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用8篇)
亚洲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安全形势最复杂严峻的地区之一。概言之,存在三大类亚洲安全问题: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传统安全挑战,比如领土、领海争端。让亚洲成为亚洲,而非东西方观念冲突的亚洲,树立整体亚洲观、共同安全观,是实现亚洲长治久安的关键。
二是国内问题外溢或跨国安全挑战问题,如民族宗教矛盾,石油、水、资源冲突,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上海合作组织是应对此类问题的关键平台,但成员不够广泛,需要在更大的平台上综合应对。
三是全球化带来的非传统安全及不确定性挑战,如自然灾害、能源、气候变化、网络等。一方面,亚洲各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面临可持续安全的困境,必须统筹兼顾、协调解决。
亚洲各类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源于全球化带来的权力东移和权力分散,这给全球各地增加了安全不确定性,亚洲自然难以幸免。另一方面是亚洲在安全问题上不能完全自主,在美国重返亚洲背
景下,呈现亚洲国家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亚洲悖论”。其中,亚洲国家相互不信任是症结,缺乏一体化的亚洲安全机制是核心,亚洲不能自主自立是关键。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不久倡议成立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开启了亚洲自主安全合作的先声。
创新观念、创设机制,实现亚洲安全问题由亚洲人来管理,以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方式实现亚洲安全梦,成为亚洲各国的共同期望。这正是以“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为主题的第四次亚信峰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为创新观念,习近平主席在第四次亚信峰会上提出亚洲新型安全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与普遍、平等、包容的安全理念,走出一条亚洲特色的安全之路。
为创设机制,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倡议,在亚信基础上推动建立亚洲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共同探讨制定地区安全行为准则和亚洲安全伙伴计划,建立亚洲执法安全合作论坛、亚洲安全应急中心等。实现亚洲自立自强的亚信方式,其战略依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路一带”倡议。实现中国梦与亚洲梦、发展梦与安全梦交相辉
映、相得益彰,是中国如此重视亚信峰会的原因,也是中国在未来两年担任轮值主席的努力方向。
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这正是亚信精神的集中概括。以亚洲方式实现亚洲安全梦,实现亚洲的自立、自强,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亚洲安全问题绝不限于亚洲,解决的思路也不局限于亚洲。亚信会议是开放的,由亚信来统领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南盟、阿盟等亚洲地区的安全机制,实现亚信与亚欧会议、北约之欧亚部分的对接,最终实现欧亚大陆安全一体化,是可预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亚洲和平发展同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亚洲稳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亚洲振兴是世界发展之福。亚洲在实现安全梦的同时,将为世界安全贡献亚洲智慧、亚洲经验,贡献安全治理的亚洲模式,这是人们对亚信会议的又一期许。
本届年会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主要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的十几位代表发表演讲。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高管作为特别嘉宾出席了此次盛会。
本期内容:
2010年乃是后危机第一年,世界金融格局正在变革之际,金融业处于世界的聚焦下。本届金融年会以“后危机时代的亚洲宣言”为主题,将话题集中在眼下;着力探讨世界经济如何回归平衡,对亚洲各国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如何。
主持人:长盛
嘉宾介绍:
主题:后危机时代的亚洲宣言
时间:2010年11月26日
地点:中国大饭店
主持人:今年的21世纪金融年会以后危机时代的亚洲宣言为主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世界经济如何回归平衡,对亚洲各国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如何,中国在率先恢复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发展的战略得以调整,新的形势之下货币体系、汇率制度、金融监管体系变革的版图、财富管理、企业融资、风险预防有效适时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理念与思路也已经发生悄然的变化。理清这些问题,冲破思维的瓶颈和障碍,是亚洲金融界的必经之路。本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金融家论坛邀请银行家、金融家共同探讨后危机时代中国以及亚洲金融业发展的新的走向、新动力以及新宣言。下面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王兆星副主席做主题演讲。
王兆星:在危机之前我们就及时的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了贷款损失的要求,加强了贷款流动性的管理,特别加强对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效的监管。这保证了我国银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对银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开放,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大幅提高,但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们还面临着国际金融环境、国际金融监管的变化,也面临着中国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些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所以中国银行业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创新的步伐,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监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促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创新的进程。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也要进一步的加快自身的发展方式和转变结构的调整,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更好、更快的转变:
第一,要更加注重中国银行业自身相对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尽快实现规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第二,要更好地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于服务、金融产品、金融知识的需求,更好地支持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实体进程。
第三,我们的中国银行业要更加注重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改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改善对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服务,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中国银行业也要更加注重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我们的银行业也要更加注重改善对消费者的金融服务,要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主持人:下面欢迎中国光大集团的董事长唐双宁发表演讲。
唐双宁:美国货币量化宽松可能产生的三种后果:
第一种是损人利己。损人是肯定的,量化宽松本质上自扫门前雪,本质上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热钱冲击市场,汇率波动加剧,引发全球的通胀以及通胀预期以及资产泡沫,冲击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全球范围的货币债和贸易债,搞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的经济复苏,我觉得这是损人的方面。那么利己是美国自己的愿望,想刺激本国的经济,同时也是大选的需要,这是损人利己。
第二种可能是损人不利己。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是一剂猛药,但未必是一剂良药,现在问题是企业不愿意借,银行不愿意贷。美国存在三大问题,一个是消费不振,一个是投资信心缺乏,第三个是高失业率。根本原因不在于货币量大小,而在于深层次变化。金融秩序的基本面遭到破坏,不采取治本之策,仅靠货币数量的推动,可能只是政治上的一厢情愿,或者策略上的掩人耳目,就像弗里德曼比喻的汇率政策,说你可以将马拉到河边,但是你不能按着它喝;凯恩斯也讲你不能推着绳子,因为绳子是拉的。美国用货币量的这根绳子推动服务和就业,所以可以讲是舍本逐末,损了别人未必能利自。
第三种可能是损人害己。从长远看可能饮鸩止渴,对广大新兴国家和地区无异于是火上浇油。害己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过度负债,美国联邦财政将难以维系;二是美元长期贬值,货币领袖地位的技术地位动摇三是美国政府行不义之举久矣,必然饱尝失道寡助之果。
这三种后果来源于美国经济的深刻性和世界经济的二元性。世界经济有一系列的二元性,当前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复苏的二元性,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分化成两大阵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复苏仍面临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缩;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复苏态势基本确立,面临通胀或者通胀预期的压力。复苏的二元性可能是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后果。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也面临着诸多的两难,美联储的政策又使我们难上加难,怎么解决无外乎是两招,一个是平招,一个是险招、奇招。平招是稳招不出大事,但是也不解决大问题;奇招是险招,可能解决问题,但是又冒风险,美国是大选第一,中国是稳定第一。所以这里边只能说说平招。平招无外乎三条:
一是合纵连横,紧密联系新兴经济体,求大同存小异,捍卫共同利益,积极争取欧元区中间国家加强政治协调,互助互利。
二是积极抵御,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管理,积极构筑防火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掌握汇率主动权,调控好双向波动的时机、幅度和节奏。
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整,减少被动增加主动,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仅贵参考而已。
主持人:谢谢唐总精彩的具有悬念的主题演讲。下面是我们非常期待的演讲,也是由本次论坛的赞助支持单位,中国银行的行长李礼辉先生来发表致辞和主题演讲。
李礼辉:我想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最近召开的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所以这里我想围绕“走出去”和中国银行业崛起这一个课题,结合我们中国银行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点是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第二点是创造条件,中国银行业才能“走出去”;第三点是中国银行业要有序、有力、有效的“走出去”。
先说第一点经济全球化要求中国银行业“走出去”:
(一)实体经济要求银行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了,居民走出去了,必然要求银行业走出去,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
(二)人民币国际化要求银行业走出去。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的总量大,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
(三)商业银行发展壮大需要“走出去”。与国外相近的同行业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还是明显偏低的,海外业务它的收入占比不太高,我国五大银行海外业务收入的平均占比只有6%左右。
第二个问题是创造条件中国银行业才能“走出去”。经过这几年的改革,我国的银行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地理条件,一是全球的资产配置,1985年我国银行业海外资产仅仅90多亿美元,2009年已经超过1970亿美元。2009年我国的银行在香港、澳门还有32个国家的经营机构超过了1000家,其中中国银行大概有800家,海外资产的规模达到1.76万亿元人民币;二是国际信誉,我国的银行业成功抵御了这次金融危机,资产质量、盈利水平持续改善,提高了国际声誉,增强了竞争能力;三是我们中国的金融监管环境,中国的金融监管的质量这几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得到了国际银行业充分的认同。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不足,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业务的范围还比较小,经营规模比较小,客户群体也很小,当地市场影响力也很小。为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提高综合管理的能力,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够适应“走出去”的需要。
我想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银行业要有序、有力、有效走出去。序是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力是实力和能力,效是效率和效益。有序、有力才能够有效。
(一)商业银行战略应该立足于中国银行全球化和实力竞争能力,准确的选择目标市场,优化布局,以客户为中心,为“走出去”的企业和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二)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基础,要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一体化管理。
(三)国际化人才是条件,海外业务的发展和全球化的管理需要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和专业化赋予创新精神的队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当前国际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退,世界经济前景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同时我们的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对于东道国的风险识别能力还是不强,控制风险的能力也偏弱一些,这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信用风险。
(五)务实的业务转型是关键,海外业务转型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提升我们相对于其他同业的竞争力为目标,要建立海内外一体化需求,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当前特别要注重拓展海外的人民币业务,要提高海外产品的专业化水平。我想我们既要以“走出去”的企业和居民为我们的主要客户,也要加强对跨国企业,东道国企业和当地居民的营销和服务的能力,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户,逐步的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将坚决的贯彻落实“十二五”的规划,在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为居民服务,为提升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水平作出我们的贡献,再次感谢我们的主办单位,谢谢!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张涛来为我们做主题演讲。
张涛:借此机会我想谈一谈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以及金融稳定方面一些新做法以及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我们亚洲银行业竞争力。
全能型的银行由于业务多样化,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亚洲而言可能情况有所不同,首先从资本来看,“巴塞尔协议三”提高了普通股的占比,与其他的地区相比,亚洲银行业资本中普通股占比普遍的比较大。其他融资工具相对较少,因此可以预计,如果资本定义进一步严格的话,对我们亚太地区银行影响相对少一些。另一方面“巴塞尔协议三”调整了相关风险权重,提高了交易帐户证券化、表外业务和对手方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对我们亚洲银行可能会面临重启证券化,交易帐户和对手方信用风险权重资产等等一方面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下。
首先,要稳步开展金融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有特色的新产品和新业务。努力避免低水平下的同质化竞争,从而提高综合盈利的能力。
第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要紧密当前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继续加快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非信贷资产收益的比例。
第三,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可行的资本管理的规划,加强资本管理,根据自身风险的特征和运营复杂程度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从而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第四,不断探索和创新资本融资工具,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内部积累,股东注资等多种方式及时补充核心资本,进一步提高资本质量,切实提高银行吸收损失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五,要结合新的巴塞尔协议,继续完善资本监管的制度框架,强化资本约束,防止盲目的扩张。同时也要完善治理结构,继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风险控制,从而促进银行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总之,亚洲银行业应汲取国际的教训,认真研究部门改革,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中国也一样,要努力提高金融稳定的质量,建立符合我们特点的金融领域里面的金融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科学实施好逆周期调控,有效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还要尽快建立覆盖比较全面、标准统一、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的金融综合统计体系,这方面的工作可能有关方面已经开展起来了,在今后一段时间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进展。另外要继续加强有关国际组织和其他各国的政策协作,努力的维护公平竞争,限制监管套利,从而实现国内和区域的金融稳定。
其他嘉宾主题演讲摘要
罗熹: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缓慢而艰难复苏的轨道,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远未消除,复苏前景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业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全面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加快推进一系列深层次的金融监管改革,全球金融机构又在进行新的一轮全面的调整和创新,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这场危机,世界经济的重心在加速更迭,经实体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按购买力评价预算的亚洲经济规模,有可能相当于美国和欧盟之和,也许不出十年时间,亚洲将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金融市场。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走体制创新之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过去那种以投资和出口为支撑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从过多的依赖于加工制造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要转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二,坚定不移走国际发展之路。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言,国际化是谋求更大增长空间,分享全球经济成果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对客户全球化发展进行跟踪服务的必然要求。
洪崎:在后危机时代,我们确实面临两个主要挑战,当然也是也机遇。一大挑战是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和新“巴塞尔协议三”的执行。
第二大挑战就是我们“十二五”中间利率的稳步市场化。其实利率稳步市场化显然现在有两个保护伞,一个是存款的利率现在还不能上浮,一个是贷款的利率还不能下浮,下浮的空间有限。第三个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规划建议里头发展方式转变,其实在蕴含着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有巨大的机遇。如何战略上能够正确的应对,才使我们今后稳健的发展。
我谈的这三个都是中小银行面临的困难。
第一点是中小银行现在的资本回报率。中小银行好一点的在20%左右,现在我们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是10%。如果实施新“巴塞尔三”,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3%到14%之间。
第二点是利率的市场化。目前我们利息收入占整个收入80%以上,一旦利率市场化,显然我们的存款利率市场中间会有所上升。我们的贷款利率对大企业会下浮,这使目前主要为大企业服务的这些银行,利差越来越小。显然在今后的日子里,为大企业服务的这些银行是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赖小民: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国金融业综合服务的发展状况,第二个是我国目前发展综合经营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个是结合中国华融的实践,谈资产管理公司必须以创新为引领,来加快稳步推进综合化的转型。
目前我们国家综合金融服务,大体是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银行业进军信托、租赁等打破分业经营的界限。第二种类型是保险业,保险业其中以两大保险巨头为首,一个是平安保险,一个是中国人寿。第三种类型是实业、金融联为一体的,其中两大板块,一个是中信集团,一个是光大集团这。第四种类型是包括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在内的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
第一个问题就是综合经营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太完善。第二个问题关联风险交易在不断的显现,防火墙的建设,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之间怎么加强风险防控。第三个总体上来看规模偏小,主业不强,利润太少,品牌不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中国华融提出做强主业,做大利润,做强品牌,不断增加华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个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必须有高端的金融人才,这方面非常缺乏。第五个问题监管。我们监管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综合经营业务发展必须对监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们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怎么以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这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一点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最后一个是法律,我们应尽快出台金融控股集团、控股法律。
叶迪奇:我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各位分享的话题是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分四大重点:第一是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第二是交通银行在财富管理业务的政策;第三是交通银行在财富管理服务的内涵;最后是展望以后发展的重点。
通过财富管理策略的实施,交通银行希望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树立一个资产配置的理念,我们五年的策略是坚持两化一行的措施,以服务带动发展,全方位把财富管理落实到我们业务中。我们进一步优化提升理财规划服务,增加资产配置的理念与开动全球投资的创新办法。以客户为中心,资产配置充分理解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充分测评客户风险偏好的基础上,为客户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风险、不同组团的理财规划给客户参考。
张东宁:我代表北京银行围绕年会主题,结合中小银行的转型发展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转型成为后危机时代重大命题。转型是全球经济的必然趋势,转型是中国崛起的时代主题,转型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必须探索一条与宏观经济发展相适应,资本消耗低,内生增长能力强的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北京银行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北京银行成立15年来,始终致力于探索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道路,一是鲜明定位,奠定转型发展基础。我们成立之初面临严峻考验,历史包袱沉重,发展基础薄弱,并受到诸多限制,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在竞争中突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当时我们提出服务首都、服务中小、服务市民的鲜明特色,一点一滴用心做好服务。战略创新,拓展转型发展空间。二是国际化发展,设立香港、荷兰、阿姆斯特丹代表处,成为首家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三是综合化经营,投资入股廊坊银行,设立北京延庆村镇银行,设立中国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合资成立综合人寿保险公司,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再有就是特色经营,铸就转型发展品牌。我们塑造形成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民生保障、服务中小企业、推进节能减排、支持文化创意、服务城乡协调等六大发展亮点,同时我们第一家获批设立中关村示范区分行,全力支持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探索新时期中小银行转型之路。一是推进品牌化、区域化、国际化发展;二是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经济化道路,我们要在产品创新,服务特色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高起点引进开发,运用现代管理系统,对收益进行风险调控,对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对资本和成本进行有效分配,进而增强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是打造标杆银行、特色银行、受人尊敬银行。
宗乐新: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更为关注资源有限性,关注其配置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例,并主动寻求战略定位和策略的转型,单纯追求粗放型规模扩张将成为质库,运营有效配置资金与效率最大化将成为共识,思考和探讨当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提高经营效率,改变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二是通过提高信贷资金对中间业务收入和综合收益的带动,转变过度以来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三是改善通过资产收入结构,调整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产生的增长盈利方式。四是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寻求差异化市场定位和错位竞争发展格局。五是通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扭转单纯依靠频繁融资支撑的规模扩张。
确保上述转型战略的实现其核心之一是有效解决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从宏观角度讲,这既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货币政策,也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抑制资产泡沫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具体办法:
一是在客户定位上致力于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二是在产品策略上不断创新融入提升贸易融资,投资银行、企业理财和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搭建专业化、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三是在服务模式上针对细分目标客户市场下的不同特点和业务需求,设计标准化、差异化的分销渠道,营销模式,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的政策。
四是在经营管理上强化条线管理的作用,构建矩阵式的经营管理框架,促进并形成公司业务的发展机制。
五是在团队和文化建设上加快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张在荣:如何在各家银行竞争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觉得在新亚洲时代,亚洲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以亚洲方式来经营这个银行。什么叫做亚洲方式经营银行呢?我们觉得有五大支柱,第一是亚洲关系,第二是视野,第三是服务,第四是创新,第五是连接。
陈宏峻:前几位演讲嘉宾也说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商业银行靠传统的存贷利差已经不能维持发展了,必须寻找出路。那么如何寻找突破口?
亚洲对世界文明、世界科技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亚洲就占了三个。《中国科学与发明》多卷巨著的作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曾指出:“英国文学家培根认为,印刷、火药和罗盘是人类的几项重要发明,对文学、战争和航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培根临死都不知道这些技术都是由中国传到西方的。”亚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亦曾有过自己的辉煌.186年前,中国和印度分别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8.7%和16%,而法国、英国、美国只占5.4%、5.2%、1.8%。
二战后的每—个年代,亚洲几乎都涌现出一些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大致发生了四次高速增长:第一次高速增长发生在日本。第二次高速增长发生在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第三次高速增长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东盟国家创造的。马来西亚、泰国发展成为“准新兴工业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这一地区的持 续发展及取得的业绩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东亚奇迹”。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大巨人”的发展,与东亚第三波高速增长交叉在一起。
中国和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亚洲第四波的高速增长。2004年印度商务国务部长斋拉姆使用了一个新词CHNADIA,把中国与印度连在一起,CHNADIA意味着中国和印度共同前进与合作。世界许多国家和人土都看到了中国和印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并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04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所做《展望2020年描绘全球未来》的预测报告指出,今后15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足以匹敌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在地缘政治学上产生剧烈的冲击”。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世界从未见过这两个占全球1/3人口的国家在同一时刻崛起,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2006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甚至说,中印的崛起有可能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并列成为过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经济事件。
东方兴起,出现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依然生机勃勃.维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1-2005年亚洲年均经济增长率超出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8%。2005年由于油价扶摇直上、全球利率攀升、禽流感到处蔓延、高技术产业增速放慢及贸易保护导致出口减缓等因素的作用,其经济增长率降至7.2%。然而,中印经济表现依然强劲,经济增增长率分别为9.9和7.5%,亚洲的新起之秀越南为8.4%。中东产油国得益于油价上涨,“石油美元”急剧增加.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中亚政治形势和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哈萨克斯坦等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2005年,日本经济进入良性复苏阶段,表现为贸易出口持续扩大;企业利润增加;企业设备投资和商业投资增长;企业职工收入增加,个人消费需求上升;银行经营状况改善,不良债权减少;日经股指处于恢复性回升;消费物价上涨幅度不大,基本摆脱通货紧缩局面。从经济拉动要素分析.出口拉动转向为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拉动,而企业经营的改善和收益的增长又带动了民间消费的跟进,从而初步实现了以内需主导的景气扩张,形成了“出口一投资一消费的联动链条”。日本经济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从依靠出口 “单引擎”的复苏,转为依靠内需“主引擎”的温和性增长。亚洲发展经济体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并逐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产阶层,加速推动亚洲经济由出口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各方面的预测看.21世纪亚洲仍将继续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先地位。英国《经济学家》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都预测今后10-20年,亚洲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可保持在5-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200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2%,2007-2010年为7.8%,高于世界经济年均4.3%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均5.8%的增幅。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亚洲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以前讲到世界就是西方世界,现在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新的现实:东方的兴起。东方兴起的最有深远影响的后果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亚洲以“亚洲方式”实现现代化,从而给西方国家在进入21世纪时带来了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机遇。亚洲经济前景受到青睐的主要依据是:总体缓和的国际局势为亚洲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是亚洲经济持续增长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国家的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成为亚洲经济保持良好势头的强大动力;具有亚洲特色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将从整体上提升亚洲的竞争能力,区域“内循环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加强了亚洲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区域合作出现尸些重要趋势和特点
这里所说的亚洲区域合作,不是指一搬的经济往来,而是指在特定组织机构框架内开展的持续性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印年代前,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显得有些冷清,有些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相比.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两者间显得有些不对称;二是与其他地区经济—体化进程相比显得有些不对称,一体化起步较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逐渐出现了转机,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彪,j实的历程,其发展势头旺盛,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的良好态势。东北亚合作不断向前推进,图们江地区开发、环黄渤海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及东亚合作对话会议先后涌现;东盟—体化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度加快;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的对话机制、东盟10国分别同中日韩的对话机制以及中日韩合作都己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南亚地区联盟确定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目标;以亚洲合作对话为代表的泛亚合作崭露头角。以合作求发展,以合作促繁荣,业己成为亚洲国家的共同目标。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形式是实施特惠贸易安排(PTA)、及以边和多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据澳大利亚2002年的统计.亚洲区域贸易安排己达35个,实际上目前己达到田个。中国到2005年4月己启动了涉及23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并正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谈判,中国可能成为21世纪自由贸易的主要驱动力。尤其中国一东盟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举措,导致美、日、印等大国纷纷同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使亚洲区域合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局面,出现了一些重要趋势和特点:
1、亚洲区域合作与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发展势头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
2、亚洲区域合作出现扩大其组织规模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东盟己涵盖了东南亚10国,由小东盟变成了大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接纳了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伊朗四国为观察员;首届东亚峰会由“10+3“变成了”10+3+X国”机制;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启动与南亚地区联盟甚至与欧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3、亚洲实现了跨区域的整合.亚太经合组织把亚洲与太平洋联结在一起,亚欧会议则把亚洲与欧洲联结在一起,东亚拉美论坛把东亚与拉美联结在一起。
4、亚洲区域合作由“小国群体”主导,大国不同程度参与,这种组合方式在全球区域一体化中可谓独树一帜,是一种创举,避免了大国对主导权之争,促使亚洲区域合作“从散到聚”。
5、亚洲区域合作经历了从私人、企业合作到官民合作再到政府间合作的历程.但政府主导的合作其主体仍是企业。企业迁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消费者偏好、环境规则、技术进步的可行途径,是企业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变化。
6、亚洲区域合作是以产业合作为中心,企业合作和政府合作者陧以产业合作为依托,并围绕产业合作来进行。特别是亚洲人口多,市场容量大,从长期看,对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市场容量与交易效率,市场容量等于人口与市场深度的乘积,因而产业结构雷同的劣势亦将随之逐渐变为优势。
7、亚洲区域合作从传统地区主义向新型地区主义转化。所谓传统地区主义,一般是指区域经济合作从事纯商业活动,参与国的权力是平等的,合作是互惠的。然而,事实上由于大国和小国经济规模、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的差异,在抵御外界冲击能力方面有很大不同。所谓新地区主义是一个包括文化、安全、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在内的从“异质”到“同质”的融合过程,换言之.区域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功能从贸易投资转向包括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的全面合作,但其合作的侧重点仍有所不同。
8、亚洲区域合作多样化、各具特色,有区域合作也有次区域合作;有区域合作组织也有区域合作机制,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有区域安全对话机制。特别是创造出“增长三角” (Growth Triangle)的新合作模式。这种新模式是由地理上邻近但隶属于不同国家的某些地方所组成,以期实现生产要素互补和取得比较利益。
9、亚洲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体化加速发展。一个国家内的区域是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多维空间载体。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区域范畴,实际上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个相关的周边城市所组成。城市间经济关系就像黏结剂一样,联结区内城市形成区域内部循环,同时也联结区外城市形成区域外部循环。目前,中国己形成各具特点特色、实力强大的三大区域经济区,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这些区域经济区有力地推动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值己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尤其是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CEPA协定CEPA要达到的长远目标是促进内地市场全面对港澳地区开放,使港澳地区与内地之间的生产要素可以最终实现完全自由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从国外扩展到国内.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区域经济学。
区域合作,还不是“深度—体化”潜力未充分发挥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形势虽然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同欧盟“深度一体化”与北美自由贸易区“适度一体化”相比,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合作领域有待拓宽,机制有待改善。
业己启动的区域经济合作多是实施特惠贸易安排(PTA)及以双边和多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而且集中在东亚地区。迄今还没有一个组织能起到维系整个亚洲大陆和海洋的纽带作用。
亚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特有的复杂性决定了亚洲区域合作的特殊性和曲折性。尤其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依然很大:各国之间的边界领海争端尚未最终解决;分离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的重新抬头;一些国家之间结成军事同盟,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各国的政治现代化尚不成熟.国内民族整合还未真正完成,有时会导致社会冲突和动乱,等等。
一、活动套餐:
活动主题:流动的异国风情 零距离的异国艺术
活动背景:亚洲艺术节坚持“提高水平与规模适度相结合、内容丰富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参与性强与注重实效相结合”的原则,围绕“突出文化外交主旨,彰显中原文化魂魄,探索市场运作模式,构建文化经济平台,增进亚洲艺术交流”的办节宗旨,力争办成亚洲一流的艺术盛会。亚洲艺术节文艺晚会因其高雅浓情的视觉效果,设计新颖而为大众所喜爱,一直高居580HD人气榜首。亚洲艺术节极致展现了亚洲的风情聚中州的主题,给人以高雅浓情的视觉效果,渲染了美好的中原文化风情,还用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思维对中原的传统文化节目进行了“包装”,一系列的中西结合让整个活动都“洋”起来,展现了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
策划套餐:迎宾签到背景+主舞台搭建+灯光音响+节目表演+摄影摄像
二、活动梗概
套餐名称:亚洲艺术节 活动人数:7000人 活动目的:
1、展示亚洲艺术魅力
2、增进各国文化交流
3、探索市场运作模式
4、构建文化经济平台 活动关键词:艺术节、文艺晚会、交流、中西文化
活动流程:开幕式暨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策划导演,定于9月26日晚上8点在河南省体育中心举办。流程分为入场式、开幕仪式、文艺演出三个阶段。入场式中,来自亚洲各国的艺术团体将搭乘22辆花车载歌载舞依次入场,行进中展示本国艺术风采,成为文艺晚会的“暖场”,使入场式与文艺演出融为一体。
三、策划思路
为了办出亮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在本届艺术节活动的筹划上,我们紧紧围绕“和谐亚洲,欢聚河南”的主题,利用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西方的精神文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四、活动亮点
亮点一:亚洲风情聚中州
1、开幕式文艺晚会有来自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的近2000名艺术家参加,节目洋溢着浓浓的亚洲各地的风情。
2、开幕式首先进行花车巡礼。第一辆“亚洲雄风”花车上有33个亚洲国家的国旗,车前印着本届亚洲艺术节的吉祥物“嘟嘟”的形象。用不同国家文化符号装饰的花车上有不同肤色着不同服装的艺术家进行着各具风格的表演,23辆花车体现了亚洲和谐共存的人文精神。
3、在随后的亚洲艺术节期间,观众还可以欣赏到印度尼西亚的银铛舞和盘子舞、泰国的乐器和古典舞、越南的独弦琴等这些具有东南亚各国风情特色的艺术。这些艺术团都是在本土甚至国际享有盛名、技艺精湛的艺术团体,他们的表演充分体现出各国不同的风情和特点。
亮点二:中原文化“洋”起来
1、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是“和谐亚洲,欢聚河南”,开幕式文艺晚会的序曲由郑州师专的4000名大学生合唱《欢乐颂》,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客人展现河南人的热情好客。
2、在精心编排的节目中,主创人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原文化风情。除了用音像资料介绍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当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外,还用声、光、电技术和现代思维对中原的传统文化节目进行了“包装”。传统民间舞蹈《编花篮》在时尚的踢踏舞和小提琴的演奏中完成。穿着华丽戏曲服装的舞蹈演员在大屏幕上不断旋转的“清明上河”的背景中起舞,歌唱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用不同的方式演唱那传唱已久的《谁说女子不如男》。
亮点三:演出气氛十分火爆
明星的出场更使年轻观众激动,明星们拿出他们擅长的调动现场气氛的手段,使体育中心沸腾,已经感觉不到天气的寒冷。萧亚轩、林俊杰、张韶涵等知名歌星都演唱了两首歌曲,台上台下歌声响成一片。
五、现场包装
亚洲艺术节,由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知道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尊重各国家风俗习惯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难点:亚洲的人口增长的特点、多样的地域文化。教学方法:讨论、读图思考、分析归纳
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紧紧围绕了亚洲人口众多和亚洲各地的文化差异两个问题展开。亚洲的人口问题采取开放式教学,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方方面面证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过多势必会带来资源和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亚洲各地的文化差异可通过活动的形式讨论完成,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地的文化差异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亚洲的自然环境如何?(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亚洲的人口、文化、经济状况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亚洲的人文环境。[讲授新课](教师)亚洲地域辽阔,是世界第一大洲,除了面积大之外,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亚洲不但面积最大,而且人口最多,所以是世界第一大洲。(板书)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提问)亚洲人口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回答)亚洲人口总量最多,增长快,密度大等。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学生回答)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州。(教师小结)亚洲是各大洲中人口总量最多的一个洲,36.8亿,占
世界人口的61%,可见,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的大洲。(指导学生读图6.14,提问)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共有多少?有几个在亚洲?
(学生回答)共10个,有6个在亚洲。这也说明了亚洲人口多。(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哪几个?(学生思考回答)有四个,分别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教师)四个地区中有两个在亚洲,可见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整个欧洲也是世界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那么,人口的稠密程度用什么数据来表示?(学生回答)人口密度。(教师讲述)亚洲和欧洲相比哪个洲更稠密呢?我们来比较一下。(引导学生计算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
亚洲:36.8亿÷4400万平方千米=83.6人/平方千米 欧洲:7.29亿÷1000万平方千米=72.9人/平方千米
(学生小结)亚洲的人口密度比欧洲的人口密度还大,可见,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教师)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吗?(学生思考回答)可以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出。
(学生活动1)读图6.15,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给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亚洲居第三位。(学生活动2)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的净增人口数,看看世
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引导学生计算)亚洲的净增人口数:36.8亿×1.4%=0.52亿 世界的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
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0.52亿÷0.79亿×100=66人
(学生小结)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不是最高,但是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是世界最多的。由此可见亚洲是世界每年人口增长最多的一个洲。
(教师提问)为什么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是最高,但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是世界最多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亚洲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了,每年增长的人口数还是最多,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
(教师)可见,控制人口不是短期的任务,而是长期的工作。以上我们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总结)亚洲人口总量最多、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亚洲最多、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增长迅速、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最多。
(教师承转)从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略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讨论完成因果关系框图:
(教师提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怎样才能把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完成良性循环结构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教师总结)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有计划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并且要努力控制人口的增长,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亚洲不但人口众多,民族也有1000个左右。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文化。(板书)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学生)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读右图:
(教师提问)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是哪里?从地形、气温、降水来看它们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有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击平原上,土壤肥沃。从气温来看,都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适宜。从降水来看,各地降水充沛,且水源丰富。
(教师讲述)可见,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屏幕显示: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
(学生活动)读图6.17,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可每组讨论一到两个问题,不全的教师加以补充)
①沙特:地处热带沙漠,终年炎热,所以穿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居住帐篷。②亚库特人:居住在西伯利亚,终年寒冷,为了御寒他们穿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积雪是雪橇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大都是梯田。④孟加拉人:居住在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⑤达雅克人: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
⑥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和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多有防震设计。归纳总结:
本节主要讲授了亚洲 “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吴镇小学石 君
本节课是人音版小学六年级12册第二单元亚洲器乐曲片段的欣赏课,选取了四个亚洲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乐曲和民间乐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在体验、鉴赏、感受的的层面上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聆听欣赏亚洲器乐曲片段,熟悉四首亚洲民间乐曲旋律,了解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
2、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活动,感受亚洲几个地区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亚洲多元文化,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能初步感受亚洲音乐风格特点,能够在欧洲、拉丁美洲音乐中,区分出亚洲音乐。
教材提供的四个亚洲民间乐曲的片段十分短小,资料也很少,并且亚洲各国音乐文化的不同,学生对异国民间文化可能缺乏兴趣和审美困难,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审美方向是欣赏课的关键点。
于是,在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我选取了合适的乐器图片和视频资料,让以听为主的乐曲欣赏教学能更具体化、更直观化一些。通过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扮演音乐使者的角色出访四个国家,布置了本课的限时任务,让学生在各国旅行中,依据任务要求采访当地居民。教学过程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由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通过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加深印象,最后进行整理巩固,让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欣赏教学中互动式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亚洲新兴市场是投资人看好的地方。但是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 这个地区的通货膨胀可能是改变投资前景的一匹黑马。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低迷之际, 许多国际金融机构都认为, 新兴经济体, 特别是亚洲的新兴市场正在成为投资者的最理想的投资对象。因为, 那里的经济增长在衰退结束后正迅速反弹, 现在已经基本回归到衰退前的正常水平。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的证券市场表现和西方主要市场相比也相当突出。印度尼西亚的股市2010年上涨了44%。泰国上涨35%, 印度的主要股指和新加坡的股市的涨幅都在9%以上。但由于世界各地区的新兴市场情况不同, 亚洲的新兴市场的通胀问题比其他地区要更严重一些。亚洲地区的央行在经济衰退期间把利率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 而且一直基本没有改变, 亚洲新兴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不少并没有受到多大打击, 利率下调很多。现在经济增速相当强劲, 利率水平滞后程度相当明显, 为通胀继续上涨创造了条件。所以, 投资人在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对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环境高度注意。因为, 从长期看, 由于大家都预期亚洲新兴市场央行会大力收紧流动性, 这对投资环境来说是不利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我在上期专栏中写到:
“博鳌亚洲论坛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宣示中国的亚洲政策的平台,它记录着中国如何与时俱进地摸索自身发展与亚洲复兴、和谐世界之间的关系的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
自信、坚定、具体、深入,仅仅是在领导人的层面吗?显然不是。它必定有更广阔的思想基础。
2005年,耿协峰在学术界首先呼唤“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他提醒我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研究亚洲地区主义:
一是回归中国本位、确立中国视角。
二是树立大战略观念,立足东亚、放眼全球,构建具有东亚特点的地区主义理论框架。
三是深入开展地区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提出“中国倡议”。
四是加强对地区治理问题的研究,探讨东亚地区治理与善治的新机制。
他的呼唤自信、坚定、具体、深入。
2006年《外交评论》第三期刊登我国驻日本大使王毅的文章《思考21世纪的新亚洲主义》。作者站在亚洲的立场上,以亚洲人的身份,思考着亚洲的新地区主义:
“思考21世纪新的亚洲主义,要立足于亚洲大陆的百年巨变,着眼亚洲未来的发展前景,适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赋予亚洲主义以全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亚洲各国为此应当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探讨亚洲与域外各种力量之间的积极协调与互动,这样才能推动新亚洲主义健康发展。”
沿此路径,作者认为,亚洲地区在经历了早期亚洲主义、过渡期的亚洲主义之后,现代正孕育着21的亚洲主义。
早期的亚洲主义成长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亚洲。
福泽谕吉、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李大钊、甘地、泰戈尔等精英,播种和耕耘着早期的亚洲主义。
作者认为早期亚洲主义的特点是: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意识;反思亚洲由盛转衰的原因;较明显的对抗性和排他性。正如当时的亚洲一样,早期的亚洲主义也因命运不济而夭折。
二战结束至冷战结束的近半个世纪,亚洲主义进入过渡期。
“二战后,亚洲和非洲一批摆脱殖民统治的新生国家重新举起区域联合的旗帜。毛泽东、周恩来、尼赫鲁、苏加诺等积极倡导亚非会议,推出影响深远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这次会议提倡的团结合作和求同存异的精神,有力地鼓舞了亚洲各国的联合自强,也催生了亚洲主义的重新萌动,但是,亚非会议进程很快就陷入停顿,亚洲主义未能进一步生长发育。”
未能生长发育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营养不良:缺乏基本的政治共识和完整的地缘概念;缺乏相应的和平环境和物质基础;缺乏主导力量,更缺乏主导力量之间应有的协调。
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加快一体化进程再次激发了亚洲区域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70年代,大平正芳提出“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80年代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发起成立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80年代末,美国、澳大利亚等推动建立亚太经合组织(APEC)。
“这些过渡阶段的设想和实践,为新时期的亚洲合作及新亚洲主义酝酿和积蓄着能量。”
21世纪的亚洲主义诞生于冷战后。“集体的亚洲意识的兴起,正是21世纪新的亚洲主义的先声。”这一波的亚洲主义有良好的滋养和生命力基础。亚洲经济腾飞,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亚洲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观念的兴起,亚洲文化活力再现,构成了21世纪亚洲主义的基础。
21世纪新亚洲的目标,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所指出的,“应建立一个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平等互利、安全上互信协作、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和谐亚洲”。
“新的亚洲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立足于亚洲的整体发展与持久稳定,大力推进各类区域性合作,整合和优化配置本地区资源,进一步走出能为域内各国接受并得到国际社会欢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007年,以东盟+中日韩(10+3)为代表的东亚合作进入第10年。亚洲地区主义在这十年中自信、坚定、具体、深入地发展着,成长着。有关亚洲主义的新思想还会不断涌现。
2008……
2009……
【亚洲】推荐阅读:
亚洲简介05-24
亚洲产业创新10-09
初中地理亚洲教案06-11
地理《亚洲人文环境》教案05-26
亚洲与欧洲湘教版教案09-14
亚洲光学集团公司实习报告12-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协议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