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精选10篇)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崇文校区郝清华
为了能跟上课改的步伐,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这学期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后的课标虽大体上没有很大变动,但小变动还是为数不少。反复学习后,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我就其中的阅读教学来谈谈我的体会。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读、评读。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
2、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也可以用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更可以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创设情景,提高学生阅读兴
趣,引导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再次就是教给读书的方法,如精读法、选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 等。还有就是重视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多表扬鼓励,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教材”,然而教师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是课程实施的一个方面,决不是全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单靠课本不可能达到这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多鼓励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5、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还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 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目前,随着电脑的普及运用,中小学生的写字现状令人堪忧,在作业中出现写字不规范、不端正、错字频出的现象,能写一手整洁、规范、漂亮汉字的学生越来越少。“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的缺失。”[1]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写字教学质量,教育部2011年12月28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一是从第一学段至第四学段始终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2]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只在“第一学段”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3]以后各学段都不涉及。二是重视写字教学的指导。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2]确保学生练字时间和书写质量。三是第一、二学段减少识字量与写字量,识字量由会认1 600~1 800字,改为会认1 600字,写字量由会写800~1 000字,改为会写800字。减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四是在“附录”中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识字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汉字教学的评估等提供依据。“建议”和“字表”将推动识字写字教学科学有序实施,并将引领教师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二、语文新课标呼唤小学语文教师提高“三笔字”书写技能
目前,随着“班班通”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部分教师的“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基本功正在弱化。一是教师用电脑和课件代替了教案的书写和课堂上的板书。笔者曾听过一些识字写字公开课,教师用课件演示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的起笔、止笔,每一笔的占格、站位,间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书空练习,就是没有教师的亲自示范指导。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关注学生写的字是否正确,而对学生的写字姿势不加指导,对学生养成的不良写字习惯也没及时纠正。二是部分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提前板书课题,课堂板书也用课件出示,没用课件的教师,事先打印好生字与板书,用双面胶粘贴。课后了解到,这样做的原因或是教师粉笔字书写不好,或是可以节约书写时间。三是部分教师的粉笔字写得较好,只是教学观念问题,在教学中重视识字,忽视写字指导和书写训练。学生对教师的字师从无门,这也是写字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教师指导下的随堂练字,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三笔字”书写能力是个严峻挑战。教师自身的“三笔字”基本功必须过硬,才能在小学生书写指导中发挥示范引领功能。语文教育家崔峦曾经说过:“教师的板书示范是最好的指导”。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例如于永正的《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片断。[4]
师:足正,身直,两只脚要放平,背要挺直,描一遍。描完了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一遍,要照着字帖写,这一步叫临帖。“越”和“疚”要写两遍。(学生临写)
师:谁是小书法家,到黑板上来写一写?(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下“疚”和“越”字。)
师:跟于老师写一遍,(范写“越”)这个“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要注意不要高,“疚”字(范写“疚”)撇要长一点,有力度,捺要有脚。好,照着这两个字,再写一遍。(生写这两个字)
于老师经常当着学生的面板书课题,边范写边讲解写字要领,然后让学生仿写,随时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将写字教学指导落到了实处。写好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写好字是继承我国书法艺术传统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不折不扣地练好三笔字。像于老师那样,亲自动笔写“下水字”,才能了解生字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应该注意什么,既体验写字的甘苦,又了解学生写字的难点,以身示范,让学生师从有门,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书写。
三、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三笔字”技能训练的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三笔字”技能训练是一种岗位培训,教师必须在自学、自练、自测的职业岗位上执著努力,同时学校也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教师在“三笔字”技能训练的道路上迅速成长。
1.建立教师“三笔字”技能训练管理与激励机制
教师的“三笔字”技能训练,学校是基地,校长是主要组织者。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一是领导重视,建立组织。学校提供训练经费,建立汉字书写辅导小组。能者为师,在教师中选聘“三笔字”辅导教师,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为每位教师配备训练用品,如准备笔、墨、纸、砚等。
二是明确目标,专题辅导。首先,明确教师“三笔字”训练的目标,不在于书法的艺术性,不要求培养书法家,而在于“三笔字”练习的实用性,即能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能指导小学生书写汉字。其次,根据具体情况,每周安排一、二节课时间集中培训辅导,对汉字知识的复习,对容易出现的错字或笔顺易错的字强化训练,根据每位教师汉字书写情况,分层辅导;再次,采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以能者带平者,引导教师们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常训不懈。
三是抓计划与建立考核奖励制度。首先,教师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书写能力提高计划。不要求全员培训,一刀切,字写得好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可提高自己的其他教学技能。其次,抓好检查督促工作。每天规定教师练字10分钟,每月检查一次,上交20个毛笔字和100个钢笔字作业,每学期评奖一次,设立进步奖。
四是发挥校际之间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三笔字”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还应加强校际之间训练成效的交流,典型引路,取长补短,形成学习交流互动的格局,激发教师参与“三笔字”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总之,创设良好的评价机制,会引领教师由被动的书写训练发展为主动的、能动的训练提高。
2.开展自学、自练、自测活动,循序渐进提高书写技能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基本字,汇集了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这些字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教师可以先练好这些字,扎实打好功底,由易到难,再练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3 500字,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只靠学校辅导教师的集中短训时间,“三笔字”书写技能很难收到实效。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学、自练、自测活动,像小学生写字那样,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先描红、再在田字格里临帖,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重点掌握汉字的上中下、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几类字结构的书写,掌握汉字的向背、呼应、避让、穿插等组合规律。坚持“每日一写”:每日练写5个毛笔字或20个钢笔字;“每日一板”: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相结合,写好每天的课堂板书,练好粉笔字。“每月测评”:检测自己的“三笔字”练字效果,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制定可行训练计划,加强练习,如容易写错笔顺的字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习惯定势”,使自己在原有的起点上写有进步,写有所成。
3.在写字教学的示范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书写技能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每天的教学中落实写字的10分钟。教师就要积极探索写字课教学模式。如“观察指导—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品评矫正—再练提高”。在“观察指导”环节,教师要运用观察、分析与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严格训练学生眼到、心到。即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笔画、部件结构特点。“‘心到’即心中对用笔特征、字形结构和它们在格子中的位置有数”。[5]如指导学生写偏旁“三点水”,观察三点位置,三点分布均匀,排成弧形,第一点和提点的收笔在一条直线上。让学生在观察时能悟出,“多横平行等距,只有一个长横”、“横短竖长,撇捺宜放”等基本笔画的组合变化规律。小学生模仿力强,“教师示范”环节,应突出细节。如于永正老师教《白杨》,指导学生书写“疆”字。“疆”字的右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第三横次长;左边‘弓’字里面的‘土’字千万别丢了。记住‘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说完,将‘弓’字里面的‘土’字描成了红色。)[6]“学生练习”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习字中存在的问题,个别示范指导,不断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留心发现学生书写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为下一步讲评与指导做准备。“品评矫正”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形式进行反馈矫正,在相互品评中取长补短。针对习字中难写字和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如辫、瓣、辨、辩等,再在全班示范指导,使学生师从有门。“再练提高”环节,让学生针对难写的字,再精练和多练,通过反复巩固,让学生形成定势。还可开展生字、生词听写、默写和书写比赛活动,有条件的教师可发挥实物展示台的优势,将学生再练提高的字进行展示交流,在成功喜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教师的书写技能在写字教学的示范实践中也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技能,需要反复历练。不仅是从语文新课标写字教学的需要,还是从继承中华传统书法艺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练好“三笔字”,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施燕红.如何落实写字的“10分钟”[J].小学语文教师,2012(3):50-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于永正.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2.
[5]杨东.小学写字教学“五部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8):76.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当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制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差异,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标准出现的变化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動的主体,主导着语文教学活动的一切,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根本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则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彻底地转变,将教师定位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主宰教学课堂,而是放下师道尊严的传统理念,主动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来探究问题,掌握知识。教师不仅传播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样的角色转变,学生就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人,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
二、改革学生学习的的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应付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新模式,这也是此次教育改革的亮点。新课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新模式,要求语文教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采取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水平。除了合作探究学习以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这次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我学习中不断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
三、转变课程学习的观念
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又一大特色。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看重思想性和工具性,对于人文性却不予关注。语文是母语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重视语文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都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势在必行的趋势,也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因此,我们要转变语文课程学习的观念,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发场所,加强语文学习与课外生活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过去单一的阅读、讲授转变为表演、游戏、讨论等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各个器官都被调动起来,使学生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展示和发挥。总之,教师要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语文教学的整体,使之为语文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评价观念的转变
在以往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轻松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只关注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和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评价也发生了转变,具体表现为:
1.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新课背景下,学习形成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样重要,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去关注形成性评价,可以运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广泛收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过程和结果的真实资料。比如,学生自评资料、学生互评资料、教师评价资料、家长反馈信息、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表现、情感等有关记录等。
2.实现评价过程的民主化。
为了体现评价的真实、客观,要把多方评价结果相结合。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还要经常和家长沟通,以了解学生在家表现。评价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避免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产生关系紧张的现象。
3.评价结果要要激励性
教师要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不能把评价作为选拔学生的主要手段,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素质发展情况,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断完善自我。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坤. 小学语文应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 2013, (2):71.
[2]王红. 学好课改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与思考[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 (9):41.
[3]刘晓花. 风乍起,搅活一池春水--关于新课改下活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下, 2012, (4):98.
陈教授解读了新版课标构建、语文素养、课程目标和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中我们老师重点要关注这样三组名词:语感和经验;意识和能力;内涵和情感。在语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这样的一种经验,需要学生有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情感,这三组词是理解语言运用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以下:
1.通过学习我深入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把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换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浏览、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重视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我们应积极提倡、增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应用的领域,重视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取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毕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聆听、交换。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聆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换,既有认知的交换,更有情感的交换,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换,也能够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换。
4.在教学进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夸大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调和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进程。除此之外,对浏览、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浏览、自主浏览、探究性浏览、创造性浏览。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
独到的见解,鼓励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1、小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5、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7、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8、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9、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10、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是反指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3、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思想。(×)
4、“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5、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
6、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或故事,把这些事件或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或感悟,就是案例研究。(√)
7、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课堂教学时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说把一个班学生明显划分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中。(×)
8、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9、加德纳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五种智能。(×)
10、每节课中应同时应用加德纳的全部智能来教,并同时训练全部智能。(F)
三、单选题。(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2、(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3、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4、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5、创新型课堂教学应是(B)。
A、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B、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C、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B)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D)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10、阅读教学过程是:(D)
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
2、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3、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4.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3.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4.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的种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5.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7.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9.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10.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11.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至2年级为写话,3至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1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3.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4.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5.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生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16.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17.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18.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19.(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20.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2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23.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25.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2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和(交融式目标).27.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28.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 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29.(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30.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效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3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32.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迁移)。3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发展学生能力)。
34.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感知能力不成熟)。
3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主要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36.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7.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38.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39.健康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0.《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41.《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段习作目标要求中的“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是在(第二学段)提出的。
42.在第一学段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43.《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六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以上)
4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45.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6.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
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5.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6.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
7.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8.动态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9.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7、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B)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 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0、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5、《标准》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7、《标准》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8、1—4年级从(写话)、(写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9、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7、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A)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②1~2年级要多认少写。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③表演读。④默读(B)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C)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10、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D)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三、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新策略呢?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 主要是引导, 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 以及表达精彩之处, 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 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 主要指改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因为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 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 合作讨论, 相互补充, 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 采取不同的方法, 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 兴趣爱好迥异, 性格气质有别, 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如本人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时, 不是一句一句地进行支离破碎去分析, 而是先让学生背诵、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画面美, 再体会诗中别致的构思, 不落俗套的写法;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思想性、形象性、含蓄性, 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 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淡化教师讲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 在教学中激起了千层浪。从此, 学生们的周记中摘抄了许多小诗, 不少学生还模仿写短诗, 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二、语文教学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
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 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 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 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问, 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如在《项链》一文的阅读教学中, 本人先抓住故事的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让学生思考哪些情节出人意料, 人物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在哪一个情节体现, 进而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了解其思想根源。在此基础上, 才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续写的故事的结尾, 在班上分小组进行朗读交流。这样, 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达到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三、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努力提高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竞争力, 而现代课堂教学竞争的关键是通过语文课堂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讲授戏剧这一单元时, 通过开展语文戏剧单元的“我编、我演、我评、我感”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就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的热情:学生自己编剧, 自任导演, 自聘演员, 自己表演, 自任评委, 自我感悟。学生通过编演了《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雷雨》等剧目, 就能学以致用,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 能力得以提升, 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移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不但不会沉闷, 反而会活泼生动, 语文课堂的特色也就彰显出来了, 学生的学习素养也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此外, 《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 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 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 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 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荷塘月色》, 可以从月色下的荷塘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 理解全文内容, 体会朱自清写景的艺术手法, 所表达的意境, 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课可采用寓音乐于教学之中,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欣赏的目的。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曲梅》等都可以采用吟唱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课, 可以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 如《阿Q正传》的教学, 可从分析形象入手, 先分析阿Q的家庭出身、姓名、经济状况, 不同阶层的人对他的态度, 再总结他的“精神胜利法”, 进而分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 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因此, 我们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 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质疑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自我理解以及错误观点提出疑问的能力,学生的质疑能力关系到学生课堂的参与效率以及对知识探究的水平,因此无论在哪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质疑能力都对学习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质疑能力非常的欠缺,这种能力的欠缺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失去了课程参与的热情,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点名的方式来让学生被动的回答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新要求的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探讨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能力,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意义。
一、公平对话平台的设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积累的不够全面以及对于教师权威性的崇拜,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惧怕教师,也不会主动地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质疑探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地全盘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整个课程的开展非常的机械化。如果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则教师应当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始,为学生建立一个公平对话的环境,进而以良好的氛围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而部分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如果能够与教师进行公平对话,则课堂的参与程度将会大大地提升。例如在拔与拨两个字的比较中,由于很多教师在课堂板书时会使用草体字书写节省课程的时间,进而拔字的上端部分可能也会出现与提手边连笔的现象,造成拨字的误会,如果此时有学生能够对这个字提出疑问,教师一定要欣然地接受,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进而进行课程知识的拓展教学,将拨和拔两个字进行比较,以学生的质疑强化学生对于两个字的记忆,进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中来,为整个语文课程中学生的质疑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立,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进行质疑
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质疑的勇气以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参与程度将会得到大大地提升,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规范,则整个课堂教学的秩序将会被严重地破坏,而学生的质疑水平也只能停留在发现板书笔误的程度上。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问题,逐步地引导学生提升对于问题探究的能力以及表述自己观点的水平,则在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过程中,整个教学秩序依然能够得到合理地保持,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这一前提下大大地获得提升。
例如在小学多音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之前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的查询,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设立相关错误问题,并不通过常规的方法指出错误,而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如慢慢地(dì),背(bēi)包,分(fēn)外等等,这些常规的错误发音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而如果借助工具书的帮助,学生就能很好地发现其中的问题。教师在这些问题的设立过程中,一方面要规范学生的质疑方式,以举手表示来维持整个课堂的秩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质疑来检验学生对于预习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而通过这种问题引导的方式,来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规范性以及准确性,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得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以及水平都能够获得保持。
三、引入评价机制,综合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课程之中的短暂锻炼,更在于对于知识的及时总结和有效的锻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强化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当在课程完结之后留有部分的时间,开展课程学习小评论的活动,进而使得学生与教师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来对整个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完善教学的实际效果。
评价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教师一个方面,通过有效的模式,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主动地参与评价,进而以学生的角度完善整个学习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教师在课程完结后,可以邀请学生对自己的同学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对问题质疑的方式以及相关质疑过程中的经典问题进行点评,从而使得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获得共同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在课堂的记录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或者是教学中出现的突出的问题进行点评,进而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质疑中来,以经典问题的回顾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通过双方面的评价机制,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的质疑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语
小学应试教育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参与课堂以及课堂质疑能力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更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探索,以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建立公平对话的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主动地设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进行质疑;最后,在课程完结之时,教师可以留下部分的课堂时间,以有效的评价机制,综合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上述方法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获得质疑能力的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水平也能够随之不断的加强。
参考文献
[1] 梁丽红.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学周刊C版,2014(9).
[2] 李双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48).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第一学段阶段目标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 的过程。
5、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 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6、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音)、(形)(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7、实施评价,应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8、第三学段写字目标指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9、1——6年级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王安石写了(泊船瓜洲)等三首古诗。
10、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二、选择题(10分)
1、(3)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人文性与实践性(2)工具性与特殊性(3)工具性与人文性
2、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1)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1)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2)理科课程以及与自然(3)技能课程以及社会
3、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4)个左右常用汉字。(1)2500(2)3000(4)3500
4、第一学段阶段目标指出:(1)了解诗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2)理解字义和查字典(3)默读和朗读
5、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1)300(2)400(3)500
6、教材编写要以(3)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邓小平理论(2)毛泽东思想(3)马克思主义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今天夏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从夏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3国培计划中,我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复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1、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3、把握特点,活用教材。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总之,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去教学,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反思06-06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解读06-25
对小学语文新课改11-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06-04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09-19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10-13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07-10
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10-07
小学读书笔记范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