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的体会(精选11篇)

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篇1

沙坝初级中学刘小林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物理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下面自己根据平时上课一些收集和实践体会,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物理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物理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规范的物理术语,适当使用比喻;精讲物理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交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学习物理 1 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物理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物理,运用物理知识,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 2 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物理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物理课大有学头,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四、注意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矗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 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邮编:636267

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篇2

一、以学生主体观念冲击教师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 本世纪40年代以后, 作为极端的教师中心说与极端的儿童中心说已经不多见了, 但两派学说中的合理内核并没有被掩埋, 在新的理论背景下, 二者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既重视教师在学, 认, 知发展中的作用, 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活动中属于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师心目中要有学生的位置, 以学生为主体, 也就是对学生的素质与蕴藏的潜能有清醒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 也决定着不同行为模式, 并对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是教师热爱学生, 其次是教师关注在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 当然教师也要不断地研究学生的潜能与发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同时,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

二、以学生主体活动冲击课堂中心,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组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教学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就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常规过程而言, 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 使他们领会、巩固、运用知识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以往人们习惯于把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种传递知识、技能的认知活动形式来加以组织, 而忽略了学生也可以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如果课堂缺乏温暖的师生关系和多向信息沟通, 如果教师不具备移情、积极关注和真诚等条件, 其实是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的, 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 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情感, 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因此课堂上应该有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使学生课堂上的生活, 在以学习为主的前提下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以学生主体参与冲击讲解中心, 因材选教, 因材施教

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包括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觉参与三个方面。自主学习就是既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愿望, 又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自我教育就是要学生具有自学的愿望, 具有自我发展的意向, 渴望成为一个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 并付之于自己的实践。自觉参与就是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对事物现象进行思考、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参与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 成为课堂教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为此,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是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想方设法去“接近”所有学生, 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要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尽量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三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成就感, 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控制程度。因此, 教师应及时调整学习难度,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 凸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主体性;积极性;教学目标

暑期八月份我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也在积极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下面我将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们学校是市里的二类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所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好,也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好,我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影像和图片等手段讲解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也是为了让来自农村的学生能看懂、接受。因为有的知识光说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我认为这些是不可取的。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毛泽东同志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老师又怎么能教出好的学生来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啊!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这样做之后,你会觉得学生看你的眼神在改变,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所以也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我教的一届毕业班学生,在毕业时和我说:“老师,我之所以能考上大学,和你在高三时对我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其实我在高三时对这个学生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告诉他要努力,时常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时常提问他,在我看来很小的事情,却让他有这么大的改变。所以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救一个人,也可以害一个人。

二、课改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尽量地搜集知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产生共鸣。化学学科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相似相溶原理时,可以给学生讲衣服上有了油渍应该怎么处理?为什么这么处理?然后再告诉学生原理,这样学生在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以“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老师不但要教学生科学知识,也要教他们生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面对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地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體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再次,课改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知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产生共鸣。化学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通过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最后,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过去的学校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老师被动地教书,管理者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工具。管理上,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不服老师管教的学生,上课和老师唱反调的学生,都是不能在学校生存的。我外甥的学校里,老师讲课时有个学生总是在老师刚把题出完,问题刚刚问完不久,这个学生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个老师的做法就是,“你出去,罚站!”可想而知这孩子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而且领导还默许了这件事,所以管理制度不改,学生的前途还是堪忧啊!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地进行教学实践,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作者单位 吉林省白城市第四中学)

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几点体会 篇4

作为新调入区的老师,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新课程改革培训。在此次学习中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首先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其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

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在授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比如:

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需

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2、课时跟教材的问题: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落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

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不认真研究课标(2)不备学生(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4)不重视教学设计。(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致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日后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教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充满了生机与新意的音乐课程。

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一、从“教”与“授”转型为“探”与“究”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师”、“教书”、“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便始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题,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

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确立,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创新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研究现代教学理论,要研究现代教学方法,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要具备创造性。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活动中去听辨,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以“灌输”型转为“探究”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因素,学生自主的探究探讨音乐,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巧妙运用旁类学科知识,感知音乐魅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我们常说:教学有方,但无定方,贵在有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势,对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要明确、借鉴

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由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建立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关键词”,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让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才会和我们一起“动”,这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篇6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性学习”,同时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21世纪,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适应了21世纪需要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从而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提供了理论保障。

下面我来说说此次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作为一名生物任课老师,经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必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都是作为一般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生产及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科学素养,而不是作为生物科学家所需要的高精深学识。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不应再追求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要再强调生物学科的继承与发展,而应着力于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构建了体现“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课程新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初中生物科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一点是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生物学科教育的明显区别,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因此,生物教师应心领神会,忠实贯彻。避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背离了这一次课改的精神实质。

第二、保证生物实验开足开好

针对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生物学实验室简陋和仪器设备处于低水平的现状,提倡实验教学低成本、简单易行为原则。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实验项目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开足开好。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条件与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实验设计多样化,尽量就地取材;还可以采用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模拟方法开设实验以及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虚拟实验等等。生物实验的材料多为生命有机体,教师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融入生态观念等。开设实验应尽量摒弃传统的模仿式、验证式实验,提倡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生物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有利于锻炼思考能力。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也即变革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个是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自己做主、自我决定的学习。具体说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动机上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方法上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自动化的学习上是有效定时和长久的,这种学习就是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即一种“双赢”境界,以最大的限度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学会合作,发展自己的非认识品质。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发人恰当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出来,而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

一、被动、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文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

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情感价值的体会 篇7

真诚是友谊的催化剂, 对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当教师以敬业的态度、期待的心情和充分关爱的语气与情态介入课堂时, 学生心理放松, 会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 与老师积极配合, 这样会形成课堂学习的正磁场, 相互积极影响。同时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练习的机会。在学校每年进行的评教活动中, 学生给分高的都是那些深谙教育心理学的教师, 他们对工作和学生有饱满的热情, 关爱体贴学生, 善于和学生交朋友, 了解学情, 在课堂上注重启发, 提倡互动, 鼓励探究, 真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尊重学生, 请勿心灵施暴

自尊心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无论是认知活动, 还是情感活动, 自尊都起着关键作用。在自尊受到保护的环境中, 学生学习的认知活动最有效。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 教师似乎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 并在有意无意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灵施暴, 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而这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影响自信心的建立。学生不可能发生兴趣, 从而不可能形成动机。

三、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

新课改专家们特别希望教师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 (教师是否按照学生的思维来思考教学) 和童年意识 (是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的问题和“天真”的想法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很多功课不好的学生问老师问题时本来就犹豫再三, 如果教师见到问题时双臂交叉于胸前并带着抱怨的口吻说:“这还不会呀?”可能你就永远将这个学生问题的大门关闭了, 对这门功课兴趣尽失。课堂上及时让学生资源共享, 触类旁通, 学生们禁不住为这种“突然明白了很多”而叫好。

比如学完定语从句后, 学生遇到了这些问题:

1.The reason%%%he explained itsounded reasonable.

2.Thatwas the reason%%%he broughtoutyesterday.

3.Is this the reason%%%he explained at the m eeting for his carelessness in his work?

4.H as she asked for the reason%%%m ay explained his com ing late?

reason后的句子都是定语从句, 但引导词分别为:why, that, which, 关系代词在从句中有的可以省略, 有的则不能, 因为它们在句中功能各异。讲解中要求学生将其边缘概念清晰化,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成就感。问题来自于学生, 回归于学生。我们教师既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理当懂得守护灵魂、敬畏生命。让知识融于生命, 知识因此而鲜活, 给生命注入知识, 生命因此而厚重!

四、让课堂成为新鲜的生命体验

实施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8

一、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绝对的控制权,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学生成绩的评判等完全由教师自己说了算。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物理教师也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以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即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师生交往当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和平对话转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要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学不只为了执行课程计划而是为了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堂内容。教师要从物理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同时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来看,要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了中西方教育现状之后这样说道:“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考试。”分析这段话让我们知道,在当代,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远比学了多少知识更重要。因此,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探究学习模式必将与物理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关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中学物理的学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技能需要学习、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般的“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物理科学中一些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教师对这些一般的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都应该注意。例如,除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这些方法外,还专门在适当的地方以旁批的方式点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另外,要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营造教学创新的环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时,教师可以只给出一些器材,具体的做法需要学生自己设计,从而得出结论。最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学习物理要从实际中来,还要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物理、用好物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在物理必修1第2章第3节的“问题与练习”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的问题;物理必修2中在讲过功率P=Fv后,分析了汽车变速箱“换挡”的问题;物理选修1-1学过静电的知识后,分析了静电在实际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等。

三、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评价制度的变革将会决定整个新课程改革是否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实践与反思

所谓教学实践与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成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学反思既能保持教师积极探究的心态,又能使其专业素质得到充分的挖掘,这对适应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2.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物理教师应具有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比如,学习著名科学家的物理思想,有关的物理学史和借鉴前辈的好方法等,这样做,一方面对自己是一种启迪和熏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3.努力开展教学科研

物理学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上好课,更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应积极地为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自己逐步由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

英语新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9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以科学的教育方法赋予青年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通过这次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的学习,专家、同行们的报告,使我受益非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我感觉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还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英语学习为例,学生只有对老师、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取得成绩。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当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了,教师会真正感到轻松和放心,教学质量会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保持心境心态的年轻,活到老,学到老。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不断地和时代共同发展进步,了解新一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沟通与教育。

教师应该更新评价观,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新时代要求学生应该做到全面的发展,要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例如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采取延迟评价或分解评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让他们进行补偿练习。每练习一次,每进一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也能切身体会到经过努力就一定能进步的道理。此外,除了学业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等等,还要进行情感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10

生本教学以生为本,主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是很常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乱说”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的机会。并且对于正常的 学生插嘴是学生正在积极参与学习与独立思考问题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一种途径。教师应予以解决。帮助学生解决或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并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出现乱说现象时,教师应及时控制让学生很快地停下来,或转化为积极的提问。那么教师应怎样才能使“乱说”变成积极的“学生插嘴”呢?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有必要的。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高中历史的教学体会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

[2]杨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4): 48-48.

上一篇:七年级学生评语选下一篇:《小青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