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要加强街道人大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众号、网站等各类信息平台,广泛宣传街道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职责和任务,宣传推广街道人大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一批典型,抓好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街道人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二)推动省级层面立法,促进街道人大能作为。
通过组织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等形式,推动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完善《X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街道人大工委的性质地位,进一步细化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职权、履职程序等问题,进一步理顺街道人大工委与上级人大常委会和同级党工委、办事处、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和有关机关、组织派驻街道的机构或者单位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街道人大工作的“名分”问题,进一步明确街道人大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保障人大工委在街道治理中真正发挥实效。特别是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街道人大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等,进一步规范街道人大工作。调研督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现就进一步开展全市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开展全市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工作,要按照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和全省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会的部署,以“深化整改落实年”为抓手,以推动工作落实、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上下联动、注重广泛覆盖,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对各地各单位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决策部署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重点是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进行一次深入摸底,通过普遍调查、解剖典型、统计分析,把各层面、各领域、各战线的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摸清摸透,把对策找准找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重点内容
这次调研督查工作的内容是:县(市、区)党委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决策部署情况,重点是采取的重要举措、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具体内容见附件1)
在农村,重点调研督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场所阵地及运转经费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2)
在城市街道社区,重点调研督查区域化党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场所阵地及运转经费保障、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等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3)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重点调研督查组织机构建立、开展“一走访三推动”活动、实施“扩面提质工程”、党员出资人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经费落实等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4)
在机关,重点调研督查《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落实情况,特别是机关党组织严格党内生活、深入改进工作作风等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5)
同时,进行有关情况专题调研(具体内容见附件6),并注意调研了解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三、主要方式
这次调研督查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开展:
1、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通过听取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专题汇报,查阅地方党委及组织部门、乡镇(街道)等单位有关文件、档案、会议记录等资料,深入了解各地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2、座谈交流、个别访谈。召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访谈县(市、区)委书记、组织部长,与乡镇(街道)党(工)委
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存在的问题,听取意见和建议。
3、随机抽样、实地调研。随机选择基层党组织,通过查阅资料、查看台账、入户走访、与党员群众交流等方式,把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情况搞清楚。重点看:组织是否健全、制度是否完善、运行是否规范、活动是否经常、档案是否齐全。
4、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调查填写基层党组织登记表,建立基层党组织台账,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摸清全市党组织底数。
四、组织实施
这次调研督查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配合省委组织部的4个调研督查组工作,时间从4月1日开始,到6月中旬基本结束。
1、市、县同步开展、分级实施。市级主要依托此前组建的督导检查组,县级要马上组建调研督查组,并立即开展调研督查工作。督导检查重点围绕农村、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机关等领域进行调研督查。省级调研督查覆盖每个县(市、区),在每个县(市)随机选择2个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2个乡镇、2个村、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每个区随机选择2个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2个街道、2个社区、2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抽样调研督查。县级结合实际组建调研督查组,确保实地调研督查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所有的村(社区)、10%左右的非公有制经
济组织和适当数量的社会组织。市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市直有关部门也要分别组建调研督查组,在独立开展调研督查工作的同时,配合省对口单位派出的调研督查组工作,按照“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责,调研制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原则上,市、县两级与省里调研督查的重点内容相同、填写表格一致,做到工作成果上下共享、基层实情上下共知、突出问题上下共解。
2、逐级统计相关数据,分级形成调研报告。调研督查工作结束后,分级形成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报告,同时分农村、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4个领域形成专题报告,市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形成专题报告,认真总结经验,重点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办法。各类统计表于4月20日前,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报告于5月15日前,报市委组织部,由市委组织部汇总报省委组织部。
3、听取调研督查情况汇报。调研督查工作进行中和完成后,市委组织部领导同志分别听取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市直有关单位调研督查情况汇报,征求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建议。
4、反馈调研督查情况。对调研督查中发现的问题,适时向下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同时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时限,督促抓好落实。
5、有关纪律要求。各级调研督查组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握调研督查的重点内容,明确具体要求;要坚持用好的作风开展工作,深入基层、摸透实情;要严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不接受宴请,不收受礼品,树立良好形象。
附:
1、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情况调研督查内容
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内容
3、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内容
4、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调研督查内容
5、机关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内容
6、市直单位专题调研督查内容
7、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提供材料目录
8、县(市、区)委书记访谈提纲
9、与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谈话提纲
附件1 基层组织建设总体情况调研督查内容
一是学习贯彻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部署情况。各县(市、区)党委及组织部门学习贯彻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按照“深化整改落实年”的总体要求,制定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等。
二是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近年来,县(市、区)党委研究部署基层组织建设重要工作、重大活动,协调解决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情况;党员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情况;县(市、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落实情况;县(市、区)、乡镇(街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力量配备情况;乡镇(街道)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建设情况等。
三是载体活动开展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双联系”、“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在职党员进社区”、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关转作风为民四服务”、“一走访三推动”等载体活动开展情况。
四是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情况。贯彻《全市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实施方案》精神,落实70项重点整治任务情况;开展整改落实“回头看”和评估工作,推动“两方案一计划”落实情况;回应群众关切,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四风”整治成效
传导到“神经末梢”情况。
五是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建议;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建议等。
附件2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内容
一是组织建设情况。优化村党组织设置,强化农村新兴经济合作组织党的建设,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情况;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工作情况;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健全村党组织工作档案、党员档案、活动记录,推进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情况;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建设情况。
二是队伍建设情况。落实《关于加强全市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做好村党组织书记选拔培养、教育培训、监督管理、考核激励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和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情况;农村党员队伍整体建设状况,包括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党员设岗定责等载体活动,发挥党员作用情况;上级下派的驻村干部包括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党建指导员等开展工作情况。
三是基础保障情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增收情况;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保障水平,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情况,主要是落实9.65万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2万元村级党建工作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离任正职村干部补贴等情况;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群众场所标准化建设及管理使
用情况。
四是近期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开展全市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摸底调查情况;开展排查化解可能影响村“两委”换届选举突出问题工作进展情况等。
附件3 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内容
一是组织建设情况。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开展共驻共建情况;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情况;党组织活动开展、制度建设等情况;其他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二是工作运转情况。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自治机制,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协商工作,健全社区事务听政会、民主恳谈会、党群议事会等情况;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情况;选派机关干部到社区工作情况。
三是服务群众情况。按照群众日常需求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情况;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制度情况;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发展以党员为主体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情况;服务群众资源手段等。
四是基础保障情况。党建工作经费落实情况,主要是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个社区不少于10万元)、2万元社区党建工作经费落实情况;社区干部报酬待遇落实情况,主要是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基本报酬、“五险一金”等落实情况;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附件4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党建工作调研督查内容
一是机构建设情况。县(市、区)党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建立情况;书记、专职副书记配备情况;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情况;建立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情况;企业党组织书记配备及能力素质情况。
二是“双覆盖”情况。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情况;开展“一走访三推动”活动情况;非公企业数量及建立党组织情况;社会组织数量及建立党组织情况;外资企业数量及建立党组织情况;商务楼宇、专业市场、开发(园)区建立党组织及开展党建工作情况。
三是党组织工作情况。开展载体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情况;党员档案、活动记录、制度建设情况;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及建立健全党内组织生活等制度情况;党组织书记参加培训情况;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情况;加强党员出资人教育引导情况;本地党建工作的特色情况;总结宣传先进典型情况。
四是基础保障情况。按“七有”标准建设党组织活动阵地情况;开发(园)区建立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及管理情况;有活动经费的党组织数量情况;按不超过1%标准落实党建工作经费情况;推进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享受党建工作津贴及其他待遇情况;
市、县(市、区)财政对非公党建支持情况。
附件5 机关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督查内容
一是机关党组织设置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县(市、区)机关和机关直属单位党组织建设情况,机关基层党组织换届情况;专职党务工作人员配备情况,机关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机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轮训情况,党务工作人员与行政、业务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情况。
二是机关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坚持“三会一课”,按期高标准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等情况;定期向部门党组织和本单位负责人汇报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落实机关党员对基层党组织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开展党务公开,公布党内信息情况。
三是机关基层党组织履职情况。协助本单位党组织管理机关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建议等情况;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参加党组织生活等进行监督情况;召开机关党员干部大会,听取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工作情况。
四是改进作风情况。各地各部门党组织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实,推进专项整治落地生根情况;部门党组织执行
中央和省、市委出台的各项改进作风制度规定,围绕事权财权人权建立和公布权力清单,不断扎紧织密制度“笼子”情况;机关工委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和行风评议监督工作情况。
附件6 市直单位专题调研督查内容
(各单位排序参照省方案)
市委宣传部:主要围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主要围绕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党员工作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委政法委:主要围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直机关工委:主要围绕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特别是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发改委:主要围绕整合资源,加强村、社区组织场所阵地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公安局:主要围绕推进村、社区警务室建设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民政局:主要围绕加强村、社区政权建设,推进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司法局:主要围绕加强律师事务所党建工作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财政局:主要围绕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农委:主要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情况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扶贫办:主要围绕推动贫困村脱贫致富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外经贸局:主要围绕加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文广局:主要围绕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建设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卫计委:主要围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行督查调研,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工商局:主要围绕加强小微企业党建工作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主要围绕加强基层组织配套建设进行调研督查,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附件7 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目录
提供材料目录
(一)需要县(市、区)提供的材料:
1、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题汇报稿;
2、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研究基层组织建设事项会议记录;
3、组织部门行政编制数及从事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人员名册;
4、十八大以来,出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文件。
5、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的文件;
6、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材料;
7、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及组织委员名册和联系方式;
8、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名册及联系方式;
9、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情况明细表;
10、村、社区活动场所及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二)需要乡镇(街道)提供的材料:
1、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题汇报稿;
2、党委研究基层组织建设事项会议记录;
3、村、社区“两委”班子自然情况;
4、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落实情况明细表。
附件8 县(市、区)委书记访谈提纲
1、落实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打算。
2、对本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评估,重点是特色工作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3、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落实情况,重点是落实村和社区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情况,按要求推进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达标升级情况。
4、落实基层党员干部待遇保障情况,重点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报酬待遇落实情况,推行社区干部“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制度情况,落实任职满三届及以上的正常离任正职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政策情况。
5、对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建议。
附件9 与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副书记、组织
委员谈话提纲
1、乡镇(街道)党(工)委研究部署及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
2、对所辖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是存在问题。
3、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落实情况。
4、村、社区干部报酬待遇落实情况。
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并以此全面推动土地挂钩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认为,天津市提出的以 宅基地换房 模式建设小城镇,富有新意,符合我国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国土资源部将天津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并下达了三批2766公顷的土地周转指标。
(一)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基本情况
1、提出背景。天津市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56.24%,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小城镇和村庄规模普遍偏小,村庄人均建设用地大,人口密度低,用地不集约,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各种设施水平很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三是污水垃圾随处排放与堆放现象普遍,影响投资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城镇化面临着资金和土地的双重约束。
2、基本思路。所谓宅基地换房,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的生态宜居新型小城镇。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的住宅居住。农民原有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规划建设的新型小城镇,除了规划农民还迁住宅小区外,还要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收入,平衡小城镇的建设资金。
3、实施进程。从20xx年底到现在,天津市政府先后批准三批38个试点。第一批东丽区华明镇、津南区小站镇、武清区大良镇等5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355万平方米,现已全部竣工,8万多农民喜迁新居。目前,华明、小站镇已整理复垦宅基地947公顷,超额完成国土资源部下达的581公顷周转指标,正在做验收准备工作。大良等3个镇村已在20xx年9月底前完成了247公顷复垦任务。第二批西青区张家窝镇、津南区八里台和葛沽镇、汉沽区茶淀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550万平方米,现已开工315万平米,其中竣工245万平米。桥北新区、茶淀、八里台镇3个试点已建成,近5万多农民正在选房入住。第三批东丽区军粮城镇和金钟街、津南区咸水沽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1095万平米。目前,已有8个试点开工近300万平米。
4、取得阶段成果。通过宅基地换房这一实践,初步达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等6大效果。20xx年4月,华明镇在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参选项目中,成功入选20xx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区。20xx年11月20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华明镇荣获20xx年度 广厦奖 。20xx年4月14日,华明镇荣获世界不动产联盟(FIABCI)优秀奖。天津市的宅基地换房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主要做法
1、坚持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方案要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多方充分论证才能最终确定,没有好的规划不能搞建设。市政府要求每个镇、村的规划都要突出体现布局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不能百镇一面、千村一面。同时,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寻找文化的根,挖掘文化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鲜明个性。
2、保护农民利益。市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土地出让政府收益部分全部返还,用于农民安置住宅和公建的建设。华明镇为确保不让一户农民因经济原因搬不了家,制定了人均30平米的置换标准,老少三代的家庭可以选择两套住宅,搬迁农民给予一次性补贴等政策,得到农民支持,农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
3、重视土地复耕。小城镇建成后,要以复垦的村庄建设用地归还国家借给的土地周转指标,确保耕地不减、质量不降、占补平衡。在天津,凡是没有完成任务的,市里不再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不再批准新的试点小城镇。华明、小站镇、武清区 一镇两村 超额完成581公顷的挂钩周转指标。
4、实施管理创新。以华明等镇为试点,实施了小城镇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主要包括小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小城镇管理方式创新、农民就业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5、三区 联动统筹发展。提出坚持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 三区 统筹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现代农业、农民就业和农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那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综合性发展的路子。
(三)工作中注重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天津市明确要求示范小城镇建设应在全市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并在工作中注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土地平衡。建新区新增的建设用地必须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农民迁移到新建小城镇居住,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来归还国土部土地周转指标,土地平衡帐达不到要求的不批准试点。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 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战略实施, 我国小城镇得到了较快发展, 积聚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有效促进了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但当前, 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 增强节能减排能力, 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 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加快服务业发展, 促进扩大内需,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按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创建一批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管理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绿色重点小城镇, 切实为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供示范, 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积累经验。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 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中央政策引导, 试点示范带动。通过中央支持试点示范、完善评价体系、明确建设要求等, 带动和引导绿色小城镇建设, 克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等不良倾向。二是地方责任主体, 统筹规划推进。地方政府承担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责任, 抓好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组织实施, 确保政策效果;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政策导向要求, 认真修编行政区域内重点镇规划, 并完善配套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 予以稳步推进发展。三是加强绿色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小城镇发展, 要做好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发展经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民权益等各项工作。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 从加强城镇薄弱环节入手, 为更好地推进其他各项工作奠定基础。四是注重机制探索, 积累工作经验。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 要通过开展试点工作, 检验政策效果, 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制度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积累经验。
三、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工作内容
(一) 设立评价体系, 明确目标任务。建立绿色重点小城镇评价指标
体系, 对人均建设用地、污水处理率、绿化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实行量化考核。根据东、中、西部区域的不同, 评价指标将有所区别。试点示范镇要根据评价指标相应明确有效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能力、引导产业和人口有序集聚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二) 探索建设模式, 体现特色发展。
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和环境基础, 分类探索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要保持地方和小城镇特色、保护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避免千篇一律。大城市郊区及城镇密集地区试点镇, 要积极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融入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及旅游景观的特色试点镇, 要在挖掘资源优势、统筹保护和开发方面形成好的机制与办法;位于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试点镇, 要在增强产业聚集功能与综合承载能力, 更好地发挥“以城带乡”作用方面积累经验。
(三) 完善规划编制, 落实建设任务。
根据试点示范目标任务及发展模式, 编制完善绿色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试点示范镇建设要把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作为主要任务,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他类相关建设。制订实施方案, 要细化建设任务, 提出重点建设项目规模、施工方案、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 把规划建设要求落到实处。
(四) 突出绿色生态, 保证重点工程。
试点示范镇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能力, 重点开展以下绿色生态设施建设, 一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建设项目;二是太阳能及浅层地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建设项目;三是商贸流通设施、镇内道路、园林绿化及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五) 落实县级责任, 统筹项目建设。
试点示范镇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对推进绿色重点镇负总责, 按照实施方案, 统筹推进各类项目建设。要落实规划建设管理和项目质量安全责任,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积极筹措资金, 将更多的政策资源向绿色重点小城镇倾斜;切实抓好工作进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重点小城镇的建设。
四、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支持政策
(一) 财政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利用现有的资金渠道支持试点示范镇建设发展, 在符合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 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向绿色重点小城镇倾斜, 支持绿色重点小城镇开展相关工作, 完成相应建设任务。地方财政也要切实加大投入, 与中央财政资金形成合力, 更好地支持绿色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二) 城乡建设政策。
住房城乡建设部将试点示范镇纳入项目带动规划一体化实施试点, 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整合现有各类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项目和资金, 向试点示范镇倾斜。
五、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组织实施
(一) 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2011年将率先在部分积极性高、工作基础好的省份选择少量试点示范镇, 并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有关政策, 待取得经验后, 逐步扩大政策实施范围。2011年试点申报组织工作另行通知。
(二) 加强指导, 协同推动。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组对试点示范镇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编制、工程质量控制、绩效考核评估等全过程予以指导。地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也要及时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的问题, 联合有关部门协同推进试点实施。
(三) 绩效评价, 加强监督。
将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纳入财政绩效考评范围和重点镇动态考核范围, 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工作开展较好、试点效果突出的试点示范镇加大支持力度, 并作为示范样板予以推广。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建设项目实施效果。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二是地域城镇化,三是经济活动的城镇化,四是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化率来表示,即该地方的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
我区现辖2个建制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共80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4.68平方公里(含机场4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2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8万人,城镇化率为41.7%。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建设,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阎良城区为中心,关山、武屯两个建制镇为副中心、5个街道办事处为支撑的城镇建设体系。城镇规划日趋完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面貌发生较大改观,产业聚集功能明显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关山镇、武屯镇入选“关中百镇”建设。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西安市为68.8%,我区为41.7%。相比较而言,我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两个建制镇来看,2007年底,关山镇常住人口1万人,城镇化率17.8%;武屯镇关山镇常住人口7000人,城镇化率19.4%,城镇化建设的差距还很大。
二是工业门类单一,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区工 业主要是以驻区航空工业为主,区属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航空工业主要为高科技产业,就业门槛较高,很难吸纳农村劳动力。两镇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虽有多家农副产加工企业,但缺乏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形不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对城镇经济拉动效益不明显。
三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规划水准不高,内部各功能区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全。同时管理相对滞后,马路市场和“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四是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制度跟不上发展需要。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加之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许多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政策上的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动力不足。
二、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国务院今年批复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中明确,到2020年,西安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9.5%;在未来12年把阎良建成一个4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这为我们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区镇二级城镇化建设体系,区小、包袱少、基础好、潜力大,加之大飞机项目落户和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关山镇、武屯镇入选“关中百镇”建设,我区城镇化建设完全可以走在全省前列。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区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总的来说,我区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加快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强力打造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宽裕、社会安定和谐的“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国航空城。
在完善城市形态上,要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以“三大板块”(城南、城北、城中)为基调,以“五个发展区”(南部新型工业区、中部生活商务区、北部一流都市休闲区、西部现代仓储物流区、东部航空高新科研区)为主体构架,以“三个外围组团”(振兴、新兴、北屯)为发展外延,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
在产业发展上,要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业现代化为方向,坚持“两条线”,实现“两个层次”:一是城区及周边街办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路子,形成二、三产业聚集扩张的现代化明星城;二是关山、武屯两镇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发挥农业基础优势,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成为农业园区化经济发展的特色镇、专业镇,增强经济对城镇化的拉动力,增强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
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上,要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配套措施,着力排除制度性障碍和可能遇到的制约性因素,更好地解决农民进城的土地管理、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二)发展目标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全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56%的目标,陕西省城镇化率将达到60%,西安市城镇化率将达到 79.5%。围绕上述目标,我区城镇建设要在现有的41.7%的水平基础上,前5年每年递增1.5个百分点,后7年每年递增2.5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三、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凸现规划龙头作用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我区城镇化建设要立足实际,本着20年不落伍的要求,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地超前规划,合理布局。
第一,要继续调整完善城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工作。一是拉大城市框架。按照“东扩、西展、南拓、北进”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扩大城区规模,科学统筹和安排新区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的建设,着力发展南部新型工业区、中部生活商务区、北部一流都市休闲区、西部现代仓储物流区、东部航空高新科研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二是凸现航空城特色。认真规划彰显航空文化的主题广场、街区、公园、雕塑、街景立面以及科技馆、博物馆等支撑系统,科学设计城市中心区、主入口、重要通道的建筑色调,全方位、多角度塑造航空城的感官印象。三是完成城中村改造规划。制定城中村建设管理办法,建立程序化的城中村改造体系,为逐步改造城中村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保障。
第二,要尽快修编两个建制镇总体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各自特色优势。根据城镇总体布局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商业、生活等的区域,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 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农民进入小城镇时提倡建设住宅小区,避免分散建房。发展工业时提倡“工业进园”,使之合理聚集,形成产业群。将镇区和周边乡村一并纳入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导向,开发空间布局,形成以镇带村、以村托城、共建互融的发展格局。
第三,要严格规划管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切实加强对规划的日常执法检查,关口前移,处罚源头,把各类违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城镇开发建设臵于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第二,要不断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关山、武屯两镇要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逐步缩小与阎良城区的差距。一是要加强城镇主要道路建设,对连通主干道的巷道也要同步建设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城镇道路系统。二是要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三是要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在镇区修建标准较高的公厕,在公共场所设臵美观适用的果皮箱,以方便居民,美化环境。四是要充分利用街头空地、镇区周围荒地搞好绿化,提高城镇绿化水平。五是要加强统筹协调,统一设计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同步施工,整体下地,避免重复建设。
(三)创新开发投资体制,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第一,要搞好投融资机制改革。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聚各方之财推进城镇化。一是要用好土地资本。土地资本是城镇最重要的资本和最具潜力的资本。要抓好土地资源整合,管好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通过改善环境促进土地升值、通过土地拍卖积累建设资金。二是要盘活现有资产。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方式,使可经营性项目的收费权进入市场,达到盘活资产、筹集城建资金的目的。三是要发挥融资平台。即发挥好区基投公司这个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四是要挖掘社会资金。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兴办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都宜放开,鼓励由民营企业开发经营。
第二,要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管理。一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小城镇管理办法,促进小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要加大城镇管理工作宣传和对进城农民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改变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增强法制意识、文明意识,推进人的城市化、现代化。三是要配齐配强执法队伍,建立健全执法制度,狠抓城镇管理执法,对城镇“牛皮癣”等顽症坚持严厉依法打击。四是要持续推进“四城联创”,坚持短期突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以长效管理为主,突出抓好商贸市场、交通、卫生、建筑秩序及市容镇貌的综合整治,营造整洁优美、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合理 构建产业布局,重点培植壮大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对城镇化的拉动力。
第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围绕航空零部件加工、航空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城市建设等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事支撑城镇发展的大项目,积极开展招商活动,选择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投资者作为重点引资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长线招商计划,促进支撑城镇化建设的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把城区实力做强。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要依托大飞机项目以及西飞公司、航空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航空高技术装备制造、航空配套、汽车制造、机械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聚集关联企业,打造中国航空工业中心。加快新型工业园建设,着力发展为大飞机项目和航空产业基地配套的中小型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大的装备制造类企业,打造西安市的机械加工中心。发挥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技术优势,在城北加快建设以垃圾资源化处理及其成套设备制造、有机肥生产运输为主的“环保一条街”,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内知名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旧城区构建行政、文化、商贸产业发展圈,着重体现现代文明。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通讯、文化、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运输、仓储、联运、信息等现代物流业,形成体系较为完备的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区域物流中心。整合驻区单位资源,引进航空博览苑项目,开发航空旅游,着力打造集航空科普、模拟驾驶、空中体验、航空服务等为一体的航空旅游产业带,打响阎良航空旅游品牌。
第二,要把镇街实力做强。各镇街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紧跟市场需求,扬长避短,抓住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以“兴业”带动建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推进城镇化。五个街道办要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路子,形成二、三产业聚集扩张的发展态势。在发展工业方面,振兴、北屯、凤凰路街办要以航空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下游民营加工企业,延长航空配套加工产业链。在发展商贸服务业方面,凤凰路街办要以人人乐超市为重点,不断完善商贸服务业;振兴街办要以人人乐仓储物流园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业;新华路街办要规范好润天大道、大良路、公园街等街区的餐饮、休闲娱乐业,形成东张路、农兴路沿线精品商住区,促进东部生活商务区提档升级。新兴街办要以107省道、人民路东延、新兴路和新兴街道为框架,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都市观光农业。关山、武屯两镇要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围绕建设“关中百镇”,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关键,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农业园区化经济发展的特色镇、专业镇。关山镇要以甜瓜生产和粮食加工业为主导,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延伸加工产业链。武屯镇要以特色蔬菜基地建设为依托,扶持发展蔬菜深加工和乳品加工企业,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六)破除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等办法,鼓励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允许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合作资本,并取得合理补偿。鼓励和支持个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者在农村承包农民的土地兴办产业园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第二,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切实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对于在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经济来源的人员,在保留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允许依法合理流转的基础上,均可办理城镇户口,与当地居民在子女上学、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
第三,要加快“村改居”行政体制改革。根据省市有关政策和外地经验,制定我区“村改居”计划,分步实施“村改居”工程。一是村民改居民。将城镇规划区内的村民有计划地改为居民,继续保留居民对原有土地的使用权,在计划生育等优惠政策方面采用过渡办法。二是整合社区。在原来村委会的基础上,以“街”、“路”为界,在城区内合理划分社区,原则上村委会改居委会,保持稳定发展。三是加强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就业、上学、养老等各项配套改革,不断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和城镇化水平。
第四,要完善劳动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对准予进城落户的农民、特别是因失去土地而转入城镇的农民,要落实和完善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拓宽就业渠道。要扶持农民积极创业,以 创业实现就业。要认真谋划和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办培训班,对已经和即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力,进行就业前职业技术培训。
【关于开展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的报告】推荐阅读: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07-16
康县关于开展集中调研活动的通知07-27
关于开展职工队伍稳定情况调研的提纲10-26
关于开展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07-02
关于开展“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的通知09-10
关于开展“效能”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10-03
关于开展“促进学风建设月”活动的计划10-26
关于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的意见10-12
关于开展“三项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