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1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结合当前中药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使得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目前,只有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以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中药资源现状,保护,可持续发展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our people to fight disease.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 reducing per capita resources , the rapid increase in demand ,which is make the storage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nimals in China has been declining or drying up.At present,only by adhering to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effective using of the principle and establishing of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Keywor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中药资源概况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在全世界已知的150多种矿产资源中,我国业已探明储量的有136种,其中

有药用价值的种类较多[1]。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64%。全国各地的植物园(包括动物园或驯养繁殖中心)和药用植物园中,引种或保存的药用植物达5 000种左右[2]。

2.中药资源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 吃资源” 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据报道[3], 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 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这不但使中药资源加速枯竭, 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 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化栽培和保护, 对野生药材的盲目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 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同时, 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 如不加以保护,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 许多药材资源会逐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因此, 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3.中药材资源现状

我国有商品流通的中药材,1990年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中药材流通领域的调查统计为1547种,正品和伪品合计来源于3533种植(动、矿)物

[ 4 ],现在药材商品品种数略有有增加。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商品,大致有2种来源:传统栽培型和野生采集型,其中也有一些介于2者之间的类型,一般为新引种栽培的未经全面质量评价、栽培药材仍未收入质量标准的品种。

3.1 中药材资源调查研究现状

全国第三次中药材资源普查工作已经过去20多年,各界都已经认识到,需要重新对中药材的资源情况作全面的调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35个单位2008年承担了“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项目,5年内对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羌活、雷公藤等70种药用植物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其野生和栽培资源的分布、品质、数量等数据。为了下一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标准化、规范化,2010年8月我国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前期准备做好了基础。

3.2 栽培型中药材资源现状

我国近年的调查统计,现有人工栽培药材品种(包括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200种左右,完全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品种虽然较少,但在“道地药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类为传统栽培的“道地药材”,这类药材的野生资源受到了较大的破坏,野生资源成濒危状态,已不作为药材商品的来源,或是国外引种成功的中药材品种,如:川芎、三

七、当归、丁香、西红花、穿心莲等;另一类为野生资源较多,但药材由于长期的人工栽培,性状与野生药材存在差异的品种,如:牛膝、白芷、地黄、玄参、附子(川乌)、北沙参、浙贝母等。

3.3 野生中药材资源与质量现状

野生中药材一直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由于大量采集,造成资源量下降,属于比较紧缺的品种。肉苁蓉由于量少价高,农民在沙漠上到处找红柳挖肉苁蓉。甘草和麻黄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生态植物,由于多年的毁灭性采挖,野生资源及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虽然已成功解决种植技术难题,部分缓解了药源危机[5],但甘草主产区仍由从内蒙转移到新疆的趋势,现在已经开始从西亚国家进口甘草商品,以弥补用量的不足。

金莲花是治疗感冒高热急症的佳品,分布区有限,自然状态下根再生新植株的能力差,仅能靠种子繁殖,而其药用部位花被采摘后无籽可收,目前的掠夺性采摘使金莲花的自然再生能力基本丧失[6]。刺五加仍然以采集野生药材为主,栽培很少,主要原因是野生刺五加的收购价还相当低,加之目前仍然没有一套成熟的栽培技术。云南省重楼[7]、龙血竭、胡黄连等,目前仍然在进行野生变家种的试验研究[8]。江苏道地药材茅苍术已名存实亡,替代品湖北产苍术,也存在日渐减少的现象[9]。

4.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 涉及中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保护等多个环节, 因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科技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制定的2006~ 2020年5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6指出, 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 中药农业刚刚起步,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10]。理解和掌握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特点, 对于探讨其技术应用性对策至关重要。

《中国药典》2010年版[11]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作出一些新规定。以林下山参代替野山参;石斛收载“栽培及栽培近似种;川贝母新增了2个栽培变种,将独一味药用部位修订为“地上部分”,保留根部使之得以重新繁育,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用巨大。

4.1参与中药资源调查、制定栽培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区划

解决药源不足的根本出路在于成功的栽培,现在很难想象薏苡仁等大宗栽培品种的伪品会出现。但对药材这种特殊商品而言,盲目栽培,生产过剩,不但造成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而且也不能保证药材质量。对野生药用资源的计划采集、栽培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中药材新物种的依法利用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唯一可行的途径。

4.1.1制定栽培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区划

建议国家药监局组织全国省市药检所参加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此项工作将对国家药监局掌握各种啥药材资源有较大帮助。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依据这些调查得到的栽培中药材资料,制定常用中药材(首次以100种传统栽培的品种为主)栽培地区指南,供中药材栽培引种时候参考。

4.1.2保护“道地药材”的生产与利用

国内众多中药材GAP专家多次提出,以“道地药材”注册商标(道地药材专用标志)实现中药材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一些设想和建议。这种专用标志不仅能表明该产品产自特定的地区,而且还能表明该产品经过特殊的质量监控、产地加工而具有特殊的质量特色。建议在“道地药材”产区的中药材GAP认证单位中,同时提出“道地药材”专用标志的认证与使用。

4.2 完善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法规

国务院1987年发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条例已经公布20多年,且执法主体国家医药管理局已经于1998年撤销。现在,林业、农业(渔业)部门为国务院规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且《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内容已经被分散进入了一些目前正执行的法规中。建议国家药监局在管理职能范围内,为中药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4.3 栽培与野生药材质量考察

随着中药材栽培的普及,中药材野生变家种的变异情况越来越严重。在中药材因栽培产生的质量变异方面,药用部位为根、根茎的栽培与野生药材在外观形态及颜色方面较易发生变异。此外,由于中药材有效成分许多是次生代谢产物使得其有效成分不足。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对栽培中药材质量变异情况进行评价,避免中药材检验中因栽培变异造成的尴尬局面,保持中药材法定质量标准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弥补现行《中国药典》药材项下未收载栽培药材的质量标准的不足,并在下一版《中国药典》修改时,再把栽培药材合并到同一个药材品种项下。

5.总结

结合当前中药资源现状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以致不少野生中药资源面临灭绝的危险,同时各地道地药材量面对的压力也已经逐步加剧。面对当前天然产物开发的热潮,不能再走开发到资源破坏到濒危到保护再栽培的老路,可再生中药资源的自然更新过程是缓慢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对每一种正在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植(动)物资源,都应未雨绸缪,研究它们的野外抚育或人工栽培技术,制定相应的栽培区域和栽培技术指南,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资源以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于凌杰,金国虔,叶波平.环境因子对药用植物木榄遗传多态性及其分布的影响[J].海峡药学.2009,21(3):68-70.

[2]路秀莉.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几个因素[J].社区医学杂志,2006,4(8):58—59.

[3]郭巧生.药用植物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全国中药材经营品种及其质量调查研究资料.1989

[5]何维.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研究[J].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转载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http:///jsjl/2003index.htm

[6]丁万隆,陈 君,丁建宝,等.金莲花的野生资源保护与人工栽培[J].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陆辉,许继宏,陈锐平,等.云南重楼属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云南大学学报,2006,28(11):307

[8]杨崇仁.云南中药资源与中药GAP规范化种植[J].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冯学锋,胡世林,格小光,等.药用植物苍术资源考察及其形态变异探讨[J].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国务院16 部门联合发布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 年)[ 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4): 225.[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著.版社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2

“治未病”是最早产生于我国的伟大医学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工治未病”,“预防为先”,“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未病先治”。随着全球疾病谱的改变和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中医学的这一伟大思想,在今天仍极具先进性,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而且也对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与优势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来实现人体保健、疾病预防的目的。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1.1“治未病”的由来

“治未病”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但“治未病”的理念却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如《扁鹊见齐桓公》中对疾病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与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其后,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大医家均继承、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可见“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谓“治未病”,通俗说即“预防”思想:一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指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其加重;三是指疾病已经发生而控制其传播、扩散。“治未病”还包含了医疗系统与医生对民众所采取的保健措施,如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的防疫措施。就病人或平常人来说,是如何祛病延年、养生益寿。

此外,我国古代在药物上也突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而将养身、养性的药材放在首位,将治病的药材放在次要地位。《神农本草经》上、中、下品三类药物中,强调“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1.2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西方观念认为“医学是关于疾病的科学,医学的任务是对已患病的人进行治疗”。然而,大量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针对疾病的医学思想和行为,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时,却又导致患病率的不断增加;在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另一面又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上升,医疗费用日益上涨,难以控制,造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和分配不公。世界性医疗危机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进行反思。1996年,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WHO的研究报告还指出:“在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中,现代医疗的影响只占8%”。随着“生物一社会一心理一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西方医学模式,改变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治未病”科学发展观。疾病的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降,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上工治未病”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条件。

1.3“治未病”的优势

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预防医学的最基本的思想,治未病不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不断得到弘扬并形成了五个方面的优势:①注重在未发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发生;同时在一旦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播或复发;②强调整体预防,治未病不仅把病人当作生物体进行预防,而且重视从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③注重常用的除害灭病、养生防病的基本方法,如气功、太极拳、各种保健操等,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健身防病效果显著。如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④强调食养、食疗。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列出了用于养身、治疗的食物154种。他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⑤着眼于利用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的中医中药,如菊花、天麻、川芎、黄芪、丹参、三七、人参、桔梗、猪苓、灵芝等来预防与治疗疾病。

2 中药资源的现状

2.1 我国中药的资源量

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保健、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1984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中草药种类共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统计表明,其总蕴藏量达850万吨。

2.2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由于受国际上绿色消费热潮的影响,中药行业在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速度很快,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40%以上。

2007年,中国中成药制造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51%;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2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97%。医院是中药饮片最大的使用单位,据统计,广东省中医院每日的饮片消耗量高达4吨,而北京广安门医院每日的饮片消耗量也超过2吨。

2008年初,我国中药企业已有近1500家,有9000余个中成药品种,剂型也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粉针剂、胶囊等40多种。中药产品年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在一些地区,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国外医药巨头也跃跃欲试,当今世界医药20强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中草药研究中心,有些企业也开始在中国网罗中药开发人才。受中药板块高利润、高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吸引,社会上大量资本流入中药行业,使中药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2.3 中药资源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药产业化的发展,曾经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中国,目前中药资源呈恶性循环趋势,中药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挑战,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例如:野甘草20世纪50年代蕴藏量达200多万吨,但目前不到35万吨,麝香资源比50年前减少70%。冬虫夏草的产量已不足20年前的10%,价格已经飙升至20万元/kg。川贝母、肉苁蓉、千金藤、杜仲、黄柏、麻黄、龙胆草等资源破坏十分严重,人参、三七、霍山石斛等野生个体已难发现;动物药如虎骨、犀角类物种已濒危。同时,中药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大面积植被被毁,生态环境恶化,加速中药资源的枯竭,野生资源逐年减少。此外,缺乏有效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监控等措施也是我国药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已有169种药用植物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和《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3“治未病”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 “治未病”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中药资源的使用

第一,“治未病”要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体是一个开放的有序的平衡体系,有着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与过程。这就要求人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然而,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过度饮酒、不注意控制饮食、通宵上网或看电视剧等,严重破坏了人体的生理规律,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打破了人体的承受极限。长期如此,不生病是不可能的。肥胖、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与不良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可根据个体体质的差异,补充一些补血、补气的药食两用食物,对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与养生是十分必要的。女性大多属于血虚的阴性体质,应少食用性凉类如西瓜、苦瓜、香蕉等食物,平常多用当归、阿胶等补血的药物。而白领男性由于身体锻炼不够大多属于气血两虚的阴性体质,应在加强锻炼的同时,多食用枸杞、大枣、黄芪等温补的食物,必要时也可食用当归等补血的药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不是营养不足,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超过了身体的需要,加之缺乏必要的运动,过剩的营养在体内的积累必然带来肥胖、高血脂等健康问题。因此,在“食补”的同时,结合健脾开胃、通泻等手段,“损有余而补不足”,保持全身的通畅。

第二,“治未病”要求保持良好的心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心的健康、心理的健康是影响整个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现代人由于生活在多种压力之下,心理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身体的其它器官未见异常,但抑郁症患者的比例不断增大、自杀事件也常有报道,不少为高收入的白领人士。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一部分人成长太顺利,没有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不能承受突然发生的巨大个人挫折事件(如未通过考试、股市暴跌等),因而选择了轻生。另外一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如谈癌色变,缺乏面对困难、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与信心。而《黄帝内经》已经给我们指明了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我们应当以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移情异性法(音乐、书画、运动)等来调节自己的情志,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三,“治未病”要求无为而治,不用或少用药。《黄帝内经》首先主张采用针灸、矾石等手段通过皮肤的治疗来控制初发的疾病;然后采用按摩、刮痧等手段对肌肉的处理来治疗中期的疾病;采用放血、药物等方法来治疗五脏六腑的深层次的较重的晚期疾病。因时、因地、因人是“治未病”所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科学辨证论治与时空观。如《黄帝内经·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等衰而已”。该书还认为,古代的药物研制是用来备急用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为而弗服也”,所以该书中仅列出了10余味药方。元代医家朱丹溪指出:“……盖保身长全者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之术。”。他显然推崇顺四时,调养神志的“治未病”之“道”而将治病放到了地位低一等的“术”。我国的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孙子兵法》也认为“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又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药亦如用兵,任何药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疗效的同时,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神农本草经》将药分为三类,“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有毒无毒斟酌其宜;下品有毒不可久服。”。该书明确指出了中品与下品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必须谨慎、斟酌。

3.2“治未病”要求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方向做出调整

中医药产业既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其目标首先应该是维护人类的健康、“治未病”,然后才应是获取利润。中医药企业必须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出发点与归宿,具有同仁堂“但愿世上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的品德与胸怀。

第一,中药资源分为药用与药食两用两大类。“治未病”强调使用食物养生保健。因而,中医药的产业化应以中药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的研发作为一条主线。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机体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黄帝内经·素问》曰:“气血正平,常有天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上品类药物如芝麻、瓜子、天门冬、枸杞、大枣、灵芝、黄芪、丹参等,“养命以应天,多服久服不伤人”,具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不少食物中含有保健、养生与治病的活性成分,如大蒜中的有机硫化合物具有杀菌、解毒与抗癌等活性;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功能;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对男性前列腺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突变、减肥等功能。应该以这些药材为原料,针对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的特点,就高发性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前列腺炎、乳腺炎、癌症等,研制开发出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压、抗疲劳等方面的保健食品与健康食品,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与优势。

第二,中医药的研发应以常用、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减少珍稀濒危药材的使用。在我国10000多种中药资源中,常用中药材不过300多种。这些药材如附子、厚朴、黄连、地黄、麦冬、藿香、川芎、当归、黄芪等,生产栽培技术成熟、产量大、用药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为清楚。中药新药的立项、研究、申报、审批、生产均应以常用、大宗药材为主要对象。而不少珍稀濒危药材如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用药历史短(在明末、清初始作为中药使用),临床经验积累不够丰富、资源仅靠野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保健与用药的需要。同时,不少珍稀濒危药材属于民族医药,如藏药、蒙药、苗药、彝药。由于民族医药的现代开发也使得不少中药资源出现紧缺或濒危,如云南重楼、川西獐芽菜、波棱瓜、手掌参等药材。应该减少珍稀濒危药材的研究与开发。

第三,加强中药的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掘中药的潜在附加值。首先,加强不同部位的药用、食用与其它工业用途研究。如银杏我国传统只将其果实作为药材使用现代研究表明银杏叶中含量大量的黄酮与内酯类成分对人体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目前,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料生产的药品与保健食品在国际上的年产值高达几十亿美元。又如杜仲,中医只使用其树皮;现代研究表明以其叶为原料生产的杜仲叶茶具有减肥、调节血压等功效,加之不含茶碱,无咖啡因而受到女性的青睐。其次,加强中药原料提取残渣的综合利用研究。由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多、性质复杂,工业化提取的仅是一部分具有活性的物质。其残渣中仍残留着大量的有效成分,可以作为开发食品、饲料、农药等的原料。

3.3“治未病”对中药资源的原料生产提出了要求

第一,加强大宗道地药材的规范化栽培,生产出优质的绿色中药材,减少药源引起的副作用。优质的药材是发挥临床疗效,确保安全性的前提。首先应该选择环境(大气、土壤、水质)良好的道地产区建立生产基地,避免环境中的不良因子(如重金属、二氧化硫、农药残留等)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其次,在栽培过程中,应严格按照GAP的SOP进行栽培,减少不安全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对药材质量的负面影响;最后,在药材的初加工与包装、运输的过程中,也应严格按照SOP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外源污染物的引入以及防止药材因霉烂、泛油等造成药材质量的下降。

第二,加强大宗野生原料药材的野生抚育与野生变家种研究。对于常用的大宗野生中药材,如羌活、秦艽、川贝母、甘松、甘草、肉苁蓉等由于栽培技术不够成熟、栽培药材品质退化等原因,必须采取尽快开展其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开展其野生抚育与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以增加总的资源量,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中药加工业的需求。

第三,加强中药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每一种生物对其生存的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生态环境是影响中药材(动植物)资源分布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药用动、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因此,应加强中药与环境的相关性(道地性)研究,并以植物生态、植物区系、气候等因素为依据制定中药的生产发展区划,确保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

第四,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尽快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采用遥感等现代“3S”技术加强中药资源的动态监测、加快中药资源的立法保护、加速中药资源的保护区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资源是中医发挥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产业链的起点,同时也是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治未病”来减少中药资源的使用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应通过宣传与示范推广使“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能够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饮食的调节与控制、适度的体育锻炼来实现维持身体健康的目标。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在增进人民健康的同时,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目标。

摘要:随着中医药产业与天然药物的发展,我国中药资源的贮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医学模式从治疗疾病向减少疾病、维持健康转变,“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能够通过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手段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有效减少中药资源的消耗。对“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进行总结,对中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治未病,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弥漫.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J].新中医,2007,39(5):1.

[2]傅景华,李生邵,董瑩,等.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3]王琦,王永炎.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清·黄奭.神农本草经(辑校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

[5]包玉颖.论新医学模式与中医的契合[J].亚太传统医药,2007,5:26~28.

[6]刘梅军,周萍.浅谈治未病思想的现实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07,9:34~35.

[7]郑燕鹏,倪玉娟.中药发展的潜力与瓶颈[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2):31.

[8]陈士林,苏钢强,邹健强,等.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中国中药,2005,30(15):1141.

[9]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10]万德光,彭成,赵军宁主编.四川道地中药材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黄璐琦,张瑞贤.道地药材的产地适宜性研究[J].中国药学,1997,32(9):563.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 中药品种保护;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62-02

Discussions about promotive effect of protection system for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WEI Xiaoyu  CHEN Guangyao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t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uide the indu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through protectiv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system for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Methods Review of related recommend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and primarily making clear the way of merging into the management on protec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Results Implementing primarily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within certain ranges,and provid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ated policy and regulation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Conclusion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effort of protec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with regard to 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Key words] Protection of certa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Chinese crude drug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1992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诞生于全国中成药整顿背景的《条例》实施后,有效遏制了中药市场品种混乱的情况,规范了中药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了中药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推动了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在第三十六条也明确了“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为适应当前中药行业发展的新形势,鼓励创新,促进提高,保护先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2月发布实施《中药品种保护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保护申请的相关要求,提高了技术门槛,突出保护先进以带动行业发展的理念。中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中药品种保护向来关注的问题。《条例》第六条明确了“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可以申请一级保护[1],《指导原则》说明此类品种包括“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药材的人工制成品”和“目前虽属于二级保护物种,但其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药材的人工制成品”[2]。《条例》第七条则明确了二级保护品种的范围[1],而《指导原则》进一步说明了《条例》第七条中“对特定疾病有显著疗效”的含义,即“能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理法特色,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优势,或对主治的疾病、证候或症状的疗效优于同类品种”[2]。笔者认为,临床疗效、安全性、资源利用、药物经济学、临床用药顺应性等方面具有的优势,都应属于“临床应用优势”的范畴,即除在疗效方面具有优势的品种外,在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品种也可申请二级保护。

1 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中医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提高,中药材资源问题也日益被关注。根据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我国有中药资源共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3]。因80%的中药材依赖于野生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掠夺式采挖使得多种野生中药材面临濒危灭绝的境地,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60%~70%属药用植物[4]。關于如何改变我国目前中药材资源匮乏的境况,并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益的见解。

1.1 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中药材资源监管体系

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但执行未见明显成效,且20多年来由于中药材资源、生态环境及中药产业的变化和发展,该条例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2002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提出应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但因实施主体不明确等,目前此项工作尚未完成。此外由于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各部委局职能相互交叉,造成实际管理缺位[5]。为保护日渐枯竭的中药材资源,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的中药材资源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药材资源监管体系,以适应当前野生药材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切实保护现有的中药材资源。

1.2 加强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更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以来,尚未完成新的资源普查,而这20多年来又是中药材资源变化最大的时期,中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因此应开展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在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中药材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发布中药材资源形势状况公告,引导合理使用。根据普查结果加强种质种源收集保存,保护中药资源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借鉴休渔、封山育林的成功经验,在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物种建立中药资源保护区,实施区域性封闭养护,限制采挖或渔猎,促进资源恢复[6]。建立紧缺野生药材及道地药材繁育基地,进一步做好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人工抚育和人工驯化,促进资源修复和增长更新,实现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开辟中药材生产的生态产业模式,做好家种家养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全面实施并完善GAP认证制度,以提升药材品质,满足中药产业发展的需求。

1.3 提高中药材资源的利用率

受中药行业生产及科研水平所限,中药材资源的利用率仍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例如可通过研究比较,适当提高药材提取率,减少多步提取,同时提取多种成分等。有研究者提出复合提取技术,即在经一次生产提取后的药材中再次提取一种或多种以上的有效部位,获取的活性物质作为其他药用原料[7]。此外,扩大药用部位、药渣综合利用、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等也是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并实践。

1.4 寻找新资源与代用品

由于现有资源的有限性,很多学者考虑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历代本草等古籍、民族药、地方用药材及海洋资源等挖掘新的药用资源,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品种,利用组织培养和发酵等技术提高活性成分,寻找老药和有毒药材的新作用等。新资源及代用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现有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过度滥用,也是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鼓励开展中药材资源相关基础研究工作

上述4个方面都离不开资源利用的基础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支持。通过基础研究,保护濒危和现有中药材资源,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质量并促进其合理利用,同时寻找新的资源和代用品,扭转中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肖培根[8]院士等认为,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中药材生产规模与中药资源储存量的现代调查与监控技术,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药用植物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产地适宜性分析区划,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生产或替代,中药材良种选育、种子标准化繁育加工技术,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研究,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等。此外,提高中药生产水平的相关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例如药物资源化学研究、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等也应通过相关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

2 加强中药品种保护,促进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药产业是资源依赖性产业,而我国目前在中药材资源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仍属薄弱环节,与达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旨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突出中医药特色,保护先进,鼓励创新,促进提高,以带动中药产业发展。2009年发布的《指导原则》进一步提高了技术门槛,体现中药品种保护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应充分利用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加入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基础研究等相关工作中,由此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中药材资源基础研究水平,带动中药行业实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

2.1 将资源优势品种纳入中药品种保护

中药品种保护属于行政保护,即对具有优势的中药品种给予一定的市場保护。中药品种保护的审评工作除关注品种的疗效优势外,为体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导向,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对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的品种也可获得保护。关于品种资源利用优势的确定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可给予考虑:工艺过程与常规工艺过程比较,能显著提高中药材利用率的;申请企业通过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完成处方中珍稀濒危药材的规模化养殖并用于产品生产的品种;经申请企业研究,处方中使用民族药、地方药材或其他新的药材资源等作为合理代用的;扩大了处方中野生药材药用部位的;完成了大处方中濒危药材的替代的。逐步通过中药品种保护平台建立“谁投入,谁受益”的激励机制,切实保护投入资源研究的企业的根本利益,鼓励资源利用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工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良性循环及渐进式发展。

2.2 引导濒危野生药材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合理利用

对于申报中药品种保护的品种,如果处方中使用濒危野生药材,除评价品种的临床优势外,还应综合考虑其临床价值及药物经济学效益。同时,对于处方中含有濒危药材的品种,明确要求保护企业开展此药材的资源研究工作,并把是否在第1个保护期内完成濒危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做为能否延长保护期的硬性指标。通过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切实做到既保护,又促进发展的目的,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可根据中药材资源调查情况,建立相应的需关注的野生药材数据库且不断更新,以便在品种审评过程进行相应的资源评估。

2.3 结合资源利用情况评价品种质量

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对申报中药品种保护品种的质量评价,药材方面除《指导原则》中提到的药材基原及产地相关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品种处方中药材的资源利用状况,资源丰富、来源稳定可靠的药材是品种质量稳定均一的基础。

2.4 通过“改进意见与有关要求”引导中药材资源方面研究和提高

“改进意见与有关要求”是中药品种保护审批件的附件,所有被批准保护的品种,都应在保护期内针对品种特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中药品种保护的动态保护理念。受保护企业获益于中药材资源及一定的市场保护,有义务进行资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审评过程中从品种资源利用角度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鼓励发展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药材替代研究、提高药材利用率研究等,通过保护品种的研究工作带动整个行业资源方面的研究水平,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3 结语

为落实《指导原则》的精神,适应当前中药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进一步明确中药品种保护纳入资源利用优势品种的标准,通过技术门槛引导濒危野生药材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合理利用,将资源利用的评价作为中药品种保护审评的重要内容,对保护品种提出资源利用方面的改进意见与要求,促进中药行业在中药材资源研究和合理利用方面的提高。通过中药品种保护在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宽中药品种保护管理工作思路,初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中药材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濒危物种,引导企业积极投入到中药材资源研究开发的相关工作中。同时也可从中积累管理经验,为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品种保护系例[S].1993:1-3.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品种保护指导原则的通知[S].北京:2009,9.

[3] 胡彬.为全国中药资源“摸清家底”-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洪魁[N].中国中医药报,2011-6-23(3).

[4] 黄璐琦,郭兰萍,崔光红,等.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8(7):4.

[5]周润健.专家:我国应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Z].中国药材市场,http://www.zgycsc.com/readinfo-htm-ifid-31391.htm,2009-12-03.

[6] 周福成.保护药材资源引导产业发展―对中药民族药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的建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6):43.

[7] 陈杨胜,刘雪松,栾连军,等.中药复合提取技术与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401.

[8] 肖培根,陈士林.中药资源研究战略构架[J].中国天然药物,2009,7(5):321.

贵州省中药资源整理报告 篇4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约17万㎞2,境内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较大,全省西高东低,西部最高2900m,南部最低河谷137m,平均海拔约1000m;高原山地占87%,丘陵占10%,盆地为3%。贵州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境内既含有丰富的暖温带植物成分,又含有丰富的热带植物成分。因此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东北部,下有6个县、2个自治县、1个县级市和一个特区,总面积18023km2。区内有武陵山脉,海拔2493m,此外多为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属中压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湿度大,日照少。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等。其代表性中药为吴茱萸、半夏、杜仲、金银花、天冬、夏冬、百合、栀子、雄黄、石菖蒲、白芍、白芨独活等。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东南部,下有16个县,总面积为30302km2。最高海拔达2178.8m,最低海拔为137m,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土壤为红壤或红黄壤。黔东南州地处黔中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斜坡地带。由于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的深度切割,形成了州内十分复杂的地貌结构,使州内的气候、植被有明显的过渡性,并引起了生物气候的变化和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使州内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

1、东南部从、榕峡谷区,此区包括从江县、榕江县(除乐里区)黎平县的龙额、水口区。区内年均温>18℃,≥10℃,累积温达5600℃以上,无霜期300—330天,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土壤南部与桂北接邻处为红壤,中北部为红黄壤,此区为低热微湿润气候区。植被为南亚热带成份植被地区,常有两广植物区系的加入,原始植被与桂北的常绿栎林相似,为州内盛产药区。

此区盛产的中药材有粗叶榕、马尾松、菊花、陈皮、灵芝菌、樟脑、马荸、穿山甲、麝香、柴桂皮、樟科木姜子属多种植物、猕猴桃、桔梗、续断、银花、杜仲、黄柏、厚朴、玉竹、蒿本、石斛、大通草、益母草、茯苓、猴骨、猴肉、祈蛇、乌梢蛇、牙皂、天丁、乌梅、香树、山乌龟、瓜蒌、天花粉、灵香草、别甲、五倍子、黄连等。

2、东部天柱、锦屏低山丘陵地区。此区包括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的大部份。该区因为寒潮的入侵而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年均温在16℃—17℃之间,≥10℃的累积温度为5000—5500℃,无霜期276—310天,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土壤与湘西接邻地区为红壤。其余为红黄壤,属暖热气候区,植被为松、杉、林、原始植被以红栲、大叶栲为主,并有香樟、玉竹等,与湘西植被相似,为州内主要林区。

此区盛产:松茯苓、樟脑、续断、川牛膝、云参、南板兰、桔梗、葛根、白前、白药子、紫苏、大通草、小通草、淡竹叶、谷精草、苦楝皮、苦楝子、穿山甲、剌楸、枳壳、枳实、山栀子、南山楂、天麻、钩藤、杜仲、黄柏、五倍子、木姜子、竹茹、天竹黄、仙茅、薏苡仁、南布正、肾蕨、骨碎补、石韦等。

3、西北山原地区。此区包括丹寨、麻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等县。年均温在15℃左右,≥10℃的累积温度为5000—4500℃,无霜期280—300天,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气候属暖热或温和区,植被则为里仲高原所常见的青岗栎、枫香野溪、马尾松等。次生灌丛草坡较多,为黔东南州的弱植被区。

本区所产的中药材有前胡、麦冬、三

七、吴芋、竹柴胡、黄精、白芨、元胡、白芷、白芍、丹皮、南沙参、半夏、天冬、苦参、土茯苓、青牛胆、金果揽、石菖蒲、萎陵菜、鹿含草、鸡骨常山、草乌、何首乌、黄花射干、毛茨菇、骨碎补、续断、地榆、桑寄生、桑椹子、蒲公英、仙鹤草、墨旱莲、陈皮、灵猫香、金银花、胡秃子、缬草油、百合等。

4、雷公山区域。此区域包括雷山、台江、剑河县和榕江县的乐里区,由于雷公山的耸起,则使生物气候有着明显的垂直变化,此区域海拔500米—2178.8米,气候跨三气候区(即暖热、温和、温凉)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物气候也相应地变化,海拔1330以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1300—1852米为常绿落叶混交林,1850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特征。

此区由于气候、植被垂直变化大,且原始植被较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有玉兰、木莲属的桂南木莲、苍背木莲、雪胆、草河车、猕猴桃、冰球子、毛茨菇、熊胆、麝香、灵猫香、竹节人参、天南星、七叶一枝花、车前草、三颗针、十大功劳、野生黄连、天麻、八角莲、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雷五加、大百合、绞股兰、秃杉、松香、黄精、祈蛇、乌梢蛇、杜鹃、紫金牛、钩藤、败浆草、山紫苑、大血藤、槐木、龙胆草、白前、骨碎补、何首乌、青牛胆、落新妇、朝天罐、石斛、淫羊藿、柴桂皮、厚朴、杜仲等。

除此之外,黔东南州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中药资源在分布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州内植被也由南亚热带的植物成份向北亚热带的植物成份过渡的这一特点。

1、州东南部的海拔4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由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决定,此区的植物具有南亚热带成分,此区热量条件好,平均温18℃以上,无霜期大于310天,≥10℃的累积温度大于5500℃为我州发展南药生产的地区。

本区的野生和家种药材分布有:枳壳、野菰、香附子、薄荷、满坡香、鳖甲、龟板、苍耳子、自然铜、山药、菊花、连钱草、草决明、乌梅、川楝子、罗汉果、何首乌、千斤拨、桃仁、旱莲草、山乌龟、吴芋、山楂、云实、橙、柑、桃、李、杏、冬、柿、枇杷叶。

2、州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下的山原、山地丘陵地区,年均温在13℃—17℃之间,≥10℃累积温度为4200℃—5500℃,无霜期在270天—310天,相对湿度在81—82%,土壤为红黄壤、黄壤、黄棕壤,此区热量条件较好,东部为盛植被区,为州主要林业基地,西北部植被差,繁茂的森林植被已退化为次生灌丛耸坡,仅有少数人工植被松、杉混交林和有少量的常绿阔叶林,此区植被均系中亚热带成分。

本区的野生家种药材的分布有:松茯苓、前胡、续断、桔梗、吴芋、苦参、冰球子、毛茨菇、百合、南沙参、穿山甲、柴桂皮、五倍子、山苍子、瓶尔小草、桂南木莲、猕猴桃、路路通、乌梅、银花、杜仲、黄柏、木别子、厚朴、天麻、麦冬、白芨、首乌、三

七、雷公藤、拳参、白术、金樱子、野山楂、淫羊藿、瓜蒌、山乌龟、川山甲、钩藤、杜鹃、川桂、冷杉、三颗针、徐长卿、白芨、黄药子、白药子。

3、自治州的12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为雷公山脉,由于海拔较高,年均温小于400℃,土壤为山地黄棕壤和高山灌丛草甸土,植被已明显变换为常绿混交林,到1800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此区已属北亚热带植物成份。

本区的药用植物均系野生分布有杜鹃、天南星、川八角莲、八角莲、重楼、竹节人参、雷五加、落新妇、秃杉、三尖杉、粗榧、毛萼山珊瑚、金佛山芝、雪里见、雷五加、十大功劳、三颗针、雷公藤、大叶三

七、雪胆、三叶木通、野生黄连、野生天麻、熊胆、麝香、朝天罐、大百合、官桂、博落回、石松、朱砂莲、草珊瑚、祈蛇、猕猴。

黔南州位于贵州南部,下有12个县市,总面积26197km2,州内有斗篷山,海拔高1961m,最低位260m,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红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河谷季雨林、常绿栎林等。其代表性中草药为杜仲、首乌、桔梗、马槟榔、天冬、龙胆、鸡血藤、百合、决明子、南沙参、狗脊、苦参、艾纳香等。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下有8个县。总面积为16796km2。州内最高海拔2207m,最低海拔为275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类型有红壤、红黄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冲击土等,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山地季雨林、常绿栎林。其代表性中药为石斛、杜仲、三

七、苏木、儿茶、天冬、厚朴、黄柏、金银花、龙胆、丹参、拳参、桔梗、半夏、陈皮、大牛膝、黄精、紫草、天南星、益母草、薏苡仁、山乌龟、雄黄等。

毕节地区位于我省西北部,下辖8个县,总面积26846km2。区内最高海拔为2900m,最低海拔为457m,属于高原性气候,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山地草甸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草甸等。其代表性中药材为天麻、杜仲、五倍子、天冬、厚朴、黄柏、党参、半夏、龙胆、川牛膝、天南星、黄精、茯苓、猪苓、独定子、玄参、重楼、云木香、地不容等。

遵义地区位于我省北部,下辖13个县市,总面积为30753km2。区内有大娄山脉,海拔最高位2227m,最低为221m,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日照少,阴雨多,土壤类型为黄壤、黄色石灰土等。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柏木混交林。其中药材代表有:杜仲、天麻、金银花、天冬、半夏、黄柏、厚朴、云木香、桔梗、五倍子、黄精、党参、石斛、吴茱萸、南沙参、白芍、决明子、山慈菇、玄参、麦冬等。安顺地区位于贵州中西部,下辖7个县市,总面积为9263km2。最高海拔1850m,最低海拔360m,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壤类型为黄壤、红壤、石灰土等。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栎林、马尾松和柏木林。其代表性药材有:山药、杜仲、黄柏、厚朴、龙胆、天冬、重楼、牛黄等。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下辖3个县级特区,总面积为9914km2。最高海拔2900m,最低海拔580m,属于高原性季风气候,土壤类型有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等。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栎林、马尾松林等。其代表性中药材有:杜仲、厚朴、龙胆、乌梅、丹参、三

七、黄柏、山楂、半夏、党参、川牛膝、黄精、钩藤、天冬、升麻、马尾连等。

贵阳市位于贵州中部,辖六区一市三县,总面积为8034km2。市内有苗岭山脉,海拔最高位1656m,最低位872m,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类型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等。其代表性中药材为天麻、苦参、地榆、金银花、前胡、杜仲、半夏、白术、川牛膝、鱼腥草、贯众、菖蒲等。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5

您好!我的名字叫xiexiebang,大学读的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写了这封求职信,希望可以到贵公司工作。

我是一名应届的毕业生,可能您会觉得我在社会经验,在中药的研发上有所欠缺,我承认在经验上可能我没有毕业工作的人多。但是在潜力上,我觉得自己是有优势的。大学的四年,我跟很多读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同学一样,学习了中医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制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栽培学、中医药药理学等等的关于中药研发之类的课程。学习完这些课程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认识还不够,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所以我大学时期就义务到制药企业里当免费打工,或者到流水线上当工人。

这增加了我的知识面,使我对中药的研发有了新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的书籍阅读,这样的一个过程循环下来,虽然比别人要苦要累,但是我收获的远远地比别人多。就好像学校的奖学金,我每年都拿一等奖。这并不代表我比别人聪明,仅仅代表我比别人要勤奋一些。所以希望经理可以给像我这样一个勤奋的好范文一次机会,到贵公司工作,跟贵公司一起成长。

最后,感谢您阅读了我的求职信,祝你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期待您的来电。

此致

敬礼!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6

当前社会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是一个主流,而中药制药企业也是其中之一。著名制药企业--宛西制药带动西峡发展已是一个成功事例

西峡县把制药工业、矿产加工和机械制造当做三大支柱产业来发展,其中,宛药制药集团就三者占其二。宛药的发展,还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西峡加工、运输等有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宛西制药,已经是一个拥有8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生产规模比1985年扩大了1000倍,在企业现代化和为中药走向世界作出贡献的同时,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形成了一条以宛西制药为龙头,以药材种植、贸易、包装、运输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年上缴利税超亿元,占整个西峡县财政收入的近一半。宛西制药在西峡的员工达6000多人,占西峡县职工人数的一半;为宛西制药供应药材的药农有20多万,占西峡县农业人口的一半,这“三个一半”意味着西峡县的一方经济与宛西制药休戚相关。如果用当地百姓的话来回答,那就是“„宛药‟要是打个喷嚏,整个西峡就会感冒”。“企业搞好了,你就是西峡县的功臣;企业搞垮了,你就是西峡县的罪人!”孙耀志时刻保持着头脑清醒,知道宛西制药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整个西峡就会感冒”。

20万药农腰包鼓了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西峡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南阳地区并不突出。当地农民对种药材是既爱又恨,想种又怕种,因为每年的市场行情变化莫测,供求的变化常引起药材的价格大起大落,好的时候贵如黄金,落的时候又贱如稻草。有时虽在丰收季节,但由于山茱萸卖不出去,有些农民只得将珍贵的中药材丢在猪圈里,或者根本不采摘,任其腐烂。宛西制药公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成立了张仲景中药材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伏牛山腹地五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的山茱萸生产基地,无偿提供种子、原辅材料和技术人员,辅导和培训药农,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民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随着宛西制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中药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西峡农民掀起了承包荒山种药的热潮。

热火朝天的局面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依托宛西制药能使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和转化,于是他们就根据宛西制药的发展规划制定了攻坚计划,成立了药材生产办公室,把中药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抓。

自1998年以来,因为帮助宛西制药种植药材,西峡县就有2000多万元的特产税收入,而西峡县农民光种药材就直接收益4亿多元。同时,宛西制药还先后在河南、安徽、福建等省建立了数个药材基地,建立了“公司+基地+药农”的生产模式。2002年,这3个省约50万农民为宛西制药提供了原料,而宛西制药付给农民的药材款在1.5亿元以上。

孙耀志说,“办好中药产业能带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几千年来,农民只知道种粮,宛西制药发展以后,在42万人口的西峡,有20万农民为我们种我们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山茱萸。这20万人就相当于占这个县农民的一半了。”孙耀志说,“这一半,现在不但脱贫,而且已经实现了小康。如果全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能发展与农资有关的加工企业,‘三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宛药领跑县域经济

西峡县有个县办汽车水泵厂,本来是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定点生产汽车配件的专业厂家之一,生产汽车配件有40年的历史,但由于体制和市场的原因,2001年,企业亏损到了崩溃的边缘。生存还是死亡,是摆在西峡县政府和水泵厂前面的大难题。

作为一墙之隔的宛西制药公司,孙耀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愿看到工艺设备先进的兄弟企业落魄到这种地步,更不愿看到数千名职工下岗。虽然中药业和机械制造业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孙耀志为了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还是愿意冒险助一臂之力。

2002年,孙耀志给水泵厂注入4000万元资金,把工厂改制成了股份公司,并改变机制,严格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激活企业。2003年,西峡县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复苏,完成产值2.3亿元,实现利税2413万元。其生产的飞龙牌水泵不仅直接供应一汽、二汽、上汽等国内知名汽车制造集团,还出口到欧洲、澳洲、非洲等地。汽车水泵的腾飞,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西峡县的知名度,还使西峡县又多了一个经济增长点,呈现良性发展态势。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说:“宛药的发展,不但不把县里其他企业看成是竞争的对手,反而去主动帮扶带动,营销策略、资金支持,协调关系等;在宛药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和为县域经济贡献的良好氛围。”

县长张生起一连用三个“领头羊”形容宛药: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做强工业企业的领头羊,带领山区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在宛西制药的影响带动下,西峡县形成一批产值上亿元共10家的企业群。据说,这在全省的县里面也是少数。

西峡县通过扶持宛西制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使县域经济得到了显著进步,连续多年来财政收入、人均存款都名列南阳市13个县(市)之首,还进入了河南30强县名单。

今年上半年,西峡GDP24亿元,同比增长36.6%,财政收入8830万元,增幅23%,农民人均纯收入931元,增幅24.5%,城镇居民储蓄30.5亿元,增长14.9%。杨炳旭说:“这些数字说明,有一批宛药这样的企业,西峡县域经济在快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当然,企业对地方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表现在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方面。近几年来,宛西投资3000多万元,在四所大学、十多所中学设立了救助基金、奖学金,救助3000多名失学儿童和大学生。2003年在非典期间,宛西制药向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免费发放价值160万元的抗非典药品。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7

1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对我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对中药的初步认识,对中药学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建议等方面。

1.1对中药的初步认知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学习中药学课程之前,94.4%的学生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应用过中药治疗疾病,其中72.5%的治疗效果良好,19.6%的治疗效果一般,7.9%的治疗无效;72.2%的学生对中药几乎没有任何了解,27.8%的学生对中药有非常粗浅的了解;92.6%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非常感兴趣,7.4%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兴趣一般或没有兴趣。可见,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对中药没有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中药的疗效较为显著,对于中医药治疗疾病基本认可,有进一步学习中药学知识、了解中药治疗基本机制的迫切愿望,故约90%的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学习有强烈的兴趣。

1.2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和将来所从事工作关系的认识

调查显示,96.5%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在本专业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是后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93.8%的学生认为,将来自己可能从事与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相关的工作。可见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药学课程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有学好中药学的自觉性。

1.3对中药学理论教学认知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4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难,53%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难度适中,7%的学生认为中药学课程较为简单;98.6%的学生认为中药学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各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最终学习效果一般,甚至较差;96.3%的学生对中药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认可;94.8%的学生认为经典小方剂及学科发展前沿等扩充知识对中药学学习有很大帮助;94.3%的学生认为教学中药材原植物、饮片的展示有助于中药学学习;95.7%的学生对于尝试讲述一部分内容的讲课方式非常感兴趣。

1.4对中药学实践教学的认知

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中药学实践教学非常重要;98.1%的学生想在实践中了解中药原植物和中药药材。在实践中学习中药原植物、药材及饮片的知识,可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对中药学知识的记忆,同时有利于后续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专业课的学习。

1.5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

调查中,学生对中药学教学的建议主要有:(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走入校园、药园,了解中药原植物;(2)讲述一些与中药来源有关的故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3)拓展部分药物临床应用,穿插个别病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丰富图片资源;(5)介绍一些中药应用及流通信息等。

2建议和对策

2.1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药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多味药具有相似的功效,易混淆,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学习兴趣减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中药小故事、临床小案例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临床应用的认识[3]。同时,针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特点,穿插部分中药原植物的图片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更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学习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将药材原植物、药材饮片等实物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中药的质地、色、味,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应用,使中药学理论教学更加生动,也为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2.3丰富实践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中药学的实践教学相对学时较少,内容较为单一,以往以中药饮片教学为主,学生学习效果一般[4]。调查中,学生对于中药学实践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中药饮片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药用植物园见习、中药原植物标本见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得同一个中药不同产地的中药标本,并更好地理解产地对中药的影响,为中药学资源与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5]。

通过调查研究可见,中药学教学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习至关重要,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药基础理论及各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为今后的中药资源研究、开发及从事中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国振,汤丽云,陈蔚文.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13):72-74.

[2]陈丽.中药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2015(21):52.

[3]赵宇昊,王地,王敏.中药教学改革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6,25(4):49-51.

[4]黄海燕,张敏,许玲,等.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探讨——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23):36-37.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篇8

结合当地实际,商洛要紧紧抓住全球天然药业兴起和国内中药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建设西部药业强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规避市场风险为前提,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延长产业链条为保障,充分集合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医药卫生服务业、中药知识产业的比较优势,推进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中药产品品牌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努力使中药产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商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围绕药源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突出骨干品种,促进“地道”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和规范化

药源基地是中药现代化的“第一车间”,只有药材的质量得到保证,中药现代化才有可靠的基础。借鉴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商洛市建设丹参药源基地的成功经验,突出抓好三个环节:首先抓好基地选择、环境监测、品种选定。按照地道产区、品种的适应性和产品质量优良等原则,对拟建立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检测,以此确定规划种植基地。品种选定既要突出丹参、山茱萸、薯蓣、柴胡、天麻等十大骨干品种,又要大力发展黄芪、丹皮、贝母、猪苓等商洛地道中药材和县域传统中药材,发展适合引种的外来药材,尽可能用药用树种实施退耕还林和绿化、美化城市以及交通干线,积极发展同一品种中药材不同活性成分含量的优良品种,以满足市场对中药材多样性的需求。其次是构筑好基地载体。充分发挥市内外重点中药加工企业和中药材经营企业建设药源基地的主导作用,依靠他们在资金和市场运作上的优势,按照“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建管理机构,调整土地关系,建设规模化和规范化药源基地,既促进企业发展,又带动药农致富。第三是实施规范化生产。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出不同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实行全程生产管理和全面质量监控。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生产技术培训,在公司技术人员的跟踪指导下,实行严格的“六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制度,即: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施肥除草、统一灌溉排水、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采挖加工,使产品质量控制贯穿于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有效地保证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同时,加强对一些濒危紧缺中药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使中药材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加快中药加工体系建设,推进中药产业化

积极推进现有医药工业企业“三改(改革、改组、改造)一加强(加强管理)”工作,整体提高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通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加大产权转换力度,促进中医药骨干企业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组建商洛药业集团。以商洛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围绕蝎毒提取、薯芋水解物加工、天麻初加工和中药饮片加工、中药萃取等项目,扶持发展一批新的医药加工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突出的“小强人”,使医药企业真正成为带动中药产业链延伸的“龙头”。“十五”期间,新增 10家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先导型医药加工企业,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制药企业。近期重点抓好盘龙公司利胆溶石胶囊生产线、中药萃取和软胶囊生产线、天士力4000吨中药饮片和2000吨中药萃取生产线、香菊公司“红山胶囊”生产线和泰华公司“紫杉醇针剂”、“高三尖杉脂碱”生产线建设。

三、牢固树立中药商业现代流通理念,积极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大力开拓中药市场

中药有市是宝,无市是草。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SP标准的全方位的营销服务体系,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大力拓展市场,以市场经营带动中药发展。各市县区要依托药检所和骨干企业成立自己的检测机构,负责对不同地块、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中药材和生产加工的中药按国际上统一的检测标准进行质量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努力提高商洛中药的知名度。今后5至10年,在商洛中心城市建成一个大型中药材批发专业市场,在全市各县区和边贸集镇建成10个中药材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农民合作购销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在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中药材产品运销等方面的作用,增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流通服务功能,同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建设网上交易中心,为中药材及中药产品销售提供服务,使商洛成为陕南乃至西北地区中药材的集散地。牢固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指导市内各医药企业,实行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通过合资、合作、委托代理等形式与国内外公司共同开拓市场,形成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合的商洛医药企业销售网络,不断提高商洛中药材和医药产品的外销能力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充分发挥商洛中药材地道产区优势,种好药、产好药,搞好品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各种认证保护

一是稳步推进药源基地建设,争取国家药监部门GAP认证保护,争创2—3个能够满足全国市场需求的中药材知名品牌。二是围绕丹参、丹皮、白术、贝母等商洛地道中药材和县域传统中药材,争取国家质检部门原产地标记认证注册,享受原产地地域品牌保护,争创地道中药材品牌。三是将采用GAP标准生产的中药材按规范加工成质量合格的中药饮片,争取国家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制度的保护。四是加快现有几家医药企业的技术改造,争取国家GMP认证保护。五是突出特色,加快新药开发,注重新药申请审批注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抓好盘龙七片、盘龙七药酒、恩普乐、香菊片、紫杉醇针剂、双黄连大输液等现有产品争创省优、国优产品的基础上,力争完成两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产品开发,申请使用“绿色中药”标识,并有三五个二类中药产品完成临床研究和中试工艺研究。积极挖掘秦巴山区民间中药、草药配方,支持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争创中药新药品牌。

五、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上一篇:你要感谢你自己的励志文章下一篇:小班活动一颗纽扣评价