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讨会发言稿(共8篇)
临洮县文峰中学
赵书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早上好!
回顾2017年高考备考工作,感觉亚历山大,本校学生基础差,尤其没有尖子生,中考全县前1000名只有15人,能超额完成教体局下达的高考任务确实不易。现将我校备考中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分享,希望对我们今年的高考备考有一点点参考价值:
1.数学复习要有“据”:《课标》和《考试大纲》是专家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只有精深研究,才能保证方向正确,我们高度重视大纲的研讨,从学校、年级、教研组直到各人都仔细研究,对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要琢磨出其包含的能力立意和传达的信息。以纲为据可以克服盲目性,从而更好的驾驭课本,活用教材,提高复习的指导性。
2.每年高考结束后组织高三教师与下一届高三教师进行高考接力座谈会,在会上及时听取高三教师在高考备考中好的做法,同时探讨如何改进备考中的不足之处。
3.第一学期夯实基础,以高考高频考点为主线,进行活页训练,第二学期进行选填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4.将学生分成苗子生、临界生、后进生。每次考试结束后第一时间对苗子生,尤其是临界生单独谈话,解决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5.每周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复习进度,对不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及时删减,做到因材施教。
6.每周争取时间听取有经验老师的课,对照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7.每周进行周测,对本周内容和前期知识进行滚动训练。
8.每次月考后第一时间阅卷,要求试卷不过夜。开好试卷分析会,每位老师对自己所改试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
存在的问题:
1、各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这给我们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到底应该以哪一层学生为主攻对象更合适、更科学?因为现在录取率这么高,怕甩掉了不该甩的学生,同时若只照顾优生,差生也有意见,真是左右为难。
2、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3、各科之间的协调还不够,治“拐”力度不够。如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上了重点线,但其它科却没有上,或者是其它科上了重点线,而数学又没有上。
4、对尖子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5、对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够理想。
6、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2018年高考备考计划
一.目标:以面向高考,面向学生,面向新课标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辅导为辅,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争取在2018年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复习思路:将高三一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复习。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加配合模拟训练。第三阶段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第一阶段: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全面复习,纵向为主,多回头。
1、完成目标:完成高中数学所有内容的第一轮复习。力求做到复习得全面、扎实、到位。具体来说:概念(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实质性理解;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和初步应用;能理解或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定理证明;能简要说出各单元题目类型及主要解法。并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该轮复习中去。充分利用小题限时训练实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课堂教学:
(1)把握每章节考点,知识点和课时安排;每堂课要把握基础知识,基本题型(题组教学),重要公式,易错点,结论的来源,每节课典型例题规范板书(提高学生答题规范化),注重方法优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2)要注意的方面:针对复习用书哪些题必讲,精选例题的原因;归纳学习要点,归纳本节重点,难点,易错点,链接高考,关注配套的练习
(3)备好例题。备好例题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例题一般为三类:基础类,思想方法类,能力类。基础类的例题用于复习数学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思想方法类的例题用于复习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类的例题用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除指定备考资料外,可适当选取一些高考题作为例题)。
(4)讲好例题。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是学会解题的有效途径。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进行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教学的有效方法(5)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分散在整个复习过程之中,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例题与做练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提醒,使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的备课时要设计一些重要思想方法的例题,上课时,对例题的分析不但要分析解题思路,还要诱导学生发现数学思想方法。解完题后还要加以小结,说明所用主要知识,解题方法,数学思想。复习完一章后再对本章所用的主要思想方法加以总结
(6)加强分层教学。要对快班普通版,普通文理与艺术班相区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进行教学。可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后作业与练习等方面进行分层。同时要参考考试大纲与新课标要求及每年高考情况,来确定哪些内容大家都要掌握,哪些内容是部分学生要掌握,通过分层教学,尽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全面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3、练习与测试:要注意题目要精选
4、注意事项:①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②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③协调好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关系。重在对双基掌握理解,运用熟练。
第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中旬,专题复习配合模拟训练。突出重点,横向综合,从单一到综合;从分割到整体;从纵向知识到横向方法。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各地模拟试题及高考信息,编拟复习专题复习,注重针对性,横向综合。
2、高考选填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选择填空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方法。
3、高考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
4、做好试卷分析:每道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思路?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最本质的步骤有哪些?答题中的典型错误,分析其知识、逻辑上、心理上和策略上的原因;思考是否有更新颖的解法;试题评分标准及分步得分要领;应试策略和技巧;题目的纵横联系等。
5、关注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状况。
第三阶段:2018年4月中旬~2018年5月底,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总结归类,寻找不同题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教师巴以前的月考、单元测试、周考、专项训练等出错比较多的试题筛选出来,让学生重温。
2017年高考总结及2018年高考备考
发
言赵 书稿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高考备考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3月17日的正式会议由该副院长朱长华主持会议。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徐定斌作为东道主在会上致欢迎辞, 他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武汉教育的整体情况、发展战略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 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和教研协作体这种区域间教研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协作形式。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协作体理事会会长王池富在会上发言。他回顾了协作体成立的缘起和发展, 简要介绍了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并对未来协作体如何发展, 如何加强协作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 在以后的协作活动中要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进一步加快教科研的转型发展。关于教研工作的转型, 他从研究的取向、机制、视野、方法和技术几个层面, 强调要从以往的重“招数”、重具体经验研究向重视政策、重视策略研究转变;从“单兵作战”、个性化研究向参与式、合作式研究转变;从“验证式”、补充完善式研究向专业咨询引领转变;从思辨研究向实验、数据研究转变;从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研究转变。
自教育部出台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实施意见以来, 上海、浙江作为试点省份率先在今年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全国其他省市也陆续开始研究, 相继出台自己的新高考方案。对于教研工作该如何应对高考改革, 本次会议上杭州市教研室副主任朱可所作的《浙江省高考新方案解读及高中教学的新思考》的专题报告给了与会者很多有益的启示。他认为, 教研工作不仅要研究学校, 更要研究区域;不仅要研究课堂, 还要研究教育教学的全部要素;要从研究知识体系转向全面育人的研究;要研究教师的教, 更多的还是要研究学生的学;要从研究传统教学逐步转向研究基于信息化的现代教学。因为处于首批两个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 朱主任的报告备受瞩目。
与会的部分教研员和教师在下午的会议时间里按学科进行了分组研讨, 对本学科2015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方法、信息和教研教改经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各城市教研机构负责人会议则在前一天预备会议研讨的基础上, 继续由武汉市教科院中学教研室主任、协作体理事会秘书长曹松林主持召开。在与朱可主任进行了精彩互动后, 各城市教研机构的负责人集中对高三教学、高考备考、教研员的培训与协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和磋商, 并确定了厦门为下次协作体会议的主办地点。
留学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富有影响力的特殊群体,接受过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洗礼,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推动了科技、外交、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从摄影这门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专门学科来讲,由于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加入,使摄影摆脱了早期师徒相承的封闭状态,逐渐成为一种科学技术和一门视觉艺术,不再仅仅是一项谋生的手艺。也正是由于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广大先进知识分子的加入,摄影在中国不仅有了使用者,而且有了真正的研究者。他们利用自身优势,用学到的近代知识体系去探究摄影术,并把研究成果辅助书籍和媒体。他们还组织摄影团体举办影展,并开办摄影普及教育等。可以说,留学生在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技术方面的先期成绩和实践铺垫,为摄影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传播,既搭建起中西方融合、沟通的桥梁,也留下了开拓者清晰、坚实的印记。
门晓燕(当代艺术研究学者,留学奥地利)
我有一个习惯,在写作开始时,手底下会在纸上划拉。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呢?在欧洲学院里这些年一直流行着一个叫做自由书写的训练,这是一个针对写作的训练。上课开始的头十五分钟,学生们坐下来以后拿起笔在纸上随意乱写,可以完全没有逻辑,没有语法,想写什么写什么。写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也许写出了几个有用的词,有些词串起来也许可以形成某些意思。自由书写看似简单,其实是训练学生打开思路,培养自由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训练。针对摄影留学后的发言,我也是希望在探讨摄影问题的时候能够具有一个自由思考的心态,体现个体反思,而非所谓的共识。
何伊宁 (摄影文化学者,留学英国)
英国摄影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围绕调研实践和批评机制展开的。
在展开一个拍摄项目之前,学生需要在导师的协助下进行长时间针对自己感兴趣拍摄主题或者概念进行持续的调研,这个过程可以在图书馆或是屏幕前完成,也可以是实地的观察和拍摄。在此阶段,学生首先需要针对研究领域和话题进行横向的理论研究。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即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和其他文化理论。通过对大量摄影史以及各类理论文本的阅读,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创作所立足的根基和传统,以及有待开拓的边界。接下来,当学生确定一个兴趣点之后,导师和教授会帮助学生一同找与该话题相关的文本和资料,学生通过大量的研究来确定创作的切入点。当主题确定之后,学生需要就同一主题的摄影实践进行纵向的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形成方法论的构建。
伴随着学生的创作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作品已见雏形之后,课程中批评机制的引入便突显了它的重要意义。英国摄影高等教育中的批评机制通常包括一对一批评和小组批评两种形式。我认为中国的高校可以尝试和引荐小组互评的教学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教育贵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
高岩(天津美术学院教师,留学法国)
关于“摄影留学后”的讨论我不想去聊国外艺术院校教学机制的问题,我想跟大家讨论更具体的问题,关于摄影创作的逻辑与方法。我在美术学院学习摄影时,经常会听到教授们说起“艺术是不能教的”。一开始我无法理解是为什么,但伴随着学习和自我认知逐渐加深才明白原来“艺术”中不可教的是个性中其他人无法替代的那部分,而老师的工作是带来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游戏规则,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为他们打开窗口来引发实践,并通过语境、提问、历史线索与灵感来源、主题与摄影行为、传播与展示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语境,也就是背景。我们常说好的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创作时最先要面对的就是自身存在状态与身份认同这个问题。摄影师是在哪一种生活状态下进行的创作?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二个方面是提问。提问不好讲,因为大家都明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非常的困难,在这个阶段要面对的是针对背景展开个人化(观点)的思考。
第三个方面是历史线索与灵感来源。我理解今天所有的创作都是或多或少构建在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的产物,我们在初学时就应该去了解自己所关注的领域跟哪个流派的哪些人的语言或者内容与问题相接近,需要做一个有个人研究线索的艺术史梳理。这其中有哪件作品影响到你,从哪方面影响你?你创作的灵感来自什么地方?这部分工作会促成你的作品最终区别于艺术史地图的现状,减少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并找到新的坐标。
第四个方面是摄影行为与主题。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摄影行为最终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照片。比如你用什么样的摄影行为以及语言来和主题产生对话,再现主题是抓拍、摆拍还是直接利用现成品图像来表达。拍摄时候是否需要特殊摄影手段。拍摄人和主题的距离是远还是近。构图的重点在哪儿,可否利用到景深。作品中的光线是从哪来的,可否使用人造光源,哪种类型。所选择的拍摄时间是白天、夜晚还是某一个固定时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作为摄影师来讲一定要去思考的。
第五个方面是传播与展示。图像用什么样的载体呈现,是纸张、灯箱、铝塑板、印刷、木框或其他材质?照片呈现的最终尺寸是什么?思考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造型艺术领域之外的场域或者媒介?你的作品给观众的阅读方式与阅读时间是什么,观众如何进入你的作品?
孙小川(鲁迅美术学院教师,留学法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阿尔勒摄影学院学习期间不断地进行讨论。一年级学习技术的同学会有很多技术课程,像彩色暗房、黑白暗房、声音课、视频等课程,让你措手不及,我在国内接触到黑白暗房,已经有接触了,但是对于深入的技术不了解,需要很细致地完善你的技术。同时,老师要求寻找你的主题,有很多作品讨论课。每周会有这样的作品讨论课,把你平时做的作品找到一个空间展示出来,展示出来之后老师会问你很多问题,你为什么用黑白,为什么用彩色,为什么用这种画幅。总之就是很多个为什么构成了这样一个作品的讨论。在这个作品讨论的过程中会引发我很多的思考,我为什么做这样一个作品,最后的展示方式,为什么决定在这个高度上而不是更低的或者更适合人观看的视线。二年级有更多的工作坊,有很多讲座,邀请艺术家加入到课程的培训以及引导。所有的这些课程上的设置最终的方式就是引导你来进行你的创作、表达,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是你平时看的什么书,你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地方,最终能够形成你自己的一个创作体系,这是他最关心的。老师就像一个医生一样,给你分析你的问题所在,会给你提供很多艺术家的参考,同时让你回到图书馆去查阅去翻找,让你自己形成一个思考的体系,最后推动你形成一个创作上的表达。
唐晶(摄影师,留学德国)
在教学方面,德国的基础课课程是最好的教授来上基础课。他可以缺席自己工作室的课,可以任意调整时间,但是基础课不行,他约定了就必须来上。教授把他的整个学术地位及学术方向展现给刚刚进入美院的学生让他们进行自由选择,这样学生进入二年级的时候会很主动地学习而不会学得很被动。这是入学后第一个很大的区别。
二年以后,把摄影作为一种语言,把工具和材料作为一种语言,把媒介作为一种语言,发展出学生的独特性、独立性,三四年以后随着经验的增长大家学习理论和美术史观念,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撞车,避免在做作品的时候不了解以前的人做过什么,而不是为了研究这个理论。到了五年以后,大量的都是在做展览,美术馆里面的展览、银行里面的展览、办公室里面的展览、摄影节的展览、艺术空间的展览,需要不断的展览不断的项目带给你很多的实践经验。德国艺术学院验收,也就是他们衡量学生最终的标准,就是展览实践。你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行业从业人员都是看你做过哪些展览,所以他们的艺术家简历中展览是非常重要的。
德国的艺术院校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年度展。现在国内开始流行做毕业季,比如中央美院的毕业季投入了很多资金,效果也非常好,但是国外的年度展,所有的工作室设备都收入到他的库房,他的办公室重新刷墙重新设计来和学生一起做的展览,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展览,这个展览真的是学生在毕业之前做的一个全方位的实战演习,这些展览包括整体的形象设计、媒体采访、联络、开幕式派对的准备、最后的推广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的学生都很清楚自己在这个展览中的任务。等他们毕业的时候会发现世界最顶级的展览也都是大体上顺着这个流程在走,我的工作、我的能力是哪一项,或者是布展,或者是媒体,或者是策划方面有天分,可以很容易地转行,他也很清楚知道对方的工作流程,这样就导致学校里培养出的学生实战性和个人能力是非常全面的。年度展的架构,在现在中国的艺术学院里也能看到。去年我在天津美院的时候,他们的毕业季也是这种形式,挺有意思,第一次尝试,学生在布展和具体的技术环节上达不到预完美的效果,捅了各种娄子,有各种烦恼。但是中国学院的整体概念真的是在向欧洲靠拢。
德戈金夫 (摄影师,留学日本)
中日摄影教育的比较,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我国当前在传统工艺教育上的缺失。
我曾就读的日本大学摄影系对传统工艺之重视,不仅在日本和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从入校开始最早接触到的学校设施就是暗房,其暗房设备之奢侈,我回国后跑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暗房,包括学校的暗房和艺术家个人的工作室,都没见过条件更好的。那里有供本科生课堂教学使用的开放式大暗房和个人独立创作的小暗房,研究生有专门的研究生暗房,基本两三人共用一间,药品由学校免费提供,像我是以银盐研究为主的,到了硕士二年级系里就给我单独配了一间,然后还有彩色暗房、各种古典工艺暗房,铂金有铂金的暗房、湿板有湿板的暗房,分得非常细,足可见他们对传统工艺的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的摄影专业普遍对暗房这块比较忽视,很多学校以前都有,好坏先不说,至少是有,后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普及逐渐被拆掉或废弃了,少数留下来的维护和保养也不到位,设备的升级换代就更不用说,总之非常可惜,我现在在学校教课,常感觉处处受限,教学上施展不开。我觉得这种现象和我们的摄影教育一直没有建立起特别成熟、科学的体系有关系。传统工艺不仅是摄影教育的基础,也是师生们在创作与研究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来源。另外,如果能有大量受过专业传统工艺训练的人才回来的话,我相信对我们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历史影像的保存这块也会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黄东黎(摄影师,留学美国)
我刚刚进研究所的那个夏天,有一位老教授,这个老教授不是教摄影的老师,他是教哲学和美学的老师,他对我们研究生阶段的三个要求我认为是蛮重要的:第一,你要学会评价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第二,你要知道怎么陈述自己的作品;第三,让自己的作品具备价值并且让观众看到你作品的价值。
美国的摄影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四点:说、做、读和写。把说放在第一位是想强调“阐述和交流”的重要,经过长期培养形成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模式,美国从老师到学生,都愿意以一种资源共享的方式共同学习,因为有分享,自然有互动。而这种频繁广泛的交流互动是我们以往所经历的学习生涯中缺少的部分。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们经常做的小训练叫“电梯三十秒”,我觉得挺好的,假设你在乘坐一趟电梯的时候,身边站了一个策展人或者某个美术馆的馆长,他可能就到四楼,就只有三十秒的时间,如果他问起你,你该如何抓住这次机会,在 30 秒的时间内和跟他进行沟通,跟他说你就是在做什么样的艺术,用一句话表明你在做什么,让人对你的项目很快勾勒出一个图画式的印象,让人家记得你这个人。这是大家可以借鉴的训练方式。
王军(海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留学捷克)
我个人认为,仅从摄影作品的真实性上看,完全复制是一个点,完全虚幻是另一个点,两点一线。不同形态的摄影作品是靠复制近还是靠虚幻近?把新闻摄影、摄影故事、纪实摄影放在这条线上,比较容易看出其真实性。
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我在建一个省级图片数据中心,接触了大量国内大专院毕业的摄影师。在接受摄影教育和从业之初,感觉“盲人摸象、先入为主、被动接受、不得已为之”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对影像形态不清楚的情况下,没有找到他最适合的器材、题材、拍摄方式等。如果在院校摄影教育过程中就能解决或让他们开始面对这些问题,给他们多一些选择,他们在自主选择越多的情况下,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才能发挥出来,对于改变中国摄影的现状会有益处。
施翰涛(摄影评论家、策展人,留学美国)
至少从我个人当时的情况来说,出去留学和专业选择,这两者是相对分开的,出去留学甚至是先于专业选择的,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出去学习专业知识的问题。我出去的时候33岁,孩子都已经3岁了,当时其实主要纠结的是要不要出去,一定程度上我是为了能够对当时自身的发展状况有一些更根本的改变,才决定出去的。尽管那时候我已经工作了10年了,而且主要是在摄影艺术机构工作,但是我出去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摄影专业,因为我觉得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其次的,当时更多考虑的是,有一个新的环境,能够安安静静读一点书、想一些问题。当然最终读的专业会与摄影或艺术有一些关系,但是即便就摄影上的困惑来说,最根本的好像还是摄影之外的问题。另外当然还有我个人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其实摄影留学首先还是个留学的问题。
我之所以谈论关于摄影留学和同城艺术机构的关系的话题,是因为第一,其实摄影留学不仅仅要在自己的学校和课堂里学好课程内的东西,外面还有很多值得好好利用的资源。第二,我们在考虑出去留学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专业的非常具体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来自于自身的或者外部的。
王帅(天津美术学院教师,留学法国)
西方的教育有个特点,我认为有点像中国的中医,在无形中,试图寻找、归纳或者梳理出有形的东西。我研究过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体系化的东西,你很难从这些设置中完全把握住直接明确的方向。所有选择摄影作为创作媒介的同学基本都能很熟练的,通过自学和与老师、实验员的交流掌握这些技术问题。我们的教学倒好像是有形的,教学、时间等等,也许有形更利于管理。所以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要做的则是如何在有形和限制中寻找到某种精神方面无形的东西。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留学法国)
这个研讨会的题目起得特别好,摄影留学后,留学之后怎么样了,我们在这里相聚是因为我们选择回到中国发展,很多人没有回来,他们的人生是另外的样子。
我有不少学生出国留学前来我这里询问经验,我会告诉他们,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我们在座的这波人多是几年前在海外学习的,数量和力量其实非常有限。现在出去的人的量是原来出国的10倍、20倍,他们过了五年学成,再过五年积累他们的人生经验,十年后就会形成他们的风格,那时候的风格应该是什么?他们承担了把中国影像艺术带入到世界舞台的责任。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出国学习的人,在学习西方视觉表达体系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寻找有关中国的题材、结合中国的艺术语言、思考并表达中国的思想与情感。大家学到西方好的之后回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成长有特别的意义,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也好,还是跟国家社会共同的成长也好,最终要能够让中国的艺术真正走到世界上去。
曾璜(新华社高级编辑,留学美国)
首先我百分之百支持朱炯老师的观点,她今天谈的好几个点,都是我想讲的。再来回应一下黄东黎,她说回国之后,很多时候本来是去参加展览,但是居然承担了不少翻译的工作。我回国后,也一直帮着很多大活动做翻译,认识了很多美国和欧洲摄影界的重要人士。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积累资源、整合资源和利用资源,是人生的三个步骤,你应该尽快地迈过去。还有帮人做事,选择做事,挑头做事,也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也应该尽快迈过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史学科的考查更关注考生的能力,特别是史学能力的运用。我们常说,出题的人离教材越来越远,这是在命题形式上和表述内容上,但不脱离教材的地方在于依然以教材的史实为背景,为依托。因此考前的20天左右,我们要从题海中跳出,留出更多的时间回归教材。
1.考生在复习教材时要注意“抓大放小”。千万不要象复习旧版本教材那样把所有知识点死记硬背,现在的高考有适当的主干知识做基础就可以了。考生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理解”就足够应对考试了。
2.教材是按文明史的专题史编写的,包括政治专题、经济专题和文化专题三部分,并不象通史那样按时间顺序安排的,很多考生会出现时空混乱的情况,而考试大纲是按通史的时间顺序重新整合的,因此建议学生按照考试大纲来复习。从考试大纲来看,除去科技与生活文化部分,大约可以划分为18个小专题,把这18个小专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形成知识线索,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主干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对史实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学生在考前18天每天处理一个专题,起码可以帮助考生明确教材的主干知识点。
3.要加强对考试说明所要求的每一个历史概念的解读及掌握。那么怎样才能解读和掌握历史概念呢?一定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如果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最终只能牵强附会,似懂非懂。
4.立足与高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论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
二.对选择题的备考
1.概况:现在文综历史出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这种出题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是指在题干或选项中引用材料,创设情境,材料围绕命题立意展开,设问与材料紧密结合,情景、知识、设问三位一体。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提取、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适应了新课标实施以后,“一标多本”的中学教学实际,近年来深受命题专家青睐。
2.解题技巧:
首先,审清题干三要素:时间(跨度)、空间(范围)、领域(内容方向),这犹如在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通过“长”(时间)、“宽”(空间)、“高”(领域)三维,可以界定其中的任何一点。在历史的知识海洋里,我们通过这三个要素,可以界定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其次,判断四个选项,除了要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外,还要特别看其表达程度是否适当,把握好“度”(恰当)。
简而言之,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必然完全同时符合四个要素的要求:题干的时、空、域,以及选项的适度。错其一,此题满盘皆输,全其四,此题满分到手。特别注意:虽然选择题难度不小,但同学们必须知道真正难得题目就2个左右,大部分的题目,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一定要有这个信心。
3.选择题分类指导。
图表类,它的考察重点是通过漫画、图片、表格、曲线图的形式来考察学生识读图标、认知历史、再现历史的能力。这种题型高考中是常考的题型。
a漫画,历史漫画往往凸出重大历史事件中各方力量之间关系的焦点冲突。
注意:充分挖掘所有信息,以利于更准确表达,从而形成全局认识。要避免只见局部不看全局的错误。
b图片(地图),图片(地图)是考试常用材料,用以考察对历史特征的判断。
注意:①通过上面的文字信息判断相关的历史事件;②通过图形风格推敲历史时间;③通过其中人物事物判断历史归属;④通过画面场景理解相关历史;等等。
c表格,常用于数据比较,通过数字分析看历史的发展和变化:①如果是单一的一组数据,则看发展;②如果是几组数据,则要横看 + 纵看 + 比较看,既看发展,又要看变化。其中数据表格标题要注意。
d曲线图,曲线图反映的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变化:①坐标横轴线表达时间;②坐标纵轴线表达发展水平;③曲线中的转折点与重大事件密切,通过对应坐标时间判定;④曲线中的趋势段表达一个历史阶段;⑤如果有多个曲线形成交叉点,则这个交叉点是变化的临界点关键处。此类试题常借助坐标时间进行分析。
观点信息类,这类题在试卷中是比较多的,它主要是从材料中归纳提炼观点信息,通常有这些表述“反映什么,表现有,体现在,说明什么,可得知”等。这类题的难易程度不一,但有时干扰比较大。解题的方法有,首先确定好三要素,时、空、范,然后确定主体,看看材料强调什么,运用已学知识排除2个选项,再回到材料认真比较,选出正确
概念类,这类题主要考察材料中的某一句话或一个词的特定含义。这要学生把句或词放到材料中反复理解,对应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原因影响类,这种题主要是考察事件或制度出现的原因和影响。通常有这些表述“背景、目的、原因、影响是什么”等。这类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难度一般偏易
否定逆向类,这种题的设问是否定的,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本身题目还是不难,但很多学生因为看错题,误为准确,所以做错。这要求我们学生审题要仔细。
史学理论类,这种题现在还不太稳定,前年有考,去年没考,但是即使出现,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它主要考察学生运用除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史观对历史问题或事件进行重新解读。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等。
还有几种方法:
选项中两个答案相似,说明这两个选项都不是正确的。
选择中有两个相互对立的,一般而言,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选项中的某个词与材料中相似或相同,往往可以佐证正确答案。
选项中表述太过绝对的观点一般不是正确答案。
切忌不要先入为主,要以材料为解题的准绳。
三. 对材料题的备考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
结合设问理解材料
分析层次寻找信息
联系书本判断分析
提炼观点转换词语
材料为主结合书本
2.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
读图判定文物的类别和名称
挖掘隐含信息(隐性知识)
联系课文内容作答(状况及原因)
地图类方法(分布特点及原因)
漫画类方法(现象及其本质分析原因)
3.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曲线图、柱状图
看题头、表格、小注(时间、地点、国家或者是行业)
横纵比较表格找出数据变化的趋势(增长、上升;减少、下降)
联系课文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变化看数字、原因看时间、内容看事件
4.组织答案六个注意
1.注意分值(组织答案)
2.注意审题(问什么答什么)
3.注意简洁(序号化)
4.注意全面(不准照抄原文)
5.注意用语(学科术语或书面语)
6.注意书写(字迹工整)
四.几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科技政策
转型时期的文化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五.2012年高考历史周年性大事
必修一: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同年《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
2.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
3.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
4.1972年,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40周年)
5.1992年,九二共识(20周年)
6.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40周年)
必修二:
1.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520周年)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490周年)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
3.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20周年)
必修三:
1.1842年,魏源编纂《海国图志》(170周年)
泉州七中 梁世能
我的汇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二是我校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整体安排,三是我校语文总复习的几个有益做法,四是我们对2008年高考有关信息的理解。
一、关于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几个认识
高考语文总复习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内容多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并取得应有的效益,首先取决于总复习的主持者——语文教师对总复习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套用一句政治的话语,就是所谓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想先跟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们备课组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
1、对高考语文总复习性质目标的定位 我们认为,高考语文总复习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本能力的整合与提高,它十分依赖学生原有的语文功底。另外,高考语文总复习的目标直指高考,最终体现为分数,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应试教育,它不要求超越《考试说明》的范围作过多的扩展。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整个高考语文总复习可以分为“可为”与“不可为”两大部分。属于“可为”的是语文知识及有章法可循的显性内容,比如名句名篇、文言字词等知识性内容,以及散文诗歌的表现技巧、语言运用中的病句修改、作文的结构等显性内容;属于“不可为”的是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感、阅读兴趣等隐性的东西。对于“可为”的内容,我们要做实做稳,而对于“不可为”的内容,我们要尽可能化虚为实,给学生归纳一定的套路,如果做不到,我们宁可放弃。只有用这样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总复习,我们才能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在总复习中体现出来的一些语文缺陷有正确的心理准备,既不轻言放弃,也不盲目乐观;我们才能从“可为与不可为”两个层面出发去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既不做太多的无用功,也不轻视基本知识的识记。
2、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认识
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本意出发,能力题是用来拉分的,知识题是用来给分的。但是,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许多优生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能力题得分不高、知识题失分严重的问题,以至无法在语文学科中拉开与中等生的差距,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总分上名牌大学录取线,语文单科不及格的现象,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但语文老师恐怕也难辞其咎,起码,我们老师在督促学生掌握知识性内容方面,是有一定责任的。据此,我们认为,知识性考题其实反倒是高考语文拉分的重点,是语文总复习中不能放松的重点。根据07年《考试说明》的范围,我们可以把“名句名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文言阅读”划入为知识目标的范畴,它们的分值加起来达到35分,是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都能拿到的分数,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这里,我们把“文言阅读、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划入知识目标,主要是考虑到这三个板块在考试实践中的特点:
从文学名著的考查来看,虽然也有可能考查评论分析(2008年出现的可能性极大),但评论分析的基础是对情节、人物的识记,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评论分析有可能无师自通,而缺少这个识记的基础,评论分析则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比如,要让同学分析评价《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刘备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同学如果能记住“煮酒论英雄”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自然能得出“曹操骄横霸道、踌躇满志,刘备小心机智、韬光养晦”的结论,而学生如果没能记住情节,不但在答题时无法分析,而且概括出来的性格特征也会歪得很远。
从文言阅读的考查看,涉及的实词、虚词大多是课本基本字词,其用法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范例,熟练掌握课本字词的同学并不会对文言阅读感到困难,至于文言阅读中的第三小题“对原文的分析概括”,看似考查分析能力,其实考点还在于文言翻译,因为该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对原文的串译,只要字词过关,看懂原文,解决它并不困难;
从文化经典的考查看,考查重点显然在于文言翻译,虽然有一道理解文意的题目,但实质只是要求我们找出文段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加以翻译或解说,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道题的题干往往还有一个附加要求——用自己的话,这简直就是提示我们,答案是可以从原文找到的,只是你不能照抄。比如,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题,第二小题的题干是这样问的——“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我们认真比对就可以发现,这个答案其实就是原文中心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解说,因此,我们认为,文化经典题对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另外,从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看过或者做过考试文段的同学,即使他的文言阅读能力不高,他的得分率也会比较高,反之,没看、没做过该文段的,即使文言阅读能力不低,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所以不管它是能力题还是知识题,多练多记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辨别争论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泾渭分明,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能力完全可以在知识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用刻意去追求。比如说,诗歌鉴赏是典型能力考题,有时候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假如我们不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角度入手,而是扎扎实实做好诗歌有关知识的复习,讲透诗歌的章法和修辞,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诗歌鉴赏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具体举个例子: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tuo)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这是一道语文老师都很熟悉的试题,但许多学生却对这道考题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解答,更不用说答出参考答案所提的三个描写角度。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老师在复习时,并没有将有关描写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在面对“从哪几方面写景”的问题时,根本就没有思路,不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反过来,假如我们扎扎实实地把“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所涉及的知识,包括描写方法、描写角度、描写特色等,包括描写角度的具体内容,如正侧面、虚实、动静、点面、声色、视角、五官感觉等都详细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描写”表达方式的知识体系,那么学生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从自已的知识储备中搜索到有关信息,并进而大致猜出命题者设问的意图,组织出与参考答案较接近的答案的。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复习中有必要花大力气做好各类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讲解,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各种文体、各个考点的知识体系。
3、对复习资料(练习、试卷)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复习资料,包括练习、试卷,肯定是数量繁多、鱼龙混杂的。在众多的复习参考资料中,选择哪些资料为好呢。我们备课组讨论后认识到,资料不在于多,关键要能为我所用;考题不在于新,关键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选择或使用资料时就抱定这么一条标准:知识性的习题或资料,比如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比较无所谓优劣,资料全面一点,数量略多一点,关系不太大,学生本身也会进行判别和选择;能力型考题,应当不求数量,但求规范准确,只有教师能做得下去、能解释得清楚的题目,学生做起来才会有收获。因此,即使是备课组统一使用的总复习教辅资料,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全做,一本教辅书,能有60%以上的题目适合我们的学生,就可以算是一本优秀教辅了。
另外,我们还认为,高考语文总复习要始终坚持“讲、练、考”一致的原则,语文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具有成绩提高缓慢、容易反复的不利因素,一旦出现“讲、练、考”三者的脱节,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大受打击,对整个语文总复习是十分不利的。当然,要做到“讲、练、考”的一致,首先要保证 “讲”的质量,要避免“讲”的片面性,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交流碰撞来加以解决。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备课组的作用不能仅仅用来统一进度和统一习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备课组组织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思想碰撞等,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专业成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但长期坚持备课组活动的“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而且积极倡导组内的“常态”听课和教师课后整理教案的习惯。
4、对学生“语文投入”的认识 语文虽然号称三大主科之一,但在高考总复习中,它的地位却有些尴尬。学生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见效慢、易反复的语文学科,不太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总复习中“自作多情”或“自寻烦恼”,也才不会因为时间和作业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给语文总复习造成更大的损失。当然,我们不对学生的“语文投入”抱太大的希望,不等于放弃对学生的要求和督促。我们的意见是,正是考虑到学生在“语文投入”上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语文教师更应当合理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课堂时间、早读时间,更应当精选精讲习题。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必一节课上满45分钟,留下一点时间供学生反刍消化,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我们还应当每周安排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读书,把阅读名著、经典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课余时间,最终收获的可能是更多的失望。至于早读课,我们的认识是,与其手拿“棍棒”盯着,不如给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让任务去驱动、让测试去驱动。
5、对教材(课本、读本)作用的认识
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考题,考试文段出自《语文读本》第五册,与考前专家“因为有些学校没有订读本,为了避免不公平,名著和文化经典会避开读本出题”的预料有较大出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我们无从得知,但起码说明了,读本的文章是精彩的、重要的,完全具备进入考题的基本条件。我们不提倡猜题押宝,但应该由此看到读本文章在总复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至于课本,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既是部分考题的直接来源,也是命题和答题的重要借鉴,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既有《考试说明》中“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也有近几年出现的可在课本中找到踪影的高考试题,更有巧用课本素材而倍受青睐的满分作文。所以,我们不能在文言文复习结束之后就开始远离我们的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开发利用,要让课本和读本成为高考制胜的一把利刃。
二、我校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安排和策略
1、三轮复习
和许多兄弟学校的做法相同,我们学校的高考语文总复习也是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扎实双基。主要工作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大概要花费22周的时间。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课本和读本的文言知识梳理,大概花10周时间,其他板块的复习大致这样安排:文言综合阅读2周,现代文阅读5周,诗歌鉴赏2周,语言运用3周。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名句名篇和作文不单独安排复习时间,采用穿插进行、贯穿全程的方法进行复习,比如,三部文化经典著作,我们就大致这样安排:上学期1—12周读《孟子》,13—21周读《庄子》,下学期读《论语》,每周一节课,或评讲有关练习,或指导阅读。第二轮:专项提高。主要思路是针对学生比较害怕的几个板块,比如诗歌、散文、文化经典、作文等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力求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时间安排6周。
第三轮:突破难点。主要思路是分析学生在省市质检中的答题情况,并综合考前信息的提示,就几个重要且薄弱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目标是提高答题规范性和准确性。这一轮我们大概安排3周时间。
2、瓶颈和对策
分析我校这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得失,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高分(优生单科上120分)不多,二是单科薄弱(总分优秀者单科不上100分),为此,我们这一届的高考总复习还专门就解决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讨,力求有所突破。
高分不多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师能够操控的分数只能是110分左右,上120分的确有运气的成份。因此,人数不多的问题只能通过培养上110分的后备团队来加解决,我们设想,如果每班稳定能上110分的人数达到一定的比例,让这一定比例的同学自由发挥,去碰运气,上120分的人数也应当会有增加。为此,我们要求,各班要重视对有可能上110分段同学的培养,要想办法解剖他们的弱项,让他们的成绩能基本稳定在110分以上,而后,在下学期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得分亮点,比如作文的文采、答题的规范、书写的工整等,争取每个大题都能提高1分,从而使他们的分数更加接近120分。
总分较好且语文单科薄弱的同学在理科班中人数更多,这一些同学往往对语文兴趣不高,进步缓慢,是我们老师很头痛又不能不关注的对象。分析过去我们对这一些同学的督促,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有起步较晚,没有长期坚持,手段不够强硬等三个,因此,我们建议,总复习开始时,应当联合班主任对这些同学进行单列管理,长期坚持检查督促他们对语文基础考题的掌握情况,比如,天天抽查默写,隔天检查名著阅读或文化经典阅读,重点批改作文基础等级等,在手段的使用上既要动之以情理,更要有过硬的强制要求,对这一些同学,可以不必过多考虑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因为语文不上,对他们的影响更致命。
三、我校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几个具体做法
1、识记性内容化整为零、以练代记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对知识性的内容,我们是十分重视的。为了能够把这种重视转化为实践操作,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以练代记”的做法。对名句名篇,我们由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把课本背诵内容分三轮整理成小测卷,贯穿整个高三总复习,其中第一轮小测全面涉及,第二轮关注重点,第三轮强化薄弱,每张小测卷20个句子,限时10分钟,主要利用早读课完成,前20分钟背,后10分钟默写。由于每张小测卷都备注有下次检测范围,所以学生早读课目标明确,时间利用效率都会比较高。对文化经典的内容,我们也由备课组老师专人负责,将三部著作中所有可能出成题目的文段都筛选出来,整理成练习卷,每周一张,按照我们事先规划的时间安排,逐一推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老师选编的习题肯定会与学生手头中的复习资料重复,但假如我们真的要将文化经典当作知识性的内容来加以复习,我们其实是不必理会这种重复的,重要的文段,做它两三遍也不为多,07年高考所选的《孟子》文段,许多同学都做过有关习题,但得分也不是十分理想。对于文学名著,我们的做法也是定时定篇,以练代记。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特意把这些识记内容分割成几个小块,分派到各次考试,范围都提前两周公布给学生。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不怕你知道考什么,就怕你知道了不去落实。
2、强化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的高考改卷笑话:有的考生移花接木,把现代文阅读的内容拼接到作文中,改卷老师不小心还真给了高分。这样的事例其实正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为了强调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就近、就熟取材,进而丰富充实作文内容,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一是通过教师课堂的示范,让学生逐步养成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习惯,像我们备课组庄月芳老师昨天所上的公开课,就是这一种做法的一个范例;二是通过短评和周记来实现对学生的强化训练,我们要求,课内文言文复习时,每个单元都要选一篇课文写一则短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事例,并由事例引申观点的能力,短评题目由教师自主确定。比如,我就曾经要求学生针对《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写一篇200字的短评,然后在讲评时再把0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满分作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在满分作文中有多少人使用了这一个课本素材,他们都怎么用(0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题是一幅漫画,标题是“摔了一跤”,画面上是一个孩子踩到到西瓜皮,摔了一跤,结果学校、社会、家庭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整个漫画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因为过分关爱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恰好与“父母之爱子”与很紧密的联系)。在散文诗歌阅读复习时,我们还要求或学生摘抄优美文段、诗句,或写作短评感悟,并把这些内容整理到周记中,教师定期或不期检查。第三,我们还组织编写一些课内素材化用到作文的范例,提供给学生参考,并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同时提供有关课内素材使用的写作提示。
3、作文多练快改,分项突破
作文训练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老大难问题,不训练不行,写多了老师又改不完。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的做法是多练少改,分项突破。多练就是要求要保证每两周至少一次的完整作文训练,有时间,还再辅以片断写作训练,学生的笔头如锄头,不经常使用,就容易生锈,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灵手拙的毛病;快改就是要求作文批改隔天不隔周,要用尽快的速度把作文发给学生,为了达到快的目的,我们一般采用摸拟高考打分的形式,不进行详细的旁批和总评,对于不及格的同学,则尽可能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三言两语,略加点拔,效果可能比写一堆评论文字要好;分项突破就是要求每次作文都要就作文基础等级的某一项目进行指导和规范,在批改时用一定的记号标记教师对学生这一专项落实情况的评价,然后再用分数表示对整篇作文的总体评价。比如,这次作文是专门针对结构完整的,批改时,能做到结构完整的作文就先打个“Ⅴ”,然后再给出一个总评成绩。
4、归纳答题模板,强化答题规范
诗歌和文学文品阅读是高考中比较难的板块,我们曾经对各班总分前几名的同学做过调查,其中对“自己没把握的题目”的回答,几乎都是诗歌和散文阅读。学生,特别是优生,对这两块内容没把握,主要问题还不在于读不懂文本,他们更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对此,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对典型高考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整理出各考点常规的答题模板,以便学生在答题时套用。比如,我们对目前正在复习的散文阅读,就整理了十几种模板,大的比如有表现手法鉴赏题模板——手法+原文例子+效果+主题情感,小的比如有象征性词语含义题模板——原指(物象义)+实指(人以及精神品质)等,这些模板的存在,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并在实际答题中有良好的效果。昨天,我们听到的,我们备课组陈国扬老师的公开课《现代文阅读指导》,就是我们这种复习理念的一次实践操作。当然,我们不能保证这样的模板对任何一道考题都有效,但有套路总比放任自由来得好。
5、分主次布置课外练习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语文投入的问题,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解决它既要做到课堂精讲,腾出时间给学生,又要注意课外练习的量和质。我们比较提倡的做法是:分主次布置课外作业。这里所讲的“主次”指的是作业本身的重要程度,不是指学生的成绩层次。具体说,就是把要布置的课外作业尽可能分成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的量少而精,选作可以量稍大、面稍广。必做题因其量少,完成可能性较大,学生就愿意去做,质量也较有保证。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布置作业法,也有它的好处:作业那么多,必做的才这么一点,不做好像对不住老师;做完必做题,再做选做题,心理上也可能会有“超过了其他同学”的优越感,做起作业来可能也会比较有动力。
四、对2008年高考信息的理解
在参加今天会议之前,我们先后参加了几次语文高考研讨会,从中也获得了一些信息。对于这些信息,我们组织老师进行过讨论,结论是:在2008年高考说明出台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是假的,不能信以为真,但必须引起关注。因此,下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只是我们备课组在各种小道消息的基础上,从我们对高考语文的理解出发而形成的一些主观臆测,纯属一家之言,老师们也只能姑妄听之,不宜信以为真。
1.我们认为08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应当是平稳过渡,在题型、题量和难度上会与07年高考基本一致。
2、对于文学名著题,有人预测,会采用出两组题,一组评论分析型,另一组是复述情节型的,每组两题,都是两选一。对这种猜测,我们较为赞同,已经在这学期的考试中进行过几次尝试。另外,要更多地关注名著题的改卷难度,要提防出现常识性填空。还有人预计,文学名著的范围会有所扩大,我们的理解是,不必着急去扩大范围,一切等到考试说明公布再作打算,目前还是应当重点抓好十部长篇。
3、文化经典的题目,我们认为可以关注一下三部著作多文段交叉的题目,因为《论语》和《孟子》同属儒家经典著,有许多内容和观点是一致的,分别选一段内容、观点相近的文字是很容易的,而《庄子》有不少内容则是反驳儒家学说,特别是反驳《论语》的,各选出一段内容相关但观点有别的文字,用以考查对两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在理论上也是存在可能的。
4、关于现代文阅读,我们听到的信息大多数都提到弱化小阅读的问题。对于这个信息,我们觉得应重点关注,现代文小阅读,特别是科技文,历来为语文教师所憎恶,2007年高考说明公布之前,还传过小阅读全部退出考卷,选择题仅剩下9分的说法。08年高考,假如真的让科技文退出考卷,那多出来的分数呢?会不会有一部分跑到文学作品阅读中,整合成大分值的短评短论题?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福建语文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阅读后的写作,认为阅读后没有写作,阅读任务并没有完成。
会上,省招办对今年普通高考考务工作及普通高考备考和网上填报志愿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培训,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地认真总结交流近年来安全办考的经验做法,重点对试卷安全、考务精细化管理、外语听力测试、防范高科技作弊、报名资格审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会议指出,今年我省普通高考工作多、任务重,在志愿填报方式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信息化建设等短板工作也要有所突破,还要提前考虑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各级考试管理机构要明确责任、勇于担当办考主体责任,抓住关键、讲求实效,切实落实高考安全工作。
会议强调,高考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部门单位多、工作要求严,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地抓好各个环节,做到思想不松、措施不少、力度不减,确保考试安全、顺利进行。
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高考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熟知预案、确保安全,保证考试工作的平稳顺利进行。
对智慧机场的发展, 我提出几点建议:
(1) 积极推动核心技术的研发。智慧机场是电子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技术, 包括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各个环节, 其中近距离无线通信、传感网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云计算、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形成研发、生产和应用的一个完整的运行链条, 不断站在产业的至高点。
(2) 持续拓展智能机场的内涵。智能机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机场的充分运用, 是机场信息化水平的具体体现, 当前电子登机牌、自动行李处理及扫描等信息技术在机场已得到充分利用, 但信息技术在机场仍然有非常广阔的尚待开发的空间, 需要我们业界共同探讨, 进一步丰富智慧机场的内涵。
(3) 不断加强产业内部合作, 智慧机场产业链涉及到芯片开发、终端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业务运营等, 每个环节对产业的长远发展都非常重要。当前我们国家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机场产业链, 但部分环节实际上还比较弱, 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融合度还有待提高, 需要产业链上下合作, 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 推动产业整体向前发展。
(4) 加快完善智慧机场标准体系。标准是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们国家物联网标准工作已在加紧进行, 但离产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智慧机场标准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我们全面梳理智能机场里面的感知技术、网络通信、安全保障等各个领域。
可信计算技术已成全球战略资源
中国自主的基础可信计算技术是以密码算法为核心,并以密码安全芯片为基础的产业。现阶段,中国的可信计算技术已形成以产业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的可信计算产业链。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标准的自主可信计算产业链中,得到了全球化的支持和协作。
在2015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与信息技术联合委员会,联合宣布了支持中国自主密码算法的新标准发布,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可信计算密码技术首次进入国际组织,中国的可信计算技术进入全球一体化的产业链,也为中国的自主可信计算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生态发展环境,以便中国在全球可信技术战略资源中,进行自主的大规模部署。
随着可信计算芯片进入各种各样的电子智能设备,中国也在加快部署自主可信计算发展全球战略,这是竞争全球网络空间自主权的关键。部署可信计算基础产业发展战略,应着力在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上抢占先机。为保证网络空间计算设备的安全,拥有规模化部署的可信计算设备,是中国占领未来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上的有力支点。
在国家规划层面上,部署可信计算基础产业发展战略需采取强有力的相关措施,支持和引导中国基础可信计算产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其中,在政府、军队、铁路、税务、电力、石化等国家重要部门和行业,应鼓励引导应用计算系统、设备,快速推动可信计算基础形成战略规模,形成自主的可信计算网络空间技术坏境。
中国企业应进一步加快完成中国密码算法的国际技术标准统一,参与国际可信计算产业的竞争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可信计算产业话语权。
可信华泰副总经理孙瑜:
可信计算技术需要形成整体防御的效果
可信计算是网络安全的基础支撑,保证网络自身的安全机制得到有效的使用。可信技术不是防火墙、杀毒软件之类的单一层面防护,而是从密码、芯片、软件、网络等层面构建一套整体的安全防护体系。
信息安全问题始终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问题日益彰显,体现了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这说明网络安全的理念需要有新的技术去保障。可信计算技术的理念之一,就是系统与关注病毒相比,更关注于对系统自身的了解。应明确系统的职责,比如有哪些权限,可访问哪些目录。可信技术下的策略语言,可将流程和过程呈现清晰明确的形式化格式。可信技术应有效整合体系化防御手段,并最终实现整体防御效果。在芯片领域,应将可信技术推向电网、手机、ATM等信息系统平台,使得可信计算的技术并不局限于服务器个人终端、手机,而是使更多信息系统受到安全性保护,将安全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软件上的可信运用,则包括可信的框架、接口等,对软件进行高度的抽象、提炼,指导信息系统中安全软件如何使用和运用。
互联网+的模式下,厂商将提供开放平台,逐渐开发具有操作系统可信模块的功能,也会逐步开放源代码,从而搭建技术框架和架构,使可信计算涉及面广、层次多、范围广,最终推动可信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希望有更多的安全厂商或应用厂商将技术应用向产业化方向推进,以达到更佳的安全效果。
作为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肩负着信息系统建设的责任,这关乎国家的形象和利益,未来将会推出更多产品和系统方案来改善信息系统建设。
北京新云东方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于昇:
全面推行自主可信计算技术
“TOP项目”是在北京经信委的指导下,由华胜天成发起,在新云东方落地的可信、开放高端产业化项目,这项基于可知、可编、可构的系统策略,是通过引入IBM的核心计算技术,融入可信计算技术,通过消化、融合的方式,重新打造出高端国产化的计算体系,包括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
在这些系统当中,新云东方得到了IBM支持,其中包括源代码和服务。IBM甚至有专门的团队为新云东方服务、讲课,同时帮助新云东方一同升级改造系统。旨在满足金融、电信、能源等部门对于信息系统高性能、高可靠的要求。
目前,新云东方自主开发的基于OpenPOWER的NL2200的服务器已经下线。通过大面积测试,这款基于OpenPOWER的NL2200的服务器能够胜任银行等部门的要求。
2016年3至9月,新云东方将进行安全操作系统的开发,IBM将配合新云东方进行新一轮操作系统改造工作,以便支持中国可信计算技术的要求。在合作过程中,IBM提供源代码和培训,并与新云东方共同研究分析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流程、模块、接口,共同提出改造方案,并将IBM的安全模块和所有的密码算法完全剔除,最后由新云东方自主开发,完成新一轮操作系统安全模块和替换。
在此之后,新云东方将申请三级认证,并在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开发安全可信操作系统。
目前,新云东方在研究数据库与应用中间链的可信技术。在操作系统层面,如果数据库或应用内部有脚本代码无法控制,新云东方将在数据库内部对存储过程和触发器进行度量。
新云东方在整体架构当中,会进行“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开发。新云东方希望通过国家的可信连接架构技术和可信网络连接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实现在没有软件启动的情况下,便可以实现硬件平台的可信连接。而在用户接入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在软件层面与用户能够操作的虚拟机层面的可信连接,通过两层的可信连接实现信息流动和认证的可信,并通过自下而上的可信链的建立,实现结点的可信,通过横竖两方面的可信实现云中心的可信。
新华信息化执行主编刘君:
可信计算对于推进网络空间诚信建设至关重要
进入网络媒体时代以后,网络空间的诚信建设变得愈发重要。早期的网络媒体环境充满着太多的“不可信”,例如曾经出现的一些故意匿名注册发布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造谣等事件,充分说明了推进网络空间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诚信的环境当中生活,人心才能向善。用户在线上空间的诚信行为,有时能够影响到用户的心态甚至是线下的行为。现在网络空间诚信体系的建设正在提速,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用真实身份注册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了。互联网的运行模式和可信计算的发展,让网民不再纠结于是否参与网络虚拟空间的实名制,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意识到,只有实名制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或荣誉。
过去,很多人不愿意在网络空间实名,喜欢用假名字或昵称,因为这样就有种特别“自由”的感觉,觉得不会被监控。但实际上随着可信计算的应用和推广,这种动着歪脑筋的“透明人”将很难再有生存空间,因为可信计算在提升网络安全的同时,也使得网络行为能够可追溯,这对于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和诚信建设至关重要。
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基于用户的位置提供服务变得更加容易。这也是可信计算施展其技术优势的重要方向。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移动网络空间的网络安全以及网络诚信建设,依然离不开可信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支撑。基于位置的服务,让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变得更加便捷,如此一来诚信变得非常关键,因为一旦基于位置的服务被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且用户在网络空间的诚信应该有一定的客观衡量标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通过可信计算等技术来综合考量评判用户的行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总编辑顾环宇:
推动中国可信计算产业的品牌化发展
《中国名牌》作为新华社旗下的杂志,在2016年第一期的专题报道中,围绕可信计算产业做了最新报道,展示了该领域的全新技术与专家解读内容。同时,作为此次“中国可信开放与网络安全高峰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名牌》在媒体宣传报道中也占有一定的先进性,推动了可信计算产业的媒体宣传,也弥补了新兴产业在社会受众中的认知空白。
媒体行业应该为中国可信计算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媒体的助力还将推动中国可信计算产业进行更为细致的系统化延伸发展。
在解读可信计算产业技术时,媒体能够搭建起可信计算专家和普通人之间的高效传播桥梁,将专家口中生涩难懂的行业技术术语,转化为大众所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未来,面对中国可信计算产业技术、政策和战略的解读,媒体可把不同的信息传达给不同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这样一来更能促成中国可信计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中国名牌》杂志在创刊至今的23年中,一直致力于企业的名牌化研究。事实上,在任何产业中,品牌化的发展都可能给这个产业带来除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之外更多的附加价值。企业品牌创新所带来的价值与地位,可以增加企业在行业中的关注度,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收益。《中国名牌》的品牌监测中心,常年对市场中的品牌化建设进行跟踪研究,并发现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非常关键,一个企业也应该从建立之初就需要具备品牌思维。
涉及到可信计算行业的品牌化发展,建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为其信息安全产品制作商标卡通形象,并有规划地提早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工作,这样一来企业才具备商标的独家使用权。因此,未来可信计算产业的品牌化发展是行业内企业的重要规划内容之一。
网络安全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可信计算产业更是一个拥有巨大资源和成本的市场。建议每一个可信计算企业动员起来,在行业里占领一定的发展先机,《中国名牌》将持续关注可信计算产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挖掘更多的行业新闻,激发可信计算产业的发展潜力。
中兴通讯安全标准总工程师高峰:
可信计算在移动终端安全防护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斯诺登”事件之后,世界各国都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也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技术层面构建端到端的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通信业的广泛共识。
可信计算技术在维护网络空间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方面,具有诸多显著优势。毫无疑问,随着用户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通信领域中,可信计算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当下,智能终端设备的技术和产品日新月异,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走进普通用户家中,而这些产品都是可信计算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
例如在通信领域,目前出现的一些小型家庭基站产品,通过技术可以实现家庭网络的全覆盖。这些智能设备的出现,确实为刚需用户带来了很多便利。但若没有安全可靠的网络防御技术,一旦这些小型基站在不安全的环境下运行,极易带来很多潜在安全隐患,而通过可信计算技术即可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可以在家庭基站里装一台可信机,通过可信计算技术构建防御体系,以此来确保基站的安全运行,便可从根本上规避出现的安全威胁。
【高考研讨会发言稿】推荐阅读:
2024高考研讨会06-30
高考物理研讨会07-11
语文高考研讨会心得09-14
安徽高考研讨会心得01-10
关于召开高考英语词汇复习研讨会的通知07-05
教学研讨会校长发言稿05-25
中考历史研讨会发言稿05-25
小学作文研讨会发言稿10-27
茶文化研讨会发言稿06-16
严以用权研讨会发言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