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的教案(精选12篇)
授课教师 实验一中耿晓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请问,什么是等式?
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三个式子是等式吗?(1)x-2=4(2)1+2=3(3)m+n=n+m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在等式中,等号左(右)边的式子叫做这个等式的左(右)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等式的性质吧!
1、让学生能找出等式,分清等式的左边与右边。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引入新课)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2、结合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归纳概括,得出性质。
1、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课本总结规律,得出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的结果仍相等。
2、提出问题:你能用式子的形式表示等式的性质吗?
3、学生观察多媒体演示,说出式子,教师板书: 等式性质1:如果a=b 那么 a±c=b±c 等式性质2:如果a=b 那么 ac=bc 如果a=b(c≠0)那么
ab cc4、得出等式的性质后,为了加深理解,再用具体的例子验证,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四)解释说明,学以致用。
1、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关键在于运用。因此,出示一组口答题,利用性质进行等式变形。
(1)从x=y能否得到x+5=y+5?为什么?(2)从x=y能否得到
xy = ?为什么? 99(3)从a+2=b+2能否得到a=b?为什么?(4)从-3a=-3b能否得到a=b?为什么?
2、例1,例2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利用性质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可照应开始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体会等式性质的用途。例
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1)x+7=26(2)-4=x-6 解:(1)两边减7,得x+7-7=26-7 于是 x=19(2)两边同时加上6,得-4+6=x-6+6 于是 x=2 练习
1、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巩固等式的性质1)(1)x-5=6(2)x+4=9(3)y+7=-1 例
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y=-1 35x20解:(1)两边同除以-5,得 55(1)-5x=20(2)于是 x=-4
y(2)两边同时乘3,得313
3于是 y=-3 练习
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巩固等式的性质2)(1)3y=-2(2)-0.3x=12(3)-
2y =12 73.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变为 x = a(a为常数)的形式。
3、通过巩固练习,全面检查本节所学的知识。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接触到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直接给学生指明了解出方程的明确方向。同时,它也对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函数,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接触这些知识时,我们可以把知识内容加以练习,再次加深等式性质的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容易理解的实验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为今后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符号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在用式子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的活动中,经历探索、总结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两个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明确目的。
四、教学程序(分三部分教学)
(1)联系实际,激趣引入。大家可以直接看出像4x=24、x+1=3这样的简单方程的解。但是形如3x+7=32-2x的方程, 仅靠观察来解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方程首先是等式,所以我们要先来看看等式具有什么性质。首先激发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天平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①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图1、图2的教学模式(篇幅所限,图略,下同):先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 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口答,验证。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 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生答, 再一一演示验证。图3、图4的教学模式和前面一样。
②总结抽象,认识规律。通过上面的观察,先用一句话归纳图1和图2的内容。(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再以第一句话为基础归纳出图3和图4的内容。 (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不变,0除外。)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同时要让学生自己举例, 检验等式的性质,加深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 我们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任何一样的东西,天平都是平衡的。让学生体会,一会儿我们在用字母表示规律时其中字母取值的任意性,再次加深学生对字母表达运算的认识,从学习的各个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难点。
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
(3)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使学生逐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在横线处填空】
①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4分)
1)如果x+8=10,那么x=10+___;2)如果4x=3x+7,那么4x-___=7;3)如果 -3x=8,那么x=__;(4)如果1x/3=-2,那么__=-6.
②完成下列解方程。(11分)
1)3-1x/3=4. 解:两边 ____,得3-1x/3-3=4_____.于是-1x/3=______.两边 ____,得x=____.
2)5x-2=3x+4. 解:两边 ____,得 ____=3x+6;两边 ____,得2x=_____;两边 ____,得x=_____。
③解答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我们要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X=a的形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总结分析学习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检测】
④解答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拓展训练】
⑤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⑥当x为何值时,式子4x/3-5与3x+1的和等于9?(7分)
⑦列方程并求解。(8分)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2,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0,求这个两位数。(提示:设个位上的数字为x)
⑧如果方程2x+a=x-1的解是x=-4,求3a-2的值.(8分)
⑨等式(a-2)x2+ax+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即x未知),求这个方程的解。(8分)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1.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这三条基本性质是进行不等式变形的主要依据,现列举几例分析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例1判断正误:
(1)若a>b,则ac>bc;
(2)若a>b,则ac2>bc2;
(3)若ac>bc,则a>b;
(4)若ac2>bc2,则a>b.
[分析:](1)中是在a>b两边同乘以c,而c是什么数并不确定,若c>0,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知,ac>bc;若c<0,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知,ac (2)中,当c=0时,ac2=bc2.故(2)是错误的. 对于(3),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c,因为不知道c是正数、负数或0,与(1)类似,可推出结论是错误的. (4)中是在ac2>bc2两边同除以c2,而c2>0(为什么c≠0 ?) ,故(4)是正确的. 解: (1)错误;(2)错误;(3)错误;(4)正确. [点评:]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对照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分析从条件到结论到底应该运用哪一条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的条件是否具备. 例2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1所示,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A. b+c>0B. a+b C. ac>bc D. ab>ac [分析:]由数轴上点的位置可以确定a、b、c之间的大小关系及它们各自的正负性,再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 对于A,由图知c<0c,两边同加上a后,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有a+b>a+c,故B不正确;对于C,由图知a>b>0,c<0,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有a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既要能从数轴上看出a、b、c的大小关系及它们各自的正负性,还要考虑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例3已知a<0,-1 [分析:]由a<0,b<0,可得ab>0,ab2<0.由-1a. 解: 因为a<0,-10. 又-1a. 所以a [点评:]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要特别注意,运用基本性质3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课 型: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3.能说出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难点: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等式,并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大家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生: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师: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为本节课类比等式的性质去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 二、情境导入:童言无忌(课件) 三岁的小凯幼儿园回家开始缠着他的爸爸说:“爸爸,你比我大多少岁啊?”爸爸放下手中的报纸笑眯眯的答道:“我比可爱的小凯大25岁呀,怎么了?”小凯高兴地跑开道:“再过25年我就和爸爸一样大唠”。留下错愕的爸爸沉浸在“百感交集”中„„„„ 设计意图: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体会到不相等的两个量的比较要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即要加同时加,要减同时减。 三、新知探究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请同学们完成填空,并探究规律。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2)–1<3 ,-1+2 3+2 ,-1-3 3-3;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1)>、>(2)<、<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 师生共识: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板书: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字母表示为: 如果a>b,那么a±c > b±c 解决“童言无忌”的问题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 (3)6>2, 6×5 2×5 , 6×(-5)2×(-5);(4)-2<3,(-2)×6 3×6 ,(-2)×(-6)3×(-6)(方法同上)又得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板书: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 (5)6>2,6×(-5)____2×(-5) 6÷(-5)____2÷(-5);(6)–2<3,(-2)×(-6)____3×(-6) (-2)÷(-6)____3÷(-6)会发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板书: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l2l2 的正确性 4.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416l2l2l2l 2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周长为l的圆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和,且有存 416416在,你能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释吗? 生:∵4π<16 l2l2 ∴,又∵l20 416l2l2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l得 4162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对比不等式的变化让学生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样,既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两道题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5.例题讲解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5>-1; (2)-2x>3; 生:(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1+5 即x>4;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 x<-3;2说明: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要注意数的正、负,从而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程序说明:教师对题目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题目的处理方法,如何才能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即“将不等式的转化为左边只含有系数和次数均为1的未知数,右边只含有常数的形式”.6.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讨论下列式子的正确与错误.(1)如果a<b,那么a+c<b+c; (2)如果a<b,那么a-c<b-c; (3)如果a<b,那么ac<bc; (4)如果a<b,且c≠0,那么 ab.cc 师:在上面的例题中,我们讨论的是具体的数字,这种题型比较简单,因为要乘以或除以某一个数时就能确定是正数还是负数,从而能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在本题中讨论的是字母,因此首先要决定的是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某一个数的正、负.本题难度较大,请大家全面地加以考虑,并能互相合作交流.生:(1)正确 ∵a<b,在不等式两边都加上c,得 a+c<b+c; ∴结论正确.同理可知(2)正确.(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c,得 ac<bc,所以正确.(4)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c,得 所以结论错误.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做法吗? 生:不同意.师:能说出理由吗? 生:在(1)、(2)中我同意他的做法,在(3)、(4)中我不同意,因为在(3)中有a<b,两边同时乘以c时,没有指明c的符号是正还是负,若为正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则不等号方向改变,若c=0,则有ac=bc,正是因为c的不明确性,所以导致不等号的方向可能是变、不变,或应改为等号.而结论ac<bc.只指出了其中一种情况,故结论错误.在(4)中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c≠0,但不知c是正数还是负数,所以不能决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若c>0,则有 ab ccabab,若 c<0,则有,而他只说出了一种情况,所以结果错误.cccc 师:通过做这个题,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时,关键是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的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数,从而确定不等号的改变与否.师:非常棒.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做过一些练习,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请大家对比地进行.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而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两条.区别: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若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都讨论的是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时的情况.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等式的基本性质1相类似.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与交流讨论,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题目中的不等式变形中,将同加、减、乘(或除以)具体数字换成了表示数的字母,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加大了难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为解不等式作好铺垫.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展示、说理、点评、争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程序说明: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小组交流、指导、检查,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补充、质疑.四、训练反馈 1.填空:如果a>b,那么 (1)3a 3b;(不等式性质)(2)-a-b;(不等式性质)(3)-a+2-b+2 ;(不等式性质) ab(4)1 1.(不等式性质) 222.用“<” “>”填空: (1)若3x>3y,则x y;(2)若-2x<-2y,则x y;(3)若5x+1<5y+1,则x y.3.(1)若3x>6,则x ; (2)若3x>6,则x ; (3)若4x5>9,则4x 95,即4x 4,得x 1.4.判断下列各题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若ax>b,且a>0,则x>b; a(2)若ax>b,且a<0,则x>b; a(3)若a>b,则ac2>bc2;(4)若ac2>bc2,则a>b.5.若x 6.有人说:因为5>3,所以5a>3a,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7.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 (1)2x5>3(2)3x2>4 程序说明: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小组交流、指导、检查,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补充、质疑.设计意图: 分层测评,意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五、课时小结 教师活动: 1.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新知识? 2.在数学思想或方法上,你有什么感悟? 3.在小组学习中,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4.你还有什么困惑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预设问题) 1.等式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对不等式进行变形要特别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六、限时作业 课本P42习题2.2 知识技能 2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来规范学生题目完成的规范性.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旨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用类比和实验探究法作为主要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这样就能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贯穿了一条“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实验讨论,得出性质—探究辨析,突破难点—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线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交流合作中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大家的辨别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大家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大家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 交流.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等式,并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大家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生]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师]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Ⅱ.新课讲授 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 [师]等式的性质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不等式的性质是否和等式的性质一样呢?请大家探索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 7 > 3,那么 7+5 ____ 3+ 5,7-5____3-5.如果-1< 3,那么-1+2____3+2,-1-4____3 – 4.你能总结一下规律吗? 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很好.不等式的这一条性质和等式的性质相似.下面继续进行探究.[生]∵3<5 ∴3×2<5×2 3× <5×.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生]不对.如3<5 3×(-2)>5×(-2)所以上面的总结是错的.[师]看来大家有不同意见,请互相讨论后举例说明.[生]如3<4 3×3<4×3 3× <4× 3×(-3)>4×(-3)3×(-)>4×(-)3×(-5)>4×(-5)由此看来,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非常棒,那么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某一个数时(除数不为0),情况会怎样呢?请大家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推导.[生]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因此,大家可以总结得出性质2和性质3,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2.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释 > 的正确性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周长为l的圆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 和,且有 > 存在,你能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释吗? [生]∵4π<16 ∴ >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l 2得 > 3.例题讲解 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1)x-5>-1;(2)-2x>3;(3)3x<-9.[生](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1+5 即x>4;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 x<- ; (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3,得 x<-3.说明: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要注意数的正、负,从而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Ⅲ.课堂练习 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1)x-1>2(2)-x< [生]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1,得x>3(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乘以-1,得 x>- 2.已知x>y,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吗?(1)x-6<y-6;(2)3x<3y;(3)-2x<-2y.解:(1)∵x>y,∴x-6>y-6.∴不等式不成立;(2)∵x>y,∴3x>3y ∴不等式不成立;(3)∵x>y,∴-2x<-2y ∴不等式一定成立.Ⅳ.课时小结 1.本节课主要用类推的方法探索出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化简或填空.Ⅴ.课后作业习题 Ⅵ.活动与探究 1.比较a与-a的大小.解:当a>0时,a>-a; 当a=0时,a=-a; 当a<0时,a<-a.说明: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对字母的所有取值进行讨论.2.有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是b,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对调,得到的两位数大于原来的两位数,那么a与b哪个大哪个小? 解:原来的两位数为10b+a.调换后的两位数为10a+b.根据题意得10a+b>10b+a.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同时减去a,得9a+b>10b 两边同时减去b,得9a>9b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9,得a>b.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九章《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节第2节课 难点名称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知识方面,学生的认知基础有:第一,会比较数的大小;第二,理解等式性质并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第三、具备“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归纳能力。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不等式性质缺少生活经验的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于性质造成负迁移,学生对于性质一与性质二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性质三却容易出错,不理解运用性质三时“为什么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在不等式的等价变形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难点教学方法 1.基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材内容沿两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是探究性质:围绕“情景问题——猜想归纳——合作交流”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类比猜想、归纳得出性质并比较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第二条主线是应用和巩固性质。 2.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积累数学的探究方法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回顾: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探索新知——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1.探究活动一:思考:用“﹥”或“﹤”填空,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1)5﹥3,5+2___3+2,5-2___3-2,5+0___3+0 (2)-1﹤3,-1+2___3+2,-1-3___3-3,-1+0___3+0 (3)6 >2,6×5 2×5,6÷2 2÷2 (4) -2﹤3,-2×(-6)___3×(-6),-2÷(-6)___3÷(-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猜想: 由(1)(2)发现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由(3)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除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由(4)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除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变了.问题1 请你再举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有类似的结论吗? 2.由猜想到验证得出: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可以让学生齐读概念) 问题2 你能将不等式的性质用符号语言描述一下吗? 3.总结归纳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b,那么+c>b+c,-c>b-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b,且c>0,那么c>bc(或>)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b,且c<0,那么c<bc(或<) 0 问题3 你能举例说明对不等式这三条性质的理解吗? 问题4 等式的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巩固新知 1.设a>b,用“<”“>”填空并回答是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1) a 3____b–3 (2) a÷3____b÷3 (3)-4a____-4b (4) 2a+3____2b+3 答案:(1),不等式的性质1 (2),不等式的性质1 (3),不等式的性质1 (4),不等式的性质1,2 问题:这里的易错点是哪里呢?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已知>,可得> b.() (2) 已知-2+1> -2b+1,可得>b.() (3)已知>b,可得>() 答案:(1)√(2)×(3)× 问题:你认为解题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归纳: 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1)找--基本不等式 ;(2)看--运用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如何变形的四、拓展提高 思考:若a是任意有理数,试比较5a与3a的大小.分析:需要分类讨论,基本不等式:5>3 解:∵5>3 ∴a>0时,5a>3a; a=0时,5a=3a; a<0 时,5a<3a.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都掌握了吗? 1.名称特征化:此策略即根据不等式性质特征而给该性质命名。通过对于各不等式冠以体现其特征的名称, 才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弥补学生记忆力欠佳、有意注意目标不明的不足。冠名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也有利于学生的联想应用, 使学生学得较轻松。 2.导入形象化:此策略即用具体形象表述不等关系, 使性质内容从具体的物质的关系中抽象出来。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学生, 通过形象化的直觉效果使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使其对于不等式性质的认知自觉自然, 在其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3.语言自然化:此策略即用学生日常用语来表述不等式性质。数学知识的呈现与表达方式主要有自然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 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习惯于自然语言、图形语言, 而对于符号语言却难以理解、且不能运用其表达自己的思路。此策略解决了学生对于符号语言在表达、理解、应用上的困难。 4.理解生活化:此策略即运用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事例诠释不等式性质。数学本身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由于符号语言表达的数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感觉枯燥, 而贴近生活的事例把抽象的数学化了的知识还原, 对于加深理解、掌握知识中思想内涵, 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数学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5.表达解决数学化:不等式性质教学的目的是学会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所以, 最终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符号语言对不等式进行证明, 学会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推理。 不等式性质教学的五化策略的具体运用: 例1, 不等式性质2 (传递性) :如果a>b, b>c, 那么a>c 名称特征化:传递性。 导入形象化: (如下图) , 三个圆柱的体积依次为a、b、c, 学生观察发现a>b, b>c, 直觉告诉学生a>c。 语言自然化:第一量大于第二量, 第二量大于第三量, 则第一量大于第三量。 理解生活化:一块三角板重量大于一课本重量, 课本重量大于一支粉笔重量, 一块三角板重量一定大于一支粉笔重量等等。 问题解决数学化: 由于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 得a-b+b-c>0 “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 得a-b+b-c>0”, 学生想不到,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就要提问, 为什么会想到将a-b与b-c相加?学生一般回答不出, 这里老师要重点讲解。 例2, 不等式性质3 (可加性) :如果a>b, 那么a+c>b+c名称特征化:可加性。 语言自然化: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 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资比你的工资高, 老板同时给我们加一样的薪, 加薪后我的工资还是比你的工资高。 问题解决数学化: ∵a+c-b-c>0 (怎么会想到加C再减C, 必须给学生分析清楚) 导入形象化: (如下图) , 三个圆柱的体积依次为a、b、c, 学生观察发现a>b, 直觉告诉学生a+c>b+c 这种证法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或运用作差比较法: 这种证明在于引导学生联想, 巩固与运用作差比较法。例3, 不等式性质3之推论:如果a>b;c>d, 那么a+c>b+d。 名称特征化:同向可加性。 导入形象化: (如下图) , 四个矩形的面积依次为a、b、c, d, 学生观察发现a>b, c>d, 直觉告诉学生a+c>b+d。 语言自然化:两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 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理解生活化:我的工资比你的工资高, 老板同时给我们加薪, 给我加的薪比给你加的薪多, 加薪后我的工资还是比你的工资高。 问题解决数学化: ∴ (a-b) + (c-d) >0 (两个正数的和还是正数) 例4, 不等式性质4 (可积性) : (1) 如果a>b, 且c>0, 则ac>bc; (2) 如果a>b, 且c<0, 则ac 名称特征化:可积性。 语言自然化: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 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 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反向。 理解生活化: (1) 一台某型号电脑的价钱比一辆自行车的价钱多, 5台电脑的价钱显然比5辆自行车的价钱多。 (2) 某企业员工甲比乙每月的奖金多, 由于甲乙在生产中出了事故, 依规定甲乙都将受到从工资中扣出月资金两倍工资的处罚。显然, 甲受罚扣出的工资比乙受罚扣出的工资多。 问题解决数学化: ∵c>0 (怎么会想到 (a-b) c, 必须给学生分析清楚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例5, 证明不等式: (其中a、b、m均为正数且a>b) 导入形象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 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这个事例对于学生来说是显然的。 语言自然化:分式的分子分母加上同一个数, 所得分式一定大于原分式。 理解生活化:在一杯糖水中添加糠后, 所得糖水一定比原糖水更甜。 问题解决数学化: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深层次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9) .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然后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但是小学的解方程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等式基本性质所反映的数学事实比较浅显,小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只要处理得当,把它作为解简易方程的依据是可行的。 在编排上,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用天平做过游戏吗”,以此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通过四幅插图描绘了利用天平进行实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这几幅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但在实际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发现其变化规律并能在实际解方程中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是我在备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怎样向学生呈现天平游戏的过程? 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是用天平实物来演示。教具演示能使学生看到动态的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但教具演示过后,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只剩最后的结果状态。而且在我们学校的教学仪器里找不到足够大、可以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演示过程的天平,而自制的教具又比较粗糙。改用电脑动态演示,我的技术水平有限,又做不了。思来想去,最后我决定用图片来演示天平游戏的过程。 其次,怎样用图片演示? 经过充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我认为,教材中前两幅图实际上揭示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后两幅图揭示的是等式的另一个基本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所以,我决定在四幅图中只选用第一幅和第三幅图。 出示一幅图(如图1),给出已知条件:一个茶壶重。克,1个茶杯重150克。要求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一个茶壶重多少克,学生很快就写出了“a=300”。 接着提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加一个杯子,天平会怎样?为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在科学课上使用过天平,可以很快就回答出“天平会向左边倾斜,因为左边重”。接着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提问:“你有办法让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吗?”这时有学生说:“在右边也加一个杯子。”也有学生说:“只要在右边加上一个重150克的东西就可以了,因为左边加的杯子重150克,只要两边加的东西重量一样就行了……”这时我稍作停顿,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思是否可行,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出示图2,让学生试着在原来“a=300”这个式子的基础上把在天平两边都加上150克的东西,天平仍然平衡这个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很快写出了式子“a+150=300+150”。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思考:“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也让学生用式子表示出这两个平衡的过程,即“a+300=300+300”“a+a=300+a”。这时启发学生根据直观图,把a+160=300+150、a+300=300+300、a+a=300+a用一句话归纳出天平平衡的规律。有学生说:“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等式不变。”(其实这就是等式性质)接着演示天平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过程。这时我是反过来使用第一组的两幅图,我觉得这样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发现规律。 再次出示图2,给出相同的已知条件:一个茶壶重α克,1个茶杯重150克。要求学生根据这幅图,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天平的平衡过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很快就能写出a+150=450。同样问学生:“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杯子,天平会怎样?为什么?你怎样让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再次出示图1,同样让学生把在天平两边都拿走一个150克的杯子,天平仍然平衡这个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很快写出了式子“a+150-150=450-150”。接着让学生归纳天平平衡的规律: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或等式两边都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不变)。 而在教学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时,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作业,然后小组交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 探究作业:请你用式子表示天平平衡的过程,并归纳出天平平衡的规律。 已知:一个足球重6克,一个皮球重100克。 但是,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提出质疑:“b+b=300+300是个什么规律呀?”这时我提示:“想一想,其实b+b和300+300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呢?”学生马上想到了b+b和300+300其实可以分别写作6×2与300×2。这里弄清楚了,学生后面的思路就更清晰、更明确了。在小组交流后,归纳出最后的结论。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3、弄清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教学重点】 1、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计】 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 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 一、不等关系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2006年7月12日,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男子110米栏比赛中,我国百米跨栏运动员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了尘封13年的世界记录12秒91,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如何体现两个记录的差距? 解决:通常利用观察两个数的差的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因为12.88−12.91=−0.03<0,所以得到结论:刘翔的成绩比世界记录快了0.03秒。 归纳:可以通过作差,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对于两个任意的实数a和b,有: ab0ab; ab0ab; ab0ab. 因此,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需要考察它们的差即可。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比较52与的大小. 83251615125解:0,因此,. 38242438例2:当ab0时,比较a2b与ab2的大小. 解:因为ab0,所以ab0,ab0,故 a2bab2ab(ab)0,因此a2bab2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书P30,练习部分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在不等号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或者同时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同时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即: 性质1:如果ab,且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证明:abab0,bcbc0,于是 ac(ab)(bc)0,因此ac. 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acbc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填空: (1)设3x6,则x;(2)设15x1,则x. 2.已知ab,cd,求证acbd. 课后作业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平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平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习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教师的情绪也比较平淡,没有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使得前半部分的课堂有点沉闷,敢于大胆发言的学生也比较少。由此可知:教师进入课堂就要立刻调动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有轻松活泼的感觉,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猜测的教学方法,因为平时训练的少,教师突然放手,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学生还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掌握新知,巩固新知,然后学会解题。即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加强。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层次,有坡度,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愣神时,及时将问题简单清晰化是明智的。这个现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现过,如:75+x=150,有学生写: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于:教学中的例题,多数是X在运算符号的前面,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左边只剩下X时,都是左边加几,等式两边就同时减几,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只看左边运算符号后面的数,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不透彻,解方程时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薄弱。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第90页的例2,“试一试”和练习十八的4-5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天平游戏中,让学生发现天平平衡的规律,从中悟出等式的性质,为解方程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发现规律,探索新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数学运用意识。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等式的基础性质。 2、难点:理解等式的性质。 3、关键: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天平游戏中找规律、悟出等式性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出示“等式”),你们都知道哪些等式?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等式的性质》。(出示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组织游戏活动,探索新知 1、游戏一: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教师也喜欢玩游戏。请看:这是什么?(天平) 师:当天平的左边和右边保持平衡时,说明了什么?(左右两边重量相等) 师:除了天平,老师还准备了2个200克的砝码,4个100克的砝码和2个50克的砝码。 师:现在,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天平游戏?(请2位同学)在老师提示与协助下,请一位同学往天平的左边放入2个100克的砝码,再请另外一名同学往天平的右边放1个200克的砝码。问:此时你发现了什么?(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问:谁能根据天平所示,写出一个等式?(2、游戏二: (1)、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玩天平。 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个100克的青椒,这时太平发生了什么变化?(天平发生了倾斜,左边比右边重) 议一议:在不改变左边的情况下,要怎样才能使天平再一次保持平衡? 生: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个100克青椒,这样天平两边就保持平衡了。师:下边请一位同学上来试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出示:2a+100=b+100) 师:现在请同学们比较2a=b与2a+100=b+100,你发现了什么? 生: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即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现在老师任意写一个等式150+150=300,请同学们在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一个相同的数,看看这个等式是否成立?试一试。小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自主探究:等式的两边同时减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3)、完成书91页第一个试一试。 3、游戏三: 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2个西红柿,这时太平发生了什么变化?(天平发生了倾斜,左边比右边重) 议一议:在不改变左边的情况下,要怎样才能使天平再一次保持平衡? 生: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根红萝卜,这样天平两边就保持平衡了。 师:下边请一位同学上来试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出示:2a×2=b×2) 师:现在请同学们比较2a=b与2a×2=b×2,你发现了什么? 生:天平两边的克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即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现在老师任意写一个等式150+150=300,请同学们在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看看这个等式是否成立?试一试。小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自主探究: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不作除数),等式仍然成立。 (3)、完成书91页第二个试一试。 4、小结等式的性质:(提示课题: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不作除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组织课堂活动 1.想一想,议一议。(小组合作交流)书92页。 2、相关练习。 四、全课总结 1.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2、等式的性质不能忘记什么? 【等式的性质的教案】推荐阅读: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测试题及答案07-13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参考教案10-26 钠的性质讲课教案07-28 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10-17 比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09-21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教案分析10-07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9-18 高三化学教案:胶体的性质和应用11-07 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教案06-03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教案新人教版06-07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优秀教案 篇4
等式的性质的教案 篇5
等式的性质的教案 篇6
等式的性质的教案 篇7
巧用天平游戏,凸显等式性质 篇8
等式的性质的教案 篇9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10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11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