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几种尝试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高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几种尝试(精选4篇)

让高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几种尝试 篇1

选自:《语文报·教师版》高中2009年150期

带领学生欣赏完高一的“举杯吧,青春”“慢慢走,欣赏啊”等充满青春人文气息的专题后,我又和他们一起领略了唐诗、宋词和《史记》的无穷魅力。学生对语文课一直有较高的热情,但是当我带他们进入高三开始复习时,面对大量的识记内容和反复的专项练习,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却消退了,主动性也削弱了,眼里更多的是被动与疲倦。

高三的语文课必须按照《考试说明》进行系统复习,这无法改变。为此,我在授课形式、课堂设计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希望能以全新而充满活力的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梳理知识,提高能力,升华人格。

一、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一般为三分钟,前两分钟是演讲时间,最后一分钟是点评时间。我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写演讲稿,并且脱稿演讲。目的是让他们重视演讲,做充分的准备。至于演讲的内容则不限,但要有主题。演讲结束后,还要选一位同学从演讲的仪态、语言的表达、演讲的内容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价。表面上看,演讲似乎在课堂上浪费了三分钟时间,但这三分钟却会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围绕语文做很多事。比如,他们会提前一周或两周准备演讲材料,并且挤出时间练习演讲。因为,学生谁都想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这样,演讲就让他们既锻炼了口才、胆量,还在无形之中促使他们积累了作文素材。此外,因为要点评,所以听演讲的同学也会很专注,这就无形中也让他们学得了新素材。所以,这三分钟的价值还是很大的。比如,有时如果我上课直奔主题,学生就会马上有意见:“演讲呢?”由此可见,这三分钟的演讲确实让他们对语文课有了期待。

二、互出试题

常规的字音复习耗时低效。学生在枯燥的复习中会疲惫不堪,面对字音考试,开始还会有些在乎,后来就会变得顺其自然。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复习字音:字音知识积累任务结束后,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互出字音选择题,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会马上行动起来,而且为了能设计出显示自己水平的题目,每个学生都会权衡比较。这样,学生在出题的同时便加深了对字音的印象,而且小组互相出题并考查后再在组与组之间交换考查,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更是会比平时高很多。

三、小组竞赛

复习病句也是让师生颇为头疼的教学内容。因为,尽管学生对病句的几大类型都基本熟悉,但是错误率还是比较高,而且评讲时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迷迷糊糊。这样时间长了,复习病句课也就成了学生的思维真空课。为此,我采取了病句评讲放手的做法:把要讲的病句分给四个小组,各组自由讨论,然后任选一人评讲,讲对一题加一分,理由不对本组成员又补充不出的话,其他组可以抢答,答对了就给抢答成功的这一组加一分,答错了则要扣一分。课堂上,我一宣布比赛原则,教室里立刻就会展开讨论,连平时上课昏昏欲睡的学生也会表现得非常积极,每个人都在做充分的准备,深怕抽到自己后因讲得不好而给本小组丢脸。此外,一个小组讲析时,别的小组都会“侧耳倾听”,决不会错过给本组加分的任何一个机会,组与组之间简直就是“剑拔弩张”,谁也不让谁。这样教学,一节课下来只有少数问题需要我仲裁或解析,大部分语病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

小组竞赛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其他内容的复习上。比如,成语复习、古文阅读复习、名句背诵复习等,都可以用小组抢答的形式。

四、互评互改作文

高三的作文训练要比高

一、高二的频繁得多,如果每次评改都只是教师一人定标准,打分数,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只看自己的得分,而不去思考自己的作文究竟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失败的。这样,时间长了写作文时学生就会应付了事。对于作文教学,我采取学生互评互改与集体评改相结合的做法。具体方法是,我先向学生介绍评分标准,指导学生四人一小组互评互改作文,之后我再给他们的作文打分,并将我与他们评定一致的好文章和差文章,以及我与他们评定分歧较大的文章挑出来和学生一起评改。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作文评改,他们就不仅明白了什么样的作文是合乎要求的,而且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究竟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有时,学生会对同一篇作文见仁见智,这时我不会强求他们看法一致,而是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们争论,并在争论中学得写作的一般规律。这样反复实践,学生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行文、点题的能力都会提高很快,写作时再也不会无从下手。总之,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有利

于提升学生作文的主人翁意识,进而使其逐渐喜欢上作文。

五、给学生释放心灵的空间

高三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需要一个空间释放疲惫的心灵,倾诉成长中的困惑。高三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人在高三”系列随笔写作练笔,每两周一篇,引导学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每次学生交上随笔后,我都会认真阅读,并且在每篇随笔后作详细的批注,对他们进行鼓励、引导,让他们获得关爱。其实,这样的随笔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小练笔,而且还是一次与自己和老师进行对话的机会。因为,学生很喜欢在这样的随笔中记下自己的困惑和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老师一起分享。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心有亲近,自然就会喜欢上老师的语文课。

让高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几种尝试 篇2

一、言传身教, 先从自身做起

高中生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 他们对新事物通常是有好感的, 觉得自己已经接近成人或者就是成人了, 尤其是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教师。很多青年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 一方面, 是因为自己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 就是年龄相仿, 让学生觉得没有压迫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点, 和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好朋友, 用自己的行动和人格去影响学生, 让学生喜欢语文学科。

为了贴近学生, 在上课之前, 我总是早早地走进教室, 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和一些学生聊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让他们觉得老师很平易近人, 同时还会觉得亲切。而授课时, 不会紧盯着某个学生去看, 让他产生压迫感, 而是经常扫视大家, 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关注。对于那些比较调皮的学生, 我也不会太过严厉地批评他们, 而是加以鼓励, 因为我相信孩子们缺乏的是表扬、是鼓励, 这可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当然, 做足功课也是很关键的, 经过精心准备的课件和教材内容, 都会在课堂上展示其精妙之处。但是, 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一点, 就是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 喜欢偷懒, 只是照本宣科地去读, 而没有加入自己的表情、语气、心理活动, 这样往往削弱了教师的作用, 让学生感觉教师漫不经心。因此, 无论何时, 我都会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加入进去, 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用心教给他们知识, 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营养。

二、多种手段, 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自己的影响,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 接下来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 感受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

根据不同的文体和文章内容, 设计富有色彩的导语, 可以用设问、名人名言、引经据典、投影、音乐、讲故事等多种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有了开始的热身环节, 接下来的的课堂气氛就容易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也要放下身段, 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 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能形象、直观、具体地传达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传达的内容, 易于学生掌握和学习, 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也要多加以利用。除此之外,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以适当的改编课文内容, 以情景剧、小话剧的形式进行实践演习, 用表演来丰富、完善课文内容, 挖掘深层次的含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还有利于巩固课文内容, 加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讨论热门影视剧作, 激发学生喜欢语文的兴趣

将影视剧作与语文联系起来, 是对语文学习的延伸, 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知道, 剧本创作是文学写作的一种, 很多优秀的影视剧作, 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剧本支撑。同样, 那些热播的影视剧作, 演员的表演固然精湛, 我们如果能够看到其台词、对白的精彩, 看到其情节的巧妙设计, 无疑是对创作思路的一种启迪, 也是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喜欢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方式。

例如, 热播剧《后宫·甄嬛传》, 不但引发了宫斗戏的新一拨热潮, 同时也让人对剧中精彩对白印象深刻。那些精妙绝伦的对白如“容不容得下是娘娘的气度, 能不能让娘娘容下是嫔妾的本事”“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杏花虽美, 可结出的果子极酸, 杏仁更是苦涩, 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 而结局潦倒, 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 终年青翠, 无花无果也就罢了。”更因为剧中古色古香的台词、包含古诗风韵, 剧中人物对话文艺调十足, 语调不急不缓, 口气不惊不乍, 从容大方, 细细品味这古诗风韵之余, 而被广大网友效仿, 描述事物喜用“极好”“真真”等词, 成为“甄嬛体”红遍网络。很多高中生也因此注意到了这一点, 有个别同学甚至在私下偷偷讨论剧情。在闲暇的时候, 我也会与学生们互相交流看点, 但是我所提示学生的, 往往是一些引人深省的对白, 让人咀嚼回味的台词, 并让学生们注意这些细节, 学习这些长处, 为自己的写作创作打下基础。这样一来, 学生们通过分析, 也尝试着在作文中采用这样的对白。尤其是热门的甄嬛体, 我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让学生们过了一把创作的瘾。如有的写自己失眠了:“长夜寂寂, 无心入眠, 方才察觉今夜饮茶过甚。若长期以此, 定将憔悴容颜, 他日睡前饮牛奶一杯, 方能安心入睡, 对睡眠质量也是极好的, 携友饮茶虽好, 但也要适可而止, 方不负恩泽。“这漫长的假期真是极好的, 虽然没有明媚日光的照耀, 凉风习习到也十分清爽。只可惜欢乐只且, 不能绵延, 私心想着:如果能将这闲适多留住一日, 那真真是再好不过了。”这些生动有趣的创作, 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练笔的机会, 其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无形中开发了学生的智慧, 使得语文学习不再枯燥, 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此外, 我还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 为他们创设更多的阅读实践、欣赏实践, 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名著、喜欢文学, 并由此进行写作练习, 让他们能熟练掌握语文中的字、词、句, 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朗读, 请他们介绍写作经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这些努力, 我也发现,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了, 变得主动了, 语文学习由此变成了一件快乐而又轻松的事情。

摘要:从言传身教, 先从自身做起;多种手段, 丰富课堂教学;讨论热门影视剧作, 激发学生喜欢语文的兴趣三个方面, 就高中学生喜欢语文的几种方式进行了探讨。

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几点尝试 篇3

一.涵泳工夫兴味长——朗读的魅力

读书的声音是语文的声音。只有重视了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构建语文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从朗读方法的变化,到朗读内容的择取,从朗读时机的把握,到朗读体验的感受,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断规范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通过朗读能清楚地显现。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带着浪漫或豪放、温馨或壮美,带着喜怒或哀乐从远方走来,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重视学生的阅读初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生发个性体验。整体感知文章首先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知道文章“为什么而写”。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它包括让学生自学字词、理解文章内涵,体验文章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也包括让学生感知段落、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阅读初体验是不可替代的,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只能以问题引导或方法指导来督促进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有一睹为快的好奇。要利用这种好奇,通过设问“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来让学生自行通读文本,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组织语言,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在课程之初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行感知文本,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不能逾越的学习过程。

三.字斟句酌品悟深——鉴赏语言的美

文章的魅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语文课堂不能脱离文本,不能忽视鉴赏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表现在多方面:音韵美、辞藻美、修辞美、炼字美、意蕴美等。一处精彩的字词可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独具匠心的选择、雕琢语言可以使文章表情达意上更为动人。音律的和谐,语言的流畅,以及句式的选择等都可以使语言自由灵活,错落有致。

在初步领略文本之后要引导学生咀嚼文字,去触摸,去感悟,去玩味,去涵咏,通过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碰撞学生的语感,打开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窦桂梅说:“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给生命以底气。”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从名家的文笔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自身驾驭语言的能力。通过文字塑造的形象美,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百般红紫斗芳菲——个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芽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养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释放自我个性。课堂上学生主动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与教师照本宣科的填鸭效果差别极大。词语的理解,难句的把握,课文内容的领悟等都可以交给学生。教师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组织课堂讨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告诉我,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不在于教材内容讲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教学效果,如果不敢放手,学生得到的知识也是死板不会灵活运用的,而且很容易遗忘。为了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师就应充分相信学生,多给他们自己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中自己去尝试、理解。好的语文课,应将课堂讨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品透,各抒己见直观地感受文本。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把知识内化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把学生扶上马,引导他们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并且让他们踏花归来马蹄香。“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感知把握文本,理解学习知识,也要让学生深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收获,比如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巧妙地言语运用技能,良好的语感,深刻的的人文素养等,这些要求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有一个内化落实的过程,需要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相融合,也可设计专项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并从生活中去梳理内化知识。

关于语文课“导入”的几种尝试 篇4

一、旧课入新, 直接过渡

新教材每个单元在内容上都有一个共同主题, 由旧入新, 顺畅自然, 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 讲完《春》之后, 讲《济南的冬天》, 可以这样开头:“我们走过了风和日丽, 百花争艳的江南, 现在我们又一起沐浴北中国温情的《济南的冬天》, 看看这里秀气的山, 绿绿的水, 还有安适的济南城……”会立即引起学生们的心驰神往。

二、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 有的课题表明了文章的主题, 有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要好好利用它,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讲课之前可这样发问:“文题给你什么信息?”学生会回答:“文章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师:“这两个地方有作者成长过程中的童真和童趣, 我们看看是哪些事让作者难以忘怀”引导学生带此问题读课文, 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

三、激发情感, 渲染气氛

1. 语言激发。

如《土地的誓言》, 教师饱含深情地告诉学生东北是多么美丽富饶之后, 神情严肃, 语调沉重地讲述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 “细菌战”“人体实验”……激发学生们对那段历史的沉痛回忆, 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

2. 电教导入。

直接诉诸于视觉、听觉感官是学生们最乐于接受的, 根据文本选择相关图片愉悦身心, 例《珍珠鸟》可直观色彩绚丽的小珍珠鸟, 选择一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 又如教学《芦花荡》前可播放《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抗战组歌, 渲染气氛, 感受过去时代烟云。

四、辩论导入, 意在笔先

有的文章主题发人深思, 可先设置一个问题正反两面, 让学生思考、辩论,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 可设计问题“你对父母打探孩子的小秘密怎么看?肯定有两个对立面:“父母关爱”“孩子不被尊重”, 两方会各抒己见, 要解决或避免孩子和父母的相持, 应怎样做?“沟通”的主题会浮出水面, 有利于本课教学。

五、讲述精彩, 引人入胜

这种开头方式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积极的感情投入, 教学时可先讲述文中精彩的片段, 例如《斑羚飞渡》老师讲课前可讲述故事的精彩片段, 在镰刀头羊的指挥下, 老年斑羚羊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 为年轻一代架起了生命的桥梁, 这一壮举, 令号称万物之灵的我们人类汗颜, 让我们认真阅读本文, 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吧!

六、设计悬念, 引人注意

好奇是一种动力, 课堂开头可设置悬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课:“一个爱穿新衣服的皇帝竟然赤身游行, 大显其丑, 知道为什么?我们本节课去看个究竟, 好不好?”学生当然兴致勃勃去读这个故事。

上一篇:关于规章制度的补充和调整(员工)下一篇:5以内的减法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