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简介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于永正简介(精选8篇)

于永正简介 篇1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于永正简介 篇2

一、关于语文教学

●当今语文教学有好多流派和提法。其实,语文就是语文,何必给它加那么多头衔在前面?加任何定语,都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

●语文课,就是要读,要识字,要写字。

●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要牢牢把握语文的规律,读、写,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离开一个读,什么都没有。

●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中心,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面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考呢?人在12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背,否则我们将愧对他们。只有平时多积攒,到用的时候才会如“囊中取物”拿出来“花”呢!

品读:当下,形形色色的语文课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教师常常感叹无所适从。于老师告诉我们,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关于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牢牢抓住读这条线,尤其是朗读。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学生说不出来,再读书,读而思,思而读。当学生自己读懂时,有过程才有方法,不经历过程,怎么掌握方法。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朗读是活的,要跃出纸外,赋予作品以生命,尤其是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果读得声情并茂,更能深刻地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

●读书,每个学生必须做到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达不到这个要求,决不放过。

●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一个学生读课文中的一句话,读了七遍都没有读好,你是否会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句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品读: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朗读。对于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朗读是理解书面言语的必要手段,所以于老师特别重视朗读。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在如何教学生读书上下功夫,教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三、关于备课

●我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这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会高,反之就会低。

●我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写“教后记”。这是我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面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可以这样说,我是在不断地写教案、教学札记的过程中成长的。

品读: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而写教案往往又变成了抄教参。于老师教导我们,真正的备课是要在隐性备课上下功夫,练好“内功”,从“备课于形”走向“备课于心”。

四、关于钻研教材

●当今语文教改有点儿浮躁,教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文本,教参也没有好好研读。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我钻研教材的第一步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是朗读课文,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

●教师要有一个会解读文本的“胃”,要带着感情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只有教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只在技巧上打主意,缺少大智慧。

●教得好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是教材把握得好,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好。

●一定要下功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

●教学艺术(即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自于执教者对所教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连一般的方法都不会有,还谈什么艺术呢?

品读:听于老师上过很多示范课,我们发现,于老师每次对教材的解读总是很独特、很深刻,与众不同。窍门在哪里?答案是“教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看来,学特级教师,既要学技巧、学方法,又要在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上下功夫,像于老师那样,扎扎实实地走好“四步”。

五、关于作业

●要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读好书,这是语文教学的底。做题有什么用?害人害己。

●人要做该做的题,必须做的题。

●我们要少做题,多读书。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多做题是没有用的。

●靠读书长大的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靠做练习册长大的学生,是没有文化底蕴的。

●写字是小学生必做的作业,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语文课本要多读,课外书更要多读,读书是“主体性”的语文作业。现在的语文老师要教学生背书,其实背书就是最好的语文作业。

品读:语文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少做习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六、关于示范

●既然语文是工具、且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那么,在教学中的许多情况下,就有必要为学生示范。正如木匠师傅教人使用锯子、刨子,除了讲解外,还必须亲自为徒弟们锯一锯、刨一刨。例如,写字、造句、扩句、缩句、朗读、背诵、创造性地复述、看图说话、作文(包括修改文章),以及某些学法的传授等等,在学生刚接触的时候,或者虽然学了、练了,但仍旧有不会的时候,教师就要具体地做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在语文教学中,示范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巨大的作用。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先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在钻研教材时,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词(包括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浅析于永正老师的那双慧眼 篇3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凭借着他那双慧眼,能准确地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现就于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谈一谈于老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于老师全课采用师生学习“交流”的方式,来组织展开教学活动,大体可分为“字词——朗读——阅读——习作”四个板块。下面就习作教学板块,以于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做一下剖析。

师:看课后最后一个问题,请你读一读。

生:(读)“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师:下面我们做一回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要想写好回信,必须读懂来信,下面请默读高尔基写的信。根据高尔基的信,想一想:我们写什么内容呢?

(生默读课文)

师:高尔基的儿子看了爸爸对自己的要求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呢?这是重点,这地方写好了,高尔基一定会高兴的!第二,你看,高尔基看到花那么高兴,他的儿子一定会建议他爸爸经常干什么呀?

生:给那些花儿浇水施肥。

师:而且经常到花面前去——

生:观赏它,去闻它的花香。

师:去散散步,这样他一定会感到怎么样啊?

生:很高兴,心情很愉快。

师:刚才我说了,高尔基之所以到意大利去休养,因为他有肺病。儿子一定会告诉爸爸怎么样?既然是写回信,第一句话应该写什么?你的信我——

生:(齐)收到了。

师:总而言之,根据他的来信,您认为该怎么写就怎么写,看谁写的信好。我告诉你们,我也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咱们等会继续交流。

(生开始写回信,师巡视指导)

师:有同学问我,高尔基的儿子叫什么名字?他叫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师将名字写在黑板上,继续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师:先写好的同学自己念念,再好好修改。

师:写完的同学最后念一遍,大声念。(生朗读自己写的信)

师:现在我们交流写的回信。刚才于老师转了一圈。凡是我在你本子上画五角星的同学请你带着草稿到前面来。

(把第一个同学写的信放到实物投影上)

亲爱的爸爸:

您的信我收到了。我在家里会好好听妈妈的话。帮妈妈做家务活。假期里,我种了那么多花,是为了美化环境,让您心情舒畅。如果您想我们了,那您就看看那些花吧。看到了花,就看到了我们。您在信里说:“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我记住了。我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祝愿您早日康复,与我们团圆。

2009年

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师:哪个地方要改一改?

生:(指着投影说)最后落款,先写名字,再写年月日。

师:(指着投影上引用的高尔基的一句话说)少什么标点?

生:双引号。

师:这个回信写得相当好。(示意学生回座位)

(老师将第二位同学的本子放到实物投影仪上)

敬爱的爸爸:

您好!

您的信我收到了。我在家中一定会帮着妈妈做一些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在学校中,我会好好学习,乐于助人的。对了,我种的花开了吗?如果开了,您可要经常去旁边散散步哟!您看到了花,就等于看到了我。您说,“给”永远比“拿”愉快,您是说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我一定会照您说的话去做的。祝您早日康复。

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师:这是一封写得非常优秀的回信。最后祝愿的话要另起一行。还有一个小毛病,“我种的花开了吗?”高尔基明明写信告诉他花开了嘛!所以这个话就不要问了。掌声送给他。

(学生鼓掌)

师:(把第三位同学的信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全班同学都要记住:以后写字的时候,字与字之间要有距离,不要拥挤。你看,刚才的那个同学,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大,这样看上去显得舒服美观。

亲爱的爸爸:

您的来信我收到了。我会记住您的教诲,做个乐于助人的人。在学校,我会帮助不会做难题的同学。在家,我会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请您放心。听您说我种的花都开了,我十分高兴。相信您见到它们就如同见到我。还有,请您别忘了给那些花浇水、施肥,这样,它们才会健康地成长。

我和妈妈会照顾好自己的。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哟!

您的儿子 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师:这个同学想得非常周到,格式也正确。掌声送给她。(学生鼓掌。师将第四个同学的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亲爱的爸爸,您好!

您的信我收到了。我一定会记住您的话。在家里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妈妈减轻负担。在学校里也会给有困难的同学更多帮助。

听说我栽的花盛开了,我高兴极了,爸爸可以欣赏我栽的花了!你要多到那里去散步,这样,就会有好心情。心情好了,你的病就会好得更快。

爸爸,现在天气虽然慢慢暖和,但早、晚还是冷的,您要注意衣服的增减,不要感冒。吃东西也要注意营养。同时,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师插话,“也”划掉,“同时”划掉。)

我和妈妈都很好。请你不要挂念我们。

祝你早日康复!

您的儿子 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师:这封回信是我最满意的,方方面面都說到了。第一:要记住爸爸的教导,做个助人为乐的人;第二,提醒爸爸到花前散步,有利于恢复健康;第三,提醒爸爸注意增减衣物,不要感冒;第四注意营养;第五,按时吃药。她想得很周到。她虽然是替高尔基的儿子写信,但是表达的是她的意思,其实是她对高尔基的关心。可见,这位同学很有爱心,会细心考虑问题。现在看于老师代写的信。(实物投影出示,用亲切、自然的语气读信)

亲爱的爸爸:

您的来信收到了。读您的信,仿佛觉得您就在我身边和我谈话,难怪人们说“见字如面”呢!读了您的信,我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只是我做得还很不够。

我会永远记住您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在家里,我会多帮妈妈做事;在学校,多为同学做事。爸爸,老师和同学都夸我会体贴人呢!

爸爸,经常到我栽的花前散步吧!欣赏着姹紫嫣红的花儿,看着蝴蝶翩翩的舞姿,听着蜜蜂嗡嗡的歌唱,您一定会心情舒畅!

我和妈妈都很好,请勿挂念。

祝您早日康复,回国团聚!

您的儿子 马克西姆·佩什科夫

×年×月×日

于老师根据教材特点,恰如其分地选取了“给父亲写回信”这一教学内容。平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文后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把课上的宝贵时间用于分析课文,品味词句。而于老师把文后的写话练习放在了课堂上,并加以细细的指导。因为是写“回信”,于老师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先读懂来信,根据高尔基的来信,思考写信内容,一条一条加以细细指点,并启发学生写回信时,要用心揣摩收信者的心理。学生写起回信来,心中就很有数。从学生写的情况来看,已经掌握写回信要根据来信来写。试想,如果把这项练习放在课外,由学生自己摸索完成,无异于致学生茫茫然的境地。

在学生练习写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于老师一刻也没闲着,反复巡视指导,既相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又随时观察把握学情,为之后的交流评价作准备。同时,还不忘时不时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写字姿势”“写好后自己念”“好好修改”等。于老师把课堂生成的信息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老师备课时无法预设的,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像于老师那样去捕捉,去发现。

书信习作的交流过程非常充分(四位同学),学生习作通过屏幕清晰显示,交流评议极为仔细。在交流中,于老师除了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外,对习作中的问题,一字一句、一个标点、格式、字距,都一丝不苟,这样做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认真习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最后一步的“示范”也很重要。于老师的信写得很好,可以给学生直接的感染,启发学生把信写得更好。

练就于老师那样的一双慧眼,需要我们教師本着一颗为学生发展的爱心,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教给学生扎扎实实的知识。

于永正教学实录 篇4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篇5

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于永正

语文是有魅力的。首先,编者选的都是美文。就是说明文,也是很典范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意境,美在思想,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等等。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魅力。任何美都需要人去发现,美文亦如此。美文的诸多美,靠什么去发现?靠读。备课时我是认真读了课文的,不但默读,还反复地朗读。美文中的美,要引导学生读出来,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就失去了。知道美在哪里还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我要求自己把课文朗读好,也要求学生朗读好。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美文的美,要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因此我认为,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包括老师的)。

语文的魅力还在于他使我们开智并产生无尽的想象。想象是美丽的,开智是十分重要的。看了学生写的文章,谁能不说语文、语文教学(写字、朗读、作文)充满魅力?

语文的魅力来自语文本身。语文教学呢?语文教学的魅力除了来自语文以外,还来自于教师。一个具有魅力的老师,他的语文教学必定是有魅力的。但,语文教师的魅力决不只是指人格魅力。

望月(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

(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

(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师:(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生:想中月。

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

(学生练读。)

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师:(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

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 篇6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包方便面,那么幽默就是方便面中的调味剂。适当的诙谐和幽默是让学生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的绝好手段。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闪现幽默的语言。下面是于永正作文教学感想,欢迎参考阅读!

老师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找到写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都会口述一篇“下水”作文,并说出我写”这篇作文的方法,觉得这样的做法,远比你读几篇例文效果要好的多,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做无疑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上好一节作文课固然重要,认为作文是所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能给学生写作文起到引航的作用,但要想写好作文主要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包括平常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每篇课文在写作上对学生的启发,以及对大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会等等。对于我学生,从他身处的环境来看,让他经常投身于大自然中,投身于社会生活中,这也是不现实的针对学生生长的环境,针对我条件,作文教学上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每单元的课文就是很好的习作例文,教课本中。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例如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一文,写法上作者采用总分的写法,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文章先总写鹅的高傲,然后以过渡段的形式说明鹅的高傲在于它步态,叫声,吃相,然后分别向读者介绍。文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想像这种习作性很强的课文,老师教学时课堂语言要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睛,极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弄明白课文的写作结构特点。例如文中的过渡段,为什么叫过渡段呢?如果你认为班里最差的学生能弄明白了然后列出提纲,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掌握了这种写法,并用在其他习作中,这也就做到灵活运用。除此之外,让学生从课文中摘抄好词好句,这也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

武装学生头脑,读书的孩子最美丽。让知识丰富学生内心。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用这样的语言激励着孩子们让他爱上读书,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果孩子们能说的很流利,就不愁写不下来。为了激励他读书,采用了朗诵比赛的方法,让他找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也行。如果他能找到一篇文章,说明他已读了这篇文章,呀已学会了欣赏,从而他会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东西,哪怕一句话,一个词,对学生来说都是有收获的这样久而久之,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培养了语感,为写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于永正简介 篇7

镜头一:蹲下写

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于老师执教了一节习作课,题为“学习写人物对话”。当时讲台上的黑板非常低,为了让学生看清板书,70岁的于老师努力地蹲下身子,高高地举起胳膊,一笔一画地书写着,花白的头发在黑板的下方晃动着,板书是那样潇洒漂亮。那一刻我屏息凝神,眼睛湿润了……就这样悄悄地蹲下,给学生做好每一个字写法的示范;就这样悄悄地蹲下,把书写乃至学习的态度悄悄地传递给了学生。

镜头二:一起演

课上,于老师先是通过案例,让学生知道:写对话时先要分段,然后注意把提示语写明白。帮学生弄明白这最重要的两点后,他就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练习写对话。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资料:

小猴子: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

小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接下来他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写好对话,他和一个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个演猴妈妈,一个演小猴子。那个和蔼可亲的老顽童,不仅落落大方地做猴子抓耳挠腮的经典动作,还十分入戏地用“孙悟空式”的腔调跟“猴妈妈”交流。他的一言一行感染了“猴妈妈”,于是“猴妈妈”也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学生犹如看电视剧般入迷。于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演完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的掌声中包含着惊叹、折服和些许的自责。于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学好、学会,他忘记了一切,他眼中只有他的课堂,他的学生。如此谦逊平易,如此忘我投入,怎能不让人折服?我又怎能不自责:我也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然而我何曾因为爱教育、爱语文、爱学生而真正地蹲下过身子、放下过架子?

镜头三:双手递

当学生自己进行习作训练时,于老师深入学生中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时拿起他们的作业本认真地看,边看边跟学生交流:字书写得是否正确,标点用得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他都会一一指导。每当看完一个同学的作业本后,他都会双手把作业本递给学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递,把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的做人态度递给了学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递,把让人一生受用的财富递给了学生,递给了在场的我、我们……

于永正简介 篇8

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多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课题《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故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

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以动作表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应用中理解,那个词请他们查查词典。

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

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刚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

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如是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拉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

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

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

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上好第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如果——

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

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

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

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

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

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十、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 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j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十一、我还是担心你驾驭不了课堂——组织不好课堂教学。

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己,但不能损损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

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

十二、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十三、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于体罚学生(我担心你会忍耐不住)。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十五、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地方,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应当关心那些学困生。要学会赏识孩子。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学生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老师了。”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

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时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

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十七、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但不要太厉害。清代的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

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要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十八、还有一点要说一说,即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

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老师踏入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的。

十九、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徐师附小李孝珍老师上课的情景。看优秀老师的课,就像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李孝珍、斯霞、王兰、李梦钤、左友仁、李吉林、张光缨、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张树林等众多优秀老师的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课。”

二十、以上说的,都是初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你今后有志于当老师,请你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

上一篇:电信业务员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民办学校申办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