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社会实践报告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军校学员社会实践报告(精选8篇)

军校学员社会实践报告 篇1

一、实践目的

为充实寒假生活,增进对当前公安现役部队执行任务面临新环境、新形势的观察和了解,改善军民关系,帮助基层官兵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同时为提高部队执勤救援效率寻找新突破口,我深入基层,来到xx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二、实践内容

1、实践时间:

XXXX

2、实践内容:

协助部队开展友谊篮球赛、联欢晚会、“军营认亲”等军民共建活动;与中队官兵一同走进辖区红景天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送去泡面、饮料等慰问品,与老人们聊天拉家常,还陪同老人到东谷湖畔散心游玩。

走访调查中队辖区内多个小区,发现许多小区消防通道存在有停放车辆、摆放杂物,消火栓等固定消防设施被人为损坏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联系小区居委会,组织小区居民于当地丹城公园开展了消防教育宣传活动。

3、实践地点:

XX

三、实践结果

正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实践,能丰富我们的社会阅历,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是校园里的考试和书本中的知识远不能教会我们的。在这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我做的工作主要是联系XX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工作。此外,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体验到了基层消防官兵日常工作的艰辛,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社会经验,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军校学员需要学习和贯彻的。

在XX开展的军民共建活动的过程中,我借鉴了当兵期间在原部队积累的优秀经验,成功举办了首届“军营认亲”活动,不仅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取得良好反响,增进了军民关系,同时,“干爸干妈”也让入伍的新兵在驻地找到了家和亲人的感觉,有效稳定了入伍新兵的思想情绪,帮助他们安心服役,接受锻炼,迅速成长为辖区百姓的“守护神”。

此外,在这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走访调查多个小区消防栓、消防通道、防火门等固定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并进行拍摄取证,发现人为损坏、违章占用等问题较为普遍,如在菜场、居民区等一些人口密集场所,许多火防栓盖被盗窃、有的消火栓上放着拖把等杂物;防火门上锁、小区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占用等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限制和影响了消防队灭火执勤救援的效率和安全。通过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百姓消防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知识匮乏。

于是,我将调查结果汇报给蓬安中队指导员,并协同中队官兵,联系街道居委会,在当地的丹城公园内举办了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讲座上,我将拍摄的照片展示在荧屏上,向群众一一指出这些照片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以及可能对消防队员灭火救援造成的阻碍和潜在危险,教育动员大家积极配合整改问题。随后,还让几名官兵现场演示了几个火灾隐患的小实验,通过实验来宣传消防知识,减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火灾隐患。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星期的社会实践中,很感激中队的指导员和中队官兵都很支持我。中队通讯员为我提供了辖区的水源道路图,使我的调查实践工作十分顺利,在警民共建活动的开展中,中队面临忙碌的年终考核工作和繁重的训练救援任务,还抽出时间、人力提供了一系列协调和准备工作,我感受到了中队官兵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也正是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我才能在这一星期的社会实践中克服严寒天气等诸多困难,坚持完成走访调查和军民共建工作。

“警营认亲”活动中,我看到“干爸干妈”们与新兵“干儿子”们坐在一次,关切地问候训练累不累,部队生活苦不苦,救火危不危险,还给家庭困难的新兵捐送保暖衣物。“干爸干妈”走后,他们依依不舍,空闲时还互相写信通话,这种没有血缘关系却亲如亲人般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了我和中队的官兵们。在慰问敬老院时,孤寡老人看到官兵时,就像看到孩子一般,官兵对待老人们也如孝敬父母般嘘寒问暖。由于敬老院工作人员少,老人多,所以老人们一年到头都没有机会出去兜兜风,散散心。这回在消防官兵的陪伴下,他们终于能坐在轮椅上来到美丽的东谷湖畔散心赏景,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寒冷的冬天,军民鱼水情温暖了官兵和人民的心。

军校学员社会实践报告 篇2

我们以某军校本科学员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进行了问卷调查[4]。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本科学员创新实践活动已呈现出成体系、多类别、高层次、广参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合力育人机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5]。但与此同时,学校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和学员队在支持、指导和服务活动的作用发挥大小不尽相同,仍存在一些管理机制上的不足:(1)在调动参赛积极性与维护学员日常管理制度之间把握不准;(2)学员队(营)与教员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还有待建立;(3)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尚不完善;(4)对参赛队员的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5)学员队(营)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部分缺位,权责不一致。以上问题主要由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引起。

本文在对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面向学员的实际需求,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业务机关能力、明确学员队职能、发挥创新实践基地主体作用、创新实验中心教学方式、拓展教研室(研究室)职能这六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充分发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化管理机制

由于军校管理制度具有指令性强、集中性高和层级严密的特点,顶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成效。在军校条件下,要想开展好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做好包括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教研室(研究室)、实验中心等单位之间的顶层设计工作,更好地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优势,形成体系化合力育人机制。

该框架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理念,以提升学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实验中心、教研室为五个支点搭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平台,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建立集动员、激励、教育、引导、保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实践活动管理机制,真正将管理和服务细化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6]。

(1)业务机关要履行好自身职责,通过研究型管理和服务型管理,寓研究于管理之中,通过经常性的调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

(2)创新基地要起到主体的作用,真正担负其创新实践主阵地的责任,建立起高年级学员与低年级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与参赛学员、有参赛经历的学员与新学员之间的密切交流机制。

(3)学员队(营)要切实担负起服务主体的重任,建立起责权清晰,保障有力的服务型管理模式,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条件。

(4)实验中心要发挥实验设备优势,支持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实验器材,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开放的实验平台,促进学员更好地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与与技术基础。

(5)教研室(研究室)要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积累雄厚的优势,通过与创新基地的联动与交流制度,善于将科研实践中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学员创新实践的活动资源,厚植学员的创新土壤。

根据以上框架,新学员进入学校后可以参与到由五方搭建的包括学科竞赛、课程实验模块、综合实践项目、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等在内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通过建立竞赛分级管理制度、与学员队(营)正规化考评挂钩、队(营)干部激励制度、建立长效交流机制等措施,形成五位一体的体系化管理机制。

二、强化业务机关指导职能,完善管理、保障和评价制度

当前军校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的体系化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相关机构职能较为分散,涉及到学科竞赛的有些问题都是特事特办,没有制度的强制约束和保障。一些常规的服务职能保障有待加强,例如竞赛信息发布、创新项目立项、经费申请与下拨、学员参与竞赛请销假、以及结题、成果评价等过程中,学员往往要从学员队(营)、学院甚至校机关进行反复协调,有的跨院组队的甚至会出现请假困难的情况。为强化业务机关的指导职能,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管理制度

校院两级业务机关应完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度管理规定,包括竞赛信息收集及发布、学员请假、外出参赛及学员竞赛成绩公示等在内,打通职能分散的制度障碍,让学员真正享受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便利,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量减少通过变通方式处理实际问题。

(二)畅通交流渠道

学校业务机关可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资源,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构建网络化交流环境,搭建学校层面的交流平台。学校业务机关可以在教学网上建立专区,由专人负责所有竞赛信息的按时发布,由原先等级式逐级信息传递变为由学校到学员的扁平化方式。开辟专门交流区汇总各类竞赛信息,遴选学员骨干对交流区进行管理,方便机关、教员和学员交流。鼓励师生利用教学网开展相关创新实践竞赛,对于参与教学网建设积极的个人和组织可以定期予以奖励。

(三)建立闭环反馈

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专门团队,以学员军事职业发展和部队任职需求为牵引,构建学员创性实践能力评价与发展追踪和闭环反馈机制,可更好地评估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效能,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方式,不断优化使其不断满足实际需求。指导学员依据自身特点打造个性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托学员队(营)以及网络化平台为每个学员建立创新实践能力成长档案。

三、借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东风,建立学员队(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服务型管理模式

与地方高校松散的学生组织不同,军校每个学员都从属于一个具体的学员队(营)组织,具有等级分明,管理严格的特点。军校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立足学员队(营)组织在学员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制定适用于学员队(营)组织的服务型管理模式。

(一)服务型管理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在课外创新实践领域的服务型管理模式是军校军事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它的落脚点仍然是管理,同样具有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等管理要素;与指令性和控制性管理模式相比,服务型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处理,让管理的服务属性深入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学员队(营)通过发挥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保障等服务职能,在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做好信息的传递职能,及时了解学员需求及问题,配合主要训练和教育机构,结合各部门资源优势来解决学员最迫切的问题,最终使学员顺利完成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锻炼成才的目标[7]。

(二)明确学员队(营)干部职责

学员队(营)行政主官负责制是管理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学员队(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细化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和保障制度规范,进行效果评估与反馈,落实具体的硬件保障条件和组织保障条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设立一名学员营主官专职负责竞赛管理[8]。建立队干部激励机制,对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较好的队干部在考评时做相应的倾斜,充分调动学员队(营)主官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博士代职队干部的作用,在学员队(营)竞赛管理中承担辅助管理工作。

(三)完善学员自主管理制度

学员队(营)内部成立自主管理小组进行自主管理,负责信息传递和协调,充分发挥学员竞赛自主管理组织的作用,协助进行大量竞赛的管理,有效协调学员营正规化的管理与学科竞赛的矛盾,杜绝“特事特办”的情况大范围出现,进一步完善基层学员队(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体系,促进学员学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发展,全面提升。

(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交流机制方面,在各学院内部可建立定期的联席委员会,成员包括院机关、学员队(营)、创新基地、实验中心以及教研室领导、资深教员与学员骨干。委员会各成员约定专职人员负责沟通及协调事宜。通过定期会晤、特定问题协商、规范化问卷调查、学员交流会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各年级甚至不同学院混编的优势,使连队化的规范化管理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形成广交流、大融合的生动局面。

四、深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发挥创新实践主阵地作用

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学员培训与筛选、部队需求提炼、教学成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创新指导模式等方面进行推进。

(一)学员培训与筛选

与实验中心合作,更多地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将学员在创性实践活动中容易遇见的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纳入到实验课程体系中,真正将正确的实验性思维教授给每一名学员。建立学员筛选机制,综合理论基础、培训成绩、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因素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和分类,面向竞赛的实际需求,根据能力互补原则组建学员创新实践小组,选拔优秀创新实践小组参加竞赛。

(二)部队需求凝练

在参加竞赛过程中,加强与基层部队的联系,通过组织学员及教员参观演习、参与训练、举办座谈等形式高效获取、提炼部队实战需求,真正将部队的实际需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目标联系起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服务于部队。

(三)教学成效评价及成果转化

在教员成果评价方面,切实解决教员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工作量计算、效果评价问题,将其纳入统一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在学员方面,由成果评价方面从单一竞赛成绩评价扩展到竞赛成绩、专利、论文、成果转化等综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结合大学生创业竞赛,探索专利、技术、成果转让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财务管理模式。

(四)创新指导模式

进一步优化创新基地指导管理模式,设立学员教练团。除目前已有的指导老师直接带领学员方式外,还可将参赛经验丰富的优秀学员纳入指导团队中来。一是传授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给新学员,并纳入优秀学员的课外实践学分。同时可将部分校内比赛的承办和一些高级别比赛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工作交给这些团队,增加创新基地自主运行能力。

五、优化实验中心功能,推动实验课程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深度融合

实验中心是本科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活动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担负着学员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任务。构建课内实践平台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协调互动的关联模式,可深入挖掘现有科技资源,更好提升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9]。

(一)打造优质教学内容激发学员创新思维

从学校各优势学科方向的科技成果中,选用合适内容建设如光电对抗、网络攻防、大数据分析、水声对抗等内容新颖、军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开阔学员眼界,强化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二)建设开放实验平台支撑创新实践开展

在课外时间向学员开放部分高端精密仪器设备,提高学员实践技能层次,支撑学员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各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三)凝练实际创新需求,提供基础科技支持

课外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为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需求。针对学员参与各类创新实践,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实践活动实际需求,既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又要提高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针对学员在创新实践中的普遍性、基础性技术难点,通过精心的专题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员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四)引入优秀实践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将优秀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作品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设计实验等方式引入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内容,既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直接支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大平台交流互鉴,共同促进的局面,让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充满活力与蓬勃生机。

六、发挥教研室(研究室)技术和师资优势,支撑学员创新能力提升

当前有些教研室(研究室)以科研为主,除了毕业设计之外,平时与本科学员接触较少,技术上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学员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研室(研究室)应充分发挥技术和师资优势,更好支撑学员创新能力发展。

1.建立与创新基地和实验中心的交流机制,设立教学联络员岗位专职负责技术转化。

2.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日,并在低年级课程负担较轻的情况下,更多安排与创新实践活动有关的参观和前沿讲座,即为新学员积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所需的知识基础创造条件,让学员能够尽早接触与竞赛有关的指导老师。

3.在高年级课堂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应注重启发思维,引导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在师生间形成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努力使课程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讨、获取新知的发展过程。

更多设立本科生科研和实践岗位,让学员更多地介入到实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中,为更好发掘学校深厚科技积累服务于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摘要:在分析军校本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内在症结,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管理机制改革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化管理机制;(2)强化业务机关指导职能,完善管理、交流和反馈制度;(3)借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东风,建立学员队(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服务型管理模式;(4)深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发挥创新实践主阵地作用;(5)优化实验中心功能,推动实验课程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深度融合;(6)发挥教研室(研究室)技术和师资优势,支撑学员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本科学员,创新实践,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2005,20(6):5-8.

[2]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3]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17.

[4]钟海荣,徐攀,张培梁,等.军校本科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3):62-66.

[5]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2012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6]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9):43-44.

[7]秦石乔,汪莹,吴建华.学员队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和职责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1):107-109.

[8]钟海荣,吴金刚.学员军旅导师探析——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学员队干部的新要求,新定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73-75.

社会化保障给军校学员带来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社会化保障;军校学员;积极影响;负面制约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戰略规划、机制体制建设、法规建设。”在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正逐步渗透到军队后勤保障的各个领域。军队院校的饮食保障社会化已经实行多年,要及时引导社会化保障对学员的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带来的影响,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更好地促进学员成长成才。

一、社会化保障积极影响明显,提升了整体保障水平

社会化保障在军队院校的运用,为持续推进后勤保障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和新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依靠自己保障而言,有着明显优势。一是有利于部队专心谋打仗。部队的中心任务是谋打赢,实行社会化保障,极大减少了部队后勤保障人员的任务,使院校干部、学员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训练、科研等中心任务,对于提高教学训练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二是有利于提高部队保障水平。实行社会化保障,克服了传统保障模式中官兵缺乏专业培训、技术水平不高、搭配不够科学等问题,地方公司有更加专业的力量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员工进行精心制作,餐饮种类更多、营养更全、味道更好,能够大幅提高保障水平,为教学训练工作提供有效支撑。三是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社会化保障,改变了传统的“好吃得吃,不好吃也得吃”的状况,可以在一个院校内部引进几家公司相互竞争,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二、社会化保障存在负面影响,制约着部分职能的发挥

社会化保障的理念是“自由化、开放化、市场化”,相对军校“严格化、制度化、军事化”的传统管理模式,必然会产生一定“错位”。一是导致弱化学员后勤素质。军队院校是部队指挥员成长的摇篮,后勤素质也是未来军官必须具有的能力素质,实行社会化保障,会使学员与饮食保障接触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后勤素质。二是弱化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传统的方式是人员统一就餐,学员之间有更多交流时间,即便就餐也需要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增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增进战友感情。实行社会化保障,学员各自就餐,互相之间缺少协作,不利于团结精神培养。三是弱化学员军人作风。传统的方式是饭前一支歌,人员整齐就餐,学员更有自豪感,有利于发扬节约、反对浪费的优良传统,对于学员的军人意识、良好的作风培养有很大好处,然而实行社会化保障,很多具体细节不好落实,不利于作风培养。四是对后勤管理工作是一种考验。社会化保障模式具有天生的趋利性,地方公司可能会因为追逐利益而出现饮食定价过高,甚至出现质量问题,并且地方保障人员不受部队统一管理,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扬长避短,积极应对,发挥社会化保障最大效益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应该以“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方针为指导,切实转变思想认识,针对社会化保障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发挥其最大效益。一是切实加强教育引导。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官兵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强化依托社会力量保障部队的意识,要让广大官兵认识到,自我保障体系与建设新型军队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以部队的根本利益为重,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社会化保障改革。二是开展实践培养。加强学员后勤素质培养,完善各类后勤工作组织,开展“小水工、小木工、小电工”培训,在大型实践教学训练活动中加入野外生存、战地野炊等训练科目,使学员意识到做好后勤工作也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方面,不断自觉提高后勤素质。三是不断强化作风养成。加强作风纪律教育,开展“三声三相”训练,定期组织检查评比,不断强化日常作风养成。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绑腿跑等集体项目,提高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开展“讲革命故事,读红色经典,传红色基因”活动,使学员继承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不断加强作风养成。四是加大保障监管力度。建立规范的、制度化的社会化保障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地方保障单位的控制能力。将干部、学员纳入监管小组,加大对社会化保障人员、时间、质量、效果等的检查监督。健全质量标准,对管理不严格、保障不到位、官兵不满意的保障单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取消保障资格,保证社会化保障健康、有序、高效发展,全面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

参考文献:

[1]閤明君.对部队实施社会化保障中加强保密工作的思考[J].武警学术,2013(3):61.

军校学员社会实践报告 篇4

一、军校学员隐性德育课程概述

一般来说,德育隐性课程是教育中的实践和成果。而在相关培育特殊军事人才的军校中,其课程制定和相关规定上无切实要求,但在军校中是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的环节。

而对于隐性课程的概述有着共同的作用,分别在以下几点中体现:(1)从结果反映上看,隐性课程通常就是除了学习成绩的非学术性的作用,很大程度是反映在学员的情绪、感情、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层面的作用上。(2)从作用氛围上看,隐形课程是潜存在军校与社会中具有隐形性和社会性的作用。(3)从作用具有计划层面上看,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计划、无思想与不够确定而产生作用的。(4)从作用的成果上看,因为隐性课程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其隐性的作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具有累加性、缓慢性、平稳性与耐久性的。总而言之,隐性课程就是学员在其军校日常生活中全部历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和显性课程的作用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表层可看出,德育隐性课程概述自身就是有着和道德教育相关的联系。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从最根本上是一种价值性的作用,德育作用的含量是比较大的。

二、学员隐性德育教育体系功能介绍

1.导向功能。对道德的认识指的是学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把握和在这个关键点上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决策。而道德认识对一个人品行的完善有着关键的影响。军校道德的认识完善本来就要进行一定的道德灌输和说理,但是也无法离开学员的日常生活。在实际的军校氛围中,从物质对其进行的作用到从团队影响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教员的言行举止到教室的布置,都给其学员起到了一个参照作用,且表现出了适合的价值观信息,使学员有一种隐性的追求。

而校园的物质环境氛围不单单代表着校园,还包含着十分充足的教育内容。比如:使用古今中外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头像和谚语来贴在教室的墙上。(2)把校风和校训的语句挂在校门及其周围,使学员可以常常看到,促进高尚精神的完善。所以,要用环境去影响学员,从而使校园环境、集体氛围、教员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对学员的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

2.情感陶冶功能。道德情感是品行中尤为关键的作用部分,其不可以单单盼望在显性课程中能完全的体现和达成。浅显易见的是,情感的完善和作用是无法离开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和完善的。经过研究调查显示,情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情境性,通常人的情感指的是特定情景中所发生的。隐性德育课程刚好就可以为学生供应体验操作,进而让学员生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在师生交往和同学交流中,容易在学校中才可以生成特定的人际情感氛围。而教员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期望会对学员产生作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激励功能。学员隐性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内驱动力,()可以对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对人们产生激励作用。例如:个人的评优、竞赛括动的安排、社会上的榜样人物、家庭同辈成员受到家长的表扬等,这些都会使人们产生隐性的激励作用。

4.抑制功能。学员隐性德育教育对人具有激励和进步作用,同时也有阻碍和抑制作用。当人们进入高雅和舒适环境中时,不需要律令和提醒的作用,从内心中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抑制不好的、不健康和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学领域下军挍学员隐形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隐性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因为社会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在德育课程的`制定上一般会对隐性德育课程缺乏妥善的考虑和实际的分析,造成了有的德育因素以隐形的方法对学员思维方式和品行教育等方面不能形成隐性德育的作用。就现在来说,我国高校中德育课程的构建有以下三类:(1)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人思想品德这两门学科完成其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显性课程。而往往这样的学科是有预先的意义、内涵和计划的,一般称为知识性德育课程。(2)有的是由所在军校中的思想政治人员进行德育教育实践的,例如:学员教导员和政治干事等,这个称为活动性德育课程。(3)还有的是因为各学科政治理论教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对教材进行运用,将其所含涵盖的德育内涵实施思想教育,称为渗透性德育课程。而这三种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显性德育教育的方法,其在军校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通常大众都仅仅重视其显性特点,忽略其隐性影响,致使隐性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加困难。

2.隐形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1)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产生的作用效应。这个也是构建德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最为重要的原则。经调查得知,传统的德育课程,尤其是具有知识性德育课程中显现出不确定性和无效性或者低效性,许多专家对这个有着一样的看法。而杜威曾说过,“传统品格教育”中直接说了道德规则或德育因素的对策和措施,实质上是将道德教育转换成专门问答教授的方式,对于道德中的练习,并非是准确的,同时是不科学的。而根据教员对学员德育品行中的调查分析说明:学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人思想品德两门课程的需求率是非常低的,甚至许多学员认为制定这两门课程是不科学的,对这样的课程缺少正确的认识,忽略其关键作用。例如:根据调查分析,学员对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满意率大约为39%,不到半数的学员把教学内容改革放在思想品德课中的首要位置。因此,军校构建知识性德育课程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从而使作用无法发挥。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这两门学科的实效性是非常紧要的。

(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在学员隐性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从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多角度性来进行考虑的。很大部分原因是隐形德育教育体系自身就是个复杂多变的系统。第一,隐形德育教育体系是当作一个整体而存在并发挥着功能的机制,如果隐形德育体系中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或缺少了其中的一两个点,则其德育教育体系的特点和作用就无法体现。第二,隐形德育教育的作用一般需要经过正规性和非正规性的方式进行,正规的隐形德育教育课程后面隐含着隐性的德育因素,而且隐性德育课程中的德育性可能会以无形的形式埋藏在正规德育课程当中,使学员的思维和言行举止不断起着作用。第三,隐形德育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影响是经过家庭、军校和部队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起着一个整体性的教育影响,所以,如果单方面依赖于军校实施德育是不能满足的。第四,隐形德育教育的情况是在不停变化的,其学员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道德方面是需要内外环境共同影响产生的,主要表现是具有动态特征,所以,隐形德育教育方式是需要德育设计者伴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3)主体性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性原则就是隐形德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以学员为道德的主体,发挥主人翁精神。而隐形德育教育体系中的内容与方式需要对学员的愿望和认识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学员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教育无论是显性还是隐形都能由教员角色的教授变成是学生学习品的分析处理,成为学员的内在的心理道德能力体系。(4)发展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发展性原则通常指的是学员隐形德育教育体系构建中务必要考察的两个要求。第一,务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处理学员的思维方式和品德言行的现状,不单单要注重学员是否有完成思想道德品质的特点和要求,还要重视新事物中的品德问题和发展状况。第二,学员隐形德育教育体系中的内涵应根据社会发展的改变而改变,不仅要重视体系内容构建中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还要落实于实际,着眼于未来体系中内容实施的随机性和逻辑性。

3.学员隐形德育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根据上文所述,学员德育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隐性德育教育体系和显性德育教育体系的构成,而隐形德育教育体系务必要和显性德育教育体系结合,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四、总结

在社会学视域下构建军校学员隐性德育教育体系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一定要重视隐性德育教育对学员的功能作用,其作用分别是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抑制功能,并且掌握隐形和显性德育教育的联系,取长补短。(2)一定要改善教员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形式,与学员实际相结合,提高学员的掌握程度。(3)对其教学内容实施改革或更新,德育教育内容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军校学员隐性德育教育了。

参考文献:

[1]黄立营。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03)。

[2]徐立新,陈芳。隐性德育的作用机理及表现形态[J].甘肃高师学报,,(4 )。

[3]杨立明,韩丹,焦秀兰,韩晓峰。隐性课程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及意义[J].时珍国医国药,,18(2)。

军校学员学年总结 篇5

三年前,我选择了献身边防;三年前,我收到了海警高专的录取通知书;三年前,我迈进了军校第一旅。三年里,我汲取了这块沃土的养分;三年里,我沐浴着这片天空的阳光;三年里,我感受着这所院校的温暖。如今的我,已经实现了从一名地方老百姓到一名合格边防警官的转变。

总体来说,军校的三年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忙碌是主旋律,进步是总方向,快乐是我追求,选择军营,青春无悔。通过不断的努力,给自己提高要求,遇到困难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从当年的少不更事到如今的成熟稳重,军校三年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在这里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

心时事政治的习惯,平日里比较喜欢看新闻和阅览报纸。大学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保持_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两会召开,尤其到了,我们国家准备奥运会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台海局势、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以及目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无不牵动我们的心。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为国家做太多的贡献,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很多战友身上学习到了自己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态度。在20暑假期间,我主动请缨参加了假期护校任务,得到了领导充分肯定并获得嘉奖一次。

在学习方面,修身先须示智。我觉的既然作为一名军校学员就应该以学习为主,我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格言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让我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边防部队的通信技术人员,我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主动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到现在已经基本具备了担任通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在毕业考试及论文设计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我和俞聪聪同志设计的《基于传感器制作的水位无线监测装置的成绩。在即将毕业之际我还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珍贵的大学三年过去了,但我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息。

在生活方面,三年的军校生活让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严谨的作风。“诚信、勇敢、勤奋、严谨”这八字校训陪伴我走过了海警高专的三年,起初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真正,但在生活中我会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三年来,我做到了,收获了很多,对校训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我崇尚质朴低调的生活,由于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我坚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我得到了很多真挚的友谊。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住宿生活的我体验了丰富多彩的住宿生活,我的五班兄弟们,同甘共苦生活了三年,让我感受到了很浓的大家庭气氛,谢谢你们的帮助与支持。在生活中,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队领导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此也对培养了我三年的对领导表达真挚的谢意。

军校学员一日生活制度 篇6

1、起床。听到起床信号后,各连学员立即起床。早晨7:00叫醒。

2、整理内务和洗漱。整理内务,清扫室内外卫生和洗漱,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3、离宿。按规定着装后在7:40之前离开公寓。

4、晨读。7:50听到晨读号(信号)后,各连迅速集合整队,清查人数,检查着装,在班里由连长组织宣誓、唱军歌、拔军姿之后进入晨读。

5、午餐。中午12:00——12:30进行午餐。

6、午休。听到午睡(休)号后,除值勤人员外,均应卧床休息,保持肃静,不得进行其他活动,宿舍管理人员检查午休情况。

7、操课。下午2:30——5:40各连队按教务处课表进行。

8、晚餐。下午6:00——7:00进行晚餐。

9、晚课。晚餐后各连学员根据教务处课表进行。

10、晚点名。晚10:00由宿管部学生干部协同宿舍管理员到每个宿舍进行查宿点名,点名时各宿舍必须保证内务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军校学员社会实践报告 篇7

2012年, 为更加高效地、全方位地培养“精技术、会管理、懂指挥”的复合型军官, 我院积极落实军委重要决策, 并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实际组建了学员旅。学员旅体制下, 旅长和政委统一指挥, 配备参谋、干事组织行政工作, 由优秀学员担任模拟连骨干, 日常检查, 撰写公文, 并逐步实现对学员的统一培养, 统一管理, 统一考评和统一规格。学员学习动力, 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 从学员旅体制初期运行来看, 学员的学习动力有了明显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1 当前学员的学习动力现状

1.1 学员的学习动力随年级有规律地波动

调查发现:大一学员的学习动力普遍较为充足, 上进心较强。大二上学期学习动力下滑, 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学习动力降到最低。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学习动力开始上升至最佳状态。调查发现, 大一学员由于初来学院不熟悉环境, 注意力主要放在学习上, 另外加上高考奋斗的余温, 促使大一学习动力充足。而大二后由于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自己迷茫阶段的到来, 学习动力开始下降。到大三下学期, 技术类学员面临考研的压力, 合训类学员面临联考, 重新将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动力较充足。

1.2 学员缺乏目标, 压力不足

对于所选专业将来要从事的具体工作不明确, 不知道自己的发展目标, 平时学习缺乏奋斗目标, 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时间大量荒废。与此同时, 和地方大学生相比, 军校学员享受部队的供给制, 在供给制体制下“衣食无忧”, 又不面临毕业之后就业难的压力, 致使许多学员产生了得过且过, 产生了“只要能顺利毕业, 学习与否、成绩好坏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

1.3 学员畏难情绪严重, 认知存在偏差

来院之前, 绝大部分学员都是自己所在学校的佼佼者, 学习生活都处于顺境中。来到大学之后, 课程难度大幅提升, 部分学员在学习中遇到挫折, 不能主动调整心态, 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 遇到困难的课程, 知难而退, 消极怠工。同时, 在成绩下滑后认知上出现偏差, 将原因归结于教员的授课以及学员旅干部的管理方式等客观原因上, 很少从自身查找原因, 进而发展成上课睡觉、作业抄袭、复习懈怠等现象, 使学习进入恶性循环, 学习动力完全丧失。

2 影响学员学习动力的因素

2.1 主观方面

(1) 学习目标不明确。考上大学实现了自己高中三年的目标, 升入大学后学习环境较为宽松, 自主性强, 部分学员目标不明确, 以致丧失学习动力。

(2) 军校规章制度冲击。军队院校不同于地方院校, 军校有其严格的纪律。在日常生活中严格的作息制度、严格的人员管控等规章制度及部队三大条令给部分学员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使之精力难以完全集中到学习上, 导致学习的动力下滑, 激情减退。

(3) 学习繁而难。在繁重的课业, 课程难度加大面前, 部分学员产生了较强的畏难情绪, 知难而退, 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2.2 客观方面

(1) 职业安全感。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 军校学员通过和其他地方院校的同学交流, 受到较大影响, 感觉到自身军校分配工作的优势, 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学习动力渐渐降低。

(2) 教员授课方式。教员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诙谐幽默, 有的严肃苛刻专业性较强, 带给学员的是不同的学习感受。教员的授课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员的学习动力及积极性。

(3) 学习方式。在学院里, 学员自习都是在统一的地点统一组织, 专业分队整体的学习风气以及学习氛围对学员的学习动力存在较大影响。

(4) 教育模式方面的影响。军校普遍采取的教育模式和高中相近, 学生的自主性较低, 大量的填鸭式教育, 使学员疲于应付进而放弃。同时考核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考试学员只需在考前加以复习便能顺利通过, 使学员毫无动力和紧迫感。

3 增强学习动力的手段

针对军校学员上述问题和原因, 可采取以下手段来增强学习动力:

3.1 制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 首先要学生做到分析自己的现状, 例如, 自己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克服自己的不足, 在各学科中的潜能如何, 自己平时是否已经充分的发挥出来了, 各科成绩如何, 是否有偏科的情况存在, 该如何补救。其次, 制定短期的学习目标, 可以按照学年、学期为阶段来制定, 短期目标不能和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相冲突, 并且要综合考虑各科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从时间来看, 短期目标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半学期目标等;从内容来看, 短期目标可以分为数学、语文、外语等各科的学习目标。最后, 制定学习目标的行动计划, 根据自己学习潜能、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努力程度等实际情况, 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主要是明确自己将要在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3.2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是无声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学员旅管理干部和模拟连骨干可以加强表扬的力度, 在学员的周围树立学习标兵、训练标兵等榜样, 并进行大力宣传, 以此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实行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这种管理模式, 可以促进学员产生危机意识、竞争意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重新设计《优秀学员评比办法》及学院各种评优评先办法, 结合选拔党员、考研、重大活动等时机, 给学员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积极开展比、学、赶、帮、超的活动, 让学员在学习中克服消极情绪和懒惰心理, 重燃学习动力。

3.4 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有利于学员确立目标, 激发学习兴趣。因此, 学员旅体制下, 各旅都应帮助学员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在学员入学后应该及时引导学员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将来的工作性质, 指导学员进行专业学习的计划, 指导其了解自己的岗位所需的技能, 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为将来的第一任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军校学员的专业多为工程类专业, 对于实际动手操作的要求较高。在学员入学之初便带领学员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装备进行观摩和了解, 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在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 多给学员实际操作的机会, 让学员在实际动手中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运用, 引发自己对所学专业的思考, 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

3.6 改革教学模式

目前院校采用的教材内容陈旧, 应该更换新的教材, 用最前沿的知识来吸引学员, 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同时, 改进教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改应试教育为探究性教育, 让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专业潜质。

3.7 改革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面, 从简单的试题模式改为课程设计或论文模式, 让学员在研究中完成课程的学习。除了笔试、平常作业外, 还应探索口试、演讲、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 增加对学员能力素质的考核, 避免一考定终身。考试方式改革, 有利于学员自觉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军校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篇8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夯实政治思想根底

(一)教育学员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军人精神支柱的核心点,是确保学员政治合格的基础,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引导学员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清坚持党对军队领导的正确性,了解党史国情,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

(二)教育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要教育学员明确部队官兵职责使命,做好完成各项重大任务的准备,培养战斗精神,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崇高气节和奉献精神。

(三)教育学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要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学员用正确的道德观规范自己的行动。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使学员具有良好道德情感和品质。二是以军人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军人职业道德教育。部队院校要把强化战斗精神摆在突出位置,锤练学员勇敢坚毅、敢打必胜的军人品格,牢固树立为战而学、为战而练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学员的军人职责意识。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从部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员的思想变化规律,不断更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当前,我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军校学员的思想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是深刻的。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回答广大学员关注的各种现实问题,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帮助他们增强政治敏锐性,打牢献身国防事业的思想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贴部队形势任务。随着部队职能拓展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部队担负着更加多样化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空间广、节奏快,这对官兵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能不能适应部队的发展需要,是对院校培养的人才最实际的考验。这就要求院校要紧贴形势任务,抓好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造就政治合格、心理健康的新型军事人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员健康成长、保持部队安全稳定的客观需要。针对当前学员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现实,要贴近实际加强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要根据军校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普及心理学知识,使学员懂得心理健康的标准,懂得排除不良心理、保持健康乐观情绪的方法,从而促进学员健康成长。对在人际关系、婚姻恋爱、家庭纠纷、成长进步等方面遇到心理问题的学员,要及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问题发展成事故案件。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积极探索具有军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一)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政治理论课堂是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当代学员的思想比较活跃,主体意识较强,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员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其深层的思想问题也难以到有效解决。必须注意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疏与导结合的方法,活化教学过程,营造一种宽松、平等、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允许学员提出问题、亮明观、发表意见,采取提问、对话、讨论、分析、总结等方法,启发学员运用所学理论自己回答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员进行认真归纳总结,给予讲评。

(二)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吸引力大、传播速度快、教育范围广的优势,它具有直观形象的效果,可以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情境,变换多种角度来引发学员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此外,重视发挥内部网络的作用,开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办好校园政工网站,开展“网上政工”,扩大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狠抓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学员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问题,大量和经常的反映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需要经常加以引导,这是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适应青年学员思想活动多变性强、差异性强的特点,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分层施教,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员,采取不同的思想工作方法。不搞一刀切,坚持分类指导,深入了解学员在想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随时随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要让学员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思想境界和人格境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确保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丽华.创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2).

上一篇:费用报销控制流程下一篇:学年体育教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