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各章练习1-3章(精选5篇)
第一章 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判断题
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学记》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善喻”的教学思想是《学记》提出的。()
4、《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5、《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6、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7、朱熹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8、“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9、“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读书法”。()
10、朱熹读书法是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1、朱熹把《论语》、《中庸》中的有关教育思想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活动提出了“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12、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13、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是行以求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4、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15、“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6、针对注入式教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景教学。()
17、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8、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
19、柏拉图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称他的谈话问答方法是“产婆术”,他的这一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2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
2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
22、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要采取直观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教学。()
23、《大教学论》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写的。()
2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认为“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
25、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必须来自感宫”,提出“感知—记忆—理解”为基础的教学。()
26、范例教学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的。()27、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知识激增”对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当时联邦德国的克拉夫基等人提出了“范例教学”,即通过对“范例”的接触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28、“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统一起来。()
29、在克拉夫基对范例教学内容三个质的规定性中,基础性是强调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0、赞科夫所认为的“一般发展”是特指儿童智力的发展。()
31、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的教学思想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2、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33、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引入到教学中,提出了“一般发展”教学,即使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这三方面的个性发展。()
34、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思想最优化的核心是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35、加涅认为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化、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一整套条件。()
13、根据我国古代关于“知与行”、“学与思”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因材施教”教学理论的教学家是()。
(A)朱熹(B)颜子推(C)韩愈(D)王夫子
14、“师其意不师其辞,宏其中而肆其外”体现了韩愈()的教育方法。
(A)知行并进(B)学习与独创相结合(C)博学求精(D)勤劳学深思
15、把“温故知新”作为“人师”前提的学者是()。
(A)朱熹(B)韩愈(C)孔子(D)颜之推
16、“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提出的。
(A)杜威(B)陶行知(C)布卢姆(D)卢仲衡
17、()提出了“五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A)陶行知(B)杜威(C)布鲁纳(D)朱熹
18、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五大解放”分别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儿童的嘴、儿童的时间、儿童的空间和()。
(A)解放儿童的眼(B)解放儿童的脚(C)解放儿童的脑(D)解放儿童的思维
19、在中国,陶行知最先把()改成了“教学法”,以倡导重视学生的学习。P8(A)教授法(B)读书法(C)讲授法(D)灌输法
20、在课堂上倡导“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的学者是()。(A)段力佩(B)李吉林(C)卢仲衡(D)顾泠沅
21、在小学语文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学者是()。
(A)邱学华(B)李吉林(C)卢仲衡(D)顾泠沅
22、“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境教学是由哪一位我国当代教育家总结的()。(A)李吉林(B)段力佩(C)顾泠沅(D)邱学华
23、()根据程序教学的原理对初中数学进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A)邱学华(B)顾泠沅(C)李吉林(D)卢仲衡
24、自学辅导教学是一种()。
(A)个别教学(B)班集体和个别化相结合的教学(C)班集体教学(D)学生自定制度的教学
25、教学中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先去尝试练习或操作,依靠自己的努力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这就是()。(A)“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B)尝试教学法(C)自学辅导教学法(D)实践操作法
26、上海青浦数学教师顾泠沅同志提出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突破口,提出()教学。(A)尝试教学(B)自学辅导教学(C)情境教学(D)“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
27、()又被称为“中国式的掌握教学法”。
(A)尝试指导-效果回授(B)自学辅导教学(C)情境教学(D)八字教学
28、被称为“中国式掌握教学法”是由()提出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A)顾泠沅(B)邱学华(C)李吉林(D)卢仲衡
29、主张通过一系列有技巧的对话(提问、争辩)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谈话问答方式的是()。(A)杜威(B)凯洛夫(C)苏格拉底(D)赫尔巴特
3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A)《理想国》(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大教育论》
31、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A)杜威(B)夸美纽斯(C)布卢姆(D)布鲁纳
32、夸美纽斯采用的直观教学的程序是()。
(A)感知—记忆—理解—判断(B)表演式再现表象—肖像式再现表象—象征式再现表象(C)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D)组织教学—复习教学—传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3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
(A)知识(B)兴趣(C)德行(D)能力
34、以下教育家中,()认为教育要“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
(A)杜威(B)赫尔巴特(C)凯洛夫(D)赞科夫
56、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是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一套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的任务,并取得最大效果。
(A)教学(B)教养和教育学生(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D)知识传授
5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的思想,与分析性思维相比,他更加突出了()。(A)发散性思维(B)直觉性思维(C)演绎(D)归纳
58、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层次,依次是()。
(A)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B)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C)知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D)知识、分析、理解、应用、综合、评价
59、美国教育家加涅认为,教学主要是由教师确定好让学生获得些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些结果包括言语学习、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A)知识(B)情感(C)运动技能(D)直觉思维
60、罗杰斯提出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显著特征是有洞察力、有创造性、()和有选择性。(A)有记忆力(B)有求同性(C)有建设性(D)有想象力 61、在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中,传统的智力测验能够测出的智力是()。
(A)实践性智力(B)创造性智力(C)分析性智力(D)人际交往智力 62、提出成功智力理论的是()。(A)斯腾伯格(B)加德纳(C)罗杰斯(D)加涅
63、多元智力理论是()提出来的,反映了对传统智力的批判。(A)比纳(B)斯腾伯格(C)加德纳(D)高尔曼 64、在下列各类智力中,属于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范畴的是()。
(A)分析性智力(B)实践性智力(C)自我反省智力(D)创造性智力 65、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为提核心的教育观念,主要评价学生的()。
(A)理解能力(B)对知识的掌握情况(C)应用能力(D)创造能力 66、认识和对环境中各种物种、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是()。(A)逻辑数理智力(B)自然观察者智力(C)人际—交往智力(D)个人内省智力
三、多选题
1、以下那些说法属于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思想?()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A)循序渐进(B)学思结合(C)长善救失(D)启发诱导
3、《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它们是()。(A)善喻(B)及时施教(C)循序渐进(D)长善救失
4、朱熹提出的相当有效的教育方法是()。
(A)知行并进(B)学思结合(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
5、韩愈的教育思想包括()。
(A)勤学深思(B)及时施教(C)博学求精(D)学习与独创相结合
6、集中体现韩愈的教育思想的文章是()。(A)《师说》(B)《学记》(C)《进学解》(D)《论语》
7、提出“学”与“思”相结合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有()。(A)孔子(B)韩愈(C)朱熹(D)王夫之(E)颜之推
8、以下属于韩愈教育思想的是()。(A)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B)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学深思)(C)读书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博学求精)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E)师其意不师其辞;宏其中而肆其外(学习与独创向结合)
28、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教学”措施有()。
(A)先行组织者(B)不断分化(C)综合贯通(D)发现式学习
29、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它们是()。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感觉领域
30、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认为学习的直接目标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一教学理论必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A)合理安排教学序列(B)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难度(C)注意适时强化(D)为掌握而学、为掌握而教
31、掌握教学是通过评价和反馈来实现的,教学评价包括()。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另类评价
32、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
(A)顾问作用(B)调节作用(C)咨询服务作用(D)主导作用
33、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应的态度是()
(A)真诚(B)民主(C)理解(D)关怀(E)尊重
34、以下关于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学生为中心(B)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C)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D)提倡意义学习
35、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具有()显著特征。(A)有洞察力(B)有创造性(C)有建设性(D)有抱负心(E)有选择性
36、斯腾伯格提出了()。
(A)三元智力理论(B)成功智力理论(C)多元智力理论(D)数理智力理论
37、斯腾伯格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主要指的是()。
(A)分析性智力(B)运动性智力(C)创造性智力(D)内省性智力(E)实践性智力
38、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教师确立()。(A)积极的学生观(B)灵活多样的评价观(C)“对症下药”的教学观(D)以人为中心的学习观
第二章 教师
一、判断题
1、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美国“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上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成是一种专业。()3、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研究工作组明确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功利学校教育质量必要途径。()
4、教师职业道德将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5、“传道、授业、解惑”是对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而言的。()
6、虽然教师已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职业性的特点,但“专业”的性质还不充足。()
7、在教师教育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学习”的模式是造就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8、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体现是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9、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增强教学能力。()
10、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专业化训练的最佳手段是让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培训。()
11、教师的知识一般包括二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2、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13、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决定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P53
14、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是动态的。()
15、作为教师,拥有的本体性知识越多则其教学水平越高。()
16、学生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中小学,中小学的关键在教师。()
17、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要从师范生—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其中科研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
13、专家型教师的核心是()。
(A)具有明确知识(B)具有策略性知识(C)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D)具有反思教学的能力
14、教师的素养内涵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它主要是指()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等。(A)一般的教学能力(B)特殊的教学能力(C)对知识的处理能力(D)课堂组织能力
15、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是()。
(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经验性知识
16、案例的作用是()。
(A)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源泉(B)案例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C)案例是教师成长的阶梯(D)以上都是
17、反馈评价是微格教学环的第()个过程。(A)6(B)5(C)4(D)7
18、()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A)板书(B)微格教学(C)行动研究(D)多媒体教学
19、未来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一本是职业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而事业心、进取精神等通过()实现的。
(A)终身学习能力(B)教育科研能力(C)参与精神(D)文化素养
20、在课堂观察中,主要可以围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学生来说可以围绕参与状态、思维状况、情绪状态和()。
(A)交往状况(B)回答问题的准确性(C)上课的坐姿(D)课堂气氛
21、()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思想。
(A)维拉(B)布鲁巴赫(C)波斯纳(D)勒温
22、下列反思的类型中属于超前性反思的是()。
(A)对实践的反思(B)为实践反思(C)实践中反思(D)以上都是
23、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浩斯提出了()的思想,使教师成为能不断进行反思的实践者。(A)教师即传授者(B)教师即研究者(C)教师即灌输者(D)教师即管理者
24、“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了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它是由()提出来的。
(A)斯腾浩斯(B)斯金纳(C)波斯纳(D)勒温
25、()将“研究”和“实践效果”有机结合,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教育教学指令的提高。(A)反思教学(B)案例教学(C)课堂观察(D)行动研究
26、行动研究始于美国,它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在行动(即教学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
(A)问题筛选——理论优选——运用和反思(B)理论探究——问题分析——行动和反思(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分析问题——反思和行动——理论归纳
27、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是“问题筛选—()-运用和反思”。(A)集体讨论(B)听报告(C)民主讨论(D)理论筛选。
三、多选题
1、教师必备良好的专业品质和素养,至少可归纳包括()。
(A)职业道德(B)学科知识(C)教学能力(D)科研意识
2、下列属于世界各国对教师素养研究的内容有()。
(A)职业道德(B)文化素养(C)终身学习能力(D)参与精神
3、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A)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D)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下面属于条件性知识的是()
(A)教与学的知识(B)学科知识(C)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D)班级管理知识
5、专家教师除了具有明确知识、案例知识外,还应具有()。
(A)策略知识(B)学科知识(C)默会知识(D)陈述性知识
5、感觉是认识的感性阶段,知觉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6、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知觉要比感觉简单、完整。()
7、一般个性心理特征只涉及能力、气质和性格。()
8、认知和情感是紧密结合的,认知发展是情感的动力,它制约着人的情感,而由情感所构成的心理状态会对当前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协调作用,可以促进或阻止学习、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解决。()
9、对学生而言,年龄越小,形象思维越占主导地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也逐步发展起来。()
10、研究发现,虽然想象是增长学生知识的有效途径,但不能鼓励学生过多想象,否则就会抑制他们的创造性。()
11、情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12、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主要是指对一些事实、法则,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认识。()
13、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开发人脑的关键期是儿童期。()
14、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和自身发展需求的人。()
15、人的需要说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
16、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
17、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18、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按层次排列的,低级需要未得到基本满足难以产生高一级需要。()
19、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希望得到他人赞许,属于尊重的需要。()20、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需求的人主要体现在能动性和自主性。()
21、罗杰斯和加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22、罗杰斯的移情性理解是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去思考学生所思、所虑,从而真正确认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23、罗杰斯认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个性发展。()P99
24、人的需要说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
25、另类学生有时会被称为“退学生”,或被称为“偏才”、“怪才”。()
26、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理解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
27、“文化反哺”为学校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教师向学生学习,和学生共享知识成为可能。()
28、促使“文化反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经济的出现。()P109
29、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逞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化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30、美国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多尔把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称为“文化反哺”。()
31、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一起成长的过程。()
32、“向学生学习”是因为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得他们获得了新知识的话语权。()
二、单选题
1、学生发展就是通过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使之发展成为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和质量,其根本目的是()。
(A)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B)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C)健全学生个性(D)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学生正确的道德态度应是,首先要学会()。
(A)对学校的责任感(B)对社会的责任感(C)对家庭的责任感(D)对自己的责任感
3、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一般包括()。(A)道德常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B)道德常识和道德行为(C)道德意识和道德遵守(D)道德认识
4、()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A)记忆(B)想象(C)实践(D)感知
13、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等方面的发展。
(A)感觉(B)记忆(C)思维(D)情感
4、信息素养包括()。
(A)文化素养(B)信息意识(C)信息态度(D)信息技能
5、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包括()。
(A)道德常识(B)道德态度(C)道德行为表现(D)道德品德
6、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
(A)能力(B)气质(C)特长(D)性格
7、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使学生具备()。
(A)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B)科学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C)坚强的自信心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D)虚心和合作精神
8、“科学素养”基本上包括()。(A)对科学知识的理解(B)对科学方法的理解(C)对科学事业的理解(D)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9、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主要指()P92(A)关怀(B)探索(C)实证(D)理性(E)怀疑
10、文化科学素质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为联系、互为整体、纵横交错、网络化而形成的,它的发展包括()。(A)知识的发展(B)信息素养的发展(C)文化的发展(D)科学素养的发展
11、马斯洛认为心理需要包括()。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毛泽东思想
历史条件:战争与革命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历史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理论
历史条件:和平与发展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和国家比需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地位指导意义: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地为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各有哪些贡献?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此,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也要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即:要用全面性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事实的全面情况,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不能以个别代替整体,以片面代替全面,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深入实际,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项基本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具体地来说,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从实际出发来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实质性的一方面,就是要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本质性力量和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基于实践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坚持了马列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4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客体是人民大众,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推翻的三座大山 实现了民族独立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1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 2把苏联模式绝对化
3以小生产观念理解社会主义
4没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说处的发展阶段 翻了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 5两种社会制度严重对立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上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做法
总之没有完全搞清楚舒活到底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注入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发展阶段 等重大问题上严重偏离了中国实际 造成了严重后果
2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提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这个新的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结合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 分析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生产力的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以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从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2如何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立足点。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力面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
4如何理解邓小平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内容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到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提出了从1981年到2000年,要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1987年4月,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3)党的十三大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
答: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在21世纪,我市农业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人均占有资源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要充分利用地球的各种资源,养活、养好世界人口,只有改变目前大多数国家存在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世界农业才有出路。世界农业走集约化增长的路子,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技术密集化等方面。
二、农业生产多元化。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使农产品经营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增强各自的竞争力,农业经营“多元化”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农业经营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物种类多元化、生产模式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目标多元化。
三、农产品经营全球化。农产品经营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农业跨国公司不断扩展。
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信息化作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快传统农业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业科技、商贸信息市场,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数据库,充分发挥农业数据库作用,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试析确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
答: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试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分析农业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区别。答: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具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内涵、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式、产品形式和销售等的不同。
一、基本内涵的区别。传统农业是一个产品生产部门,是人类特别是农民谋生的物质生产部门,而不是产业,其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础、产品加工和商贸等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和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一个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它的本质特征是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
二、生产组织形式的区别。传统农业的生产是一家一户分散的,超小规模家庭生产方式,农工商、供产销是分离的。而农业产业化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规模化布局。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确立主
导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专业化生产,创造区域性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三、生产管理方式的区别。传统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农业是一个由千家万户经营者构成的一个生产部门,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与产业的产前、产后是分割的,因此,对传统农化联合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为龙头形成的产业组织,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公司化、法制化管理,联合农户采用合同契约制度,产业全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核算实行企业化管理,联合体各组成部分共同发展。
四、产品形式和销售的区别。传统农业是一个传统色彩很浓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缺乏深加工,产品处于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状态,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直接用于农业人口消费,为社会提供的商品份额很小,通过集市进行销售,商品率很低,经济效益很低。农业产业化在其产业链中有深加工和销售这一环节,因此,产中生产的农产品很少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原料)直接进入市场,而是通过产后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形成高一级的产品进入市场,获得比初级产品更高的效益。
4.试析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答: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来自于实践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产生和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农业化的相关理论,有利于加速其健康发展。
一、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方式不断调整和变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学角度看,一种新的经济组织的产生,必将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减小进入市场障碍、利于分工协作、取得规模优势等许多功能,它是其成员预期“诱因”大于“贡献”和利益驱动作用的结果。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客观上要求其内部各公司、农户等经营主体通过合同或其他途径结合成某种形式的组织,进行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通过产加销各环节、农工贸各领域的有机结合,使农业具有产业的系列化效应和大规模组织的优势,成为一门高度社会化的产业。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更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由于技术进步、市场等因素的作用,原来有效的传统的农业制度安排就会渐渐失效。农业产业化就是在这种新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因此,这并非是主观臆造的,也不是政府强制实行的,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所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制度创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更适合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利益引力理论。利益驱动是农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是由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基本价值取向转变的重要特征。农业产业化本身包括多个利益主体,如公司、农户等,他们之所以全组织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关键在于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其经济活动的目标,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农户既有强化个人独立性的要求,又有趋向互相联合的愿望。这种矛盾心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同时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群体的特殊性。产业化群体联合可以弥补农户生产经营的缺陷。因此,利益吸引是产业化群体各方联合的契机和保证,其引力越大,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就越牢固。根据这一理论,在发展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切实考虑各方的利益要求,不搞强制命令。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具有引力和活力。
三、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采用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形式,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四、分工协作理论。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是生产社会化、一体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一切
形式上的分工都是劳动的较高社会结合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当代社会的分工更是遍及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范围十分广泛,水平也相当高。而协作是分工的客观要求,它有创造集体生产力、提高个体与整体劳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五、比较效益理论。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由于质的差别,不同产业的获利不一定相等。传统理论一般认为,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其比较效益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一般认为是由其自身和社会的双重弱质性所决定的,即农业不仅受制于社会生产力,而且还受制于自然力的作用。
六、产业关联理论。农业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这种延伸既有向后相关产业的延伸,也有向前相关产业的延伸。农业与其产前、产后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一方面是物质关系,加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关系。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用来分析农业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产业关联理论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运用投入账产出表来揭示产业之间在物质技术方面的关联关系,从而为确定主导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提供依据。通过定量化的产业关联分析,还有助于确定一个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各个经营主体的资源配置、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比例关系。
5.试析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现实基础。
答: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使我国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了市场经济,广大农村的家庭经营已由自给自足生产转向了商品经营型,这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民顺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从小生产者束缚中挣脱出来,注重扩大规模,生产由零星型向规模型转变,改变原来小而分散的小生产格局,敢于投资,敢于冒险,涌现出一大批种养专业户、种田能手,进行企业化、集约化经营,获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
二、专业性生产与经营的形成。由于面向市场,着眼经济利益,农民积极改革经营策略,注意发展专业生产,由兼业型向专业型转变。他们将原来小而全的经营格局转为专攻一项的专业经营。有的还特别注重在一个方面专深专透,以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流通意识的增强。农户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只产不销变为自主经营、既产又销。农村经营大户积极活跃在市场大舞台上,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当好排头兵。
四、与农业相关联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少能人开拓新领域,兴办第三产业,带领农民由种养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服务型向系列化服务方向发展。
五、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民走向市场,带来了经济收益的提高。他们总结经验,学习科技知识,走依靠科技致富之路,农、林、牧、副、渔资源全面开发,实行种、养、加立体开发,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多层次增值,农业生产由劳动型转变为智能型。
六、资金投入的增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工业化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与支持地,工、商部门的资金有向农业部门倾斜的趋势,相当多的企业家和外国财团已看到农业开放的效益,逐渐向农业投资,同时,农民自身也有增加对农业投入的愿望。
七、经营组织程度的增强。新一代的农业生产合作与互助、股份合作制的产生、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组织的形成,加之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在农业中的运用,使开展工作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
八、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九、发达的基础设施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能源、信息和通信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经
营与管理人才,这是农业产业化得以实施的最根本的基础条件。
6.试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答: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首先,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分工分定进一步细化,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协作、联合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而产生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强烈需要。其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最后,现阶段,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们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被应用于农业,农产品的销售领域逐步扩大,贸工农一体化已成为农、工、商三方的共同要求。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力条件。包括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等方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条件。
7.试析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
答: 龙头企业承包的有五种:第一种是加工企业做龙头。加工企业按照合同收购生产基地的农副产品之后,进行加工和销售,与基地和农户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第二种是流通企业做龙头。即由商贸公司代购或收购生产基地的农副产品,经过分检、储藏、包装之后销售。第三种是批发市场做龙头。即以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基地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种是合作经济组织。由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组织、管理、服务,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第五种是抗美援朝实体做龙头。由科委、科协主办的科技服务实体牵头,依托高新无计可施推广服务体系,把基地和农户联结起来,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并进行加工、销售、成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较小、层次不高、带动能力弱。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三是竞争无序,产权不明,管理薄弱。
发展策略:一是鼓励创办龙头企业。二是支持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的营销能力:发现、培养、使用营销人才,建立、健全销售体系。四是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五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8.根据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分析当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确立哪些主导产业。
答:如何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产业经济理论对选择和建设主导产业提出的一些观点与主张,对选择和确立农业产业化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提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说,认为要要选择收入弹性较大、有巨大社会需求、生产率上升快、技术水平高的产业主主导产业。发展经济学赫希提出“产业关联基准”说,认为应选择产业前后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我们认为,一种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快、前后项关联度大的产业,一旦有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就会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主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场需求原则。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是确立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前提和最高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产业能不能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关键在于这个产业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占有市场的能力。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大、最直接的动力。按照“收入弹性基准”理论,应当选择收入弹性较大、有巨大社会需求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二)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资源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选择和确立主异产业必须资本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一是要全面正确认识资源优势。二是要准确把握和利用资源优势。三是要积极创造优势。四是要拓宽视
野看优势。四是要拓宽视野自优势。
(三)产业关联最大化原则。就浊在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或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产业关联度,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产业的关联可分为纵向的关联和横向的关联。
(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如果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布局合理,可以使产业化项目本身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节省物耗、能耗,提高总体功能和总体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布局不合理,就必然造成总体结构功能低下或失调,总体经济效益差。因此,确立主导和产业化项目时,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一是组织协调,统筹规划。二是合理地布局农业产业化项目。三是要注意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优势产品优先原则。各地在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逐步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品,这为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考察认证和筛选,从已经形成的优势产品中,选择和确立主导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目标比较明确,投资少,见效快。这是因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品实际上大都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 的销售市场,有的已经发展成为较大规模和较高质量的生产基地。有了这样的生产基地,再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向加工、销售延伸,向规模化发展,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六)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国家的产业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适应需求结构所制定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的总和。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必须坚持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原则,即必须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所支持、鼓励发展的产业,而不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
9.根据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策略。答: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二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三是市场运行不规范。四是市场环境不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功能日趋扩大,市场种类日益完善,形成了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劳务)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在其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市场结构完整,各种市场配套;二是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能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动。三是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市场的各种信号有能动的应变能力。四是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卦锁,保证货畅其流。五是国家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市场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完善。二是建设要素市场。没有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就无法利用各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也无法借助要素流动来提高要素的回报率,因此,必须努力建设要素市场。三是市场主体。
1、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国有、集体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改造成产权明确、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2、加快棉油流通体制改革,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经营。
3、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
4、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不仅能维护生产者、经
营者
第一节 证券回购交易的概念和程序
一、证券回购交易的概念;回购交易的内容:证券的持有方以持有的证券作抵押,获得一定期限内的资金使用权,期满后则须归还借贷的资金回购交易的实质;我国开办回购交易的目的;我国目前证券回购交易的券种:国库券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我国证券回购交易业务的主要场所:沪、深证券交易所及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
二、回购交易涉及的行为:两个交易主体、二次交易契约行为;两个交易主体:以券融资方、以资融券方;二次交易契约行为:开始时的初始交易、回购期满时的回购交易;以券融资的含义及程序;以资融券的含义及程序。
第二节 证券回购交易的规则
一、证券回购交易的条件:1、用于证券回购的券种只能是国库券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2、在证券回购交易过程中,以券融资方应确保在回购成交至购回日期间其在登记结算机构保留存放的标准券的数量等于回购的债券量,否则将按卖空国债的规定予以处罚;3、在证券回购交易过程中的以资融券方,在初始交易前必须将足够的资金存入所委托的证券营业部的证券清算账户。
二、将回购的券种局限于国库券和一部分金融债券的原因;证券回购交易过程中的禁止行为:1、禁止任何金融机构挪用个人或机构委托其保管的债券进行回购交易或作其它用途;2、禁止任何金融机构以租券、借券等方式从事证券回购交易;3、禁止将回购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期货市场投资和股本投资。
三、以百元面值债券的到期回购价进行竞价的.报价方式的缺陷;以年收益率作为回购交易的报价方式的含义及操作方法;有关报价的各种规定;国债回购交易的最小报价变动单位。
四、标准券的概念及设立标准券的优点;标准品种的概念;我国设立标准品种的原因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目前回购交易品种的规定;我国两地证券交易所对交易单位的规定。
第三节 证券回购交易的清算
一、证券回购清算的特点:一次交易、二次清算;一次交易的含义;二次清算的步骤:回购初始交易当日的清算,回购到期日的清算;回购年收益率的计算公式;购回时资金和标准券的划拨。
一、填空题
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教育到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过程。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克伯屈。
3.是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4.梅伊曼、拉伊是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判断题
1.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的“教育”一词的意思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强调外塑。2.从词源上分析,西文中的“教育”一词含有“内发”、“启发”之意。3.自然界、动物界对人的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4.师傅带徒弟,师傅什么也没教,但徒弟很机灵,在看师傅做的过程中学到了师傅的技艺,这也是教育。
5.纯粹的身体影响不能称之为教育。
6.教人偷盗、教人诈骗、教人说谎,也是教育。
7.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则是主观愿望之外产生的意外结果。8.工具论认为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9.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10.布鲁纳是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三、单项选择题
1.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A.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2.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这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A.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勒图尔诺
B.达尔文
C.沛西·能
D.孟禄 4.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现代化教育 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处于()阶段。
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现代化教育 6.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的依据是:()A.教育作用的对象
B.教育作用的方向 C.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
D.教育作用的内容 7.()将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A.默顿
B.柴野昌山
C.吴康宁
D.杜威 8.在教育史上,意味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被看成是近代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A.《大教学论》 B.《师说》 C.《教育漫话》 D.《爱弥尔》
9.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拉伊 10.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爱弥尔》
11.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赫尔巴特的:()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与文化》
D.《设计教学法》 12.教育家洛克重要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漫话》
B.《国家教育论》 C.《教育论》
D.《世界图解》
13.强调以实验的方式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14.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15.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
2.理论将教育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3.理论是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
4.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文化、文化、选择-提升文化、文化。
二、判断题
1.全球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2.社会的信息化使得提高信息素养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3.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划分论”。
三、单项选择题
1.()以谋求教育从制度上、思想上摆脱政治行为或政治信仰的干预为主要诉求。A.教育万能论
B.教育独立论 C.劳动力市场划分论
D.筛选假设理论 2.提出人力资本学说的人是:()
A.桑德伯格
B.恩格斯
C.舒尔茨
D.马克思
3.认为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的效益的理论是:()
A.教育万能论
B.教育独立论 C.人力资本理论
D.筛选假设理论
4.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A.人口
B.政治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5.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人力资本 6.决定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文化
D.人力资本 7.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这种功能称之为:()
A.教育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B.教育传播—交流文化功能
C.教育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D.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8.以下哪项不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A.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
B.知识再生产
C.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
D.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 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教育结构;
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和统一的发展。
2.教育中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和。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作用。
二、判断题
1.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这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2.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5.狼孩的案例充分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6.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7.社会化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
8.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A.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B.主导作用 C.提供客观条件
D.决定作用
四、名词解释题 1.人的发展 2.个体社会化
五、简答题
1.简述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目的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
2.教育目的观是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功利主张。
二、判断题
1.教育目标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2.教学目的是国家统一制定的。
3.教育方针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
4.教育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5.教育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6.在现实生活中,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都是不足取的。7.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8.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和谐发展理论。10.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就是说在教育实践中对五育要平均用力。11.强调个性发展,就必然否定全面发展。
12.尽管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并不统一,但基本精神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都强调全面发展、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开发潜能等方面。
三、单项选择题
关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B.个性是每个人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种差异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C.全面发展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 D.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是每个人同样的发展
四、名词解释题
1.(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方针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五、简答题
1.简述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的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2)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培养“劳动者”(5)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五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
(2)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4)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2.战国时私学大盛,一些诸侯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以公室养士为官办教育,其中以齐国设于稷下的高等学府“”最为著名。
3.欧洲中世纪期间,一般的世俗封建主对文化学习和道德品质的陶冶不甚重视,仅注重武艺与社交活动的训练,这种教育在教育史上通称为。
4.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可以将学校教育制度分为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和分支型学校教育制度。
二、判断题
1.只要有黑板、课桌椅和教师的场所就是学校。2.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3.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是学校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4.分支型学制最早出现在英国。
5.苏联的学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支学校教育制度。
6.随着学校教育的扩大和民主平等观念的普遍化,会出现双轨向分支、分支向单轨转化,阶级性精英主义式向平民化平等主义式转化的趋势。
三、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比较引人瞩目的原始教育机构:()A.青年之家
B.宣教广场
C.养老机构
D.辟雍 2.学校最早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现代社会 3.我国古代学校的基本发展脉络不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学在官府
B.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在四夷
C.汉唐宋:官私并存,相得益彰,宋书院蓬勃发展
D.元明清:官学、书院渐趋衰落,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承担 4.英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中间型学制
5.后来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单轨制,最早产生于:()A.中国
B.英国
C.美国
D.日本
四、名词解释题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五、简答题
1.学校的产生须具备哪些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 2.简述书院的特点。
(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
(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4)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3.简述学校变革的趋势。
(1)幼儿园纳入学制体系(2)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大众化(4)职业技术教育勃兴(5)终身教育体系建构 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其实并不妥。
2.“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只要有一桶水”。这是现代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
3.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是将教师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把活生生的工作对象物化,容易造成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作出恰当的调整与变化。4.学者必定为良师。
二、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项属于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A.蜡烛
B.工程师
C.园丁
D.研究者
2.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以下哪项不属于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A.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B.精深的学科知识
C.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
D.建筑知识和园艺知识
三、简答题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示范性;复杂性;协作性;创造性;长期性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现代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授业传道者;研究者;管理者;引导者;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心理医生 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的本质属性?()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完整的人
C.学生是心理问题很多的人
D.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的时代特征?()A.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期提前 B.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加大
C.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D.心理问题减少
3.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享有的权利?()
A.遵守法律法规
B.受教育的权利
C.生存权和身心健康权
D.人身自由权和受尊重的权利 4.以下哪些不属于学生应履行的义务?()A.保持身心健康
B.遵守法律法规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良好师生关系有何意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助于提高教师威信
B.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C.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D.有助于优化校园文化
6.以下哪些不属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A.学生害怕教师
B.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C.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D.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简答题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三、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了解和研究学生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八章课程与课程改革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认为,任何层面的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是:、选择学习经验、、。
2.泰勒认为,以和作为“筛子”,对初步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而确定精确的教育目标。
二、判断题
1.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2.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否定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三、单项选择题
1.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是:()A.勒图尔诺
B.拉尔夫·泰勒
C.沛西·能
D.孟禄
2.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认为,确定初步的教育目标的来源不包括()A.学生的兴趣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 C.学科专家的特点
D.教育哲学 3.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斯腾豪斯
B.拉尔夫·泰勒
C.沛西·能
D.杜威 4.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所倡导的教师应遵循的“过程原则”,不正确的是:()A.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B.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 C.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 D.探究具有争议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灌输式的讲授 论述题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理念的。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在这一理念中,理解“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含义是难点所在,期含义主要体现在: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寻求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性 第九章教学理论与模式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学理论。2.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学习法。
3.发展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二、判断题
1.到了当代,人们一般认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2.斯金纳主要基于动物行为的研究得出学习理论,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3.发现学习法就是对人类未知世界的发现。4.在发现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忠实地执行之前提出的解决方案。5.发现学习法倡导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6.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学理论被称为指导性教学。
7.模拟训练学习是通过让学生模拟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应用于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之中。
8.个人型教学模式是从个人的角度发展而成的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类模式。
三、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程序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布鲁纳
D.罗杰斯 3.对程序教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对于当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都具有重要启发 B.从对提高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的角度看,显得比较合理 C.程序教学最适合的是结构良好的学习任务
D.只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了学习的个体化过程 4.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布鲁纳
D.罗杰斯 5.发现学习法的提出者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布鲁纳
D.罗杰斯 6.非指导性教学最基本的原则是:()
A.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倍加提防
B.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 C.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实践活动等
D.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良好氛围 7.以下哪项不属于非指导性教学原则?()
A.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 B.应该用自我训练取代外部训练 C.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由教师做出
D.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下去,并且更广泛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之中
四、名词解释题 1.发现学习法
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不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所作的“再发现”。教学模式
是一组综合性成分,这些成分能用来规定完成有效的教学任务中的各种活动和功能的序列。
五、简答题
1.斯金纳认为,良好的程序教学需要包括哪些基本要素?(1)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2)小步子(3)对每一反应作出即时反馈
(4)自定步调,学习者按照个人情况确定学习进度 2.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2)探究解决方案
(3)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4)灵活而执着地追求问题的解决
六、论述
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谈一谈你对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学含义是如何理解的。
1、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巴西教育学学者保罗·弗莱雷
2、对当下教学的批判: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讲解,讲解的核心在于灌输静态知识,维持师生见的压迫和被压迫的控制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在总体上是不平等关系。
3、弗莱雷指出,教学即对话。对话并非一种技巧、策略或者机械的方法,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
【教育学各章练习1-3章】推荐阅读:
教育心理学各章要点12-20
华图教师教育学第2章05-26
第九章课外美术教育12-14
职业教育学练习与复习10-13
教育学教学章节练习题11-13
教育技术培训练习题07-26
会计继续教育练习题01-18
幼儿教育综合练习题七01-07
美术高考教学的练习设置艺术教育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