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细节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细节(精选12篇)

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细节 篇1

最近读到国内一所小学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十六知晓”,即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知晓学生的生活习惯,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知晓学生的行为方式,知晓学生的思维方法,知晓学生的爱好兴趣,知晓学生的困难疑惑,知晓学生的情感渴望,知晓学生的心路历程,知晓学生的知音伙伴,知晓学生的成长规律,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知晓学生的上学路径,知晓学生的社区环境,知晓学生家长的思想,知晓学生家长的愿望。

这“十六知晓”,不只是教育的理念,更是对教育细节的强调,它向教师提出了全面、深刻、准确了解学生的具体要求;让每一位教师明白如何以人为本,懂得爱的教育从何做起,从而从细节开始,踏踏实实,潜下心来工作。

因为知晓了学生的情感渴望及心路历程,才能看到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伤痛与无助,从而用爱心去感化他、温暖他。因为知晓了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取其所长,补其所短,解开一个个孩子学习与兴趣发生矛盾后的心结,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知晓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用爱心宽容调皮孩子的一个个恶作剧,从而正确引导他们,严爱相济教育他们……

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细节 篇2

一、肢体语言要丰富

课堂上,教师整洁的仪表、抑扬顿挫的语调,甚至一个手势,都可能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表现良好时,教师赞同的点头、亲切的微笑;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的眼神、期待的表情等,这些肢体语言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和肯定,这时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作业批改要谨慎

批改作业是对学生每天学习成果的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反馈环节。所以对批改作业,教师尤其要认真、谨慎对待。布置作业的质和量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确实批错,教师应和学生及时沟通,取得学生的理解。如果学生作业做得好,可以及时予以鼓励性评语。这是师生间沟通情感的渠道之一。

三、黑板演算要讲技巧

关注实践活动中的细节 篇3

一、关注材料和场地的选择,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

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并在活动的前后融入有效的思考。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活动场地的选择是我们必须考虑在内的,因为这些细节会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例如,在“称一称”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一是估计一下一千克的水果大概几个,再用台秤称一称来验证一下自己的估计,二是称一下各人的体重,与教材中介绍的公式相比较。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在第一个活动中,我在课前准备了四个台秤供学生实际测量,原本预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预估,再测量验证,这样各小组错开操作,四个台秤完全可以应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第一时间就将台秤据为己有,在小组中称量各种各样的水果,导致还有一些小组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验证自己的猜想,只有与抢先一步的学生扯皮,而第二个活动的器械倒是足够,很多学生从家里带来了电子秤,保证每组有一个,但是在称量的时候发现地方不够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走下位置,到座位行间来称重,这样导致教室中热闹非凡,杂乱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两个活动的操作时间都超出了预期,最后学生没有时间来总结和质疑了。课后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情形,我认为课前没有做好针对性的布置和准备是学习活动效率不高的关键,在称水果的活动中,应当准备足够的器材,让每一小组有一个台秤,这样学生就能踏实有序地开展预设的活动,课堂关注点自然会集中到数学活动中,第二个活动中应该在课堂做好布置,将学习中不必要的课桌整理到角落,保证活动的空间充裕。

二、关注行动和思想的引导,为思维的拓展提供可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单纯的劳动不能叫做,单纯的想也只是空想,只要将操作和思维集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的目的”。因此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机械地操作,简单地验证现成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融思于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突破。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中,我在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种大小的大正方体“解剖”研究后,出示了一个魔方,让学生观察有几种不同的表面涂色的状况,学生发现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布在正方体的外层,位于顶点的正方体是三面涂色,位于棱上的正方体两面涂色,既不在顶点上又不在棱上的正方体一面涂色,并且不管怎样旋转,三面涂色的正方体始终在顶点上,两面涂色的始终在棱上。受到这样的启发,学生对照刚才操作中的记录表,发现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一般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扎实掌握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一般规律,并在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升了数学思维,这正是安排数学实践活动的要旨所在。

三、关注实践和交流的质量,为规律的验证提供基础

很多时候规律的探索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来得出,当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时,规律更容易浮现出来,这些经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研究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

例如,“大树有多高”的实践活动,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相应的操作,先测量同样长度的木棍的影长,再测量不同长度的木棍与影长,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了分工,而后开始测量并记录,在操作活动结束后,由于对其他小组的测量情况比较好奇,学生自发与其他小组成员展开了交流。交流中他们发现不同小组测量的相同木棍的影长有微小的差异,学生经过交流统一了意见:相同长度的木棍的影子长度是一定的,只是在测量的时候不同小组的测量可能因为一定因素的干扰产生一定的偏差,比如卷尺拉得不直,测量的起点不统一等。而不同长度的木棍的影子长度不同,木棍越长,影子就越长,并且木棍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的交流成果为接下来学生间接测量大树的高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学生经过这么深入的实践研究和交流讨论,对于正比例关系有更显性的认识,对于测量大树高度的方法有更深度的认识。

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细节 篇4

衢州市实验学校 胡晓燕

内容摘要: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那股令人担忧的暗潮依旧在涌动:激情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背后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解读。笔者认为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得有“品位”,应在保持原有创新激情的同时,关注课堂的某些细节,即“倾听”、“评点”、“异声”,让自己的课堂更显美丽灵动!

关键词:倾听

评点

异声

反思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新的教学理念铺天盖地而来,语文教师们仿佛一下子从“山穷水尽”到了“柳暗花明”,带着满腔热情加入到课改的队伍。语文课堂多了几分生动和“喧嚣”,许多人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如今反思新课程,我们依旧会感受到那股让人担忧的暗流在涌动:课堂中为追求“新”而遗弃文本,引进的大量课外材料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和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堂装点得五彩缤纷,却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鼓励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却是只要学生开口讲话,就全予以肯定„„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激情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背后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肤浅解读。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也需要尊重学生,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外探寻“新解”的尝试,但是同样也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美丽细节,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呈现“活”而不“乱”,“活”而不失“品位”的局面。

美丽细节一:“倾听”。

“倾听”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①“细心地聆听”,即“用心地听”。用在学习上,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丹尼斯

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②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讲课就开始了。创意教学认为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应该说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学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无不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心听讲。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中,我们看见的是教师在尽量回避“用心听讲”的字眼,于是乎热闹的课堂结束后,留给学生的东西却实在少之甚少。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里强调的“倾听”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即学生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提问讲解,教师也要倾听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教师提问之声还未结束,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可是回答却牛头不对马嘴;某个学生已经在回答问题了,边上却还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教师如果一味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只关注举手的同学,课堂就会只呈现热闹的表象而缺乏深度,学生的倾听的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其实,“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种品质。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很快地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你的提问,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没有不妨停下讲课,作适当的提醒,让学生再听一次问题,再听一遍同学的见解,也许这几分钟的倾听,会带给你精彩发言,也许就这几分钟的倾听,就是你这堂课的亮点所在。

我们也不难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只顾着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没有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似乎只停留再教师与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管他对与错,只要我的课堂能顺利进行下去就行。这样的课堂缺乏的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是架空在肤浅的“对话”之上。笔者也有过这样的深刻体验: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因为紧张而全然不顾倾听学生的发言质量,一味地肯定,以致于学生发言中把柳宗元与陶渊明混为一谈,也没有发现。结果可想而知。相反,前不久在市“教改之星”评比中,郑良仙老师的《武陵春》一课,令人记忆犹新。在那节课上,郑老师非常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可以说不急不躁。当学生说了一次见解后,她听出这位学生还有能力说得更好,就鼓励他再说一次,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自信心大增,她的课堂也因此美丽无比。

美丽的课堂需要教师关注“倾听”这一美丽的细节。师生互相倾听的和谐画面,无疑会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

美丽细节二:“评点”。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刻刻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时常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被学生的见解所震撼,让我们感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一切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往往为教师的评点而汗颜:“你真聪明!”“真棒!”“太好了!”课堂上充斥的是常常是这些流于表象的过分热情的表扬式评点,而缺少让学生知道自己所以被称赞的实质性评点。

试想,如果课堂中教师一直忽视自己的“评点”这个细节,会给学生造成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无法分辨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却还为自己偏离文本的见解而沾沾自喜。他们在教师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的热情式评点下,会失去面对“你错了”的勇气,而现实生活怎么可能得到的都是褒扬呢?学生将来走出校园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呢?

当然,笔者并不全盘否定上述教师的评点,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需要适当的鼓励来增强自信心,只是这种一味迁就式的评点用得多了,就失去了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评点很难预设,都是在动态的课堂中生成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活课堂交流时,倘若没有认真倾听,就无法在瞬间抓住学生说话的关键点,评点就自然会用通用的表扬式,其实教师的点评对个性化的精彩发言是否被其他同学所接受至关重要。仍以郑老师的课堂为例,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武陵春》后,如果郑老师的点评仅仅是“你读得很好!”那么朗读的学生会认为他的朗读并不怎样,其余学生也会对该生的朗读不以为然。他读得好,到底好在那儿呢?郑老师此时面带欣赏之意,说:“你读得真好!你在‘载不动’三字之后的停顿处理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愁思。我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报告厅里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可以肯定那位朗读的学生以后会读得更好。

朗读评点如此。其他方面的评点也一样,教师抓住学生说话的根本点后,精确地说出合理的内核,剥离出不够到位或有错误的地方,那才是评点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自己的评点,让学生明确自己之所以被赏或不被赏的理由,这样会使自己的课堂更美丽!

美丽细节三:异声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非预设性很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一路顺畅地与学生合作下来,中途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一部分学生的意见都会令教师相当满意,突然一位学生的见解打破了老师原先的教学思路,并且该生的意见引起其他学生的哗然一片。此时,教师是予以关注,正确引导还是断然否定亦或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呢?

笔者暂且把课堂中这类学生的见解称之为课堂中的“异声”,即与众不同的声音。其实不难发现,这类学生往往思维特别活跃,他们想人之所没想,喜欢另辟蹊径,但是有时会有失偏颇。虽然这“异声”有时会置教师于被动的地位,使之措手不及甚至难堪,但教师应关注这美丽的细节。因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学生精彩的个性化见解因此而迸发,往往就是这些“异声”。只是教师应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

笔者在教授《小石谭记》一课时就遇到了“异声”。课堂中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柳宗元的孤独与悲凉之情后,笔者用“千古文人伤心梦——诗意的语言,失意的人生”收束全文,自觉水到渠成时,却不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完全可以删去,这样更能突出作者孤独失意的感情,并且给人一种留有余味之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此时倘若避重就轻,忽视这“异声”,势必挫伤该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使其余学生信服。于是笔者接纳了该生的感受和声音,请其余学生共同讨论。有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有思想,他说:“前文写道‘寂寥无人’,应该说空无一人,可是真的无人吗?明明有同游者这许多人呀,我认为是柳宗元的内心孤独寂寞让他眼中只有小石谭的凄美景色。所以我认为最后一段有必要写。”我们无法考证柳宗元写最后一段的意图,或许这是古人写记时的一种惯用手法,但是学生能深入文本去探究,说出这样有见地的见解,确实令人惊喜。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异声”,可以立即接纳并引导之,但有时遇到一些有失偏颇的“声音”,教师可以先接纳,然后作缓处理。曾经看过一节《威尼斯商人》的课堂实录。当教师请学生说说夏洛克的性格特征时,有学生说“贪婪”“吝啬”“冷酷无情”,可有一位学生却说“可怜”。她的理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生一片哗然。教师在措手不及之下接纳了这“异声”,但没有马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而是作了缓处理。请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而教师本人却在脑海中搜集可以恰当引导学生的材料。过后教师用“98抗洪抢险的事例”、“05年防治‘非典’的事迹”为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思想的错误。笔者为这位教师的勇敢、机敏而拍案叫绝!笔者认为课堂中这种“异声”尤为美丽,教师更应关注这一细节。尤其是情感思想方面的问题,更要耐心、细心地予以指正,为学生指路导航。也许正因为这,你会为学生所信服。“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更灵动美丽,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群《教师课堂点评方法浅谈》《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2期 语文报社出版 P38 [2]宋继昌《正确处理课堂中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2期

语文报社出版

P15 [3]巢宋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江国军《莫让语文淹没在浮躁中 》

《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总第278期

语文杂志出版社

P21 注释:

关注细节 篇5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古往今来,许多人往往因为细小的失误而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而有那么一部分人却凭借着细节的完美青云直上,不得不承认,注重细节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作为一名农信员工,我们肩负着“服务三农,惠农兴村”的重大使命,作为一名青川信合的员工,我们承载着青川人民“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夙愿。正是这样重要的使命要求我们每一个信合员工在工作中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由于青川信合每一个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在2012年的工作中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每一步的细节。金融行业的工作看似简单繁琐,实则大有学问。试问每一个金融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是否都能做到万无一失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完美细节显得更加重要。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而细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我们青川联社能够走得更高、更远取决于我们的员工所能看到的一切可能。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落实到我们中,就表现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暖心的问候,我们从来就不缺客户,我们缺乏的是发现客户,善待客户的心。卢瑞华说过:“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进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作为银行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时刻面临着未知的风险,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格外谨慎,放眼未来固然有利于我们掌握全局,稳步前进,但着手眼前也至关重要,细节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地基足够牢固,高楼大厦才能禁得起风雨。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细节的完美者吧,关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纵使我们不能成为像袁隆平那样的伟人,但至少我们却可以拥有像他一样对待工作的那份认真和执着,过去已不可追忆,未来还很遥远,只有当下握在我们的手中,窗外鸟儿的叫声,顾客一句感激的话语都可以使我们的心情无比舒畅,关注生活的的细节,可以使我们发现原本生活原来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关注工作中的细节,可以使我们发现原来事情也可以有条不紊的按质按量完成。

关注细节,要求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发现客户的需要,并通过不断努力去满足它。要做到,不给企业拖后腿,不给自己留遗憾。

关注细节,要求我们要最大可能的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从自身做起,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给企业找麻烦,不给自己留风险。

水滴穿石,离不开每一个水滴的不懈奋斗。

青川信合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共同耕耘。

亲爱的同事们,从现在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吧,让追求细节的完美成为我们的信仰,让优良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青川信合会因为你我的改变而更加光彩夺目。

关注“细节”,收获成功 篇6

管苇

转眼间,已经是我在肖田中小学的第三个学期了,回望走过的日子,总觉得既紧张又忙碌,但又收获很多。仅此在这谈谈一点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细节 篇7

一、关注教材例题, 形成有效迁移导向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对于数学而言, 细节就是运算符号的使用、各题的解法……迁移模仿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法, 教材例题便是他们最直接的模板, 小小的例题中隐藏着教学重点和亮点, 适时地捕捉到这些细节中蕴含的大智慧, 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前指明方向, 减少不必要的困惑, 打造更为高效的课堂。

例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乘法》中涉及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 在老师看来简单的知识往往容易因为忽略的缘故, 造成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现象产生,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以13×2为例, 具体设计如下:

1. 介绍分解式的算法, 即13×2分解为10×2=20、3×2=6、20+6=26三个算式, 进行分步计算。

2. 讲解列竖式的算法, 即13×2=26, 却忽略了教材中列竖式的详细过程, 学生一致反映都听懂了。接着我就直接开始了练习, 但是发现练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对于竖式计算非常陌生。

3. 在分析原因过程中我渐渐发现, 学生并不明白刚才那个“26”是如何一步生成的, 恰恰是我认为的理所当然造成了这样的教学失误, 没能注意到口算中2个3得6、2个10得20, 最终20和6相加得26这样的过程详解。

找到原因后, 我再次以15×3为例讲解了口算过程, 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得到大幅提升。教材编写是经过深入推敲的, 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 我们要详尽研读, 切不能根据自我理解进行删减, 以免漏掉其中精要。

二、关注结论形成, 构建活跃思维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主动认知为宗旨, 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 发现照搬教材结论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真体验。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法》时, 在对于“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句话的对错判断中, 学生总是不能理解得很深入, 鉴于此, 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1.“被除数”、“除数”、“商”是除法三要素, 明确判断这句话正确与否, 必须从这三点入手。

2. 采用例子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0÷1=0、0÷6=0, 以此得到0作为被除数和商都没问题。

3. 接着判定0是否可做除数, 6÷0完全无解, 所以判定0作为除数是不可行的, 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经过这样的逐级推断, 学生便能理解“0除以任何数都得0”这句话必须强调“不为0的任何数”这一前提, 若无此前提这句话一定是错误的。也只有这样的设计, 才符合“授人以渔”这一教学宗旨,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真谛。

三、关注学生发言, 挖掘错误资源价值

新课标指出,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教学活动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 既然是探索过程, 那么学生出错也就是在所难免的。同班学生处在同一年纪, 对学习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认知, 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错误资源并正确利用, 会让“错误”发挥不可限量的作用。

例如, 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所以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我先让学生探究, 具体教学设计为:

1.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S=a×a。

2. 出示相邻两边长分别为4cm和5cm的平行四边形, 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找到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学生提出根据之前所学, 面积是相邻两边长的乘积, 所以S=4×5=20 (cm2) 。

3. 班上同学议论纷纷, 有同学指出该方法是错误的, 此时我首先表扬该学生懂得举一反三的道理, 然后要求大家动手画出长宽分别为5cm和4cm的长方形, 并比较两者的面积是否相同。一番操作后, 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于平行四边形的相邻两边并不垂直, 不能直接套用公式。

4. 认清了错误解法, 我开始指导学生通过剪切和平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最后再利用面积公式, 得到正确的解法。

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通过这样的设计, 利用错误引起学生共鸣, 使学生在错误中进步, 在错误中领悟升华, 使他们真正理解知识, 提升了教学效率。

江海不拒细流, 故能成其深。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要时刻关注课堂发展动态和学生的心理变化, 利用好一切细节中蕴含的教学资源, 以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舒孝翠.数形结合内化算理[J].小学教学研究 (教学版) , 2013 (12) .

关注细节,让班级管理更高效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细节;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58-001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十来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意识到,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的实效性,就必须关注班级管理中的细节,尤其是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小细节,用心与学生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工作的达成度,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时间久了,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关注细节,上好每天的晨会课

晨会课是一天中班主任上的第一堂课,更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晨会课上讲什么,我觉得除了学校规定的健康、安全这类的内容外,得根据班上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开展适当的主题教育。比如有一阵,我从学生们日常向我打的小报告中发现,学生们不会交朋友。于是,我就在晨会课上跟孩子们讲什么是“友谊”。我拿学生们身边真实的例子告诉他们,看到同学生病,看到同学还没完成作业,不计较劳累,毫无怨言,甚至主动去帮助他打扫卫生,这就是友谊。看到同学作业完成得不理想,没有讥笑,没有嘲弄,而是鼓励他、帮助他,这就是友谊。而那些今天送一点东西给同学,明天又后悔想要回来,根本不是友谊。类似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而在接下来的班级生活中,我也发现,这样细小的教育确实是有效果的。学生们相处更和谐了,班级向上的氛围更浓了,凝聚力更强了。

二、关注细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说的是教育的实质,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是根本的教育任务,而习惯又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例如班上一些孩子常会说自己忘记带作业,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习惯。我认为,当孩子们犯错误时,要让孩子觉得,你相信他不是故意想这样做的。你不停地相信会让他觉得,老师这么信任我,我真不该这么做。孩子之所以说谎,还是有自尊的心理需要。当众侮辱一番抑或是责罚他,都不如放他条生路。有的时候孩子说没有带作业,当然很有可能他根本就没有写作业。如果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全班同学都会说,老师,他肯定在说谎,他肯定没写作业。这个时候,我就会说,谁说的,老师就相信他写了,只是忘记带了。全班同学都要记住了,下次写完作业一定要马上放到书包里。然后对孩子说,你可以让父母送过来,如果你不想麻烦父母,也可以中午的时候重新补一份作业。很多时候,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并不是故意不写作业,有的时候真的是忘记了。与其让他因为批评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还不如让他在老师的信任中学会如何学习,养成好的习惯。

三、关注细节,让每个孩子在班级中有归属感

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如果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只关注,或者更多地关注班级中的某一类学生,而不注意其他学生的情感需要,我相信,这样的班主任是无论如何也管不好班级的。这样的班级也肯定是散漫的,是没有团结向上的凝聚力的。这样的班级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是不快乐的。而只有关注细节,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归属感,才是管好班级的关键。

在班级管理中,我常常会把班中的一些事情分给学生来负责。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犯不相信孩子的毛病,我也不例外。班中的小顾是个自理能力很差的学生,做什么事都慢吞吞,东西乱堆乱放,卫生习惯很差。轮到他做值日,我根本不敢把扫地这样的重任安排给他。我给他安排了擦黑板的任务。他干得很开心,用黑板擦擦完了黑板,还用湿抹布在那擦黑板和粉笔槽。我就顺口表扬他干活特别细心。结果,当我后来让孩子们排队准备去校门口的时候,发现小顾正蹲在多媒体前用扫把把卡在装电线的那条白板里面的小垃圾给扫出来,那一刻,我真是又感动又惭愧。原来很多时候是我的不信任阻挡了孩子前进的道路。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的我,应该相信孩子们能把事情做好。把班级中的事情分给孩子们来完成,当他们因为没有经验而没有把事情做好时,不是批评他们,而是肯定孩子们的努力,然后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让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让他们更喜欢自己的班集体,更愿意为班集体服务。

要让孩子在班级中有归属感,教师的关心更是必不可少的。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争取每周跟每一个学生至少要单独说一两句话,当他们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让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个感觉——老师对我很好,很关心。班上的小袁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因为做作业慢,字迹潦草受过我的批评。那天,我看到他的胸卡带子坏了,在那里修。我走过去想帮他,结果不行。我本想让他自己去外面小店买个新的,但一转念觉得这是拉近我和他距离的好机会。于是,放学前,我把新的胸卡带子送给了他。他很意外,因为我对一些成绩好的同学都没有这样。从这之后,我发现他对我格外尊敬,路上遇到了也总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甚至在班集体的活动中,也变得比以前主动了。

多关注细节 篇9

“细节成就完美”。教学细节虽小,但它是我们课堂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在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催化剂作用,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数学课堂在细节中成就精彩。

一、在预设中把握细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预设,就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经验和理论知识,对自身实践活动进行策划、规划、预测、设计等活动。有效教学呼唤精心预设,要有精彩的课堂,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在很多课的导入环节,我就忽视了对学生回答的预设,导致学生在主题图展示之后,没有按照我预想的进行下去,虽然及时的进行了引导,还是耽误了不少的时间。课后细细思考,还是没有吃透教材、深挖教材,没有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没有考虑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没有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这些细节时学习和心理反应。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上应该避免的。

二、在设计中成就细节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因此,面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个个细节,要求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要用善于、敢于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每一个思维火花,成就精彩的课堂。

比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上下》,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和学生的生活贴的也很近,如何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有序的思考问题,也是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我把主题图的处理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处理主题图时,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每种情境都要达到不同的目标。在主题图的处理过程中,既要突破重点,又要兼顾到课后的习题,做到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反复的描述中,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孩子进行知识的拓展,让不同的孩子子在数学上能有不同的发展

三、在评价中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作为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也要注意细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合理的使用“激励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要注意表扬的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具体,比如说: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法很独特„„评价虽然要以“激励为主”,但是过多、过滥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关注细节_成就人生 篇10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关注细节,成就人生》。

俗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485年发生的波斯沃斯战役,这场战役将决定谁统治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准备拼死一战。战鼓已经敲响,可铁匠却来不及将国王战马的马掌钉钉牢了。匆忙之中,马夫把战马交给了国王。两军交锋,理查国王勇猛无比,冲锋陷阵,激励士兵迎战敌人,可是他还没有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倒了,理查国王被敌军俘获了„„

后人评价那次战役: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为一颗小小马掌钉导致一个国家灭亡而感到痛心疾首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细节的威力。现实生活中,细节的威力同样无处不在。比如乱丢纸屑杂物、随地吐痰、说脏话、课间追逐打闹等,这些小毛病,其实与一只马掌钉差不多。俗话说“洞小不补,洞大受苦”,坏习惯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形象,更影响着一个人的事业和前途。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对每个人而言,千万不能忽视细节。人的一生几十年,都是由不起眼的一分一秒组成的,都要经历一点一滴的小事。所以,每天勤奋一点点,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反思一点点,每天锻炼一点点,每天做好一点点,每天创造一点点„„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出类拔萃,卓然出众了。

点滴积累,就可以成就人生。留心细节,就可以抓住机遇。完美细节,就可以创造辉煌。而忽视细节,就可能导致失败。

同学们,让我们从关注细节做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请不要在校门口吃零食,更不要把包装袋扔在地上,这样我们校园的环境会更整洁;课间时不追逐打闹,让文明伴随着我们;上课时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尽量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家做父母的好帮手,在校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在同学中做团结友爱的好伙伴,在集体中做小主人。

关注细节 收获成功 篇11

如何加强细节的教育

1关心学生,深入了解情况。课余经常到学生宿舍坐坐,到教室走走,常和学生谈谈心,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学生各自的爱好、生活方式、说话的语气等等都有所不同,教师掌握这些实际情况,就为因材施教、加强细节教育打下基础。有些学生,在家中被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挫折,更容不下任何批评。教育这种人,要与他分析一些具体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以表扬为主,千万不能大声批评。而有些学生,在家中总是成为批评的对象,教育这种人,你要给他尝到被表扬的滋味。此种人,教育得好,他会成为你终身的朋友或是你值得骄傲的学生。

2养成主动关注细节的良好的习惯。关注细节很容易,养成主动关注细节的良好习惯却很难。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同学,早上好”和“你好”是有区别的。前者说明老师记得学生的名字,后者是应付式。当学生和你打招呼后,你才回答一声“你好”,这又说明你是被动的。所有这些细节,直接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有矛盾,老师明察秋毫,主动处理,矛盾容易得以解决,且类似的事情以后很少发生。当矛盾冲突大了,老师再去处理,可能老师要用很多的时间去询问相关的人物,处理的难度也相当大,且矛盾双方也很容易结下恩怨。学生报告事情给老师,老师为学生解决困难,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合情合理的,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与其让事情找上门来,不如教师自己主动去发现学生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通过处理这些细节,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秦国丞相李斯的《谏逐客书》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任何有一定成就的老师,平时都是很重视细节教育的。

关注细节,促成教育成功

1细节虽小,作用无穷。一个人的成功,他不需要全面的成功。他只要在某一方面获得成绩,那么,他就是成功者。细节,就在我们的一句话、一投足之间。“你的一手好字,令我心旷神怡”,也许教师的不经意的一句话,成就了一名书法家。学生的一篇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也许正是老师这一行为,帮助一位学生打开了文学之门。“你这个蠢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问我!”同样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你可能就堵住了一位学生的成功之路。许许多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平凡的,甚至是失败者,但他在生活方面是成功者。同样,许许多多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平凡的或成绩显著者,但他却是生活的失败者。千万不要以当前学生成绩的优劣来看待任何一位学生。学校发出号召,不准随处乱丢垃圾。一学生见校长吃李子,于是,远远地观察校长。结果,校长一直把李核拿在手里,到了有垃圾箱的地方,才把李核放进垃圾箱。学生深受感动,偷偷地把表扬稿投到校内文学社。此事一公开,全体师生效仿,学校清洁工程进展顺利。

2不要错过任何细小的教育机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细节之中还有细节,不要错过任何的细节教育。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时,我班上有一名相当优秀的女同学,按正常发展,完全有把握考上重点高中。可是,近段时间来,模拟考成绩却落到了班上后列。找她谈话,她含糊其辞。后经多方面了解,从蛛丝马迹中才知道原来是她家中出了问题,找到了问题所在,我进行家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3关注细节,勇于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关注细节,要求我们教师要像母亲抚育自己的子女成长一样教育学生。有爱心作前提条件,细节教育一定能成功。为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班主任把学生在各方面获得的奖状复印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结果学生上进心得到加强,学生进步特快。后进生有了一点点进步,班主任发现了他的亮点,及时进行家访,在班主任和家长的鼓励下,此后进生进步很快。校内有几位学生与老师见面打招呼,总是鞠躬行礼,并喊:“老师好!”学校把此事作为正面宣传的榜样加以推广。校园文明礼貌程度迅速上升,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班主任布置教室时,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后来经认真思考,于是在恰当的位置摆上一个花盆。既点缀了教室的布置,又增添了班里的文明氛围。有一个教室有一块玻璃裂了一道小缝,一位细心的学生用透明胶把它粘住,结果班上的玻璃很少再遭受破坏。

关注大势着眼细节 篇12

《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采用大文化的宽广视野, 集抒情、叙述、思辩为一体, 全方位、多视点地解读中国台湾包含着的充满文化魅力的意象, 诠释宝岛台湾的山水、风俗、饮食、市井、工艺等方面, 对台湾人文历史、经济文化、社会民生、旅游资源以及两岸交流合作等多元化内容进行一次深度报道, 向观众展现了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画卷, 集中展示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等多元融合的台湾人文景观, 让人们充分领略宝岛深厚的文化灵韵及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通过对于《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系列直播节目的观看, 笔者认为, 节目有以下一些特点值得一提:

一、视角独特, 选材典型

《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能够选取一些典型的台湾文化现象及历史人文景观, 深入浅出地进行报道和介绍, 通过记者出镜进行的体验式的报道, 能够带给观众更直观、更感性的印象。例如对于台湾规模最大的十二公里的台中自行车道, 记者通过自己切身的骑行见闻, 更能带给观众直观、形象的感受。

另外, 在第一集《台北市: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交织》中, 通过对台北著名的西门町舞台的介绍, 融入了对年轻人产生广泛影响的流行音乐、流行文化的思考, 以客观冷静、纵览全局的视角对这一文化流行现象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编排精巧, 重点突出

在第十三集《高雄市:活力港都》中, 能抓住重点, 着力突出高雄作为港口城市货物海运的优势, 从两岸直航、货物吞吐量等角度切入, 形象地用各种事实、详尽的数据以及各种史料对高雄进行了介绍, 这对于观众了解高雄城市也提供了直观的感受。

又如, 在介绍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时, 播出了一个短片《种在心里的高山茶》, 节目除了对阿里山的高山茶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进行介绍之外, 还介绍了福建茶叶和高山茶的血脉渊源, 突出了两岸间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及两岸同胞同根同宗的血脉亲情。

三、善用同期声, 增强真实感

在专题直播节目中, 重要事件、重要报道宜多采用当事人的同期声。节目在对“两岸海上货运直航”这一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 就采用了第一艘从台湾出发的集装箱货轮“立敏号”船长的同期声:“感觉我们要回家和亲人团聚了一样”,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同期声, 通过“立敏号”船长之口, 传达了两岸人民盼团聚、盼直航的迫切心理, 恰当的同期声的运用, 比解说词更富有说服力, 也能增强节目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传播优势。

不可否认, 《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在某些细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同期声处理欠佳, 致使环境声干扰主声音

在《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中, 某些场景同期声不够干净, 有的甚至几乎淹没在环境噪声中。例如在第十集介绍阿里山风光的《山秀、人美、茶香》中, 节目一开始采用主持人在当地少年跳竹竿舞的现场出镜的方式引出本期节目, 但镜头外竹竿来回滑动撞击的声音却盖过了现场主持人的同期声, 使观众很难听清主持人的话语,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播出效果。

二、某些节目段落编排略显紧促

上一篇:政审意见填写下一篇:中山公园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