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精选8篇)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篇1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建设才能够顺应当下的教育改革潮流,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而由于实验课程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占据比例较大,对其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与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施辅助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c模式;改革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3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21

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能够有效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并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等,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不利于其知识运用能力和生物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此,在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还应顺应当下教学改革的趋势,加强对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但一些教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进而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多加干涉,甚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高中生物教师还应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从而才能顺利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建设。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教师在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仪器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压片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而教师则从旁进行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化其对每个实验步骤相关知识的认知的同时,激发其对生物实验课程的兴趣。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从不同角度来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例如根据实验的组织方法可将其分为独立实验、合作实验、模仿实验等。而根据实验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划分则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教学实验。而不论哪种分类方式,教师都应结合实验教学实际选择更加合适和实用的教学方法,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例如,在利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时,要把握该模式的实施流程,其中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和实施计划、总结与交流等。这种模式主要在于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然后根据现有结果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采取课内或课外实验设计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但由于其较为重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并且其实验结束后的评价方式较为困难,因此,教师还应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有效改革。再例如,验证性实验模式,它主要是对某个任务的具体结果进行验证与总结,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于植物细胞的可溶性还原糖等相关实验的验证未得到进一步考证,通常只能依据教材结论进行判断,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验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并进行适当改革,如将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综合使用等,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施辅助教学手段

身处于信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进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建设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作用,在实际动手实验前,可事先播放相关的操作视频供学生观察和学习,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网络式架构的高效实验教学环境,推动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确保学生对本章内容具备一定的认知后,首先,应对学生展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以及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其次,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实验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先针对具体的实验过程进行探讨,以激发其实验兴趣,并引导其做好任务分工。教师还可以采取视频演示,即利用多媒体将视频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模拟操作等。同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将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如“选择不同颜色实验材料,其实验结果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展开实验。随后可应用探究性实验模式利用显微镜观察苔藓叶片、洋葱、萝卜等植物的细胞,并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工作,以便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应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如列举与本节实验课程有关的生活实例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与建设的有效性,教师还需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的不断完善。例如,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需将每节实验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与记录,并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同时,也需适当结合实验书面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展开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于探究性实验模式则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重视该模式的实验过程,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结语

在现代化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加之现今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其学习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为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发挥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深入发展,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不断增强高中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透视与阴影,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引言

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是建筑学、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既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 同时又与设计专业课程和图学课程密切相关。因此, 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且涉及的概念非常多,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目前教学实践中, 很多专业老师反映学生的透视与阴影基础比较薄弱, 作图时经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其原因, 发现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弊端:授课内容墨守成规, 专业针对性差;教学形式不够灵活、丰富;课堂结构形式不合理, 缺乏创造性。因此,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 不能融会贯通于实际产品设计中, 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本文针对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条件下, 优化教学内容, 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课题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性的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专业化

根据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系统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将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成三个模块, 即阴影模块、透视模块和阴影透视图数字化模块。前两个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透视和阴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二者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作图方法步骤的掌握。第三个模块可根据课程计划学时数和不同专业先修课程的具体情况酌定, 应使学生至少学会应用一种软件绘制阴影、透视图。该模块可以将三个模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同时, 也加强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各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应针对所教授的不同专业特点及培养方案的差异, 进行全面优化, 制定满足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并结合各专业产品设计具体实践, 设计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课堂示例和练习, 体现培养学生产品设计能力的专业性。比如, 针对工业设计和建筑学两个专业的不同的特点, 来分别设置课程内容。工业设计主要是进行产品外观设计, 按照专业实践需要, 保留传统的阴影透视作图原理和方法, 淡化建筑形体内容。以几何组合体为主, 增加一些具体的工业产品作为例子进行讲授, 而习题的布置也应以简单的工业产品的绘制为主。同样, 对于建筑专业则应加强建筑形体的示例和练习, 突出建筑设计思维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以概念教学为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

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 掌握概念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其应用广泛性, 反过来, 概念的具体应用场合决定其抽象程度。工程透视与阴影课程, 具体应用以几何绘图为基础, 因此我们在讲述这门课程的概念的时候就应从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概念作为出发点。一方面, 从这一抽象的高度去掌握, 有利于其应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 几何概念都是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熟悉掌握的, 便于学生加速对新概念的理解。比如“点的透视”的概念可简单描述为“直线 (过视点和透视点) 与平面 (画面) 的交点”。此外, 工程透视与阴影这门课程的很多概念都是经概念同化方式而来。比如前面提到的“点的透视”实际就是从“点的投影”同化得到, 透视作图本身就是运用了中心投影法, 而中心投影法又是投影法的一种。在教学中, 投影的概念先于透视, 因此如果学生已经真正掌握投影的概念, 那么在提出透视的概念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为在讲“点的投影”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同样是将其描述为“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只不过直线和平面的具体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其本质是相同的。同理, 由“点”的相关概念我们又可以将其很自然的扩展到“线、面和体”。概念教学法可灵活贯穿应用于该课程的整个教学中。

上面已经提到, 概念是抽象的, 因此相对来说不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 注意到这门课的特点, 那就是用平面图形来表达空间物体, 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研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方法。基本知识、原理用模型、板图的传统教学手段教授, 具体应用和复杂例图用多媒体教学。随着三维软件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引入三维教学模式, 利用三维软件模拟形体阴影及空间透视关系, 并实时进行空间物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 实现所有空间概念虚拟现实化, 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和思维,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大大提高讲课效果。

四、探索新的教学课堂结构形式, 加强创新思维教学实践

教学课堂主要是由老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四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描述:老师通过教学媒介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其中, 老师是主导者, 负责教;学生是参与者, 负责学;教学内容是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完成的任务;而教学媒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手段, 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此, 对于每堂课, 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课堂结构形式, 充分建立四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 任何两者之间联系的失效都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比如, 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搭配不合理, 造成老师难以将问题讲明白, 学生难以听懂, 师生之间失去互动, 造成老师无法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 只有上述四者达到最优组合, 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发挥其最佳效果。

针对工程透视与阴影实践性强的特点, 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工程的结合, 开展多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比如, 在教学中定期实施创新设计训练, 根据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人数的小组,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工程制图、透视和阴影理论, 以手绘草图、计算机绘图共同完成某一建筑或工业产品的设计, 并绘制三维透视图、加绘阴影, 整个训练过程应充分体现创新意识。进行考核时既要体现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 又要反映个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创新设计能力。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而且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有效实现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统一。

五、结束语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是新课改教材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使用新教材教学的两年多的时间内,我们深感这一特点给生物课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现仅从如何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谈谈认识、看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实验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实验让教师有措手不及之感,而学生也无法快速地适应教师教学的转变,加之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导致实验教学形式化,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知识,技能培养更成为了口号。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没有用。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显微镜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显微镜的有关内容,教师在实验前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他们对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观察现成装片进行练习。遇到不愿意动手的学生,教师应指导学生把实验材料制作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让学生依次轮流观察同学们制作的装片。

二、依据教材把握实验类型

1.教材实验安排概况

新教材将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学生做的分组实验以及课内外的小实验较合理地穿插到有关章节课文的前面、中间或后面,成为每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般将安排在课文前面或中间的学生分组实验称为探索性实验(或称探究性实验),把安排在课文后面的叫做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内外小实验视具体情况也可分别归入上述两类实验。

2.对两类实验类型的认识和理解

(1)探索性实验。由于实验的过程就是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本内容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再根据具体情况将实验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边做边讲”的形式,就自然形成了“以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在未知的情况下进行,不受诸多限制和影响,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改变落后的学习和思维方法。

(2)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这类实验的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结果已知,比较容易达到实验目的。验证性实验受季节、课时因素的影响小,可以较灵活地安排。但验证性实验犹如一道已揭过谜底的谜语一样,缺乏吸引力,学生对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果往往不进行充分思考,实验质量不易提高。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经过认知定向掌握了局部活动程序之后,活动之间经过练习与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活动程序,该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如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必须完成整个反应过程:净化→滴水→取材→盖片→染色→观察→检验,完成上一步操作的反应已成为下一步的刺激,表明联系形成。

四、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与建设

首先,明确实验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就应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如在“制作DNA结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通过制作DNA结构模型,理解DNA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制作实验模型完成后再以是否理解了DNA的结构特点来审视模型制作实验过程。

其次,关于实验准备,以往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多个方向上,有时教师为了向学生解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占据了实验时间而导致实验效果受到影响。

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对某个问题或某个方面的探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导,让实验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和生活习惯,这样的实验就会成为高效的实验、有用的实验。

参考文献:

[1]牟金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1,(18).

[2]赵文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課程学习,2011,(01).

论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 篇4

新课程要求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动力。创新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则强调改变学生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学观念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

一、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时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但任务的设计又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之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学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具体掌握,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空间能否放开,能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画图程序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各种画图工具,以及复制、粘贴,图形变形、旋转等的应用,我依次让学生完成规定画:果盘和月亮;规定画:贺卡;自创画。即使是规定画,在学生完成特定元素的制作后,我也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围绕自己的生活,设计主题并创作自己的作品。于是在 的学习和求知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计划,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三、加大信息教学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又比如说“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鼓励创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

通过几天的学习和专家的讲座,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学习、讨论,使我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根据课标要求,实现自身发展,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胡斗玲专家讲:“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学生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为他们绚丽人生作好奠基。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发展潜能。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篇5

一、形成焦点的背景 高考试题的影响,直接把史论教学推向焦点地位。随着高考历史命题社会效应的扩大和对历史教学所起导 向作用的加强,历史教学的应变举措也在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同样,高中历史教学的迅速强化和提高,对命 题水准上升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原则上的同一性与相互砥砺的情状,造成我国史学事业中一个最 生动、最有创造性和最富实际效应的领域。诚然,每年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在研究高考试题,年复一年,所 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的合力,该有多么巨大。几位命题专家要在框定的命题原则中创制出一套方方面面均无言辞 的试题,其难度可想而知。设想一下,百万考生全力背记教材,而试题答案又全赖课本中寻找,这对于任何命 题高手也会发生“江郎才尽”的窘态。所以,冲破“依纲据本”的规范网络,“扩大命题空间”是实际发展需 要,也是命题的必然要求。命题中用知识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迅速向以能力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进行转换,这是近几年 命题思路的重要特征,命题者可贵责任心与强烈使命感,趋使他们执着于对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意革新,力求 试题在科学性、艺术性方面达到更高境界,他们穷心竭智,甚至不惜生命(绝非危言耸听),其学识与人格意 志经受了充分的考验。相比之下,在人们的视野里,历史基础工程——教材则因保持稳定的特点而显其变革频 率低,甚至坦露出固执,在某些问题上呈现呆滞状。前者“激进”是创作者的业绩,后者“保守”却并不是编 者的责任。因为创制试题的应时要求与教材相对稳定的原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依 试题观点考察教材,教材内容上的疏漏和体系上难于克服的缺憾,给布题留下许多“死角”;站在教材的立场,试题若离了教材,便会出现无依托的无政府状态,无法操作。近两年双方矛盾愈显突出,由此引起的种种争 论在所难免,历史教学的骚动大多根源于这里。既然矛盾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找出解决的方法才是正确出路。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当我们对教材的 编写原则与命题的创制要求逐一进行比较以后,就会发现在培养学生能力问题上的主观一致性和客观上的差异 性同时存在于两者之间,恰似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却同时呼唤着要达到一个共同目标。争论本身绝不是 各自失态,如果通过史论教学架起沟通彼此、兼容双方的桥梁,二者互补,那将替史论教学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将促使历史教学在各方面向自身的某种极限进行挑战,建立史论教学新观念、新模式的迫切任务正摆在每位 教师面前。史论教学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除了上述导发原由外,还因为内在“危机基因”所使然,众所周知历 史学的两项应用功能,一曰资政,一曰教化,大凡“史学无用”或所谓“史学危机”的出现,其实质都是史论 的暗昧。当历史经验与科学论断受到重视,并作用于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时候,谁还会对历史的价 值产生怀疑呢?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根本无法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对自己历史淡忘的民族只会是 行将灭亡的民族。史论教学担负把个体史事抽象成历史概念、规律并传授于人的职责,是史学应用功能最重要 的体现方式。历史教学中忽视史论教学,或在某处发生迷茫,无异于史学工作者对史学自身的发展缺乏信心,这将导致对历史经验权威的动摇,“史学危机”、“历史无用”论自然随之漫患于社会。足见艾怨“危机”和 惋叹“无用”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自扰之举。我们应负的责任是加强对历史结论及其规律的研究、宣传,一方面 为执政者、管理者提供咨询,一方面加强史论教学,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教育,感 受裨益。当历史科学知识被用来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参考,或从历史人物、事件精神里吮吸灵魂乳液的时候,史学的应用性变为可能、可懂和无可替代,历史的时代感、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历史“危机”是一定能克服 的。面对千百万青年学生,史论教学将担当重任于斯。史论教学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也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史学是一门研究以往一切的科学,反 思是最主要的特点。随着社会与自然的进步和变迁,新的史料不断被发现,形成原有历史结论的条件有了变化,对许多史论也必然带来修正、补充,甚至会有对原有历史结论的否定。不少历史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着这样 或那样的变化,史论的充实、变项、定位是教学中经常的活动,史学若不滞后于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求 自身的发展,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观不能迁就闭关锁国的历史观,史论教学面临着空前广泛、深刻的时代要求。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古老而发达的历史学科在与它学科竞相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外在条件的影响,表现得相对疲软,初中历史教学的薄弱,大学生历史知识的短缺都潜伏着灾难性的隐患,除了对历史教学本身 的损害外,对相关学科的教学也造成不利,诸如对教材的认识,文科情境教学的开拓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 用„„等都存在不少障碍,其它学科教学迅速改革的态势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教学改革大潮的氛 围中,史论教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已成燃眉之势。

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明确史论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实验与改革的力度,依然有许多务虚工作,改变观念首当其冲。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是明晰教学思路的前提。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视历史知识结构为具体知识和规律 性知识两大类。“具体”指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影响;“规律”指的是历史概念、规律之类。这种框定历史知识的方针,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均有弹 性,其烦其简,其深其浅颇难言具体。有许多历史规律在教材中其具体性质更胜于“具体”知识,规律亦有总 体的,阶段和方面的不同。同时以“具体”与“规律”这种视角看待历史知识结构,很难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质,其它许多学科知识构件中也有“具体”的和“规律”的两类。所以我们认为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应该建立 在“史料”和“史论”的框架上。这样看待历史知识结构,使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更明确,从掌握史料到引 出史论是质的升华,这个过程是历史思维的关键所在,也是历史教材的主体内容,说明该过程并达到既定目标 的就是历史教学。向传统观念挑战之二,就是改变对教材的教条态度。教材乃是教学之本,这一点无可非议,中学历史教材 在史学领域中还具备简明、贯通两大特点。论及简明,反映在史料的基本可靠和史论的基本正确上。唯有“简 明”二字,恰恰证明教材充分吸收了史学研究最先进的成果和史学界公认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考察,中学历 史教材是较任何历史专著水准要高的编辑读物,从贯通程度考析,就时间之绵长,空间之广阔未曾有某项史学 著作达到了中学历史教材的程度。史学贵在一个“通”字,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主旋律和谐汇编 成书,涉及到无数技术因素,无疑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因此,教材的权威性应该享有法定地位。但是,据此优 越性便把教材看成是“圣经”般的读物,那是十分错误的。对待中学历史教材,明确地说它还是历史学基础部 分的范文,具有鲜明的典型个性。持这种态度,一方面要准确无误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我 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教材的水准与基本精神。换而言之,教材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载于课文上的文字表述,它含有许多需要挖掘的新知识及内在的转换机制。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专注教条式的背记,将教材内容完 全照搬进学生的头脑,把教学变成知识从一个仓库转向另一个仓库的工作,历史教学岂不是走向了死胡同,能 力从何而来,教学还有什么活力可言。因此,正确对待教材应是不仅遵循教材还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言在 其中而意在其外。教师的创造与发明是教材所有其本而又未注其明的。只有摆脱对教材奉为“金科玉律”的传 统观念,史论教学方可得到全面的开发。对传统观念挑战之三,是务必改变机械的教法程式。传统教法在形式上已近十种,可是却遵守着一个唯一 的套路——依教材内容进行串讲,若说有什么异差的地方,那只是在对词句的精雕细琢或内容讲授的艺术加工 上,历史教学中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一般原理的运用本是完全应该的,只是历史教学自身的基本特征却绝不应 它移。有一种现象非常值得注意,仿佛什么人都可以走上历史课讲台去讲授历史课,这类咄咄怪事的泛滥,追 本求源也是“照本宣科”的危害。从理性上探讨,我们历史教学的水准没有规范标高,或者说对历史教师应具 备的素质条件没有严格其标准,除了行政手段助长这种混乱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对历史学科思 维特点认识不足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其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就是有它本学科独有的 思维特质。历史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在教学中围绕历史思维这个中枢来组织教学对策,否则都将是看重了外 在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历史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在选定一个个特殊的史实材料后,便开始了对历史感性具 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史实归并汇类,抽出他们的普遍形式,取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史实背后的本质被 揭示出来,有了这种条件我们还必须凭借抽象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再抽出其共同点,对共同点的必然的本质 的方面予以综合归纳,建立起一系列概念、判断,这种抽象的规定还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性质或关系,对历史 的具体性和统一性来说不可避免都有相对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尚不能反映历史事件的整个历史面貌,我们要重 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必须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形式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具 体关系得到反映。也就是把抽象的规定内在地联系起来,使它们丰富具体而又运动变化起来,对那些在抽象过 程中撇开的种种复杂因素按照历史的本来联系重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具体认识——思维中的具体 即人们思维中再现出来的历史。最后还需要借助形象思维再现历史场面,使历史发展过程鲜明生动、有血有肉。从历史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基本特点,即采用历史的方法,按照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进程进 行并揭示其规律。同时又坚持逻辑方法,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形式揭示对象发展规律。两种思维互相统 一。在两种思维学统一内,第一,要求客观史事是出发点,而不是某种观念;第二,将历史现象和产生它的各 种条件联系起来;第三,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方面 就是对这样的历史思维的把握和运用,所以历史教学法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它的中枢是历史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而不是其他。评估教学、考试命题都应该把对历史思维的要求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历史思维标准的提高史论 教学更需要不断加强。

三、史论教学实验与改良 有鉴于教学改革形势所逼,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新认识,对教材的传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教学法重点的迁移,在经过两年史论教学的实验后,我们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高中)形式与内容应作出较大的调整。

(一)关于调整原则 1.遵照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体系,完成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任务。2.改变一节课为单位的备、教、考、改的惯例,按历史知识内容、依课本顺序分单元作单位进行备课、授 课、训练。3.课堂教学由导读、释疑、训练三部分组成。坚持变以讲为主到以读为主;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思维的 贯彻;强化训练质量。

微格教学与课堂教学 篇6

微格教学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微格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过程的简化不生动,微格教学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在这几分钟内要求教师或者师范生将平时40分钟课堂内容能够在这几分钟内完整呈现并且使得学生听懂,理解!微格教学在初期被认为是单一简化教学过程,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提高,微格教学的要求也更加高,要求教师在微格教学中精简用词,不废话,说话严谨,另外教师的体态,表情等方面也是同等上课要求!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根据多年的微格教学实践及国内微格教学研究情况,我们将微格教学的概念定义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以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技能训练过程。它具有以下的教学特征。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微格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使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得到具体的贯彻和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由于采用微型课堂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所用时间短,学生人数少,只集中训练一两个教学技能,有利于使受训者明确学习目的,便于把精力集中放在重点上。

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可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地发挥。微格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这一次微格教学中,我所讲的课题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但是作为消费者到底有哪些合法权益,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我们到底该怎么维权和为什么要维权的问题。导入技能:通过自身购买彩电的经历导入新课,引入自然,衔接恰当,能够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目标明确,将全体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讲话情感充沛。

提问技能:由于日常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消费者,存在不同情况,学生们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提问2个学生,将他们的类似遭遇与大家分享,并交流一下,当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的。提问的问题明确,突出了重点。在老师分享了自身的经历后,把握了提问时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问题表述清楚流畅,引入界限明确。在提问学生之前留有给学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停顿。同时让全体学生参与交流,照顾到各类学生。

语言讲解技能:站在讲台上能够清楚吐字,声音较为洪亮,语速节奏恰当;教学语言也能够准确的表达教学内容,语言的规范性、条理性好;同时在课堂上,面带微笑,语言情感丰富,有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语言目的性明确,句句紧扣教学主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主次分明,能够将教学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教学难点解决消费纠纷的正确途径主次分明的突出出来,表达简明。但在语言衔接过程中略有重复。

体态语言:面向全体学生,面部表情自然专注,在讲台上,站姿直而不硬,手势自然,但配合语言与表情的协调性要提高。

板书技能:板书的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简洁有条理,结构合理;突出教学目标,合理的展现了教学重难点,文字书写规范整洁,能体现创新性与发展性,应用了强化信息量的板书,使重点关键醒目,可以强化学生记忆。

在此次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锁定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自身的消费实例,体验学习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课题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维权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善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公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以及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为出发点,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课题的教学重点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而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消费纠纷的正确途径,增强维权意识与维权能力。重点要让学生掌握消费者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明确这六项权利的真正含义,在受到侵犯时积极维权。维权也要掌握正确的途径,首先可以通过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再向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像有关部门申诉,直到申请仲裁解决不了的话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后,要让学生明白依法维权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只有明白这一点他们才会懂得要去做。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对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有重要意义,因为依法维权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又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良性互动。

在这次微格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深刻地认识到当一位政治老师的辛苦,也让我明白了,一位好的老师是在不断地练习中锻炼出来的。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学会怎么做好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老师。起初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课题,最后纠结好久选择了之前在课堂上试讲过的一个课题,因为老师已经点评过,所以希望自己改正一下能够在这次微格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更好一点。根据老师的点评,对教案进行了修改,也根据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讲课方式进行了调整。做好一切修改之后,我自己对电脑做了好几次练习。然后我们小组在正式录微格之前,大家也准备试讲一次。这次的试讲,我特别的紧张,上去后飞快地一阵说,说话也不怎么清晰,搞的我心跳加速,莫名的紧张。讲完后,同学们最大的建议就是跟学生没有互动交流,因为紧张教态也有些不自然,我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平时,没有怎么注意,上了真正的讲台才知道自己原来有这么多缺点。这样也好,才有进步的空间,老师说缺点越多越好,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这次的试讲我心里也有了底,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为下次真正的讲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次微格教学实践,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不再那么紧张,语速也做了调整,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看到自己的进步是多么令人激动啊。但是,缺点仍然还有很多。根据同学们的批评建议,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缺点,首先教态上:个别普通话不标准,一些口头禅比较多,如然后,那么之类的语言,肢体语言不丰富,神态眼神透出紧张和不自信。其次教学内容上:每一个问题之间的过渡缺乏合理的引导,过渡不自然或者说跨度较大,讲课的节奏过快,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老师自己预设好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互动较少,虽然也有点同学回答问题,但是没有对回答的内容加以引导和延伸,有些结论的得出有些突兀,可能学生自己是找不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对我十分有用的,有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希望下一次的微格教学会做的更好。

总体来说,我对自己的这次微格讲课还算满意,因为自己努力了,而且也收获了,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会慢慢改正。不过,现在在看完自己的教学录像时,觉得好别扭,对于自己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缺点都是我需要慢慢改正的。以后会努力,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合格政治老师。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篇7

理论教学是金融学专业教学的基础, 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给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理论本身的特性就是枯燥, 文字的堆积很容易让学生疲惫, 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对于学生而言, 格式化的书本知识只能用来应对考试, 并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 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效果不甚理想, 改变现阶段理论教学模式, 提高理论教学的生动性, 使之为实践教学抛砖引玉, 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 明确教学目的, 创新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盲目的闭门造车对于人才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明确教学目的, 探究市场需求, 是现代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金融学专业教育一定要有明确的学科定位, 在学科建设上, 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明确定位培养目标, 关注市场, 与时俱进。

敢于打破落后的教学计划, 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 避免出现内容重复、冲突、遗漏和不切实际的现象。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有用的理论知识, 激发学的思考欲望, 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二) 创新授课方式,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打破“隔墙授课”的模式, 将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创新为互动授课方式和反向教学模式。传统授课模式及口传心授, 板书加上一张嘴皮子往往枯燥乏味, 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多少与其本身的兴趣有很大关系。适当增加互动式授课, 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划定出来的知识点,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让同学间相互补充, 化被动为主动, 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理论知识更生动、更形象。反向教学模式是对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满足, 金融活动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 安排学生从中发现一种自己理解不了的经济现象, 拿到课堂上向老师提问, 在老师解答过程中与其探讨, 深化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意识, 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次结合。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水平

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金融学学科建设的关键, 因为教师是金融学理论教学创新的主体, 是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金融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学科, 因此要高度重视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 促进其增强创新意识, 引导其热爱教学和科研, 具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前瞻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动性, 与时俱进地搞好自身建设, 提升教学水平。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体制完备的重要表现及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全面的感性认识。目前许多大学都建有教学实践基地, 好的实践环境逐渐成为办学优势, 是各个高校吸引学子的招牌。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和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往往和社会经济活动脱节, 从而影响到了高校实践教学的良好开展, 很多实践课往往只是走过场, 学校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都不够重视, 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对称, 两者不能相辅相成, 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要想使实践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建设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

金融学专业应该建立设施完备的教学实验室保障教学需要。在理论教学环节中, 利用实验室模拟的教学软件, 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到金融工作。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真实的、系统的和切实有效的环境, 帮助学生对照书本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业务操作, 帮助学生较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同时, 通过任课教师的命题, 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和先进教学软件开展各类模拟实验与实习。比如实验室中的模拟商业综合业务平台, 在该平台中, 学生除了对商业银行基础性业务动手操作外, 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商业银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特定角色 (如会计、储蓄、出纳和综合查询等) , 通过联机交易, 分工体验商业银行的实际业务环境, 把握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流程。

(二) 完善实践教学配套性措施

形式主义的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屡见不鲜, 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可靠性, 就应将实践教学制度化, 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可靠性。1.建立实践课落实制度, 严格划定实践课时,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2.建立实践教学计划, 与时俱进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案, 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认识问题的机会。3.编撰实践教材, 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科学研究, 编撰具有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实践材料, 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4.保障实践教学经费, 实践教学经费的划拨不应该作为一种财务制度的调剂, 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地落实, 保障实践教学经费就是保障教学的连续性和严密性, 只有保障经费到位, 实践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三)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团队意识

金融学专业中出现的各种金融现象和各类金融活动, 都以社会活动为背景,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更早地融入社会, 认识社会, 更好了解各类金融问题。例如:推荐学生卖车险, 为储户提供理财产品宣传服务, 参加各银行举办的产品创意大赛等。这些社会活动配以团队形式, 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调查结果显示, 有过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他们的工作信心与愿望更强, 协作能力更优秀。

(四) 聘请行业专家现身说法

金融行业内的资深从业人员具有很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他们可以对金融学实践教学进行很好补充。行业专家面对纷繁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领域最新发展状况和趋势, 比在校教师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能够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另类观点, 特别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高级从业人员, 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 更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邀请他们到学校为学生授课,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思想更加活跃, 再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五) 创造社会实践机会,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金融活动充实着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利用好社会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社会实践机会, 打造金融学专业实践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抓住银行、保险、证券、网络金融等人力资源需求量大的特点, 推荐优秀学生实习实践, 不但可以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更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锻炼平台。

三、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发展模式, 其发展符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两者将是一种动态融合, 在各自发展的方向上发生交集, 融汇壮大, 特点鲜明, 在高等教育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 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 但却不是影响两者各自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另外, 不可忽略两者内部矛盾, 内部矛盾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调节好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除了创新之外, 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景思江, 袁毅阳.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9) .

[2]王亦明, 徐祗坤, 冯利民, 陈世金.基于应用型大学视角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网络财富, 2010 (10) .

[3]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2) .

[4]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 2008 (3) .

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初探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方法 区别 联系

《教育法》规定:要“树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教委《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加强学生意志磨练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体育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服务。”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太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其教学目标、任务具有局限性,教材多而杂,千人一面万人一节,站在教师角度确立教材,学生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教法是行政命令式,要求齐步走,一刀切,不利于育人,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无法发展个性和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服务。

鉴于体育传统教学的弊端,体育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许多体育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形式上不同而已;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命名有较大的随意性,只是教学模式的种类越变越多;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相互混淆和混用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就体育教学方法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别涉及较少,而这一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更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工作,因此笔者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

(1)从概念上看,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这里所指的体育教学目标是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即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等目标。由于课程目标的改变,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也应有所变化)。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是指“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其次,从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模式目标的区别来看,体育教学方法的目标直接指向课程目标,由于课程目标的不同,体育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差异性;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模式目标”主要是指单元教学目标,即以完成某个运动项目的单元教学目标,如某个运动项目的单元教学已结束,则该单元教学的特定体育教学模式也宣告结束。但体育教学方法却不因单元教学的结束而结束,它始终存在于各项体育教学之中,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方法的目标所指的范围要广泛的多,它可以指向五大目标的各个侧面,由此而体现的具体方法也具多样性,如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激发体育学习方法、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方法、发展学生体能方法等等,而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模式目标”只能指向单元教学目标。

(2)从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组成结构上分析,体育教学方法的结构比较简单,它基本不涉及多环节,当然它也可以更为细化,如直观教学法可以细化为下列几种方式:挂图式、呈现教学模型式、多媒体式等。而体育教学模式则是一个具有较为稳定的多环节有机组合的结构组成,并具有一定次序的操作程序,如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各环节及其操作程序为:设定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学习——集体讨论——提出答案等;领会式教学模式的多环节及其操作程序为:项目介绍——尝试性比赛——发现问题——提出技术教学——动作完整练习——再实践——掌握项目。

(3)从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方法的共用性分析,体育教学模式应有三个不可缺少的成分,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因此可以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组成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因素,体育教学模式必然包含体育教学方法的配置要素。但需指出,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非相属概念关系,因为体育教学方法并不是体育教学模式的子概念,只是组成一个完整体育教学中必须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方法由于其结构较为简单,则与体育教学模式不存在着共有性。

(4)从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选用性上分析,体育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各项目单元教学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区别,如各项目单元教学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运动技术初步学习阶段;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阶段;运动技能巩固与自动化阶段。在不同阶段中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如初步学习运动技术阶段应以教师指导为中心,因此宜选用教师示范法、讲解法、分解法、直观法等为主要;在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阶段则选用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局部完整练习法、辅助练习法、矫正练习法;在运动技能巩固与提高阶段宜选用强化练习法、游戏与竞赛法、比赛法等方法。而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是以单元教学来设计的,但在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则不是按单元不同阶段来选择的,因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要比运动技术项目复杂的多,要体现的体育教学的思想与目标也更加具体,因而在体育教学模式中配备体育教学方法体系时,应根据“组成模式的各环节”不同特点与要求来操作,如领会式教学模式中,它的环节组成是:结合具体内容,结合低要求的游戏,享受运动乐趣→学生挑战新技术→学生结合教学活动,自定目标,以创造活动乐趣→竞赛评比。因此选择的教学方法应是:游戏竞赛法→技术教学法(如示范法、讲解法、直观法等)→想象法、创新法、技术组合法→竞赛法、评比法等。

(5)从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方法的组成来分析,由于体育教学模式直接指向单元教学,而单元教学是由于各个课次组成的,并且强调课内外相结合,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而体育教学方法则以体育课内教学为单位的,虽然课外也有辅导,但主要以课内为主。

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具有较为稳定的多环节有机组合的结构,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次序。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可以体现多种体育教学方法,不同的模式环节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是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因素;而反过来,体育教学方法的结构比较简单,它基本不涉及多环节,也就是说,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并不代表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它与体育教学模式不存在着共有性。

参考文献:

[1]孙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加良,新世纪对体育教育的要求[J],体育函授通讯,2002 (2)

[3]陈伟,21世纪的体育教育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教师节贺信作文500字下一篇:描写“老师”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