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新课标(共10篇)

化学新课标 篇1

实行新课改后,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我感觉正确把握好教材的使用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研修,深感新课标下化学知识、教学方法、学生个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化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科技联系更加密切,教学理念要更新,由过去教知识改为教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灵活高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再研读新课程标准和高中新化学教材,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调整角色的变化,我认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园丁而是泥土,学生是鲜花、杂草或小草。

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一)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新课改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是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如:激励学生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技能、社会活动的技能、开拓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的技能等。

(二)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合。

(三)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

(四)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

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全面了解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求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中不是在首次出

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

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新课标 篇2

一、加强教学与科技、生活、社会的联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化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要经历的社会生活为出发点, 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来设计教学,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化学、学习化学。

1. 化学与生活模块:

我们要在化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间找准结合点, 将抽象枯燥的化学教学与健康、饮食、环境等联系起来, 使学生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经历为突破口, 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

2. 化学与技术模块:

要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贯穿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并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融入学生所熟悉的化学现象。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积极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 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要让学生在探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到化学与科技、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学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这有利于化学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利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这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有着较高的教学效率, 但在默会知识的学习中则效率低下, 甚至是无效的。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即实现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有机统一与共同发展。在教学中运用以实践探索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平衡两类知识的学习,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的全面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三、利用实践性与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正在由科技转化为创新性人才的竞争,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改革标准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具体的环节, 使学生勇于摆脱常规, 敢于挑战, 善于质疑,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实践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实践性问题, 是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 达到真正地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开放性问题, 是与封闭性问题相对, 具有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性。尤其是开放性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充分展开创新活动, 真正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这既利于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地构建, 同时也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理性地对待教材, 创造性地加以整合, 设计一系列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广开思路, 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资源优势与信息功能,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结构, 以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

1.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实现传统教学媒介质的飞跃, 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统一。以图片、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以全新的角度与多样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具有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 化微观为宏观的特点, 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既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 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与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了互联网技术, 教师可以从网上观摩其他名校名师的教学片段, 便于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 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 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此外互联网有着丰富的资源库, 有许多的习题, 这大大减轻了教师出题的负担, 教师可以从题库里挑选适合本地学生学情的试卷。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 高中生已具备了上网的基础与能力。我们可以建立本班学生的交流平台与授课习题平台, 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有针对性地听课, 加强练习, 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思维, 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 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以此为指导思想, 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 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重要机遇, 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新课标全新的教学观、教材观与学生观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标带给我们化学教学的启示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文荣,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启示, 《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 2012年第6期

新课标中的化学实验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注重过程;处理好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32-02

实验是实现化学教学目的的途径之一,由于“应试”教育,使化学实验被淡化成为“黑板实验”或“叙述实验”,从而失去了实验的真正含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应试”教学,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事实的内在联系,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摧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强调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实验结果和过程并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知识,获得新知识。

1 注重实验过程教学

1.1 优化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途径,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探究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操作实验,通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的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全程实验过程。

例如:在比较铝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教学中。教材中是把铁钉和铝片放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通过看是否有气泡产生或者生成气泡的快慢来确定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我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发现先放出气体的是铁,而铝要过很长时间才放出气泡,这样得出的结论是铁活动性强于铝,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我分析产生错误结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铁钉和铝片的体积大小不同,导致与酸接触面积不同,影响反应速率。②光亮的铁钉无锈或经过油漆可直接进行反应;而铝不同,铝表面有三氧化二铝,因而与酸接触发生了两个反应,盐酸先与三氧化二铝反应,无明显现象,直到露出里面的铝再与酸反应,才看到气泡。所以反应看到气泡所需的时间比铁所需时间长,因此得出错误结论。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设计铝与铁活动性强弱探究的这堂课时,确立了两个目标:①先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方法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②组织分析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以及如何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结论。③给出相同大小的铁片和铝片,并提前打磨光亮,再让学生进行这项实验,这样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④引导学生归纳,同是铁、铝与盐酸反应,为什么开始结论错误而后面正确?这样引出了定量和变量在化学课堂的研究,再设立定量和变量的有关练习题加以巩固。

这种学习方式优化了原定实验的操作过程,更强调实验性、参与性、开放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了发展。

1.2 重视过程观察,培养思维能力:实验中的观察是提出化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验证化学假设和理论的直接手段,是发展思维和想象的基础,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将目的性观察转变为思维性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1.2.1 学会对比观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化学实验中的对比观察容易让同学发现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抓住事物的本质。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蓝紫色火焰,但都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把这两种现象进行对比,可发现同是硫的燃烧,现象有所相不同,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而结果都是相同的生成物二氧化硫。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不同现象,而且对现象不同的原因也有了一定认识。再如:比较氢氧化钠和盐酸两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可用pH试纸测出pH值大小,就可知两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还可分析造成pH值不同的主要原因为是构成物质的离子不同。这样既抓住事物本质不同的原因,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1.2.2 学会有条理的观察,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化学实验观察中,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能获得准确、全面的观察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

例如:用一氧化碳冶炼氧化铜,有两条观察思路:先整体观察,即气体发生装置+冶炼装置+检验一氧化碳产物的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再对主要装置进行观察,如冶炼装置、检验一氧化碳产物的装置。然后再回到装置的整体上来观察;另一条是对化学反应变化的观察,反应物(氧化铜的颜色状态)+反应条件+反应时发生现象+生成物。这样有条理的观察既能看到反应的细节,又能看到反应的整体,同时还能看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 处理好几个关系

2.1 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驾驭意识不能太强,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启发学生思考,不要让学生落入教师设置的思维定式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即假设“我是学生”才能预测学生在哪些问题上易出现偏差,努力架设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协作能力,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大于只凭老师演示或讲解好的多。

2.2 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处理好课时计划和单元计划的关系:过程教学要从全局出发,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把握教学进度,而不是孤立地以一节课来计算。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难点和重点与学生的实际程度形结合,将其在教学过程中突破,这就要因课的难易程度和随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异,进行快慢结合。有的课思维容量不大,不适合采取过程教学模式,就可以加快速度将课时挤出来,为以后过程教学的展开赢得时间,这样的过程教学在整个教师授课意识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感想 篇4

通过两天的新课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在学习中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让我兴奋,同时也处处感受到压力和困难,使用新课标教材已有几年,在这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的过程当中我对于新旧教材的变化及教学方法及其它若干方面的变化略有体会,现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心得。

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5

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 提高化学教学水平

天津蓟县许家台中学 朱运兴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因

1、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

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价值观。

2、突出化学的教育价值

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3、力求体现中国的国情

高度重视我国的国情和地区差异,认真对待各地提出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改意见和建议,关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化学教育的改革。

4、强化对教学实践指导

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十年的经验和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5、借鉴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经验

在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进行比较基础上,结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实际,完善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

二、2011版新课标与前版的主要变化 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下的主要变化:

1、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

增加: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减少: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在知识之间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2、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

增加: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并新增加了一个新的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增加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 包括: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主要变化:

1、我们周围的空气中:

知道----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

2、水与常见的溶液中:

增加: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解----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自来水的生产工艺;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制取蒸馏水;太阳能海水淡化;食品中的乳化剂。

减少:红墨水的纸上层析;服装干洗。

3、金属与金属矿物中:

知道----认识常见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知道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

认识----知道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不锈钢餐具

减少: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制造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

知道----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会----了解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方法。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根瘤菌固氮;常见铵态氮肥的性质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下的主要变化:

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中:

增加: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海水的主要成分;铁的几种氧化物。

2、微粒构成物质中: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桂花十里飘香”;原子结构模型。

3、认识化学元素中:

记住----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人体需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主要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中:

增加: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一定条件下物质是可以转化”的观点。

理解----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充电电池和干电池;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

减少:照相底片的感光;中国古代的黑火药。

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中:

增加: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减少: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活动与探究建议 增加:镁条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

3、质量守恒定律中: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铜在空气中灼烧后固体质量的变化;电解水实验及其微观解释。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下的主要变化:

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

活动与探究建议 增加:实验氢气的燃烧;观察少量汽油、柴油、润滑油样品的燃烧现象,调查其用途。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

减少: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

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中: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纯羊毛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新型陶瓷。

3、化学物质与健康中: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减少:有关误用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如工业用盐的误用)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中:

学习情景素材 增加: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空气质量日报

减少:光化学烟雾

三、如何应对新课标的变化:

通过这两次的市级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上好初中化学课,首先要学好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自己少说,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

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化学新课标学习》讲座心得体会 篇6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陈塬初级中学

王煜

聆听了由西安文理学院所请特级教师王磊老师所作的《初中化学新课标学习》专题讲座尤其有感触,虽说时间很短,却让我受益非浅。培训课上,王磊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研制基础、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于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再理解三方面内容作了精彩报告,听后深受启发。

学习新课标后,主要的体会如下:

一、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教育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教育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课标化学教学中的启迪 篇7

一、化学新教材的编排及知识体系特点

新教材高一年级为必修教材, 高二年级为必修教材和必修加选修教材, 高三年级为选修教材, 以专题形式, 把化学知识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有了很好的保证;同时增加了时代感很强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上很明显增加了一些原老课本里所没有的新内容, 如学与问、资料卡片、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等, 显然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的培养, 更加注重对学生视野开阔的要求, 更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化学新教材体现的教育理念变化

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过程获取直接知识, 即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一个注重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教学模式向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寻找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尽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三、化学新教材实施中应该面对的问题

教学方式的探究模式, 往往衍生出不同的方向和结果, 如果一一进行探究, 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精力来面对, 可如果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大多数学生的想法就得不到肯定和补充。而且理科学习缺乏了一种定量的反馈手段, 没有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模式, 造成新教学理念难以贯彻, 许多教师又回到旧教材的教学模式中去。还有新课改中新硬件要跟上, 尤其是考评制度, 高考在那儿摆着, 谁的成绩不好就要在聘任中吃苦, 所以教育系统要求教师以新教材为依托, 把知识点教好, 在高考中必须成功, 改革不允许失败!可教师也要逐步成长, 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不但要反思以前的教学, 多从试验课改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 同时也要提高自己。当然尽管遇到的困难很多, 但课改还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现在遇到的困难, 必将成为我们教学的宝贵经验。现在做得不够好, 是因为我们自身新教学观念领会不足, 没有完成新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遵循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并且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 教师与教材,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课堂等一系列关系将发生调整和转变。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互助和合作。

摘要:教材的变化, 教学方法也要随之相适应, 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遵循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并且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研究 篇8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用创新的精神、先进的实验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推陈出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重视“以人为本”,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等等。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建立起开放的、民主的、活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带给学生亲身学习的感受,消除实验的焦虑感和紧张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今,教学目标多维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开放化、创新教学课堂化,已成为现代化学教学变革的重要目标。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本人,任何成功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新课标与广东省考试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考试大纲说明也明确要求化学科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具体能力包括化学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思想,树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正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科学素养,使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既注重实验结果,又关注实验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获得。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和方式

以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模式为基础,服务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体发展的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型”和“记忆型”,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化学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增加,由描述性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完善,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所以高中生要通过想象和抽象思维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最终建立起科学的化学学习方式和科学情感。

三、多进行实践探索

1.让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动手能力很差。在教学中我采用边讲边议边实验的方法,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指导学生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边做实验边复习功课,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加深印象,学得活。

例如在学习“乙醇的重要性质”实验时,有一个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中学化学教材操作是在试管里加乙醇,把一端弯成螺线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在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注意乙醛的味道,并注意铜丝表面的变化。由于现象不明显,可观察性不强,不能起到演示的作用,于是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让每位学生都清楚观察到现象,另外,由于乙醛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不利,不符合当前绿色化学环保实验的要求,学生建议用验证醛的产生的方法代替闻乙醛的方法,我给予了肯定。

2.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化学课外实验活动是指化学课堂教学以外的围绕化学这一领域,通过各种实验渠道,传播化学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科技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化学课外实验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自始而终、全方位参与活动,学生必须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和判断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

课外实验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本质,促使学生认识结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弥补课内的不足,通过课外实验,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氯水的性质实验,多数学生都能不断分析,总结,最终得出结论,例如探究氯离子的存在、氯分子的存在、氢离子的存在、次氯酸的漂白性实验;还有个别同学实验中偶尔发现在氯水中滴加高浓度的足量酸溶液,发现有黄绿色的气体生成,提出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可逆反应向氯气生成的方向移动。通过活动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效应,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从新奇感转化为强烈的操作意识。

3.开放实验室,使每位学生体验实验的乐趣,体会实验的意图和思路、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验的动手能力。

化学新课标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并能准确、简捷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达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

2.深入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用语和化学量进行思维和综合演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规范书写化学用语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和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及熟练书写。

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

(一)(二)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知识点拔]

(一)(二)化学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三)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量

[典型例题讲解]

例1.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表示:

(1)1个氮分子____(2)2个氢原子____

(3)3个钠离子____

(4)4个水分子____(5)3个亚铁离子____(6)n个硫酸根离子____

(7)m个氢氧根离子____(8)+2价的镁元素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化学用语的书写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看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只有分清所表达的对象后,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就能完整地表达意义。

答案:(1)N2

(2)2H

(3)3Na+(4)4H2O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5)3Fe2+(6)nSO

(7)mOH-(8)Mg+2

例2.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A.N

B.O2

C.Fe

D.2N

[解析]元素符号的意义有两点:(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前者属于宏观意义,后者属于微观意义。N表示氮元素(宏观);又表示一个氮原子(微观)。Fe的意义:(1)表示物质铁(宏观);(2)表示铁元素(宏观);(3)表示一个铁原子(微观)。O2的意义:(1)表示氧气(2)表示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均为宏观意义);(3)表示一个氧分子(4)表示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均为微观意义)。2N仅有微观意义,表示2个氮原子。

答案:D

例3.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Ca2+ B.NO2 C.2NO D.E.①表示分子个数的是____

②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____ ③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____ ④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___ [解析]对化学用语表示意义的正确理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答案:①C ②A ③D ④B

例4.一个CO分子的质量为akg,其中氧原子质量为bkg,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标准,则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作为

A.B.C.D.[解析]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而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所以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以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用分子质量除以它所得的值,因此可先求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碳原子的质量=akg-bkg,则CO的相对分子质量。答案:B

例5.大运河岸边某化工厂甲、乙两车间排放的废水中分别含有较多量的Na2CO3和有毒物质CuSO4。两车间排放的废气中含有较多的SO2等有害气体。环保部门建议选用生石灰、铁屑和水等廉价易得的原料,综合治理上述污染,并回收得到的铜和亚硫酸钠等有用物质。写出实现上述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关键要从分析废水,废气中所含物质(CuSO4、Na2CO3、SO2)与所给原料(铁屑、生石灰、水)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入手,同时考虑最终能否得到所需的副产品Cu和Na2SO3。

答案:Fe+CuSO4=Cu+FeSO4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SO2+2NaOH=Na2SO3+H2O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B.2FeCl3+3Mg(OH)2=2Fe(OH)3+3MgCl2

C.Fe+2AgCl=FeCl2+2Ag

D.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A.Al

B.N2

C.Cl

D.H

3.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氢氧化钠、纯碱、Na2CO3

B.硫酸铜晶体、胆矾、CuSO4

C.消石灰、生石灰、Ca(OH)2

D.氯化钠、食盐、NaCl

4.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某元素的一个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46.6

B.56

C.56g

D.9.288×10-26kg

5.元素R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错误的是()

A.R(OH)2

B.RCl3

C.R2(SO4)3

D.R2O3

6.现有化学反应:,其中化学计量数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A.2z=x

B.3x=ω

C.2x=z

D.y=2z+ω

二、填空题

1.说明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2HCl____ 2H____ Fe2+____

____ 2H2O____ 2S2-____

2.从H、O、C、Cl、S、Na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下列类型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各举一例)

(1)酸性氧化物____

(2)碱性氧化物____

(3)无氧酸盐____

(4)含氧酸____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6)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

3.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

(2)水通电分解过程中的最小粒子____

(3)构成硫酸钠的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

(4)保持酒精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

(5)在氧化铝中铝显+3价____

(6)两个铵根离子____

(7)同种元素表现出两种化合价的物质____

(8)氩气____

4.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a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氧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则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

5.请从大理石、氯酸钾、盐酸、氢气、锌粒、二氧化锰、氧化铜等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质,按下面的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有气体产生的置换反应____

(2)有金属单质生成的反应____

(3)有助燃性气体产生的反应____

(4)有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产生的分解反应____

6.火柴是生活必需品,火柴头上的深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和硫化锑(Sb2S3),火柴盒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物质(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发生氧化反应引燃木条。试写出其中四个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一种氧化剂在一种催化剂作用下,借助于摩擦,产生热量放出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O2和Sb2S3反应生成Sb2O3和S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褐色物质与O2反应,并产生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硫与氧气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一、1.D 2.A 3.D 4.B 5.A 6.BC

二、1.两个氯化氢分子;两个氢原子;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铁元素显+2价;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两个硫离子,每个硫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2.(1)CO2或SO2、SO3

(2)Na2O(3)NaCl或Na2S

(4)H2CO3或H2SO4、H2SO3

(5)H2O(6)CH4

3.(1)Al

(2)H、O(3)

(5)

(4)C2H5OH(6)2NH

(7)NH4NO3(8)Ar

4.5.(1)Zn+2HCl=ZnCl2+H2↑

(2)

(3)

(4)

6.(1)

(2)

用心 爱心 专心

121号编辑

用心 爱心 专心121号编辑

(3)

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10

余再春

(梅州市梅州中学 广东梅州 514011)

摘要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探索,主要包括探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策略,本人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课程安排,在教学过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探索而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实施策略 自主探究 总结评价 提高能力 1 研究性学习简述

1.1 “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研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其思维方法就不可能具有“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而这三个特性恰恰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所以教学上,教师设计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经过充分想象,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所获得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心理基础。1.2 学习科学观点、科学方法是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这是布鲁纳的一句名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侧重指导学生如何做,有几种具体的解题套路,即已演化成了根深蒂固的一套“学答”习惯,学生已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会了做套路题,用迁移、套用相关知识的方式完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闭题。学生不愿意作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不看课外读物,不了解生活、生产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面对知识社会的挑战,在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观点、科学方法,要从纯学科、封闭式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创建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自行开展分析、综合、判断、尝试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不断得到强化,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评价能力获得平衡和谐的发展,而以上诸要素恰恰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2 新课标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2.1 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我以《盐类的水解》实验探究课为例,阐述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具体做法:

2.1.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

在“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索某个化学问题,提供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材料。问题可以从学科知识中引发,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设计。教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阐述,可以是实验,也可以是图例或实际情景。我一开始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 学生回答:“显中性。” 我让学生动手做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分组实验,全体学生感到惊奇,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观察感知能力,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

2.1.2提出假设(研究方向)。

借助于观察、实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我再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学生惊讶的发现盐溶液有些显中性,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组织他们讨论思考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什么,提出研究方向。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出发,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可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2.1.3 组织研究(制定计划)。

根据研究方向,设计探究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由于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不同的缘故。那么盐溶液有些显中性,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讨论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四种溶液中究竟有哪些离子,并引导学生理解任何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本质原因,组织学生通过离子的角度去探究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加强学

+

— 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2.1.4 收集和整理信息。

教师可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生把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当学生明白了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也是由于溶液中H和OH— 浓度相对大小不同的缘故后,我就根据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引导学生探究水解的原理,并且收集四个讨论小组形成的结果加以统计、点评,其中三个讨论小组得出了基本正确的结论,都提到盐中的离子影响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使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不同。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1.5 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检验猜想或假设,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的概念,以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是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在评价了各个讨论小组形成的结果后,我引导学生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推出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

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整理,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分组合成整体,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技能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得到深化。我在学生理解了“盐类水解”概念及其本质后,还通过练习加以检验,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接着组织分组讨论,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推导出水解规律,通过统计发现有两个讨论小组概括出“强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的水解规律,达到了预期效果。趁热打铁,还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及时迁移到高考试题中的离子共存问题,概括出“单水解不影响离子大量共存,而双水解影响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同时归纳出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即一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二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三看是否发生双水解。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2 研究性学习在课外教学的实施方法。

+

+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经常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师生“教、学、做三合一”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我在2007到2008学开设了《梅江河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测定》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到梅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并取得公司化验室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对梅江河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水的溶解氧量(DO)的数据测量,然后学生自发地完成课题报告,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他们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预防甲亢病》研究性课题中。有的学生马上想起“加碘食盐”来。我接着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一时学生回答不出了,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我追问道。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问题。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着,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

设想

实验

现象

加入适量氯水

a.(I-)NaCl溶液------------→ CCl4 层无紫红色出现

加CCl4溶液、振荡

结论:食盐中无I-

设想

实验

现象

加CCl4溶液,振荡

b.(IO3-)NaCl溶液------------→ CCl4层有紫红色出现

加少量KI溶液,滴入适量稀H2SO4

结论:食盐中有IO3-

(说明:①假设a中若存在I-,Cl2+2I-=2Cl-+I2,用CCl4萃取I2,该层为紫红色。

②假设b中若存在IO3,IO3+5I+6H=3I2+3H2O,用CCl4萃取I2,该层为紫红色。)此时,会有一个小代表很兴奋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外加有理有据的分析与实验演示。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气派。这一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讲,绝不亚于化学家的新发现,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此时我再给以适当地点评与鼓励,然后告诉学生们碘单质不能直接食用,而碘化钾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也不被采用,所以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学生们从发

---+现问题,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3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能否建设和实施好研究性学习,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真正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总之,自主研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研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研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丁学军等.化学研究性学习形成性研究,《化学教学》,2000

3.《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谢柄杰,北京,中学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石方爆破方案范本下一篇:质量培训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