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团体辅导小结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团体辅导小结

教师团体辅导小结 篇1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我迎来了研究生生涯中的第一次团体辅导。

时隔一年多没有做过团体辅导了,身为带队组长(第一次活动的主要领队人),我的心情有点小激动和小紧张。由于人数的问题,我们这队有点特殊,是有两个队组成的大团队,人数为24人,令人欣慰的是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相对持平。

经过一番寻觅,在争取大多数组员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我们将活动地点选在了阳光充足,人员流动量比较小的空旷草地上。

由于是上午,草地上湿气比较重,所以,我让组员随机站着绕成一个圈。展开了活动的第一项:滚雪球的活动。就是让每个成员简要的介绍自己(比如,姓名、家庭所在地和兴趣爱好等),虽然耗时比较长,但是经过一番彼此之间的认识,成员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减少,成员之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团体存在感。组员因为被其他组员记得而感到了自己的价值,给大家建立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悦的环境。

本次团体辅导的第二个活动是:松鼠搬家。这次活动时间比较短,虽然很多组员都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但是,它使整个团体的氛围慢慢的活跃起来了,组员之间的也相对熟悉起来了。在活动感想的分享过程中,很多组员都认识到,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个体要学会灵活应对,随机应变,适应环境。很多组员都学会了将这个活动所揭示心理原理,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他们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并为之付诸努力,这样取得成功的概率才会不断的增大。

第三个活动是凑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利用钱的多少,将一个庞大的队伍随机分成了五组,并让它们组成一个一个的家庭。并让每个家庭的组员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贡献每个组员的力量为这个家庭选出一个家长和代言人,取出自己的名字,喊出自己的口号,摆出自己的造型等。虽然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这次活动不但促进了组员之间的交流,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而且,让每一位成员都找到了群体归属感。团体之间的氛围也更加的活跃起来,成员也感到更加的放松了。

教师团体辅导小结 篇2

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以及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教师压力应对策略是指教师面对由工作引起的诸多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它包括认知的和行为的改变以及情绪的调整等一系列应对努力, 诸如直接采取行动、寻求支持、表达无助和怨恨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 调整并改善人际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国内对教师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干预较少, 且多从组织角度出发。教师群体层次较高, 适宜从个体角度入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本文拟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从教师心理素质入手, 使他们更多地使用积极应对策略, 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间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教育行政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教师自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辽宁省新民市选取普通小学和中学各1所, 中学教师63人, 小学教师75人。随机把教师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 中学干预组33人, 控制组30人;小学干预组 (40人) , 小学对照组 (35人) 。干预组教师接受团体心理辅导, 控制组接受与团体心理辅导无关的业务培训。

2研究方法

(1) 评价工具。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的评估采用症状自陈量表。 (2) 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与教师继续教育组织单位共同商讨团体心理辅导内容, 选择具体干预措施, 制定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训练内容包括自我成长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压力管理训练。采用的咨询方式为集体讲座、情景模拟、小组访谈、心理拓展活动等, 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2小时, 共进行12周。在实施干预前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陈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施测, 然后进行为期八周的干预训练, 干预结束一周后进行第二次施测, 同样每位被试者分别完成以上两个量表。由主试进行团体施测, 按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随机分组;控制影响干预效果的其他因素。 (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1干预前干预组和控制组差异显著性检验

干预前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随机分组, 一组为干预组, 另一组为控制组, 为了检验两组被试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对被试的前测分数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表明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教师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孕>0.05) , 可以认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是同质的。

2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小学教师应付方式的影响

为了考察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应对方式的改善情况, 将干预前后两组的应对方式问卷各因子分别进行自身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 干预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因子分有显著性提高 (P<0.05) , 而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分有显著性降低 (P<0.05) , 控制组中只有自责因子分有显著性降低 (P<0.05) , 其余各因子均有变化,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干预组教师的应对方式有了显著改善, 见表1。

3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考察中小学教师在接受了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将干预前后两组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各因子进行自身比较, 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除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外的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对照组除焦虑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变化, 说明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 见表2。

四讨论

本研究的干预训练结果表明,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加中小学教师积极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应对策略,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Griffith等对伦敦780名小学和中学教师的调查问卷表明, 社会支持和有效处理行为的使用都会影响教师对压力的感觉。他们的调查结果突出了两条重要的认识:一是一个教师对于作用于他身上的要求的感受本身受所经历的压力程度的影响, 二是社会支持和成功的压力处理能创造一种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一个教师对同样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感觉相对降低。一般来说缓解教师压力的关键是改善使教师产生紧张和不良反应的客观环境因素, 但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 不是某一位教师或学校所能改变的, 所以我们从个体角度出发将直接行动法与缓和法融合到一起对教师进行干预训练。虽然在某些方面, 我们的干预不能消除压力源, 但至少能够降低个体的压力感受。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提出, 采用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的评价方式衡量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不是十分恰当, 目前采用指向问题和指向情绪的应对评价越来越被研究者采纳。同时, 研究还发现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心身健康, 情绪应对在处理压力事件中也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降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存在着的不足, 一是由于受被试数量的限制, 本研究没有对训练方法进行细化;二是没有对教师的人格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干预, 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飞, 陈龙, 裴华, 等.企业员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2) :353-355.

[2]沈祖德, 龚钧煜.压力管理训练对小学教师SCL—90评分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5) :316-317.

教师团体辅导小结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要求以及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教师压力应对策略是指教师面对由工作引起的诸多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它包括认知的和行为的改变以及情绪的调整等一系列应对努力,诸如直接采取行动、寻求支持、表达无助和怨恨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调整并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过程。国内对教师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干预较少,且多从组织角度出发。教师群体层次较高,适宜从个体角度入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本文拟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从教师心理素质入手,使他们更多地使用积极应对策略,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间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行政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教师自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辽宁省新民市选取普通小学和中学各1所,中学教师63人,小学教师75人。随机把教师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中学干预组33人,控制组30人;小学干预组(40人),小学对照组(35人)。干预组教师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控制组接受与团体心理辅导无关的业务培训。

2研究方法

(1)评价工具。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评估采用症状自陈量表。(2)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与教师继续教育组织单位共同商讨团体心理辅导内容,选择具体干预措施,制定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训练内容包括自我成长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压力管理训练。采用的咨询方式为集体讲座、情景模拟、小组访谈、心理拓展活动等,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2小时,共进行12周。在实施干预前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陈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施测,然后进行为期八周的干预训练,干预结束一周后进行第二次施测,同样每位被试者分别完成以上两个量表。由主试进行团体施测,按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随机分组;控制影响干预效果的其他因素。(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三结果

1干预前干预组和控制组差异显著性检验

干预前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干预组,另一组为控制组,为了检验两组被试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被试的前测分数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教师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孕>0.05),可以认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是同质的。

2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小学教师应付方式的影响

为了考察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应对方式的改善情况,将干预前后两组的应对方式问卷各因子分别进行自身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因子分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分有显著性降低(P<0.05),控制组中只有自责因子分有显著性降低(P<0.05),其余各因子均有变化,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干预组教师的应对方式有了显著改善,见表1。

3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考察中小学教师在接受了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将干预前后两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进行自身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干预后除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外的各因子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除焦虑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变化,说明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改善,见表2。

四讨论

本研究的干预训练结果表明,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加中小学教师积极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应对策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Griffith等对伦敦780名小学和中学教师的调查问卷表明,社会支持和有效处理行为的使用都会影响教师对压力的感觉。他们的调查结果突出了两条重要的认识:一是一个教师对于作用于他身上的要求的感受本身受所经历的压力程度的影响,二是社会支持和成功的压力处理能创造一种效应,这种效应使得一个教师对同样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感觉相对降低。一般来说缓解教师压力的关键是改善使教师产生紧张和不良反应的客观环境因素,但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不是某一位教师或学校所能改变的,所以我们从个体角度出发将直接行动法与缓和法融合到一起对教师进行干预训练。虽然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干预不能消除压力源,但至少能够降低个体的压力感受。

国内外许多研究已提出,采用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的评价方式衡量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不是十分恰当,目前采用指向问题和指向情绪的应对评价越来越被研究者采纳。同时,研究还发现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心身健康,情绪应对在处理压力事件中也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降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存在着的不足,一是由于受被试数量的限制,本研究没有对训练方法进行细化;二是没有对教师的人格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干预,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飞,陈龙,裴华,等.企业员工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353-355.

[2]沈祖德,龚钧煜.压力管理训练对小学教师SCL—90评分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16-317.

心理辅导之团体心理辅导 篇4

如同个别辅导重视辅导关系的建立一样,团体辅导也非常重视良好团体氛围的形成。接纳、安全、尊重、温暖的团体氛围可以使成员真诚地开放自己,信赖他人,坦诚地探讨存在的困扰。当然,良好的氛围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团体心理辅导其优点主要有:

(1)适用面广,既可以针对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十人左右的小组,又可以针对几十人的发展性群体;

(2)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

(3)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在团体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个人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目前在中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危机心理援助、婚姻家庭咨询、企事业单位团队建设等领域中,团体辅导的心理技术手段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中国地大物博的独特国情,注定了团体辅导手段的重要性发展速度必将超越其他的心理技术,成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工具箱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工具箱能够满足教师日常的课堂需求,并且提供给足够的选择空间。

咨询电话:400-6262-918010-62201116 010-62201119010-62201118

团体心理辅导 篇5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我校的教育实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团体心理咨询之所以在学校中适用有效,有以下四点理由:学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受教育者都处于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情绪、学业、生涯发展、性、自我认同等重要发展课题的辅导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促进青少年完成该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目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有:性质——教育性;重点——满足一群学生的共同需要(同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情境——班级全体参加。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发展性功能:完成该年龄阶段青少年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

2、预防性功能:预防该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3、矫治性功能: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给予纠正。

四、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

1、要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感;

2、一视同仁的爱心;

3、要有专业精神。

五、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注意的事项

(一)精心营造和维护团体辅导氛围

1、良好的辅导氛围的要求:信任、安全、真诚、坦率、合作、互动、活跃、有序。

不良辅导氛围的表现:紧张、防卫、调侃、迎合、应付、涣散、呆板、无序。

2、氛围营造的技巧:做好热身活动;设计好开场白;设计好第一个活动情境(注意情节的合理性与可探讨性);注意座位的排列;不要因多余的环节中断已经形成的氛围。

(二)灵活控制活动过程

1、设计好活动板块。

2、控制讨论的时间。

3、及时制止调侃或语言攻击,保护学生心理,使学生免受伤害。

4、讲清游戏规则、讲清楚活动细节、指令明确。

5、问题具体,少而精。

(三)让学生“动”起来

1、与一般的心理讲座相区别。

2、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中。

3、教师要先“动”起来。

4、宽松、和谐的环境。

(四)注重从情景体验出发

一般以心理剧表演、小品、案例分析、心灵日记、辩论等形式呈现。场景模拟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引起学生的同感。角色扮演(心理剧)或小品要有情节,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专注投入。

(五)促进学生主体自我发展

操作上要提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条件。

1、确保每个学生都被辅导教师注意到了。

2、教师讲得不要太多,不要喧宾夺主。

3、调动好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即让学生“动”起来)。

(六)辅导教师要易被学生接受

1、良好的个人素质——亲和力、自信、真诚、举止得体。

2、得体的语言——亲切、诚恳、简洁明确、鼓励性语言。

3、一定的组织能力——当机立断、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周密思考。

中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1.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不同。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过渡、闭锁性、动荡性与社会性。咨询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采用特殊的咨询方法。

2.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目标不同。

成人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使心理成熟的成人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成员,而中学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使青少年按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材,也就是尽早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3.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内容不同

成人心理咨询内容侧重于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而中学心理咨询内容侧重于学校、家庭对个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考试焦虑;学习负担造成之紧张;师生关系不良;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性知识缺乏;异性爱慕,早恋倾向等。可见大部分问题涉及学校教育与家庭关系。又如学生厌学、逃学问题行为的出现,初看是社会因素(脑体倒挂、知识贬值),实际上还是由于教育因素(有的教师偏宠好生、歧视差生,教学方法的死板又使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反而还施加压力、加码)与家庭因素(家长、教师的读书无用论或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学生不胜负担,对学习恐惧)所致。学校心理咨询要与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开展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4.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服务方式方法不同。

中学生由于自主力差,经验较少,自我观念没有成熟,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或不知如何去解决心理问题。因而特别要注意指导与咨询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心理预防的基础上,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中学生才会主动意识到有许多问题需要向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咨询指导。心理指导的工作还要推广到教职员工及家长的范围,让大家都来关心学生及子女的心理健康,教师与家长意识到孩子们有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会督促他们找心理咨询机构,甚至亲自带他们去共同接受集体咨询或家庭咨询。同时,在咨询指导时,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更明确的指导。

5.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成年人心理咨询对咨询工作者素质要求不同。

教育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要求有一般咨询人员应有的仲裁心理危机的本领与解除心理负荷、改善当事人认知结构的技能,而且要熟悉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并且有中学教育的实践经验。故经过专业训练的中学教师及政工人员或行政干部担任此职更为合适的。

6.中学生心理咨询要采用适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原则和方法。如,争取信赖;灵活伸缩;注重现实;听取见解,间接建议;提供生活经验,促进模仿认同。与此同时,还要遵循咨询工作的一般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保密性、交友性、认知性、启发性、整体性、明确与委婉相结合、指导与咨询相结合、治疗与咨询相结合等原则)。

7.心理咨询宜个别进行,不能围观旁听。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咨询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采用特殊的咨询方法,如,争取信赖;灵活伸缩;注重现实;听取见解,间接建议;提供生活经验,促进模仿认同。与此同时,还要遵循咨询工作的一般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转变健康观点及教育观点

学生的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纳入到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日程中。教育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纠正单纯追求升学率,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衡量教育工作的片面标准,把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特点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班级教育工作中重要的指导原则,既更新健康观念、教育观念,开展行之有效的学校心理卫生教育。

二、辅导员与受辅者在精神上的协调一致

辅导员与学生应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作为辅导员的教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设身处地从中小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帮助他们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同时教师应注意克服对心理辅导有损无益的过分同情与怜悯的心态。

三、辅导员要尊重受辅者的人格

辅导员对受辅者人格的尊重,要注意以下方面:

1.接纳。辅导者要给受辅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关心。辅导员要使受辅者重新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积极改变现状的动力。

3.专注。辅导者要专心倾听受辅者的心声。

4.平等。辅导员要和受辅者之间平等地互相谈心、切磋、协商,杜绝“我教你听”的说教或命令方式。

5.信任。作为辅导员的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价值,相信受辅者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

四、辅导员对受辅者应以诚相待

辅导员应真诚地对待学生,这样受辅者才会信得过辅导员或班主任,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五、辅导员应对受辅者的隐私注意保密 受辅的学生坦诚地向辅导员倾吐心声,寻找帮助,辅导员应注意保密,不能轻意地将学生的隐私外泄,更不能作为新闻传播,或提供给学校领导作为处分学生的材料等。

团体辅导活动心得 篇6

今天的培训和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让我们有了更近的距离去接触和了解我们的同学或者说同事。说真的以往的培训活动一结束,大伙就各自散开了,对每个人都没有太深的印象,当然除了自己认识的。这次活动就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有机会、且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认识他们,很值得推崇。下面就是我个人对这次活动的所得所感。

当我们走进礼堂的时候就感觉今天的会议与以往的不一样,果然,今天是由心理咨询室的同学为我们开展一场团体辅导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的角色定位、合作沟通以及信任感。首先我们是在一种带有神秘性的选牌游戏中作角色的定位,同时那一张看似无所意义的牌在心咨询同学那里也有别样的解释,让我们从中了解自己最近的一些心理状况。当我们分好8组以后,就进入一个角色圈里的互识环节,这也是最基本的,只有记住了别人的名字才能更加顺利的与他人进行交往,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值得我们学习交流的朋友,彼此之间多了熟悉少了陌生,多了亲切少了尴尬,多了互动少了沉默,多了主动走进他人的勇气少了被动为人所识的无奈。我们也很快为自己找到了归宿感,我们就是第八组的。游戏一是在黑暗中用胶绳按要求制造图形:要求每一位成员在闭上眼睛但可以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里摆好图形。尽管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图形,然而在闭上眼睛时,却是相当的困难,光靠某一位成员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就势必要每一位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了。我们知道在这时意见很容易出现分歧,如果协调不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凝巨力的,因而在出现指挥者的同时也需要一部分人做出牺牲,权衡效益最大化后进行取舍。这是我们很容易会心往一处使,为集体的目标努力,也正如我们的工作一样,需要我们每一位成员的劳动且要在必要地时候为集体而舍自我。信任感对个人和集体都有相当最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维系的纽带,因而培养彼此的信任感是至关重要的,一次两次多次的交往会让我们由不信任到逐渐信任直至最后的完全信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信任别摔”的心理辅导活动就可以让我们在游戏中寻找信任。当我们每一个人在被摔的第一次都惊吓的叫起来,因为我们害怕没有谁会接住我们,但当我们平平安安时,我们把信任交给了同伴,后面的我们体验跟多的是刺激是有趣;但当你第一次被摔没有被接住是,后面我们的恐慌之情会越加的强烈,如后顺利时,我们同样还是会把信任交给我们的同伴的,说明信任性是可以修复的。同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彼此会相互信任也会因事而失去彼此的信任,建立信任的很难得的,所以好好维系它,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教师团体辅导小结 篇7

笔者认为,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插上隐形的翅膀”一课为例, 探讨在小学高年级班级心理辅导课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团体活动。

一、立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精心设计辅导活动

针对小学五年级自信提升的内容, 笔者设计了主题为“插上隐形的翅膀”这一活动课。“插上隐形的翅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团体动力, 提升自我评价水平, 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对比之前关于提升自信的心理课教学, 本课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进行了如下调整:

1. 题目的确立

使用了隐喻“确立隐形的翅膀”, 自信是一种看不见的心理品质, 但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自信的实质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某事, 关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只有在内心中肯定自己, 才能不断地聚集正能量。这种能量能够催生出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品质。所以, 自信就是一个人隐形的翅膀。这个题目借助学生熟悉的歌曲名字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2. 活动的选择

热身活动选择了“大风吹”和“跳蚤实验”, 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热身。心理学家罗伯特·安东尼曾这样说过:“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 以赞赏的眼光看看它们。经常看, 最好背下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点, 你会在心里树立信心:我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做对一件事, 就要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 甚至为此酬谢自己。”每个人都有被赞美和被认可的需求。本节课主题活动选择了“优点轰炸”这个活动。

优点轰炸是四人小组成员互动的一个活动, 中心任务就是小组内的成员为其中一个成员找优点, 以轰炸的形式说出来。被轰炸的同学认真记录。组内轮流轰炸。最后, 利用“肯定自己5000次, 才能真正建立自信”的观点, 设计环节:每个小组到前面进行汇报, 每个成员用“我……”的句式汇报优点。结束活动时使用“你真的很不错”作结,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其他学生的积极肯定。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 这节课体现的就是学生需要自我肯定和获得他人的肯定。

所以, 这个活动的设计中实施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自我肯定, 提升自我评价———优点汇报和大声说“我真的很不错, 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第二个关键点是通过他人肯定, 提升自我评价———找优点和齐声说“你真的很不错, 你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每个同学在这个体验中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自己, 并激发了对自我的思考。

二、利用团体动力, 着力全体学生深度参与

学生都喜欢上心理课,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时也会过度兴奋, 以致在活动中偏离话题, 无故下座位等情况。只要小组内有不参与活动的学生就会影响心理课的整体效果, 所以利用团体动力,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深度体验、活动后有积极思考, 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提升。例如在“隐形的翅膀”一课中, 为了充分调动团体动力, 笔者会利用小组之间的竞赛———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和“我优点找得多”, 以提高活动效率;利用评比的原则“如果找的有一个不是优点就失去了优胜小组的评选资格”来控制学生的调侃。

笔者给学生呈现了这样的设计:

1. 默读活动规则, 明白以后举手示意或起立

最先读懂规则的小组可以获得示范的优先权。这样调整了以前教师读规则时, 学生迫不及待开始活动的混乱现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 教师须强调小组成员之间找的必须是优点, 避免调侃

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提升活动效率, 设计了评选“优胜小组”环节。在活动实施中教师把活动优胜小组的评选条件写在黑板上。课堂上, 学生有了时间观念, 也少了对小组成员的调侃与“攻击”, 这在无形当中渗透了规则意识, 保证了“优点轰炸”这一活动的实施。

三、注重课堂的生成, 根据个体差异确定辅导重点

1. 提前准备

汇报前每人准备1分钟, 1分钟后认真倾听他人汇报, 倾听最好的小组优先汇报。

2. 汇报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到前面宣读自己的优点

每一汇报展示的小组, 都先用PPT提示提升自信的形象, 这是提升自信的一种方法, 然后再列举自信的自我形象所包括的方面, 大声自信地对自己的优点进行汇报。小组汇报完毕, 成员逐一做自我肯定“我真的很不错, 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如果每个成员都自信地展示了自己, 在座的同学会齐声说“你真的很不错, 你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然后掌声通过, 下一组汇报。

3. 关注个体差异

对于自信水平较低的同学的表现, 比如站在前面汇报时不敢正视同学、低头、说话声音小、脸红等, 教师要及时鼓励这些同学抓住在同学面前讲话的机会, 鼓励他们大声喊出来, 并让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直到状态有所改变。对于自信水平低的这些同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节课“大风吹”和“跳蚤实验”的导入环节非常恰当, 使同学既做到了身体的热身, 也做到了思维的热身。结束环节全体师生一起唱《隐形的翅膀》, 这一方式不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同时也促进学生进行情感的渲染和精神的洗礼。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初探 篇8

摘 要 团体心理辅导有别于个别心理辅导。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需要以心理团体的发展为保障。根据团体发展理论,完整的心理团体发展要经历三大阶段。团体发展理论框架可以运用于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团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心理团体的领导者科学处置。

关键词 心理团体 团体发展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01-02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由团体动力来看,心理团体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全体成员具备较好的团体意识, 有能力在相同的方式下运作,彼此互动相互影响,去达成共同的心理建设目标。也就是说,心理团体是有组织、有次序、彼此相互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朝向同一目标、并持续进行情感和心理互动的两人或以上的结合体。心理团体包含领导者和普通的团体成员,团体的规模应该适当.控制,成员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

根据上述定义,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在两人或以上的结合体中,有组织、有次序、彼此相互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朝向同一目标、并持续的团体互动行为。

二、完整心理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团体发展理论,心理团体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三个大的阶段,包括:团体开始前阶段、团体发展中阶段、团体结束后阶段。团体发展中阶段又包含五个小的阶段:团体的初始、转换阶段、凝聚与和谐阶段、工作生产阶段、巩固结束阶段。以下主要介绍团体发展中的五个小的阶段的特征及主要任务。

(一)团体的初始——定向与破冰阶段

在团体开始之初,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应该向团体成员明确团体发展方向,引导开启团体的“破冰之旅”。在这个阶段成员之间需要彼此认识,确保所有的团体成员参与到团体的互动作用中,以避免有人会感到被排斥。要澄清团体目标,建立团体规范,作为领导者应该适时表达团体预期和希望。创造安全、信任的关系,从而帮助团体成员坦露他们对团体中所发生的内容的想法和感受,开诚布公地解决团体成员们的担忧和问题。

(二)转换阶段——冲突或者抗拒处理阶段

转换阶段领导者和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成员之间都可能存在冲突,部分成员甚至出现抗拒心理。领导者在这个阶段应该以同理心主动接纳成员的负向情绪,同时要引导成员意识到自己或者他人负向情绪的存在并学习接纳,同时还应该鼓励成员直面并认识自己的焦虑,帮助成员面对自己的防卫性行为,并将之转化为建设性行为。此外,这个阶段团体成员还可能出现挑战行为,作为领导者应该直接而坦承面对,并积极处理成员的挑战行为。

(三)凝聚与和谐阶段——以团队精神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阶段

团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凝聚与和谐,这个阶段对于团队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领导者通过鼓励成员彼此尊重与关怀,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等方式,提升团队精神,为接下来的工作和生产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四)工作生产阶段——以成员之间的完全接纳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团体的工作和生产是以成员之间的完全接纳为前提,这与之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完全接纳的接触上,领导者应该协助成员从团体经验中认知重建,帮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动,鼓励团体成员尝试新行为,倡导成员互相帮助。

(五)巩固结束阶段——所有成员需要面对分离的阶段

巩固结束阶段也是团体发展的最后阶段,成员在这个阶段需要面对分离。领导者应该主动处理离别的情绪,在帮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的同时,应该协助成员做好预备,去适应外界实际的情境。如果存在未完成的工作,应该及时处理,查漏补缺。在这个阶段,团体的领导者可以采取回顾与祝福、继续提供学习或更进一步服务的资源等方式巩固学习成果。

三、团体发展理论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

成熟的心理团体必须经历上述三大阶段,只有在成熟的团体中,效果才能更好的实现。然而完整的心理团体发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得团体心理辅导达到预期效果,则要按照团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团体心理辅导正式开始以前,合理安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针对每个阶段的问题,结合实际灵活调整,并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支持和辅助化解。

(一)团体发展理论给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带来的启示

首先是由于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所面对的主题五花八门,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所面临的群体也完全不同,每个群体中的个体情况更是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可能会经历相对较长的过程,有的团辅方案甚至长达一年以上。其次,高校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有详细的策划,策划要在遵循团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根据主题和对象的差异确定有针对性的、较为完备的方案。甚至需要对诸多细节进行提前的考量,包括团体心理辅导的次数、每个阶段的次数、每次的时间间隔等,同时结合实际进行不断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再次是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一方面是要有总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将总体目标划分到每个阶段甚至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中去执行和实现。目标也可以随着团体进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有所调整。

(二)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发展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1.团体形成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在团体形成前领导者遇到的常见问题可能包括:有被迫参与一个团体;没有获得关于该团体性质的充分讯息;处于消极被动之中,对他们想要或希望从这团体中所得到的东西没有任何的想法。领导者针对在团体辅导开始前出现的常见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处置方式如:建立一份明确的书面计划,以建构一个团体;向有关的权威人士提交这份计划书;公告这一团体,以便向未来的团体参与者提供较多的资料;进行团体前会谈,以完成筛选和适应准备的工作;遴选并会晤协同领导者;安排一次预备性团体活动以便相互熟悉,说明团体的基本规则等。

2.团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置

团体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主题转换太快;主题不是成员的兴趣或需要;焦点只集中在其中的一两位成员;把焦点停在对团体进度落后者身上;领导者不足或过分的主导等。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领导者应该进行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包括总的主题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题是什么,主题背后蕴含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困难预案以及应采取的必要方法等。第二是如何处理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如何认识团体成员个体差异,如何公平的对待不同特质的团体成员,如何调动部分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助与互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等。第三个方面如何加强自身的领导力和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包括如何培养和拓展自身在心理团体中的领导力,如何适度的、适时的运用自身的影响力等。

3.团体辅导结束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处置

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只是团体发展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个人心理成长的结束,团体成员可以通过寻找自我增强的方法,以寻求继续发展。这个阶段利用好了,可以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促进个人发展。因此帮助团体成员克服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有助于个体心理的继续成长和心理问题的解决。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无法运用所学于生活中,而感到沮丧并贬低团体的价值;对自己维系新行为有困难;或者不去主动运用在团体中所学习的新技巧等。

作为团体领导者,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阶段性的提供个别晤谈;进行追踪观察活动或个别晤谈,以评价团体的影响活动;以及为团体成员提供进一步的资源和帮助等。

参考文献:

[1]蒋静.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73.

[2]马国亮.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及其评价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53-55.

感恩团体辅导方案 篇9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

一、团体名称

学会感恩,和谐人际

二、团体性质

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三、团体目标

1.探索自我,认识自己;

2.提升感恩能力,和谐人际关系; 3.学会感恩,做感恩的人。

四、团体对象

中学生

五、团体规模

20人左右

六、成员招募方式

海报宣传、BBS网络宣传、自愿报名、面谈筛选

七、团体活动次数及时间

共6次,八、团体活动地点

教学楼

九、理论依据

根据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人性是积极向上的,每个人都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个体能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具有成长的冲动,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并最终达成心理和谐。因此,通过领导者带领的方式,以感恩为切入点,激发个体发现、体验感恩的情境中,从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挖掘自己的心理潜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幸福地生活。

十、团体评估方法

1.小组成员的自我总结; 2.助手的观察记录; 3.领导者自我总结; 4.问卷形式反馈结果。

十一、团体方案:

第一次 相约你我

一、活动目标

1.消除陌生感,增进成员彼此的了解与认识 2.引导成员了解团体目标及活动的方式 3.澄清成员对团体的期待 4.制定团体规范

二、活动过程

1.暖身活动:大风吹 1)时间:大约10分钟

2)准备:场地宽敞;背景音乐(活泼)

3)操作:全体围成圈,主持人没有位置,立于中央。

主持人开始说:「大风吹!」大家问:「吹什么?」主持人说:「吹.有穿鞋子的人。」则凡是穿鞋子者,均要移动,另换位置,主持人抢到一位置,使得一人没有位置成为新主持人,再吹。2.小小动物园 1)时间:约30分钟

2)准备:每人一支笔,一张卡片纸;背景音乐(轻柔)

3)操作:领导者将纸笔发给每一个成员,让每个成员都想一想,如果用一种动物代表自己,会选择哪种动物,思考一会儿,在卡片上写下此种动物的名称。等所有成员都写完后,同时出牌,先请每个成员看一看在这个小小动物园里都有哪些动物,哪些与自己相似,哪些不同,你在这个动物园中的感受如何。然后每个成员介绍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动物代表自己。

4)分享:有些成员选择的动物是因为像自己的特质,如老黄牛勤勤恳恳;有些成员选择的动物是自己期望成为的,如像狮子一样强壮不受欺负。当成员介绍自己时,其他人可以有不同的回应,以促使当事人进一步思考。该练习可以带出成员个人的许多生活体验,领导者可以视团体的状况决定是否深入探讨下去。3.自画像

1)时间:约30-40分钟 2)准备:画纸,彩笔,水笔

3)操作:请组员在自己的画纸上,绘画出自己。组长告诉组员,他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思,用任何的形式来绘画自己。例如,可以很具体,也可以抽象。但组长切忌,不宜给予太多的指引。

4)分享:组员解说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时,组长要注意,作品是跟全组成员一起分享的,组长在必要时给予一些反馈,更重要的是促进成员间的彼此交流。同时,由于小组还处于早期,因此分享时组长不宜让组员走的太深,要注意把握好尺度。

4、我们的约定 1)时间:约15分钟 2)准备:纸,笔

3)操作:先由组长向组员介绍本团体的目标和性质,然后由组员一起讨论本团体成员应遵守的规则(如迟到,缺席,保密等),并制定出惩罚制度,然后将之写好,每个组员都签好字,一式两份,一份交由某组员保管,一份交由组长保管,即时生效。

三、活动总结与布置作业

要求成员记录自己过去发生的三件使自己感动的事或自己认为自己做的较为感动的事。领导者填写活动过程记录表。

第二次 寻找感恩的心

一、活动目标

1.增进团体成员的熟悉度,促进成员之间的了解; 2.认识自我的情绪体验,发掘过去的感恩体验。

二、活动过程

1.突破重围

1)时间:大约10分钟

2)准备:场地宽敞;背景音乐(活泼)

3)操作:成员手拉手组成一个包围圈,一名成员站在圈外要努力冲进包围圈。“包围圈”要力求坚固,避免被对方击破。圈外的成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力求突围成功。

4)分享:交流活动中的感受,领导者要引导成员明确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被排斥在集体之外是痛苦的,从而增强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对新集体的认同感。2.信任之旅 1)时间:约30分钟

2)准备:事先准备好盲行路线,设置桌、椅等障碍物;准备好蒙眼睛用的头巾。3)操作:团体成员按照随机抽取的扑克牌确定“盲人” 的扮演者,盲人被蒙住眼睛,在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其余的成员继续抽签,抽到与盲人牌面相同的成员扮演该盲人的“向导”,协助盲人。然后,盲人在向导的搀扶下,沿着指导者指定的路线,带领盲人沿室内外行走。要求:活动中向导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不能讲话,大家都要保持安静,向导只能用非语言的方式引导盲人走完全程,让盲人自己体验各种感觉。

4)分享:该活动结束后扮演盲人或向导的成员说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扮演“盲人”与“向导”的角色时心里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扮演“盲人”角色时,开始对“向导”有信心吗?整个活动过程你的信心是恢复了,还是丧失了?扮演“向导”角色时,你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盲人”收到没有?后来如何进行调整?你是否是一个成功的带领者?本次活动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分享活动中间的体验和感悟。3.讲出自己的故事 1)时间:30-40分钟

2)准备:完成布置的作业、纸、笔

3)过程:完成布置作业的成员直接进行分享,若未完成,发给成员纸笔进行现场完成,但要有一定的惩罚。要求成员仔细回顾过去学习生活中感动的事情,无论大小,只要对自己有触动的事情。每个成员进行分享。

4)分享:引导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同一件事情,其实用心仔细体会,会有不同答案,你觉得呢?有没有这些事情在你的身上发生呢?当在你身上发生时,你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你会如何处理呢?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三、活动总结与布置作业

播放《感恩的心》,对每天的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获得心灵的安宁,体会源自内心的快乐。要求学员给父母写一份信。

第三次 感恩父母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团体的活跃气氛,强化成员之间的联系;

2.体验亲子交流中的苦与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表达对他们的感恩。

二、活动过程 1.无家可归

1)时间:约20分钟。

2)操作:开始时让全体成员围圈手来手,接着,领导者说“变,4个人一组”,成员必须按照要求重新组成四人组,形成新的“家”,此刻,请那些没有找到家的人谈谈游离在团体之外的感受,大多会谈到“孤单、孤独、被抛弃、没依靠、失落、担心„„”也可以请团体内的成员分享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大多会表达“温暖、有力量、安全、塌实„„”可以多次变换人数,让成员有机会去改变自己的行为,积极溶入团体,让成员体验有家的感觉,体验团体的支持,从而更加愿意与团体在一起。

3)分享:体会大家在一起的感觉,有人陪伴的日子,你快乐吗?你是否会想他们?你会想到那些呢?想想身边有哪些人一路伴着我们? 2.情景再现

前奏:播放歌曲《懂你》或 《天亮了》 1)时间:30-40分钟 2)准备:3个小情景、纸、笔

3)操作:由2---3个同学讨论话题情景,编制并表演一个相应的情景,其他同学作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例如情景 :一向温柔的妈妈今天下班回来,愁眉苦脸的,脾气很暴躁,因为一点小事就对着小明发火。小明很苦恼很委屈,于是„„ 换位思考四步曲:

第一步:如果我是他,我需要的是„„ 第二步:如果我是他,我不希望„„ 第三步:如果我是对方,我的做法是„„ 第四步:我是在以对方期望的方式对他吗?

4)分享:每一个情景都是一幅生活的画面,你碰到过哪些?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你要那样做?你的感受如何?(主要引导成员沉思自己过去处理同类事件时候的感受)3.跟自己算算帐 1)时间:大约30分钟 2)准备:纸、笔

3)操作:(1)作为家庭的一员,你每月的支出包括:每月的生活费,每月的零花钱,每年的学费,每月的其他支出(购置衣物费用、看病费用等等);(2)每月家里的总收入;(3)每月家里的开支情况表,你的支出在家里所占的比例。4)分享:算了这个帐后,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你能对父母做点什么呢?

三、活动总结

领导者填写活动记录表,同时要求成员给父母重新写一份信或发个邮件,短信。

第四次 感谢一路上有你

一、活动目标

1.增加感恩的情怀,学习表达感恩的方法; 2.发现身边的感动,增进人际和谐。

二、活动过程

1.信任圈 1)时间:大约25分钟

2)操作:每组围圈,邀请一位成员到中间,其他成员手拉手围圈。练习开始时,圈内人闭上眼睛,自觉舒适地导向任何一方,其他成员必须手挽手,形成保护圈给予保护,不能让圈内人摔倒。他往哪里倒,团体就往哪里去接住他,给予保护,将他推倒到中间的位置。如此倒下、接住,使中间的成员从紧张到很放松。可以换人到圈内去体验。活动充分体现团体的合作。

4)分享: 圈内的人当摔倒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圈外的人当你接着别人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感谢被人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帮助)2.老师,同学,我想对你们说 1)时间:约30-40分钟 2)准备:纸、笔

3)操作:写出自己一路来对自己影响较大的老师的故事,成员之间互相分享。尽量详细一些。4)分享: 3.一起体会感恩 1)时间:大约30分钟 2)准备:朗读材料

3)操作:让成员闭上眼睛,互相牵手围成一圈,由领导者领读感恩的话语(材料),尽量让成员投入沉思和回忆。

4)分享: 让成员分享自己朗读中的思想过程,说出自己的体会。材料:

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们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们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们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们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们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们却给了我整个银色的世界。谢谢你们一路伴着我成长。谢谢你们温暖我的人生。

三、活动总结

给某位老师和同学以短信和邮件的方式表达感谢,也可以通过打电话用语言的方法表达感恩。

第五次活动 做感恩的人

一、活动目标

1. 提升感恩能力,培养感恩行为; 2. 完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活动过程

1. 爱的传递速度 1)时间: 大约20-30分钟

2)操作:让所有队员手拉手站成一圈。随意在圈中选出一个人,让他用自己的左手捏一下相邻同伴的右手。问第二个人是否感受到了队友传递过来的捏手信号,这里我们把它称为“电波”。告诉大家收到“电波”后要迅速把电波传递给下一个队友,也就是要快速地捏一下一位队友的手。这样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电波”返回起点。告诉大家你将用秒表记录“电波”跑一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大喊:“游戏开始!”,并开始计时。告诉大家“电波”传递一圈所用的时间,鼓励一下大家,然后让大家重新再做一次电波传递,希望这次传递能更快一些。让队员们重复做几次电波传递,记录下每次传递所用的时间。等大家都熟练起来之后,变更“电波”的传递方向,使电波由原来的沿顺时针方向传递变为沿逆时针方向传递。“电波”沿着新方向被传递几次之后,再一次让队员们逆转“电波”的方向,同时让队员们闭上眼睛或是背向圆心站立。

3)分享:为什么“电波”传递方向突然改变后,“电波”传递速度会变慢? 为什么闭上眼睛后,“电波”传递速度会变慢? 在“电波”沿两个方向同时传递的情况下。“电波源”对面的队员们感受如何?当别人将“电波”传给你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与你传给别人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会感谢别人的给予)2.绘制生命线

1)时间:大约30-40分钟 2)准备:彩色蜡笔若干,白纸

3)操作:由指导者示范画出自己的生命曲线,并根据曲线讲述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生命中的转折波澜;分发纸和蜡笔给成员画各自的生命线,可以以年龄和上学的时间为界绘制自己到目前为止的生命曲线,继而描绘自己未来希望的生命曲线或方向,许生命一个梦想。

分享:绘制完毕以后各个成员在小组内进行讲述,并说出未来希望的生命线方向。要求讲述的时候其他成员用心聆听。

4)分享:在每次曲线转折或者高低不同的地方,你的得到了什么?你失去了什么?对那些得到与失去,你是怎么看的?(感谢生命赐予自己的曲线美,客观认识生命中发生的一切)3.呼吸调整

1)时间:大约10分钟 2)准备:歌曲《感恩的心》

3)操作:所有成员围成一圈,手牵手,指导者也在里面。指导者引导成员作积极的自我暗示,提示成员放松身体缓解情绪,做深呼吸,每个人紧握左右成员的双手,将周围所有的力量吸进,使自己更坚强,呼气,把刚刚活动中所有烦恼、沉重的情绪吐出,及时释放出来,留在这里不带走。

三、活动总结

领导者做好记录,主要记录成员的表现,应该重点关注一些。填好活动过程记录表。

第六次 整理心情,重新起航

一、活动目标

1.团体成员分享参加团体的心得与感受。2.团体成员之间相互祝福,结束团体。

二、活动过程

1.回首来时路 1)时间:大约30分钟 2)准备:纸、笔

3)操作:放松舒适的环境中,走进‘时光隧道’,引导成员回顾团体的整个过程。

4)分享:(1)我印象最深刻的团体活动是„„因为„„;(2)我觉得在这个团体中最大的收获是„„;(3)我感觉自己参加团体后发生了„„的变化;(4)我觉得团体可以改进的地方是„„轮圈发言,补充句子。2.祝福留言卡 1)时间:大约20分钟 2)准备:祝福卡

3)操作:给每位成员发数张心形的祝福卡,写下自己对其他成员的祝福、鼓励或建议。3.大团圆

1)时间:大约10分钟

2)准备: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3)操作:所有成员站成一个大圈,面朝圆心,将两手分别搭在左右成员的肩膀上,然后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背景音乐有节奏地左右摇摆,并一起轻声哼唱,使全体成员在温馨甜蜜的气氛中告别团体。

三、活动总结

上一篇:代沟主要责任在于子女下一篇:埋在心底的自豪_自豪的一件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